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Luminal型乳腺癌診療策略
作者:CMT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病例簡介
患者女性,64歲,已絕經。
2008年患者發現右乳腫塊,確診為右乳腺癌,行右乳癌改良根治術。術後病理示:右乳浸潤性導管癌Ⅱ級,腫瘤大小3×2.5×1.3cm,未累及乳頭皮膚及胸肌筋膜;前哨淋巴結轉移2/3。遂行腋窩淋巴結清掃術,淋巴結為0/16,腋窩淋巴結轉移癌總計2/19。病理學分期(pTNM)為:pT2N1M0。
免疫組化(IHC)示:雌激素受體(ER,3+)、孕激素受體(PR,2+)、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2+),Ki-67(30%+)。HER2熒光原位雜交技術(FISH)檢測示:HER2基因無擴增,陰性。
MDT討論1:手術及術後輔助治療方案制定
乳腺外科近年開展的前哨淋巴結活檢(SLNB)使乳腺癌手術範圍進一步縮小,減少了手術給患者帶來的創傷。在術前影像學檢查中,如未發現臨床陽性淋巴結轉移,則應選擇行SLNB。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綜合網路(NCCN)指南,無前哨淋巴結(SLN)轉移的女性可不行腋窩淋巴結清掃術(ALND);一些僅有1~2枚SLN轉移且計劃接受保乳術和全乳放療的女性,也可不行ALND;SLN轉移但仍接受乳房切除術的女性,可進行ALND。
本例患者前哨淋巴結有2枚轉移,需要行ALND治療。
病理科正確檢測和評定乳腺癌患者HER2結果,涉及患者是否適合抗HER2靶向治療,且對內分泌、化療的選擇及預後評估起指導作用。當前HER2狀態已是病理診斷常規內容,方法包括IHC和FISH。因HER2狀態在IHC檢測中可與其他指標同時檢測,是臨床檢測首選方法,而FISH多用於結果確認。IHC檢測是根據細胞染色比例和強度進行定性,判讀結果分為「0、1+、2+、3+」。當出現該病例的「2+」結果時,須應用FISH檢測進一步明確HER2狀態。研究顯示,兩種檢測方法的一致性基本保持在95%左右,我中心開展的對比研究顯示IHC與FISH檢測方法一致性約為98%。
腫瘤內科評估該患者術後複發風險,危險因素包括腫瘤大小3cm、腋窩淋巴結轉移2個和Ki-67(30%+),為中危患者。根據當時治療標準,建議行足量EC方案輔助化療。絕經後乳腺癌患者的輔助內分泌治療,BIG1-98研究已證實,5年的來曲唑優於他莫昔芬(TAM),顯著改善患者無病生存[風險比0.81,P=0.003],降低患者遠處轉移風險達27%(P=0.001)。因此,對這類患者的內分泌治療,可給予芳香化酶抑製劑(AI),該患者選擇的AI是來曲唑。回顧乳腺癌輔助治療依據的變化過程,最初聖加倫(St.Gallen)指南中對患者進行高、中、低危危險度分級。2009年起St.Gallen指南強調以乳腺癌分子分型指導輔助治療策略,將乳腺癌分為LuminalA、LuminalB、HER2陽性和三陰型4個分子亞型。到了2015年,St.Gallen指南及《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範》等均指出,不應僅以某一方面因素來判斷患者預後,須將複發風險評估系統和乳腺癌分子分型有效結合,共同評估及制定患者的輔助治療策略。
放療科該患者(T2N1M0)術後複發風險為中危,在現代有效的全身治療下,其局部複發率約為10%~15%。本例患者接受了足量的輔助化療,隨後行標準的來曲唑輔助內分泌治療,全身治療基本充分。隨後是否行輔助放療、放療是否帶來生存獲益仍無完全的定論,目前的臨床決策是從中選擇有複發高危因素的患者放療。該患者64歲、LuminalB型、ALND較為徹底(LNM2/19),這些都提示預後良好,不良因素是腫瘤偏大3.5cm、淋巴結有2個陽性(與1個相比)。對於這例中危複發風險的絕經後老年患者,並不是特別推薦輔助放療,可充分告知患者其複發風險,與其充分溝通後決定。
輔助治療
EC方案[表柔比星(80mg/m2)+環磷醯胺(600mg/m2)]化療治療共6周期。未行術後輔助放療。隨後給予來曲唑內分泌治療5年。
2013年4月,複查發現右鎖骨上腫物。穿刺病理證實為右鎖骨上淋巴結轉移。
複發轉移後的治療
2013年5月~2014年3月,給予TAM內分泌治療,2014年3月因鎖骨上淋巴結轉移進展停葯,最佳療效為部分緩解(PR),無進展生存期(PFS)=10個月。期間曾建議患者行局部放療,因患者顧慮不良反應終未施行。
2014年3月~2014年11月,給予TX方案(多西他賽+卡培他濱)×5周期序貫X單葯維持4周期,後因Ⅲ度手足綜合征停葯,最佳療效PR,PFS=8個月。
2015年1月複查影像學檢查(圖1)提示雙肺轉移瘤,無咳嗽、氣短等呼吸道癥狀。
圖1 2015年1月胸部CT發現雙肺多發轉移
2015年1月起給予氟維司群(500mg,每月一次)內分泌治療,2個月後腫瘤進展,療效評價為疾病進展(PD),PFS=2個月。
2015年3月~2015年9月,給予依西美坦+依維莫司治療,4個月時最佳療效PR,PFS=6個月。
2015年9月複查CT提示:肝多發轉移(圖2)、MRI提示:腦單發轉移瘤(圖3,大小為1cm),無中樞神經癥狀。考慮為疾病進展。
圖2 2015年9月腹部CT提示多發肝轉移
圖3 2015年9月腦部MRI提示單發腦轉移
MDT討論2:兩線內分泌治療失敗後多部位複發轉移的治療方案制定
影像科肝臟是乳腺癌較為常見的轉移部位之一,常規複查隨診中,一般行超聲、CT檢查,簡便易行且效果良好。但乳腺癌肝臟檢查較為特殊的一點,是由於患者全身治療尤其是內分泌藥物治療後,會造成脂肪肝發生率顯著升高。此時MRI就顯示了優勢,肝臟MRI可與脂肪肝加以鑒別,同時增強MRI的圖像中也會顯示出環形強化,不會受到脂肪肝等對影像學的影響。另一方面,在對腦轉移病灶的檢查中,MRI能夠從三個斷面對病灶全面評估,顯示的效果也較好。同時建議行增強MRI,能夠便於檢出更多、更小且不易被發現的腦轉移病灶,使得臨床進行及時的治療與處理。
放療科回顧患者初次複發轉移僅為鎖骨上淋巴結區域複發,應在內科治療控制病情的情況下行局部放療治療,爭取控制區域病灶,降低繼發遠地轉移風險,該患者這一階段未行局部放療很遺憾。隨後病情不斷進展,出現肺、肝及腦部轉移。對於遠處轉移性乳腺癌,放療對腦轉移的治療效果優於化療,一般多需給予放療。但該例患者的腦轉移病灶較小,為1cm、單發且無中樞神經癥狀,同時有比較廣泛的肝肺轉移,在這種情況下,可先予全身治療。如全身治療對腦轉移瘤有效,可以暫時不考慮局部放療;如全身治療對腦轉移瘤無效(腫瘤增大或出現其他腦轉移灶),可視腦轉移灶的多少,考慮在選擇合適的時機給予局部立體定向放療或全腦放療,隨後再考慮行全身治療。
腫瘤內科患者為LuminalB型絕經後乳腺癌,5年輔助內分泌治療後發生複發轉移(DFS較長),且僅為鎖骨上淋巴結轉移,腫瘤負荷較小。因此複發轉移後給予患者一線內分泌治療而非化療。隨著病情的不斷發展,患者接受了一線化療治療及兩、三線內分泌治療,先後獲得了14個月的PFS,並且這種化療、內分泌治療交替給葯的方法,也能較好地保證患者的生活質量。但患者在三線依西美坦+依維莫司治療過程中出現病情的快速進展――肝臟多發轉移瘤,此時,對於這類需要迅速緩解病情或其他出現內臟危象情況的患者,在治療策略制定上,建議給予患者化療。針對腦轉移的局部治療時機,需要綜合評估全身腫瘤情況,在全身治療的框架下進行。後續治療2015年10月起給予全身化療治療(略)。
總結
徐兵河教授我院在國內最早開展乳腺癌MDT策略,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開設了乳腺癌綜合門診和綜合查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過我院乳腺癌MDT專家組成員對該病例的分析,充分反映了乳腺癌MDT的重要性。不斷開展乳腺癌典型病例的MDT討論對提高我院乳腺癌的治療水平至關重要,相信對國內同行也有借鑒作用。
推薦閱讀:
※乳腺癌是切得越大越好嗎?保乳手術是在以命相搏嗎?
※卵巢不好易衰老,多吃它,呵護子宮,預防卵巢癌
※腫脹吸脂技術治療乳腺癌術後上肢淋巴水腫
※乳腺癌患者的飲食注意
※得了乳腺癌,我還能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