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見證歷史(6-34)春秋吳越地區陶瓷器發展的特點,原始青瓷

存意 2017-09-24 14:01

接上文《收藏見證歷史》(6-33)

很明顯,春秋三百年,隨著一些諸侯大國的崛起,青銅器禮器得到了充分的、廣泛的發展。祭祀文化的文化內涵未變,傳統的繼承與區域特色的表現形式成了主題,而另一個重要主題則是陶瓷器成為了禮器組合重要的補充。

吳越及百越地區一直是陶瓷器燒造的重要區域,尤其是春秋時期流行的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器,大多燒制於長江下游及江南地區。吳越青銅器的器型和紋飾也深受陶瓷器影響,我們在上幾篇文章中也有過分析,同樣,陶瓷器也深受傳統青銅器影響。

---陶龍提梁壺,春秋,江西省貴溪縣崖墓出土,高19.8公分

這裡要注意青銅器和陶瓷器,後人定名會有部分差異,這種陶瓷器提梁壺,在青銅器中稱為盉。

可參看《收藏見證歷史》(6-28),此壺整體形制及裝飾風格與吳王夫差盉等春秋晚期青銅盉十分接近,淺扁圓腹、圓底,三蹄形獸足,流口為龍首,龍身形提梁,上有兩段龍脊扉棱,龍尾為鋬。器身密布印製的簡體龍紋。

此器為泥質灰陶材質。灰陶仍然是這個時期的主要品種,以實用為主,多鬲、甑、盤、豆等,但出現了兩類新的品種。1)第一種就是上圖所展示這類貴族專用的,作為陪葬禮器的品種,計有鼎、簋、壺(盉)、匜、罍等十多種器型。這類器物常不用高溫燒制,非實用器,重視的是器型及紋飾,模擬青銅器。這類品種在吳越、百越及中原地區、楚地等都有出現。

2)出現了較多數量的建築用陶的板瓦、筒瓦與瓦當。

---印紋硬陶簋,春秋,安徽屯溪飛機場出土,高10公分

印紋硬陶仍然是重要的實用器,多裝盛器,如簋、罍、罐等

春秋時期的印紋硬陶裝飾更加豐富,例如此器雙環形耳下裝飾鋸齒狀扉棱等,紋飾類型也更多。而吳越青銅器大量使用類似印紋硬陶的幾何紋飾,同時,灰陶及原始瓷也使用了印紋技術。

---原始瓷鼎,春秋,浙江省博物館藏,高10.6公分

春秋時期,陶瓷業發展最快的是原始青瓷,主產地為長江下游及江南地區。這個時期的原始瓷器品種明顯更多,既有增加了拍印圖案的大器,也有小巧精緻,裝飾華麗的器物,實用性明顯,也常被作為禮器使用或者陪葬。

這件鼎,圓腹圓底,三足,雙耳是裝飾性存在,耳之間堆塑有扉棱,器身遍布吳越地區獨有的錐刺紋,這種紋飾在吳越青銅尊上表現更加精彩。器表施黃綠色薄釉。

器型、紋飾明顯和同期青銅器類似。

---原始瓷褐釉蟠虺紋罐,春秋,浙江德清出土,故宮博物院館藏,高27公分

罐形器是春秋陶瓷器數量最多的品種。這件器物,器身表現富有張力的弧度,有一對裝飾性輔耳,器腹密布拍印的簡化龍紋,器表施一層褐色薄釉,有一種潤澤之感。很明顯在實用的基礎上,裝飾性大大加強,與同期青銅禮器相仿。

---原始青瓷缽,春秋,南京博物院館藏,高6.8,口徑12公分

實用性的缽,更加重視裝飾性,尤其是口部和頸、肩部的造型,體現的是一種青銅器常有的轉折明顯的規整感。肩部堆塑S形紋飾及整齊的刻畫紋,腹部多鉉紋。器體遍施薄釉。

---原始青瓷帶鋬杯,春秋,福建平和縣山格出土,高11公分,口徑12公分

上幾篇文章,我們介紹了吳越及百越地區的青銅器,多食器類鼎、簋等燒及盛放器,酒器各類裝盛器及水器的盤、罐缶等盛器,很少有直接的食器(中原地區的豆等)及飲器,而這些原始瓷器讓我們注意到了整套禮器的組合,缽、杯等正是完美的補充。同時本文也體現了基本完整的陶瓷器實用組合。

很明顯,原始青瓷的品類更加多樣化,器型和紋飾更多體現審美需求,與青銅禮器相仿,這些都表現出了春秋時期,以發展中的原始瓷器為核心的陶瓷器,在貴族文化中功用與審美的重要性。

這個時期的原始瓷,由於技術能力局限,還不能做到更加精緻的狀態,胎體較厚,釉層較薄,不很均勻,器形燒制後有變形,但瓷器發展的原始雛形已定,從胎釉的選擇,到製作及燒制技術,從功用到器型、紋飾表達,之後數千年的發展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的技術進步。原始瓷器在春秋時期的快速發展,是一個重要節點。

未完,待續。下一篇繼續鑒賞春秋藝術精品。

隨時收看原創歷史文化收藏系列文章,請關注作者」存意「

  • 陶瓷
  • 吳越
  • 瓷器
  • 文物
  • 推薦閱讀:

    中華詩詞的傳承與發展
    問吧精選︱恐襲製造者ISIS是如何發展壯大的
    仕女圖在歷代的發展
    客戶關係發展不同階段的對策
    中國圍棋的歷史典故和發展歷史

    TAG:歷史 | 收藏 | 地區 | 瓷器 | 發展 | 陶瓷 | 吳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