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危機:「社保養老」的「美式拷問」
標籤:社保 的 南海危機分類:《日出西邊/風動中國》
在中國,由延長退休年齡引發的養老金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爭議,一石激起千層浪。目前,人社部和專家學者與社會網民的意見激烈交鋒還在不斷升溫。與以往的企改、醫改、教改、房改、稅改及物價調控等各項改革的制度設計路徑一樣,從改革課題的設定與議題討論的媒體呼應,到數據模型演算專業技術論證成果出爐,再到被政府虛懷納諫從善如流科學決策實施,主流精英專家學者們向來是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智庫參謀作用。但是,鑒於此前改革所導致的「就業難」、「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及「養老難」等諸座民生「大山」群峰崛起,鑒於99%的社會大眾最後總是成了改革的對象和改革成本的承擔者。因此,我們就非常有必要從「基層設計」開始,從現在起就加強對專家意見的「群眾質檢」。
於是,通過對媒體話語權最大和聲音最響的專家意見進行檢視,在最關鍵的結論和「藥方」部分,往往令人有「言必稱美國」的強烈感覺。當然,在歐債危機的形勢下,再「言必稱希臘」與「言必稱西方」都已經有些落伍。儘管有次貸危機和金融危機的瑕疵,但這似乎並不妨礙中國精英專家們繼續「言必稱美國」的時髦。與此同時,美國組織的「群小鬧海」聯合軍演正在一波接一波升級,這也更進一步提醒我們美國的確是無處不在無所不在!
那麼,美國的社會養老社會保障制度,是不是真像專家所說的那樣科學先進呢?「美國模式」,真的就是中國養老金制度改革「頂層設計」必須遵循的「國際標準」嗎?好在全球信息互聯時代的資訊發達,使我們僅從媒體的公開報道里,就能信手拈來些許並非謠諑的參考答案。我們不妨一起瀏覽幾條相關資訊,然後再繼續討論。
【1】養老與財政壓力大 提高退休年齡漸成全球話題
據法制日報2012年6月20日報道,在全球範圍內,提高退休年齡近年來始終是熱門話題。美國國際集團總裁羅伯特本·默切本月2日建議將美國人的退休年齡提高到七八十歲。這樣不僅能減輕養老金和醫療衛生服務的負擔,也能讓老年人工作更長時間,同時減輕年輕人的負擔。本·默切的話音未落,就激起美國民眾和社會的諸多反對。還有人稱,提高退休年齡至70歲有助於一些國家擺脫當前的經濟困境。不過,與美英養老金缺口「巨壑難填」相反,法俄提前退休的「逆勢而動」則更顯得引人關注。
法俄逆勢而動:提前退休
據美聯社等外媒報道,法國新一屆政府6日在內閣會議中提出法令草案,將從18歲至19歲開始工作的工人的退休年齡從62歲降低到60歲,這在紛紛提高退休年齡以削減國家福利支出的歐盟可謂異數,此舉也引來了諸多非議。
提高退休年齡是法國前任總統薩科齊的主要改革項目之一,招致了全國民眾的反對。薩科齊政府當時規定,無論工齡多久,想要得到全額退休金的人都必須在65至67歲退休。法國總統奧朗德在競選時就批判歐洲流行的緊縮政策,而其降低退休年齡的舉措也被認為在兌現競選承諾而已。這項新法令預計將於今年11月生效,約有六分之一的工人可以提前退休。草案還照顧了曾負過工傷的人以及養育過子女的女性工人。
俄羅斯現任總統普京近年來也一直堅持認為,提高退休年齡目前不可行,也不需要。在未來可預見的時間內,俄退休年齡不會提高。如今,俄羅斯已開始著手解決養老金制度中存在的問題。普京5月初就任總統後就責成政府研究出台俄羅斯退休金制度的發展規劃,要求各部門想方設法增加養老基金規模,並出台措施對養老基金進行保值,確保養老基金的投資效益。
美英養老金缺口:巨壑難填
根據美國政府的一項估算,美國社保資金僅能支持在未來20年內全額支付社會保障福利。這也就意味著20年之後將只能支付75%的養老保險金。美國目前實行的是彈性退休制度,65歲為法定退休年齡。目前美國相關部門依然在醞釀推遲法定退休年齡,如果推遲到70歲將減少44%的社保資金缺口。
養老金缺口不僅是美國一國面臨的債務黑洞,更是橫亘在全球主要經濟體頭上的烏雲。2010年9月22日,英國英傑華保險公司發布報告,提醒歐洲養老金缺口達1.9萬億歐元,相當於歐洲聯盟所有國家一年經濟總產值的1/5。英國養老金缺口為3790億歐元,佔GDP的26%,為歐盟最高。德國和西班牙緊隨其後,養老金缺口分別佔GDP的24%和18%。
希臘式高福利:教訓慘痛
曾參加希臘罷工的一名工人說:「過去,人們寧可在希臘當一名公務員,也不願意去華爾街。」在希臘,公務員屬於享有豁免權的「鐵飯碗」,不僅不會被「炒魷魚」,如果他們願意,40歲就能退休並領取退休金。公務員除了工資,每個月還能領取最高達1300歐元的額外獎金,如果他們掌握了電腦、外語等技術,還能享受額外津貼。同時,政府為了討好民眾,向選民們許諾高福利,而正是這樣的「甜頭」,為希臘債務危機埋下了伏筆。2011年,希臘僅是發放最基本的退休或退養金,就用掉了其福利開支的90%,用在家庭、醫療、失業和社會救助等方面的資金只佔3.2%左右。高福利,終於將歐盟中最脆弱的希臘推向了深淵。
縱觀整個歐洲,目前正面臨嚴重的老齡化問題。自歐債危機以來,歐洲國家的財政捉襟見肘,在職員工供養退休人口的壓力越來越重,必須延遲退休時間,才能確保社會保險制度不陷入崩潰境地。歐盟委員會預計,到2060年歐盟成員國必須將退休年齡推遲至70歲。在歐洲,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使歐洲現行的高福利模式屢屢遭受重創。如果高福利模式持續下去,就意味著政府需承擔更多的退休養老金和醫療救助保健等支出。歐洲各國的現狀是:各國政府受困於龐大的赤字,「福利超標」給多國造成了沉重的財政負擔。
解決制度問題:彈性退休
近日,中國人社部也提出了正在研究彈性延遲退休,同樣引起輿論反響。延遲退休是否能解決養老制度中的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主張對目前的養老保險制度進行大幅度改革,以應對未來的養老金危機。他認為延遲退休的目的毫無疑問只有一個,就是提高養老金的支付能力,因為退休年齡太低,威脅到制度長期的財務可持續性和支付能力。民眾反對提高退休年齡,因為這不僅影響到眼前的既得利益,更讓生活質量有所下降。所以政府首先要對延遲退休進行充分解釋,廣泛宣傳。讓民眾意識到養老金制度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從而贏得理解和支持。如果沒有讓延遲退休的人得到實惠,就很難獲得支持。
【2】嬰兒潮進入退休潮 美國社會保險資金2033年枯竭
據北京商報2012年4月26日報道,美國政府23日稱,由於嬰兒潮迎來退休高峰、經濟仍然虛弱以及政治家們不願大力補救退休和殘障計劃,美國社會保險將於2033年枯竭。
「嬰兒潮」進退休高峰 政府措手不及
美國養老保險制度實行的是多層次退休金支付模式,採取「政府社會保障退休金」與企業的「私人退休金」相結合的措施,同時鼓勵個人購買儲蓄性保險。政府「社會保障退休金」由企業和僱員按僱員工資的一定比例強制性繳納,該保險項目目前覆蓋了大約95%的職工。而二戰結束後的「嬰兒潮」一代目前已經逐漸達到了退休年齡,多達7800萬的人口數量讓美國政府措手不及。加之這一批人趕上了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美國的經濟繁榮,他們中的許多人在青年、中年時期投資房地產或股票,本以為可以在年老時積累一筆較為可觀的財富,使自己的退休生活有保障。
然而,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讓這一代許多人的投資打了水漂,這使他們的退休生活更無著落。
就業人口下降 養老金缺口擴大
「嬰兒潮」加入「退休潮」,老齡人口數量一度大增,領取養老保險金的人數也大幅增長。而在整體陷入蕭條的經濟環境下,美國就業人口不升反降,納稅人口隨之減少,造成養老金供需缺口越來越大,社會養老保障體系面臨嚴峻挑戰。政府統計數據顯示,未來20年內,65歲以上符合享受聯邦醫療保險的人數,將從2010年的470萬增長到800萬;67歲以上符合享受聯邦養老金的人數,將從目前的440萬增長到730萬。這兩項花費佔美國國民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將從2010年的8.4%增長到11.2%。
美國每年為超過5600萬退休老年人、殘疾人及其配偶和孩子提供社會保險福利。退休職工每月可領取1232美元(約合7693元人民幣)的退休津貼;而殘疾人每月可領取1111美元(約合6937元人民幣)的撫恤金。根據如上數據,美國政府預計,社會保險資金中的老年、遺屬津貼將於2035年耗盡,而殘障津貼將於2016年便提前枯竭,綜合考慮,兩項資金互相攙扶將只能支撐到2033年。專家預計,按目前的保障水平,每年要增加收稅332億美元才能滿足老年人的社會保障需求。
社會保險制度面臨壓力 已非改不可
美國人口老齡化隨著嬰兒潮退休高峰的來臨變得愈發嚴重,更為美國的社會保險施加更為緊迫的壓力。有分析人士指出,養老金的收支失衡已將美國聯邦社會保險推到瀕臨破產的邊緣。美國社會保險制度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關頭。為緩解矛盾衝突,美國政府此前已將普遍退休年齡提高至67歲,除此以外,可採取的辦法還有降低對較富裕美國人的年度福利增加幅度以及限制他們可享受的福利範圍,同時還可適時提高法定退休年齡、適當提高繳費標準、適度降低退休金水平。
【3】債務危機是美國民主的尷尬
據環球時報2011年11月23日報道,美國國內削減赤字談判21日宣告失敗,再次印證美國經濟短期內難以走出衰退的陰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指出,現在討論美國經濟是否符合經濟學定義上的衰退(即連續兩個季度的負增長)沒有意義,美國經濟已經陷入了一種高失業、低增長困境,而由此造成的財政收入減少與債務增長卻會成為常態。
雖然削減政府開支也涉及到軍事開支的減少,但削減最多的屬社會福利開支。這滿足了一些右翼共和黨人的要求,卻使社會不公平更加明顯。這些年來,美國社會收入提高最快的人絕大多數都是金融領域的領導人,這些人某種程度上說是造成金融危機的「元兇」。但危機發生後,他們非但沒有受到懲罰,一些人還受益於政府救助金融、銀行業的計劃。這次在提高國債上限的談判中,根本沒涉及提高對富人稅收的議題,只提出了縮減政府開支的議題。
這就意味著未來窮人享受的社會福利會下降,特別是老年人的養老金及福利會縮減。社會不公會引發社會動蕩,「佔領華爾街」即是其中一例,這會引起經濟的損失、投資的下降及經濟的衰退。
統計證明,社會中最大的消費群體其實不是富人,而是中產階級。美國的中產階級在金融危機中已經受到重大挫傷,而未來如果他們的社會福利一再降低,中產階級的消費能力會進一步下降。美國經濟的動力主要來自消費,如果未來消費持續疲軟,美國經濟則很難找到新的增長點。如果經濟緩慢恢復,通貨膨脹壓力逐漸加大,美國政府財政收入能力再持續下降,剩下的只有擴大債務來維持政府運行。但在已經非常大的債務基礎上繼續擴大債務,這種做法會越來越遭到外國投資者的懷疑。美聯儲搞了兩次量化寬鬆政策,但第二次的效果要明顯弱於第一次,而且從美國投資的情況來看,大量增加流動性並未促使投資大增。這不由得使人想到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當年的假設,即「流動性陷阱」的道理。
由於名義利率不可能為負,因此當利率已經降到最低時,刺激經濟的功能就沒有了。由於流動性偏好,人們在衰退時仍然喜歡握有現金,不會馬上投資,所以當經濟陷入「流動性陷阱」時,貨幣政策是失效的。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流動性陷阱」應該有新的解釋。那就是,當美歐等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前景不好時,這些國家中央銀行釋放出的大量流動性沒有流向本國的投資市場,因為這些國家的企業並不看好本國市場。統計證明,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並沒有隨著貨幣政策的放鬆而擴大,而是流向了新興市場,加重了新興市場的通貨膨脹壓力。
美國的政治危機更是難以化解。以「茶黨」為代表的抗議力量出現,表現出美國民眾對政府及傳統政治的不信任。其實,美國面臨的是雙重的政治信用危機:一方面,投資者擔心政治家們只關心自己的政治遊戲,把投資者的利益當兒戲:另一方面美國民眾對政治家們產生了巨大懷疑,懷疑政治精英與金融精英沆瀣一氣,政府出錢救助造成危機的金融機構,用的是納稅人的錢,而政府債務的危機又要導致納稅人再次做出犧牲。這種信用危機會導致民粹主義情緒上升,最終導致政策上的惡性循環。
美國民眾對政治精英的不信任,被 2010年美國最高法院通過的一項決定而加強了,最高法院決定,未來在美國的選舉中,為政治候選人競選而出資的上限被取消,誰願意出多少錢就可以士多少錢,美國公司可以隨便給政治競選捐款,會大大影響選舉的結果。連《華爾街日報》的文章都認為,美國政治領導人就是資本手中的一個玩偶,民眾對政治領導人的政策認同會逐漸下降,美國政府的行政能力會隨之下降。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佔領華爾街」才成為民眾不得已的選擇。難怪像《外交》雜誌那樣的美國主流媒體也發表文章,質疑美國的民主(因為美國是所謂代議制民主)是不是還有代表性。
【4】美媒稱中國買美債「別無選擇」 美國是在幫中國
據環球時報-環球網2011年8月16日報道,由於美國主權信用評級被調低,許多中國民眾擔心中國所持大量美國國債的安全性,也發出了希望美國「戒除毒癮」的忠告。但有些美國媒體並不以為然。15日,美國有限電視新聞網(CNN)刊文稱,中國以美國債權人自居,認為美國過度舉債拖累中國,但事實上,中國購買美國國債並非在向美國「行好」,而是別無選擇。事實上,美國通過向中國借債幫中國保持低匯率和出口優勢,才是在向中國「行好」。
這篇以「中國並非向美國行好」的文章出自CNN的專欄主持人札卡利亞之手。文章先是表達了對中國媒體「美國人應該戒除債癮」,「美國夢之完結」等說法的不滿,還援引了在中國被廣泛轉發的兩條微博,即「美國主權信用降級,為什麼我們成為最大犧牲品」和「用中國納稅人的錢來買美國國債是一個巨大的錯誤。」
「在美國,人們則擔心中國政府停止購買美國國債。我認為這種恐懼被過分誇大了。」文章說,「中美之間的經濟格局是冷戰時期核威懾的金融版本如果你毀掉我,我也會毀掉你。」文章繼而拋出一個論調,即如果中國拋售了1.2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自已也會深受其害。它的邏輯是,中國拋售美元將引發一個巨大的「災難鏈」,先是引發全球恐慌性地拋售美元,然後損害美國經濟,最後把美國當作最大出口市場的中國會自食其果。
「如果北京希望將全中國的工人都安置在工廠里,這就不是一個好主意。」文章說,「中國現在對出口導向型的增長戰略很上癮,這要求它的商品極其便宜,人民幣匯率也必須走低。這便是中國購買美元的原因。」其後,文章使用了一種排除法,將日元、歐元等國際重要貨幣都一一划出中國外匯投資的範疇,以力證中國除了美國國債外「別無選擇「。它說,只要是了解中日之間「深厚敵意「的人都會知道,中國不會投資日本國債,將日元當外匯儲備金。而歐洲不僅根本沒有國債這回事,歐元匯率也前所未有的不穩定。英鎊和瑞士法郎又無法滿足中國大量的外匯投資需要。「所以,就在中國博主和媒體們抨擊美國政府肆意揮霍時,北京正在購買美國國債。」
文章的最後,作者不無得意地稱,基於美國國債市場的安全及高利息,美國向中國借債其實才是向中國行好。「現實是,中國已經落入一個購買我們國債的循環。不管評級機構說什麼,沒有其它國債市場比我們的更大更安全。」文章說,「所以忽略那些中國在幫美國忙的理論吧。現實是,他們別無選擇。我們可能正在幫他們的忙。」
【5】美國債務危機:中國「傷不起」
據中國經營報2011年07月23日報道,美國正陷入預算僵局,在8月2日之前,平衡預算的憲法修正案能否通過,將直接關係到美國政府財務是否破產的危機。截至目前,國會和政府仍然在削減預算和增加稅收等措施方面爭執不下。美國財政部表示,除非國會最終成功得以提高美國14.3萬億美元的債務上限,否則,到今年8月2日,美國將無錢可花。美國財長蓋特納在全國廣播公司「與新聞界會面」節目中表示,失敗不是一種選擇。他說:「如果發生了無法提高債務上限的情況,你將看到整個美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遭受災難性的損害。」果如蓋特納所說,作為美國最大的債權人,同時經濟依存度又越來越高的中國該如何看待美國這場債務危機,它的未來走勢到底會如何,各種結局對中國到底又意味著什麼呢?
2012年大選前的先期角逐:增加稅收還是削減開支
目前,以奧巴馬(民主黨)為代表的美國政府與以共和黨為代表的美國國會之間正在展開緊張的論戰,奧巴馬方面希望通過增加對美國富人和大公司的稅收來減輕債務壓力,而共和黨方面則要求政府削減社會福利項目,例如養老金和醫療保健項目來達到減債目的。長期以來,以奧巴馬為代表的民主黨,其選民主要來自社會中產階級及其普通民眾,因為當然不願意通過削減福利計劃來削弱自己的選民基礎,故而提出對富人增稅建議。而佔據國會多數的共和黨,其選民多由富人組成,對富人增稅則相當於打擊了自己的競選力,因此轉而希望削減社會福利項目。
事實上,像本次債務危機一樣的政治遊戲在美國歷史上並不少見,2011年3月份,美國政府與國會就今年的預算問題就沒能達成妥協,最終預算未能通過。這種事件在美國歷史上同樣能找到例證,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就出乎了大多數人的預料,很多人認為出於經濟利益的考慮,美國不會讓美元與黃金脫鉤,但是以尼克松為主導的美國政府最終還是力排眾議,最終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引發了美國歷史上的大危機。智庫「美國進步中心」的資深經濟學家海瑟·鮑施伊就表示,「我認為我們不能排除這個非常真實的可能性,那就是這種情況會把我們再次帶入衰退。」而雙方一旦談崩,將導致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美國房貸利率會上升,消費者支出會減少。隨著各行各業停止僱用新人,已經高企的失業率會繼續攀升。鮑施伊表示,「如果發生了債務上限無法提高的情況,什麼事都可能發生。」
對於事件未來的走勢,大多數人認為美國政府與國會之間達不成妥協的可能性不大,只不過越激烈的談判過程,越是出於雙方要價或增加籌碼的表現。
對中國的影響:「談崩對中國未必是壞事」
談到對中國的影響,很多人馬上就會想到投資,因為我國持有大量的美元債券以及美元資產,美國債務危機的懸而未決將導致一種不確定性,而不確定性中就蘊涵著風險,一個直接的風險就是美元價格下跌導致的貶值風險。眾所周知,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黃金,儲備量達8000多噸。從經濟角度來看,美國一定不願走到這一步。由此,雙方可能達成妥協。
而達成妥協的結果是雙方就債務問題達成一致,突破既有的14.3萬億的負債上限,美國勢必將再次發行債券,而擴大發債,則意味著美元貨幣量的增加,這是一種令美元貶值的做法,在這一做法之下,中國大量的外匯儲備將面臨縮水的危險。從歐洲國家的主權債務危機來看,危機源頭主要都是政府通過對外舉債來支持本國國民的高工資和高福利,同時通過槓桿機構將這一負擔轉嫁到發展中國家。從歐美目前的這輪危機來看,這種模式已經變得越來越麻煩。
不可忽視的深層次影響:我們正在面臨一場真實的「貨幣戰爭」
事實上,長期以來,在美國市場上存在這樣一種論調,即中國人為什麼要存在那麼多錢,不花錢,反過來支持美國人消費,最終成了美國最大的債權人。他們認為,是中國採取了不公平匯率體制,通過壓低人民幣的價值獲取出口優勢,進而獲得大量外匯儲備,這些儲備反過來借給美國人消費,導致了美國人債務危機。這也從反面提醒我們美元外匯的潛在問題,目前我們有60%~70%的對外貿易是用美元結算,反過來我們又用美元購買了大量美國國債,這直接導致了美國債務危機對中國的連鎖反應。
值得注意的是,推動中國亟須進行多元化投資改革的動力還有更為複雜的因素。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BMW中經智庫專家陳淮表示,我們正在面臨一場真實的「貨幣戰爭」,這場戰爭帶給中國的挑戰,一方面是美元單位資產的貶值,另一方面就是美國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引發的輸入性通脹。而這兩種挑戰的程度,正在與美國債務危機的未來走勢緊緊連結在一起。
長期以來,美國的財政問題與就業問題一直是縈繞於中美關係間最重要的因素,更是直接影響了美國的對華政策。本次美國的債務危機,不僅事關中國的巨額外匯儲備,同時,敏感的就業問題(危機)更是直指中國的製造業前景。可以說,美國未來的經濟、貿易、財政(包括稅收、貨幣)、金融(匯率)等一系列政策都將構成中國企業國際化、全球化的重要環境,並直接影響中國國內企業的運營現狀。新的債務危機很可能將使上述措施進一步嚴厲化,因此這不是單純的美國議題或宏觀議題,相反,它將直接影響到中國千千萬萬個企業的命運。
【6】美國退休人員福利金缺口1.38萬億美元
據時報快訊-證券時報網2012年6月19日報道,美國獨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6月19日公布的美國養老金與退休醫保資金狀況年報顯示,截至2010年,美國養老金和退休人員醫保融資缺口從前一年的1.26萬億美元增長1200億至1.38萬億美元,為歷史最高水平。其中包括7570億美元養老金支付承諾沒有任何現金擔保。
報告稱各州應該承擔的醫保資金數額為6600億美元,但只拿出了331億美元來支付醫保費用,資金缺口高達6270億美元。養老金缺口和醫保缺口總計達1.38萬億美元,與2009財政年度相比增加9%。皮尤研究中心的報告援引全國州議會會議數據稱,43個州已經削減福利開支,三年來增加了員工自己支付福利的比例。洛格管理學院的喬希說:「許多州和地方政府將減少或調整退休人員的生活費作為削減成本的方式之一。
【7】人口老齡化危機 美國社保的「黑洞」
據證券市場周刊2012年6月04日報道,自2010年初以來,政府債務危機開始在歐元區蔓延,希臘、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和義大利等國紛紛淪陷。在陸續推出兩輪量化寬鬆政策後,美國政府的債務風險也開始抬頭,聯邦政府總債務佔GDP的比重從2007年的63.7%激增至2011年的101%,總額高達14.79萬億美元。政府債務及與之相關聯的包括居民和企業在內的國家資產負債可持續性問題浮出水面,而這又是傳統經濟學中很少涉及的問題,它警醒世人必須高度關注國家資產負債的可持續性。
「多米諾骨牌」相繼倒下 金融危機是資產負債危機
此次金融危機及後續問題均源自不牢固的國家資產負債表。所謂國家資產負債表是指包括了政府、居民、非金融機構、金融機構等所有經濟部門在內的資產負債信息。它反映了整個國民經濟在某一特定時點上的資產和負債的總量規模、分布、結構和國民財富及總體經濟實力的狀況和水平。資產負債表不牢固主要表現為結構錯配、貨幣錯配和期限錯配。
以美國為例,在居民部門「寅吃卯糧」式的負債消費模式下,住房按揭貸款和消費信貸不斷提升,其資產負債結構嚴重失衡。隨著房價泡沫破裂和次貸危機的發生,居民開始降低消費,修復自身的資產負債結構,而金融機構為降低自身的槓桿率也開始收縮信用。二者的共同作用導致實體經濟受到嚴重衝擊,經濟出現衰退。政府為了應對衰退,通過一系列的經濟刺激計劃,擴大政府投資,提高政府部門資產負債的槓桿水平,使得結構錯配傳染到了政府部門,放大了政府債務的風險。私人部門的債務危機最終演變成為政府債務危機。
在此次金融危機中,以波羅的海三國為代表的中東歐所謂「里加流感」充分說明了貨幣錯配對經濟的傷害。以拉脫維亞為例,該國曾是東歐經濟明星,經濟增長一度長期維持在9%左右,被視為經濟轉軌的典型。但是由於在經濟轉軌中,國內的金融體系幾乎全部為外資所取代,國內的金融活動幾乎全部以外幣形式進行,貨幣嚴重錯配。而在金融危機中,外資銀行為幫助其母行脫離困境,抽回資金,使這些明星國家迅速陷入困境。金融危機外部衝擊導致了這些國家國內金融與經濟的全面危機。
因國家資產負債表的問題導致金融危機,又因金融危機使國家資產負債表難以持續
此次金融危機的導火索是次貸,使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的千里大堤潰於「蟻穴」。而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衰退,不僅使私人部門的資產負債表出現危機,而且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各國的資產負債表又具有高度的關聯性,於是危機相互傳染並相互激蕩。恰如「多米諾骨牌」接連倒下,全球經濟出現嚴重衰退。為防止危機的進一步蔓延和深化,各國政府一致性地採取搶救性的財政貨幣擴張政策。其結果,又導致政府債務負擔加重,而使政府的資產負債難以為繼。
因國家資產負債表的問題導致金融危機,又因金融危機使國家資產負債表難以持續。這種進退維谷、左右為難的局面凸現了建立跨代際可持續的健康的國家資產負債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中管理國家資產負債的能力建設至關重要。目前,世界經濟仍在動蕩之中,以結構調整為中心的全球經濟再平衡正在進行,中國難以獨善其身。因此,有必要將國家資產負債表及其管理能力納入中國宏觀調控體系建設,把宏觀審慎管理放在堅實的基礎之上。
【8】美國「寅吃卯糧」負債高消費高福利的「社保養老」模式,是金融危機的「發動機」
有關美國次貸危機、債務危機、養老金制度危機及其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報道,我們還可以列舉很多很多,但那簡直就是對讀者耐心極限的挑戰和時間精力的巨大浪費。不過,在大道國學者夏商先生看來,我們還是有必要以此提醒「言必稱美國」專家們的「選擇性失明」。
如果說美國的確是中國養老制度改革的「國際標準」範式,那麼恐怕最值得學習的就是美國的「借債成癮」。然而,歐洲「借債成癮」的先學先試,又給了我們一個怎樣的示範呢?關鍵在於,將債務危機擴散和轉嫁出去的能力與特權,只有美國才具備,而且是獨家壟斷性的霸權。與此相配套的組織體系,除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貿組織和世界銀行「大股東」的「一票否決權」外,還要有諸如組織「群小鬧海」軍演這樣最強大的「堅船利炮」。
儘管如此,美國還是難以擺脫自身的養老金債務危機,還是難以避免「佔領華爾街」的吶喊。究其根源,還是因為「美國政治領導人就是資本手中的一個玩偶」。華爾街私人資本操控的政府和政客,自然是以追逐其私人資本利潤最大化為天職和本能,又怎麼能以人民大眾福利最大化為目標呢?這個掌握著「世界貨幣」的「世界政府」,又怎麼會為世界人民和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負責呢?
CNN的專欄作者不無得意地稱,美國向中國借債其實才是向中國行好。「現實是,中國已經落入一個購買我們國債的循環。不管評級機構說什麼,沒有其它國債市場比我們的更大更安全。」你看,美國「借債成癮」,中國又落入「購買我們國債的循環」。於是,美國次貸危機,中國就得連鎖反應,美國人又怎能不自鳴得意呢?怎麼?不服?且看「堅船利炮」軍演伺候!
我們正在面臨一場真實的「貨幣戰爭」,這場戰爭帶給中國的挑戰,一方面是美元單位資產的貶值,另一方面就是美國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引發的輸入性通脹。而這兩種挑戰的程度,正在與美國債務危機的未來走勢緊緊連結在一起。信哉,斯言!
那麼,我們又是怎麼會落入美國這個「雙向收費」的「貨幣戰爭」圈套呢?還是因為市場經濟「國際慣例」的接軌,還是因為這個接軌的制度設計,還是因為精英專家們從企改、醫改、教改、房改、稅改、價改直到養老制度改革「頂層設計」的一路指導護航!
如果說,美國以中國為「假想敵」的軍演,是「貨幣戰爭」的繼續,也是更大規模戰爭的序幕。如果說,美國軍演的步步升級,是在召喚「群小鬧華」的內外呼應。如果說,佐利克世行報告給中國開「改革藥方」,本來就肩負著美國「貨幣戰爭」的使命。那麼,這麼多年來,「言必稱美國」的中國改革智囊精英專家們,你們究竟是在給誰進行「頂層設計」?在你們高談闊論養老金制度改革的時候,你們首先必須拿出「不是漢奸」的證明。而且,這個證明,不能以美國的「國際認證」為為準,而必須能經過中國99%人民大眾的公信認證!
推薦閱讀:
※收藏!養老院服務質量大檢查操作手冊(含表格)
※【鎮興中國】特色小鎮之生態養老路徑——專訪北京太陽城董事局主席 朱鳳泊
※老有所養,靠誰?
※養老產業融資途徑之一:發行債券
※【6.14】看中國老齡化現狀以及未來趨向淺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