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不要讓那麼多的「可是」,毀掉你那麼大的「野心」

  不要讓那麼多的「可是」,毀掉你那麼大的「野心」

  文/小宋老師

  01

  一位學生過來找我諮詢。

  學生:「老師,我對未來感到很迷茫,你能不能幫幫我?」

  我:「恩,你感到很迷茫,是因為你對未來沒有明確的目標嗎?」

  學生:「我有目標啊。我想學編程,然後去做遊戲開發。最終,我想開發出一款超級棒的手游。」

  我:「哦,不錯,很有野心嘛!那你既然有目標,為什麼還會感覺迷茫呢?」

  學生:「可是,像我們這種二本學校畢業的學生,根本就沒有機會進入優秀的公司啊!如果進入不到優秀的公司,就沒有辦法和優秀的團隊一起開發遊戲了啊。」

  我:「哦,那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是不是二本的學生就真的沒有辦法進入優秀的遊戲製作公司了呢?你是如何得出這個結論的呢?你是否能夠找到例外的情形呢?」

  學生開始陷入了沉默。我沒有刻意去打破這種沉默,因為我知道沉默就意味著思考和轉變正在慢慢發生。

  過了一小會兒,學生打破了沉默:「也許二本的學生會有機會進入好的遊戲公司,可是這種幾率太小了啊。」

  我:「想要有所成就,走哪條路都不容易。你已經有了明確的目標,在這一點上你已經超越很多人。要不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具體探討一下,如何才能逐步實現你的人生目標以及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遊戲軟體開發人員?」

  學生:「可是,老師,我根本就不是學計算機專業的啊!」

  我:「哦,據我所知,學校有相關的轉專業政策,你可以考慮轉專業啊?」

  學生:「可是,老師,轉專業很難啊,需要參加轉專業考試,同時對第一年的學習績點也有很高的要求,萬一轉不成專業該怎麼辦?」

  我:「轉不成專業,你依然可以在不耽誤所學專業的前提下,參加相關的培訓或者是考取相應的資格證書啊。」

  學生:「可是,老師,這種考證培訓通常需要花很多錢,而我只是一個窮學生啊!」

  面對這麼多的「可是」,我一時語塞,感覺自己的心好累。

  02

  前些日子,有人在網上向我請教問題。

  提問者:「老師,我是一名鄉鎮上的小學老師,幹了五年了。我感覺周圍的環境太封閉,沒有任何挑戰性。我對教學也沒有什麼興趣了,因此想去市區重新找一份工作,您覺得可行嗎?」

  我:「你有一顆想要追求更好生活的野心,說明你不甘平凡,這點很好。既然你已經掙扎五年時間了,相信你各方面應該考慮都比較成熟了。而且和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相比,工作五年的你,也一定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即使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生活也不會過得太艱苦。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可以大膽做出決定,去市區找份工作,慢慢起步,去過你想要過的生活。」

  提問者:「可是,老師,我對自己的能力沒啥自信。我擔心自己沒有一技之長,去了市區之後根本就沒有辦法養活自己,該怎麼辦?」

  我:「哦,那你就再多給自己一段時間,騎驢找馬。利用業餘時間去學習或打磨自己的一項核心技能,等到有了一技之長之後,再去跳槽吧。」

  提問者:「可是,老師,我不知道自己應該打磨哪一項技能啊?我曾考慮過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但又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適合做一行,我該怎麼辦?」

  我:「哦,適不適合做心理諮詢師,要根據你的個人情況決定。我建議你去讀一些心理諮詢方面的書,然後看看自己是否真的感興趣再做決定。當然,你也可以報一個心理諮詢師的培訓班,接受一些專業的指導,建立一些這方面的人脈。這種方法或許更加直接一點,可以更加的快速解決你的一些疑惑。」

  提問者:「可是,老師,我聽說報心理諮詢師的培訓班通常都會很貴。萬一我不適合做心理諮詢師,培訓費豈不白白浪費了!」

  面對這麼多的「可是」,我一時語塞,感覺自己的心好累。

  03

  各位親,不知道讀到這裡,你是否會有和我一樣的感受?

  當我在和這些喜歡說「可是」的來訪者進行交談的時候,每當來訪者說完一個「可是」,我就會覺察到自己的心裡就會產生一種無力感,或者是一種深深的疲憊感。

  因為我感覺自己的種種積極嘗試,都被來訪者那麼多的「可是」給拒之門外了。

  在長期做心理諮詢的過程中,這種感覺並不陌生。這種善於說「可是」的行為背後,其實隱藏著兩種深層次的心理原因。

  首先,善於說「可是」的背後,是一種自卑的心理在作怪。

  那些善於找借口的人,在骨子裡往往是一個自卑的人。那麼多的「可是」背後,實際上就是一個自卑的人在通過找借口的方式來維持自己脆弱的自尊心。

  找借口的潛台詞就是:你不能怪我的能力不強,我之所以無法實現目標是由於某種客觀條件限制所造成的。

  也許有人會說,那些善於找借口的人,好像都有很大的野心,看起來並不自卑啊?

  其實,我們可以把野心看成是自負的一種表現。自負和自卑就像是一枚硬幣的正反面,它們的共同點就是——沒有辦法客觀的認識自己。而自負只不過是對自卑心理的一種過度補償罷了。

  其次,善於說「可是」的背後,是「逃避問題」的思維方式在起作用。

  只要認真觀察,你就會發現,那些總是在說「可是」、不停的在為自己找理由的人,根本就不想真正的去解決問題,他們總是在逃避問題。

  不管有多麼好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擺在他們面前,他們總能快速的找到理由去否定這些策略。他們排斥採取任何實際行動去改變現實。

  「逃避問題」的思維模式,實際上是很多心理問題的根源。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指出:

  「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問題的傾向,因此大多數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無幾。有的逃避問題者,寧可躲藏在頭腦營造的虛幻世界裡,甚至完全與現實脫節,這無異於作繭自縛。」

  04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如何才能擺脫總是喜歡說「可是」的思維方式。

  問題的答案隱藏在下面這道選擇題當中:人生有兩種痛苦——「逃避問題所帶來的痛苦」和「直面挑戰所帶來的痛苦」。在生命的旅程當中,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要從這兩者之間選擇一種痛苦去承受。

  你會選擇哪一種呢?下面,就讓我們分別來看看這兩種痛苦吧:

  第一種痛苦是「逃避問題所帶來的痛苦」,這是一種消極的痛苦。

  為什麼說這是一種消極的痛苦呢?因為當你逃避問題的時候,問題會一直擺在那裡,無法得到解決。雖然你可以不斷的說「可是」、找各種各樣的理由、拒絕做出改變。但是最終的結局就是,你退到無路可退、人生的道路越走越窄、而且這種痛苦演變成心理問題的概率非常大。

  第二種痛苦是「直面挑戰所帶來的痛苦」,這是一種積極的痛苦。

  為什麼說這是一種積極的痛苦呢?因為你已經開始動手解決問題了,雖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會碰到很多的困難和挫折,但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你的潛力得到了發揮,你的能力在得到增長,你變得越來越強大,最終成為了生活的強者。

  簡單總結一下:人生有兩種痛苦,你可以選擇消極的痛苦——不停的說「可是」,退到無路可退,最終發展成嚴重的心理問題。你也可以選擇積極的痛苦——勇敢的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經受種種磨練,最終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

  相信答案已經很明顯了。這一切,都在你的掌控之中。

  • 你配不上自己的野心,也辜負了曾經受過的苦難
  • 你是如何從野心勃勃變得安於現狀的
  • 我就要野心勃勃的心安理得
  • 推薦閱讀:

    男人的野心是如何培養起來的,是屬於飽暖思淫慾嘛?
    日本解禁武器出口:「和平」旗號掩蓋下的進攻野心
    男人一定要有狼性,野心... - Qzone日誌
    女人,你為什麼缺乏野心?

    TAG:野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