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拳經》解

  原文:「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

  解釋:這裡的關鍵詞是"周身",說出動作不只是局部肢體在動。"輕"即不主動用力去加重,要達到輕,必須放鬆肌筋。能夠輕,動作才能靈活,關節和肌筋要鬆鬆開,動作才能自如。

  原文:「尤須貫串。」

  解釋:動作不能是個別肢體獨自的動,而是周身整體的動,各個關節都互有牽動,整個動作的連動不能中途間斷。在本經文的末兩句,作者再用相同的説法來提醒讀者,可見此點的重要性!

  原文:「氣宜鼓盪,神宜內斂。」

  解釋:久練樁、拳和基本功,可使習練者內氣充盈,有如明鼓激蕩的氣勢。精神提得起但必須內守。儘可能排除雜念,以最平和的心情去行拳。

  原文:「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

  解釋:作者在這裡透視出一種圓弧形的運動模式,而且是連綿不斷的圓弧動態。

  原文:「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

  解釋:這裡闡明了太極拳的內勁形成和向上傳遞的路線,是由重量向地作用所產生的反作用能量。過程中不可有斷勁。勁生於地,從腳底傳入,發展至腿部而及至胯,再由腰胯帶動形成不同形態的發勁模式。整個過程中上肢都要放鬆,只是擺出相應的形勢便可以。

  原文:「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

  解釋:能以內勁驅動肢體,全身整體地進退,在搏擊中自然能掌握先機,獲得優勢。

  原文:「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

  解釋:相反,若在搏擊中處處受制又常處於劣勢中,身體必定沒有整體性的運作,發揮不到內勁的能量。問題必定出在胯部(這是腰與腿的接合處),無論那個方向的失誤都一樣,不能倖免。

  原文:「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解釋:以上所提及的運動模式,都是用意念驅動,不可用收縮肌肉去達到。過程都要保持高度的放鬆。

  原文:「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攘之速而無疑。」

  解釋:作者說明一個動能運作的定律 ,任何一個正向動能的產生都必定由一個反向動能來驅動,無論上下前後左右各方都是!故此,肢體若要向上,首先要把肢體下沉去形成反作用動能。假如不是這樣而是用力,把肢體向上掀動,全身的勁源便即時切斷!

  原文:「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

  解釋:行拳的過程中,從兩腿間的虛實互換而趨使內勁在全身流動和傳遞,形成周身各處出現虛實互換。肢體有內勁充盈者為實,內勁退卻者為虛。習練者必須能辦識周身處處的內勁虛實分佈。

  原文:「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解釋:作者再次提醒行拳時全身整體一致忚運作的重要性!

太極拳架 

  站樁功以自身的重量藉放鬆去開發天地間的能量,著重在呼吸、精神和肌筋的調整去蓄養能量,以收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之效。過程中亦令習練者全身整合一致而形成便於內勁蓄養和運行的格體。如能有效地使用,可以產生極強大的技擊果效。而且,這種以內勁形成的技擊術不但不會因身體衰老而失色,反會隨功齡的增加而更彌純凈。《太極拳論》中「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的說法應該

  太極拳架的開創就是要加強這個開發的過程,一方面增加內勁的蓄養,也強調內勁的運轉和傳遞,務求使之能流暢順逐亦極力保存其完整性和強度。太極拳動而分陰陽,從腳底開始分虛實繼而延伸至整個人體各處的虛實變換。由於重量在兩腿問互換的過程中對地面的作用更加聚焦,重量向地的作用和反作用力也倍増了,內勁也因而増強。內勁從地而起,傳遞至腿部再至胯和腰,及後再傳到身和手。

  太極拳的內勁是由胯帶動,作出各個方向的滾動,配合肢體的形態和身體的移動而形成一套架式,由此而鍛鍊各種勁法。開創之初被稱為十三勢長拳,十三勢即八門:掤、捋、擠、按、採、挒、肘、靠(胯部帶動身體滾動的八種形態)和五步: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胯部帶動身體移動的五種形態)。亦由於其根源就是正反作用力和虛實變換。完全乎合中國哲學的陰陽之理,"《易傳》中有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即陰陽)"。故其後被稱為太極拳。

  先不談那家那派或是多少式子的問題,要讓一套拳架成為一個有效的工具,習練者必須掌握一些基本的心法,否則一切的努力將是徒然。

  拳架的運作必須持守在站樁功中的要求,就是要立身中正,心靜意專和全身放鬆。在身體移動和虛實互換中進一步體會個人在呼吸、精神和肌筋的協調。這是遠較站樁功困難的。若要在拳藝上有點成就,很多時非有堅毅的意志和明師的引路不可!

  筆者亦希望在此分享一些個人練拳的體會,讓大家有所依據。

  一、大家可以視拳架為運動中的站樁功。一切有關站樁功的要求都適用於拳架的習練。其實站樁的姿勢很多時就是拳架的預備式。

  二、盆拳時要把全身的肌肉放鬆並抽離。只讓骨架結構去維持身體平衡。再把全身的重量下沉,但頭頂的百會穴要保持輕輕的上頂,維持脊椎和頭容正直。有關立身中正的要求,請參閱拙作「站樁」一文和之前以「正」為題的數篇文章。

  三、腿部會因為虛實互換而倍感受壓,這時要加倍注意整條腿和各關節的放鬆,進一步體會更徹底的鬆沉。待下肢結構 強化後,慢慢把雙腿重量分佈的差距拉開,最終虛實要越趨分明。要注意所謂虛實並非指一條腿放鬆而另一條腿用力。而是在雙腿都放鬆的狀況下輪流只讓單腿承受全身的重量。

  四、多注意膝蓋受壓的情況,若有痠痛來自大腿肌和膝蓋間的軟組織,便必須停下來並調整胯和大腿根(髖關節)的角度和檢查腳底落重點有否徧離了腳心。切勿把過多的重量放到膝關節上!重量的終點應在腳底下的湧泉穴。

  五、整個盆拳的過程,意念都不要離開拳架動作和身體的狀況(主要在正和鬆上)。儘可能用意念去驅動每個式子,把每個動作做得準確和熟練。同時在過程中刻意把肌肉的力量放掉。

  六、盆拳時身體若有被?溢的感覺,可以輕輕意想從腳底有流體注入,經由腿至腰再傳至肩、肘、腕和手,嘗試意想全身的關節和筋肌向四周鬆開,讓流體?滿所有鬆開的空間,並澎漲起來。有別於站樁功,拳架中身體各部不斷有虛實互換,這種在拳架中?溢澎漲的意念運作亦要按肢體的虛實狀況而調整。由於各人練功的進程不一,未出現被?溢感覺者,可不必理會此點。

  七、整個盆拳的過程要追求動作的輕

  上述各點乃太極拳架的一些基本要求,若能在習練過程中逐步落實,應有一點得著,有關太極拳架的心法內涵相當豐富,有機會再與大家討論更多罷!


推薦閱讀:

視頻 | 張志俊陳式太極拳32擒拿。看了就知道太極拳實用呀!
[轉]太極拳十要
一本西洋古兵書將「太極拳」再次拽下神壇
洪式太極拳的發勁及其特點
學好楊氏太極拳的四大要領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