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意象專題----桃花

詩歌意象專題----桃花

唐代吳融有詩「滿樹如嬌爛漫紅,萬枝丹彩灼春融」,白居易的堂弟白敏中也道「千朵濃芳綺樹斜,一枝枝綴亂雲霞。憑君莫厭臨風看,占斷春光是此花」。詩詞中只要出現桃花字樣的,無一不是春意融融。

  溫風如酒,春光燦爛的季節終於來了,這時桃花是當仁不讓的主角。蘇軾有詩:「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濃濃的春意,桃花應該更早些時候知道吧。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春意融融的桃花

  艷麗的桃花彷彿就是春天的象徵,人們把農曆二月叫桃月,春雨叫桃雨、桃花雨。唐戴叔倫有詩《蘭溪棹歌》:「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就是指春雨中的桃花。我們知道白居易曾有《題大林寺桃花》一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常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見到了桃花,就彷彿追到了春天。

  《詩經 ·周南·桃夭》篇: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這是一首慶新婚的詩。詩中用美艷的桃花來形容新娘子,又用將來會結實累累的桃樹來預祝新娘子多生貴子。

  桃花,往往伴隨著一個個美麗的愛情故事。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人面桃花」的故事,它來源於唐代詩人崔護所寫的一首詩:

  題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在,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和桃花樹下女子的愛情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這裡就不重複了。然而,千百年後,我們讀到此詩,那個桃樹下凝睇含笑、脈脈含情的少女,卻如同親見,桃花樹下那段如灧灧春光一樣的美好愛情,依然讓我們憧憬嚮往。

  唐太宗的妻子長孫皇后有一首詩,名為《春遊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艷妾動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邊嫩柳學身輕。

  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

  林下何須遠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

  這首詩中,出現了兩次桃花的影像,長孫皇后可不像後世中的女子那樣羞答答的,而是大膽地說:「蘭閨艷妾動春情」,那燦爛明媚的桃花,正代表了盛唐女子的青春活力。

  此後的詩詞文賦中,一提到「桃花臉」、「桃花面」,都不覺讓人記起愛情的故事,不過後世的許多文字中,不免都掛上了傷感的色彩。晚唐擅寫閨情詩的韓偓,曾在《復偶見三絕》第二首中這樣寫道:

  桃花臉薄難藏淚,柳葉眉長易覺愁。

  密跡未成當面笑,幾回抬眼又低頭。

  這名女子因為種種原因,不得和有情人成為眷屬。她現在默默地望著這個她深愛的男人,心中悲辛交集,卻不敢脫露形跡,此時此刻,情何以堪!韓偓還有一首名為《新秋》的詩:「一夜清風動扇愁,背時容色入新秋。桃花臉里汪汪淚,忍到更深枕上流」。我認為這兩首詩中的都用「桃花臉」來形容的女子,應該是同一人,她或許正是韓偓念念不忘的情人。

  直到現代,張愛玲有一篇名為《愛》的散文,其中寫了村莊里的女孩子,一個春天的晚上,她手扶著桃樹,和一個男子打招呼:「你也在這裡嗎?」然而,他們的故事從此沒了下文,後來女孩子拐賣到他鄉外縣,幾次三番地轉賣,經過無數的驚險和風波,但老了的時候她還記得,那個春天的晚上,那個桃樹下,那個年輕男子。

  桃花,一直都代表著那美好易逝的愛情。正所謂:「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古來多少痴情人都傷嘆: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

  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的仙隱情結

  桃花,所代表的意象,不單單是青春妙齡的女子,芬芳甜蜜的愛情。由於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文,桃花也代表著隱逸和超脫的氣質。

  《桃花源記》一文大家都非常熟悉,這裡就不多說了,王維有詩:「采菱渡頭風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樹壇邊漁父,桃花源里人家」。就堪稱「詩中有畫」,道出了隱者之居的剪影。王維還有一首長詩《桃源行》,幾乎用詩句將《桃花源記》複述了一遍: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去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中雞犬喧。

  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

  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曲到雲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詩中開頭和結尾都提到了桃花,前後呼應,文勢活躍多姿,情韻悠長。唐宋時人寫《桃源行》的相當多,像劉禹錫、韓愈、王安石等都寫過,不過清代名士王士慎就評道:「唐宋以來,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詰(維)、韓退之(愈)、王介甫(安石)三篇。觀退之、介甫二詩,筆力意思甚可喜。及讀摩詰詩,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強(拉硬弓),不免面紅耳熱,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

  其實我覺得,也未必什麼事都抬出 「盛唐」來說道,王維這首詩確實寫得最好,但我覺得更重要的原因是王維本身就是隱士風度,擁有恬靜安閑的性格。而韓愈、王安石二位,一個是「木強人」、一個是「拗相公」,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都是脾氣火爆,不撞南牆不回頭的「犟筋頭」。他們來寫與世無爭的《桃源行》,自然是油水難融。


推薦閱讀:

風水與轉化專題
牛蒡茶專題(摘要之一)
必修一第九專題
【盛世·大家】系列專題之——吳悅石

TAG:詩歌 | 意象 | 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