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之馬家窯文化
馬家窯文化,一九二三年首先發現於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故名。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一種地方類型,出現於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時間晚期,歷經了三千多年的發展,有石嶺下、馬家窯、半山、馬廠等四個類型。主要分布於黃河上游地區及甘肅,青海境內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帶。
瑞典學者安特生博士及其助手發現於甘肅省臨洮縣洮河西岸的馬家窯村麻峪溝口。安特生博士及其助手在甘青地區發現大量古人類遺址和彩陶,他把這類彩陶在他出版的《甘肅考古記》中仍然命名為仰韶文化內涵,並稱之為「甘肅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遺址發現雖早,但正式命名是20世紀40年代,是我國考古學家夏鼎先生於1949年發表的《臨洮寺窪山發掘記》中首次提出了將甘肅仰韶文化命名為馬家窯文化。馬家窯文化和馬家窯類型均由馬家窯村遺址而得名。馬家窯文化現在比較統一的認識是,包括馬家窯、半山和馬廠三個文化類型,從眾多的地層疊壓來看,已經證實馬家窯類型早於半山類型,半山類型早於馬廠類型。因此,目前大多數學者和民間收藏者認為馬家窯文化的早、中、晚期代表應該是:早期—馬家窯類型,中期—半山類型,晚期—馬廠類型。並在青海還形成了一個自成特色的宗日文化彩陶類型。
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及西北地區新石器時代的中、晚期文化,地區包括青海、甘肅、寧夏和內蒙古河套地區的廣大地區,尤其是青海、甘肅地區的馬家窯文化彩陶發展系列比較清晰。由於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地區原始先民受仰韶文化影響而向西發展的文化,不但承襲了黃河中游仰韶文化彩陶的神韻,而且形成了自己獨特而又鮮明的文化特徵,成為我國新石器時代彩陶發展的第二個高峰,造就了中國彩陶藝術的巔峰,是傳說中炎帝時代的先民在黃河上游生息繁衍中,用勤勞和智慧迎來的又一次精神飛躍……到目前我國西北地區發現馬家窯文化遺址已多達400多處。
馬家窯文化經歷了馬家窯類型彩陶、半山類型彩陶、馬廠類型彩陶三個延續發展的文化類型,從距今5000年開始到距今4000年結束,持續時間長達1000多年。目前通過大量考古研究可以肯定,包括彩陶在內的整個仰韶文化,不但是在我國黃河流域獨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本土原始文化,而且馬家窯文化是繼承仰韶文化而向西擴展的獨具風格的一種文化。甘青地區考古證明,在甘肅和青海發現的馬家窯文化彩陶分布規律是東部早,西部晚。這已經完全可以糾正瑞典學者安特生先生在上世紀初的錯誤論點—中國史前文化西來說的推斷。目前,對馬家窯文化的研究,已逐漸成為史前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熱點。
馬家窯類型彩陶因於1924年由安特生博士及其助手首先發現於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而命名,主要分布在甘肅省的東部和青海省的東北部、寧夏南部地區。主要遺址有甘肅省馬家窯,蘭州市曹家堡、五保城,永登縣蔣家坪,永靖縣范家坡、東鄉縣林家,康樂縣邊家林等,青海省民和縣陽窪坡、核桃庄,以及大通縣上孫家寨、同德縣巴溝鄉、樂都縣腦庄、貴德縣尕馬台、循化縣的黃河沿岸等。經對馬家窯類型遺址彩陶的碳14測定為公元前3280年±120年至公元前2740年±145年間,距今約5280年-4740年,前後歷經共約500年左右。
馬家窯類型彩陶的興起,是在仰韶文化晚期和龍山文化之後,當中原地區彩陶已開始衰落,而一支受仰韶文化影響的向中國西部發展的原始部落先民,有專家認為這是西部的炎帝所帶領的氏族部落,在黃河上遊興起的空前繁榮的馬家窯類型彩陶,具有數量多、圖案繁麗、花紋精美的特點,形成了中國史前彩陶藝術的頂峰。
馬家窯類型時期,制陶業已經非常發達,陶器以細泥紅陶為主,有少量的泥質灰陶,也有少數夾砂陶,仍主要採用泥條盤築和捏塑法製作。馬家窯類型彩陶的器表打磨光滑,製作精細,表面有濃黑如漆的單黑彩畫花紋,十分爽亮動人,吸引人的視線。到馬家窯類型晚期也有花紋兼用黑、白兩彩繪成,十分優美地畫在挺拔的彩陶器上,顯得更加典雅清新,幾千年之後仍色彩絢麗奪目。
推薦閱讀:
※後ISIS時代 中東戰亂誰繼大任?
※中國上古時代的「共同體」意識積澱(憲政講堂第十講)
※柯林頓和小布希:美帝回歸「帝王」時代?
※少女少男時代已過
※周黎明:《飛鳥俠》為何能擊敗《少年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