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曆史上的桂林人之一:唐景崧與日寇爭台灣(原創)

曆史上的桂林人之一:唐景崧與日寇爭台灣       1、台島抗倭  

    上圖為台灣省台北市護國延平宮供奉鄭成功的正殿,殿前有一幅楹聯上書:    由秀才封王,拄掙半壁舊山河,為天下讀書人頓生?色;  驅外夷出境,開辟千秋新世界,願中國有誌者再鼓雄風;    楹聯著者是清朝廷最後一任台灣巡撫唐景崧。縱觀唐景崧一生作為,這副楹聯也是他的自我寫照。      

  【上圖:唐景崧(1841—1903)遺照】    

    (上圖:李鴻章(清廷全權大臣)與伊藤博文(日本首相)簽訂《馬關條約》李鴻章左邊的是其養子——中國議和代表團的第二號人物李經方與參讚馬建忠,而右邊的則是羅豐祿與伍廷芳。)    

    割台消息傳出當天,台灣各界鳴鑼罷市,強烈抗議清政府把土地奉送仇敵,表示「與其生為降俘,不如死為義民」,決心抗擊日寇侵略。圖為日軍鎮壓台灣人民。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至清初屬福建省,在行政區劃上稱「台灣府」,1884年改為行省。但不過10年,到1895年,李鴻章(清廷全權大臣)與伊藤博文(日本首相)簽訂《馬關條約》,就把台灣割讓給日本了。    2、臨危受命    

    (上圖:唐景崧在台灣巡撫任上處理公務)  唐景崧(1841—1903),字薇卿,廣西桂林人,同治進士。1891年任台灣布政使,1894年升任台灣巡撫。恰好在這一年,中日甲午之戰爆發,唐景崧是力主抗日的,清廷割台時他堅決反對,曾7次去電力爭,但腐敗的清政府不予採納。條約簽訂後,唐景崧拒不奉命,與台灣士紳組織民眾奮起抗日。    

      (上圖:穿上台灣民主國總統服的唐景崧,史書上記載說,此刻他臨危授命,百感交集,淚流滿麵)  光緒二十一年端午節次日(1895年5月25日),唐景崧身穿朝服,麵朝北麵概然接受了邱逢甲等人製作的「台灣民主國」的藍色旗幟與由「總統」執掌的印綬,承諾了擔當「大總統」的使命,並通電國內外,宣告了「台灣民主國」的成立,其電文中有「遙奉正朔,永作屏藩」等語句,表示自己雖然擔任了「台灣民主國總統」的使命,卻永遠是清朝的屬國。    

    (上圖「台灣民主國」印與台灣巡撫印)    丘逢甲等台灣愛國官紳反複商量,設計保台方案,提出了「民政獨立、遙奉正朔、以拒敵人」的主張,決定成立「台灣民主國」,以實現自主保台的願望。在大家的推舉下,唐景崧為「台灣民主國總統」,劉永福為「台灣民主大將軍」,丘逢甲為「義勇統領」。5月25日,「台灣民主國」正式成立,並仿照清朝國旗(黃地青龍旗)的樣式,設計了「藍底黃虎旗」,圖案為一隻尾高首低做馴服狀的老虎,虎首朝向旗杆方向,以示台灣民眾心向清廷之意,並發布文告,說明建國改年號為「永清」,以示台灣永遠隸屬於中國,年號意在不忘大清。      

      (上圖左:台灣民主國國旗——藍虎旗 右圖:台灣民主國郵票)    曆史小說家張笑天在《劉銘傳》中這樣描寫朝廷對唐景崧抗日的反映——  台灣民眾自發抗日的壯舉不能不刺激紫禁城的中樞神經。   已經二十三歲開始親政的光緒皇帝情緒顯得很激動,他說:「我們不能屈從日本人壓力,支持劉永福、丘逢甲他們打嘛,打贏了,我們又可以收回台灣,打不贏我們並不損失什麼。」   西太後說:「他們這是添亂。這好比是,大人把孩子過繼給別人了,人家來領人,孩子自己不幹,能行嗎?你說說,胳膊能擰過大腿嗎?」   李鴻章說,現在日本方麵天天抗議,丘逢甲、唐景崧他們打的很猛,日本人實際接收不了。隻有向清政府施壓。   西太後說:「現在說這些有什麼用!對唐景崧他們怎麼辦好啊?」   李鴻章說:「既然他們自稱民軍抗日,我們裝聾作啞最好,萬一他們打勝了,台灣就又回來了。隻不過,日本人在那吃了虧,回過頭來找我們出氣。」   西太後說:「別叫他們惹事了,叫軍機處擬一首旨。唐景崧、劉永福他們不代表朝廷,咱可對日本人說,我們下旨不好使了。咱們可在上諭裏限製上海、廣東、兩湖的大員們往台灣運軍械、給養。廣東聽說連兵也派過去了,這叫日本人抓住口實就不行了。」   李鴻章說:「臣馬上要去兩廣赴任,此事請劉坤一辦吧。」     然而清政府一意賣台,主動封鎖台灣與內地的聯係,雖然台灣義軍英勇奮戰,前後斃敵三萬餘人,但是敵我實力懸殊,諸義軍又配合失當,唐景崧、劉永福先後內渡,台灣最終淪陷。    3、書生請纓  

    (上圖:請纓日記 清代 唐景崧撰 台灣版)    唐景崧是清穆宗同治四年(一八六五)進士,在京城做吏部主事。本來可以很逍遙的做清閑高官,一八七三,法國侵略中國藩屬越南,河內、南定諸地,相繼失陷。唐景崧主動請纓上前線。當時天地會餘黨廣西上思人劉永福率黑旗軍屯駐邊境,應越王之請,進兵河內,屢敗法軍,斃其將安鄴(FrancisGornier)。法越締結協議,法軍退出河內等地,黑旗軍控有紅河中上遊。德宗光緒八年(一八八二)三月,法國海軍大佐李維業(Henri-LaurentRiviere)攻佔河內,清廷命滇桂防軍備戰,唐景崧自請出關招劉永福。翌年,抵保勝,見劉麵陳三策。劉永福進攻河內,敗法軍,李維業等三十人戰歿,清廷賞唐景崧四品銜。十年(一八八四)四月,兩廣總督張之洞派唐景崧募勇出關,與劉永福合力犄角,乃編立四營,號景字軍。史書記載說「唐景崧取道牧馬,薄宣光。敘功,賞花翎,晉二品秩。尋奉旨罷戰,遂入關,補福建台灣道,劉永福授廣東南澳鎮總兵。十一年(一八八五)四月,中法和議成。」    中法戰爭時,他招納了廣西的地方起義部隊黑旗軍劉永福部,打敗了法軍。正因為如此,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 唐景崧才被提拔為台灣巡撫,成為鎮守一方的大員。他追隨張之洞,是朝廷中有名的主戰派官員。    

 

      (上圖:唐景崧手書,在《馬關條約》簽定前,他已經對台灣的戰略地位有著清醒的認識,同時對台灣的前途感到擔憂,但清廷卻未有這樣的見識,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他以下的一封信中獲得一絲感悟。   子膺仁兄大人:侍者前月張月軒拔貢生到京奉到手教及圖書二方,漢玉、兩事,鐵筆,是曼生淅派,而老健無匹。惟刻文當之為愧。漢玉以虎頭為最佳,瓦紐印亦極古樸,尺寸極合漢製。稽漢時,和闐未入版章,故玉質佳者甚少。承三千裏致書,饋遺吉語繽紛,恐不舞之鶴為羊公知人之累耳。目下澎海一角,大約狡焉思逞,將來歸到占口岸是萬幸。蓋應著太遲。隴西剛愎,以為不屑辦理此事。王補翁諸君子,亦因其氣焰淩人,難與共事,紛紛乞休。國事如此,所需疆吏之謂何?說者以為一隅地何礙,不知此即明倭?之巢穴,賀蘭之島嶼而鄭錦等所竊拔者。稽諸往昔,得之甚難,奈何一旦輕以與人邪。恐東南邊釁從此起矣。鄙人浮沉人海,無一善狀,現在舍弟其沅,分發四川直刺,小兒方昇,簽分刑部,擬再混一二年,將買山歸裏,不複與人間世。抑善藏器之一道乎?特此拜謝。即請:升安不莊。愚弟景崧頓首。五月初十日。老兄暫息是避公事處分,非有他也。略緩須臾,自應移量善地矣。張月軒醇謹無貴介氣,唯書法不見十分佳耳。然隻要無訛錯,亦可望列高等,又及。 )   4、身後罵名  日軍登陸,唐敗回桂林,身後留下一大串罵名。  

   

    關於唐景崧敗歸大陸的原因,曆史記載給他留下的幾乎都是一片罵聲,朝廷麻他抗旨,老百姓罵他不打持久戰。晚清有一本著名的小說《孽海花》對唐景崧失敗頗為公正,肯定了唐景崧主戰拒降的立場。但最終把失敗原因推在唐景崧身邊的侍女銀荷身上,說是是由於兩部將為了爭奪美女銀荷爭功內訌,坐失軍機。    光緒二十八年唐景崧卒。鄭辛樊挽以聯雲:  保越大名垂,日記一篇,戰績早教敵膽落;  割台遺恨在,諫書七上,孤忠惟有帝心知。  唐景崧是因在中法越南之戰中有功,而逐級薦升台灣巡撫的。他回到廈門後,把對法、日作戰期間的日記整理命名為《請纓日記》,這便是上聯的「本事」;下聯「諫書七上」,即指反對割台的7次電爭。又一聯也是鄭辛樊所撰:  是二千年亞洲英雄,未許後人論成敗;為四百兆國民痛哭,豈徒知己感生平。  鄭辛樊,福建人,曾應唐景崧之聘任台灣通誌館纂修,故有「知己」之感。聯語頗悲壯,至今猶令人激憤不已。    5、同榜英雄  

    (上圖:曆史上真實的黃飛鴻)    曆史上真實的黃飛鴻經曆了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之後的一段曆史:當時他追隨劉永福來到台灣,在劉永福所依重的福建省臬台(即巡撫)唐景崧麾下任職。1895年6月,唐景崧自立為「台灣民主國總統」,黃飛鴻則被任命為殿前大將軍。不久,李鴻章率淮軍前來圍剿,唐景崧事敗,黃飛鴻也隨唐景崧一起逃回了廣州。從此黃飛鴻就過上了隱居的生活。    

    7、倡導維新  19世紀90年代,康有為曾兩次來桂林講學,開展了一係列變法維新的宣傳組織工作,得到了桂林一部分官紳、學子的大力支持,促進了桂林維新運動的發展,在廣西近代史上,寫下了精彩的篇章,在中國近代史上,也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    

    光緒二十三年(1897)「強學會」及其兩張報紙都辦不成了,康有為心中好生憤懣,好在他此時名聲已經極大,國內學界的許多人都將他看作變法圖強的宗師級人物,地方官紳也以能結交他為榮,因此,江西的南昌、安徽的蕪湖、廣西的桂林等地官紳聯名,請他去講學。康有為此時心情不好,但想到講學也是宣傳變法的好途徑,於是便選了風景優美的桂林作為講學之地,欲借哪兒迷人的風景,緩解一下心中的怒氣。    

    桂林疊彩山,登峰可鳥瞰桂林全城。康有為來桂林講學時,就住在疊彩山風洞前的景風閣,頭一年,他在北京為變法圖強而發起著名的"公車上書",在簽名的各省舉人中,以廣西的人數最多。  此刻的唐景崧興奮異常、與康有為來往頻繁,並共同發起組織了聖學會,創辦了《廣仁報》,設立了廣仁學堂,力主維新,對廣西影響極大。      6、情寄皮黃  

    (上圖:桂劇《王三打鳥》)  回到故鄉的唐景崧把主要經曆放在戲劇創作上。可以說,他是桂劇的開創者,是他,把桂北的地方戲和中國的皮黃戲曲相融合,親自寫劇本。光緒二十二年(1896),唐景崧為「桂林春班」撰寫《看棋亭雜劇》40出,成為桂劇第一批獨有劇目。       

    唐景崧五美堂遺址上的磚雕,隻有雕刻有桂劇劇目內容,表現他晚年改革戲劇的場景——我們看不到那場驚心動魄的保衛台灣曆史。    

    唐景崧的銅像樹立在他的舊宅「五美堂」門前。(五美堂現已成為桂林市人民政府。唐景崧死後,其子孫多為紈褲子弟,終日揮攉、不務正業,過了沒多久,唐家就敗落了。至於那座富麗堂皇、廣廈連雲的「五美塘別墅」,居然被唐氏子孫以拆零碎賣的形式分別賣掉,在桂林留下了一個「唐景崧房屋零賣」的笑柄。)     7、傾心辦學    晚年唐景崧為桂林地方上的文化教育事業傾注了心力。他除了同時擔任當時桂林四大書院(學校)之二的桂山書院和榕湖書院的山長(校長)之外,還親自籌辦了一所學校,並援用張之洞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辦學主張,為學校取名為「體用學堂」。為桂林的文化教育事業做了一件好事。    「體用學堂」培養的學生中,馬君武與鄧家彥對中國現代史產生了一定影響。    

(馬君武肖像)    馬君武(1882-1939)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學者、詩人。原名道凝,改名和,號君武。桂林人。幼苦學,及長入廣西體用學堂。1900年赴新加坡見康有為,銜命回廣西策應唐才常起義。1901年自費赴日本讀書,為廣西第一個留學生。初與梁啟超辦《新民從報》,旋追隨孫中山革命。1902年與章太炎等在東京發起"支那亡國二百十二周年紀念會"。1903年入日本 就都大學學應用化學。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 為首批盟員,參加起草同盟會章程,被選為執行部書記長。1906年回上海創辦中國公學。1907年赴德國入柏林工業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辛亥革命前夕回國,值上海起義,出任《民立報》主筆,呼號革命。旋被推為江蘇省代表,出席獨立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創建中華民國,推選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參與起草《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民國始元,任南京臨時政府實業部次長和臨時參議院參議員,參與起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二次革命失敗後再赴德國入柏林農科大學。1916年回國,次年隨孫中山南下護法,任軍政府交通部部長及廣州石井兵工廠部工程師,1921年任非常大總統府秘書長,隨軍入桂討陸,7月任廣西省長。次年被迫撤退,從此轉入學界。1924年任上海大夏大學校長。1925年任北京工業大學校長。1926年1月任北京政府司法總長。1928年回廣西創辦廣西大學,任校長。1932年兼任兩廣硫酸廠廠長。1937年抗戰爆發,任最高國防會議參議及第一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39年複任廣西大學校長,次年病逝於任上。生平譯著甚豐,主要有:《物種起源》、《達爾文》、《民約論》、《彌勒約翰之說》、《賦稅論》、《唯心派?子黑智兒之學說》、《代數學》、《礦物學》等書。      鄧家彥(1882~1966)中國國民黨元老、學者。字孟碩。桂林人。1899年入桂林體用學堂,與馬君武議論新政。1903年自費赴日本入法政大學速成科。1905年參加創建中國同盟會,被選為司法部判事長。翌年考取官費赴美留學,入伊諾州立大學學習鐵道機械。辛亥革命後回國,1912年被選為臨時參議院參議員。1913年在上海租界辦《中華民報》,入獄半年。後參加護法運動,組織改造廣西同誌會,任副會長,隨粵軍入桂。曆任國民黨廣州辦事處宣傳部長、廣西支部長、中央執行委員及國防最高委員會常委、台灣中央評議會委員及國策顧問等職。與胡適合譯《國際聯盟現約》,著有《一枝廬詩抄》、《民族語原》、《學楔錄》、《西詩學述要》等。1966年於台灣去世。    

   桂林灌陽月嶺古鎮。唐景崧祖屋。      光緒二十八年(1903年)冬,唐景崧病死於桂林,亨年六十三歲。其遺著除《觀棋亭雜劇》之外,尚有《寄閑吟館詩存》、《詩畸》和《謎拾》、《請纓日記》等     

太過沉重,加張輕鬆點的圖片

日據台灣前的涉外婚姻。1894年,高雄,英國海關監察員Tait和Li Su-ling夫婦的合影。

日據台灣前的甘蔗女

推薦閱讀:

他跑贏六大滿貫,囊括年齡組第一,外加平壤馬首位業餘組冠軍
【帶你去鍋家鄉:歷代人物篇?楊再興】
歷史上有哪些名人像福爾摩斯一樣,無聊的時候要嗑藥?
Google+ 上的 Fubuki Hoshino 是怎樣一個人?
小說寫作素材:人物說話口氣語氣對白(127)

TAG:台灣 | 人物 | 原創 | 桂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