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禪宗啟蒙(連載8)

禪宗啟蒙之高風亮節(36)真正的大德宗師,不僅善於觀機逗教,而且善知學人因緣,不會為了自家門戶而讓學人失去契悟的更好機會,可謂一心為眾生,一心為正法!

前面咱們已經看到過了,當年葯山禪師參禮石頭和尚,石頭祖師對他說:「子因緣不在此,且往馬大師處去。」葯山稟石頭和尚之命,前往江西參禮馬祖,果然一言之下大悟。有一天,雪峰正在淘米做飯。洞山大師問:「淘沙去米,淘米去沙?」雪峰答:「沙米一時去。」洞山祖師問:「大眾吃個甚麼?」雪峰一聽,當即掀翻米盆。洞山大師說:「據子因緣,合在德山。」後來果然在德山棒下薦取本命元辰。雪峰大師出世以後,門下衍生出雲門宗和法眼宗兩大宗脈。一天晚上,松隱睡不著,爬起來沿著檐間經行,無意間聽到附近泉水的聲音,恍然有省。第二天,他將夜間所悟告訴了南澗禪師。南澗禪師笑道:「此間尋常施設,不足發子大機大用。盍(何)不往見古林茂公?」於是松隱禪師便前往參禮古林茂禪師,終於在其棒下豁然大悟。從此以後,他機辯峻絕,縱橫自如,人莫敢觸。祖師高風亮節之處不勝枚舉。北宗年間,士珪禪師初出茅廬,奉詔開法於雁盪山能仁寺。當時一代宗師清了大師聽說士珪禪師將到那兒弘法,恐其法緣尚未成熟,信眾不服,於是特地過江,親自將士珪禪師迎進丈室,大展九拜,以此誘導溫州一帶的信眾。從此以後,當地信眾無不翕然歸敬士珪禪師。看到這幕場景,真是令人感動啊!但是最讓人感動的是船子覆船的故事。當時道吾、雲岩與船子德誠三人離開師父葯山祖師,道吾和雲岩開山當大和尚,唯獨船子德誠幫人划船,放長線釣大魚。他對兩位師兄弟說:「他日後,知我所止之處,若遇靈利上座主,指一人來,或堪雕琢,將授生平所得,以報先師之恩。」後來道吾禪師推薦了一位名望很高的夾山大法師去見他。夾山正要開口(這位大法師一準想講佛法道理),船子料敵於先,哪有機會讓他開口,一橈就將他打落水中。夾山從水下剛一冒頭上來,船子又緊鑼密鼓地逼拶:「道,道!」夾山正想開口,船子操起船橈又打,夾山終於豁然大悟。船子祖師高興地說:「釣盡江波,金鱗始遇。」囑咐道:「汝向去直須藏身處沒蹤跡,沒蹤跡處莫藏身。」夾山辭行以後,頻頻回顧。為了打消弟子的最後一點疑慮,您猜船子禪師怎麼著?他大聲叫道:「和尚,」夾山禪師回過頭來,船子禪師豎起橈子說:「汝將謂別有?」說完竟然覆船入水而逝。禪宗啟蒙之明罵暗贊(37)咱們越是愛一個人愛到骨子裡,往往越是喜歡罵他(她),比如「臭小子」、「壞蛋」、「臭蛋」,等等。宗門也一樣,祖師通常有「明罵暗贊」、「正話反說」的用語習慣,以及「於無輸贏處話輸贏」的法戰風格。咱們千萬不能望文生義,妄加揣測,以致錯判祖師,釀造口業,自誤誤人。話說臨濟祖師即將示滅時,對弟子們說:「吾滅後,不得滅卻正法眼藏。」這時,三聖慧然禪師說:「爭(怎)敢滅卻和尚正法眼藏?」臨濟祖師便問:「以後有人問,你向他道甚(什)么?」三聖禪師便喝。臨濟祖師道:「誰知吾正法眼藏,向這瞎驢邊滅卻。」話剛說完,就端坐而逝。臨濟祖師圓寂前「罵」三聖是瞎驢,您可千萬千萬不要真的以為這位重量級大師會「滅卻佛法」。祖師表面上看似貶斥三聖,實則是讚美和認可三聖,表示真正咐囑正法眼藏,因為他老人家深知這位大弟子能夠傳承他的衣缽(禪機妙用),放心地將祖位傳給三聖祖師,安然辭別人間。五祖法演祖師座下有「三佛」,其中佛果克勤被推為上座,另外兩位是佛鑒慧懃和佛眼清遠。有一天晚上,「三佛」陪侍師父在山間涼亭上夜話。回來時,燈已經滅了,四面漆黑一團。法演祖師吩咐三人「各人下一轉語。」慧懃禪師道:「彩鳳舞丹霄。」清遠禪師道:「鐵蛇橫古路。」克勤禪師道:「看腳下。」法演祖師聽了這三人所下的轉語,說:「滅吾宗者,乃克勤爾!」法演祖師「罵」克勤是「滅吾宗者」,您可千萬千萬不要真的以為這位北宋禪林泰斗是個敗家子。祖師表面上看似貶斥克勤,實則是讚美和認可克勤這種迥異其他兩位師兄的作略。「看腳下」這三字,雖然平實卻最有力量。後來,法演祖師便與克勤禪師分座接眾。再後來,克勤祖師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祖師之一,法脈最為綿延久長,後世臨濟宗禪師幾乎都是他的子孫。那您說,他是興吾宗還是滅吾宗呢?以上所舉,是師父「罵」弟子的案例。弟子「罵」師父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最為典型的是岩頭大師「呵斥」德山祖師不識末後句。您可千萬千萬不要真的以為這位千古頂級宗師沒有徹悟。德山祖師座下雄出岩頭、雪峰二聖,雪峰祖師門下又出雲門、法眼二宗。德山大師晚年被岩頭整了個末後句,不僅成為千古以來最難參究的淆訛公案,而且帶累德山老人經常被現代人所誤解。對此,早在七百年前,高峰祖師就這樣開示和警告過:「佛祖機緣,古今公案,其中誵訛,無出於此。或謂岩頭智過於師,故有密啟其意,殊不知犯彌天之咎,萬劫遭殃。」古人虛貶實贊,七縱八橫,如果究人語脈,難免謗人祖師,自造深重口業。禪宗啟蒙之隨處安閑(38)現代許多學人閱讀宗門典籍,看到祖師端拱無為,目視宵漢,飢來吃飯,困來打眠,逍遙無拘,洒脫自在,便倒果為因,任性逍遙,模仿人家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天天嘴上掛個無事無為,更有痴人說什麼了知生死不相干這樣的夢話,恰似年紀輕輕才參加工作就想無所事事領退休金安閑度日。美著吧您。當年,道隆禪師初參石門和尚時便問:「古者道,但得隨處安閑,自然合他古轍。雖有此語,疑心未歇時如何?」石門和尚答:「知有(宗門「知有」的意思是指開悟,也就是明心見性)乃可隨處安閑,如人在州縣住,或聞或見,千奇百怪,他總將作尋常。不知有(沒開悟)而安閑,如人在村落住,有少聲色,則驚怪傳說。」石門和尚把悟道聖人比作城裡人,未悟凡夫比作鄉村人,也頗有意思。祖師說:「不到那田地,不得無事!」蓮池大師在《禪關策進》中點評說:「古人如是勤辛,如是久遠,方得相應。今人以聰明情量,剎那領會,而猶欲自附於頓悟,豈不謬哉?」善堅禪師開示說:「近來諸方學者,盡被古人舌根埋沒,不能決志透脫。開口處情塵知見,學解聰明,於自受用中,確無的實(毫無真實受用)。似者(這)等豈非自喪己靈,爾若不信,有日病來,將所學所抱抵將不去,那時方悔錯用心力。若或真參實證,卻不恁么。要向本分中綿綿密密,下死志做將去。時節到來,方是自己大光明寶藏,大受用處。」若不見性,怎消得許多妄想情執?所以啊,咱們沒有親證實相之前,還是老老實實,打起十二分精神來參究修行一番。只有悟入才能隨處安閑,只有得道才有真平常心!若是有為造作的平常心,從一開始就不平常了。雲居山真如寺有對楹聯,寫的是:「未跨門欄,謾言休去歇去;已到寶所,那管船來陸來。」禪宗啟蒙之玉汝於成(39)從來沒有天生釋迦,自然彌勒。用現代的話講,那就是天上不會掉餡餅。法昌禪師開示:「說禪說道易,成佛作祖難。若是這個禪,三家村裡臭口老婆也解說得,要成佛則未在。你且道畢竟那個是禪?良久云:直得額頭汗出!」太古先禪師上堂:「若論此事,不涉心思意想,非干默照忘懷,要得洞然明白,須是汗下一回。」禪宗所謂的「汗下一回」、「出一身白汗」等,是指真實證悟,因為大多數祖師在開悟時都曾有這樣身心一振的親身經歷。「汗下一回」大不容易。真修實證的確是件艱辛備至、玉汝於成的驚天大事。一代偉大宗師雲門文偃在圓寂之前給當時南漢王所作的生平回顧,這樣說:「臣跡本寒微,生從草莽。爰自髫齔,切慕空門。潔誠誓屏於他緣,銳志唯探於內典。其或忘餐待問,立雪求知,困風霜於十七年間,涉南北於數千里外。始見心猿罷跳,意馬休馳......」您看,雲門大師年僅七八歲就熱「切」仰「慕」般若法門,現在不知哪位師兄這麼年幼就開始靈根發芽?他從娃娃時就立下志向,誓願深厚,竭誠堅定,屏棄萬緣,專心用功,銳意進取,苦學佛法。現在不知哪位師兄能夠這樣戒學淵深?雲門大師從小刻苦學習,存疑好問,有時為了等著向老師提問而忘了吃飯,為了掌握知識而久立雪中虔誠恭候。現在不知哪位師兄能夠這樣勤學好問、恭敬問法?雲門大師二十歲出頭出家,五年學律、習教和修定,基本掌握了佛法義理,但是己事不明,於是行腳參禪。二十五歲參訪睦州祖師,整整三個晝夜力參不退,後來被睦州折損一腳而頓悟。悟道後,又花了五年時間深入經藏。三十歲後繼續行腳參訪良師益友,如此又過了一十七年,終成一代偉大宗師。這,就是參禪行腳的榜樣。像雲門大師這樣童真入道、睿智英偉、卓爾不凡的出家行者,尚需十七年間風裡來,霜里去,在大江南北幾千里外東奔西走,修學不懈,專志用功,才得以歸家穩坐,心頭悄然。像咱們這樣半溫半寒、粥香暖軟、忽有忽無、不進不前的用功狀態,驢年是個頭啊?看看人家雲門大的《遺表》的自我介紹,咱們只怕連給祖師提草鞋的份兒都沒有。雲門祖師有此親身經歷,所以每每苦口婆心相勸:「時不待人,一日眼光落地(有一天死亡來臨),前頭將何抵擬?莫一似落湯螃蟹手腳忙亂,無爾掠虛說大話處(平時說大話傻話,如今全都用不著)。莫將等閑,空過時光。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不是小事!」禪宗啟蒙之無心合道(40)解悟不能替代證悟,空口沒有真實受用。聰明不敵生死,干慧豈免輪迴?學人慾了生死,必須明心見性;欲明心見性,必須踏實用功。從這一篇開始,咱們將全盤托出禪宗用功心法,實修之人不妨悉心體會和實踐。然而,宗門無門,言下知歸,喝下見性,直下無事,猶是不唧溜漢,哪裡還有什麼程式范兒可以依循?祖師說:「擬心學禪宗,大似西行卻向東」。夢真禪師說:「將心學佛,攝入魔宮;擬心參禪,墮在陰界。若這麼看來,直是無用心處。」上上根人一聞頓入,中下根人茫然無趣。為了給鈍根學人開一線道,讓人能夠最終一念相應,識取本來面目,祖師不得不曲垂方便,其間千說萬說,無非讓人無心合道。六祖入滅前,門人問他:「正法眼藏,咐囑何人?」六祖答道:「有道者得,無心者通」。什麼是「無心者通」呢?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為宗的「三無」,就是「無心者通」,因為「但能離相,性體清凈。」「心不住,即通流。」「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凈心體」,就是「無心者通」,因為定慧等持,時節因緣到來,自然明見佛性(詳見《涅槃經》)。「外離相名禪,內不亂曰定」,就是「無心者通」,因為「於一切法上無有執著,」活潑潑的「一切無礙」,行住坐卧都是禪。六祖的法孫馬祖又將「無心者通」與「平常心」融合,提出:「若欲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什麼是「平常心是道」?馬祖說:「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一句話,心無趣向,休心歇意,息機泯見,方能得其心髓。「平常心是道」,既不是壓抑一切念頭,也不是平等對待一切念頭,或者正觀一切念頭空性。如果這樣的話,早已不平常了,因為仍然不出作意、造作、趣向、虛妄、取捨的情結。只有不起虛妄分別執實的心,既無凡情,也無聖心,才有可能體露真常。對於「無心合道」的用功方法,歷代禪宗祖師都有貌似不同、實則相同的說法。比如南陽國忠國師說:「善惡不思,自見佛性。」洞山祖師說:「直須心心不觸物,步步無處所,常無間斷,始得相應。」德山祖師說:「汝但無事於心,無心於事。則虛而靈,空而妙。」「你但外不著聲色,內無能所知解,體無凡聖,更學什麼?」玄沙師備祖師說:「放舍閑緣,歇卻心識,方少許相親。」承古禪師說:「如今若有一人肯恁么休歇去,老僧堪伏事他。只如千人萬人中,無一人肯。」義端禪師說:「但時中不用掛情,情不掛物,無善可取,無惡可棄,莫教被他籠罩著,始是學處。」黃檗祖師說:「我宗門但知息心便休。今但學無心,久須實得。為你力量小,不能頓超。但三五十年,得個入處,自然會去。」據說十幾年前傳聖禪師就因為看到《傳心法要》里的「直下無心」而有所省悟。咱們在看歷代祖師開示時,一方面要透過他們非常個性化的不同語言,看出他們實則同一鼻孔出氣,也就是所講的意思其實都是一樣的。比如馬祖所說的「平常心是道」,就是三祖所說的「一種平懷,泯然自盡」,就是六祖所說的「無心合道」;再如馬祖所說的「但盡三界心量」,就是百丈老人所講的離開「虛妄凡聖等心」,就是溈山祖師所說除去惡覺、情見、想習等「濁邊過患」;等等。另一方面要透過不同時期祖師的開示,看出用功法門的時代流衍演變和有所側重。比如前期宗門祖師更多的是教人休歇功夫,只學休心歇意,只學無心。宗門只論息機忘見,初絕擬心作意。說到底,這都是一種「放下」的休歇功夫,無心暗合道妙,因為解鈴還須繫鈴人,咱們念念妄想分別,恆審思量執著,不隨於法,與道相隔,如雲蔽日,所以要「無心」以契合空寂的本心,與理冥合,與道相符。真如法界唯是一心,無自無他,唯有不二法門,能所雙亡,一種平懷,才能與之迅疾相應。莫非「無心便是道」嗎?也不是!無心只是合道,因為「無心猶隔一道山」,只有「百尺竿頭重進步」,才能「十方世界現全身」。「無心是道」在祖師門下還不夠資格作個洒掃沙彌,直須情到深處人孤獨,喝散白雲虛空粉碎,才有條件在祖師身邊做個小秘書和服務員。雖然如此,不可小看「無心是道」,它是咱們孩提時代最好的禮物。手持金剛王寶劍,斬盡一切,這時才算摸著禪的門路了。
推薦閱讀:

禪宗法脈
禪宗的徹悟要怎樣的善根呢?
略破末世禪宗之流弊
禪宗六祖 | 清涼法語
禪宗源流與修持法

TAG:禪宗 | 啟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