堯舜禹真如傳說所說,是「禪讓」的君主嗎?
在《韓非子說疑》中曾提到:「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而天下譽之。」《竹書紀年》中,也記載了:「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可見「禪讓」的美德也並非如傳說的那麼美好。
我們先看看黃帝一家的家譜。這裡只看堯、舜、禹一脈的傳承,其他子嗣暫且不提。
黃帝-長子少昊(又名玄囂)-蟜極-帝嚳-摯/堯
黃帝-次子昌意-顓頊-窮蟬-敬康-句望-橋牛-瞽叟-舜
黃帝-次子昌意-顓頊-鯀曾-鯀祖-鯀父-鯀-禹
傳來傳去,也都是黃帝一家人內部的傳承。
堯的帝位,是從哥哥摯的手裡得來的,其父帝嚳有兩個兒子,長子摯和次子堯。帝嚳死後長子摯繼承帝位,而堯十三歲便開始輔佐摯,然摯才幹平庸,不如弟弟精明能幹,各部族首領紛紛聽命於堯,摯也自覺不如堯,於繼位九年後將帝位禪讓給堯。但做為一個領導人怎麼可能輕易放棄權力把位子讓給別人,摯多半是被形式所迫,才禪位給堯的。
舜的帝位,堯的帝位就是搶來的,堯會真心傳帝位給舜嗎?舜在成為堯的女婿後得到重用,參與政事,管理百官,舜將政務處理得井井有條。在用人方面起用了早有賢名但堯一直未用的「八元八愷」,八元是帝嚳的後代,舜讓他們管理土地、八愷是顓頊的後代,舜讓他們管理教化,可見掌權的還是皇族的後裔。舜還驅逐了「四凶」,即帝鴻氏的不才子渾敦、少皞氏的不才子窮奇,顓頊氏的不才子檮杌、縉雲氏的不才子饕餮,四人惡名昭彰,但堯始終未處置,舜將「四凶族」流放到邊遠荒蠻之地。經過一輪的人員調整,舜培養出了自己的一套領導班子,堯被架空。《竹書紀年》上才有:「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按照《史記》所載傳說,舜攝政28年堯才去世。舜於三年的喪事完畢後,假意讓位給堯的兒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諸侯都去朝見舜,卻不理會丹朱,打官司的人也到舜那裡,民間編了許多歌謠頌揚舜,都不把丹朱放在眼裡。舜覺得人心所向,天意所歸,無法推卸,於是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
禹的帝位,禹繼承帝位也大體如此。禹在治水時走遍天下,並重新將天下劃分為九個州,由於禹治水有功,各部落都感念禹的恩情,受到各諸侯的擁戴。據《史記》所載,舜61歲繼天子位,在位39年南巡死於蒼梧之野,舜死時已百歲高齡,這個年紀,怎麼可能還有體力南巡,極有可能是被驅逐了。禹為舜三年治喪結束,避居夏地的一個小邑陽城,將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天下的諸侯都離開商均去朝見禹。在諸侯的擁戴下,禹正式即位。
啟的帝位,原因更簡單,因為一是「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二是「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就是益資歷淺,沒人捧,而啟卻得到諸侯們的擁護,於是啟就成了天子。
自啟以後,除了王朝更替或個別皇帝生育問題外,帝位基本上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近親形式傳承。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