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歷史·上


日本茶道由中國茶禮而來,經數百年淬鍊而成,歷經僧侶、貴族、大名、武士等階層,然後普傳至民。日本茶聖千利休,憑著獨到的體會與美感,使茶道成為融合了工藝、建築、庭園等的美學引導。而今,茶道在日本人的心中,不僅是一項可以窮盡一生去學習的傳統文化,更是培養教養的重要基石。

在中國台灣,常見許多人閑情時沏茶喝茶,燒一壺熱水,備一組茶具,帶上些可口的點心,獨自品茗,怡情養性,或 呼朋引伴來閑談,共享一段歡樂時光。對講究的茶藝人而言,雖然中國茶道也有諸多規矩,卻不若日本茶道給人的第一印象那麼嚴謹制式。

「茶道?那要跪很久嗎!」屢屢聽見身邊的人都有此印象,若不是親身學習過,光聽這句話也許就退避三舍了!

在日本,「茶道」稱為「茶湯」,原為一種由飲茶與奉茶而發展出來的儀式。其禮儀成形後,經過許多文人、僧侶與藝術家的心血注入,逐漸提升至文化與心靈層次,與「華道」、「香道」並稱「三道」

▼遣唐使帶回飲茶文化(奈良時代)

日本古時不產茶,所以也就沒有飲茶習慣。從公元七世紀30年代開始,日本朝廷陸續派出遣唐使、留學生前往唐朝交流,直到菅原道長建議廢止這個制度,總計長達兩百多年的時間。中國佛教、禪學與飲茶文化與各種文物皆在此期間陸陸續續傳入日本。最早是由誰攜茶種回日本種植的,至今有許多種說法。但早在奈良時代(729年),就有「行茶」儀式的記載,據此可知,日本至少早在奈良時代就已經有茶的存在了。

▼茶種的移植(平安時代)

其中最廣為人知的說法之一,則是在平安時代(788年),由遣唐留學僧最澄帶回了茶種並種植在京都比睿山延曆寺的北側,這就是日後號稱最古老茶園的日吉茶園。

到了嵯峨天皇時,留學僧回國時帶回了在中國禪寺所習得的飲茶方法和茶禮,並編入《進獻表》呈給天皇。而茶受日本朝廷的重視則是《進獻表》上呈後的來年,當時的嵯峨天皇在出遊時經過崇福寺,為了表達對天皇的誠意招待,由曾旅居中國多年的大僧都永忠親自煎茶、獻茶。當時流行飲用的茶稱為「團茶」,是將乾燥的茶球鋸成粉末沖人熱水後,以鹽來調味的茶湯。嵯峨天皇對這一味茶飲可以說是十分中意,回宮後便詔命全國廣植茶樹,更指示每年進獻茶於宮中。從此在朝廷的支持下,人們在都城設立了公營的茶園,甚至「造茶所」的出現。

順便一提,當時茶的單位不稱作「一碗」或「一杯」,而是像是中藥湯藥一樣。稱作「一服」。因為在當時茶被認為是具有藥效的飲品,關於其神奇的療效,還有一個神奇的故事。

當時第六十二代的村上天皇有一天身體莫名地不舒服起來,京都六波羅蜜寺的開山祖空也上人為求上位者玉體痊癒,便在六波羅蜜寺的觀音本尊前奉茶並虔誠祝禱,然後將奉給神明的茶水呈給村上天皇。不知道是虔誠的禱告起了功效還是茶飲發揮了效果,村上天皇迅速痊癒了,這

一味天皇的茶,便是京都六羅蜜寺的「皇服茶」。 後來京都發生一場嚴重的瘟疫,空也上人為了讓京都居民能夠快快痊癒,便將這一服「皇服茶」提供給都內居民,安然地擊退了這一場疫病。後來取其皇服茶的諧音,稱為大福茶。現在每逢正月一日到三日,六波羅蜜寺都會提供這服茶,並且很多茶鋪也開始生產。也許是因為茶與鹽都具有殺菌的效果,所以有療效,但我仍然私心的希望並願意相信是六波羅蜜寺的觀音菩薩的慈悲結果。

到了九世紀前半葉,因為當時的日本對於中國文化十分傾慕,伴隨著隋唐文化的傳入,日本在歸來的遣唐使與留學生的傳播下,無論是品茗文化或是詩宴皆充滿了中國趣味。現在每年京都文化交流城南宮在

三月三日上巳節所舉辦的「曲水之宴」便是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曲水流觴」而來。

▼抹茶初登場,僧侶領風潮(鎌倉時代)

宋代日本榮西禪師至中國學習佛學與禪學,在歸國時不僅帶回茶籽播種,也傳回了中國寺院的飲茶方法,並制定了飲茶的儀式。此時榮西禪師引進的茶飲,是閑著所熟知的「抹茶」的雛形:將乾燥的茶葉磨成極細的粉後,加入熱水,以茶筅快速攪動起泡沫。傳入日本後至今超過五百餘年,在中國因戰爭與幅員廣大等原因而受到明太祖廢除失傳的抹茶,卻在隔海的日本被保存下來,百年來不曾改變。每每思量至此,也不禁嘖嘖稱奇這一份保存能力。再想到他們保存古迹建築的努力,也就可以了解日本人固守傳統的那一種堅持了。

而榮西禪師除了帶回禪學外,也同時習得中國僧人飲茶茶禮與茶的藥用價值,深感需在日本大力推廣。榮西禪師於晚年著有《吃茶養生記》(《喫茶養生記》)一書,被稱為日本第一部茶書。書中講述了喝茶的種種益處,對推廣飲茶風尚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茶與佛教典籍隨著遣堂使與留學僧傳入,除此之外,中國禪院茶禮與宋代民間的飲茶習俗也逐漸傳入日本,從而帶動了茶禮、茶宴的風氣在日本社會流行。

鬥茶又稱作「茗 戰」,顧名思義就是以茶來拼第一,發源自唐代並盛行於宋代。但內容到了日本有些變化:在宋代,當時盛行以點茶法(與現在相似,用碾碎的茶粉,加入熱水後,以茶筅快速攪動起泡一種方式)來進行茶會。這時候會以杯麵的湯花、色澤和水痕出現的時間早晚作為評判茶種、製作與水質優劣的指標。而在民間則更注重茶的色、香、味等等的表現。日本鬥茶會的形式著重於競猜茶葉之產地與品種。即辨別茶是否為「本茶」。在宇治所產的茶品,稱為「本茶」,若非,則稱為「非本茶」。同時,茶具的展示與欣賞,也是茶會的另一項重點。當時把來自中國的茶具稱為「唐物」,並被視為珍貴器物,也是許多人收藏的對象,並在茶會上展示。當鬥茶結束後,大家進入酒宴席,把酒言歡,這就是當時重要的社交活動。此後,茶在日本,逐漸不只是作為藥品和保健的飲品,飲茶更成為一種風尚。在大家競相喜愛的情況下,各種茶具與唐物更受到廣泛重視並被人們進行研究,茶的栽培技術也逐漸提升。根據記載,在擺設方面的茶具已有:茶碗、陶器、扇子、硯台、檀香、蠟燭、鳥器、刀、錢等豐富種類。比起宋代的鬥茶,室町時代的鬥茶更富有遊藝性。擺設精緻華美的唐物,舉辦茶會,是一件多麼風雅的事!在鼎盛發展後,茶會逐漸向高級化發展,也為後來日本化的東山文化的書院茶奠定了基礎。

▼北山與東山文化(室町時代)

茶道在日本發展到此時,朝中貴族以中國宋朝傳入的點茶方式來進行。使用中國傳來的唐物,繁複而多樣的裝飾與禮節讓茶道在當時仍為貴族文化。聽起來是否很遙遠?其實你一定看過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對了,就是三島由紀夫筆下那間美到令人窒息的金閣寺(本名鹿苑寺),這段時期被稱為北山文化。

下令建金閣寺的將軍足利義滿有個與他風格迥異的子孫,足利義政。怎麼說呢?相較於北山文化,足利義政偏好具有靜謐、佗寂感的建築。據說他十分喜愛的苔寺(原名西芳寺,位於京都,於奈良時代創建,已列入世界遺產「古都京都的文化財」之中),就是一座有佗寂感的庭園與建築的地方。相較於政務,足利義滿更熱衷於自己的嗜好。在他任期內,日本的文化性格有了很大的變化。因為遣唐使逐漸減少,日本文化開始醞釀出自己獨有的風格和態度。這個時期,足利義政將軍任命難得的天才藝術家能阿彌整理朝中各種珍貴唐物(後統稱東山御物),並清除地制訂了擺設的規矩。

和喜好誇耀權力的足利義滿不同,足利義政更傾向於追求心靈的一種寂靜與美感,所以當時的建築物都帶有佗寂的氛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也許你已經猜到了,就是作為他的隱居場所的銀閣寺(本名慈照寺)。看得出來,和足利義滿的金碧輝煌不同,銀閣寺沒有貼滿銀箔,卻有可反射月光來顯出一片銀白的「向月台」,透過自然意向的含蓄呈現出幽寂美感,即可初步窺見日本文化之美。因為此時這種形態的建築多群聚在東山一代,因而這個時期也稱為東山文化。

東山文化建築中,另一個不得不提的就是「同仁齋」位於銀閣寺的東格堂內,作為足利義政的書房和茶室。「同仁齋」的地面全部都鋪滿榻榻米,共四貼半,是日後和室的雛形,也是村田珠光的草庵流茶室原型。因為這是同時作為將軍休憩處和書院使用,所有將這裡進行的茶文化活動便被稱作「書院茶」了。在這裡,主客都需要跪坐,且主人會在客人面前莊重地為客人點茶。沒有品茶比賽的內容,也沒有獎品。茶室里絕對安靜,主客的問答也是簡明扼要的。這段時間是日本茶道安靜不語的茶禮形成的關鍵時期。

和鬥茶時容易流於雜亂、拜物的狀況截然不同,「書院茶」的點茶程序也在這個時代基本確定下來。在這個時期,書院式建築中外來的唐宋藝術品與日式房室融合在一起,並且站立式的禪院茶禮也變成了純日本式的跪坐茶禮。可以說,書院茶在「和」、「漢」文化融合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茶道在此時逐漸轉變得具有禪味與心靈性。若想要感受室町時期茶道風格的轉變,只有到這兩處走走,也就不言自明了。

『極藝微競拍』公眾微信號:weijingpai


推薦閱讀:

核武器家族的氫彈你了解嗎?
解開塵封的歷史——薛顛象形拳法知見錄(一)
歷史上喪心病狂的武器:坦克也要核動力
一切從《與妻書》說起... ...

TAG:日本 | 歷史 | 茶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