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讀書】家庭教育不是「家庭教學」!

【教育讀書】家庭教育不是「家庭教學」!已經有人提出,我們應該問:「我們的教育為什麼培養不出傑出的人?」而「培養傑出的人」首先在於良好的家庭教育。說到家庭教育的弊端,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對一句曾經流行的話提出了質疑:「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如果我們對「起跑線」賦予新的內涵,這話便是站得住腳的。我認為,孩子的「起跑線」不是他學習的第一個台階,而是他最初的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的主體則是其父母。因此我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線」!「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誰更重要?」這個問題今天提出來,答案已經基本上沒有爭議了,當然是家庭教育。我曾經對我的學生家長說過,學校教育非常重要,但無論多麼重要,都只是家長教育的重要補充。我們不要總是認為「優生」都是教師教育出來的。提到傅聰,我們會想到這位鋼琴大師的父親傅雷,而不會去想:他的小學老師是誰?中學老師是誰?傅聰當然是他父母家庭教育的傑作。我們暫且不說傅聰這樣的傑出名人,就說一般的孩子吧!如果一個孩子舉止文雅,善良有禮,文質彬彬,富有教養,我們很自然地會想,這孩子的家庭教養真好!而不會問:「這孩子是哪個老師教出來的呀?」因為以品行而言,孩子做人的高下,最重要的依然是取決於其父母的家庭教育。同樣,一個孩子舉止粗俗,言行不一,滿口髒話,不講衛生,懈怠懶惰……不能說和學校一點關係都沒有,但關係實在不太大,而和他家庭教養太糟糕有關。但現在家庭教育嚴重地扭曲了。具體表現在:重智力,輕品格;重理工,輕人文;重知識,輕習慣;重言傳,輕身教。每個孩子都是其父母的折射。甚至可以說,孩子的一切問題都是家長的問題。比如,前幾天早晨我在家裡出來乘坐單元電梯,一進去便看到電梯上扔著一個飲料瓶,觸目驚心。我想,這是誰這麼沒教養呢?出電梯的時候我把拿飲料瓶拿走,扔到了垃圾桶里。第二天早晨,我又在電梯里發了一個飲料瓶,當時我很氣憤,心想可能是昨天那個人扔的,也可能不是;也許是孩子扔的。但是,即使是小孩子扔的,責任也在其父母,是他們的家庭教育出了問題,讓孩子這麼沒教養!然而,現在有的家庭教育似乎只是管孩子的「智力早期開發」「興趣培養」「潛能發掘」……總之是想法設法讓孩子「更聰明」,而不是指注重人格培養。因此,我們必須讓所有父母明確——家庭教育不是「家庭教學」。我想到了「家教」一詞的演變。現在我們看到街上常常有大學生打出廣告:「英語家教」「數學家教」等等。這裡的「家教」是什麼意思呢?是「家庭教師」的簡稱,意思是他們願意到孩子家裡來做英語家庭教師、數學家庭教師,等等。在這裡,「家教」是指向知識的。而在我的小時候,「沒家教」是一句罵人的話,而且罵得很狠。如果誰罵誰「你少家教!」對方一定會跳起來更加兇狠地回一句:「你才沒家教!」因為那時候,「家教」是「家庭教養」的簡稱,其含義是指向德行的。說誰「沒家教」,意思是「你爹媽沒把你教好,沒有教會你做人」,這就不只是罵對方了,而且連對方的爹媽都一起罵了。所以說,從幾十年來「家教」一詞含義的演變,我們可以看到,家庭教育發生了怎樣畸形的變化!那麼,什麼是真正的「教育」呢?我想和大家分享三位名人的論述。這是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一書中對教育的闡述:「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和認識的堆積。……誰要是把自己單純地局限於學習和認識之上,即便他的學習能力非常強,那他的靈魂也是匱乏和不健全的。」雅思貝爾斯在這裡明確指出,教育關係著靈魂,而不是「理性知識和認識的堆積」。但我們現在恰恰有太多人,「學習能力非常強」,其靈魂卻「匱乏和不健全」。比如錢理群教授所說的「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2007年新學期開學之際,法國全國85萬名教師同時接到了這樣一封信,寫信者並不是教育工作者,但他對教育有著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他稱自己滿懷信念和激情,要與教師談談兒童及其教育。在這封信中,他談到了教育目的。他提出一個問題:應當使兒童成為什麼樣的人?在寫信者看來,兒童應當成為「自由的人、渴望知曉美好事物與偉大事物的人、心地善良的人、充滿愛心的人、獨立思考的人、寬容他人的人,同時又是能夠謀到職業並以其勞動為生的人」。你們看,這麼多因素,沒有一項是關於知識的,不是說知識不在教育範圍之內,而是說從根本上講,教育是超越知識而指向人格的。特別是最後一句話讓我感慨:「同時又是能夠謀到職業並以其勞動為生的人。」也就是說,我們的孩子,將來應該是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我想到了小時候老師經常給我們說而現在的老師很少說的一句話:「要熱愛勞動人民!」相反,現在一些家長和老師喜歡這樣訓斥孩子:「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只有去掃大街、蹬三輪車!」這封信是誰寫的?是時任法國總統的薩科齊。作為一個西方的政治家,他和我們當然有許多不同,但在對教育的理解上,應該說是有共通之處的。薩科奇這封信的主題是「重建學校」。所謂「重建學校」不是把學校建築推倒了重修,而是重申教育的使命。他這樣寫道:「培育對真、善、美、偉大與深刻事物的欣賞,對假、惡、丑、渺小與平庸事物的厭惡,這便是教育者為兒童所承擔的工作,這便是對兒童最好的愛,這便是對兒童的尊重。」我們現在的孩子欣賞「真、善、美、偉大與深刻事物」?是不是厭惡「假、惡、丑、渺小與平庸事物」?值得每一位教育者包括孩子的父母思考。有了對教育正確理解的前提,我向家長們提四條建議:第一,做孩子人格的榜樣;第二,做孩子知心的朋友;第三,和孩子一起閱讀好書籍;第四,和孩子一起養成好習慣。我主張父母每天能夠和孩子有「一席話」,「一段路」,「一盞燈」。所謂「一席話」就是陪孩子聊天,所謂「一段路」就是陪孩子散步,所謂「一盞燈」就是親子燈下共讀。這些都是和孩子的交往與溝通,贏得孩子的信任。當孩子給你說悄悄話的時候,你的教育就開始走向成功了。為人父母的,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把自己變成孩子。每個家長都問問自己,我和孩子有沒有共同的愛好?比如,和孩子有共同的讀物嗎?和孩子一起看足球賽嗎?和孩子一起上網嗎?和孩子有共同的喜歡的明星嗎?等等。一定要和孩子保持共同的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說:「我總想和孩子們呆在一起……如果我跟孩子們沒有共同的興趣、喜好和追求,那麼我通向孩子心靈的通道將會永遠堵死。」」你們看,如果和孩子沒有共同的興趣愛好,你連有效的教育都不可能。所以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這首先是人學。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維、興趣、愛好、才能、稟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一個優秀的教育者,無論教師還是家長,一刻都不忘記自己曾經是個孩子。


推薦閱讀:

公婆搶孫子,壓榨作為母親的我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我該怎麼辦?
黃懷寧:家庭教育中的八個大於號6
你如何看待《早上老公把女兒打進醫院,骨折!》這篇文章?
如果請您參加制定《家庭教育法》,您最想制定哪些條款?
如何讓我初一的妹妹學習上走的更長遠?

TAG:教育 | 家庭教育 | 家庭 | 教學 | 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