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每天學一句《論語》《學而篇》(12)

?

《論語·學而篇》(12)

【原文】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注釋】

(1)禮,《說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在春秋時代,「禮」泛指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孔子的「禮」即是《周禮》,禮節、儀式。 (2)用,運用。(3)和,均衡、和諧。(4)貴,《說文》:「貴,物不賤也。」《廣雅》:「貴,尊也。」貴賤以物喻。猶尊卑以器喻。(5)先王之道: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6)斯:這、此等意。這裡指禮,也指和。(7)由,遵從、遵照。(8)知和而和,前面的「和」為動詞,後為名詞。(9)節,約束、節制。

【譯文】

有子說:禮的運用,以和諧為貴,先王的治世之道,美就美在和諧,無論大事小事都遵從這個原則。遇到行不通的事情時,先明白什麼是和諧再去進行均衡調和,如果不按照禮的標準來節制,也是行不通的。

【解讀】

此章之難解,讀諸家之注釋與解讀,可謂越讀越糊塗。多數沿襲古人的註解,對待其中的難點甚至一帶而過,大有瞞天過海之勢。要麼文辭不通,要麼句式不通。總之,翻遍諸家解讀,找一個讓人信服的說法,或許僅有其中的隻言片語而已。「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這句話的重點就是在一個「美」字上。「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這句話的重點是在一個「行」字上。美與不美的前提是什麼?「不行」與「可行」的要求與標準是什麼?讓我們先從「禮之用」開始學習吧!禮,是什麼?在《論語》和其他典籍中,我們可以找出很多關於「禮」的文句來。時至今日,有關禮的概念隨著時代的發展也有了變化,比如禮節、禮儀、禮多人不怪等等。孔夫子的概念里,禮究竟是什麼呢?《為政》章有,「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這裡的「禮」是可以一代一代沿襲下來的。顯然,禮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分不開的。《說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禮的原意是祭神的,比如還有「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從祭神到成為一種社會規範,春秋時代已經完成,比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很顯然,這裡的「禮之用」就是符合禮的道德規範的運用。「和為貴」,出現分歧就在這個「和」字上。一說為「中和」一說為「中節、適當、恰當」,一說為「和諧」,一說和音樂有關為「調而諧之」。理解「和」的含義,不要和後面的文句分開。禮之用,還有後面的「先王之道」針對於孔子的時代,定是有「損益」的。這種損益,要尊崇一個「和」字。《說文》云:「龢,調也。」「盉,調味也。」樂調謂之龢,味調謂之盉,事之調適者謂之和,其義一也。由此可知,「和」的本意是調而均之,調而諧之。無論是調聲還是調味,其目的就是「均」和「諧」。這裡的「和」,實際上是禮的運用,雖然有變化,但要做到均衡與和諧。「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先王之道,美就美在「斯」,就是「禮之用,和為貴。」 無論大事小事都要遵從「禮和」這個原則。從斷句的角度,前面為完整的一句,說明事情無論大小,禮的運用雖然有變化,要做到均衡和諧。「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這句話的關鍵是當「禮」運用行不通時怎麼辦?「有所不行」是行不通的時候,首先要明白如何「和」,然後再去「和」。前面一個「和」是名詞,後面一個「和」是動詞。儘管如此,如果不用「禮」來節制,也是不可行的。

品讀經典 升華人生天山國學苑微信號:tshgxy掃右側二維碼快速關注 →

更多交流,請加王宏傑微信號:yizhihua505


推薦閱讀:

半部論語治天下 一身正氣成聖功
《論語》原文及其全文翻譯(十三)
【共讀】《論語》季氏篇第八
論語五分鐘|孔子樂山樂水的人生情懷
【經】《論語》為政篇·第二十三章

TAG: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