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宰21世紀的王陽明 究竟是何方神聖

文:穿越君 (讀史閱世 旗下作家)

守仁格竹 悟出了一番驚世大道

理字向心求 為善去惡是格物

讀懂格物致知 更懂王陽明

有人認為「無別」「無隔」,就是「格物」。當「物」還是個對象,還有所隔閡時,就沒有真正的「格」。當你看到事物的最本質,跟它沒有隔閡的時候,就是「格物」。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

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王陽明學說日本人早已學走

幾百年來 王陽明的思想影響著整個世界

張居正 曾國藩 章太炎 康有為等均從中受益

王陽明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爭議的

立德 立功 立言三不朽的聖人

曾國藩評價王陽明

矯正舊風氣 開出新風氣 功不在禹下

那麼

世人極度推崇的他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

01

生而不凡 天賦異稟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

據載守仁在出生的時候

母親懷孕已超過了十個月

分娩之前 奶奶夢見天神衣緋玉

雲中鼓吹 抱一赤子 從天而降

爺爺遂為他取名為「雲」

給他居住的地方起名「瑞雲樓」

守仁出生後 5歲都不會說話

但已記住了爺爺所讀過的書

有一高僧過其家

摸著他的頭說

好個孩兒 可惜道破

爺爺根據《論語·衛靈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為他改名為「守仁」,隨後他就開口說話了。

02

年少有為 志在聖賢

幼年的守仁志存高遠

心思不同常人

他認為科舉並非人生第一要事

天下最要緊的是讀書做一個聖賢的人

當時朝政腐敗 義軍四起

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

朝廷賠款求和

他立誓學好兵法 為國效忠

十五歲就屢次上書皇帝

獻策平定起義 不過沒有被採用

同年 他心有不甘 出遊居庸關 山海關遊歷

縱觀塞外 已心存經略四方之志

03

守仁格竹 悟出大道

穿越君的理解

格物致知與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出於同道

守仁的成長中

格竹致知雖然沒格出竹的大道

但在這個過程中又得到了驚人的感悟

從而給格物致知增添了更加深遠的意義

有些道理 直接較真 會索然無味

重要的不是結果

而是你要悟在這個過程中

以心逐夢 身體力行才是世法天道

相對於任何人而言

守仁格竹都是似曾相識的經典故事

打破砂鍋問到底是每個心靈

對探索未知世界的憧憬

十七歲時 成婚當天 新郎沒出現

原來他遇到了一位得道高人

深諳養生之道

於是兩人談經論道 結果忘記了時間

一顆探索的心從未停歇

人生很多時候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十八歲時 婁諒給他講授了聖賢之道

「格物致知」之學

王守仁非常喜歡 之後遍讀朱熹的著作

格物致知

[釋義]格:推究;致:求得。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語出]西漢·戴聖《禮記·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用法]連動式;作謂語;指研究事物原理而獲得知識。

儒家思想中,格物致知是一個重要概念,最早出自於《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朱熹在程頤思想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認識論及方法。他說,知在我,理在物,這我、物之別,就是其「主賓之辨」,認為連結認識主體和認識客體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

朱熹訓「格」為至、為盡,至:謂究至事物之理;盡:窮盡之意。他訓「物」為事,其範圍極廣,既包括一切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亦包括心理現象和道德行為規範。「格物」就是窮盡事物之理。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

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

守仁下決心通過竹子探究真理

於是他與自家後院的竹子「格」上了

對著竹子一「格」就是三天三夜

不吃不喝 雷打不動

結果什麼也沒發現 自己卻病倒了

從此他對朱熹的「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

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格竹之後他雖然沒有悟出竹子的道理,也並非沒有收穫,反而悟出了更深一層的格物致知。他秉承陸九淵的學說,從「心即理」學說出發,認為格物的著手處,應是體認本心。心接具是理,心即理也,明「本心」則明「天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義。求理於自心,此聖門知行合一之教。

後經過龍場悟道:聖人之道,吾性自足,自性本身具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格物便是立明本心,本心具足聖賢,聖賢為善去惡,知行合一。進一步加深了對格物致知的解讀,為他今後仕途的道路指明了方向,得以洞察世事,進退自如。

後王守仁被召入京

擔任吏部驗封清吏司主事

狡詐專兵 平定江西

神機妙算 直搗老巢

寧王圖謀造反十餘年

王守仁神機妙算 直搗老巢

35天揮手而平

立院講學 傳承格物

後再度挂帥 任兩廣總督

盧蘇 王受聞風而降

最後操勞過度 病逝歸途

臨終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04

王陽明提醒世人「慎」交友

朋友在五倫關係之內 情之所需

(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

人的一生 在學業上有朋友的幫助教導

有朝一日自己兒女成長後

會把他尊稱為父親的朋友

這就叫作能吸取長處 培養自己仁德的好友

如果一起作惡 合夥勾結常做邪惡之事

即使當初友誼親密 曾有「車笠之盟」

日後必然因貧富的轉換而忘記了貧賤之交

這種沒有情誼之人 世間太多

與其到日後後悔 還不如預先交友時謹慎

孔子曾說過 不知道這個人怎樣

那就看他結交的朋友

他的朋友如果都不靠譜 他也誠信不到哪裡去

朋友的好壞

幾乎可以改變人的一生

辨別君子與小人

親君子而遠小人 須慎交朋友

05

《傳習錄》世法精要解讀

1、欲修身 先養心 心安理得

2、不忙不亂 不焦不躁 順其自然 縱有日理萬機亦可從容自在

3、心狹為禍之根 心曠為福之門 心寬體胖 大公無私

4、回歸簡單 大道自然 尊天道去負擔

5、做人要誠 求真勿求假 務實勿務虛 人心本誠

6、無私心就是道 合天理 尊天道 不忘初心 不自私 存大愛

7、至誠勝於至巧 誠得天下

8、志不立 天下無可成之事 以心逐夢傾歸屬 心有所屬 天地寬

9、一念抱持 成聖之要 說來容易 做來難 此所以止欲也

10、應好是而惡非 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 是非只是個好惡 明白好惡是非 知萬物之變化

11、君子如玉亦如鐵 錚錚鐵骨一身正氣 謙謙如玉包容四方

12、養一身浩然正氣 挺起精神脊樑 抵禦歪風邪氣

13、去做才是孝 行孝行悌 方稱知孝知悌

14、孝不孝代表人格 真正善的人 必是極孝順者

15、不孝無良知 不慈不孝 這是我的良知所厭惡的

16、心至誠才能行至孝 心無私 感動天

17、身外物不奢戀 是自己的別放棄 不是自己的別留藏

18、克己才是真功夫 心靈修養在克己

19、榮辱毀譽皆泰然 是非善惡一念間 繚亂自心要看淡

20、把世間當修行的道場 一切苦難 皆是成就的磨礪

21、少一些機心 少一些痛苦 騰出心靈的空間

22、心是快樂的根 常快活是真功夫

23、要活得輕快洒脫 吾輩用功 只求日減 不求日增

24、慎思之 篤行之 三思而後行

25、不做就是不知 等於白知 知行合一 方得成功

26、路 儘管去走 要摸著石頭過河 才會到達彼岸

27、天理即是仁心 做事問自心

28、求道須深下去 問難愈多 精微愈顯

29、耐住寂寞 經得起考驗 久久為功

30、自省才能自明 靜坐常思己過 閑談莫倫人非

31、靜時存養 動時省察 人貴有自知之明

32、反觀自身 嚴於律己 自我提升

33、嘴巴閉關 身體力行 少說多做

34、世間磨難 皆是砥礪 人間是道場 淤泥生蓮花 是一種境界

35、最怕是傲字 去一份我執 多一份坦然

36、格物致知 滅除輕傲

知道輕浮傲慢處,便是良知。除去輕浮傲慢,便是格物。

37、只求力所能及

38、不動心 不煩惱 淡泊寧靜 寄寓靈魂 洒脫自在

39、按心兵不動 如止水從容 心兵不亂 萬事從容

40、參破生死 盡性知命 活出深邃 活出自在

06

聖賢之路 做到這四件事就好了

一曰立志 二曰勤學 三曰改過 四曰責善

立志

志向不能定立 天下便沒有可以做成的事

立下志向後內心要永遠專註於此

立志為己奮鬥可得人生圓滿

立志為他人可得人生輝煌

勤學

只要你不夠勤快

那是因為你所立的志向還不夠深切

勤學 不僅是品質 更是為人處事的態度

心中光明 立足長遠 方可成大事 謀大業

改過

人非聖賢 孰能無過

大聖大賢 也會有錯

只是他們能知過能改

此所謂破山中賊易 滅心中賊難

要破心中之賊 成正人君子

責善

改過有兩種境界

一種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一種則是被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被迫 即是藉助外力

君子理應勸人向善

這就是「責善」

這些就是聖人的做法

王陽明總結為:「只有真切為善的心,就必能勤學,必能見善即遷、有過即改,見到不善,也會不自覺勸其向善。」

07

王陽明的五大處世之道

在他看來 人活於世

煩惱苦悶皆由心生

重拾中庸 淡然之境

引導眾人以心之力抵禦外界紛擾

積極面對人生

提出了處世五法則

1、欲修身 先養心

破山中賊易 破心中賊難

浮世之中 物慾 權欲 名欲

使人心力交瘁 疲憊不堪

怨天尤人 欲罷不能

而不知萬事以修心為先的道理

2、欲靜心 先戒躁

天地萬物之氣息

原始以來從未停息

自然天道就是這個主宰

不先不後 不急不緩

千變萬化 規律不變

人也一樣 順則順 逆則忙亂

3、欲去焦 先寬心

對於憤怒煩躁情緒

只要順其自然 不過分在意

情緒會變得平靜 身心本體趨於中正(本善)

4、欲心曠 先求簡

順其自然

無為之下有所為

以退為進大道至簡

莫困於財富 地位 成就慾望中

簡單的心 過簡單快樂有意義的生活

5、欲簡泊 先意誠

真誠是心的本體 求得本體(聖賢之道)

是一門功夫

這個功夫便是保持真誠的心

糊弄別人容易 糊弄自己很難

這是個物慾橫流、爾虞我詐的世界,當我們想盡一切方法武裝外在的自己時,卻往往忽略了禦敵最強大的武器其實就藏在每個人的胸膛里,那就是自己的心,遵從內心,不悖良心,萬物一體,天人一體,知行合一。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格物致知。

| 嗨強哥 | ID:xqg645

史上最冷最幽默的視頻公號。


推薦閱讀:

歷練世事致良知---讀《知行合一王陽明》
誰知我心?——王陽明(四十八·附錄)
王陽明的思想學說及其當代意義
王陽明與佛道二教
王陽明: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TAG:世紀 | 21世紀 | 王陽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