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游上海】上海灘的那些歷史悠久的老房子

外地人游上海,喜歡老房子,隨走隨拍,用鏡頭記錄下這些或典雅、或雄壯、或瑰麗、或滄桑的古老建築。回來整理了一下,發現這裡的每一座房子、每一幢建築都充滿了歷史和故事。

孫中山故居,香山路7號。孫中山和夫人宋慶齡1918年入住於此。孫中山逝世後,宋慶齡繼續居住到1937年。現故居內的陳設絕大多數是原物並原樣布置。1961年故居被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周公館,即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舊址,思南路73號。是一幢一底三層的西式花園樓房,建於上世紀20年代,1946-1947年國共談判期間,周恩來、董必武等曾多次在這裡會見各界人士並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1959年被列為上海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修復建立紀念館。

思南公館,思南路51-95號。舊由義品洋行經租,習稱義品村,系法國式小樓,2~3層,室內舒適,花園寬敞,主要分布於思南路兩側。下面說說思南公館這塊兒有哪些響噹噹的神奇人物:36號楊森,後為黃金榮小老婆金素琴姐妹租住;57號陳長蘅;61號薛篤弼;87號梅蘭芳……精力有限,這些地方都沒有走到,憾事!

盧漢故居,思南路44號。盧漢(1895-1974年),雲南昭通人,彝族,著名抗日愛國將領,原國民黨滇軍高級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40年代寓居於此,1949年12月9日在昆明率部起義,和平解放雲南,1955年被授予一級解放勳章。盧漢歷任雲南軍政委員會主席、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國家體委副主任、國防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二、三屆常委、全國政協二、三、四屆常委。1974年5月13日因患肺癌,在北京病逝,終年79歲。

舊上海法租界警務處暨中央捕房,上海建國中路22號。1918年竣工,同年警務處與蘆家灣捕房遷此,底樓為當時法租界最大的拘留所。1943年起先後為汪偽上海特別市警察局盧家灣分局、上海市警察局盧家灣分局。1949年5月後為上海市公安局盧灣分局。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黃陂南路374號(原法租界望志路樹德里106號),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地方。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各地代表共12人,他們是:毛澤東、何叔衡、李達、李漢俊、董必武、陳潭秋、王盡美、鄧恩銘、張國燾、劉仁靜、陳公博、周佛海。共產國際派馬林(荷蘭人)和赤色職工國際代表尼克爾斯基(俄國人)出席了會議。後因有法國搜查人員介入,會議被迫終止,轉至嘉興南湖一艘船(紅船)上進行,最終圓滿落幕。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馬當路302-304號,建於1925年。朝鮮三一運動以後,韓國臨時政府幾經遷移於1926年入駐這裡,當時金九任國務領(相當於總統)。1932年,由於韓國臨時政府成員遭到日本軍警的逮捕,被迫撤離上海。但它是韓國臨時政府在上海辦公時間最長、保存最完整的「舊址」。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於1933年4月13正式對外開放,曾接待過3位韓國總統,3位國會議長。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被稱為「韓國民族獨立運動的聖殿」。

聯合教堂(也叫新天安堂),南蘇州路107號。原為中華基督教會下教堂,1866年由英美僑民建造,英國建築師道達爾設計,供英國僑民做禮拜使用。聯合教堂為近代仿哥特式磚木結構的教堂,中部設計有一座高達33米的鐘塔。歷史上,它曾是蘇州河南岸的制高點。在鐘塔的東西兩側各有一個禮拜堂,因此教堂的總體平面呈雙十字結構,可容納五六百人祈禱。

有資料調查顯示,聯合教堂曾是外灘地區唯一沒有被改建或重建的歷史建築,可惜後來遭到了破壞,早已面目全非:鐘樓只剩下殘缺的底部,西側的禮拜堂早被拆毀,東側的禮拜堂也在2007年的火災中燒毀,只剩下四面的牆壁,和燒黑的屋架。現在的教堂是按原貌重新恢復重建的。

原英國領事館(背面),中山東一路33號。是上海外灘建築群中最古老的也是唯一一座19世紀建築物,建成時間為1873年。建築風格屬於19世紀流行的殖民地式樣,四坡頂,2層均有券廊,磚木結構。1966年,英國駐滬總領事館關閉,該大院成為上海市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用房。2003年,置換給新黃浦集團。

原英國駐滬總領事館(1號樓),佔地最初有126畝,後來只用了58畝,是外灘唯一擁有大片花園綠地的建築。為目前外灘一線現存最早的建築。它是上海近代歷史的一個見證,是上海租界乃至上海現代化城市發展的起點。

原划船俱樂部會所,南蘇州路76號。建於1905年,由瑪禮遜洋行設計,建築風格折中。頂部為維多利亞風格,局部帶巴洛克裝飾。原建築由會所(中部)和游泳池(西翼)、船庫(東翼)等三部分組成,現保留的為部位會所建築和原西翼游泳池的門樓。原東翼船庫建築因建設吳淞路閘橋需要於1989年拆除。

真光大樓,圓明園路209號。原為中華浸信會聯合會辦公樓。1930年建成。建築面積3347平方米。匈牙利建築師鄔達克設計。大樓坐西朝東,鋼筋混凝土結構,裝飾藝術派風格。

外牆深褐色面磚飾面,立面上豎向線條密集,頂部層層收分,牆面飾以銳角狀豎線條裝飾,出女兒牆收頭。大片玻璃窗與方形玻璃燈柱及室內流暢的天花與牆麵線腳及燈飾處理,都具有一種強烈的時代感,極具視覺震撼力。

蘭心大樓,圓明園路185號。原為上海蘭心戲院,是近代外國人在華設立較早的戲院之一,建造在上海最早的劇場——蘭心戲院舊址上。1927年竣工,當時國民政府外交部駐滬辦事處就設在此處。大樓坐西朝東,七層鋼筋混凝土結構。

外牆立面採用褐色面磚飾面,簡潔清麗。主入口處略前出,設齒狀隅石,層間窗洞置連續式平拱鋼窗,橫線條韻味感強。頂部挑出陽台飾愛奧尼式柱,窗楣上置三角形山牆花裝飾。頂層塔樓三面飾弧拱券、中間是券心嵌銷石。整幢大樓呈現出現代主義風格並局部帶有新古典主義裝飾。

協進大樓,圓明園路169號。建於1923年,高6層,立面為折衷主義風格。主入口大廳樓梯間有時代特徵,樓梯為鑄鐵製造,木門玻璃。協進大樓曾是中國基督教和中國民眾本身統一的象徵,民國時期長期作為基督教協進會大樓使用。

哈密大樓,圓明園路149號。建於1927年。由新馬海洋行設計,具有新古典折衷主義外立面,整幢為八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外立面裝飾細緻豐富,立面風格為折衷主義三段式立面,整體比例適當,入口大門和陽台處理細節精到。該棟建築曾進駐中央通訊社上海分社、文匯報館、沙咪洋行、瑞和洋行等單位。

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大樓,圓明園路133號。建於1933年,由滬上華籍著名建築師李錦沛設計。建築坐西朝東,九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大樓外貌帶有裝飾藝術派風格的影響,裝飾紋樣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立面勒腳為石刻蓮瓣須彌座,窗裙和壓頂飾假石回紋,入口門楣為石刻勾頭滴水批擔。室內飾藻井式天花及仿和璽彩畫,十分精緻。

圓明園公寓,圓明園路115號。建於1904年前後,由近代上海知名建築師事務所愛爾德洋行設計。主體為四層磚木混合結構,局部有鋼筋混凝土框架,是上海最早的英式公寓。清水磚牆、磚雕、使用白色的粉刷和磚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室內裝飾豪華。在建築沿街的兩個角部,建築師作了切角處理,而在底層則做了一個半圓的淺門廊,用兩根愛奧尼克短柱支撐,自然地為二層退出一個別緻的陽台;門廊上有十分精美的磚雕裝飾。像當時的許多洋行一樣,在建築的中部有一部很寬的,精美的直跑大樓梯,樓梯的雕刻十分仔細,雖然已經百年滄桑而仍可見其美,而在建築的後部則有一部較小的樓梯。建築的層高也比一般的洋行要高。圓明園公寓曾經進駐的機構包括謙信洋行(1882)、漢成洋行(1935-1948)、亞洲花邊廠(1948)等。

上海大廈,虹口區北蘇州路20號。1934年為英商所建,1951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改名為「上海大廈」。由主樓和副樓組成的上海大廈位於外白渡橋的北側,這是一幢早期現代派風格的八字式公寓結構,外部處理與內部裝修簡潔明朗,外觀氣勢宏偉。主樓原名「百老匯大廈」,副樓又名「浦江飯店」,現為三星級賓館,飯店設有中、美、英、法、日、阿拉伯六國特色高級套房,曾接待許多國家元首及中外遊客。

上海早晨1846外灘店,虹口區黃浦路1號。是遠東第一大飯店「理查飯店」又名「上海浦江飯店」,是一家老文化博物館餐廳,主要是上海本幫菜和老式上海西餐的口味。整個餐廳美輪美奐,聚集了巴洛克、維多利亞等多種歐洲建築風格元素。沉穩的仿大理石水泥柱華麗大氣,包房內壁畫以19世紀繪畫而復原。幾十盞價值四五萬元一盞的水晶吊燈,無不重現出當年的奢華盛景。

上海總會大樓(曾為東方飯店),中山東一路2號。上海總會是英國在滬僑民的俱樂部,一個重要的社交場所,建於1864年。建築立面為三段式處理,2—3層中部有6根愛奧尼柱式的石柱,頂端各設置了巴洛克式的風亭,細部雕刻細膩優美。建築設計師是H.TARRANT。室內裝潢由馬海洋行的日本建築師設下田菊太郎設計,裝飾華麗,以長達34米的黑白大理石酒吧櫃檯著稱。

有利大樓,中山東一路3號。原名聯合大樓,為美國有利銀行所有,故稱有利銀行大樓。大樓於1916年建成,是上海第一幢採用鋼框架結構的大樓,鋼框是向德國著名的克虜伯工廠定製。樓高7層整體仿效文藝復興建築風格,整幢建築是以門為中心的軸對稱圖形。窗框多採用巴洛克藝術富有旋轉變化的圖案,大門有愛奧尼克立柱裝飾,高大的落地窗既有利於採光,又增添樓宇氣勢。現為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資有限公司。

中國通商銀行大樓,中山東一路6號。1897年在外資銀行打進上海灘整整52年後,中國人才自籌資金開設第一家中資銀行——中國通商銀行。該樓是一幢假四層的哥特式建築。大樓第四層有五個尖頂層面,原先還有十字架。第三、四層有小尖塔。大樓第四層是尖券形的窗戶,一、二層是典型哥特風格的花窗欞窗戶。四樓南面為平台,是觀賞黃浦江的好地方。

大北電報公司大樓,中山東路7號。建成於1908年,原是旗昌洋行的產業,輪船招商局將它買下後,即歸屬下的大北電報公司使用。該樓的設計者為英資通和洋行,是一幢典型的文藝復興式風格的大樓,橫、豎三段式手法處理十分明顯。頂部兩端各設計了帶有洛可可藝術風格的黑色穹窿房頂,與白色的牆面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和鮮明的對比。20世紀90年代,通過房屋置換,泰國盤谷銀行獲得大樓使用權。泰國駐上海總領事館也設在三樓內辦公。

招商局大樓,中山東一路的9號。由英商通和洋行設計,為3層新古典主義風格。原是美國旗昌洋行的產業,1891年被輪船招商局買下。旗昌洋行大樓為外灘萬國建築博覽群中歷史最悠久、風格最獨特的一棟,它見證了上海外灘滄海桑田發展的歷史。

滙豐銀行大樓,又名市府大樓,中山東一路12號。屬新希臘建築,大樓由著名的英資建築設計機構公和洋行設計,德羅·可爾洋行承建,1923年建成,原系英商滙豐銀行上海分行。英國當時將這座建築自詡為從蘇伊士運河到遠東白令海峽的最講究的建築。上海市政府和上海市檔案館曾進駐於此,現為上海浦東發展銀行。

上海第一食品商店,前身為「新新公司」,南京東路720號。「1926年,新新公司在此開業,與「先施」、「永安」、「大新」四足鼎立,被譽為上海南京路上四大公司。

上海時裝商店,南京東路690號。原先施公司,建於1917年(後被轟炸修繕),是南京路上第一個由中國人籌建的大型環球百貨公司。

永安百貨,南京東路635號。創辦於1918年,1966年更名為國營東方紅百貨商店,隨後再次更名為上海第十百貨,於1988年定名華聯商廈。2005年4月,該商廈重新起用舊稱「永安百貨」。

上海第一百貨,南京東路830號。1936年開始營業的上海老字號。大樓外觀是裝飾藝術派風格,平面方形,包括地下室共10層,大門設在南京路西藏路轉角處,帶有弧形。屋頂上的欄杆、花架上的掛落,都是中國風格。

上海人民大舞台,九江路663號。人民大舞台1909年落成開業,是上海最早的京劇演出場所。京劇名角楊小樓、梅蘭芳、王鳳卿、王又宸、小子和、劉鴻聲等先生曾在此登台獻藝。1919年,由上海大亨黃金榮接辦,易名榮記大舞台。1951年改為國營人民大舞台。2011年,重建後的人民大舞台正式開業。

天蟾逸夫舞台,原天蟾舞台,福州路701號。建於1926年,英籍建築師艾考脫蘭設計,時名大新舞台。麒麟童周信芳、常春恆、李桂春、李吉瑞、荀慧生、高慶奎、白玉昆、蓋叫天等先生都曾在這裡演出。曾有「(京角)不進天贍不成名」之說。

|圖文由小麥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商務合作:QQ:108631632微信號(faxianhrb)


推薦閱讀:

世界最驚險房子竟在中國,太罕見了!
如何看待經濟下行,卻房價上漲的問題?
離婚時,老公讓我孩子和房子二選一,我的選擇讓他不知所措
男人,你沒有房子沒有錢我是不會跟你的-
「你的房子被你爸留給你弟了」

TAG:歷史 | 上海 | 房子 | 海灘 | 上海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