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七夕,乞巧祈姻緣!

七夕

——

乞巧節

「七夕」,即農曆七月初七,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

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起源當然是大家所熟悉的牛郎和織女的傳說。也有說是起源於古人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節傳承的內涵是什麼呢?

乞巧節

七夕節,首先是乞巧節。

傳說中,織女在天上的職責是編織雲彩。既然她是天上的紡娘,自然要有超於凡間的紡織技藝,她所織出的,是美麗的雲霞。

在七夕之夜,因為民間故事稱織女能和牛郎相會,這是一個屬於她的特殊節慶,她可以讓人間一窺仙蹤、可以把好心情灑落凡塵,所以女孩子們便在這個夜晚拜求織女,希望她能把自己作為天庭紡娘的心靈手巧也分落給凡人一些。七夕節,由此開啟了「乞巧」的主題。

七夕之夜,女孩子們在自家庭院中通過一些風俗活動來過節:

她們要祭拜織女、向織女訴說心愿;然後和閨中密友進行對月穿針、水面投針的遊戲,看誰先把線穿過針別、誰放置在水面上的繡花針不沉底,誰就獲得了最好的運氣和巧勁兒;之後,在夜風吹拂中,她們分別躲到葡萄架下盼望聽到牛郎和織女的情話,期待得到姻緣天賜的眷顧;她們還會捉一隻蜘蛛養在小盒子里,在第二天一早打開盒子比較誰的「喜蛛」吐絲織網最多、就預示著誰得巧最多。

整個七夕節的乞巧過程,唐人祖詠都寫成了一首詩《七夕》: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

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

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

這首詩,就完整地敘述了七夕乞巧風俗中祭拜織女、穿針投針、養喜蛛比蛛絲等活動。

所以,七夕節,是屬於閨中女兒的節日,是未出嫁的女孩子們,乞求心靈手巧、祈望幸福姻緣的一次大型許願會。

情人節

七夕節之所以也被喚作是「中國的情人節」,是由於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參與了其中。在西漢初年,這個神話傳說就已經盛行於民間。

其實,這樣的故事,正是以形象化的演繹,傳遞著真實化的道理,那就是:

人生永遠存在著情慾和法理之間的對立衝突,情與理,是相生相伴的一對矛盾。

天條規定仙人與凡人不能結合,這代表的是法理;

織女與牛郎就是要兩情相依,這代表的是情慾;

押解織女回天庭,這象徵著法理的執行;

銀河划下的距離,這象徵著人世間總有逾越不了的距離、現實中總會存在的障礙;

而一年一度得以相會一次,就是在情與理之間留存的彈性空間。

所以探討天人和凡人之間能不能結合、追問牛郎和織女能不能在一起,這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任何時代、任何社會、任何人,都要不得不去面對情與理之間該如何抉擇、如何平衡的考驗。

閨中女孩兒們遙想著牛郎織女的掙扎與幸福,也在七夕的星空下許願,希望為自己求得一份好姻緣。只是「情人盼」,是沒有約會、沒有情郎、沒有愛情的空想階段。

其實,女孩子們的乞求許願,與其說她們在求一段愛情,不如說她們是在求一個良人,更不如說她們是在求一個人生。

如果我們想心靈手巧,

那麼拍打拉筋吧!

如果我們想祈求美好姻緣,

那麼拍打拉筋吧!

當我們做好自己時,

另一半就來了!

這個七夕將因為您的拍打拉筋而不同!

重溫古代七夕詩詞

七夕(五代·後唐)楊璞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七夕 (唐)權德輿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 (唐)徐凝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鵲橋仙(宋)秦觀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韓庄閘舟中七夕 (清)姚燮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推薦閱讀:

95%的中老年病,養好這裡就夠了!這個豆子你聽說過嗎?
這個傢伙說:人們常常不可理喻——記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塞勒
【中醫傳承】看完這個,你就是生活中的專家了 【四】
最好的嫁妝是貞操、女人常挨揍不鬧病…這個「老師」的講座為什麼網友都在懟?
因為忠於這個承諾,所以婚姻沒有不幸福的

TAG:七夕 | 姻緣 | 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