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懲罰充滿「詩意」
班裡有個叫瑜的男孩。有一次,我發現他交上來的作業是請人「代勞」的。當時在辦公室里,我十分生氣,恨不得立刻找他來訓話。好不容易堅持到該我上課,上課鈴聲未響,我就急匆匆抱著作業本走進教室,準備興師問罪。
也許是已經過了兩節課的的緣故,真正開始「處理」瑜時,我的心情竟然平靜了下來。「瑜,你知道自己做錯什麼了嗎?」我低沉著聲音,嚴肅地問。「知道。」他站起來回答說。「知道錯了就好,到講台前當著同學們的面說說,你做錯了什麼?」我語氣緩和了一些。
他慢慢地離開座位,低著頭走到講台前,眼睛微紅。「我讓人幫我做作業了,我錯了,我以後再也不這樣做了。」說完這些話,瑜流出了眼淚。「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錯了改了就好,我們相信你一定會真心改過……」在我的示意下,他又回到了座位上。
教室里靜悄悄的,沒人說話。我能夠感覺到瑜是真心認錯的,同學們也能正確看待這件事,從中受到了警示。而那個替瑜做試卷的同學(是本班的優秀生),我沒有當眾批評,確實是因為當時忘記了。事後,我收到了那位同學的一張紙條:「老師,感謝您的寬宏大量,沒當眾責罰我。說實話,您沒找我談話,比找我談話還要,讓我難受,我向您保證,今後絕不幹這種損人不利己的『好事』了!我一定用更優異的成績證明給你看!」
後來的事情也正如我願,瑜的作業比以前認真了不少,再也沒發現抄襲代做的現象。那位代人寫作業的學生,也沒有再犯類似的錯誤,成績一直在班級、年級里遙遙領先。這件事情引起了我的思考。
我想起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四顆糖」的故事。
一次,陶行知看到學生王友用泥塊砸同學,當即制止,讓他放學後到校長室。放學後,當陶行知回到校長室時,王友已等在門口準備挨訓了。沒想到陶行知卻給了他一顆糖,並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很準時,我卻遲到了。」王友驚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顆糖對王友說:「這第二顆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我制止你打人時,你立即就停止了。」隨後,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顆糖:「我調查過了,你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遵守遊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壞人作鬥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王友感動極了,哭著說:「陶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是自己的同學……」這時陶行知笑了,馬上掏出第四顆糖:因為你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勵你一顆糖……我的糖分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意圖,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陶行知先生這種「甜蜜的」教育的確是學生始料未及的,但是它卻極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的自尊之心、羞恥之心、向善之心,讓學生在老師的「表揚」中明白了自己的錯誤。這真的是充滿詩意、有人情味、有「療效」、有意思的懲罰!
再看看現在我們校園裡各種「變味」的懲罰:訓斥、責罵、諷刺、向家長告狀、罰站、罰抄、寫檢討……說它變味,是因為這些懲罰只治標不治本,只是把「懲罰」當作一種懲戒的手段,僅僅是發泄了教師一時的激動情緒,至於是否達能到懲戒的目的,是否有長久效果,老師們卻未曾想過。這樣的懲罰往往是學生基本不理解,家長基本不領情,教師心血幾乎白費,搞不好還可能違反法規制度。
有人曾說,我們的教育中比較多的是煮開水,水開的時候熱氣騰騰,過後慢慢冷卻,而後再一次煮沸。一次又一次重複,燒掉不少燃料,燒掉不少水,卻不見多少效果……這一比喻實在形象。
究其緣由,還是因為教師沒有把學生的「錯誤」當作教育的資源,沒有把握好教育的契機、分寸,沒有注意因時、因地、因材施「罰」,只是生拉硬拽,像干力氣活那樣使蠻力。需知「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心態應當寬容一點;需知最難改變的就是人的思想,應當步履從容一點。
《菜根譚》中說:「攻人之惡勿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過高,當使其可從。」意思是責備別人的過錯不可過於嚴厲,要顧及到對方是否能承受;教誨別人行善不可期望太高,要顧及對方是否能做到。從一定的意義上來說,就是告訴我們,批評、懲罰是要講點藝術的,責人要含蓄,忌太盡;勸人要委婉,忌太直。
再回過頭說說瑜的事情,其實我也可以逞一時的口舌之快,在班級里大談特談找人代勞作業的惡劣性質、嚴重後果,宣布立即整改的措施,還可以立即打電話告知其家長,順便在電話里把家長也「教訓」一通。我相信倘若如此,瑜的改變絕對不會如此心甘情願,即使改了,也是懾於家長、老師的外來壓力,暫時屈服而已,內心絕對不會有「深刻反思的過程」。
而真正的教育應當是一種無意識教育,它的最高境界是教育者全面依靠學生主動發展的願望,幫助其養成主動發展的終身習慣。這裡有一個重要的教育策略,就是教師徹底放下「自我」,不執著於「教」,更關注於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提高。
在處理瑜同學的問題上,我只是遵循了教育的規律,給了他一次自我教育的機會,讓他主動認錯罷了。無心插柳柳成蔭,所以效果要比以往好了許多!
玫瑰是不需要他人宣揚的,它只是散發著它的芬芳,芳香就是一種最好的宣揚。教師在教育學生過程中要學會適時地閉上嘴巴——嘗試用自己的情緒和狀態去感染孩子,讓孩子感覺到溫暖。這恰恰是教育的藝術,當然也屬於懲罰的藝術。因為教育離不開懲罰,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每個孩子都是有求知慾望、渴望成功的,他們內在的主動性及蘊涵的無限可能性,就是教育的「秘訣」。當孩子犯錯時,教師只應該引導、協助、激勵、突破,而絕不是一切包辦到底。就像溫泉水那樣,既不過燙,也不太涼,泡在水裡慢慢地感受,才能使身體變得更加健康,有益無害。
教育是一門藝術,它本身是靈動多變、豐富多彩的,充滿詩情畫意,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懲罰當然不能缺少詩意。沒有詩意的懲罰,一定不為學生所歡迎,還很有可能挫傷學生幼小的心靈。
老師,請放慢節奏,放平心態,讓你的「懲罰」多一些「詩意」。
來源:《教師博覽》原創版2016年12月
推薦閱讀:
※梧桐山人:流光中的詩意禪心——影畫技法詳解(4)
※詩意美文丨∮ 拾花釀春,煮光陰
※【清】王時敏 杜甫詩意圖【共12圖】
※鄉愁是一縷淡雅的詩意【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