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羅中立:定格一個時代

◎羅中立的名字屬於一個時代。1981年,他因油畫作品《父親》獲得了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一等獎。而這幅油畫,也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徵。面對當年的畫作,羅中立感慨萬千,那些栩栩如生的畫面屬於他自己的青春年華,也屬於那個跌宕的時代。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傷痕美術」、「鄉土畫派」,到九十年代的波普與玩世,川美畫家們不僅證明了自己的實力,也反映了每個時代中國美術的發展狀態,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歷史。

◎羅中立認為,任何時代,只要真誠地去創作,都會有好的作品出現。而屬於他的那段歷史,已經過去,定格為新時期中國美術的一個縮影。

羅中立,1948年生,重慶人。1982年畢業於四川美院油畫系,1983-1986年在比利時安特衛普美院研修部進修。作品《父親》獲「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一等獎。曾在紐約、芝加哥、波士頓,布魯塞爾、悉尼、北京、台灣等地舉辦個展。台灣「山藝術文教基金會」設立了「羅中立油畫獎學金」。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中國台灣山美術館、美國哈佛大學、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立美術館、新加坡美術館、比利時國家歷史博物館等海內外藝術機構及私人廣泛收藏。

傷痕美術

從沒有人用如此逼真的再現方法,描繪一個普通勞動者的滄桑。在經歷了「高大全、紅光亮」的創作年代之後,《父親》的出現,不僅震撼了美術界,更感動了整整一代人。如今,談起當年的創作,羅中立認為,《父親》的成功只屬於那個時代,從技法角度講,今天的畫家都可以畫出那樣的畫,但如果沒有那個時代的烙印和背景,這件作品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父親》216x152cm 1980年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經歷了「文革」的洗禮之後,知識分子的彷徨從那些深沉的具有反思性的創作題材中反映出來。《父親》這幅畫之所以成為一個時代的符號,是因為它所包含的內在情感和社會意義,閃耀著那個時代才有的光輝。

羅中立在這幅畫的創作方法上雖然借鑒了西方超級寫實主義(又稱照相寫實主義),但他並非冰冷地再現一個人的面孔,而是飽含深情地講述著一個時代中一個平凡人的故事。

畫面中那位頭裹圍巾的老農,歲月留下了刀刻般皺紋,飽含滄桑的臉,破舊的飯碗……真實的細節,讓這幅畫充滿了強烈的悲劇情感和人性關懷。這樣的勞動人民的真實形象以及它所反應的社會現實,震撼了一代人的心靈。

羅中立回憶,創作這批具有傷痕色彩的作品還是在他的學生時期。在大學三年級時,他前往大巴山進行創作。在大巴山,他連續幾個月與農民吃住在一起。那個時候的很多作品甚至都是在油燈下完成的。

在文學領域「傷痕文學」風靡的同時,美術創作也常常流露出傷感的情緒,作品主題往往是對知青生活的回憶,對困苦生活的掙扎和反抗,以及對歷史的深刻反思。羅中立的作品《彭德懷》、《廣安難民》、《蒼天》便是那個時期的產物。

「我當年畫《父親》的時候,周圍的人都還有不同的看法、意見,甚至有被批判的風險。如今的時代完全不同了。從我們的經歷看來,今天,是一個中國最開放的時代。」羅中立感慨道,「中國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成長時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三十年,剛好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三十年。這三十年的變化不僅是文化藝術界、美術界,而是全方位的。我們當初能夠被人關注是因為那個時代的特殊體驗。今天的藝術應該有自己的代表作品。」

後來,羅中立從「傷痕」很快地轉為「鄉土」。「傷痕」和「鄉土」成為「文革」後中國美術界的兩個重要流派,也是那個時期川美繪畫的兩個主要創作樣式。從此,川美的創作不斷地融入整個中國當代藝術發展中,對中國當代藝術產生了重要影響。

川美與川軍

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與四川美術學院密不可分。三十年來,川美畫家作為一個整體,在美術界一直被人津津樂道。程叢林、何多苓、張曉剛、葉永青、周春芽、何森、鍾飆、郭偉……等等,一代代的川美人深深地影響著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油畫川軍」已經成為藝術界一個響亮的名號。

故鄉情 彭德懷

如果說一張作品能夠在全國範圍內引起強烈反響——這個影響甚至超越了美術本身的範疇,主要歸因於特定時代的造就,那麼,三十年來,川美在美術界的持續影響,讓人不得不對這所地處西南的藝術學院產生了好奇之心。在三十年的中國當代藝術發展進程中,不斷地有川美人以新的群體面貌加入其中,形成了獨特的「川美現象」。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傷痕美術」、「鄉土畫派」,到九十年代的波普與玩世,川美畫家們不僅證明了自己的實力,也反映了每個時代中國美術的發展狀態,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歷史。

這讓川美人贏得了廣泛讚譽,也獲得了市場的偏愛。2000年以後,中國藝術市場的發展讓一批川美油畫家成為市場明星。羅中立認為,這一方面得益於川美有著堅實的油畫傳統,也得益於油畫在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一直佔有著較高的份額。「事實上,市場對川美的藝術有種特別的關注。改革開放以後,川美在時代極具變化的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創作群體出現。市場對川美畫家的認可,是對川美整體實力和多樣性的肯定。川美畫家的群體出現,讓市場有了更多的選擇。」

從川美坦克庫藝術中心的改造,到黃桷坪藝術區的形成,再到川美新校區的改造,作為川美院長的羅中立,多年來一直為川美的發展努力著,探索著。

市場是把雙刃劍

上個世紀80年代末,藝術市場在中國剛剛萌芽的時候,羅中立和他的美院同學成為最早的一批受益者。「那時候,能夠賣畫,是被周圍同學羨慕的一件事情。當初我們並沒有市場的概念,畫價只是拿工資來比較。我的工資當時一個月只有32塊錢。一年不到400塊錢。一張畫能賣幾百塊錢,等於我一年甚至兩年的工資,我覺得很高、很滿足。」回想當年剛剛開始賣畫時的情景,羅中立說道。

1987年,川美迎來了最早的收藏家——來自台灣地區的藏家林明哲[微博]收藏了當時川美幾乎所有重要畫家的作品。「那時候自己的作品還沒有市場,台灣的藏家能來收藏,是難得的被肯定的機會,大家都比較羨慕我們那些人。他當時把能看到的作品都要去了。」羅中立回憶道。

在短短的二十幾年的時間裡,中國的藝術市場經歷了巨大的變化。這也造成了藝術家心態的變化。今天的年輕人很難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市場的誘惑。

「市場一時表現非常好的作品,未必是好的作品。好的價格未必是好的藝術。好的藝術始終會有市場。」羅中立說,「就創作來講,需要年輕人非常理性地面對誘惑,要有自己的藝術理想。不要由市場的好惡來左右自己的創作方向或者藝術選擇。」

如今的中國藝術市場已經逐漸發展成熟並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川美」、「川軍」的油畫,已經不再成為市場的唯一寵兒。市場在尋找著不同的目標,川美人也在尋求著藝術的突破和轉變。

歷史無法複製,藝術需要改變。羅中立認為,任何時代,只要真誠地去創作,都會有好的作品出現。而屬於他的那段歷史,已經過去,定格為新時期中國美術的一個縮影。

市場是把雙刃劍,它可能會成就一個年輕人,也可能早早地扼殺掉一個藝術人才。作為川美的校長,羅中立常常告訴年輕人應該如何正確把握自己。他認為,藝術創作和市場的關係處理得好會形成良性的互動。「我們當年還是學生的時候,有人買我們的畫,我們非常高興。那時候,有了錢以後就沒有了後顧之憂,就意味著我們可以投入到藝術創作中,投入到我們所選擇的藝術理想和抱負中。」

理想的價值

羅中立曾寄語青年人:「因為熱愛,我們選擇了藝術。從古至今,藝術不斷的超越既定規範和現有邏輯,是可能性和想像力生長的載體。它一方面為現實生活找尋精神的皈依,另一方面為未來提供夢想的形態和方向,在文明的長河中熠熠生輝。人一生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是幸福的。這取決於青春年代的選擇和追索,通過學習、經歷和思考,不斷校正我們的終極方向,然後執著地去追求,才能在超越個人和時間局限性的路途上領悟更多創造的快樂、收穫更多存在的意義,最終把夢想變為生命的現實。」(「羅中立:致未來」)

如今四川美院在堅守傳統的同時,不斷地迎合時代變化,尋求新的出路。青年人在進行基本功訓練的同時,更加關注生活、關注現實。羅中立告訴記者,川美的教學特點是將創作和基礎訓練融為一體。川美的老校區黃桷坪,因為川美人的存在也逐漸發展成一個文化藝術區。

回想當年,在羅中立的青年時代,所有從事美術創作的人只有通過全國美展的平台展示自己。而今天,由於改革開放和藝術市場的興起,藝術界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在中國藝術市場快速發展之時,美術館、畫廊、藝術中心等各類機構給年輕人帶來了更多的機會。

「我們當年,正是因為沒有市場的誘惑,才能創作出那些情感真摯的作品。這樣的作品現在看來仍然能感動我們,它真實的記錄了我們的經歷和一段中國的歷史。」羅中立提醒年輕人,「年輕藝術家不要因為藝術市場的火爆失去了自己的藝術理想和堅持。只有好的藝術作品才有好的市場。」


推薦閱讀:

三皇時代
賴昌星們無處逃的時代正在到來
康熙時代的中國機槍是這種東西?發明人卻被洋人陷害!
亞視停播,一個時代的終結!
北大 一校一刊一時代 群星匯《新青年》

TAG:時代 | 中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