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和心理調適
2010-08-09 08:27:18|分類: 醫療保健 |標籤:心理健康 |舉報 |字型大小訂閱
心理健康和心理調適
今天,在這裡和大家一起溝通我們共同關注的心理調試和心理健康的話題。我們現在處於社會轉型期,整個國家的經濟結構和政治體制都在變革,各種利益格局在調整,人們價值觀念在發生劇烈的變化,社會心態普遍比較浮躁,所以,對於各個階層的人來說,生活和工作的壓力加劇,未來無法預期,有很多問題,比如說工作的問題、婚姻的問題、子女教育的問題、生活的問題,多種矛盾交織在一起。可以說,我們現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這種壓力導致我們內心的衝突增加,心理的疾病呈現逐年上升的狀態。所以,我們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給大家介紹一下心理健康的現狀及其意義。
心理健康是行為健康和身體健康的基礎,對於黨政領導幹部來說,心理健康對各項工作包括婚姻家庭有著重大的影響,從一個常規和常理的角度看,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有合理正常的行為,非健康的心理,會導致異常,或者偏執的言行。領導幹部由於承受壓力而出現心理健康問題,一旦達到抑制力無法控制的程度,那麼輕則難以處理好各種關係,影響我們的工作成效,重的可能會導致貪污和腐化墮落。大家也知道,近年來公務員和官員的自殺問題不斷見諸於報端,香港《文匯報》就曾經引用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邵道生提供的一個數據,就是說在2003年的上半年,中國總共有1253名黨員幹部非正常死亡。所以,現在人們把二十一世紀稱為心理健康的世紀,早在1997年,世界精神病協會的年會就曾經指出,人類已經從軀體疾病時代進入精神疾病時代,這個可以從大學生退學原因的調查中看出來。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大學生退學的主要原因是傳染病,比如說肝炎。現在,大學生由於心理疾病而退學的居多。2003年的馬加爵事件,使教育部對這個問題非常重視,現在各個學校都搞心理評估和心理檔案,每個學生必須建立心理檔案。當然,大學生只是我們社會的一個敏感群體,對於其他群體來說,這種心理疾患、,心理不健康的比例也是非常普遍的。所以,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年,世界衛生組織就把2001年定為精神衛生年。我們來看看政府公務員系統,2003年的上半年,中國有1253名黨員幹部自殺,心理承受能力實在是不行了,承受不了,自殺了。在2005年的時候,首都醫藥雜誌和精神專科醫院,曾經對北京市的年齡35歲到45歲之間的200多名中青年領導幹部,進行了定向精神檢查檢測,發現居然有一半的幹部存在著精神不健康的傾向。這些國家機關的處級幹部、企業的部門經理和國企的部門主管以上的幹部,或多或少存在著抑鬱、焦慮、恐懼,偏執,強迫、應激障礙和適應障礙等。
造成領導幹部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有四個方面:
第一個是工作擔子重,第二個是社會壓力大,第三個是外界誘惑多,第四個是家庭壓力大。這被稱為「四座大山」。現在公務員、黨政領導幹部面臨的工作壓力是前所未有的。一方面,我們現在處於轉型期,各項工作都要創新,崗位本身帶來的要求非常多;另一方面,自身的能力、所學的知識和崗位發展的需求有一定的距離,導致工作上的壓力非常大。我們說,任何一個領導幹部都是生活在現實社會當中,有很多生活方面的問題,比如說住房問題、待遇問題、勞保問題、養老保險問題等很多的現實問題。就拿住房問題來說,你買了房子有壓力,不買也有壓力,為什麼?你不買,你一看,同學同事人家都到哪買什麼房子了,自己還住著那麼小的房子,一比較,心裡不平衡,但是要買,房價又不斷的攀升,所以就怎麼著都有壓力,心理都不平衡,所以說社會壓力大。另外,還有家庭壓力。大家知道,由於社會上的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導致家庭情感、婚姻情感受到衝擊,受到影響。2004年北京的離婚率達50.09%,2003年的時候是40%,就同一年法院和民事登記處統計的結婚離婚對數之比來看,2004年是50.09%,現在全國的離婚率是20%,這樣的話,給人們帶來了很多情感方面的衝擊。外面誘惑也很多,去年中國社會導刊就曾經討論過 「第四類情感現象」,請了很多學者去討論去研究,包括北大社會學系的教授、還有中國社科院的、婦女研究所的,我是中華女子學院的,我們一起討論對「第四類情感」到底怎麼去看。什麼叫做第四類情感?他們的解釋就叫「比愛情少一點,比友情多一點」,說第四類情感有一部分人持贊同的意見,說第四類情感好,因為第四類情感不破壞你的家庭,只是在離你的不遠處,在關注著你,注視著你,不像第三者,第三者是插足的,第三者一定要插足,他的最終目標就是他要跟你結婚,所以一天到晚逼著,你說什麼時候跟她離婚,什麼時候跟我結婚,她要破壞你的家庭,所以第三者往往是充當一個不光彩的角色。所以,當時有人主張,好,這個在社會上要宣傳、倡導這個第四類情感。當時,對這個我是不以為然的,我認為第四類情感實際上是第三者的另類包裝,說不破壞家庭、不破壞感情是不可能的,無論第四類、第五類、第六類,我說都是一種婚外情,只要是婚外情,對婚姻不可能沒有破壞力,是不是?現在社會的觀念也是非常的混亂,社會的各種誘惑非常的多,導致我們的很多的情感世界出現空虛的狀態,家庭倫理、家庭道德在滑坡,所以給我們帶來了家庭情感方面的壓力。
2003年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曾經啟動一項對全國3000多名中國企業經營者的調查,結果表明,企業界的心理壓力是非常普遍的。87.4%企業經營者感到壓力很大,而且職位越高,壓力越大:煩躁易怒佔70.5%,疲憊不堪佔62.7%,心情沮喪佔37.6%,疑慮重重佔33.1%,挫折感強佔28.6%,悲觀失望佔16.5%。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企業經營者尤其是位居高位的經營者,在社會是屬於收入比較高的階層,在生活壓力方面應該是比我們老百姓要小的多,但是為什麼他們的壓力還是那麼大?這值得我們思考。我們現在拚命掙錢,是不是掙到錢了,就能幸福?就能快樂?金錢能帶來什麼?實際上,你會發現,錢越多,你越是不快樂,你覺得你最快樂的時候,是你沒錢的時候。大家想想,你們最快樂最有幸福感是什麼時候?像我想起來,我最快樂、最有幸福感的是小時候,一年吃不到一次肉,當你吃到肉的時候,哎呀,那種幸福感無法形容。現在我們什麼都能得到,反而沒有幸福感了,也就是說,大家物質水平上升了,幸福感、快樂感在下降。2004年,北京益普索企業諮詢服務中心聯合《財富》中文版做了一項對1576名的高級管理人員的健康調查顯示,近70%的高級管理人員感覺自己當前承受的壓力很大,其中21%的人認為自己的壓力極大,這和我們把人群分為健康、亞健康、不健康是基本相符的。
我們認為,人群中有15%屬於健康人群,15%屬於不健康人群, 60%到70%屬於亞健康人群。什麼叫亞健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現代人心理疾患嚴重到什麼程度了呢?當前世界上的主要疾病當中有五種是精神疾病,哪五種呢?第一,嚴重的抑鬱症。抑鬱症上升的趨勢非常快,現在抑鬱症的年發病率在3%到5%之間,100個人中可能有3到5個人。第二種叫重型精神分裂症。第三種叫雙向情感型精神障礙,抑鬱和躁狂交替出現,這個比抑鬱症還麻煩。第四個是酒依賴。第五個是強迫性精神障礙,就是我們理解的強迫症。所謂強迫症,是強迫自己去想一些無關緊要的念頭,或者從事一些毫無意義的行為,比如說強迫症患者老愛洗手。2003年的「非典」就產生了很多強迫症患者,他老洗手,老覺得臟,坐公共汽車,這麼一摸,他就想像,哎呀,不得了了,好傢夥,這個手什麼細菌都有,有肝炎的,有感冒的,有艾滋病的,還有SARS病毒,可能還有禽流感,那怎麼辦?就洗手,洗洗洗。洗完了以後,他還要到空氣當中來啊,他覺得整個空氣瀰漫著細菌,他不可能真空包裝啊,還臟啊,怎麼辦?接著洗,洗完了還洗,他自己也知道毫無意義,但就是控制不住,所以從夜裡12點一直洗到凌晨5點,還沒洗乾淨,很痛苦。有些強迫症病人是數電線杆子,強迫自己老數,一二三四,毫無意義,數電線杆子有什麼意義,他就是沒法控制自己。回龍觀精神病院有一個病人,每次進門一定是左腳先進,那麼有時候比如說他走錯了,右腳先進怎麼辦?他一定要退回來,重新進,這樣才行。像這種強迫症的癥狀,其實我們很多人都有,舉個例子,早上上班,你把門鎖了,可走了幾步,你又回去了,你覺得哎呀,我這門鎖沒鎖?又回去看一看。晚上睡覺,你躺在床上,越想越睡不著,為什麼?你覺得煤氣沒關,你一定要起來去看看煤氣關了沒有。開車回來,明明已經鎖車了,進屋以後,老不踏實,我這車到底鎖沒鎖?這是屬於什麼呢?這是屬於人們的壓力和心理負荷太大,導致一些行為的反應。當然,我們說,這種反應其實很多人都有,這種反應如果是偶發性的,易過性的,沒問題,但要是重複的出現,那就是有問題了,比如說你老去看這個門鎖了沒有,回頭看了不行,又回來,那就有問題了,這是強迫性的精神障礙。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各類精神衛生疾病非常突出,精神障礙的醫藥費佔全部醫藥費的1/5,超過了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和惡性腫瘤,位居第一。具體的數字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可以想像一下,精神疾患者的醫藥費比癌症的醫藥費還要高,比呼吸系統的還要高。這已經很嚴重了,更嚴重的是,專家預計這個比例還得上升,到2020年,精神疾病的負擔將上升到疾病總負擔的1/4,也就是25%,而抑鬱症是所有精神疾患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疾病,年患病率在全世界達到3%到5%,女性是8%到10%。聯合國衛生組織的最新調查表明,全球目前有3億左右的人口處於危險的抑鬱當中。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資料顯示,到2020年,抑鬱症將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的第二大殺手。抑鬱症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最大的問題不在抑鬱症本身,而在於它無法去識別,它不像感冒,如果是感冒,你嗓子會疼,你會流鼻涕,你會打噴嚏,你會發燒,你就知道,我感冒了,我要去看大夫,看醫生。可是,抑鬱症這種東西沒有很清楚的指標,你只是說我不快樂,我情緒很低落,我沒有這種價值感,我沒有快樂,我什麼事也不想做,我的工作效率很低,我看書看不進去,看電視看不進去,我不想跟人說話,不想做任何事情,你怎麼知道這是抑鬱症?你不知道,你沒法鑒別。所以,有很多的抑鬱症患者由於忽略,由於沒有及時的識別,導致病情的延誤。根據統計,抑鬱症最大的問題是自殺,85%抑鬱症的病人有過自殺的念頭,大約15%的抑鬱症病人會自殺成功,這是很麻煩的。實際上,抑鬱是很好治的,只要吃抑鬱症的葯,找醫生做定期的心理諮詢,很好治,但是你沒有辦法去識別它。再有,你自己可能得抑鬱症,但不好意思說,這不像感冒,說我感冒了,我去看醫生,得抑鬱症了,你說要看醫生,就會有壓力,你不知道同事怎麼看你,別人怎麼看你。人家會說,這個人得精神病了,神經有問題了。另外,你所得到心理支持也很少。國外心理醫生非常普及,1000個人裡頭有一個心理醫生,社區裡面是配備的,但是現在咱們國家沒有,因此有了一些心理問題,不知道找誰去傾訴。社會上沒有這種支持系統,所以很多東西會積壓,從而導致不可收拾的後果。
我了解到有一個女學者,她到瑞典去訪問,剛走了五天,上高二的女兒就跳樓自殺了。家裡一直不敢告訴她,過了幾個月,才通知她回來。假如這個母親有一點常識,她女兒肯定會有一些徵兆,母親也可以採取一些措施,就有可能挽救女兒的生命。由於她不知道,只覺得女兒不開心,不高興,小女孩嘛,會有什麼心事,也沒管,加上自己也忙,所以導致難以挽回的慘劇。名人由於抑鬱症出問題的也不少,大家知道,張國榮就是由於抑鬱症跳樓的。名嘴崔永元為什麼離開「實話實說」欄目?因為他當時有嚴重的抑鬱症,最嚴重的時候有人24小時監護。他當時說,我只有死才能快樂,才能解脫,我不死不行。最嚴重的五六天睡不著覺,頭痛欲裂,炸開似的,所以,只有輪流看護他,不讓他一個人呆著,最後還算不錯,後來到外地呆了一段時間,調整回來了。所以說,這是任何人群都可能發生的疾病,無論他處於什麼地位,連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在萊溫斯基案件之後也抑鬱了好長時間。抑鬱症它問題在哪兒?就是說,抑鬱症嚴重到能夠改變大腦的生化結構,把大腦裡面主管積極思維的細胞抑制住,不讓你去活動,消極思維佔上風,所以你想什麼東西都悲觀,想什麼東西都從負面的角度去想,別人看你挺好,自己覺得一塌糊塗。抑鬱症最可怕的結果是自殺,全球每年有81.5萬人死於自殺。
抑鬱症是最普遍的一種心理疾病,我們來看一看它有哪些癥狀。第一,行為異於往常,而且這種異常的行為和最近發生的事情有關聯,抑鬱一定是源於挫折。遇到比較大的挫折,內心無法排遣,才可能會導致這種情緒,如果什麼都走得很順,還抑什麼郁啊?或者情感出問題了,或者學業不成功,或者提拔仕途受阻,或者家裡突然有人得重病,總之,一定是比較大的生活危機引發的。第二,有持續的癥狀和傷心的感覺。第三,感到焦慮、悲觀、無助和沒有希望。為什麼抑鬱症患者最後會有自殺的行為,是因為他覺得沒希望了,才會放棄自己的生命。實際上,我們用正常的眼光看,他可能前途一片光明,但他自己看不見,非常的悲觀,對日常事務失去興趣,原來很感興趣的一件事情,現在沒興趣了;原來很熱衷於朋友聚會,現在誰也不想見;原來很喜歡聽音樂,現在根本聽不進去;原來很喜歡看電視,現在看不進去了。抑鬱症的核心癥狀是缺乏快樂,做什麼事都覺得沒有意思。睡眠上也有困擾,或者是睡不著覺,或者是睡不醒,睡眠質量不好;飲食不正常,或者拚命地吃,或者就沒有食慾。疲倦,有自殺企圖,坐立不安,情緒不穩定,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減退,優柔寡斷無法做決定,這時候各項功能都在下降,生理癥狀比如頭疼,消化不良、慢性頭疼醫治無效等。抑鬱症必須同時具備以上癥狀,而且持續時間兩周以上。那麼,抑鬱和抑鬱情緒是兩個概念,比如,抑鬱它是一種情緒,這兩天我就鬱悶,這兩天我就什麼話也不想說,什麼事也不想做,這兩天我就覺得委屈,這兩天好像大家就跟我過不去,這兩天我就覺得我怎麼那麼倒霉,我怎麼那麼無能,我怎麼那麼沒有希望,這叫抑鬱,這和抑鬱症是兩個概念。抑鬱是人的正常情緒,是七情六慾之一,和喜怒哀樂一樣是一種情緒,一種體驗,它不是病。
第二個方面,我們看看心理健康的概念,以及各種影響因素。什麼叫健康?世界衛生組織在它的憲章當中提到健康的概念,是指一種軀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方面的完美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狀態,這是整體健康的概念。以前說什麼叫健康啊?你去體檢,體檢表一拿回來,各項指標正常,這叫健康,從完整的意義上理解,這不叫健康,健康還包括除了軀體健康以外的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的完好狀態,人際關係和諧,心理上能正確地認知識別自己的情緒,能夠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能夠自我激勵,自我監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狀態。
影響人們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呢?主要是心理因素、生物因素、社會因素這三個方面。任何一種心理疾病都是三種因素交替作用的結果。
什麼叫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指你面對緊張、衝突和挫折事件,心裡極度地不平衡。當然這有一個程度的問題,每個人的應對方式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每個人的心理免疫力和調節能力是不同的,同樣一件事情落在你身上,可能你沒事,落在他身上,就不行了。最關鍵的是提升我們的心理調節能力,來有效應對各種緊張衝突和挫折事件,因為我們的應對能力越強,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生物因素,主要是個人方面的遺傳因素,也包括身體健康的原因。就是說,抑鬱症有它的生物基礎,就跟一個人的體質似的,你就比較容易得,別人不容易得,為什麼?你遺傳基因里可能攜帶這方面的東西,如果母親是抑鬱型的人格,她的孩子將來得抑鬱症的比例是其他正常的人好幾倍。有一些精神疾患,比如說像精神分裂症,這個與遺傳的關係就更大了。此外,生物因素也包括身體健康方面的原因,比如說這段時間我正好感冒了,本身就難受,這時候突然有一個重大生活危機出現,我的應對能力肯定不如健康的時候。所以說,我們大家要好好鍛煉身體,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的一個基礎,甚至有一些身體上的問題會導致心理上的問題。現在所有的疾病當中70%是屬於身心疾病,有一些疾病和你的身體因素有很大關係,比如說糖尿病,它屬於內分泌系統疾病,屬於情緒引起的內分泌紊亂,還有胃潰瘍、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這些都和人的情緒是否健康有很大的關係。社會因素,主要指社會環境方面的因素。良好的社會環境下,人們的生活、工作和諧有序,心理健康就得以保障,而不良的社會環境會使人們心理上的混亂和衝突增加。
大家都知道,現在面臨的社會環境非常複雜,生活工作當中有很多的難題和挫折需要我們去面對。那麼,在困難、挫折面前,在各種衝突事件面前,在一些不可預測的事情、一些重大的生活危機面前,我們應該怎樣去應對?
下面我就講講第二個大問題,如何培養積極的心態。
同樣的一件事情,對不同的人的影響是不一樣的,比如說這有半杯水,不同的人看到這半杯水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很高興,「呀,我已經得到了半杯水!」他所關注的是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但有人越看越不高興,「怎麼回事,才半杯水,那半杯水哪去了?」他所關注的是沒有得到的東西。同樣的半杯水,同樣的一個生活事件,不同的人的心理感受會不一樣,由於心理感受不一樣,所引發出的情緒反應也不一樣,行為後果也不一樣。這裡有一幅圖片,我想很多人都看過,這個圖片上畫的是什麼?這是心理雙關圖,大家看見什麼了?看見了一個小女孩。這個小女孩長得好看嗎?非常好看,伶俐可人的小女孩。大概年齡多少歲啊?十五六歲,十二三歲,大概這樣,妙齡少女。除了小女孩還看見什麼了?看見一個老太太,這個老太太長得怎麼樣?奇醜無比,很難看。為什麼一幅圖片會有截然不同的兩種解釋,因為你的視角不同。也就是說,同樣的東西在你面前,你的視角不同,得出的結論可能是截然相反的。我們說一幅圖片、半杯水是非常小的方面,就有這麼大的區別,如果把這個不同擴展到整個人生,我們會發現整個人生將由此而改變。也就是說,我們所面對的很多客觀事物都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每個人的主觀感覺是不一樣的,所得出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看事情的態度會決定人的行動,如果一個人擁有積極健康的心態,做什麼事情都會充滿熱情,他會不斷給自己設置目標,不斷地從事件當中總結經驗;如果一個人心態非常消極,他做什麼事情都會給自己設置很多的障礙,有時候本來一個很簡單的事,他越想越覺得複雜,最後就放棄不做了。所以有一句諺語這麼說的,「有些人在機會面前看到了困難,但是另外一些人從困難面前發現了機會」。
美國有兩個心理學家根據5000個精神疾患病者所經歷的事件,做了一個生活時間量表,他們把這個量表賦予不同的分值。在這個量表中,大家看,我們生活當中很多事件都會給你的心理帶來一些衝擊,有的衝擊比較大,有的衝擊比較小,喪偶分值是最高的,100分,突然你的親密愛人去世了,對你的衝擊力是非常大的。離婚73分,婚姻破裂65分,判刑入獄63分,親密的家人死亡,比如說你的父母啊、兄弟啊,孩子啊,63分,疾病或者外傷53分,結婚50分。大家一看「結婚」出現在這裡,可能比較的驚訝,前面都是負性生活事件,結婚是正性生活事件,是人生一大喜事啊,怎麼會成為一種生活事件呢?這是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無論這個事件是正性還是負性,對人的心理衝擊是一樣的,要不然我們就很難理解范進中舉了怎麼還瘋了。就是說,正性生活事件也會給你帶來影響。工作正在改變29分,子女離家29分,突出的個人成就28分,與老闆發生矛盾23分,遷居搬家20分,換學校20分,甚至休假也有13分,輕微違法11分。
用此量表統計一個人生活當中過去六個月發生的所有生活事件,總分若在300分左右則意味著他遭遇了重大生活危機,總分在200分到299分為中度生活危機,總分在150分到199分為輕度生活危機,總分低於150分為正常。當然,這裡所說的只是統計學的概念,實際生活中還有個體的差異。比如說同樣的生活危機事件,擱在不同人身上的反應是不一樣的。同樣的生活事件,對一些人而言壓力大得不得了,可是對另外一些人來說,他會說這沒什麼,只是我鞋裡的幾顆沙子,把它倒掉就是了。倒掉之後,他沒有任何負擔了。所以我們說,一個個體如果應對生活危機能力越強,心理免疫程度越高,他的心理就越健康。就是說,別人都過不去的事情,他能過去,別人想不開的事情,他能想得開,別人無法化解的疙瘩,他能化解。
那麼,我們怎麼去培養積極健康的心態?怎麼去提高我們的心理免疫力呢?首先,要有良好的自我觀念。心理學裡頭的自我觀念,也稱為自我概念,實際上是內心深處一個個體對自己的評價和接納程度,即自己是怎麼看待自己的。每個人內心深處對自己的評價特別重要,你如果說自己是一個成功的人,那做什麼事情就很有幹勁,如果說自己是一個失敗者,那可能就幹什麼都不情願。所以說人內心深處的自我認知非常重要,自我接納程度越高的人,心理越健康,自我接納度越低的人,心理越不健康。我們除了接納優點、接納長處,還要善於接納缺點,接納生活中無法改變的事實。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問你們,「你是一個成功的人嗎?」你們怎麼回答?很少有人說我是成功的人,為什麼?大部分人把成功的標準定得非常高。什麼叫成功的人?有人覺得我現在只是一個處級幹部,或者我只是什麼什麼,我不成功,他可能覺得局級幹部是成功的;有人認為自己年薪只有5萬,是不成功的,什麼時候我年薪到20萬,我就成功了;有人認為自己現在住70平米的房子是不成功的,什麼時候住上300平米的豪宅就是成功了,等等。會有很多這種不切實際的概念,來影響人們的自我認知。實際上,什麼叫成功啊?成功在於每個人的標準不一樣,每個人的定義不一樣。實際上成功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天,成功是指每一件具體的事情,假設我今天在這裡講課,晚上回家,我給我先生做飯,色香味俱佳,一盤菜端上來,大家吃得特高興,我覺得這就是成功。成功在於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我們只要用心去做我們手頭的每一件事情,用心去過好每一天,這就叫成功。所以,良好的自我觀念在於自我接納。再問一下大家,「你喜歡自己嗎」?有人說喜歡。你喜歡自己的什麼?大家可能會說,我喜歡我的性格,我喜歡我的工作,我喜歡我的朋友,喜歡我的興趣,喜歡我的家庭,但是我要再問一句,尤其對女士,你喜歡自己的身材和容貌嗎?很多人會說不喜歡。這就是說,有時候我們從內心深處願意接納美好的東西,排斥自己認為不完美的東西,那麼這種排斥的東西越多,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會越低。要真正做到心理健康,就要愉悅地接納自己的缺點。比如說,我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會讓我的學生做一個試驗,這個試驗我把它命名為照鏡子試驗,就是讓學生第二次上課每人帶一面鏡子,下次上課之前,讓所有學生把鏡子掏出來,看看自己的臉,告訴我,從鏡子裡面看到了什麼?照鏡子的時候你是越照越高興,還是越照越不高興?你是越看越滿意,還是越看越不滿意?很多人告訴我說,越看越不高興,越照越不滿意,就像我的學生,都20來歲,風華正茂,卻都對自己不滿意,有的說「老師老師,我看見了我的雀斑」,有的則說,「老師,我的眼睛怎麼那麼小」,「老師,我的牙齒怎麼那麼黑」,「老師,我的頭髮怎麼那麼枯黃」?等等。其中有一個同學照著照著,竟然說:「有什麼好看,難看死了」,「啪」把鏡子蓋在桌上生悶氣。後來我就說,「同學們,你們剛才的回答太讓我失望了,凈是負面的評價,難道就沒有點正面的評價嗎?我現在要求每一個同學把鏡子拿起來,不許說負面的評價,只能說正面的評價。」這些學生拿起來鏡子又仔細照了照,「老師,我這眉毛長得還不錯啊」,「老師,我這耳朵還行」,「老師,其實我覺得我笑起來的時候挺好看的」。學生這才發現自己的優點,說明什麼?說明一個人在評價自己的時候,習慣於否定自己,不習慣于欣賞自己,更不習慣於接納自己,會把別人所不在乎的缺點放大。一個人會在內心深處追求完美,內心深處會去排斥你認為不完美的東西。那麼,為了要有良好的自我觀念,我們要做什麼呢?就是我們內心深處要能夠悅納自己,要接納自己的缺點,因為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任何一個人都有缺陷,我們要去接納這種不完美。
所以我經常跟我的學生說,大自然物種萬千,但是沒有兩片葉子是一模一樣的,我們人作為個體,和明星影星相比,你可能長得不漂亮,身材不夠苗條,但是你要記住,在全世界60億人口當中,你是獨一無二的,在全中國13億人口當中,你也是獨一無二的,你不僅有獨一無二的外表、獨一無二的個性,還有獨一無二的人生經歷、獨一無二的情感體驗。這種獨一無二在今年,在你們30歲、,40歲的時候獨一無二,將來到50歲、60歲、80歲,甚至是100歲的時候仍然是獨一無二的,這就是每一個人生存的價值。送給大家三句話,第一句話叫做「人必先自愛,然後人愛之」。一個人首先要接納自己,要愛自己,別人才會愛你,如果一個人一天到晚挑自己的毛病,一天到晚看自己不順眼,他也會挑別人的毛病,也會看別人不順眼,只有一個內心快樂的人,才會給別人帶來快樂。如果一個人內心深處鬥爭特別厲害,自我矛盾衝突厲害,一定會在人際關係、在工作各方面表現出來,他心裡不平衡,「我不好受,我就不能讓你好受」。他會製造很多事端來折磨別人,在同事關係、,夫妻關係裡面都是這樣。大家看《中國式離婚》裡面林小楓後來怎麼折騰宋建平的?林小楓自己不痛快,不痛快他就折騰宋建平,無中生有,捏造出第三者,一天到晚折騰他。所以大家要「人必先自愛,然後人愛之」,如果你自己都討厭自己,別人怎麼會喜歡你呢?第二句話叫「人必先自助,然後人助之」。一個人面臨了困難,面臨一種窘境,一定要想方設法自救,想方設法改變,別人才會幫助你,如果你自己都不改變,自己都不動,別人沒法幫助你,所以說要靠自己的力量,必先自助然後人助之。第三句話是「人必先自信,然後人信之」。一個人要培養對自己的自信,別人才會相信你,一個人對自己不自信,你怎麼去贏得他人對你的信任呢?這是培養積極健康心態的第一個方面,即大家要有良好的自我觀念,內心深處要充分地接納自己,肯定自己,欣賞自己。當然,我們不是說自戀,自戀是指認為自己什麼都好,沒有任何缺點,那也是一種心理疾病。而自我接納是指自己明白自己的缺點在哪兒,但是自己能接納它,這是一種理性。
培養積極心態的第二個方面是善於自我激勵,這要從兩個方面的含義來理解。第一個是知識的激勵,因為我們現在面臨的是一個知識經濟的社會,我們現在的理念是終生教育的理念,我們現在的學習和以往理解的學習已經有了不同的含義。以往學習是為了拿一個好文憑,找一份好工作,現在我們再談學習,是為了自我完善,這種完善是一生的計劃。第二個是情緒的積累,一個人的情緒好像一台發動機,不可能永遠高速地運轉,有時候轉轉就沒油了,它需要你加油,轉轉轉,你可能情緒就低落了,低落的時候怎麼辦?在低落的時候,你要善於去激勵自己。有時候我們會為很多事情所煩惱,所以我們要把生活中的事情分成三大塊,第一塊是已經過去的事情,對於過去的事情要讓它過去,不要再去想,不要去後悔,不要去埋怨,不是去指責;未來的事情也不要想太多,未來的很多東西是預料不到的,也無法去想它。我們要把時間、所有的精力放在手頭要乾的事情上,全力以赴把它做好。
第三個方面是要保持樂觀情緒,快樂使人健康,快樂使人長壽,這是勿庸置疑的道理。美國心理學界經過長達10年的時間,對100個國家和地區的一萬多人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發現快樂是人類特有的一種心理感受。但是誰最快樂,什麼樣的人快樂?這是不確定的。快樂具有濃重的主觀色彩,它和種族、年齡、職業地位以及個人佔有的財富沒有內在的聯繫,它就是一種主觀感受。你說錢多了快樂嗎?不一定。有人調查過,說如果一個抑鬱型個性的人,他很窮,很貧困,有一天,突然中了五百萬彩票大獎,他當時確實會快樂,但是這個快樂的持續時間最多半年,半年以後,他又陷入抑鬱當中。這個研究結果表明,快樂是一種主觀評價,快樂屬於每個人自己。也就是說,每個人掌管自己快樂的鑰匙,不在於你的外界因素怎麼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樂觀主義者往往會有比較好的免疫力,當一個人感覺到愉快的時候,腦內就分泌出有利於緩和精神緊張的物質,人的免疫力就提高了;當一個人感覺不痛快的時候,這個物質就分泌不出來,人的免疫力就降低了。有人研究過15000名胃病患者,發現4/5的人是由於心理原因而得的胃病。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要大力倡導積極心理學,他認為,以前的心理學老幫助病人,其實心理學應該關注健康人群,這是更廣泛的,心理學要使健康人群的幸福指數、快樂指數提高。塞利格曼測試了70個心臟病人,17個被測試為最悲觀的病人中有16個沒有經受住第二次心臟病發作而去世,而19個被測試為最樂觀的人當中,只有1個人被第二次心臟病的發作奪去了生命。大家可以看出來,態度樂觀可以有效地去抵禦疾病。
培養積極心態的第四個方面是要心存感激。心存感激是指我們對所擁有的東西,對所處的環境要有一種心存感激的心態。前兩年,我到浙江台州去給培訓班講課,這個培訓班名字非常有意思,叫「中共台州市委領導幹部配偶廉政建設學習班」。大家聽過沒有?聞所未聞,空前絕後。培訓班第一個活動是組織學習班的學員到監獄參觀,由她們丈夫的原上司,已經淪為階下囚的現身說法,聲淚俱下地給她們做報告:你們好好聽著,千萬別走我的老路,我今天什麼都沒有了,家產全部被抄沒了,妻子改嫁,兒子改姓,自己被判了刑,如果有可能重來,我一定會選擇另外一種生活,我不會選擇這條路。然後回到課堂上,由我給她們講課。在講課當中我就運用半杯水的例子,說在座的都是第一夫人,縣長的太太、縣委書記的太太、局長的太太、廳長的太太,你們在當地已經擁有很高的社會地位,有了豐厚的物質財富,你們已經擁有了很多,你們已經擁有了半杯水,甚至大半杯水。如果你們每一個人能對這半杯水心存感激,那半杯水就總是有,但是如果你不平衡了,說我怎麼才半杯水啊?她怎麼兩杯水啊?她怎麼五杯水啊?你就會越來越不平衡,到最後你是覆水無收,一滴水也沒有,所以要對我們擁有的東西心存感激。實際上,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時是什麼也沒有,赤條條的,到現在我們已經擁有了很多,這些東西足以讓我們心存感激。如果我們能用心存感激的心態面對每一天,就會發現,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世界,原本是非常美好的。
最後,送給大家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關於心理健康的十條標準:第一,有充分的安全感;第二,充分了解自己,並能對自己的能力做恰當的估計;第三,生活目標和理想切合實際;第四,與現實環境要保持接觸;第五,能保持個性的完整和諧;第六,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第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第八,適度的情緒發泄和控制;第九,在不違背集體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地發揮個性;第十,在不違背社會道德規範的情況下能適當地滿足個人基本需要。
閱讀(127)| 評論(1)推薦閱讀:
※[轉載]獲得健康、富貴、聰慧、長壽的秘笈
※加濕器裡面放雙氧水,可行嗎?
※48式 太極拳健康養生的六大優勢
※如何看待六所中醫藥大學入選雙一流?
※六種蔬果可防感冒 身體健康人人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