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最好採用什麼人稱去寫?(創作漫筆之十九)
現在的長篇小說很多都是用第一人稱來寫的,其實就長篇小說這個形式來說,第一人稱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道理很簡單,第一人稱有視角上的限制,小說當中所涉及到的每件事每個人都要在「我」的眼前發生,或者至少也是我聽人說的,而長篇小說往往都是人物多,事件複雜的。人物多,就很自然地要寫出各種各樣的人物來,而人物寫作的基本方法就是通過具體的描述和心理描寫相結合的方式,如果採用第一人稱,那麼只要不是「我」的事情,一寫到其他人物就無法做心理描寫了。只能從外觀上寫,這個人物如何如何,然後故事轉換了,這個人物又如何如何。這很容易重複,也容易落入簡單,缺乏變化。
除了寫人物不是很方便之外,還有一個就是小說的敘事者,本來小說的敘事者可以是旁觀者,可以是全知的一個敘事身份,這個敘事者可以完全不參與故事當中,如同展覽會上的講解員一般,但是,小說家與講解員還是有著本質區別的,講解員只需熟悉材料就可以上去講解,而小說家則需要化身進入故事。如曹雪芹寫《紅樓夢》,這位隱身在故事之後的敘事者對大觀園裡各種各樣的事情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大到時代變遷人情世故的變遷,小到一杯酒,一桌宴席,一味草藥,沒有他不知道不精通的。事實上,這個故事就是他設計出來的,由著他的講述,人們被引入了一個新天地,從中觀賞到一個大時代沒落時候的高貴人家的衰敗,小說家曹雪芹儘管沒有出場,也沒有對整個故事說過什麼帶有評判的詞語,可是,隨著他小說走到盡頭,人們逐漸地被小說家講述的情感所感染,所吸引,有很多人都到了難以自拔的地步,這個除了曹雪芹是一個天才小說家之外,也與他採取的全知視角比較符合小說的表現需要有很大的關係。試想如果曹雪芹不是採取全知視角,而是採取寶玉或者黛玉的視角去寫,那麼這個小說所能展示出來的,就不是什麼封建社會的萬寶全書了,而是一出內容清淡的悲劇愛情故事了。
長篇小說最好不要採取第一人稱的手法去寫,還有一個例證。在上世紀我國出版的二百多部中文版世界文學名著當中,只有法國十九世紀的小說家和戲劇家亞歷山大·小仲馬(Alexandre Dumasfils)的《茶花女》(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和十九世紀英國小說家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mte)《簡·愛》(Jane Eyre)是採取第一人稱寫的,其他所有的名著都沒有採取這樣的敘事方式。
我這麼說,可能會引起不同的看法,那些世界名著都是十九世紀的產物,現在是現代社會,小說難道不能做一點改觀嗎?這,正是我下面要講的。
長篇小說大量採取第一人稱視角是從二十世紀前半期開始的,這與小說樣式逐漸地現代化有關。我想重點介紹這麼幾本名著。
法國作家M·普魯斯特(Marcel Prouet)所著《追憶似水年華》(A la recherché du temps perdu)。這部由七部小說組成的傑作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學作品,從第一部《斯萬之家》到最後一部《過去韶光重現》,整部作品都採取的第一人稱的手法寫成。另一位法國大作家安德烈·莫洛亞(Andre Maurois)在為這部書寫的序言里說,對於1900年到1950年這一段歷史時期而言,沒有比《追憶似水年華》更值得紀念的長篇小說傑作了。他認為,小說的重要意義在於,實現了小說從表現生活的外觀向著精神反映的轉化。
美國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的長篇小說《喧囂與騷動》(The Sound and the Fary)也是一部採取第一人稱寫成的作品,這是福克納花費心血最多的一部小說,也是全世界喜愛福克納的讀者和研究者認為福克納最成熟的一部長篇。
義大利著名的教授作家翁貝托·埃科(Umberto Eco)的長篇代表作《玫瑰的名字》(IL Nome Della Rosa)也是採取第一人稱寫的小說,這位精通語言學的學者型作家很喜歡這樣的方式,他認為,這樣隨著第一人稱的自述式的寫作,非常有利於他在小說中穿插表現語言藝術對小說寫作的作用有很大幫助。
2006年諾貝爾獎獲獎的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OR HAN PAMUK)的長篇小說《我的名字叫紅》(My Name is Red)同樣也是一部採取第一人稱手法寫作的長篇小說,這部小說記述了作家在他那橫跨歐亞大陸的國家裡生活的種種見聞,作家認為,他之所以要採取這樣的敘事視角,完全是出於對小說表現的需要。
1988年獲得第一位諾貝爾獎的阿拉伯作家埃及的納吉布·馬哈福茲的作品《我們街區的孩子們》(Chdren of the Alley)是一部寓言式的小說,這個小說利用孩子的眼睛展現出了處於變化中的阿拉伯世界,所以作家也選擇了第一人稱的方式。
從以上這些作品當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二十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作家都喜歡採用第一人稱的方式來構思長篇小說,這與小說藝術日益革新以及越來越多地向著深入索取小說表現空間有關。
我則也還有另外一種認識,十九世紀以前,能寫小說的人不多,小說家被認為是一種天職,能從事這項天職的人要不就是天才,要不就是有所家傳,一般的人很難介入。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教育的普及,寫作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人喜愛的事情。小說家已經不被人們認為是一種難以從事的事業。尤其是,人們認為,小說家不可能是一種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百科全書式的人物,小說家與平凡人一樣,都是過著一樣的生活,感受一樣的事情,因此,那種全知全曉的方位感失去了。如果一個小說家還是依著原來小說那種全能的視角去寫,就無法去掉多少總有點虛假或者刻意的痕迹,所以,多數作家都同意採取第一人稱的寫法,這樣更容易使人產生親近感。但是,第一人稱寫作依然還是有著我在文章開始所講的種種限制和缺陷。
長篇小說究竟要採取什麼樣的表現手法問題,我把這些問題以及形成的歷史成因擺在各位作家面前,究竟怎麼個選擇,還是作家自己的事情,總之,不做稀里糊塗的選擇,要選擇總有你的理由,心安理得,順理成章,那就無怨無悔了。
推薦閱讀:
※花鳥畫創作技法十六講 第十三----十六講
※隸書創作六人談
※手相 守財紋 小人紋 反抗紋 人緣紋 不測紋 希望紋 創作紋圖解
※想想就覺得不可思議
※文人怪癖背後的靈感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