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德國攝影師的中國式審美
任何70後、80後看到這個德國攝影師的照片都會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Michael Wolf(邁克爾·沃爾夫)就是那位高尚的、純粹的、脫離了低級趣味的資產階級攝影家,他對中國的一切都充滿了新鮮感,並為此展開了一系列拍攝項目,包括「中國的肖像」、「凳子」、「繁華都市小小神」、「後門」、「真實的假藝術」.....
雖然Wolf自認這些項目是無害的,但很明顯這個德國佬並不受歡迎,在拍攝過程中經常有人報警,因為他「損害了中國形象」——他拍攝這些掉面子的東西嚴重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
警察沒有逮捕過Wolf,但有一次保安曾扣留他超過6個小時,並沒收了膠捲。
他拍攝的這組《portraits made in china》(中國的肖像),裡邊沒有光怪陸離的豪華建築、珠光寶氣的商場,而是那些生活在1997-1998年的中國的普通人,他們身上帶著的「被忽視的時髦」。
Michael Wolf 生於德國慕尼黑,在美國長大,畢業於英國Essen大學,然後在著名的德國明星周刊幹了八年之後,毅然決然的走上了自由攝影師的道路。
Michael Wolf 1995年開始在香港生活,似乎也在尋找香港乃至中國的發展脈絡。翻看Wolf 的拍攝項目你絕對會震驚,如此的痴迷分類和收集,只有德國攝影師才在血統中有這樣的嚴謹吧。
下面就要開始不走尋常路了,編兒給大家看看他拍的既嚴謹又嚴重傷害中國人民情感的:「凳子」「繁華都市小小神」「後門」「真實的假藝術」。還有多次獲獎的「建築密度」、「東京壓縮」。
凳子
他的第一本攝影集《坐在中國》是2002年出版的,收錄的是他的《Bastard Chairs》項目中,記錄了形形色色的體現著中國民間智慧的「凳子」。
《舊金山紀事報》對Wolf的這些「凳子」,寫道:「任何看到這些照片的人都會把它們當作是肖像,而非審視——民間智慧被官方視作落後的象徵。」
繁華都市小小神
《繁華都市小小神》其實是以香港鬧市中的土地神位為題材,Wolf通過這些隨處可見、看似無奇的東西,來闡述傳統習俗在香港鬧市中的存亡現狀,誘人深思。
後門
當然是香港的後門,Wolf在這個人口最稠密的地界穿行,縱橫交錯的黑暗街巷乍一看去像被城市家庭遺忘一般,成了人造世界的碎屑。
在Wolf的鏡頭下,這些碎屑儼然成了迷人的裝置作品;城市樓群展示秩序之美的同時也掩藏著隨處可見的混亂。
真實的假藝術
wolf的這組作品講的是深圳知名的「大芬畫家村」,該地每年生產超過幾百萬幅拷貝畫作。在中國, 拷貝藝術堪稱百萬工業, 生產作品裡面包括了百分之七十的著名畫作。百分之八十左右的作品靠出口, 進入美洲及歐洲的大賣場或是畫廊。
wolf的作品表現出大幅度生產,與藝術創作的細節性特點,兩者投射出的強烈反差。此村最快的工人一天可以完成三十幅作品,當觀賞者欣賞畫作的同時,作品背後的創作動機與藝術本身的分別發人省思。
當訪問其中一名畫匠如何完成梵高的名作向日葵時,他回答:「這張很簡單, 只要畫四百筆左右就完成了!」
Michael Wolf 的拍攝項目確實有點多,但其中最致命的應該還是《建築密度》!
建築密度
Michael Wolf 在香港生活了10年後拍攝了一些列香港住宅樓的大型照片,取名為「建築密度」。
他說這組作品主要是想表現人在狹窄空間里的一種生存狀況。他的每個主題都和人有關、和人性有關,是在長期思考、長期『行走』中積累後產生的創作衝動。歸根結底,都是對人及其周圍環境的關注
這組有名的《東京壓縮》其實也是出自wolf之手!
wolf通過對每天上班高峰時間東京地鐵里乘客表情的記錄,來反映城市中人們的生活狀態。日本東京地鐵的擁擠是世界出了名的,所以許多人戲稱擠地鐵是東京人的噩夢,尤其是在早晚高峰時段。工作人員在乘客數量達到地鐵承載量120%的時候就會去幫助乘客擠上地鐵,當乘客的人數達到地鐵承載量200%的時候車門是很難關上的。
這個德國佬真是高產!
怎麼?你還捨不得摁快門?
米拍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這道乾隆年間的聖旨,英國人看了笑掉大牙,中國人看了羞愧難當!
※中國心靈慰籍音樂《群星·紫色家園》4CD
※中國未來的國運如何?
※試問:當今中國到底是誰家天下?
※國家住房銀行呼之欲出 中國版兩房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