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輕鬆學 卷十(4-3)
(修改)《楞嚴經》輕鬆學 卷十(4-3)
阿難,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阿難,還有一些經由禪修到達『行陰盡』的善男子,窮盡了行陰的相續擾動而得證行陰本空,到達『識陰區宇』。他們已經滅盡了行陰的微細遷流之生滅念,但其寂滅識性當中的精明妙心還被『顛倒微細精想』所覆蓋,尚未能夠圓照法界。」
在這裡,上下文之間省略了一段經文,即前文的:「能令己身根隔合開。亦與十方諸類通覺,覺知通【氵曶】,能入圓元。」
禪修者六根尚有隔別,但已經成就了六根互用,與十方世界十二類眾生的覺知性相通,隨著覺知相通,便能夠回入圓融周遍的識性本元。
於是,他們對於回入的「識性本元」發生錯解:
若於所歸,覽為自體,盡虛空界十二類內所有眾生,皆我身中一類流出。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能非能執,摩醯首羅現無邊身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禪修者回入圓融周遍的識性本元之際,如果把此『圓元』攬為自己之心體,於是,便會誤認為窮盡虛空界當中的所有十二類眾生,都是從我一類心體之身當中流出的。並將此作為最勝見解的話,這些人便墮入了我『能』生眾類,而眾類『非能』生我之執著。於是,就和能夠顯現無邊身之廣大神通的摩醯首羅天一樣,成為了『大我慢』之同道。因而迷失了諸佛菩提正路,丟失了正知見。」
【若於所歸,覽為自體】如果把所回入的「圓元」,攬為自己之心體。「覽」是「攬」的通假字,摘取、採納之意。類似的詞語用法如:攬為己有。
【一類流出】從我一類心體當中,流淌出彼十二類眾生,及山河世界等等眾類。
【能非能執】誤以為「我」能生一切萬物,而萬物不能生「我」。因而執著於我是「能」,而萬物則「非能」,故名「能非能執」。
【摩醯首羅】譯「大自在」,即大自在天,乃是色究竟天之天王。其形相為三目八臂,騎白牛,悠遊自在,能夠顯現無邊身之廣大神通,乃色界最殊勝之天神,自以為能夠出生一切萬物,實則屬於一種「大我慢」,故下文亦稱為「大慢天」。
是名第二立能為心,成能事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圓種。
「這叫做『識陰境界』之第二種『狂證』,名為『立能為心,成能事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圓種』。」
【立能為心,成能事果】把能生一切的識性本元樹立為自己心體,自以為成就了能夠成辦一切事業的究竟果位。
【生大慢天我遍圓種】本應為佛子,如今反而落入摩醯首羅「大我慢天」之流,成為以自我為周遍圓滿的大我慢種性。
所謂「我遍圓種」,就是以「自我」為周遍圓滿的大我慢種性,也是一類外道種性。
「識陰境界」之第三種「狂證」,叫做「立因依心,成妄計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圓種」: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還有一些經由禪修到達『行陰盡』的善男子,窮盡了行陰的相續擾動而得證行陰本空,到達『識陰區宇』。他們已經滅盡了行陰的微細遷流之生滅念,但其寂滅識性當中的精明妙心還被『顛倒微細精想』所覆蓋,尚未能夠圓照法界。」
在這裡,上下文之間依舊省略了一段經文,即前文的:「能令己身根隔合開。亦與十方諸類通覺,覺知通【氵曶】,能入圓元。」
禪修者六根尚有隔別,但已經成就了六根互用,與十方世界十二類眾生的覺知性相通,隨著覺知相通,便能夠回入圓融周遍的識性本元。
於是,他們對於回入的「識性本元」發生錯解:
若於所歸,有所歸依,自疑身心從彼流出,十方虛空咸其生起。即於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無生滅解。在生滅中,早計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滅。安住沉迷,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常非常執,計自在天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禪修者回入圓融周遍的識性本元之際,如果認為所回入的『圓元』就是自己的究竟歸依之處,懷疑自己身心都是從那裡流出來的,連十方虛空也都是從那裡生起的。於是,便把萬法都從那裡生起且流出的識性本元之心地,當做是無生無滅的真常法身來理解。他們尚在『顛倒微細精想』的生滅當中,卻過早地將其計度為常住法身。這樣的話,既迷惑了常住法身之不生不滅,也迷惑了識性本元之尚有生滅。假如他們就這樣安住在上述兩種迷惑當中,並將此作為最勝見解的話,這些人便墮入了執著於識性本元為常住法身,執著於我及萬物為確定無常之執著。於是,就和那些計度『自在天』為常住之因,計度萬物為確定無常的迦旃延等外道們,成為了同道。因而迷失了諸佛菩提正路,丟失了正知見。」
【都起所宣流地】萬法都從那裡生起且流出的識性本元之心地。
【既惑不生,亦迷生滅】既迷惑了常住法身之不生不滅,也迷惑了識性本元之尚有生滅。
【常非常執】執著於識性本元為常住法身,執著於我及萬物為無常。
其實呢,識性本元還不是常住法身,其中尚有極微細生滅念之急流;萬物固然無常,卻本有不生滅性蘊含其中,其相無常,其妙性則本來常住。此中深意,請大家仔細體會。
【計自在天】指計度「自在天」為常住之因,計度萬物為「自在天」所生因而是確定無常的,那些迦旃延等外道們。其中,「自在天」指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
據《大涅槃經》等經,迦旃延外道認為一切眾生都是自在天所造。他們以「自在天」為常住,以眾生萬物為無常,計度「自在天」為萬物之因。
問:「識性本元」到底是不是「常住法身」?
答:是,也不是。阿賴耶識之識性本元,乃是真如不生滅性與「顛倒微細精想」的生滅念之和合,故亦名「和合識」。《起信論》所謂「生滅與不生滅和合」是也。
因此,「識性本元」本來是「常住法身」,但其中尚有習氣種子瀑流之生滅念,即無明妄想,因此還沒有抵達「常住法身」之究竟不生滅性。假如把這裡就當做是不生不滅的常住法身,便會出現「識陰境界」當中的這些中途果位,還不是究竟之果,而屬於「狂證」。
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計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圓種。
「這叫做『識陰境界』之第三種『狂證』,名為『立因依心,成妄計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圓種』。」
【立因依心,成妄計果】樹立「識性本元」為自己究竟歸依之心地,成就了妄計「圓元」為常住法身的「狂證」之果。
【生倒圓種】落入了顛倒圓通知見之外道種性。
「識陰境界」之第四種「狂證」,叫做「計圓知心,成虛謬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種」: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還有一些經由禪修到達『行陰盡』的善男子,窮盡了行陰的相續擾動而得證行陰本空,到達『識陰區宇』。他們已經滅盡了行陰的微細遷流之生滅念,但其寂滅識性當中的精明妙心還被『顛倒微細精想』所覆蓋,尚未能夠圓照法界。」
在這裡,上下文之間依舊省略了一段經文,即前文的:「能令己身根隔合開。亦與十方諸類通覺,覺知通【氵曶】,能入圓元。」
禪修者六根尚有隔別,但已經成就了六根互用,與十方世界十二類眾生的覺知性相通,隨著覺知相通,便能夠回入圓融周遍的識性本元。
於是,他們對於「識性本元」當中的「覺知性」發生錯解:
若於所知,知遍圓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稱有情,與人無異。草木為人,人死還成十方草樹,無擇遍知。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知無知執,婆吒、霰尼執一切覺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禪修者回入圓融周遍的識性本元之際,如果對於其中覺知相通之覺知性進行觀察,發現覺知性周遍圓滿的緣故,因此樹立見解,把十方世界的草木之類都稱作有情,認為它們和人類沒有差別。草木死了以後可以投生為人,人死了以後也可以投生為草木,陷入了『無擇遍知』之偏執。將此作為最勝見解的話,這些人便墮入了以無知為有知之執著。於是,就和執著於一切萬物皆有知覺的婆吒、霰尼兩種外道一樣,成為了『執一切覺』之同道。因而迷失了諸佛菩提正路,丟失了正知見。」
【無擇遍知】對於有情和無情不作揀擇,認為一切萬物普遍具有知覺性。
【知無知執】錯認「無知」為「有知」,並發生執著,因而認為一切無情草木都屬於有情眾生。
【婆吒、霰(音:現)尼】兩類外道名字,他們執著於一切有情及無情萬物都有知覺。
問:古人云:「鬱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儘是法身。」《楞嚴經》前文世尊亦云:「山河大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既然「覺知性」是周遍圓滿的,為何不可以認為無情萬物也都有知覺呢?
答:法界全體即是阿賴耶識,在「阿賴耶識」當中,所謂「覺知性」乃是其「見分」,而「無情萬物」則是其「相分」。見分與相分本是圓融一心,隨無明妄想而分別顯現。
對於世尊等大覺者來說,無明破盡,故山河世界皆歸於無上知覺,皆圓滿於無邊法身。但對於「識陰區宇」當中的禪修者來說,「相分」和「見分」之隔別尚在,假如認為「無情萬物」也有知覺的話,便成了「見分」之外另有知覺,這不同於世尊覺悟的「無上知覺」。
無情萬物並不在禪修者的「覺知性」之外,因此,它們並非另有知覺。執著於它們有知覺,則混淆了「阿賴耶識」的「相分」與「見分」,落入了外道偏執。
是名第四計圓知心,成虛謬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種。
「這叫做『識陰境界』之第四種『狂證』,名為『計圓知心,成虛謬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種』。」
【計圓知心,成虛謬果】計度萬物皆有圓滿周遍之覺知心,因而成就了虛假錯謬的狂證之果。
【生倒知種】落入了顛倒有知與無知的外道種性。
「識陰境界」之第五種「狂證」,叫做「計著崇事,迷心從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顛化種」: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還有一些經由禪修到達『行陰盡』的善男子,窮盡了行陰的相續擾動而得證行陰本空,到達『識陰區宇』。他們已經滅盡了行陰的微細遷流之生滅念,但其寂滅識性當中的精明妙心還被『顛倒微細精想』所覆蓋,尚未能夠圓照法界。」
在這裡,上下文之間依舊省略了一段經文,即前文的:「能令己身根隔合開。亦與十方諸類通覺,覺知通【氵曶】,能入圓元。」
禪修者六根尚有隔別,但已經成就了六根互用,與十方世界十二類眾生的覺知性相通,隨著覺知相通,便能夠回入圓融周遍的識性本元。
於是,他們對於「識性本元」當中的六根互用之圓融變化發生錯解:
若於圓融根互用中已得隨順,便於圓化一切發生,求火光明,樂水清凈,愛風周流,觀塵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塵發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則墮生無生執,諸迦葉波並婆羅門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禪修者回入圓融周遍的識性本元之際,如果對於六根互用之圓融變化已經運用自如,於是,他們便在能夠發生一切的圓融變化當中有所求取,要麼追求火性之光明,要麼喜樂水性之清凈,要麼愛好風性之周流運轉,要麼觀察地大塵性之變化生成,等等。像這樣對於四大之性各有崇拜與供事,把四大六塵之性當做了發生造作之本因,並樹立其性常住不滅之見解。這些人便墮入了把本來無生的四大之性,當做發生一切的本因之執著。於是,就和那些勤苦身心,從事於崇拜水火之類的修行,想因此而求得出離生死輪迴的迦葉族等部分婆羅門,成為了同道。因而迷失了諸佛菩提正路,丟失了正知見。」
【崇事】崇拜、供事。
【群塵】泛指四大與六塵。
【發作本因】為發生造作之本因。
【生無生執】四大本來「無生」,只是隨眾生心而顯現;這些禪修者卻將其執著為「能生」之根本,故名「生無生執」。
【迦葉(音:家射)波】家族姓氏,簡稱迦葉,屬於婆羅門種姓,所修法門主要是崇奉地、水、火、風等四大之變化性。
【婆羅門】譯「凈裔」,自稱是梵天后裔。古印度五種姓之一,由許多家族組成,各自有不同的修行方法,例如有「事火婆羅門」等等。
這些「識陰區宇」當中的禪修者很厲害,他們已經能夠在六根互用當中變化出一切地、水、火、風等六塵境界。用如今的話來說,他們堪稱到達了無與倫比的「科學」高峰,能夠隨心所欲地變化出一切想要的東西。其禪定當中的變化能力,接近了以「造物主」自居的某些天神。
但是,他們明白萬物不是自己造出來的,那是從哪裡來的呢?經研究,他們認為萬物本有不滅之性,那就是四大之性,此性就是發生一切的本因。因此,他們無比崇拜四大之性,期望從中求得超越生死輪迴的果位。
這些禪修者如此迷心逐物,實在是一種顛倒,世尊說他們:
是名第五計著崇事,迷心從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顛化種。
「這叫做『識陰境界』之第五種『狂證』,名為『計著崇事,迷心從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顛化種』。」
【計著崇事,迷心從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計度耽著於崇拜四大之性,迷失心性而追隨物性,樹立追求四大變化為修行之因,想要從中求得虛妄的果位。
【生顛化種】落入了顛倒變化之外道種性。
「識陰境界」之第六種「狂證」,叫做「圓虛無心,成空亡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斷滅種」: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還有一些經由禪修到達『行陰盡』的善男子,窮盡了行陰的相續擾動而得證行陰本空,到達『識陰區宇』。他們已經滅盡了行陰的微細遷流之生滅念,但其寂滅識性當中的精明妙心還被『顛倒微細精想』所覆蓋,尚未能夠圓照法界。」
在這裡,上下文之間依舊省略了一段經文,即前文的:「能令己身根隔合開。亦與十方諸類通覺,覺知通【氵曶】,能入圓元。」
禪修者六根尚有隔別,但已經成就了六根互用,與十方世界十二類眾生的覺知性相通,隨著覺知相通,便能夠回入圓融周遍的識性本元。
於是,他們對於「識性本元」當中「覺知相通」之圓融明澈發生錯解:
若於圓明,計明中虛,非滅群化,以永滅依,為所歸依。生勝解者,是人則墮歸無歸執,無想天中諸舜若多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禪修者回入圓融周遍的識性本元之際,如果在覺知相通之圓融明澈當中,計度其體性本是空虛寂滅,於是,便會讓本不可消滅的四大變化之性,以永遠寂滅為其歸依處。將此作為最勝見解的話,這些人便墮入了將不是歸宿的空虛寂滅錯認成歸宿之執著。於是,就和四空天的舜若多虛空神一樣,成為了滅色歸空之同道。因而迷失了諸佛菩提正路,丟失了正知見。」
【計明中虛】計度此圓融明澈當中本是空虛寂滅。
【非滅群化,以永滅依】四大變化之性本不可消滅,卻偏要讓它以永遠寂滅為歸依處。
【歸無歸執】空虛寂滅本不是一切變化之歸宿,卻將其執著為歸宿,故名「歸無歸執」。
【無想天】此處指「非想非非想處天」,同時概括「四空天」,而不是指第四禪的「無想天」。
【舜若多】虛空神,屬於「四空天」之無色界天神,以滅色歸空為其證量。
問:既然「空虛寂滅」不是一切變化的最終歸宿,那到底什麼才是其歸宿呢?
答:一切變化本來如幻不實,當體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還要向哪裡尋求歸宿呢?一切萬物變化之顯現,都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的「循業發現」而已。一切境界相本來就是心相,絲毫不曾離開過妙真如心,而此「妙真如心」本是萬法之源,它常在大涅槃,它就是大涅槃,不會再有另外的歸宿。
諸佛菩薩覺悟此「妙真如心」,名為成就法身,名為成就大涅槃。論其歸宿,則如本經後文云:「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只是「覺悟」而已,根本沒有另外的歸宿啊。
是名第六圓虛無心,成空亡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斷滅種。
「這叫做『識陰境界』之第六種『狂證』,名為『圓虛無心,成空亡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斷滅種』。」
【圓虛無心,成空亡果】以虛無心為圓滿,成就了空亡不實之果。
【生斷滅種】落入了空無斷滅之外道種性。
「識陰境界」之第七種「狂證」,叫做「執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長勞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種」: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還有一些經由禪修到達『行陰盡』的善男子,窮盡了行陰的相續擾動而得證行陰本空,到達『識陰區宇』。他們已經滅盡了行陰的微細遷流之生滅念,但其寂滅識性當中的精明妙心還被『顛倒微細精想』所覆蓋,尚未能夠圓照法界。」
在這裡,上下文之間依舊省略了一段經文,即前文的:「能令己身根隔合開。亦與十方諸類通覺,覺知通【氵曶】,能入圓元。」
禪修者六根尚有隔別,但已經成就了六根互用,與十方世界十二類眾生的覺知性相通,隨著覺知相通,便能夠回入圓融周遍的識性本元。
於是,他們對於「識性本元」之「圓滿常在」發生錯解:
若於圓常,固身常住,同於精圓長不傾逝。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貪非貪執,諸阿斯陀求長命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禪修者回入圓融周遍的識性本元之際,如果對識性之圓滿常在發生執著,於是想要堅固色身令其長久住世,讓它和『識精圓常』一同長生不老。將此作為最勝見解的話,這些人便墮入了貪著於本不應貪著的長生不老之執著。於是,就和諸如阿私陀仙人等外道們一樣,成為了『貪求長命』之同道。因而迷失了諸佛菩提正路,丟失了正知見。」
【圓常】圓滿常在。與「圓元」同指識性本元,只是表述角度不同。
【精圓】識精圓常,還是指識性本元。
【傾逝】去世,離世。
【貪非貪執】對於色身長生不老本不應貪著,卻偏要貪著,故名「貪非貪執」。
【阿斯陀】漢譯「無比」,是古印度的一類長壽仙外道。
問:識性本元是否「圓滿常在」呢?
答:「識性」乃是染凈和合之性,其中的「凈分」非生非滅,就是真如佛性,故圓滿常在;其中的「染分」則有生有滅,那就是後文的「顛倒微細精想」,它並非圓滿常在。
究其根本,說「識性本元」圓滿常在是可以的,但不可以執著,以免落入偏執。
問:這些禪修者已經破盡色、受、想、行四陰,已經到達「色陰盡」,為何還會貪求「色身」之長生不老呢?
答:到達「色陰盡」只是不會再被「色陰」所覆蓋,而並非沒有了「色形」,其「色身」仍在,但不再成為障礙。因為「色性」不滅的緣故,本是如來藏妙真如性的緣故,禪修者仍然有可能對其發生執著,誤以「色身」為自己生命之依託,便會貪求長生不老。
無論如何貪求,長生不老只是一個夢;即便求得長壽,也不過是一個比別人折騰得更久的夢而已。因此,世尊說他們:
是名第七執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長勞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種。
「這叫做『識陰境界』之第七種『狂證』,名為『執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長勞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種』。」
【執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長勞果】執著於「識精圓常」為自己的命元,樹立堅固色身之妄求為修因,趨向於雖然比較長命卻仍在煩惱塵勞之道果。
【生妄延種】落入了妄求長生不老,妄延壽命之外道種性。
問:人家求長生不老理所應當呀,為何說他們「妄延」呢?
答:求長生不老之心,屬於虛妄心,不符合如來無上正覺之道,故名「妄延」。如此追求,終究不會實現,只是活得長久一些,早晚還是要死去的,故名「妄延」。
與其求「色身」之長生不老,不如踏實覺悟「心性」之不生不滅,常在大涅槃。云何得長壽?但識金剛心。
「識陰境界」之第八種「狂證」,叫做「發邪思因,立熾塵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種」: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還有一些經由禪修到達『行陰盡』的善男子,窮盡了行陰的相續擾動而得證行陰本空,到達『識陰區宇』。他們已經滅盡了行陰的微細遷流之生滅念,但其寂滅識性當中的精明妙心還被『顛倒微細精想』所覆蓋,尚未能夠圓照法界。」
在這裡,上下文之間依舊省略了一段經文,即前文的:「能令己身根隔合開。亦與十方諸類通覺,覺知通【氵曶】,能入圓元。」
禪修者六根尚有隔別,但已經成就了六根互用,與十方世界十二類眾生的覺知性相通,隨著覺知相通,便能夠回入圓融周遍的識性本元。
於是,他們對於「識性本元」當中的「命元互通」及「六根互用」發生錯解:
觀命互通,卻留塵勞,恐其銷盡。便於此際坐蓮華宮,廣化七珍,多增寶媛,恣縱其心。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真無真執,吒枳、迦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禪修者回入圓融周遍的識性本元之際,觀照到一切眾生命元互通,卻留戀欲界塵勞,恐怕命元消盡以後就沒有了自己。於是,他們便逗留在識性本元當中,沉迷於其中六根互用的廣大變化,因而端坐於妙蓮華宮殿,化現出無量七寶莊嚴,召集來許多佩戴七寶裝飾的美女(都是些欲界鬼神之類),恣意放縱貪慾之心。將此作為最勝見解的話,這些人便墮入了將毫無真實的神通變化當做真實之執著。於是,就和吒枳、迦羅等天魔一樣,成為了同道。因而迷失了諸佛菩提正路,丟失了正知見。」
【觀命互通】觀察到受命元由就是識性本元,在這裡,一切眾生的識性互通,因而覺知性互通,乃至於一切神通變化也在此互通。
【蓮華宮】指魔宮。蓮花為能生之義,具備一切神通變化之義。
【七珍】即「七寶」,依《佛說阿彌陀經》為:金、銀、琉璃、玻璃(大約指水晶之類)、硨磲、赤珠、瑪瑙。
【寶媛】佩戴七寶裝飾的美女。「媛」:美女。
【真無真執】將毫無真實的神通變化執著為真實,故名「真無真執」。
【吒枳、迦羅】「吒枳」譯為「結縛」,即煩惱束縛;「迦羅」譯為「我所做」,二者都是天魔之別名。天魔深陷於「結縛」當中,且自以為三界眾生之結縛都是它造成的。
其實,一切眾生的「結縛」,都源於各自無始以來的妄想習氣,以及因果業力。
關於「多增寶媛」,禪修者(已修成天魔之類)因為證悟了一切眾生命元互通的緣故,能夠把許多欲界鬼神們召集來,加持它們變化為美女,並化出種種七寶莊嚴來裝飾她們,成為魔宮裡的魔女。
天魔有許多兒子,有許多女兒,其魔宮裡有許多魔民,還有許多魔女,等等,所有這些魔類,可以說都是天魔在「命元互通」當中召集來的。他們陪著天魔共同受用「六根互用」之無窮變化,共同恣意享用種種貪慾。
在三界當中,最會玩兒的是天魔,它們玩的是神通變化和種種欲樂。其出發點,源於留戀三界,這就是結縛。但在法界當中,最會玩兒的是菩薩,菩薩們玩兒的是如幻三昧,亦名遊戲三昧。菩薩們遊戲三界的目的,在於自利利他,與一切眾生共同超脫煩惱結縛和生死輪迴,共同圓滿「常、樂、我、凈」之大涅槃。
是名第八發邪思因,立熾塵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種。
「這叫做『識陰境界』之第八種『狂證』,名為『發邪思因,立熾塵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種』。」
【發邪思因,立熾塵果】以發起貪戀塵勞之邪思為修因,樹立享用熾盛欲塵之道果。
【生天魔種】落入了留戀塵勞的天魔種性。
由此可見,「天魔」也是修來的,而且是在甚深三昧當中修來的。它們破盡了色陰、受陰、想陰和行陰,在即將破盡識陰,即將超越生死輪迴之際,卻因留戀塵勞欲樂而痴迷於種種神通變化,落入天魔種性。
以上八種「識陰境界」,屬於外道或魔類之「狂證」。他們如果不及時醒悟,往往因邪見而造下極重罪業,最終將會墮入地獄,徹底喪失原有的禪修功德。
下面兩種「識陰境界」,屬於聲聞、緣覺二乘人之「狂證」。他們沉迷於無為當中,不會再造作惡業,因此不會墮落,只是暫時不肯進修諸佛無上覺道而已。
「識陰境界」之第九種「狂證」,叫做「圓精應心,成趣寂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纏空種」: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還有一些經由禪修到達『行陰盡』的善男子,窮盡了行陰的相續擾動而得證行陰本空,到達『識陰區宇』。他們已經滅盡了行陰的微細遷流之生滅念,但其寂滅識性當中的精明妙心還被『顛倒微細精想』所覆蓋,尚未能夠圓照法界。」
在這裡,上下文之間依舊省略了一段經文,即前文的:「能令己身根隔合開。亦與十方諸類通覺,覺知通【氵曶】,能入圓元。」
禪修者六根尚有隔別,但已經成就了六根互用,與十方世界十二類眾生的覺知性相通,隨著覺知相通,便能夠回入圓融周遍的識性本元。
於是,他們對於「識性本元」當中的因果進行觀察抉擇,發生錯解:
於命明中,分別精粗,疏決真偽。因果相酬,唯求感應,背清凈道。所謂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居滅已休,更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聲聞,諸無聞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禪修者回入圓融周遍的識性本元之際,在受命元由顯明之後,從中分別出世間因果和世間因果,認為前者精妙,後者粗陋;並疏通抉擇,認為前者真實,後者虛偽。他們遵循因緣果報之理,僅求證出世間的因果感應,而不知因果如幻,背棄了諸佛本來清凈的大涅槃之道。他們的修行,即所謂因『見苦』而『斷集』,得以超越世間因果;為『證滅』故『修道』,得以成就出世間因果。到達滅諦之涅槃小果便罷休,而不再前進。將此作為最勝見解的話,這些人便墮入了『定性聲聞』當中,於是就和無聞比丘等人一樣,成為了增上慢之同道。因而迷失了諸佛菩提正路,丟失了正知見。」
【命明】即「識精元明」,是一切眾生的受命元由,在「識陰區宇」當中已經明白顯露。
【分別精粗,疏決真偽】從中分別,認為世間因果「粗陋」,出世間因果「精妙」,故應當舍粗取精。同時疏通抉擇,認為世間因果「虛偽」,出世間因果「真實」,故應當去偽存真。
【因果相酬,唯求感應,背清凈道】遵循因緣果報之理,僅求證出世間的因果感應,而不知因果如幻,背棄了諸佛本來清凈的大涅槃之道。
【見苦、斷集】此乃世間因果,也叫做「知苦、斷集」,了知世間為苦果,而苦因則是煩惱的彙集。這是「四諦」當中的「苦諦」和「集諦」,想要出離三界之苦,則必須斷除煩惱之彙集。如何斷除呢?應當進一步實踐「滅諦」和「道諦」。
【證滅、修道】此乃出世間因果,也叫做「慕滅、修道」,為了到達涅槃,故修道。這是「四諦」當中的「滅諦」和「道諦」,以修道為因,能夠感得涅槃之果。「滅」就是指涅槃,也指滅除一切煩惱,但這還不是諸佛之大涅槃,而只是偏真涅槃,屬於菩提路上的小果。
【定性聲聞】即《楞嚴經》卷九的「不回心鈍阿羅漢」,一心證入涅槃小果,暫時不肯回小向大。
【無聞僧】即前文的「無聞比丘」,誤以「四禪」為「四果」,落入「增上慢」。
【增上慢】高估自己的證量,以較高的證量自居,不肯繼續進取,名為「增上慢」。
依據大乘經論,聲聞緣覺聖者還存在「增上慢」,他們誤以為自己已經到達「涅槃」,而不知進一步求證諸佛「大涅槃」的緣故。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增上慢」是一種過失,而並非一種罪業。無聞比丘墮入地獄,並非因為「增上慢」,而是因為他以嗔恨心誹謗佛法,誹謗阿羅漢聖果。假如無聞比丘臨終發現自己將要繼續輪迴的時候,不是去誹謗佛法,而是及時反省自己,及時明白自己尚未證得阿羅漢果而心存慚愧的話;他不僅不會墮入地獄,還有可能會證果,至少能夠再來人、天道進一步修行。
因此,每個人的臨終心念特別重要,大家平時就要注意觀察自己的心念,盡量要起善心善念,而少起噁心惡念。作為修行人,雖然還有種種習氣,這難免,但咱可以常懷好心,長存善意,那就不會落入惡道。這就是因果,世間因果,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也。
在尚未覺悟諸佛本來清凈的一乘實相大道之前,注重世間因果不可或缺,此乃佛法的「人天乘」,屬於修行的重要資糧。
是名第九圓精應心,成趣寂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纏空種。
「這叫做『識陰境界』之第九種『狂證』,名為『圓精應心,成趣寂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纏空種』。」
【圓精應心,成趣寂果】以圓滿精妙的出世間感應之心為因,成就了趨入寂滅的涅槃小果。
【生纏空種】落入與空性相糾纏的聲聞種性。
「識陰境界」之第十種「狂證」,叫做「圓覺【氵曶】心,成湛明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覺圓明不化圓種」: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還有一些經由禪修到達『行陰盡』的善男子,窮盡了行陰的相續擾動而得證行陰本空,到達『識陰區宇』。他們已經滅盡了行陰的微細遷流之生滅念,但其寂滅識性當中的精明妙心還被『顛倒微細精想』所覆蓋,尚未能夠圓照法界。」
在這裡,上下文之間依舊省略了一段經文,即前文的:「能令己身根隔合開。亦與十方諸類通覺,覺知通【氵曶】,能入圓元。」
禪修者六根尚有隔別,但已經成就了六根互用,與十方世界十二類眾生的覺知性相通,隨著覺知相通,便能夠回入圓融周遍的識性本元。
於是,他們對於「識性本元」當中的『圓融清凈覺明』發生錯解:
若於圓融清凈覺明,發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辟支,諸緣獨倫不回心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禪修者回入圓融周遍的識性本元之際,如果對於圓融清凈的本覺光明,發心研究而深入其妙性,便將其樹立為涅槃而不再前進。將此作為最勝見解的話,這些人便墮入了定性辟支佛,和那些不肯回小向大的緣覺、獨覺之類成為了同道。因而迷失了諸佛菩提正路,丟失了正知見。」
【圓融清凈覺明】圓融周遍、清凈無染的本覺光明。仍未超越「識性本元」的範疇,尚被「顛倒微細精想」所覆蓋,此本覺光明雖已顯發,而未透徹。
【發研深妙】發心研究,得其幽深微妙。
【辟支】也稱「辟支佛」,有二種:1、獨覺,寂靜獨居,深入觀察萬法變化,無師自悟而得證聖果;2、緣覺,接受了如來教導,深入觀察十二因緣而證悟無生,得證聖果。
【諸緣獨倫】諸緣覺、獨覺之類。
問:「本覺光明」理應當無處不在,但它是否會被「五陰」所遮蓋呢?
答:「本覺」乃是眾生天然本具的妙性,它不會被任何東西遮蓋。但是,其光明之顯現則有可能被「五陰」所遮蓋,隨眾生修行境界不同,而顯現出不同程度的智慧妙用。因此,「本覺光明」固然無處不在,但其顯現程度則千差萬別。
問:那麼,凡夫修行人是否能夠覺悟此「本覺光明」呢?
答:當然可以,它不是個什麼稀奇玩意兒,只不過是每個人當前的「覺知明了」而已,妄想根本就蓋不住它。覺悟當前遍在的「本覺光明」,那就是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凡夫也可以做到,只是不夠透徹。雖然不夠透徹,但畢竟已經覺悟,不同於那些如盲入暗的芸芸眾生。
問:這樣說來,把「覺明」理解為「覺知明了」也可以咯?
答:是的。「覺知明了」就是凡夫心當中的「本覺光明」之顯現,但因為未破無明的緣故,此顯現程度有限,還不夠圓滿。
問:難道「本覺光明」不是大涅槃嗎?如果是的話,獨覺禪修者「即立涅槃而不前進」有何過失呢?
答:毫無疑問,「本覺光明」就是大涅槃,「本覺」常在大涅槃。問題在於,萬法無非「本覺」之顯現,無非本覺本身,因此,只要不陷入顛倒妄想,則萬法常在大涅槃。獨覺禪修者被「顛倒微細精想」所覆蓋的緣故,尚未能夠覺悟於此,竟然在萬法之外別立「本覺光明」為涅槃,他們雖然已覺悟而尚未圓滿,所證乃是中途果位。論其過失,正屬於「得少為足」,落入「增上慢」之流。
因此,世尊說他們:
是名第十圓覺【氵曶】心,成湛明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覺圓明不化圓種。
「這叫做『識陰境界』之第十種『狂證』,名為『圓覺【氵曶】心,成湛明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覺圓明不化圓種』。」
【圓覺【氵曶】心,成湛明果】以圓融清凈覺明的相通之心為因,成就了湛寂光明之涅槃果位。
【生覺圓明不化圓種】落入了雖然證悟本覺圓融光明,而尚未化解對於「圓明」的執著之緣覺種性。
聲聞、緣覺二乘聖者,雖然已經到達「涅槃」,但他們對於「涅槃」尚有偏執,將其別立於「生死輪迴」之外,因而不圓滿,還不是如來大涅槃。如來大涅槃者,亦名大般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是也,也可以說生死、涅槃一如,無二無別。諸佛如來無所住而常在大涅槃,不染一切法,不離一切法,顯現一切法,包容一切法,妙用一切法,故名清凈法身。
諸佛滅度,法身不滅度。何以故?法身如如,不曾生,不會滅。不生不滅,則法身常在大涅槃,即是大涅槃。以是因緣,許多大乘經典開示:「諸佛壽命無量。」此「諸佛」指諸佛之清凈法身。如此法義甚深微妙,需要大家慢慢體會。
於是,世尊對十種「識陰境界」,即十種「狂證」進行小結: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於未足中生滿足證。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阿難,這十種在禪修中途所成之狂證,因對所依境界發生迷惑,便於尚未滿足無上菩提之中途,生出了自以為已經圓滿的證境。這都是因為在『識陰區宇』當中,禪修者試圖突破識陰而成就圓滿果位的有功用心,與『識陰』當中的顛倒微細精想相互交戰,因此會發生這些中途狂證之位。」
【滿足】此指滿足無上菩提,即圓滿成就大涅槃。
【識陰用心交互】在「識陰區宇」當中,禪修者所用三昧離識之定心(亦即離念精明之心,其中伴有想要成就圓滿果位的用功用心)與「顛倒微細精想」之習氣種子瀑流相互交戰。
【斯位】這些中途狂證之位。
禪修者到達這些證境,自以為已經滿足大涅槃,便會發生「狂證」。因此,世尊說他們:
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自休息,將為畢竟所歸寧地。自言滿足無上菩提,大妄語成。外道邪魔所感業終,墮無間獄;聲聞、緣覺,不成增進。
「有些禪修眾生因為愚痴迷惑的緣故,沒有能力思量辨別,一旦遇到這些證境現前,便會因為被各自有所貪愛的宿習迷惑了內心而休息下來,將其作為最究竟的歸宿之地。並自稱已經圓滿成就無上菩提,因而形成了大妄語。其中,前八種狂證屬於外道、邪魔之類,他們所招感的罪業極重,將來會墮入無間地獄;後兩種狂證是定性聲聞和定性辟支,他們因沉迷於空性涅槃,並未造下罪業,不會墮入無間地獄,只是暫時無法進修無上正覺之道。」
準確地說,前八種狂證屬於「大妄語」。而後兩種狂證,即定性聲聞和定性辟支則屬於「增上慢」,他們確實成就了聖果,確實到達了「涅槃」,只是高估了自己的證境而已。
因此,前八種禪修者因為未得謂得之「大妄語」的緣故,會造作一系列罪業,例如誹謗正法、放縱慾望、誤導眾生,等等,這些罪業很嚴重,因而將會墮入無間地獄,其修行解脫之路徹底前功盡棄。因此,對於修行人來說,僅僅具有禪定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具備正知見,否則,難免像這些人一樣誤入歧途。
後兩種禪修者已經證得阿羅漢或辟支佛之果位,因「增上慢」而暫時不肯接受諸佛教化,暫時停步不前,但不會墮落。
到達「識陰區宇」的禪修者非常殊勝,卻還有可能發生這些狂證,甚至會造下極重罪業而墮入無間地獄,這實在太可惜了。因此,世尊再次叮囑阿難尊者:
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於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自作沉孽,保綏哀救,銷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歧路。
「你們大家要留心秉承如來之道,把這些法門在如來滅度以後,於末法時代當中宣說流傳,讓所有的眾生都能夠明了這十種『狂證』之法義。不要放任見魔自行造下沉重罪業,保護眾生禪修之安寧,哀憫救濟其無知之苦,幫助他們消除息滅種種邪見因緣。這將會讓那些禪修者從身心當中悟入佛知見,從開始修行直到最終成就,都不會再遭遇邪路。」
【見魔】知見魔。指內心的見解執著,能夠障礙眾生成就解脫,故名「見魔」。在「四魔」當中,它屬於「煩惱魔」和「五陰魔」的範疇。
【沉孽】沉重罪業。
【保綏(音:隨)哀救】保護眾生禪修之安寧,哀憫救濟其無知之苦。「綏」:平安,安寧。
到這裡,世尊宣說「五陰魔」即將圓滿。最後,世尊對於此法門之重要意義,以及破盡「五陰」覆蓋,成功到達「識陰盡」之殊勝證量予以小結:
如是法門,先過去世恆沙劫中微塵如來,乘此心開,得無上道。
「這個識破五陰魔境,破盡五陰覆蓋之法門,先前過去世的恆河沙數無量劫當中,已經有數不清的微塵數如來,都是乘著此法門而心地開明,得以成就無上正覺之道。」
換句話說,過去曾有無量如來出世,他們都是識破了五陰魔境,在禪修當中破盡五陰覆蓋,到達「識陰盡」之後,方才成就無上正覺。
對此,世尊繼續說道:
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乾慧,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如凈琉璃內含寶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如此禪修,「識陰」一旦破盡,那麼,你們當前六根已經磨盡了六根差別而互用自在,從此六根互用當中,自然能夠證入等覺菩薩金剛心之干慧地,於是,本來圓滿光明的精妙之心從中發揚與顯化,好比凈潔的琉璃寶當中蘊含著一輪明月。」
「從這裡便超越了五十五位真菩提路當中的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以及十地,還有等覺菩薩的圓明之境,得以回入如來無盡微妙莊嚴的智慧大海,圓滿了無上菩提,歸於無所得之本來。」
【金剛乾慧】《楞嚴經》卷八云:「阿難,從干慧心至等覺已,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單復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因此,「金剛乾慧」就是「金剛心中初干慧地」之簡稱。所謂「金剛心」,指菩薩成佛之前的最後心,即等覺菩薩後心,因其觀心最為明利,能夠破盡最後一品無明而成就妙覺佛果,故名「金剛心」。據《天台四教儀》,也可以稱為「一生補處」或「無垢地」。
顯然,此「金剛乾慧」絕非十信位之前,凡夫菩薩的「干慧地」。而是指「等覺後心」菩薩所具備的「干有其慧」之佛慧,故亦名「干慧地」。
【金剛十地】即「十地」。因初地至十地菩薩已經初步具備「金剛心」妙智慧,能夠摧破無明,分證法身,故亦名「金剛十地」。
【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圓滿了無上菩提,歸於無所得之本來。
所謂「菩提」,乃眾生本有之「覺性」,因「無明妄想」而迷失。如今「無明」消盡,「妄想」不生,菩薩以一念相應慧回入本來覺性,名為「成佛」,名為「圓滿無上菩提」。實則無所成,也無所得,只是歸其本來。
問:「金剛心」乃是等覺菩薩境界,所證與諸佛等,其中為何還要樹立「干慧地」之位呢?
答:《楞嚴經》卷八云:「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等覺菩薩所證與諸佛等,其心即是「金剛心」,已經證悟佛陀的圓滿智慧,但尚未純熟,還不能夠運用自如。其情形恰似「十信位」之前的「干慧地」那樣,經云:「干有其慧,名干慧地。欲習初干,未與如來法流水接。」故將其樹立為「金剛心中初干慧地」。
凡夫菩薩從「干慧地」修行,一旦「與如來法流水接」,則證入「初信位」,從法理上「一切妄想滅盡無餘」,洞開佛慧。同理,等覺菩薩從「金剛心」當中的「干慧地」進修,一旦「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如凈琉璃內含寶月」,則能夠頓超「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而「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問:為何叫做「頓超」?
答:通過禪修一路破盡「五陰」覆蓋,到達「識陰盡」的禪修者,他從前未必是一位菩薩,也可能是一位二乘人,還可能是一位外道修行人,等等。無論他是誰,只要能夠到達「識陰盡」,自然磨盡六根差別且具備六根互用,且「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乾慧」,於是,他不需要經歷前面的菩薩位次,一下子超越了「等覺」位,直接入於佛境界,圓滿無上菩提,歸於無所得之本來。
換句話說,到達「識陰盡」,自然能夠直接成佛,而無須經歷前面的菩薩位次,所以叫做「頓超」。
問:這樣說來,二乘和外道修行者,只要禪修得法,不被「五十陰魔」所障礙,一旦到達「識陰盡」,就可以直接成佛咯?
答:是的。悉達多太子成佛之前,就是一位「外道修行者」,他跟隨老師學習四禪,再學習四空定,而後六年苦行,等等,這些都可以算作「外道」法門。只因太子多生多劫行菩薩道,其功行已經圓滿,於是能夠在菩提樹下破盡「五陰」覆蓋,到達「識陰盡」,並以「金剛心」之殊勝智慧破盡最後一品無明,無師自悟而成就正覺。
當然,太子之所以不會被「五十陰魔」所障礙,顯然源於其宿世常隨佛學的修行積累。由於親近過無量諸佛,太子早已熟識如此法門,並儲存在第八識當中。今生雖然不曾學過,但智慧種子早就種好了,今生因圓果滿,水到渠成。
問:這樣說來,學習「五十陰魔」之法門,對於想要成佛的修行人來說不可缺少咯?
答:是的。此法門乃是過去無量諸佛「降魔成道」之甚深秘密,難得聽聞,乃是修行之必備智慧。對此,世尊下文將繼續開示。
問:可是,有法師說即便破了「五陰」,到達「識陰盡」,也還是凡夫,還需要從「干慧地」一路修行,經歷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才能夠圓滿成佛,這該如何理解呢?
答:這種說法錯解了經文,他們把「菩薩金剛乾慧」理解成了凡夫菩薩之「干慧地」,前面已有說明,請仔細看。另外,這種說法的漏洞很明顯。我來問您:到達「識陰盡」是否超越了辟支佛和阿羅漢?
彼答:依據經文,這是毫無疑問的。因為,定性聲聞和定性辟支還在「識陰區宇」當中,他們落入了中途果位,屬於「狂證」。
答:因此,到達「識陰盡」的禪修者,已經超越了二乘聖者,他們不可能還是凡夫,不可能又退回到了凡夫菩薩之「干慧地」,那遠遠不如二乘聖者。況且,到達「識陰盡」,就不再是「眾生」了,命元已盡的緣故。在十法界當中,其它九法界,包括菩薩法界在內,都屬於「眾生」;超越了「眾生」的,唯有佛法界之諸佛。因此,能夠破盡「識陰」,自然成佛。
問:請問法師破了幾陰?
答:慚愧,尚在「五陰」覆蓋當中,一陰未破。
問:那您講說《楞嚴經》以及「五十陰魔」有何意義,豈不等於說食數寶?
答:首先,要遠行必須先熟識路徑,因此需要學習地圖,這很重要。修行成佛也是一樣,必須先學習佛經,充分了解其路徑,以及途中可能會遇到的障礙,到時才能夠善巧抉擇,而不至於誤入歧途。
其次,經云:「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對於法理我已經瞭然於胸,完全能夠自在講說而大致符合世尊的教導。在究竟義來說,凡夫也有可能了知諸佛秘密之藏,並依據經論加以宣揚,這是開始行菩薩道時最基本的內容。必將能夠自他兩利,同圓如來一切種智。
再者,頓悟法理以及明心見性,乃是成佛之正因;未來生生世世逐漸深入事修,自然可以逐漸破盡「五陰」覆蓋,必將在某一生當中無師自悟而示現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就今生來說,就如今的時代因緣來說,證入三摩地,到達「色陰盡」是相當困難的事情。或許我自己未必能夠做到,期待諸位大德的真修實證。即便做不到也沒關係,修行不能著急,那是水到渠成之事。只問耕耘,莫急收穫,急則入魔。
要想破盡「五陰」,必須熟識「五十種陰魔」法門,對此,世尊繼續開示:
超然法師的新浪博客
推薦閱讀:
※楞嚴經總結
※首楞嚴經義海(卷第一至卷第五)
※楞嚴經講解119:心有攻擊性的東西,不管你修哪一宗,統統叫做外道
※首楞嚴經直指(卷第一至卷第五)(嘉興藏B403)
※《楞嚴經》輕鬆學 卷八(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