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二一)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二一)第1集
諸位同學 ,大家好!請看講義第二頁第三個大段「稱讚授法」,第一小段:
【善男子,若諸眾生,未曾修種深固善根,則不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這一段經文我們不能夠輕易看過,大乘佛法是以發心為根本。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讀到,凈土法門大家都知道是所有法門當中的易行道,易行道的條件在「三輩往生」裡面,佛最重要的一句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們今天許許多多同修,把發菩提心這樁事情疏忽,只知道一向專念。一向專念能不能往生?不能。有沒有好處?有好處。真正能一向專念決定不墮三惡道;換句話說,來生人天兩道有分,未嘗不是好事,這個道理我們要懂。為什麼他不能往生?因為他沒有發菩提心。什麼叫做菩提心?蕅益大師在《要解》上說得很好:一心一意求生凈土,除此一念,別無二念。蕅益大師講得沒有錯,那我們有沒有聽清楚?「除此一念,別無二念」,那才叫真正菩提心。
我們自己想一想,我們發的心是什麼心?非常懇切求生凈土的心有,但是還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那就不叫菩提心,這就跟蕅益大師所講的不相應;蕅益大師講「別無雜念」才行。所以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少,道理就在此地,我們不能不知道,不知道把我們這一生耽誤了,這實在是可惜。佛在經上講得沒錯,而是我們自己讀誦的人粗心大意,錯解佛的意思,誤解佛的意思;縱然沒有誤解,解得不夠深,解得不圓滿,解得有欠缺有偏差,所以才把自己往生這一樁大事,在這一生當中耽誤了,非常可惜。
經上告訴我們,第一個標準『善男子』,「善男子」裡面當然就包括善女人,我們要注重「善」字,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那不善怎麼行?善的標準在佛法裡頭,有絕對的、有相對的。凡是與性德相應的是絕對的,永恆不變的原理;凡是與修德相應的,這是原則。我們今天講原理與原則。你知道原理,性德,你的東西就契理,無論是自行,無論是化他,都契理,這是你懂得原理;你要是懂得原則,原則是修德,那就能契機,這是諸佛如來所說。如果是契理不契機,在佛經裡面講,叫閑言語;你能契機,但不契理,契機不契理叫魔說,讓大眾聽了都很歡喜、都能懂,但是與性德相悖。
譬如今天許許多多人,佛經裡面講的邪師說法,邪師說法信眾很多,為什麼?他契機,他不教人斷貪瞋痴慢,不教人離五欲六塵,不斷貪瞋痴慢,不離五欲六塵,也能成就,這個話一般人聽了歡喜,契機不契理,與性德相違背。反過來,契理不契機,佛家講這是閑言語,要說不好聽的話,叫廢話。講佛經的道理講得沒錯,但是與現代人的生活完全脫節,變成什麼?變成所學非所用,所學無所用,這也是錯誤。諸佛如來說法契機契理,佛教菩薩說法也要契機契理,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不違背原理,也不違背原則。原理是法性、是性德;原則是修德。原理不變,原則可以變,時代不相同、地區不相同、聽眾不相同,說的方法就不一樣。
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經說法是在印度,如果在中國,一定是中國的講法,所以原則可以變通,通權達變。釋迦牟尼佛沒有到中國來,他的學生到中國來,這些學生非常高明,到中國來,了解中國人的根性,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到中國來傳法,契合中國人的根機,又不違背原理,所以佛法在中國承傳成功了,有輝煌的成果。
「善」字重要,中國人有善根,中國人好善;不是現代中國人。現代中國人跟古時候中國人,好善的程度相差有很大的距離,這不能怪現代中國人,為什麼?現代中國人已經脫離我們古聖先賢的教誨。善是要人教的,我們的父母、長輩、老師沒有教我們,我們能心善行善,那是再來人,那不是普通人,普通人決定做不到。在佛法裡面善有標準的,標準很多,最低的標準是十善業道,這是最低的標準。
「不殺生」,不但不能夠傷害一切眾生的生命,我們如果心裡還有個念頭傷害眾生,不殺生這一條戒就破了。決定沒有傷害眾生的念頭,即使對小小的蚊蟲螞蟻,這要培養。蚊子來咬我們,不可以一巴掌就打死;我們今天講,講人權,那蚊子也有蚊權,他有他生存的權利。我們是佛門弟子,佛門弟子佛教給我們菩薩六波羅蜜頭一條布施供養,蚊子叮在身上吃一點血,這正是我們修布施供養的時候,是好機會,你怎麼那麼吝嗇?把蚊子趕走已經太過分,你已經不肯修布施供養,你再把它打死,你這個過失就大了。螞蟻對我們只造成一點騷擾,並沒有太大的傷害,它來幹什麼?它是來找東西吃的。從這些地方,我們看我們到底是善還是不善。
「不偷盜」,這是偷盜的戒,我們從細微的地方講,我們心裡還有一點點占別人的便宜,這是盜心,不可以有的。十善修得好,持戒才能清凈;十善沒有修,受戒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不淫慾、不邪淫」,心裏面才動一點一絲一毫非分之想,你就破了戒,你就是不善。「不妄語」,有很多人說這一條戒很難持,在今天的社會如果不妄語、不欺騙人,就賺不到錢,就沒法子做生意,這個觀念錯誤。怎麼錯?諸位同修如果能把《了凡四訓》念上三百遍,你就明白,凡人、我們都是凡人,「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命裡頭有的,丟也丟不掉;命里沒有的,想也想不來,那又何苦去騙人?我老老實實的,譬如說開個店做生意,我老老實實的貨真價實,你試試看你能不能活得了?你試試看你能不能賺錢?每天賺多少,都是你命里註定的;用欺騙的手法,賺得的錢是命里所有的。這種欺騙手法,造了最重的罪業,你來生要受果報,得不償失,這真正叫冤枉。
兩舌、挑撥是非,現在這個社會上人,造謠生事的人太多太多,什麼原因?惡習氣。我們講善有善根;惡也有根,那不是善根,是惡根。惡習氣太深太重,喜歡造謠生事,這種人佛在經上講,如果我們相信佛在經上講的話句句是真的,他將來什麼果報?拔舌地獄。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開口說話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謹慎,不可以隨便說。別人縱然有不是,你聽來的,你有沒有證實?道聽途說這是很大的忌諱,自己往往一生造極重的罪業,自己不知道,還以為自己在行善,還以為自己在積德。
這樣的人,自古以來不在少數,我們自己要認真去反省,決定不能夠輕信謠言,更不可以傳播謠言;我們不是當事人,這個事與我無關,我也用不著用時間去查證,浪費自己時間。如果自己是當事人,與自己有關係,那你要查證,要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才能處置;否則一個處置錯誤,自己擔當的因果就大了。各人因果各人負責,「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誰定的?我們這一生果報,前生造的因,業因定的。這一生當中,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來世的果報。真正明了通達因果,你才知道應該怎樣修善,種善因得善果,一生行善,不造惡,心地光明磊落,前途無量,前途一片光明。
印光老法師晚年,接眾,他老人家常說,他說:「我印光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我也不怕死。」他寫了一個大的「死」字掛在他的卧房裡,每天面對著,不怕死!世間人怕死,我們學佛的人不怕死,非常歡喜死。死是怎麼回事?死是換境界,我有善行,我在人道死了,天道生;人道死了,極樂世界生了,他哪有不高興的道理?哪有不快樂的道理?造惡才怕死,為什麼?死了墮三途,那個恐怖,那個害怕。修善的人對於死亡快樂得不得了。佛家講「了生死」,生死有沒有?有,「了」字怎麼講?明了,明了生死的道理,明了生死事實真相。我不怕死,我歡喜死,我知道死了以後,我的來生決定比今生殊勝,我有百分之百的信心。信心從哪裡建立的?從自己的思想見解言行,純善無惡。別人對我不善,我對人善;這個地方要注意到,別人對我善,我對人善,容易!「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別人對我不善,我對人善,這不容易!這要真正覺悟,你要不覺悟,別人對我不善,我也對他不善,完了!我們善心被破壞了,絕對不是別人破壞我的善心,別人沒有力量,而是自己破壞自己的善心。
譬如說,別人罵我,別人毀謗我,人家罵我毀謗我,我接受了,放在自己心裡;自己心本來是純善的,把人家罵我、毀謗我藏在自己心裡,自己的心就變成不善,這是什麼人?這是傻瓜,這是愚痴人,這不是佛弟子。佛弟子應當如何對待?不接受。你罵我,指著我:「凈空」!罵凈空,叫凈空的人很多,不是我一個,我不要把他當作是罵我,他罵那一個凈空,與我不相干;他指著我的鼻子罵我,這個軀殼不是我,這個軀殼等於一件衣服一樣,是我所,不是我。「我」,什麼是我?佛在經上講「我」是不生不滅的,這個身是生滅的,生滅不是我,生滅是我所有的。像這衣服,我所有的這件衣服,你對這衣服怎麼樣傷害,與我都不相干;你對我這個身體怎麼樣傷害,與我也不相干。我決定不會把你的傷害放在我心裏面,這就聰明,這就有一點智慧,這個人就不上當,他能保持他純善之心;換句話說,他就是不學佛,他來生也生到純善的境界。
理是如此,我們要明理,佛在經上說得太多太多,「一切法從心想生」,《華嚴經》上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只要我們的心好、只要我們的識好,我們變的境界就非常美好,就這麼個道理。所以世出世間法要看破、要放下,要保持純善,決定沒有惡口,決定不妄語。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惡口是說話粗魯,不幹這個事情。口四種過最容易犯,所以《無量壽經》講到清凈三業,把口業放在第一句,「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擺在第一條非常有道理;「善護意業,清凈無染」,心地對世出世間法沒有一絲毫貪心,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世間人貪這些東西,我們今天明白了,不可以貪戀。為什麼?那些都是毒藥、劇毒,像現在一般人吸毒一樣,我們知道它是毒品,絕不可以沾染,沾染之後,後果不堪設想。貪心斷掉了,瞋恚心斷掉了,愚痴心斷掉了。斷貪、斷瞋,是你的德行,這個人有道德;斷愚痴,這個人有智慧,智慧才能斷愚痴。佛講這十條叫十善業道,具足這十條,這才稱之為善男子。
佛經上講善男子是有標準的。可是,是不是這個地方講的善男子?給諸位說還不是,為什麼?這部經是《華嚴經》,《華嚴經》佛給誰說的?佛給法身菩薩說的,所以此地「善男子」是稱法身菩薩,他們善的標準升了兩級。十善業道做圓滿是第一級、初級的善,保證生天,欲界天、色界天有分。第二個善比這個高一層的是二乘善,阿羅漢跟辟支佛,他們這個善除了修十善業之外,十善是基礎,他的十善當然圓滿,再加上三皈眾戒,這就提升了。三皈,我們同修很多人都受了;有沒有真受?沒有。我跟你們講真話,現在中國有不少大德們,說我天天在罵人,我不是在罵人,我怎麼敢罵人?我有什麼資格罵人?沒有,我句句講真話。沒有十善業,哪來的三皈?我們自己要想想,我們受的三皈是有名無實,還是有名有實,要多想想。
三皈第一個皈依佛,皈依佛是覺而不迷,我們的心在日常生活當中,對名聞利養迷不迷?對五欲六塵迷不迷?如果是迷,那你就不覺,你皈依佛這一條就沒有了。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正而不邪,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見解正不正確?不正就邪。邪正的標準在哪裡?在佛家的經典。諸位今天修學的,我們採取的本子可以說是最契現代眾生根機的一個會集本,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最契現代眾生根機。你要不相信,你把《無量壽經》現存九種版本,我們都印出來了,我把九個本子合印在一起,我提了一個名字:《凈土五經讀本》。那裡面《無量壽經》有九種版本,《阿彌陀經》有三種版本,諸位細細去看看比較一下,你就知道,我們採取這個本子,這個本子容易懂,深入淺出,用這個本子做為我們正知正見的標準,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語造作,都不違背這部經的教誨,我們才是真正的「正而不邪」,皈依法才做到。
第三叫皈依僧,僧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是清凈的意思,凈而不染。一般學佛的同修都知道,佛門常講的,出家人「六根清凈,一塵不染」,眼不被色所染,我們眼對外面是色,如果說是順自己意思就起貪心,不順自己意思就起瞋恚心,那你的心被污染。耳對聲塵,鼻對嗅塵,舌對味塵,六根對六塵,稍稍起一點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被污染。所以你想一想,皈依僧這一條有沒有做到?僧另外一個意思是「和合」,六和敬,我們要依靠六和,我跟人能不能和睦相處?如果我不能跟人家和睦相處,皈依僧這一條沒有。不但跟我們學佛的同仁要和睦相處,其他宗教也要和睦相處,所有一切眾生都要和睦相處,大和!你就想到這三條不容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三條念出來,真正做到心行相應,諸佛菩薩對你都尊敬,你是善人,你是真正善男子善女人,你比修十善業道的人高出了很多。果報在哪裡?在四聖法界,超越六道。
皈依三寶的功德這麼大,但是如果說是只有皈依三寶之名,沒有皈依三寶之實,這個功德就沒有了。那有沒有好處?好處也有,什麼好處?阿賴耶識裡頭種了佛的種子,但是這一生當中決定不能得受用,得受用一定要實踐、要做出來。
比這個更殊勝的善,這是凈業三福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自行化他。這個地方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標準是大乘,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心?真心。我現在總結學佛這幾十年的經驗,我學佛到今年五十年,講台上講經也講了四十二年,許多人問我:「凈空法師,你這麼多年學的是什麼?」我二十個字答覆他。「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這十個字就是從菩提心上說的,因為我給你講菩提心,你不懂,給你解釋半天,你也未必能搞清楚,我這麼一說,大家容易懂。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這就是菩提心。念念不舍,念念相應,這才叫發菩提心。對人、對事、對物有絲毫的虛偽,就不是菩提心;有絲毫的染著,有絲毫的自高自大,你就不平等。
《無量壽經》,漢朝翻譯的名字是《清凈平等覺經》,我這十個字裡面有六個字就是清凈平等正覺。今天世界大家都祈求和平,和平為什麼不能到來?原因是不平等,不平等決定不能夠和睦相處;和睦相處是果,大家在一塊一團和氣是果。果從哪裡來的?平等來的,平等才能和氣,不平等哪來的和睦?希求果德而不肯修因,這錯了。所以我們祈求世界和平,先要祈求世界平等,國與國之間平等對待,族與族平等對待,宗教與宗教平等對待,人與人平等對待,這個世界祥和,眾生才有美滿幸福。要如何落實?起心動念要為別人著想,如果起心動念第一個念頭,「符不符合我的利益」,這個事情麻煩,符合我的利益,不符合別人的利益,這個錯了!幾個人能體會到?這就叫做利己損人。是不是真的利己?不見得!
我在講席里也講過不少次,損人決定不利己,什麼樣才真正利己?利人才是真正利己,念念為別人想、念念為社會想、念念為世界想,所作所為都是利益社會大眾的,沒有想到自己,自己得最大的利益。我們並不求利益,利益自然來了。你種的因,它一定有果報,果報就是社會大眾人人敬愛你,你要做什麼事情,人人都幫助你,得道者多助,就這個道理。現世一切人幫助你,幽冥之中一切鬼神幫助你,諸佛護念,龍天擁護。一個自私自利的人,那就不行,那就沒法子了。所以你真的要想通了、真的覺悟了,你再不會為自己這個身體著想,也再不會為自己這個家著想,念念想到社會,念念想到世界。今天想一個國家都不行,我偶爾在報紙標題上看到,「這個事情符不符我們國家利益?」我聽到這句話就寒毛直豎,為什麼?世界沒有和平。哪一天如果我在報紙上看到,「這樁事符不符合別人國家的利益?」那我就鼓掌,我就生歡喜心,為什麼?世界和平到來,社會安定,人民有福了。
凡事講自己這是自私,自私是惡;起心動念想到別人這是公,大公無私這是善,這是真正的菩提心。真實菩提心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事對人對物,必定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為什麼念佛?一定要把自己這一生,升華到究竟美滿,究竟美滿到哪裡?決定到極樂世界。諸位要知道,念佛是把我這二十個字的前面十八個字統統圓滿做到,那就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自己有圓滿的信心,肯定往生極樂世界,哪有不快樂的道理?佛經裡面講常生歡喜心,歡喜從哪裡來的?歡喜我在極樂世界已經註冊、已經報名,什麼事情都辦妥了,隨時可以去報到,怎麼不快樂?前途是一片金色光明,這叫得大自在。這個身體還在,還在我也不著急,在這個世間多留幾天,留在世間幹什麼?勸別人,勸一些有緣人;哪些是有緣人?善男子善女人就是有緣人。佛不度無緣眾生,無緣眾生給他種善根,他這一生當中不能得度。善男子善女人,這一生當中可以得度。
這一條是說,『若諸眾生,未曾修種深固善根』,善根是講的「深固」,善根不是淺,什麼叫深固?決定不動搖,我選擇這個法門,我親近的老師,絕不能夠背師叛道。我親近李炳南老居士十年,《大乘無量壽經》會集本,夏蓮居老居士會集本,是我老師親自傳給我的;我老師的東西很多,我在台中十年作客,他就傳這一本給我,其他的都沒傳,我就得到這一樣東西。我心裡頭有數,這個東西在我手上,我信心堅固,我能把它傳播弘揚光大;別的同學可能就有困難,稍稍遭遇一點挫折就退轉,這個不行。善根要深固。我們在這最近的一年,遇到許許多多反對的聲浪,我信心堅定不移。我說過,全世界的人都反對這個本子,我一個人我相信,為什麼?我相信我的老師,我決定不違背老師。錯也要錯到底,給世間人做榜樣,作學生應該是這個態度,絕不可以背師叛道。如果我把《無量壽經》會集本捨棄,學其他的本子,你要曉得我就造下一個最不好的、惡劣的榜樣:背師叛道,「凈空法師背師叛道」,我不能給社會留這個樣子。就算這個本子錯誤,我搞這個本子將來墮阿鼻地獄,我也甘心情願,我要留下一個尊師重道的樣子給世間人看,我絕對不會做背師叛道的事情給社會大眾看。
今天反對的這些人,我對他什麼態度?感恩戴德,何以故?如果不是這樣反對的聲音,反對的聲音愈大,看到我的信心愈堅固,我的這個榜樣就做得愈好;沒有這些反對的聲音,「凈空法師尊師重道」,勉勉強強這個印象不深;這麼多反對力量,「凈空法師不錯,真對得起老師,老師沒有看錯他」。所以,反對的這些人都是恩人,大恩大德,他們成就我、考驗我,我對他們絲毫惡意都沒有,完全是一片感恩的心、敬愛之心,我對他們頂禮都來不及。有人說,「法師,人家批評你,你為什麼不批評他,你為什麼不寫文章為你自己辯護?」不用!我感激都來不及。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要有深固的善根,沒有深固善根,『則不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是無上菩提心,建立在深固善根的基礎上;而深固的善根,是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這個道理一定要懂,要認真好好的修學,我們才會成就。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二一)第2集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講義第二頁第三大段第二小段:
【二、菩薩要得平等無礙善根。要得真實巧方便、正道、三昧、光明。要得積集功德,廣大福聚,要得增長白法。】
第一句『平等無礙善根』是善根裡面的善根,是一切善根的善根,我們要特別看重,這是自性本具的德行,到如來果地上才究竟圓滿。如果我們心裏面還有絲毫不平,善根就隱而不現;佛經里的名稱常常講「隱而不彰」,彰是明顯的意思。這個話說得好,善根是你自性裡頭本具的,為什麼隱而不彰?是因為你心有不平,不平是煩惱,不平是瞋恚的一分。特別是遇到逆境、遇到惡人,甚至於我們以善心對人,以真誠心對人,人家回報來的是虛偽,人家回報的是不善,在這個時候才能看出,你有沒有「平等無礙善根」,真善根!這個善根要是發了,無量無邊的善根統統都出生了,就像樹木一樣,這是根本,根本裡頭的根本,我們要特別重視。由此可知,這個善根我們今天發不出來,是因為我們不平等,是因為我們有障礙,什麼障礙?小小風動,佛法里常講「八風吹不動」,小小風一搧,你就大大的動起來,你哪裡來的善根?
名聞利養不能動心!五欲六塵不能動心!為什麼能不動心?你看破了。《金剛經》上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真正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你自然就不動心,「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但是世間法你不會動心,出世間法也不動心,在這個時候你才真正見到法法平等,佛在《金剛經》上所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真的明白了。對所修的法門你才肯一門深入,為什麼?不必要再換了,哪個門都一樣,平等門;不但佛法平等,世法也平等,無有一法不平等。這個善根現前,那就是大乘教裡頭常講的,「圓人說法,無法不圓」。這個法包括世間法,世間法也是圓滿的佛法。我們今天為什麼圓不了?不但圓不了,連佛門自己裡頭的宗派都圓不了,念一句阿彌陀佛,有人大聲念,有人小聲念,有人快念,有人慢念,還生分別心,還圓不了。問題出在哪裡?問題出在不平,問題出在有障礙。不平跟障礙從哪裡來的?是從你錯誤觀念裡頭來的。一切境界裡頭哪有不平的?境界是平的,為什麼平的?皆是虛妄。大,大等於零;小,小也等於零;零跟零是平等的。佛在大乘經教裡面常講的「不二法門」,你聽說過嗎?誰明白了?誰契入了?
我們舉一個明顯的例子,唐朝惠能大師他入了,他入了不二法門。怎麼知道?他初次跟印宗法師見面的時候,印宗法師知道他從黃梅來的,是五祖傳法的弟子,趕快向他請教:「五祖在黃梅,對於禪定、解脫,他老人家是怎麼講法?」六祖大師回答他:「禪定、解脫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印宗一聽開悟了。如果今天有人來問我:「法師,這會集本怎麼樣?」會集本跟原譯本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佛教跟基督教怎麼樣?」佛教跟基督教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你如果能入不二法門,世法與佛法就平等了,你的平等心現前,那就跟《壇經》裡面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你不僅僅是得大自在、大解脫,你的清凈平等覺現前,圓滿的智慧現前,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不圓滿究竟通達。你今天為什麼通達不了?就是你沒有得「平等無礙善根」,你要是得平等無礙善根,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擺平了,都沒有障礙。
這個話不是說說你就能入得了的,怎樣能入?要放下,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又幫助你看破;看破、放下相輔相成。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就是兩個方法相互的來輔助,把你的境界一層一層向上提升。學佛為的是什麼?非常簡單,提升自己的境界而已!不是為別的,這是講自利、純自利。把我們從凡夫地提升到二乘,從二乘提升到菩薩,從菩薩提升到法身大士,不斷向上提升,你才能真正生歡喜心。現在人講什麼?成就感,真有成就感,怎麼不歡喜?自己有成就了,樂意幫助別人,這個話要記住,佛在經上常說:「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
這一句是關鍵,我們要常常記住,要得「平等無礙善根」,這個中心就是平等無礙,平等無礙決定是不二法門。為什麼?二就不平等,二就有障礙。我們要怎樣修法?首先就是起心動念自他不二,起心動念決定想別人,想他不要想我,為什麼?想我,我自私的習氣太重,無量劫來薰成自私自利的習氣,這是我們最大的障礙,這是不平等的一個根。我總比別人高一點,我慢!唯識論裡面講的,四大煩惱常相隨;末那識,末那識就是我執,我愛、我貪,沒有把我舍掉。因此佛教導我們最好的方法,起心動念想別人,決定不想自己。果然你能在這上用功夫,你用上個幾年,慢慢養成習慣,你的心量拓開了,你的生活空間大了,在這裡面你就得自在,你就得歡喜心。我們中國諺語常講「量大福大」,沒有大的量,那怎麼可以?這才曉得平等心是何等重要!轉末那為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妙觀察是看破,平等性是放下,放下萬緣,一念不生,那是充滿了究竟圓滿的智慧。你還沒有看破,你還沒有放下,你哪有智慧?沒有智慧,智慧變成了煩惱。煩惱跟智慧是一,覺悟了,煩惱是智慧;迷惑了,智慧變煩惱,它變來變去的,這才知道它的重要性。
所以養就在日常生活當中養,一切時一切處,我們面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在這裡頭練,叫練功,什麼功?練平等的功夫,練不二的功夫,自他不二。然後你來慢慢練,性相不二,理事不二,大小不二,善惡不二,真妄不二,你才能入不二法門。由此可知,原來不二法門只是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打掉。沒錯,你有妄想分別執著在,你決定是二,你決定有障礙;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真的入不二法門,你真的得大自在,你才真的有智慧。
無礙就是清涼大師講解《華嚴經》上說的無障礙法界,「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由此可知,這些障礙從哪裡來的?理上的障礙、事上的障礙、理事的障礙、事事的障礙,全是從妄想分別執著上來的。妄想分別執著,諸位要知道,真心本性裡頭沒有,所以佛說這是虛妄的,這是屬於遍計所執性,用現代話來說,都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是個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完全不是事實。所以,眾生無量劫來在六道三途受這些果報,冤枉!就好比一個人做惡夢,天天晚上做惡夢,嚇得身心不寧,這冤枉!他與外頭境界毫不相關,這是古德常講的自作自受,與外人毫不相干。你說外頭人罵我,與我相不相干?不相干。你要是懂得不二法門,這真不相干。外頭人打我,相不相干?不相干;外頭人殺我,相不相干?不相干,你就真的入無障礙法界。確確實實不相干,這個話說得很容易,大家一定會覺得做起來不容易,所以對於經教上這些說法半信半疑。相信的,佛不打妄語,應該是真的;疑惑的,與事實完全不相應。其實不是與事實不相應,這個事實你從來沒有見過,你沒有接觸過,真有這個事實,你沒有見過,你沒有聽說過,所以你懷疑。如何把這個事實落在自己生活當中,你才得受用,你要不落實到自己生活裡面、工作裡面、處事待人接物,你怎麼會得受用?
真正得受用的人,歷代都有,他們在生活上表現不一樣,正如儒家念書人,真的是明理,讀書明理,夫子所謂:「有道則仕,無道則隱」。邦有道,這個國家領導人有道,他一定要出仕,就是他要去作官,他要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服務;如果邦無道,國家領導人無道,他就隱沒起來,一生不出來,不露鋒芒,過隱居的生活。他絕對不會作亂,他有智慧,他有能力,他絕對不會造反,他絕對不會作亂,他會安貧樂道;如果有緣,教一兩個學生。在儒家在佛家代代都有這樣的人,所以二十五史里,每一個朝代有《隱逸志》,給這些隱士立傳,道理在此地。他們是善人,他們有智慧、有能力,他可以能夠作亂、興風作浪,絕不留一個惡的樣子給後人,一個不好的負面影響給後人,他絕對不會做,這個人叫真正有道德。
像孔老夫子,孔老夫子有能力有智慧,確實有治國平天下的本事,在那個時代,那要像現在人的話,孔老夫子可以搞革命,何必到處去拜訪這些諸侯,想求個一官半職,為什麼這麼委屈?為什麼不自己搞革命?他要搞革命有的是本錢,他有三千弟子,三千弟子當中七十二賢人,那是在當時哪一個國家都沒有辦法跟他相比;他要是搞革命,成功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而且還行仁政;為什麼?就是為了不可以給後世做這一個樣子;這是他的大德,寧願在不得志的時候,沒有人用他的時候,回老家教學。所以印光大師讚歎中國古大德,第一個是孔老夫子,大德!
在佛門也是一樣,有這種機緣,報效國家。歷代有許多高僧大德,跟帝王有緣分,接受國家的禮請,我們俗話講,皇帝拜他作老師、國師,他就變成帝王的顧問,用現在的話就是顧問,從旁協助國王,貢獻他的智慧,為國主分憂,教化眾生,這有機緣;沒有機緣的,到深山裡面去住茅篷閉關。大德高僧,留給後世的決定是好樣子,所謂是百世可師,真正的好樣子,不會有絲毫副作用,我們要知道,要曉得效法。如果是意氣用事,那是凡夫,那還是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凈;不要說高的,三皈這三條就完全違背了,哪有這個道理?所以平等無礙的善根就比什麼都重要,平等無礙善根就是《大乘無量壽經》經題上「清凈平等覺」,這五個字就是平等無礙善根。
要怎麼修法?從哪裡修?我往年求學的時候老師教導我們:「至誠感通」。所以我提出真誠,真誠去修,對人對事對物,對尊重你的人、對討厭你的人、對幫助你的人、對殺害你的人,都要用真誠心,一心!無二心。殺害,是小事;不誠,是大事。我被人殺害,我心地清凈,心地平等,心地真誠;他一殺我,就把我送到天上去了,好事不是壞事,我早一天生天;他要不殺我,等到我命終,還得要過幾年,多受幾年罪;他一把我害死,很感激,今天就生天;你就想想看,這個利益多大。如果有一念怨恨心,有一念報復心,墮三途去了。換句話說,升降就在這一念之間,你一念心真誠純善。那個殺害你的人,他為什麼不殺別人?他來殺我,他不殺別人,他害我,不害別人?我一定曉得,我前世害過他,這因果報應,他今天來殺我,一報還一報,這個帳了了,我是還債。
安世高,《高僧傳》裡面記載安世高大師到中國來還兩次命債,前世誤殺別人,這一世遇到的時候,依舊被別人誤殺,歡歡喜喜還債,還了就生天,好事,不是壞事。如果迷惑顛倒,以為這是我的冤家,這是我的對頭,我要怎樣去迴避他,怎樣去報復他,錯了,你的心不平等,你的心有障礙,你就往下墮落。所以升沈進退就在這一念覺迷,一念覺,你往上升;一念迷,立刻就往下墮落。這個事情就是講要看破,你要把道理搞清楚,要把事實真相看清楚,然後才曉得順境對我有利,逆境對我還是有利;善緣對我有利,惡緣對我還是有利,決定是平等的。
順逆平等,善惡平等,你才超越,你要是不平等,你超越不了。這一超越之後,『要得真實巧方便』,什麼叫「真實巧方便」?用現在粗俗的言語來說,大家能懂得的:「圓融無礙」。無論對什麼人、無論辦什麼事情,圓融無礙!「方」是方法,「便」是便宜,宜就是這個方法用得恰到好處。前面兩個字可不要忘掉:「真實」,這個善巧方便與真實相應,真實才是利益眾生的。決不是為了自利,花言巧語種種手段。佛家的方便可以解釋為手段,手段是善的,對社會對人家決定是有利益的,這真實的;如果用的這些手段是對自己有利,對別人不利,那就不是真實,這是惡的,這個方便是惡方便,這就不是真實的。真實兩個字在此地用得好!真實兩個字一直貫下去的,「真實正道」,「真實三昧」,「真實光明」,這兩個字是貫下去的。
『正道』,佛家講的八正道,八正道頭一條是「正思惟」。《十善業道經》上講得好,佛教菩薩,「晝夜常念善法」,常念是心善;「思惟善法」,思想善;「觀察善法」,行為善;後面加了一句,「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你這個心是純善,這是正道。正道很多,這是正道的根基。我們做人,我們學佛,這是我們的立足點,這個做不到,你佛法學得再多,你再用功、再勤奮,來生人道可能都保不住。但是你所修學的不是功德,變成福德;福德,惡道里也有享福的。畜生道,最明顯的諸位都能看到,有錢人家養的寵物有福報,甚至這有錢的人家彼此互相都勾心鬥角,但他對寵物是真愛,跟它不會勾心鬥角,各個都愛它,各個都照顧它,那是寵物前生修的福報。為什麼得不到人身?十善業道沒修,修十善得人身。十善業道沒有修,做了許許多多的好事,來生去投畜生道、去作寵物,墮餓鬼道那就做土地公、土地婆、山神,我們在南洋看到人家供奉的大伯公,就搞那一套去了。
我們想一想,我們願不願意來生去做這些,如果不願意來生去當寵物,去當土地公、土地婆,那你就得認真修十善業道,認真修三皈依。三皈是皈依覺、皈依正、皈依凈;佛法僧的意思是覺正凈,自己常常要反省。這個事情不論在家出家要反省,古人常講:「地獄門前僧道多」。不要以為我一出家,將來就一定生極樂世界,不一定;如果自己十善三皈都沒有,念佛念得再好,一天念十萬聲、念二十萬聲,寒山、拾得講得好:「喊破喉嚨也枉然」,去不了的!真正去得了的人,有第一福的基礎:「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做圓滿了,念佛求生極樂世界生凡聖同居土,肯定往生!所以你要想一想,你這四句做到了沒有?李炳南老居士常常跟我們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只有兩三個。什麼原因?這四句沒做到。
要想生方便有餘土,那要具足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才能生方便有餘土。如果圓滿具足,「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三條十一句你全部做到了,你念佛往生生實報莊嚴土。佛在經上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佛菩薩祖師大德沒有欺騙我們,所以我們自己要想一想,我們做了多少?
同學們!我們今天在一起,真的是福大,善根福德因緣統統具足。「無上甚深微妙法」,我們今天能夠聽到,能夠正確了解它的意思,現在所缺乏的就是如何把佛陀的教誨落實,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變成我們自己的見解,變成我們自己的行為;使我們自己很明顯感覺到,我今天跟過去不一樣,變了一個人。過去是凡人,現在變成聖人;過去是娑婆世界凡夫,現在變成極樂世界的善人。一定要做一個轉變,我們就成就了。我沒有福報,我也不能這個說法,是眾生沒有福報;我有障礙,實在講我什麼障礙也沒有。為什麼?我在世間一無所有、一無所求,我有什麼障礙?我講經勸導大家,這個有障礙,這障礙不屬於我的,這個障礙屬於大眾的,大眾福報欠缺了一些。
我一生沒有道場、沒有護法、也沒有錢,一生住別人的道場。現在講經利用這些高科技傳播,利用別人的設備,我自己一無所有。有這些設備、有這個緣分,眾生大家有福;沒有,大家沒福。我照不照講?我天天講;有一個人,我對他一個人講;有兩個人,我對兩個人講,有緣!沒有這些傳播設備,現在我們用最簡單的方法,我們錄音,我們不要錄影,錄音就很方便。為什麼?不需要別人來操作機器,我自己做就行,這是最方便。我覺得留錄音比留錄影還好。因為錄音你聽的時候專心聽;錄像有的還看像,看像又分心。特別是現在一般傳播公司講,要三個鏡頭、四個鏡頭,要有變化,變化對一般娛樂是很好的,對於教學不好。教學怎麼?分心,他專心看的時候,忽然一個變動,這一個變動就是一個震動,這個震動對他精神貫注產生了不良的效果;他本來很專心,一個變動,他一驚訝的時候,他前面可能就忘掉了,他就接不上。
所以看不如聽,《楞嚴經》上說得好:「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所以我們只要有個好的錄音機,不要錄像,我還是每天都講,我把這個東西留下來,諸位將來做成CD(不是VCD)就好,這個成本最低廉,花費最少;成本愈低,我們生活得愈自在,不求人。「人到無求品自高」,處處依靠別人、求別人,這個生活得很辛苦。從這些地方我們體會,當前世界契機契理的正道是什麼:佛教給我們的,不要講得太高,太高不切實際,十善業道是正道,四攝六度是正道,然後念佛求生凈土是正道,真實的正道。
『真實三昧』是什麼?如如不動。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不被色相轉,耳不被音聲轉,舌不被五味轉,隨緣就自在。今天我想吃什麼,我要吃什麼,這是攀緣。世尊當年在世,給我們表演的樣子,托缽,人家給什麼吃什麼,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叫三昧。一定要講求我要怎樣怎樣,三昧就沒有了。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正受,梵語的「三」我們翻作正,「昧」翻作受,「正受」,正常的享受。前面講的三藐三菩提,三是正,藐是等,三是正,菩提是覺,正等正覺,三藐三菩提是正等正覺。三昧是正受,正受是隨緣,決定沒有分別執著,才叫正受;稍有分別執著,正受沒有了。正受也就是禪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慧,如如不動是定,定慧等學這是三昧。
『光明』,真實光明。真的清楚,真的明了,樣樣清楚,樣樣明了,一切境界裡頭決定不起一個分別執著,常住三昧之中。我們學了一定要落實,把它變成自己的生活,你怎麼會不自在?你怎麼會不快樂?你無量劫來的煩惱習氣全都可以空掉了。煩惱習氣,自性裡頭本來沒有,那個不是真的,所以想加個妄想,執加個迷執,都不是真的;不是真的,很容易拔除。容易拔除為什麼除不掉?你不曉得這個道理,你不知道它是假的,你誤以為它是真的,這個事情就難了。你要知道,我真心自性裡頭本來沒有,這個東西不過是一點污染而已,這個污染洗乾淨就沒有了;只要你肯洗刷,就很容易成就。
《無量壽經》上講「灑心易行」,這句話重要!決定不能夠間斷,天天要反省,天天要懺悔,天天要改過自新。一天不改過,你的過失在累積,那就不是積善,是積惡;惡積不得。天天要反省,諸位要知道,反省就是我們佛家講的開悟。自己曉得自己有過失,知道之後改過,改過是真功夫、是真修行。不知過,過從哪裡改起?改過一定要從知過改起,所以反省就非常重要。天天要反省,天天要改過,天天要讀經,經典提醒我們;不讀經忘掉了。讀經是天天提醒我們,天天在真干,你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這是人生的大自在、真快樂,佛家講離苦得樂,一點都不假。今天就講到此地。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二一)第3集
諸位同修,大家好!請掀開講義第二面,第三大段「稱讚說法」裡面,第二個小段,我們將這個文念一念:
【二、菩薩要得平等無礙善根,要得真實巧方便、正道、三昧、光明。】
昨天講到這個地方,今天我們再接著看。
【要得積集功德,廣大福聚,要得增長白法。】
這後面三句是把善根、方便、正道、三昧、光明落實,怎麼個落實法?第一個要得到『積集功德』,什麼是功德、什麼是福德?我們必須有能力辨別清楚。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持戒有功,禪定就是德;修定有功,開慧就是德。我們舉戒、定、慧三學做個例子。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注意到的,持戒要是不能得定,這個持戒就沒有功德。為什麼?持戒沒有功,定不能現前;持戒有功,禪定才現前。持戒不能得定,諸位要曉得,持戒的目的是得定,千萬不要搞錯,所以持戒要懂得持戒的道理、要懂得持戒的方法、持戒的目的何在?在我們凈宗法門裡面來說得清凈心,持戒的目的是要得清凈平等心,清凈平等就是禪定。我們修清凈平等心的目的何在?是要開智慧,如果智慧沒有開,這個清凈平等心沒有功,沒有功哪來的德?功是我們修學的功夫,德是果德。
如果諸位在這個地方細細去體會,然後你才真正明了,我們現前持戒持得很好、持得很嚴,但是不能得定,原因在什麼地方?我們看到別人不持戒心裡就很難過,看到別人要是破戒,我們一定會批評會指責,甚至於拿自己的戒行,「我自己持得很好」去蓋別人,他怎麼會得定?所以這種持戒就不是功德,是什麼?福德。他是來生得福報,他不能得定。但是諸位必須要記住,福德再大享天福,生天享天福;其次的在人間享福報。我們今天看到這個社會上,有一些豪門貴族,在社會上有崇高的地位,有巨大的財富,過去生中修積的福德大,沒有功德;如果是功德,功德能了生死出三界,他就不會再搞六道輪迴。在《壇經》裡面六祖說:「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指生死大事,生死大事再大的福德都沒有辦法幫忙,也就是再大的福德也沒有辦法了生死、出三界,所以佛教導弟子們要修積功德,唯有功德才能了生死、出三界。
什麼是功德?與定慧相應的是功德,因此六祖勸導持戒的人:「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昨天也一再說明白這個道理,決定不能把別人的過失放在自己心上,把別人過失放在自己心上就是自己最大的過失,自己的戒持得再清凈、再嚴格,把別人過失放在自己心上,就把自己的戒德全部破壞了。為什麼?戒的德是清凈心,你的清凈心沒有了。那也許有人問,同學們當中造作很多惡業,我們看到要不要勸?如果要勸,那豈不是把別人的這些惡業放到自己心上?這當中不就產生矛盾?你說的話沒錯,誰去勸導他?在我們道場裡面,老師去勸導他,老師有德行,他契入不二法門,持戒、犯戒不二,人家心地真正清凈如如不動,他才有資格勸人,他才有資格責備人。為什麼?他自己沒有傷害。我們沒有這個境界,我們心裡頭真正被污染,我們哪有資格去勸人。諸位一定要記住,到我們的心地不為塵境所染,這個時候可以勸教別人,為什麼?你自己已經得度,自己得度才有能力度別人。佛在經上常說「自己未能得度,而度別人,無有是處」,佛說沒有這個道理。
所以會修行的人先度自己,再度別人,自己要度到什麼程度?六根接觸外頭六塵境界不會被外境干擾,初步的成就得到了。順境裡頭不起貪心,決定沒有貪戀;惡境裡頭決定沒有瞋恚,八風吹不動;自己到這個時候可以勸勉別人。看到別人有過失可以勸他,為什麼?你是見如不見,不見而見,對自己絕不產生副作用。那我們勸導別人也是修積功德。勸人的方法,那你有智慧,因為你已經有「真實巧方便」,你知道怎樣勸會有效果;如果自己有煩惱,你自己就沒有方便,沒有方便勸人恐怕收的反效果,遭人恨,那就錯了,這要有智慧。
我們舉這個例子,諸位就要曉得,凡是功德一定與性德相應的,這是真實的;與性德不相應的,做種種好事都是屬於福德。在大乘經教裡頭一般講,斷惡修善與三輪體空相應,都是功德;如果三輪不空都是屬於福德,斷惡也是福德,修善也是福德。這個話恐怕初學的同修還是很難體會,我再說得白一點,如果沒有放下自私自利,所修一切斷惡修善大概都是福德邊事,福德那一邊的。果真把自私自利放下,起心動念都是利益眾生、利益社會,你所作所為就是功德這一邊的事。可見得功德跟福德用最簡單的話來講,就是一個是公,一個是私,為公是屬於功德,摻雜一點私在裡面,功德就變成福德。不能不辨別,要搞得很清楚、很明白,然後才真正能做到積功累德。
積功是修因,累德是果報,凡是真正修積功德的人,他的果報決定是心地清凈。我們一般來觀察反省,一年比一年清凈,一月比一月清凈,這不錯了;更精進努力一點,一個星期比一個星期清凈,煩惱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月少,一星期比一星期少。煩惱少智慧就增長,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長,一月比一月增長,一星期比一星期增長,這是功德的現象。如果沒有這個現象,自己就要反省,我沒有功德,沒有功德在佛門修的是什麼?福德。我們天天也斷惡也修善,但是煩惱沒有斷、智慧沒有增長、清凈心沒有現前,全是福德邊事,這個不能不辨別清楚。修功德難,修福德容易,而且功德難修而易失,經論裡頭佛常講:「火燒功德林」。功德好不容易修積,就像我們種樹一樣,古人所謂十年樹木,樹要十年才能夠長成材,一把火就燒光了,這個例子我們能懂,我們能體會得,佛用這個比喻,我們的功德經年累月來修積,真的就像種樹一樣,這一發脾氣,完了!
發脾氣是火,瞋恚之火一起來之後,功德就完了,你從前修的全就燒光。所以我們要認真去想想,我修了多少功德?想一想什麼時候到現在沒有發脾氣,如果昨天發了脾氣,那我的功德到今天也不過就是十幾二十個小時;如果我這個星期沒發脾氣,上個星期發了脾氣,你的功德也不過就是六、七天;如果在臨命終這一剎那發了一個脾氣,那一生就完蛋了,所以人在臨命終時,這是關鍵的時刻,千萬不能惹他發脾氣。
這個事情《飭終津梁》裡面講得清楚,《飭終津梁》文言文寫的,古人很慈悲,怕一般人看不懂,用白話重新寫了一遍,叫《飭終須知》,這在一般佛經流通處都能找得到。人在斷氣之後八個小時不但不能夠觸摸他,連他躺的那一張床都不能碰,為什麼?唯恐他的神識沒有離開。諸位要曉得,人走了之後,第八識最後走,第八識「來先去後作主公」,前面七識都不起作用了,第八識還是會起作用,那我們肉眼看不到,他八個小時沒有離開,這個時候我們觸摸他,他會感到痛苦,他會生瞋恨心,這一念瞋恨,他一生修積的功德全都沒有了。
瞋恨決定墮惡道,這些事情如果不是佛菩薩祖師大德給我們說,我們哪裡會知道?八個小時阿賴耶識離開,是大多數的人;還有少數的人逗留的時間還長。所以我們今天學佛明白了,最安全的措施是十二個小時,十四個小時那更安全,你再去移動他,或者是幫他穿衣服、入殮。千萬記住十二個小時不能觸摸不能碰,有人還故意去摸摸哪個地方熱、哪個地方涼,絕對不是好事情!對自己沒有什麼好處,而對亡者有害,這是死生大事,千萬疏忽不得。
我們要想真正成就功德,千萬記住任何逆境逆緣當中決定不起一念瞋恚心,我們的功德才能保全。遇到逆緣逆境自己要提高警覺,這是什麼?這是魔來現前,魔來叫我把自己功德毀掉。因為自己修積的功德,給諸位說任何外緣都沒有辦法破壞,只有自己一發火就燒光了,外頭人故意做成那些現象,換句話就是勸你,你趕快燒趕快燒,你就很聽話,發一頓脾氣把它燒掉,你上當了。如果逆境逆緣現前,你有智慧,你看得很清楚,你有定功,不但一點脾氣都沒有,你還歡喜,生感恩的心,你的功德就快速度的加倍增長,好事情!他來勸我燒,我不燒,我的功德增長一倍;我要是聽他的話,上他的當,那就燒得乾乾淨淨。這個事情不能怪人,總要怪自己沒有智慧,怪自己不明事理,決定不可以怨天尤人。火燒功德林!
在今天,功德裡頭最大的,不是你做的好事做得多,完全是在自己信心、願心、定心、慧心增長,這是功德。至於對這個世間做多少好事,那是第二句裡面所講的『廣大福聚』,你修大福。修大福自己不著相,這就變成功德、大功德。有同修曾經問一個問題:「我們見到別人的不善,絕不放在心上、絕不放在口上,這是功德;我們見到別人的善事,我們又要讚揚,要讚歎、要表揚,那豈不是把別人所修積的福德立刻就報掉了嗎?」古人講「陰德天報之」,報得厚,你做一點好事,別人一表揚一讚歎,就馬上報掉了。這樣做對嗎?看你用什麼心去做,看你用什麼心去受。別人表揚,別人讚歎,譬如我做了很多好事,人家表揚我讚歎我,我是什麼態度?若無其事,不生絲毫歡喜心,不生一絲毫現在世間人所講的值得驕傲,確確實實沒有值得驕傲之處,我們的福德功德就保全了;如果我做這一樁好事,我的目的是希望別人讚歎,是希望別人表揚,福德馬上就報掉了。所以這個是陰是陽,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八卦裡面講的兩儀四象,愈分析愈精微。我們表揚的人讚歎的人,用他做一個榜樣模範,勸導社會大眾統統修善,用意在此地。拿他做一個題目來教化一切眾生,這是善。如果我表揚的人,我懂得一點佛法,我恨他,我希望他修的福趕快把它報掉,我來讚歎他來表揚他,把他報掉,他以後就沒福了;他造的一些罪業我把他隱瞞起來,讓他那個罪愈來愈重。起這個念頭我們是噁心,我們也造的是惡業。
世間事非常複雜,沒有真實智慧你怎麼能看得清楚?我們今天看到這個世間許許多多人造作善事,受人毀謗、受侮辱、受陷害,造作惡事的人常常受人表揚、受人讚歎、受人恭敬,好像老天爺很不公平,因果這個說法,「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準;於是不相信有天地鬼神,也不相信因果報應,自己隨順自己的煩惱妄想,胡作妄為,這是最可怕的。因果的道理極深奧、極微妙,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都搞不清楚;他們能夠懂得,像我們今天能夠體會得,全是讀聖賢書。我們相信書裡頭所說的,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細心去體會,得到了證驗,對古聖先賢這種教誨信心增長,疑惑斷除,逐漸逐漸在對人對事對物懂得應該怎樣作法。回頭再勘驗,自己確實得到效果,效果就是我剛才所說的,煩惱少了,智慧增長了,處複雜艱難的事務都能夠迎刃而解,覺得很容易,這都是效應,現在一般人講這是成效,有了應驗。
「廣大福聚」,這裡頭含義就深了。廣大的事情多,修大福廣大福多,廣大福裡頭第一大福是諸佛如來所修的。諸佛如來示現在這個世間,他一生乾的什麼?教學,幫助別人破迷開悟這是最大的福聚,沒有比這個福更大。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教化一切眾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什麼樣的福報,世出世間都比不上這一個大。所以釋迦牟尼佛滅度三千年了,還受廣大的眾生景仰、膜拜。孔老夫子在中國跟釋迦牟尼佛一樣,一生從事於教學,而他們兩個人教學都是義務的,有教無類,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本國人教,外國人也教;同族的人教,不同族的人也教;現在說是同宗教信仰的教,不同宗教信仰也教。這個功德大,所以他們修的是大福聚。
孔老夫子的後代,他們的家譜最完整,孔德成先生是第七十多代,我見過的,受到社會大眾的尊重,一聽說是孔夫子的後裔,尊敬之心油然而生,不是別人勸的,不是別人教的;他要有什麼困難,無論是哪個人,只要聽說孔老夫子的後裔,都會盡心儘力去幫助,你看看這個福有多大!超過帝王,古今中外任何帝王都不能跟他相比。帝王是修積大福德聚才有那個福報,統治一個國家,建立一個朝代,享國多少年,在中國最長的周朝八百年,那是多大的福報。到後代明朝享國將近三百年,清朝也有二百六十年,祖宗的福大。他們雖然大,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孔老夫子二千五百多年了,依舊受到全世界人的景仰,這是歷代帝王所不能相比的。
所以我們要知道什麼叫大福,我們能修大福嗎?能,不是不能修。那我們不會講經,不會講經要會修的話比講經人福還要修得大。那是怎麼?提供講經的機會給講經的人,這個一般叫護法。我常說護法的功德超過弘法,有一些同修不相信。我常常想,弘法的人就像學校裡頭教員,他上課,給學生上課,但是如果沒有人辦學校,如果沒有人請他到學校去作教員,他的學問再好,教學方法再好,他也一籌莫展,他起不了作用。一個好的老師怎樣才能教出許多好學生?一定有人辦學校,一定這個學校有校長聘請他。辦學校的這些校董,主持教學的校長,他的功勞第一,超過教員。
佛在經上說得好,道場的主持人是佛菩薩,不是凡人,他有智慧,他能夠邀請,聘請能講經的法師大德,到這個地方來教學。像我今天在新加坡,我在新加坡是教員,校董、校長是李木源居士,我們在那裡講了三年,這是他的功德,不是我的功德,他超過我太多太多了。他要是不做居士林的林長,不做凈宗學會的會長,我縱然會講經,誰請我去講?我們講經的機緣就沒有了。是他給我們的機緣,他的功德大過我,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
往年我從初學一直到有這一點成就,是韓館長護持,韓館長護持我三十年,一直到她往生,她的功德超過我。她是辦教育的人,她是主持教育的人,我不過是藉她的場所教學而已,這是真理,這是實實在在的事,我們不能不曉得。我說這個話說得很多,以後我在《大涅盤經》裡面看到,原來佛在《大涅盤經》上也是這樣說,護法功德超過弘法,我看得很歡喜,我想的我說的沒錯,沒想到佛也曾經這個說法。所以我勸天下主持道場的大善知識,你們修積功德、修積大福聚輕而易舉;你創辦這個學校,你是這個學校的校長、主持人,只要你請幾位好老師來教學,你的學校就興旺,中國諺語所謂是「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你要能夠得到好的教員、好的學生,你這個學校就成為世界名校。如果你不肯請這些好老師,不招收好學生,你這個教育決定就失敗。教學成功不但是大福聚,是大功德;如果教學失敗,總免不了有過失,這裡頭業因果報我們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
我們生在現代的社會,現代社會裡面殊勝的功德利益比從前要方便得多,像我們真正發心想教學的人,沒有道場,沒有人啟請,在從前那是一籌莫展。只有什麼方法?去閉關,去住山,在山上建一個小茅篷,獨善其身,等待機緣,只有這個辦法。今天則不然,今天我真正要想利益一切眾生,把大乘佛法介紹給大家,我只要有一個小房間,只要有一套現代高科技的設備就行了,我坐在這個房間裡面,網路架設好,對於全世界的人講經說法的目的就可以達到。所以現在可以不要道場,可以不必一定要人家來啟請。如果我們沒有這個福分,要建立這樣科技的一個設備也要花很多錢,沒有這個設備也行,買一個小錄音機就可以。我天天對著錄音機講,把我所學到的東西保留下來傳給後人,只要傳一個人就行了。達摩祖師到中國傳一個慧可,慧可傳一個僧璨,宗門前面五代都是單傳,到第六代傳到惠能,惠能大師法緣殊勝,開花結果,他傳了四十多個人。這四十多個人到處宣揚禪宗,於是禪宗遍天下。在古代沒有這些科技設備非常困難,在那個時候唯一的辦法是住山著書,閉關寫書。現在比從前方便太多,只要你有真正的慈悲心,必定能夠利益廣大眾生,所以「積集功德,廣大福聚」在現代比過去確實是方便太多。尤其在現前末法時期,真正發心必定得到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怕的是不發心。
也有發心的同修,真正發心出來學經教,障礙的人有,破壞的人有,誤導的人有,這是古今中外普遍會有的現象。你要有能力突破;沒有能力突破,那你真的就被障礙住,你就退心、退轉,那是非常非常可惜的一樁事情,你的功德福德全都毀掉。這一節我們就講到此地。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二一)第4集
諸位同學,大家好!
上面講到「要得積集功德,廣大福聚」。我們談到弘法利生,這樁事情是大福德、是大福聚,但是事上來講是無比的艱難。我在學經教的時候,作學生的時候,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曾經多次的警告我,他說:「你學講經,你講得不好,那還無所謂;如果你要是把經講好了,你將來走投無路。」老師這一句話,在我這一生當中得到了證明,確確實實走投無路,沒有道場願意請我講經,沒有法師願意請我講經。我被逼還要離開寺院,幸虧遇到一個聽眾,是我講經時候一個老聽眾,就是韓瑛居士,他們一家人發心,我沒地方住,她讓我住她家裡,我在她家裡住了十七年,才有一個華藏圖書館。這個圖書館在台北景美,很小,最初面積只有五十坪,大概就跟我們現在這個小道場差不多大,非常辛苦。初學這些同學、年輕的這些出家人,他們經講好了,那個遭遇我相信跟我一定也相差無幾,因此一定需要真正有力量的護法來成就他,成就他的人那個功德是無量無邊,我們要從這個地方細心去體會。
在這個社會上從事任何一個行業,出家也是一個行業,我們從事於佛陀教育,佛陀教育就是今天外國人所說的多元文化的教育。因為教學不分國土、不分族類、不分宗教信仰,一律平等熱心的教導,無論哪個行業,當你在出頭的時候總避免不了嫉妒障礙,這個難關相當不容易克服,有些事確確實實不是當事人能克服得了的。在古代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善知識,遇到難關之後退卻了,閉關或者是到山上住小茅篷,獨善其身。在山上住久了,到年歲大了,被人發現,接受這些護法禮請下山弘法。
像我們凈宗的祖師,這也是我的祖師,我是這一脈相承下來的,印光大師,印光大師在七十歲之前沒有人知道他,沒沒無聞,好!韜光養晦。住在普陀山藏經樓三十年,藏經樓就相當於圖書館,他做圖書館的館員,在圖書館服務三十年,沒有人知道他。一直到老法師七十歲了,涵養功深,有幾位大德居士到普陀山遊覽,在藏經樓遇到印光大師,看這個出家人言談舉止與眾不同,於是他們親近,向老法師請教,這才發現真正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德。把老法師的教誨,一些是談話,他們做成筆記,一些是往返的書信,就在當時雜誌報章上發表,社會大眾才知道普陀山有一位印光法師,有道德有學問,親近拜訪向他請教的人則愈來愈多。我們知道老法師八十歲圓寂,他弘法利生只有短短十年,這真是古大德所謂的厚積薄發,他積的功行太厚了,所以發出來雖然時間不長,力量可大,近百年當中出家人沒有人能跟他相比的。這個話不是我說的,這是我們佛門弟子公認的。
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是印祖的學生,他是得印祖的教誨。到台灣之後,他那個時候大約接近六十歲,在台中創辦台中蓮社,創辦慈光圖書館、菩提醫院,專修凈土,專弘凈土,不辜負祖師的教誨。我親近李老師十年,李老師非常謙虛,不敢做為別人的老師,所以他教導我們,要我以印光大師為師,這個難得,非常非常難得。印光大師已經往生,我們如何親近印光法師?《印光法師文鈔》在,每天讀文鈔,依教奉行,便是印祖的學生,便是印祖的傳人;他做我的學長,在旁邊輔導我;這是李老師的謙德,他用這個心態對我,我是以老師看待他。
在我親近他好像是第二年,我剛剛出家,他老人家將他自己眉注的《無量壽經》會集本傳給我,我得到這個本子之後,細細看過一遍,生大歡喜心。當時我就有心學講這部經,李老師不同意,他告訴我時節因緣沒到,所以我就改學《楞嚴經》。一直到他老人家往生了,我有一天翻舊書又把這個本子翻到了,想一想老師給我這個本子不少年了,老師往生了,何以報答?我就想到這個本子在我手上,許許多多的同學都不曾見過,所以我就發心把這個本子影印一萬本,分送給國內外。許多同修看到這個本子都非常歡喜,在美國,美國的同學要求我講這部經,大概是因緣成熟,所以我第一部講《無量壽經》是在美國、在加拿大,大家聽了歡喜。這個錄音帶,那個時候還沒有錄像,錄音帶傳到台灣之後,台灣同修又請我講。
這麼多年來,前前後後,李老師往生十一年了,在這十一年當中我講了十遍;香港也講過一遍,香港因為受時間的限制沒有細講,略說,在中華佛教圖書館我記得好像是講了二十幾次講圓滿。這一次在新加坡因為不受時間限制,採取細講,這是第十一遍。所以傳法不是個容易事情,機緣一定要掌握住,這個世間人常講機會一縱即逝,再想得到這個機會,那就不是那麼容易事;我跟李老師是機感相應。
在這十年當中這部經也傳遍海內外,現在雖然有一些人反對會集本,這個反對沒有理由,理由不能成立。何以不能成立?他說這個會集本是居士編的,不是出家人編的。我們要應用《壇經》上這個例子,《壇經》是我們中國人非常尊敬的,它這個例子裡面說,印宗法師問禪定、解脫,六祖的回答:「禪定解脫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你要是分在家出家,在家出家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不但在家居士可以會集,在家居士也可以翻經,《無量壽經》原譯本大家現在用康僧鎧的本子,康僧鎧就是在家居士,他不是中國人,康居國人,他用他的國做為姓;就像玄奘大師在印度,人家稱他唐三藏,唐不是他的姓,叫唐玄奘,唐不是他的姓,唐是國家的名字。我們在大藏經裡面看到有不少經典是在家居士翻的,居士可以翻經,怎麼不能會集?再說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佛講經說法,維摩居士也講經說法,我們在經典裡面讀到的,知道:釋迦牟尼佛示現「出家佛」,維摩長者示現「在家佛」,世尊的弟子目犍連、舍利弗他們這些人,見到維摩居士也是頂禮三拜右繞三匝,跟見釋迦牟尼佛的禮節沒有兩樣,我們一定要懂得。
再說《無量壽經》的會集不是夏蓮居開始,是宋朝王龍舒居士開始,他是第一個會集的;到清朝咸豐年間魏默深居士第二次會集,夏蓮居是第三次會集。王龍舒的本子收在《龍藏》裡面,你現在要反對會集本怎麼辦?是不是在《龍藏》裡頭把它取消?沒有道理!我心裡很清楚,他的目的不是對會集本來的,是對凈空法師而來的,無非用這個方法把凈空法師趕走,最好驅逐出地球,用意在此地;如果講會集本的時候,那他是理論站不住腳。遇到這些大的災難、大的障礙,必須真正有力量的志士仁人出來調解、出來維持,使弘法利生的工作不至於中斷,這個功德就無量無邊。這真正叫護持正法,修積大功德。
住持道場,剛才講了住持道場的人他要肯干,他的功德、福德都超過講經的法師。但是他要有智慧,如果沒有智慧,無論什麼法師統統都請,那不但沒有功德,福德也都有問題。為什麼?每一個法師修學的法門不一樣,知見不相同,佛家古大德常說:「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這個地方是個凈宗道場,如果是禪宗大德、密宗大德到這個地方來講經說法,他介紹「禪比凈好」、「密比凈殊勝多了」,我們這裡修凈土的同修一聽,心都動搖了,對於凈土修學信心沒有了,馬上就改學禪改學密,這是把你的道心破壞掉,這就錯了!
就好像你辦學校一樣,你這個學校是一個醫科大學,你請了一個不是同科的這些學者到你這個地方來教學,不是把你學生教亂了?你找一個學科學技術的,找一個學數學的,跟你學校里所教的完全不相干的科目,你想想看是不是把你的學生統統都搞亂掉?這個地方必須要懂得。這不是不尊重別的法門,那要這樣講法的時候那就完全錯了。佛門裡面分這麼多宗派,每一個宗派都是專科大學。為什麼有這麼多宗派?適合眾生不同的根性,你是禪的根性,你修禪;你是密的根性,你修密;你是凈的根性,那你念佛。佛傳的八萬四千法門是要適合世間八萬四千不同的根性,各個都能得佛法利益,法門與法門之間平等的。
《金剛經》大家都念過,「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真正佛弟子決定不可以自贊毀他,「我的法門第一,其他的法門不如我」,這就錯了,錯得太離譜了。每一個法門都第一,沒有第二的。最明顯的就是在《華嚴經》這五十三參,我們現在讀的這個本子,這五十三位善知識,他們每一個人修學的法門都不一樣,他們彼此互相之間是什麼態度?互相讚歎,沒有毀謗,都是自己謙虛讚歎別人。善財來參學,他用什麼態度?我在無量法門裡面只懂得這一門,他們那些善知識,他們有智慧有德行,廣學多聞,「你應當到他那裡去參學」;沒有一個不是自己謙虛、讚歎別人的。這是學佛基本的原則、基本的心態,我們要懂得。
佛教導我們,在《梵網經》上教的「不犯國制」,國家的法律、規制我們決定要遵守,決定不可以違犯,何況世尊給我們訂的這些戒律,我們要遵守。人何以會犯法?何以會破戒?都是為了自私自利。放下自私自利你自然就歡喜遵守,決定不會做破戒犯規的事情。他的法令、他的規定是錯誤的,錯誤我們要遵守,害人的,害人我們也遵守。那我們這是利益眾生呢?不要緊,利益眾生等待機緣成熟。因為一個法律規章它的期限是有限的,它不是永久的,怎麼說沒有永久?因為一個朝代他不可能到千年萬世,西方羅馬也只有一千年,你就等一千年,等底下一個朝代他就新的規章出來了,這一個朝代當中絕不做違犯他的規定,這是諸佛如來。
諸佛如來度眾生不在這一世,生生世世。世間會有改朝換代,佛法是永遠綿延下去。所以我們要有佛菩薩那樣的耐心,要有佛菩薩那樣的智慧,要有那樣的定力,我們可以度眾生到無量劫之後再度他,無量劫地球成住壞空都不曉得多少次了,所以時節因緣一定要認識清楚。這個地方沒有緣分,就是這個世界沒有緣分,他方世界有緣分;人間沒有緣分,可能天上有緣分;娑婆世界沒有緣分,其他諸佛國土也許有緣分。世界太大太大、太多太多,「佛不度無緣之人」,佛在任何地方都要給大家做一個守法的好榜樣,這個不能不知道。
佛弟子在任何環境當中絕對不做有損害社會的一個壞樣子,決定沒有!那個不是佛弟子,那是魔弟子所作所為,佛與魔的辨別就在這裡,這是我們要懂得的。所以廣大的福聚說不盡,我們今天只舉這一個例子,希望同修們聽了之後能夠舉一反三,聞一知十,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應當怎樣積德、怎樣修福。總的來說一定要利益社會、利益大眾,決定不要想到利益自己,想到利益自己這就錯誤。為什麼說人利益自己錯誤?我們世間人諺語裡頭常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過去何守信先生也問過我這個問題,我回答他,我說這句話是錯誤的,這句話誤導了許許多多眾生,它不是正確的。
佛為什麼教人放棄自私自利,一切為眾生?這裡頭有個真理存在,那就是虛空法界是我們心性變現出來的,國土眾生也是我們心性變現出來的。《華嚴經》上所講的世出世間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宗門裡頭有所謂:「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一個人真正認識了自己的真心,大地無寸土就是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心是能現能變,國土眾生是所現所變,能所是一不是二,二就不是佛法。佛是覺悟的意思,佛法就是對一切法徹底明了覺悟,徹底明了覺悟叫做佛法,你不覺你就是迷,你就是愚痴。
我們為什麼會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變成無量無邊法界?原因都是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佛教我們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成就就快了。妄想分別執著的根在哪裡?根就是我執,起心動念沒有忘掉我,「我的利益」,這是妄想分別執著的大根大本。「我所有的,我的利益」,這個觀念要不放下,菩提道我們講學佛的道路你就寸步難進。不管你怎麼用功,不管你怎麼努力,說得不好聽的話,原地踏步,一寸都進不得,我們就是這樣的人。
佛的經典給我們印證,我們每一個同修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學過佛法,尤其你在這個地方,你聽到凈宗法門,你還能發心我要求生西方凈土,這一個念頭不得了!我為什麼這麼說?你們在《無量壽經》上讀到阿闍王子與五百大長者,當年聽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他們聽了之後非常歡喜。這個小團體、小集團,五百人,向釋迦牟尼佛頂禮供養,自己心裡想到「我們將來成佛也要像阿彌陀佛一樣」;還沒有發心求生極樂世界;佛說這些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累積這樣深厚的善根福德,聽到凈宗法門,遇到凈土法門,還不能發心求生極樂世界;回過頭來想想我們自己,我們今天遇到、聽到了生歡喜心,發心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這個善根比阿闍王子不知道要超過多少倍,他們還沒有能發這個心。
既然過去生中有這樣深厚的善根,為什麼現前還落得這個樣子?這就是我剛才說的,無量劫來你供養四百億、五百億、六百億諸佛如來,你都是在原地踏步,菩提道上你沒有向前跨進一步,所以今天還是這個樣子。為什麼搞得原地踏步?就是自私自利沒有放下。我學佛這五十年當中發現這個問題,所以我肯放下。我「看破、放下」是當年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我受他教誨影響很深,這是真實教誨,我深深體會到。
現在我在澳洲建一個道場,我請一個澳洲的大德作會長。他沒有辦法做,那是澳洲的法律限制:道場的負責人,他居住的住處距離道場不可以超過
末後這一句,『要得增長白法』。什麼叫白?我們中國人講善惡,印度人講黑白,「白法」就是善法,黑法就是惡法。善法要增長,惡法要減除,天天減少。善法要天天增長,你就能常生歡喜心,我們現代人所講的你有成就感,天天有進步。善法天天有進步,惡法天天減少,這好事,焉得不歡喜?好事裡面我再舉幾個例子,傳播佛法是好事。現在比從前方便,從前傳播佛法要寫經,因為印刷術沒有發明,寫經;所以古時候富貴人家才請得起人,找字寫得好的人在家裡面抄經,專門請人在家裡寫經,寫《金剛經》寫十部、寫五十部、寫一百部,他可以請幾個秀才,雇一批人在家裡寫,那個量都很少,成本很高。現代我們做這個事情方便了,現在印刷術發達,成本低廉,所以印經布施這個功德非常大。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不但我們可以印送經書,我們還可以製作講經的錄像帶、錄音帶、CD、VCD,這些成本都不高。
如果自己一個人沒有力量,集合三、五同志,今天要真正發心把弘法利生的事情做好,我們真正把迴向偈的話落實,「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四重恩:報父母恩,報國家恩,報佛、老師的恩,報一切眾生恩。我們要幫助一切所有苦難的眾生,什麼方法?傳法度眾生,就統統都能夠落實。但是要記住,傳法,法要傳給有緣人,他要是不信,他要是反對排斥的,你把這些經典給他,他拿去燒掉,這個不可以。他燒掉經典這是有罪過,我們不能幫他造業,要懂這個道理。他歡喜接受,我們送給他;他搖頭不歡喜,我們就不能給他。利益?利益他已經得到了,他心裡頭已經落了佛的種子。所以善的種子下去了,絕對不叫他造惡業,這叫大慈大悲,這是佛家常講的「佛度有緣人」。又說,「佛不度無緣之人」。所以你要曉得哪是有緣、哪是無緣的;有緣,有有緣的度法,就是把佛法直接介紹給他;無緣,無緣要有善巧方便,把佛法間接介紹給他,方法多得很,前面所講的要得「真實巧方便」,這樣才真正叫普度眾生。「佛氏門中,不舍一人」,這些話並沒有矛盾,這些話真正顯示佛法的圓融自在,顯示出佛法之不可思議。
對於這些無緣眾生,像我們穿上這一身出家的衣服,在街上走一走就度不少人。街上來來往往的人看到,雖然他沒有說,他心裡頭總有一個印象:「這是一個佛教的出家人」,那個佛、和尚就落在他阿賴耶識裡頭,一歷眼根永為道種。他要是聽到音聲,「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念佛聲音他聽進去了,一歷耳根永為道種,見色聞聲阿賴耶識裡面已經跟他種上了佛的種子,這不是不舍一人嗎?在家居士出門手上拿一串念珠,最好拿長的念珠,不要用手珠,手珠現在已經變成裝飾品,聽說在外國非常普遍、非常受歡迎,人家認為這是吉祥之物。拿一串長念珠,手上掐著珠,人家看到,「這是佛教徒」,加深他起佛教的念頭;這就是不信佛教的人、排斥佛教的人,佛的種子種下去了。所以「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我們要懂得這個方法,這樣才真正「積集功德,廣大福聚,得增長白法」。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二一)第5集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講義第二頁,第三大段,第三小段,我們將文念一遍:
【三、要能供事真善知識,諮問法要無疲厭。要舍慳吝無所藏積,於身命財無愛著。要離憍慢,心無高下,安住不動。要恆觀察如來境界,欣求修習至究竟。要恆利益安樂一切諸眾生。如是乃能發菩提心。】
這一段說的事很多,而且都是修行的根本,一條都不能夠缺少的。第一句話教我們『要能』,「能」字是關鍵,我們能不能?『要能供事真善知識,諮問法要無疲厭』,這是一句。「供」是供養,「事」是奉事,真善知識不容易遇到。哪些是真善知識?古大德教導我們的標準,必須具足信解行證,這是真善知識。真善知識遇不到,不得已而求其次,具足信解行,這是善知識,他能夠依教奉行,不過他還沒有證果,這是善知識;如果證果這是「真善知識」。由此可知,真善知識他的標準一般講阿羅漢、辟支佛、菩薩,這是真善知識。但是在《華嚴經》裡面真善知識的標準就高了:法身大士,這是有證;證什麼?證得法身,這才是真善知識。換句話說,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我們稱為善知識,四聖也不容易。
我們今天怎麼辦?隋朝智者大師教給我們,他老人家說:「能說不能行,國之師也;能說又能行,國之寶也。」你們聽聽這兩句話。能說又能行,就是我剛才講的具足信解行這三門,這是國之寶也。能說不能行,具足信解,當然他也行,未必能行得圓滿,還有許許多多他還沒能做到的,但是他的信仰正確的。「正信」,他的解沒有錯誤,「正解」,正信正解,國之師也;我們可以跟他學,他可以做我們的老師。老師教的學生,老師做不到,希望學生能做到,這就是古人常講「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學生是老師教出來的,學生的成就超過老師,這是正確的,這個老師教學成功;如果老師所教出來的學生不如他,頂多跟他一樣,沒有辦法超過他,這個老師不是一個好老師,這個老師沒有成就。
我們看看中國古時候政府的官員,他們戴的那個帽子,那個帽子叫「進賢冠」,那個帽子像樓梯一樣,前面低,後面高出一層出來,那代表什麼意思?前面是自己,後面是下一代,戴上帽子提醒自己,希望後一代一定要高過我們前面這一代,你這才叫稱職,你這才叫做有成就、有成績。如果後面一代跟你差不多,你完全失敗,你沒有成績可言。古人穿的這些衣服、戴的帽子,都含著有很深教學的意義,我們佛法裡面講「表法」,你要懂得表法的意思,時時刻刻念念當中提醒自己。
我最近遇到我的一個老同學,南京的關長全先生,我們小時候同班同學,以後他作南京一中校長,做了不少年,培育出來的學生有一些很有成就,像現在的揚州大學的校長就是他的學生。我遇到他,我對他讚歎,「你的教育有成就」,他說怎麼說?你的學生作大學校長,你不過作中學校長,他超過你了,超過你就是你有成就。在佛門裡面,老師有行而沒有證,學生能達到信解行證,這是老師的成就。我們作學生的人千萬不要有個錯誤觀念,老師沒有做到,我為什麼要做?這個觀念是決定錯誤的觀念,這個觀念是個墮落的觀念;老師做不到,我要替他做到,這才叫好學生,這個學生才叫報恩的,報父母恩、報師長恩。這在中國過去歷史上太多太多的例子。
像我們剛剛講過的《了凡四訓》,袁了凡先生提到楊榮,福建建甌的楊榮,那個時候叫建寧,我在建甌住過六年,這個故事我很熟悉,他的家我小時候去玩過。楊榮的曾祖父、祖父都是劃渡船的,小河裡面劃渡船,以這個謀生的。有一年漲大水,漲大水的時候許許多多的村莊被淹沒,淹死了不少人,當然許多財物也都隨著水漂流,許多其他的人劃著船都去撈取財物。楊榮的曾祖父跟他的祖父對於財物是一無所取,救人,劃著船看到哪個人掉到水裡面去,趕緊去救人,積的陰功,積的德大。所以到他父親的時候,這個家庭環境逐漸就好轉了,生了他,他弱冠就登弟,弱冠是二十歲,二十歲就考取進士,官做到少師,少師就是太子的老師。古時候太師是皇帝的老師。所以,位列三公。皇帝對他不錯,他對國家有貢獻,加封他父親、祖父、曾祖父都封作少師。這就說明什麼?自己先人沒有做到的,先人沒有做到這麼大的榮耀,他做到了,他替他父親做到,替他祖父做到,替他曾祖父做到。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學,要明白這個道理。決定不能說,我父親就是這個樣子,那我還幹什麼?我老師能說不能行,我也能說不能行就可以了,那這樣一來就是一代不如一代,那錯了。我們總要曉得古聖先賢教導我們,所以我們自己要爭氣,要奮發向上,這個就對了。
古時候從事於教育工作者,一般都是窮秀才,一生清貧,甚至於三餐飯都有問題。他熱心教子弟,熱心教學生,學生做了狀元、做了宰相,這是老師的榮耀,這是老師的成就。古人知恩報恩,譬如你中了狀元、中了進士,第一樁事情回家祭祖,報祖宗養育之恩,頭一樁事情回去祭祖;祭完祖之後就拜老師,自己的成就是老師心血教導而成就的。拜哪一個老師?給諸位說,拜啟蒙的老師,要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大概是拜幼稚園的老師,我上幼稚園拜幼稚園老師、拜小學老師,我的根是他們栽培的,中學老師、大學老師不代表我們的根,根本重要。啟蒙是我初讀書,六、七歲的時候第一個教導我的老師,啟蒙老師,終身不忘。所以從前的社會跟現在社會不一樣了,它有道理在,知恩報恩。
供養承事善知識,拿什麼供養?真善知識決定不貪圖名利,那我們要用什麼供養?普賢菩薩在《行願品》裡面講得好,五十三參最後一參,菩薩教我們,財供養比不上法供養。法供養頭一句「如教修行供養」,這我們就懂得了。什麼叫做供養承事善知識?要依善知識教誨,依教奉行;老師怎樣教,我就怎樣做,一生不違背老師的教誨,這是真正供養善知識。自己有財力、有這個能力,不勉強,對於老師的生活當然也要照顧到。老師是修道、行道之人,無論是世法跟出世法,他是社會大眾的表率,「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他是大眾的模範,大眾的表率。我們對他們的供養,佛說得很好,四事供養。四樁事情第一個是飲食,他的生活能過得去,那這我們都不需要了;如果生活過得很清苦,沒有米的時候,沒有衣服的時候,我們要常常照顧到,送一些吃的給他,送一些穿的給他;他生病我們要幫助他醫藥費,如果他還行有餘力,還從事於教學工作,在這一方面我們要全心全力來協助。
世間法裡頭哪一個行業到一定的年齡都講退休,現代這個社會,教員到一定的年齡也要退休。其實這是錯誤的,中國古代唯有教學沒有退休的,為什麼?愈老經驗愈豐富,愈是老,他契入的境界愈高。所以在世間哪一個行業到老了就不行了,老了就沒有用;唯獨教學這一個行業,愈老愈是寶,真正到成熟的時候都是在晚年。我們從歷史上去看,絕大多數的人都是七十歲以後真正成熟。我們在印光大師傳記裡面,印老七十以後,這些蚊蟲蒼蠅跳蚤都不找他了,德行成就了。善心善行要時間累積,把自己無始劫以來不善的習氣淘汰得乾乾淨淨,所以他的德行才能感動這些小動物;年輕做不到,毛病習氣很多。所以修道這樁事情,年齡愈大,進步得愈快,為什麼?放下得愈多,因為人到晚年,修道的人自己警覺性很高,知道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所以帶不去的統統放下了,想想什麼?沒有幾年了,古人常說「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個話是真的。
我上一次在香港非常感慨的跟大家說,我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講《楞嚴經》,一九七七年在這邊住四個月,前面兩個月在中華佛教圖書館,後面兩個月在藍塘道壽冶老和尚的道場,共講了四個月。上個月紐約同學打電話來給我,壽冶老和尚往生了。老法師九十多歲,我對他老人家非常敬重,我在紐約去看過他,一生寫經,刺血寫《華嚴經》,在這個時代很少見。他也非常喜歡我,我年輕的時候因為講《華嚴經》,他把我看作一家人。這些年我在東南亞,他老人家還常常關注我,紐約同修到這邊來看我,他說老和尚還念著我,如果我到紐約去,老和尚一定要請我吃飯,沒有想到他老人家在今年往生了。他這個藍塘道叫光明講堂,那個時候距離現在二十五年,在二十五年前我講經當時那些聽眾大概一半都不在了;那個時候我在香港認識的法師也有很多都往生、過世了。
所以回想當年,真正體會到佛在經上常講的「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年歲愈大體會愈深刻。年輕的時候還要想這個想那個,以為自己來日方長;人到六十歲之後,就感覺到來日不長,到七十歲,你會感覺得來日很短,愈來愈短;這個時候不放下什麼時候放下?萬緣放下,一心念佛,這才會有成就。千萬不要把這一生大好的機緣錯過了,開經偈裡面所說的「百千萬劫難遭遇」,彭際清居士所說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就是我們今天這一日,我們自己要曉得。從前對於老師,老師對我們的教誨往往粗心大意疏忽了,現在要回頭,要覺悟,回頭是岸。常常想念老師的教誨,如何把老師教誨落實,經典裡面那是釋迦牟尼佛跟諸大菩薩的教誨,不能當面錯過。
菩薩在此地教善財,「要能供事真善知識」,特別提醒他,「諮問法要無疲厭」,要勤奮常常向善知識請教。請教要懂得抓住大法的綱要。法門廣大、無量無邊,我們從哪裡下手?怎樣才能讓自己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那你就得把「法要」抓住。法要是什麼?《華嚴經》上就很清楚,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裡面就含藏著法要,諸佛如來的法要;不是一尊佛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的法要。是什麼?念佛法門。善財童子第一位參訪的善知識吉祥雲比丘,我們念過了,跟諸位介紹過了。吉祥雲比丘教他什麼?教他念佛法門,一開頭就教你,一開頭教給你的這是法要。我們在吉祥雲比丘說法的綱要裡面知道,無量無邊法門沒有一門不是念佛法門。他將念佛法門分成二十一大類,這二十一是表法的,二十一代表大圓滿,它不是數字;因為《華嚴經》是佛法的根本法輪,一切宗派都是從《華嚴經》流出去的,所以《華嚴》裡面的表法是圓滿的。
《華嚴》用十表法,十是顯教;用二十一表法的,二十一是密教;顯密圓融,沒有一門不是念佛法門,門門都是念佛法門。吉祥雲比丘自己修什麼法門?他自己修的是般舟三昧,我們現在講般舟三昧,專念阿彌陀佛。般舟三昧也叫佛立三昧,念佛方式就是我們常講的經行,走著念、站著念,不能坐下來,當然更不能睡覺,所以這個法門不容易。他一期是三個月,就是九十天,九十天日夜不眠不休,一句佛號念到底,所以叫「佛立三昧」,可以站著,可以走著,不能坐著,不能躺下來。現代人業障很重,沒有這個體力,但是這世間還有少數的法師行,能做得到,這是給我們做證明。中國大陸上有,我聽李木源居士跟我說過,他見過。我們最近從北方來這些同修告訴我,百國興隆寺的常慧法師,她也是常常幾個月不眠不休,一句佛號念到底,不是一般人精神體力能夠承受得了的,這就說明一般人業障深重。
不睡眠,在理上講這是正常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財、色、名、食、睡,這叫五欲,也叫做五蓋,把我們的性德蓋覆住;這五種東西都可以去掉。在我們六道裡面什麼人去掉了?初禪天人去掉了。諸位要知道,如果你修禪定證得初禪,證得初禪是什麼樣子?這五種東西沒有了,不必要了,永遠不需要睡眠,永遠不需要飲食。他怎麼活命?這經上常講「禪悅為食」,他到色界,脫離欲界了;欲界才有財色名食睡,五欲;色界天人慾沒有了,超越欲界。欲界有六層天,愈往上面去欲就愈淡薄,到夜摩天、兜率天,對於飲食不需要真的吃,聞到味道就飽滿,他還要聞味道;到初禪不需要,味道也不要聞了,看也不要看。
在我們現前社會上,修行真正有功夫的人飲食一定少。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日中一食,我往年追隨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日中一食,數十年如一日。他告訴我,他學佛是三十幾歲開始學佛的,在四十多歲的時候他就開始日中一食。他告訴我省事,你一天吃三餐多麻煩!所以真正有功夫的人生活非常簡單。我在台中在生活上也跟他學習;我初學佛的時候是二十六歲,二十六歲那一年下半年,大概學佛六個月,就是現在一般人講持午,晚上這一餐不吃,我把晚飯斷掉。人家說是我修行有功夫,不是的,那個時候我生活太苦,我每個月掙的錢太少,三餐維持不住,所以吃兩餐,我不是學人家我一定要吃兩餐,不是的,確確實實是沒有能力,但是也熬過來了。所以有同修看到我初出家時候的那些照片,確確實實那時候生活非常非常困苦。
我一直保持這種生活方式,所以到台中之後,看到老師日中一食,我想我早晨這一餐也能斷掉,真的就斷掉。我在台中一天吃一餐,我吃到第八個月才向老師報告,老師問我,他說:「你這個身體體力精神,感覺有沒有什麼變化?」我說:「沒有,很正常。」他把桌子一拍,「好!永遠下去。」告訴我,這樣一生不求人,「人到無求品自高」,我們生活簡單,日子很好過,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於是我跟老師討論飲食的問題,我向他報告,我說我現在有一些體會,飲食是能量的補充。我們人的身體像個機器,機器日夜它都在動,都在運作,運作是需要能量來推動的;就好像汽車,汽車你要讓它跑,要加油,油料消耗快,消耗完的時候趕緊加油;人的體力消耗的時候趕緊補充,飲食就是補充。每一個人體質不一樣,就好像那個車,性能不相同,有耗油的車,有省油的車,我們每一個人身體狀況不一樣。能量到底消耗到哪裡去了?我得到一個結論,我向老師報告,能量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想上,與勞心勞力不相干。老師聽了點頭,對!他給我印證。
因為我在台中住那麼久,我看到李老師的工作量是平常人五個人以上。他非常忙碌,外面客人要想見他,必須在一個星期之前預約,因為他見的客很多,都要排得滿滿的,你不是一個星期之前跟他預約,你臨時找不到他。他每天見客,他是一個很好的中醫,還要替人看病;當時他是中興大學跟中國醫藥學院的教授,他還要上課;對我們還要講經、還要教學。他的工作量至少超過五個人,他一天吃一餐,所以我說能量消耗與勞心勞力都不大,最大的消耗是妄想。老師沒有妄想、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所以他那一點點東西他就夠了。他吃得很少、吃得很簡單,我們如果看他的生活,決定說那個生活哪裡會有營養!青菜、豆腐、鹹菜。我跟他學也學吃一餐,生活大概也差不多跟老師一樣簡單,我吃的量比他多。那時候吃小饅頭,饅頭不大,他每一餐吃兩個饅頭,我一定要吃三個,這我比不上他;這就是說,他的心比我清凈,他的煩惱比我少,他的憂慮比我少,他的工作量大過我。
我們從這個地方真正體會到,世尊他們那個僧團為什麼一天一餐可以?煩惱少,除了托缽吃飯之外,不是聽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之外,就是各人自己用功修行,這一種生活方式,那當然夠了。日子好過,法喜充滿,真正是自在快樂,對於這個世間一塵不染。身體沒有離開這個世間之前,為眾生服務,他不為自己。你想想看,他多快樂,他多自在!
諸佛如來的法要,釋迦牟尼佛全做出來給我們看。對於末法眾生特別的指點念佛法門,《華嚴經》第一個吉祥雲比丘為我們指示出來。所以如果我們的煩惱斷盡,斷到相當的程度,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財色名食睡我們也能離開。你離不開你就是煩惱習氣太重,你不肯放下,你身上背的重擔,這個重擔壓住你,你活得很辛苦,你活得很可憐,要放下,放下是正確的。善財童子最後參訪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傳給他的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五十三參一個頭一個尾,徹始徹終一個念佛法門。當中五十一位善知識雖然顯示修學各種不同的法門,善財童子沒有受他們的影響;吸取他們的智慧,吸取他們的教誨,依舊是一句彌陀念到底。為什麼?他能「供養承事真善知識」,不會改變。
參學是為什麼?成就自己圓滿的定慧。參訪禪宗的大德,參訪教下的大德,參訪密宗大德,參訪律宗大德,聽他們的教誨增長智慧,如如不動增長定功;不是一聽就跟他學去了,那你毫無定功。聽了之後更堅定自己的念佛法門。所以五十三參是定慧等學,五十三參是歷事煉心,是要經歷這麼多事,練自己如如不動的心。如如不動的心就是《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增長定功、增長智慧一直到圓滿。吉祥雲代表初住,普賢菩薩代表如來果覺,在五十三參裡面末後十一位都是等覺菩薩,到普賢菩薩得大圓滿,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從這個地方學習怎樣「供事真善知識」,怎樣「諮問法要」。好,這一堂就講到此地。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二一)第6集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接著看講義第二面,第三大段的第三小段第二句,我們從頭念起:
【要能供事真善知識,諮問法要無疲厭。】
這一句講過了,我們看第二句:
【要舍慳吝無所藏積,於身命財無愛著。】
這是第二句,這一句是佛菩薩教導我們舍根本煩惱。煩惱無量無邊,根本就是個「貪」,我們自己要常常虛心檢點,怎麼樣把貪煩惱斷掉。貪從哪裡來的?貪從愚痴來的,由此可知,有智慧的人不貪。如果說這個人有智慧、智慧很高,他還貪,他還放不下,智慧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智慧決定是徹底放下。有智慧而不能放下,這是佛法裡面講的世智辯聰,不是真智慧,也就是經上常說的世間人的聰明智慧,不是佛菩薩的智慧。佛菩薩的智慧是從戒定裡面生的,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世智辯聰是從意識心裡頭生的,不一樣。意識心產生的世智辯聰,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
菩薩在此地教我們,頭一條『要舍慳吝』,「吝」是吝嗇,「慳」是慳貪,要捨棄。『無所藏積』,世間人總是有藏積的習氣。『於身』,身體,一切凡夫沒有不執著身體的;要這個身體生活得很舒服,要有豐足的五欲六塵的供養,貪圖享受;命更愛惜,總希望自己長生不老。世間人求福、求壽、求男女,古人總喜歡兒孫滿堂,現在人這些觀念跟中國古人不一樣,受了西方文化的衝擊,現在中國人喜歡小家庭,也不喜歡兒女太多,這跟古時候,跟古人觀念不一樣。
第三個財、財物,我們如何能夠對『身命財無愛著』,愛就是貪,愛著都是貪,怎樣能夠學到諸佛菩薩、真善知識,他們生活在這個世間,對於身命財適可而止,決定沒有貪心,所以他心清凈,他沒有煩惱。如果對於這三樁事情,這三樁事情是最難捨的,難捨能舍這才是功夫。今天我們講捨身,不是舍這個身體,是捨身體的享受;能把這個舍掉,身在這個世間,命在這個世間,乃至於財物,隨緣而不攀緣。我們的身在世間不是為自己,為服務眾生的,為成就道業的。對自己來說是為成就道業;對大眾來說是為教化眾生的,自行化他的一個工具。一定要認識清楚,這是我自行化他的工具。如果我要為了它貪圖世間名聞利養,那就錯了,那就完全顛倒,變成什麼?變成身是主宰,我們自己做了奴僕,起心動念要伺候這個身體,你說可憐不可憐?譬如飲食貪圖口味,誰貪圖口味?舌頭,舌頭不過三寸長,為三寸的舌頭在飲食上造種種惡業,豈不是大錯特錯?
諸佛菩薩不如是,飲食之間絕對沒有起一念貪心。世尊當年在世,是行托缽的制度,每天沿門托缽,而托缽只托七家。因為在古代的社會,物質生活都非常缺乏,一般平民在沒有準備之下,突然來了一個人,多一個人吃飯,他措手不及。出家人來托缽,只能給他一點點,這一點點可能是一瓢羹兩瓢羹,他吃不飽的,所以還要到第二家,到七家差不多,七家給你的,你這一頓飯可以能吃得飽。從這個地方想古代生活的艱難,不像現代,現代開發中的國家,人民生活富裕。但是我們有沒有想到現代社會,現在這個地球上還有許許多多貧困的地區,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還很多,他們生活在飢餓的邊緣,日子過得非常辛苦,我們要常常想到。我們能夠省一點,對他們就多幫助一點,要常常存這個心,要常常行這個好事,決不為身體某一個器官它的貪心,我們順從它,而造許多的業障。釋迦牟尼佛不會為三寸舌而貪吃,他要利用三寸舌為他講經說法教化眾生。舌為我用,我不被舌所欺騙,凡聖差別不就在此地嗎?
凡人的眼睛現在看什麼?看色。大概現在觀色相裡頭可能時間最長的是電視,每天用好幾個小時在看電視節目,外面形形色色滿足他眼根的慾望,眼貪;耳貪噪音,都不正常,眼貪亂色。我們看佛的眼,佛我們沒有見到,我們看現在所造的這些佛像,佛的眼是眼觀鼻,鼻觀心,決定不隨順眼根的慾望。佛利用眼根觀機,用眼根觀法,我們要學,我們要用我們寶貴的眼根看經,用我們的耳根聞法,這就正確。自己在五欲六塵裡頭要做得了主,不要被六根的貪瞋痴欺騙了自己,決定不能滿足六根的慾望,滿足六根的慾望是大錯特錯!所以佛菩薩善知識教我們看破放下,我們要用眼根看破世界,我們要放下一切非分的享受。
今天澳洲同修給我打電話,我們那邊小道場在修建,來問我的意思;我告訴他,我沒有意思,我沒有意見。諸佛菩薩教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要加一點意思在裡面,錯了!世出世間法為什麼今天混攪到這個程度?大家意見太多,彼此不相讓,彼此不相容,問題出來了。我們要為社會大眾做個好樣子,先要看看社會大眾流弊在哪裡?就是意見太多、成見太多。我們怎樣教他?我沒有意見,你有意見我聽你的,我沒有意見。他們要問,假如是個壞人、壞意見來,那怎麼辦?佛菩薩會幫我們解決,這是真話。我這個方法不是我想出來的,我的老師章嘉大師傳授給我的。原則:「真信佛」,我真信佛,佛也真信我;我真心為佛,佛也真心為我。這是相對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如果有不善的人要破壞這個道場,有佛菩薩有鬼神遷他的單,他在這個道場自己心神不定,他待不下去,他一定來告假他要走。這個事情有,我們過去在台北華藏圖書館裡面遇到過,我跟館長都很滿意,這個惹麻煩的人自動走了,不再來了。佛陀教育基金會成立的時候也有這麼一個人,不守規矩,惹了不少麻煩,總幹事簡豐文居士來問我,我說:「我信佛,不要理他,你要是把他開除,得罪人,何必跟他結個冤讎?」他說:「那不走的話,我們這邊大眾受不了。」我說:「慢慢等待」,果然一個月之後,他自動請假辭職。簡豐文說:「法師你這個話應驗了。」對!有佛菩薩照顧,佛菩薩會遷他的單,不是他出什麼事就是他生病,他非走不可,而不是我們叫他走的。所以我跟簡居士交代一句話,他辭職,不要挽留就行了。他提出辭職照準,以後還好見面。
所以我們真正要相信佛菩薩,章嘉大師告訴我:「你一生有佛菩薩照顧,自己不要操一點心。」所以我沒有成見,我沒有意見,我隨順眾生。希望大家都懂這個道理,你的心就清凈,唯有心地真誠清凈,才能跟諸佛菩薩感應道交,至誠感通。我的意思很多、意見很多,哪裡來的感應?感應是靠誠心,要誠到極處,愈真誠感應愈明顯。我們今天在澳洲建這個小道場,純真的心,純正的念,我自己深深相信,一絲毫疑惑都沒有,這個道場有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我有信心!所以我告訴大眾,任何一個人到我們道場來,我們眼睛都要把他看作是諸佛菩薩,都想別人的好處,不要想別人的壞處。「他到我這兒來是不是將來破壞我道場的,是不是會來找麻煩的」,不要想這些,這些是打妄想,不善的心,別人還沒有動作,自己心就壞掉了,那哪有不著魔的道理?魔怎麼來的?魔就是這麼來的,不善的心行招惹的妖魔鬼怪;如果是真誠的善心一定感得諸佛菩薩,一定感得善神擁護。
所以決不為身的享受,也決不為命的長短,我們就能改造命運。了凡先生把命運轉過來,孔先生算命算他只有五十三歲;他活到七十四歲,多活了二十一年。我看印光大師年譜,印光大師在年輕的時候也有人給他算命,算他的壽命只有三十八歲;印祖八十歲圓寂的,他多活了四十多年。不要去想這些,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錯了!所以我們不要去看相,也不要去算命,也不必去看風水。佛在經上教導我們,只要心好行好,我們提倡的四好,「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那你就是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不必操這些心了;你說這個多自在,你就不會被命數所拘。
第三、財舍掉,心裡頭決定不要有貪財愛財這個念頭,這個念頭錯了。這個念頭不舍,死了以後多半墮餓鬼道。所以世間人常講人死了都變鬼,實在講這個話是很不合邏輯的,明明六道擺在面前,為什麼人死了就去作鬼?他不會再來作人嗎?他不會生天嗎?為什麼一定要說鬼?可是大家都這個說法,那我們就得想想這個原因何在?細究根由,好像也不無道理,為什麼?鬼是貪心重,貪財、貪色、貪名、貪利,財是第一個。貪財這個心行是餓鬼道的第一個因素,所以說人死了之後都作鬼,也還是有點道理。換句話說,我們不貪就不墮餓鬼道,不瞋就不墮地獄道,不痴就不墮畜生道。佛給我們講,貪瞋痴三毒煩惱;如果貪瞋痴不能夠拔除,來生到三惡道的機會最多。佛陀的教誨慈悲到了極處,說實在話就是幫助我們明了貪瞋痴、拔除貪瞋痴;明了是看破,拔除是放下,這是功夫。
所以頭一個要把財看破,縱然我自己命中有財,有大的財富,心裏面要常常看作這些財富是一切眾生的,我是代他看管的,我個人不能貪圖享受,決定要做利益眾生的事情,這才是正確;決定沒有絲毫貪戀的念頭,這是「舍慳吝無所藏積」。世間人財物裡面包括珍寶,世間人愛好的東西很多,世俗人貪財寶,有些人收藏古物、古董;讀書人喜歡藏積古書,把古書看作珍寶。無論貪圖哪一樣東西,都是過失。佛教我們斷貪心,不是說我們慳貪的對象,不論慳貪的對象,要把慳貪的心斷掉。
過去出家人好,真正是三衣一缽,一無所有,他慳貪斷得乾淨,他在生活上雖然清苦,但是無憂無慮。為什麼?天下叢林、寺院、庵堂都可以掛單,到那邊去吃飯有人招待,到那邊住宿沒有問題,你喜歡住多久就能住多久。現在是困難了,現在社會跟從前不一樣,現在的寺院庵堂我們佛家叫子孫廟,不是十方道場。子孫廟是他家裡的,你去,他歡迎你喜歡你,供給你一餐飯,招待你住宿;他不歡喜、不喜歡,他連一餐飯都不招待你,所以現在出家人苦。苦怎麼樣?他又不甘心受苦,那就得自己去想歪主意,把佛陀的教誨忘得一乾二淨,攀緣心生起來了。
佛教我們隨緣而不攀緣,現在我們是攀緣而不隨緣,錯了!結交權貴,拉攏信徒,清凈心怎麼能夠得到?沒有清凈心,道就沒有了,戒定慧三學都沒有了。於是身雖然出家,心跟在家沒有兩樣,依舊是有煩惱、有憂慮、有牽掛,樣樣都放不下,這怎麼行?這怎麼能成就?所以我們學佛要想在這一生真正成就,一定要自己認真反省,我對這個世間哪一樣東西最貪愛、最執著,從這個先放下,然後其他的都容易了,就不難了。連弘法利生都包括在其中;如果對弘法利生也非常的貪愛,也錯了!還是出不了六道輪迴。不過弘法利生是好事,在六道輪迴裡面受好的果報,決定出不了六道輪迴,然後你才知道慳貪的可怕。
出不了六道輪迴,你就一定要曉得,決定在三惡道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為什麼?因為我們這一生貪圖佛法不貪圖世間法,都做利益社會的事情,昨天講的修積的是福德不是功德,來生得福報;享福的時候就又糊塗,福報一現前又糊塗了,於是又造殺盜淫妄,又起貪瞋痴慢;來生的福享完了,後生就墮落,這是佛法裡面講的「三世怨」。就是你第一生修福,第二生享福造業,第三生墮落,叫三世怨。這個事情不能幹。
弘法利生無論世法佛法都要栽培別人去做,自己要做一段時期,但是要知道什麼時候該放下;如果執著不肯放下,你的麻煩就大了,功變成過,福變成禍;認識時節因緣,這是智慧。所以佛家,世間法也一樣,世世代代要有傳人,這是你成功了,真正的成功。你的接棒人愈早,那你就提前享福,一定要把接棒人培養起來。不管是哪一行,我講經,我要栽培講經的接棒人;我主持道場,我要栽培主持道場的接棒人。無論我從事哪一個行業,我一定要培養接棒人,認真的去培養他,希望他將來做得比我更好,這是圓滿的功德、圓滿的成就。
否則的話,自己做得再好,自己死了之後就完了,你的成績等於零,你這一生完全叫白做了。你對不起祖宗,在我們佛門裡講你對不起祖師大德。代代相傳,傳到你這裡就完了,你怎麼對得起?世間人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佛法里也不例外,佛法也是無後為大。所以選拔一個接班人、栽培一個接班人、教導一個接班人,使他將來做出成績出來,超過我們這一代,弘光大法,利益眾生,這是真實究竟圓滿的功德。所以世出世間一切的事業,講經說法也是個事業,就像流水一樣,在我們面前流過,我要善於利用,不能把這一段大好的機緣錯過,要好好的利用它;像水一樣,我要好好的疏導它,決定要叫它暢通無阻,這是真實功德。
再看下面一句:
【要離憍慢,心無高下,安住不動。】
這是一句,『憍』是驕傲,『慢』是我慢,這個煩惱很重。世尊為我們常講貪、瞋、痴、慢,後面還有一個疑,疑是懷疑,對於聖教懷疑。這五條叫根本煩惱,無量無邊的煩惱都從這五個根生的。慢是第四個,人如果憍慢不舍,他什麼都不能成就,為什麼?無有受教,好像這個杯子,這個杯子裝得滿滿的,一滴水都不能加上去,加上去就流出來了,滿了,「滿招損,謙受益」。人要學謙虛,唯有謙虛別人才肯教導你,歡喜教你。你愈謙虛,你得的就愈多;愈自滿,一滴都得不到,那可惜了。把憍慢舍掉,學佛菩薩的謙虛。諸佛如來眼目當中,一切眾生皆成佛道,我們要多想一想。佛眼睛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菩薩眼睛看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不敢輕慢。佛比菩薩高,佛眼睛看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佛在《大乘無量壽經》裡面講的「一切皆成佛」,平等的。
『心無高下,安住不動』,「不動」就是自性本定,《楞嚴經》上講的首楞嚴大定,對人對事對物不動心。不動心就是不起念頭,不起念頭心是平等的,無有高下;念頭才動就不平等。要在這個地方下功夫,這叫真功夫。無論對什麼人,對人對事對物不動心,不動心那個心是真實智慧;所以處理事情,是真實智慧、高度的智慧。動心就是妄想分別執著起來,這個東西是煩惱,妄想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心才動,三大類的煩惱統統起來了,風起雲湧,智日就被掩蓋住,智慧沒有了。
你要想智慧用事,一定要像佛菩薩一樣,「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這個意思就是說,一切時一切處,順境也好、逆境也好,善緣也好、惡緣也好,總是如如不動,這是大定,是自性本定。定心起用就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這個智慧不要學的,不是從外頭得來的,是自性本具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它都現前。為什麼我們自己不會?宗門接引學人,常常講:「會么?」這句話很有意思,你真會了,凡夫就成佛;不會,那你還是當凡夫,你還要在六道裡面去受苦受難。這一「會了」就超越,佛法裡面講頓超、圓超,這一「會了」就永斷煩惱。他怎麼斷的?安住不動就斷,見思、塵沙、無明統統斷掉。
這個心安住,安住在哪裡?《金剛經》上說得很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要住在無所住裡頭,你心裡頭可不能著「無所住」,如果真的「我安住在無所住」,那你錯了,你還有住處;還有住處,你的煩惱根就在那裡,所有煩惱那個根就是你還有一個住處。住處都消融了,煩惱連根拔掉。我這個說法,所謂是點到為止,同學們你們自己好好的去想想,好好去體會,體會得了很有受用。我不敢說受用無窮,我告訴你很有受用。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世界移民報告2018新鮮出爐,中國上升到全球第四大移民群體。
※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上尿路結石(附326例報告)
※【本周推薦】國際乳腺癌篩查報告出爐,且看中國專家深度解讀
※五類男人的可嫁性分析報告
※海城大悲寺僧眾行腳報告法會
TAG: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