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布衣」只指老百姓嗎?
06-29
唐代兩位大詩人李白和杜甫,一個曾被皇帝隆重接待,供奉翰林;一個是官宦世家出身。可是,在他們的詩文中,卻經常自稱「布衣」。如李白在《贈崔司戶文昆季》詩中說:「布衣侍丹墀,密勿草絲綸。」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中第一句就自稱「杜陵有布衣」。這兩句中的「布衣」只是說自己是平民,沒有其他意義嗎? 布衣,原本是指麻布衣服。如《史記·魯周公世家》:「平子布衣跣行,因六卿謝罪。」意思說:季平子穿著麻布制的衣服,赤著腳,通過六卿向魯昭公請罪。古代百姓只穿麻布衣服,所以布衣也就成了平民百姓的代稱。 「布衣」有時也指一些讀書人如果不做官,家境清寒,只穿布衣,所以被稱為「布衣之士」。如《戰國策·趙策二》:「天下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莫不高賢大王之行義。」這裡用「卿相」和「布衣」對稱,正表明一個富貴,一個貧賤。 後來「布衣」也成為沒有做官的人的代名詞。儘管他家境富裕,也可能穿得起綾羅綢緞,但只要不是做官的人,都可稱布衣。例如李白是富商家庭出身,他青年時代從四川家中出來到揚州遊歷的時候,曾慷慨解囊,散金三十萬,自然可以穿絲織品的衣服。他奉詔入京,供奉翰林時,受到皇帝隆重接待,為皇帝起草詔書,自然不會再穿麻布衣服。但是唐玄宗時的翰林供奉只是一種差使,還不是正式命官,李白的一生是沒有做過官的,所以他說「布衣侍丹墀」,以一個平民的身份在天子身邊。杜甫雖然出身官宦世家,享受「生常免稅,名不隸征伐」的特權,但他還是自稱「布衣」,不是說自己貧賤,而是說自己沒有做官,是一個平民百姓。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這才是老百姓的「中國夢」!
※老百姓就該永遠買不起房嗎?
※新年大禮包:普通老百姓實現財務自由詳解(中篇)
※老百姓語錄(112)
※老百姓語錄(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