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常用術養生術語
氣功在我國至少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了,是我國文化遺產的珍寶。它是以中醫學理論為基礎,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氣功總的可分靜功、動功兩大類。靜功是採取坐、卧、站等姿勢,運用松、靜、守、息等練意方法,著重於身體內部精神、臟腑、氣血、津液的鍛煉,所以也叫做「內功」。動功是採取與意、氣相結合的各種肢體運動、拍打及自我按摩等方法,以鍛煉贓腑、筋骨、肌膚。因為它有動作表現在外,所以也叫「外功」。氣功中的「硬氣功」是「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的有機結合,就是通過吸氣、運氣、屏氣、充氣等,加上藉助外部拍打撞擊,使肌肉更加健壯結實。
近些年來,我國科學工作者曾從多學科入手研究氣功,已證明這看不見、摸不著的氣是有客觀物質基礎的,是物質運動的一種形式,是生命形象的一種特殊表現。
練氣功看上去很簡單,其實每個動作都有嚴格的要求,如果亂練一氣,不僅對身體無益,還會有害。所以練氣功要在氣功師指導下,選擇適合自己年齡、體質、疾病的功法,根據練功要求,循序漸進地進行,才能收到效果。
通過特定的方法如氣功、導引、武術等以鍛煉身體、防治疾病、抗衰延壽。謂通過意念將內氣布運到身體特定部位。也指通過呼吸將自然之氣吸入體內。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天氣常下施於地,是故道者亦引氣於足。」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卷一「養生方導引法」:「鼻引氣入喉,須微微緩作,不可卒急強作。待好調和,引氣勿令自聞出入之聲。每引氣,心心念送之,從腳趾頭使氣出。」《丘祖全書》:「有為功夫命功也,無為妙道性學也。」
《悟真篇》:「若要修成九轉,先須煉己持心。」即築基。 這就是排除雜念,集中注意力以專心練功。「煉己」又稱作修心煉性等。道門認為,煉己也是一種基礎性的功夫,元明時期的著名內丹家張三丰在《玄要篇》中指出,「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葯且修心」,這表明道教對「煉己」是相當重視的。凡俗之人,其心意很容易被外界所引誘和牽引,所以道門將這種躁動不安的心意稱作「心猿意馬」,以為心意竄動,不能安寧,這是導致身體受損的一大根源。閉氣
閉氣 氣功術語 行氣的 。
存神
存神 氣功術語 謂意守身神。《後漢書·馮衍傳》:「陂山谷而聞處兮,守寂寞而存神。」道教認 人身五臟百節各有身神主持,與元氣相應,意守身神可以延壽。《玄宗直指萬法同歸》:「存神養氣,可以不死。」
存思
存思 氣功術語與功法名 又稱存想,或簡稱存。《黃庭內景經·脾部章第十三》務成子註:「注念存思,神狀當然。」《天隱子·存想篇》:「存謂存我之神,想謂想我之身。」存思 致可分兩類: 類是無宗教意味者,以存思五臟 主,稱「內視法」,參見「內視」條。一類是存思身中之神,有濃厚宗教色彩,即「存神」,參見該條。
內景
內景 氣功術語 謂練功時內視的身內之象。《黃庭內景經》梁丘子注序:「內者,心也;景者,象也。……內象諭即血肉、筋骨、臟腑之象也。心居身內,存觀 體之象也,故曰內景也。」
內視
內視 氣功術語 也稱返觀內照。即輕閉雙目,斂神內顧,意守體內 定部位。《周易參同契》:「是非歷藏法,內神有所思。」
九守
九守 道教養生術語 指守和、守信、守氣、守仁、守簡、守易、守清、守盈、守弱。系道教倡奉的9 養生要則。其含意,如守和指陰陽內調,守信指精神內守,守易指不 外感、明哲保身,守盈指知足而止等。
長生
長生 養生用語 謂生命延綿不死。《老子》:「勿勞汝形,勿搖爾精,可以長生。」長生之說源於先秦神仙家, 先秦道家所吸收與闡揚,並成為後世道教的思想物質與精神支柱。道教徒以此為核心動力,力圖與生命消亡過程積極抗爭,由此發展出豐富有效的養生理論與方法。因此,長生不死的願望雖然違背了科學的實際,但從養生角度看仍包含有 定程度的積極因素。
五牙
五牙 道教煉養術語 亦稱五芽。指五行之生氣。《黃庭內景經》:「存漱五牙不饑渴。」《悟真篇·自序》:「如煉五芽之氣,服七曜之光。」道教認 服食五行真氣,可煉養五臟,延年駐壽。
玉池
玉池 人體解剖名稱 指口,道家語。《黃庭內景經》:「口 玉池太和宮。」如《醫宗金鑒》中玉池散方治齒(匿^蟲)口臭。
還丹
還丹 氣功學術語 指煉製外丹方法中的循環變化及所成之仙丹(參見九還、九轉等條)。《周易參同契》:「巨勝尚延年,還丹可入口。」內丹術中用指煉功中精氣神的交互影響變化過程,及丹成而致返樸歸真。《修真太極混之指玄圖·秘傳還丹訣》:「出而復還本處,而曰還丹,非漱津咽唾。」
泥丸脂
泥丸脂 耵聹名 道家對耵聹之稱謂。《黃庭內景經》:「腦神精根字泥丸。」道家稱腦 泥丸,認為盯聹乃腦之脂液(分泌物),故名。
地戶
地戶 ①地之出入口,與天門相對 地戶在地之東南方。《升庵外集》:「河圖括地象曰,東南 地戶。」原註:「地不滿東南是地戶。」 ②人體部位名。指鼻。《黃庭內景經》:「帝鄉天中地戶端。」原註:「鼻為上部之地戶。」
辟穀
辟穀 古代養生術語 又稱卻谷、斷谷、絕谷、絕粒、休糧等。稱先秦方家和後世道教的 煉養方法,即不食五穀、糧食。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即有「卻穀食氣」篇。又《史記·留侯世家》:「留侯性 病,即導引不食後。」裴駰集解:「服辟穀葯而靜居行氣。」一派道教煉養家認 ,人體中有所謂「三蟲」(又稱三屍、三彭)作祟為害,而三蟲靠谷氣為生,如果斷其谷氣,三蟲即不能生存,可保人之安康長生。如《北史·李先傳》載:「服氣絕粒 十年,九十餘,顏如少童。」辟穀還常作為氣功內煉之術的輔助手段應用,或以氣功為基礎,故常連稱「卻穀食氣」。辟穀只是不吃谷糧肉類,仍須服用某些植物之屬與飲水。 類植物之屬,據《抱朴子內篇·仙藥》列舉,有一、二十種。辟穀一術在漢唐時頗為盛行。但因與人的求食的第一本能相左,又需要有特定的環境條件,具體實施有很 困難,因此在口頭上津津樂道的多,實際奉行的少。加之一部分道教煉養家對此術頗不以為然,致道教叢林制度出現後,辟穀之影響益趨衰微。
八石
八石 道家煉製外丹常用的八 原料 出《周易參同契》:「三五既和諧,八石正綱紀。」陳顯微註:「八石,外葯也。」 般指硃砂、雄黃、雲母、空青、硫黃、戎鹽、硝石、雌黃等八種礦物。
巨勝
巨勝 養生藥物名 古代道士服食常用物之 。即黑芝麻。《周易參同契》:「巨勝尚延年。」《神農本草經》載本品的功用 「主傷中虛羸,補五內,益氣力,長肌肉,填腦髓。久服輕身不老。」據現代藥理與臨床研究,本品富含具有延緩衰老作用的維生素E、亞油酸等,為養生益壽的佳品。
老復丁
老復丁 養生術語 意 返老還童。《通俗編》引《急就章》:「長樂無極老復丁。」《周易參同契》:「老翁復丁壯也。」
丹田
丹田 ①人體部位名 位於臍下三寸關元穴部位。道家以此 男子精室、女子胞宮的所在處。 ②經穴別名。其說有三:指氣海穴(《普濟本事方》。 ②指石門穴(《針灸甲乙經》)。 ③指關元穴(《針灸資生經》)。見各該條。 ③氣功內丹術術語。謂內丹家結丹之地,即意守時得氣之處。《太極祭煉內法》卷中:「此丹田二字,本出道經。名曰丹田者,謂出生金丹,造化之田也。」丹家歷來重視丹田。丹書中又分為上、中、下三丹田。《鍾呂傳道記》:「丹田有三:上田神舍,中田氣府,下田精區。精中生氣,氣在中丹;氣中生神,神在上丹;真水真氣,合而成精,精在下丹。」丹書中未明確指明上、中、下者, 般丹田又特指下丹田。詳參各條。
上丹田
上丹田 氣功學術語 三丹田之 。出《素問·本病論》:「神失守位,即神遊上丹田。」部位在兩眉間,《東醫寶鑒》引:「上丹田,藏神之府也。」
中丹田
中丹田 氣功內丹術術語 三丹田之 。部位在心中,一說在心臍之間。《抱朴子內篇·地真》:「心下絳宮金闕,中丹田也。」《東醫寶鑒》引:「中丹田,藏氣之府也。」
下丹田
下丹田 氣功學術語 三丹田之 ,丹書中又常簡稱丹田,又別稱氣海。在臍下。具體部位說法不一。《抱朴子內篇·地真》謂「在臍下二寸四分」,《醫心方》卷二十七:「臍下三寸 命門宮,此下丹田也。」又《東醫寶鑒》引:「下丹田,藏精之所也。」內丹家歷來重視下丹田,故有「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等稱。
丹鼎
丹鼎 氣功學術語 丹田之異名。
中氣不足
中氣不足 病證名 即脾胃之氣虛弱、運化失職。症見面色黃而少華,唇淡或黯,食欲不振,食後腹脹,眩暈,聲低,氣短,倦怠乏力,便溏。若兼見胃痛則痛而喜按,舌嫩苔厚,脈虛等。
玄關一竅
玄關 竅 氣功內丹術術語 又稱玄關、玄竅。 含意,約略可分 兩類。一類認為竅在身中有具體部位所指,為內丹家最為玄要之關竅,所謂「玄竅開時竅竅開。」而其部位所在,又有炁穴「祖竅」、中丹田、上丹田、下丹田、位置不定等諸說。另一類認識以元神或煉養時虛極靜篤、元神顯露、元炁元精亦隨其發動之機的景像立論。《真詮》引張伯端:「蓋虛極靜篤,無復我身,但覺杳杳冥冥,與天地合一,而神氣醞釀於中,乃修鍊之最妙處,故謂之玄關一竅。」玄關一竅是宋元以來內丹諸家所強調的一 秘要,其說亦頗玄奧。
彭曉
彭曉 五代後蜀道士 字秀川,自號真 子。浙江永康人。仕孟昶,初 朝散郎,遷升祠部員外郎。精鍊丹術,撰有《周易參同契真義》三卷,九十章,附《明鏡圖訣》於卷末。此書為《周易參同契》之最早注本。
推薦閱讀:
※八字命理常用術語:41
※紫微斗數基本術語
※風水術語:陰宅風水明堂是什麼意思?
※術語和概念:IOI,興趣指標
※謎語術語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