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大意(第四十三集)
妙法蓮華經大意(第四十三集)
1981/7 台灣圓覺寺 檔名:
第十四頁,昨天講到第四行「自心實相,亦復如是」。今天我們接著看下面的文:
【若以文字語言詮量。則前後古今。聖凡邪正。是非人我。不可勝言。安能齊致其化。以其無音故。一切莫能逃其威令。然實相之理。無言不礙於言。故亦以三乘教化。】
這個一節是說佛教化是基於平等一如的基礎,平等的基礎就是建立在無言之教,如果有言、有念那真是千差萬別。要想叫一切眾生都能夠接受佛陀的教化,各個都能夠證果,談何容易?如果我們曉得無言之教,歇心之教,《楞嚴》裡頭所說的「歇即菩提」,無論是聖、是凡、是善、是惡,念頭一歇就成佛了。我不管你這個念頭是善也好、是惡也好,正是佛門裡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為什麼?惡念是妄念,善念還是妄念,邪念是妄念,正念也是妄念,清凈心中本無一物,所以說有都是妄,息了妄就證真,可見得這個佛法確實是基於平等的基礎上。在一切大經裡面告訴我們,性是平等的,我們見,見性是平等的,裡面決定沒有分別。聞性是平等的,六根根性是平等的,為什麼?六根根性無念,無分別、無言說,一切明達平等一如。但是妄念才起就不平等,就有前後、古今、聖凡、邪正、是非、人我,所有這個相對的不平等的法統統起來。世間人不曉得這個事實真相,這些種種不平等都是虛妄,都不是真實的。《圓覺經》裡面教我們「離幻即覺」,這些虛妄是幻化的。《金剛經》裡面講「如夢幻泡影」,如果都在夢幻泡影裡面做活計,這是錯誤。這個生無量的煩惱,造無量的罪業,受無量的苦報這個冤枉,本來沒有這些東西。所以真言是無言,無音之音這就叫威音。為什麼我們稱為他威德?就是一切眾生同時都能夠達到教化的最高目標,也就是說一切眾生都能成佛。
後面又說『實相之理,無言不礙於言』,如果言語無言有障礙,佛示現的四十九年還能說這些經嗎?所以我們曉得,言即無言,這是佛法教學殊勝的所在,也就是與世間法教學不相同的所在。佛的言說是從無言裡面生出來的,本無言說,從無言說裡面建立言說。所以這個言說的基礎是無言說,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說而無說,無說而說」,確實沒有說一個字。為什麼我們覺得佛說了四十九年法,說了這麼多?我們是著相不了解佛說法依據的基礎,不知道,以為是跟我們自己同樣的境界。這就是所謂凡夫眼睛裡面看佛,佛也是凡夫,這個理就是在此地。真正是境隨心轉,沒有悟入一乘,每個人的境界都有很大的差距,每個人的思想、每個人的觀念不一樣。縱然是學佛,每個人的見解也不相同,這就是沒入一乘,在我們念佛人來講沒得一心。如果得一心以後差距就縮短,漸漸就接近;到了如來果位上那完全相等,一絲毫的差別都沒有。為什麼?真正做到了無言,心地清凈,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們要問諸佛到了這個境界,佛佛道同,佛與佛沒有差別,佛與菩薩有沒有差別?佛與我們眾生有沒有差別?我們與佛有差別,如果佛與我們也有差距,他也是眾生。佛與我們沒有差別,佛與一切眾生都沒差別,在他那個境界裡面是什麼境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無差別!無差距是真實相,有差距是虛妄相,這個諸位一定要曉得。
我們學佛無非就是要轉這個境界,相隨心轉,心轉外面境界就轉。決定不是說外面境界轉,我們的心就轉,這個修行法是很不容易有成就。為什麼?心隨境轉,你不能夠做到境隨心轉,心是主宰,心是能變,境界是所變。所變的它隨著能變轉,這是如理的、合理的,境隨心轉是合理的,應該是這樣;心隨境轉這就顛倒,這就錯誤。我們曉得這個道理,佛所說的一切法是無言說當中建立的言說。我們接受佛法的人也曉得這個道理,與這個理相應、相契合,這才能夠入門。那就是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給我們講,我們接受佛法要「離言說、離文字、離心緣」。換句話說,佛是無言說當中建立的言說,我們是無聽聞當中建立聽聞,這樣就相應。所以「無言不礙於言」,無聞不礙於聞,言與無言是一。像前面比喻水的波的比喻一樣,水就是波,波就是水。聽與不聽是一,聽與無聽是一,這樣才能夠入不二法門。佛法裡面所講的三乘佛法、五乘佛法,都是以這個基礎來說。如果我們真正明白這個基礎,一乘佛法也好,二乘也好、三乘也好、五乘也好,曉得它是平等法,並沒有高下。我們不能說這一乘法比二乘要高,人天小法比不上聲聞緣覺,這個完全是凡夫眼睛裡面看的,聖人眼睛裡是平等的。你們想想為什麼平等?平等在哪裡?如果諸位深深了解「歇即菩提」,你就曉得,是法平等,無有差別。人天乘要把妄心歇了,成佛了,菩薩乘歇了也成佛,那怎麼不平等!歇就是離幻,歇就是舍妄,離幻舍妄就是真的。所以說三乘、五乘都是方便不是真實,如果說真實那就是像《圓覺》上說的「離幻即覺」,《楞嚴》裡面講「歇即菩提」,這是真的,決定平等。這個底下再說:
【佛壽四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劫者。無言之理。不落階級。迥超四十位功德也。】
經裡面說『佛壽四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劫』,你要曉得它代表的意思,它代表什麼?代表四十個階級。四十個階級指什麼?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是說的這個意思。底下這個兩句非常重要,就是『無言之理,不落階級』,有沒有階級?沒有階級。所以諸位要真正悟入無言之理,那你就一下就超越,你當下就成佛,不必經過四十一位,四十一位是加上等覺,不必;也沒有三乘、五乘,一下就超越。但是你如果說落在言說之中,落在跡相裡面那就有三乘五乘。落在跡相裡面你的心不清凈,所以你有三乘五乘,你有無量阿僧只劫,就像此地一樣,「四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劫」。所以佛法的修學是重在明理,理明了,像《楞嚴》裡面所謂的「彈指超無學」,你看這個東西證得多快,一彈指的時間超過無學了。無學是什麼人?小乘的無學阿羅漢。《楞嚴經》是不是小乘經?不是小乘經,是大乘經。大乘經的無學是什麼?十地菩薩,法雲地的菩薩就跟此地講「不落階級」。彈指超無學最低限度也是等覺菩薩。
你們想想看,下面要如果說從初信起的時候,五十個位次階級統統不落,一直超入,我們要問做得到做不到?做得到。只要你曉得這個道理,從你心裡把一切妄念統統舍掉就是!所以從博地凡夫成佛要多久的時間?一彈指的時間。我們今天為什麼成不了?在理論上講一彈指決定成就,之所以不能成就就是你放不下,你還要在妄念打轉,你舍不下妄念,你離不開分別,你離不開妄想這就沒法子。我再告訴諸位,五種根性裡面所謂菩薩種性,什麼叫菩薩種性?菩薩種性深明這個道理,這就是菩薩種性。這些原理原則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的修行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歷事煉心,煉什麼心?離幻,舍妄心。最難得的是佛在《華嚴經》裡面,以善財童子做出一個榜樣給我們看。這是我們在《華嚴經》裡頭說了很多,說得很詳細,五十三參就是日常生活,可見得在日常生活當中並不缺少哪一樣。我們凡夫在生活當中貪著,過失就在此地。菩薩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貪著,善財表現的「戀德禮辭」,德是什麼?成就自己的智慧、菩提;禮辭是什麼?辭就是不貪,放得下。
我們凡夫就是貪著之後放不下,所謂是耿耿於懷,那是虛妄的,你懷裡頭什麼東西都沒有,哪來的什麼耿耿,全是虛妄的。煩惱是虛妄的,歡喜還是虛妄的,喜怒哀樂愛惡欲,你們自己去找,心裏面沒這東西;身體裡頭每個細胞你去分析,也沒有這個東西。既然身心裏面都沒有,它不是虛妄的是什麼?如果在身心裡頭真能找得到這些東西,那是真實的,找不到,沒有這些東西!這個地方講的「無言之理,不落階級」,這是在一切法里舉出一法,言說。我們從這個地方要能夠領悟,一切法畢竟空寂,不僅是言說。所以一切法里哪一法落階級?沒有一法落階級!有階級還是平等法嗎?有階級還是清凈法嗎?有階級還是慈悲法嗎?沒有,所以說一味平等。由此可知,讀誦大乘了義經典的好處,最低限度可以培養我們自己菩薩種性。我們有了這個基礎一生成佛就可能,不要再牽連到後世,一生就能夠辦得了。如果講求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更是輕而易舉之事。一乘的理要不明,是修學上重大的障礙。下面接著說:
【正法像法皆世界微塵數者。無數之數也。】
這是講的威音王佛,佛的壽命,住世的壽命四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劫,佛的『正法』、佛的『像法』,都是『世界微塵數』,這個「世界微塵數」底下當然是劫,世界微塵數劫,這個表示什麼?表示『無數之數』。
【威音王之教。徹今徹古。無法不是。豈數量可限耶。】
我們在語錄上,在經典著述上,古人常講的「威音那畔」,這四個字的意思你應該懂得。經典裡面雖然說得這麼多,六祖大師一句話就統統包括,「本來無一物」。諸位想想,本來無一物哪裡有數量?數量也不可得,數量之法在百法裡面屬於不相應行法。百法裡頭諸位要知道,心法、心所法、色法都是依他起性,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完全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我們要明了、要覺悟不必離,離與不離都談不上,為什麼?它無礙。遍計所執,佛教我們要離妄就是離這個,譬如二十四個不相應第一個是得,得是什麼?就得失。得失是個妄念,是遍計所執的,不是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你有這個妄念、妄執,你就有苦;你舍了這個妄念,你就離苦得樂,所以這是要離的。言說、名字都是不相應行法;換句話說,都是遍計所執。所以在唯識裡頭要離開的、要捨棄的,就是二十四類不相應的行法。為什麼?因為這些法根本就沒有,拿今天話來講是屬於抽象的,是我們妄念想像裡面有這些東西,實際上沒有。諸位果然捨棄了這個東西之後,你才真正覺悟到,我們人生在世界上是怎麼回事情。我們今天許多哲學家講人生觀、宇宙觀,實在講沒有佛法說得那麼樣好,那麼真實、那麼清楚。
佛給我們講人在世間上「人生酬業」,與這個樹木花草一樣,它是個自然的現象,有因就結果,果是什麼?果是酬因。你過去造的善業,那你今天享受樂的果報;你過去做的惡業,你這一生受苦的果報。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是來酬償果報的,人與人的關係,人與事物的關係無不如是,是果報。真正覺悟了這是果報,果報當中你也有方便法來改善。你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不懂得這個方便,你在這個果報裡頭受的時候,有時候不甘心你要胡作妄為,你就是苦上加苦,你不懂得這個道理。人與人之間在路上,陌生人他給你點頭笑一笑,那是果報;他看你不順眼,瞪你一眼,也是果報。他看了對你笑,他為什麼不對別人笑?他瞪你一眼,他為什麼不瞪別人?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悟了這個理做人的態度就不一樣,曉得什麼?隨緣消業。別人恨我、毀謗我,曉得是因為我過去對他有罪業,今天他這樣,我應該受的果報,自己心裡很平靜,為什麼?報掉了,報掉就沒有了。不曉得這個道理,別人說我,我要怎麼恨他,要求報復,那這就叫冤冤相報,這個怨結愈結愈深沒法子解。誰給你解?解結還是要靠自己,為什麼?是自己結還得靠自己解。所以自己在這個境界里心是清凈的,清凈的,結就解開了。所以學佛的人,以唯一清凈心待人處世,善緣用清凈心,惡緣還是用清凈心,唯一清凈平等。為什麼要這樣做?與畢竟空寂的真理相應,與不落階級的修為相應,這叫真修行!
我在民國四十七年,到台中第一次見李老師,李老師教給我兩句話,當時我聽了我還有疑問,可是我沒有當面問他。大概隔了一、二個禮拜,我對老師講這個話漸漸明了,我再去向他請教。哪兩句話?他告訴我,不毀謗人,這個當然沒有問題,我聽得懂,毀謗是造口業;不讚歎人,這句話我聽不懂。所以我搞了一、二個星期,我對這個道理不懂,你看一般我們都在講隱惡揚善,揚就是表揚,就是讚歎。而佛經裡面,十大願王裡頭「稱讚如來」,怎麼不讚歎?人家好事情我們為什麼不讚歎?到後來才覺悟到毀謗與讚歎是一樣,毀謗跟人家結惡緣,讚歎跟人家還是結這惡緣。而讚歎比毀謗還要厲害,他的功力不到,你特別給他加以讚歎,他怎麼樣?他自己覺得很行,他就到頂頭,他就滿足,不再向上進一步。換句話說,你這一讚歎,把他到此地就凍結、終止了,再不能向前,這比毀謗還可怕。毀謗怎麼樣?有些人他不甘心,你瞧不起我,我發憤努力還能夠百尺竿頭,又進一步,還能夠發憤向上。這一讚歎自己心滿意足,完了!所以老師給我說,毀謗害人有限度,讚歎害人沒有止境的。到什麼時候可以讚歎、可以毀謗?八風吹不動,你讚歎他他不生氣,他不動心;你毀謗他,他也不動心,到這個程度才可以讚歎。所以經裡面給我們講「稱讚如來」,不是稱讚凡夫!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在凡夫的讚歎是有限度,不能超過,他有一分的好處只能夠讚歎一分。一點點好處,你這個了不得,那你就害死人,超過不可以。
在教學、在弘法有讚歎,這個讚歎是什麼?譬如我們讚歎某一個人也有地方超過,但是絕不是這個人在場的時候。用意在哪裡?用意是藉那一個人勉勵大家,這讚歎是鼓勵大眾的,是藉那一個人為引子這叫方便法,這可以的。譬如我們讚揚一個法師,實際上不是讚揚他某個人,讚揚他有修有證,讚揚他辯才無礙,這個話也不是當他面,別人面前讚揚,意思在哪裡?勸他去聽經,勸他來學佛是這個意思。可見得這個讚歎不是與那個人,不是讚歎他的,而是接引眾生的方便,要曉得這個道理。這些都可以說是稱讚如來,這個法門所設的,所以我們要真正了解這個意思。不了解這個意思往往你曲解了經義,你錯用,你用得不是地方,用得不是所在,你用這個方法產生了副作用,出了毛病。跟大夫用藥一樣,他懂得病理,他也懂得藥理,所以他用藥藥到病除。如果像我們既不懂得病理,又不懂得藥理,好,你有病,有病拿葯就來吃,一吃把人吃死了。看看醫生用這個葯把人救活了,我用這個葯怎麼把人葯死了?這就是用得不是地方,用得不對症。諸位曉得這個道理,你就知道佛法為什麼重視般若,般若就是叫你開智慧,智慧開了以後方便法才能用;沒有開智慧之前不能用方便法,一用就出毛病。
所以在大經裡面講,這個方便是從哪裡出的?方便是般若波羅蜜裡面出的。我們修六度,般若波羅蜜沒有得到就沒有方便,沒有方便,你用方便就免不了要造罪業。所以《華嚴經》講十波羅蜜,你看看般若波羅蜜以後才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這後面四種波羅蜜都是以般若波羅蜜為基礎,都是從般若裡面生的,所以般若才生方便,沒有般若就沒有方便。佛門裡面有一句俗話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就是什麼?因為他沒有智慧,他只學的慈悲,只學的方便,到結果禍害、下流,結果是這樣的多悲慘!佛菩薩所用的就是慈悲、方便,「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成就無上菩提。為什麼佛菩薩用就會有這麼好的結果!我們用為什麼有那麼悲慘的下場?菩薩的慈悲方便是以般若波羅蜜做基礎,我們今天學了一些慈悲方便沒有般若,心裡頭是感情用事,迷惑顛倒,所以一學不是往上升,而是往下墜,這點希望大家能夠記住。所以今天我們學佛以什麼為最重要?以一心不亂為最重要。一心不亂是禪定,因定開慧,得到禪定之後般若波羅蜜才能現前,有了般若波羅蜜你才會用慈悲方便,才能夠自度度他。所以佛法自始至終是以智慧為根本,離開了智慧不是佛法,也就是說離開般若不是佛法。好,我們下課。
推薦閱讀: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妙法蓮華經句解卷第八
※妙法蓮華經大意(第五十四集)
※妙法蓮華經(法華經)(二)
※妙法蓮華經(法華經)(六)
TAG:妙法蓮華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