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白話譯文<9>10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足太陽經脈發病使人腰痛,痛時牽引項脊尻背,好象擔負著沉重的東西一樣,治療時應刺其合穴委中,即在委中穴處刺出其惡血。若在春季不要刺出其血。足少陽經脈發病使人腰痛,痛如用針刺於皮膚中,逐漸加重不能前後俯仰,並且不能左右回顧。治療時應刺足少陽經成骨的起點出血,成骨即膝外側高骨突起處,若在夏季則不要刺出其血。 陽明經脈發病而使人腰痛,頸項不能轉動回顧,如果回顧則神亂目花猶如妄見怪異,並且容易悲傷,治療時應刺足陽明經在脛骨前的足三里穴三次,並配合上、下巨虛穴刺出其血,秋季則不要刺出其血。足少陰脈發病使人腰痛,痛時牽引到脊骨的內側,治療時應刺足少陰經在內踝上的復溜穴兩次,若在春季則不要刺出其血。如果出血太多,就會導致腎氣損傷而不易恢復。厥陰經脈發病使人腰痛,腰部強急如新張的弓弩弦一樣,治療時應刺阻厥陰的經脈,其部位在腿肚和足根之間魚腹之外的蠡溝穴處,摸之有結絡累累然不平者,就用針刺之,如果病人多言語或沉默抑鬱不爽,可以針刺三次。解脈發病使人腰痛,痛時會牽引到肩部,眼睛視物不清,時常遺尿,治療時應取解脈在膝後大筋分肉間(委中穴)外側的委陽穴處,有血絡橫見,紫黑盛滿,要刺出其血直到血色由紫變紅才停止。解脈發病使人腰痛,好象有帶子牽引一樣,常好象腰部被折斷一樣,並且時常有恐懼的感覺,治療時應刺解脈,在郄中有絡脈結滯如黍米者,刺之則有黑色血液射出,等到血色變紅時即停止。同陰之脈發病使人腰痛,痛時脹悶沉重,好象有小錘在裡面敲擊,病處突然腫脹,治療時應刺同陰之脈,在外踝上絕骨之端的陽輔穴處,針三次。衡絡之脈發病使人腰痛,不可以前俯和後仰,後仰則恐怕跌倒,這種病大多因為用力舉重傷及腰部,使橫絡阻絕不通,淤血滯在里。治療時應刺委陽大筋間上行數寸處的殷門穴,視其血絡橫居滿者針刺二次,令其出血。會陰之脈發病使人腰痛,痛則汗出,汗止則欲飲水,並表現著行動不安的狀態,治療時應刺直陽之脈上三次,其部位在陽蹻申脈穴上,足太陽郄中穴下五寸的承筋穴處,視其左右有絡脈橫居、血絡盛滿的,刺出其血。本條經文,注家說法亦頗不一,姑從王冰之說以釋之。脫陰為腰痛之文,待考。昌陽之脈發病使人腰痛,疼痛牽引胸膺部,眼睛視物昏花,嚴重時腰背向後反折,舌卷短不能言語,治療時應取筋內側的復溜穴刺二次,其穴在內踝上大筋的前面,足太陰經的後面,內踝上二寸處。散脈發病使人腰痛而發熱,熱甚則生心煩,腰下好象有一塊橫木梗阻其中,甚至會發生遺尿,治療時應刺散脈下俞之巨虛上廉和巨虛下廉,其穴在膝前外側骨肉分間,看到有青筋纏束的脈絡,即用針刺三次。肉里之脈發病使人腰痛,痛得不能咳嗽,咳嗽則筋勱拘急攣縮,治療時應刺肉里之脈二次,其穴在阻太陽的外前方,阻少陽絕骨之端的後面。 腰痛挾脊背而痛,上連頭部拘強不舒,眼睛昏花,好象要跌倒,治療時應刺足太陽經的委中穴出血。腰痛時有寒冷感覺的,應刺足太陽經和足陽明經,以散陽分之陰邪;有熱感覺的,應刺足厥陰經,以去陰中之風熱;腰痛不能俯仰的,應刺足少陽經,以轉樞機關;若內熱而喘促的,應刺足少陰經,以壯水制火,並刺委中的血絡出血。腰痛時,感覺上部寒冷,頭項強急不能回顧的,應刺足陽明經;感覺上部火熱的,應刺足太陰經;感覺內里發熱兼有氣喘的,應刺足少陰經。大便困難的,應刺足少陰經。少腹脹滿的,應刺足厥陰經。腰痛猶如折斷一樣不可前後俯仰,不能舉動的,應刺足太陽經。腰痛牽引脊骨內側的,應刺足少陰經。腰痛時牽引少腹,引動季脅之下,不能後仰,治療時應刺腰尻交處的下髎穴,其部位在兩踝骨下挾脊兩旁的堅肉處,針刺時以月亮的盈虧計算針刺的次數,針後會立即見效,並採用左痛刺右側、右痛刺左側的方法。風論篇第四十二 黃帝問道:風邪侵犯人體,或引起寒熱病,或成為熱中病,或成為寒中病,或引起癘風病,或引起偏枯病,或成為其他風病。由於病變表現不同,所以病名也不一樣,甚至侵入到五臟六腑,我不知如何解釋,願聽你談談其中的道理。岐伯說:風邪侵犯人體常常留滯於皮膚之中,使腠理開合失常,經脈不能通調於內,衛氣不能發泄於外;然而風邪來去迅速,變化多端,若使腠理開張則陽氣外泄而洒淅惡寒,若使腠理閉塞則陽氣內郁而身熱煩悶,惡寒則引起飲食減少,發熱則會使肌肉消瘦,所以使人振寒而不能飲食,這種病稱為寒熱病。風邪由揚名經入胃,循經脈上行到目內眥,假如病人身體肥胖,腠理緻密,則風邪不能向外發泄,稽留體內郁而化熱,形成熱中病,症見目珠發黃;假如病人身體瘦弱,腠理疏鬆,則陽氣外泄而感到畏寒,形成寒中病,症見眼淚自出。風邪由太陽經侵入,偏行太陽經脈及其腧穴,散布在分肉之間,與衛氣相搏結,使衛氣運行的道路不通利,所以肌肉腫脹高起而產生瘡瘍;若衛氣凝澀而不能運行,則肌膚麻木不知痛癢。癘風病是營氣因熱而腐壞,血氣污濁不清所致,所以使鼻柱蝕壞而皮色衰敗,皮膚生瘍。病因是風寒侵入經脈稽留不去,病名叫癘風。在春季或甲日、已日感受風邪的,形成肝風;在夏季或丙日、丁日感受風邪的,形成心風;再長夏或戊日、己日感受風邪的,形成脾風;在秋季或庾日、辛日感受風邪的,形成肺風;在冬季或壬日、癸日感受風邪的,形成腎風。風邪侵入五臟六腑的俞穴,沿經內傳,也可成為五臟六腑的風病。逾穴是機體與外界相通的門戶,若風邪從其血氣衰弱場所入侵,或左或右;偏著於一處,則成為偏風病。風邪由風府穴上行入腦,就成為腦風病;風邪侵入頭部累及目系,就成為目風病,兩眼畏懼風寒;飲酒之後感受風邪,成為漏風病;行房汗出時感受風邪,成為內風病;剛洗過頭時感受風邪成為首風病;風邪久留不去,內犯腸胃,則形成腸風或飧泄病;風邪停留於腠理,則成為泄風病。所以,風邪是引起多種疾病的首要因素。致於它侵入人體後產生變化,能引起其他各種疾病,就沒有一定常規了,但其病因都風邪入侵。黃帝問道:五臟風證的臨床表現有何不同?希望你講講診斷要點和病態表現。岐伯回答道:肺風的癥狀,是多汗惡風,面色淡白,不時咳嗽氣短,白天減輕,傍晚加重,診察時要注意眉上部位,往往眉間可出現白色。心風的癥狀,是多汗惡風,唇舌焦躁,容易發怒,面色發紅,病重則言語謇澀,診察時要注意舌部,往往舌質可呈現紅色。肝風的癥狀,是多汗惡風,常悲傷,面色微青,易發怒,有時厭惡女性,診察時要注意目下,往往眼圈可發青色。脾風的癥狀,是多汗惡風,身體疲倦,四肢懶於活動,面色微微發黃,食欲不振,診察時要注意鼻尖部,往往鼻尖可出現黃色。腎風的癥狀,是多汗惡風,顏面然而腫,腰脊痛不能直立,面色黑加煤煙灰,小便不利,診察時要注意頤部,往往頤部可出現黑色。胃風的癥狀,是項部多汗惡風,腰脊痛不能直立,面色黑加煤煙灰,小便不利,診察時要注意頤部,往往頤部可出現黑色。胃風的癥狀,是頸部多汗,惡風,吞咽飲食困難,隔塞不通,腹部易作脹滿,如少穿衣,腹即瞋脹,如吃了寒涼的食物,就發生泄瀉,診察時可見形體瘦削而腹部脹大。首風的癥狀,是頭痛,面部多汗,惡風,每當起風的前一日病情就加重,以至頭痛得不敢離開室內,待到起風的當日,則痛熱稍輕。漏風的癥狀,是汗多,不能少穿衣服,進食即汗出,甚至是自汗出,喘息惡風,衣服常被汗侵濕,口乾易渴,不耐勞動。泄風的癥狀,是多汗,汗出濕衣,口中乾燥,上半身汗出如水漬一樣,不耐勞動,周身疼痛發冷。黃帝道:講得好!痹論篇第四十三 黃帝問道:痹病是怎樣產生的?是多汗惡風回答說:由風、寒、濕三種邪氣雜合傷人而形成痹病。。其中風邪偏勝的叫行痹,寒邪偏勝的叫痛痹,詩協偏勝的叫著痹。黃帝問道:痹病又可分為五種,為什麽?岐伯說:在冬天得病稱為骨痹;在春天得病的稱為筋痹;在夏天得病的稱為脈痹;在長夏得病的稱為肌痹;在秋天得病的稱為皮痹。黃帝問道:痹病的冰鞋又有內侵而累及五臟六腑的,是什麽道理?岐伯五臟都有與其相合的組織器官,若冰鞋久留不除,就會內犯於相合的內臟。所以 ,骨痹不愈,再感受邪氣,就會內舍於心;肌痹不愈,再感受邪氣,就會內舍於脾;皮痹不愈,再感受邪氣,就會內舍於肺。總之,這些痹證是各臟在所主季節里重複感受了風、寒、濕氣所造成的。凡痹病侵入到五臟,癥狀各有不同:肺痹的癥狀是煩悶脹滿,喘逆嘔吐,心痹的癥狀是血脈不通暢,煩躁則心悸,突然氣逆上壅而喘息,咽干,易暖氣,厥陰上逆則引起恐懼。肝痹的癥狀是夜眠多驚,飲水多而小便頻數,疼痛循肝經由上而下牽引少腹如懷孕之狀。腎痹的癥狀是腹部易作脹,骨萎而足不能行,行步時臀部著地,脊柱曲屈畸行,高聳過頭。脾痹的癥狀是四肢倦怠無力,咳嗽,嘔吐清水,上腹部痞塞不通。腸痹的癥狀是頻頻飲水而小便困難,腹中腸鳴,時而發生完谷不化的泄瀉。膀胱痹的癥狀是少腹膀胱部位按之疼痛,如同灌了熱水似的,小便澀滯不爽,上部鼻流青涕。五臟精氣,安靜則精神內守,躁動則易於耗散。若飲食過量,腸胃就要受損。致痹之邪引起呼吸喘促,是痹發生在肺;致痹之邪引起憂傷思慮,是痹發生在心;致痹之痹引起遺尿,是痹發生在腎;致痹之邪引起疲乏衰竭,是痹發生在肝;致痹之邪引起肌肉瘦削,是痹發生在脾。總之,各種痹病日久不愈,病變就會進一步向內深入。其中風邪偏勝的容易痊癒。黃帝問道:患了痹病後,有的死亡,有的疼痛經久不愈,有的容易痊癒,這是什麽緣故?岐伯說:痹邪內犯到五臟則死,痹邪稽留在筋骨間的則痛久難愈,痹邪停留在皮膚間的容易痊癒。黃帝問道:痹邪侵犯六腑是何原因?岐伯說:這也是以飲食不節、起居失度為導致腹痹的根本原因。六腑也各有俞穴,風寒濕邪在外侵及它的俞穴,而內有飲食所傷的病理基礎與之相應,於是冰鞋就循著俞穴如里,留滯在相應的腑。黃帝問道:怎樣用針刺治療呢?岐伯說:五臟各有輸穴可取,六腑各有合穴可取,循著經脈所行的部位,各有發病的徵兆可察,根據冰鞋所在的部位,取相應的輸穴或合穴進行針刺,病就可以痊癒了。黃帝問道:營衛之氣亦能使人發生痹病嗎?岐伯說:營是水谷所化生的精氣,它平和協調地運行於五臟,散佈於六腑,然後匯入脈中,所以營衛氣循著經脈上下運行,起到連貫五臟,聯絡六腑的作用。胃是水谷所化生的悍氣,它流動迅疾而滑利,不能進入脈中,所以循行於皮膚肌肉之間,熏蒸於肓膜之間,敷佈於胸腹之內。若營衛之氣的循行逆亂,就會生病,只要營衛之氣順從調和了,病就會痊癒。總的來說,營衛之氣若不於風寒濕邪相合,則不會引起痹病。黃帝說:講得好!痹病,有的疼痛,有的不痛,有的麻木不仁,有的表現為寒,有的表現為熱,有的皮膚乾燥,有的皮膚濕潤,這是什麽緣故?岐伯說:痛是寒氣偏多,有寒所以才痛。不痛而麻木不仁的,系患病日久,冰鞋深入,營衛之氣運行澀滯,致使經絡中氣血空虛,所以不痛;皮膚得不到營養,所以麻木不仁。表現為寒象的,是由於機體陽氣不足,陰氣偏盛,陰氣助長寒邪之勢,所以表現為寒象。表現為熱象的,是由於機體陽氣偏盛,陰氣不足,偏勝的陽氣與偏勝的風邪相結合而乘陰分,所以出現熱象。多汗而皮膚濕潤的,是由於感受邪濕太甚,加之機體陽氣不足,陰氣偏盛,濕邪與偏盛的陰氣相結合,所以汗出而皮膚濕潤。黃帝問道:痹病而不甚疼痛是什麽緣故?岐伯說:痹發生在骨則身重;發生在脈則血凝澀而不暢;發生在筋則曲屈不能伸;發生在肌肉則麻木不仁;發生在皮膚則寒冷。如果有這五種情況,就不甚疼痛。凡痹病一類疾患,遇寒則筋脈拘急,遇熱則筋脈弛緩。黃帝道:講得好!痿論篇第四十四黃帝問道:五臟都能使人發生痿病,是什麽道理呢?岐伯回答說:肺主全身皮毛,心主全身血脈,肝主全身筋膜,脾主全身肌肉,腎主全身骨髓。所以肺臟有熱,灼傷津液,則枯焦,皮毛也成虛弱、乾枯不潤的狀態,熱邪不去,則變生痿躃;心臟有熱,可使氣血上逆,氣血上逆就會引起在下的血脈空虛,血脈空虛就會變生脈痿,使關節如折而不能提舉,足脛弛緩而不能著地行路;肝臟有熱,可使膽汁外溢而口苦,筋膜失養而乾枯,以至筋脈攣縮拘急,變生筋痿;脾有邪熱,則灼耗胃筋而口渴,肌肉失養而麻木不仁,變生不知痛癢的肉痿;腎有邪熱,熱濁精枯,致使髓減骨枯,腰脊不能舉動,變生骨痿。黃帝問道:痿證是怎樣引起的?岐伯說:肺是諸臟之張,又是心臟的華蓋。遇有失意的事情,或個人要求得不到滿足,則使肺氣鬱而不暢,於是出現喘息有聲,進而則氣鬱化熱,是肺葉枯焦,精氣因此而不能敷佈於周身,五臟都是因肺葉焦得不到營養而發生痿躃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悲哀過度,就會因氣機鬱結而使心包絡隔絕不通,心包絡隔絕不通則導致陽氣在內妄動,逼迫心血下崩,於是屢次小便出血。所以《本病》中說:「大經脈空虛,發生肌痹,進一步傳變為脈痿。」如果無窮盡地胡思亂想而慾望又不能達到,或意念受外界影響而惑亂,房事不加節制,這些都可致使宗筋弛緩,形成筋痿或白濁、白帶之類疾患。所以《下經》中說:筋痿之病發生於肝,是由於房事太過內上精氣所致。有的人日漸感受濕邪侵漬,導致了濕邪痹阻而肌肉麻木不仁,最終則發展為肉痿。所以《下經》中說:「肉痿是久居濕地引起的。」如果長途跋涉,勞累太甚,又逢炎熱天氣而口渴,於是陽氣化熱內擾,內擾的邪熱侵入腎臟,腎為水臟,如水不勝火,灼耗陰精,就會骨枯髓空,致使兩足不能支持身體,形成骨痿。所以《下經》中說:「骨痿是由於大熱所致。」黃帝問道:用什麽辦法鑒別五種痿證呢?岐伯說:肺有熱的痿,面色白而毛髮衰敗;心有熱的痿,面色紅而淺表血絡充盈顯現;肝有熱的痿,面色青而爪甲枯槁;脾有熱的痿,面色黃而肌肉蠕動;腎有熱的痿,面色黑而牙齒枯槁。黃帝道:先生以上所說是合宜的。醫書中說:治痿應獨取揚名,這是什麽道理呢?岐伯說:揚名是五臟六腑營養的源泉,能濡養宗筋,宗筋主管約束骨節,使關節運動靈活。沖脈為十二經氣血匯聚之處,輸送氣血以滲透灌溉分肉肌腠,與足揚名經會合於宗筋,陰經陽經都總匯於宗筋,再會合於足揚名經的氣銜穴,故揚名經是它們的統領,諸經又都連屬於帶脈,系絡於督脈。所以揚名經氣血不足則宗筋失養而弛緩,帶脈也不能收引諸脈,就使兩足痿弱不用了。黃帝問道:怎樣治療呢?岐伯說:調補各經的滎穴,疏通各經的輸穴,以調機體之虛實和氣血之逆順;無論筋脈骨肉的病變,只要在其所合之臟當旺的月份進行治療,病就會痊癒。黃帝道:很對!
厥論篇第四十五 黃帝問道:厥證有寒有熱,是怎樣形成的?岐伯答到:陽氣衰竭與下,發為寒厥;陰氣衰竭與下,發為熱厥。黃帝問道:熱厥證的發熱,一般從足底開始,這是什麽道理?岐伯答到:陽經之氣循行於足五趾的外側端,彙集於足底而聚匯到足心,所以若陰經之氣衰竭於下而陽經之氣偏勝,就會導致足底發熱。黃帝問道:寒厥證的厥冷,一般從足五趾漸至膝部,這是什麽道理?岐伯答道:陰經之氣起於足五趾的內側端,彙集於膝下後,上聚於膝部。所以若陽經之氣衰竭於下而陰經之氣偏勝,就會導致從足五趾至膝部的厥冷,這種厥冷,不是由於外寒的侵入,而是由於內里的陽虛所致。黃帝問道:寒厥是損耗了何種精氣而形成的?岐伯說:前陰是許多經脈聚匯之處,也是足太陰和足揚名經脈匯合之處。一般來說,人體在春夏季節是陽氣偏多而陰氣偏少,秋冬季節是陰氣偏盛而陽氣偏衰。有些人自恃體質強壯,在秋冬陽氣偏衰的季節縱慾、過勞,使腎中精氣耗損,精氣虧虛於下而與上焦之氣相,雖爭亦不能迅速恢復,精氣不斷溢泄於下,元陽亦隨之而虛,陽虛生內寒,陰寒之邪隨從上爭之氣而上逆,便為寒厥。邪氣停聚於中焦,是胃氣虛衰,不能化生水谷精微一森灌營養經絡,以致陽氣日益虧損,陰寒之氣肚勝於內,所以手足厥冷。黃帝問道:熱厥是怎樣形成的?鳳伯答道:酒入於胃,由於酒性標悍徑行皮膚絡脈,所以使絡脈中血液充滿,而經脈反顯得空虛。脾的功能是主管輸送胃中的津液營養,若飲酒過度,脾無所輸送則陰經虧虛;陰津虧虛則標悍的酒熱之氣乘虛入擾於內,導致胃氣不和;胃氣不和則陰精化生無源而枯竭;陰精枯竭就不能營養四肢。這種人必然是經常的酒醉或飽食太過之後行房縱慾,致使酒食之氣鬱居於脾中不得宣散,酒氣與谷氣相搏結,醞釀成熱,熱盛於中焦,進而波及周身,因有內熱而小便色赤。酒性是標悍濃烈的,腎的精氣必受其損傷而日益虛衰,陰虛陽勝,形成陽氣獨盛於內的局面,所以手足發熱。黃帝問道:厥證有的使人腹部脹滿,有的使人猝然不知人事,或者半天,甚至長達一天時間才能蘇醒,這是什麽道理?岐伯答道:下部之氣充盛於上,下部就空虛,下部氣虛則水谷不化而引起腹部脹滿;陽氣偏盛於上,若下部之氣又並聚於上,則氣機失常而逆亂,氣機逆亂則擾亂陽氣,陽氣逆亂就不醒人事了。黃帝道:對!希望聽聽六經厥證的病態表現。岐伯說:太陽經厥證,上為頭腫發重,下為足不能行走,發作時眼花跌倒。揚名經厥證,可出現瘋癲樣表現,奔跑呼叫,腹部脹滿不得安卧,面部赤熱,神志模糊,出現幻覺,胡言亂語。少陽經厥證,可見到突然性耳聾,面頰腫而發熱,兩脅疼痛,小腿不能運動。太陰經厥證,可見到腹部脹滿,大便不爽,不思飲食,食則嘔吐,不能安卧。少陰經厥證,可出現口乾,小便色赤,腹脹滿,心痛。厥陰經厥證,可見到少腹腫痛,腹脹滿,大小便不利,喜歡採取屈膝的體位睡卧,前陰萎縮而腫,小腿內側發熱。厥證的治則是:實證用瀉法,虛症用補法,本經自生病,不是受他經虛實證影響的,從本經取穴治療。足太陰經的經氣厥逆,小腿拘集痙攣,心痛牽引腹部,當取主病的本經腧穴治療。若足三陰經都發生厥逆,身體僵直跌倒,嘔血,容易鼻出血,當取主病的本經腧穴治療。。足少陽經的經氣厥逆,關節活動不靈,關節不利則腰部不能活動,頸項不能回顧,如果伴發腸癰,就為不可治的危證,如若發驚,就會死亡。足揚名經的經氣厥逆,喘促咳嗽,身發熱,容易驚駭,鼻出血,嘔血。手太陰經的經氣厥逆,胸中虛滿而咳嗽,常常嘔吐涎沫,當取本經主病的腧穴治療。手厥陰和手少陰經的經氣厥逆,心痛連及咽喉,身體發熱,是不可治的死症。手太陽經的經氣厥逆,耳聾流淚,頸項不能回顧,腰不能前後俯仰,當取主病的本經腧穴治療。手揚名經和手少陽經的經氣厥逆,發為喉部痹塞,咽部腫痛,頸項強直,當取主病的本經腧穴治療。(未完,待續)
黃帝內經白話譯文<10>
病能論篇第四十六 黃帝問道:有患胃脘癰病的,應當如何診斷呢?岐伯回答說:診斷這種病,應當先診其胃脈,他的脈搏必然沉細,沉細主胃氣上逆,上逆則人迎脈過盛,過盛則有熱。人迎屬於胃脈,胃氣逆則跳動過盛,說明熱氣聚集於胃口而不得散發,所以胃脘發生癰腫。黃帝說:好。有人睡卧不能安寧的,是什麽原因呢?岐伯說:五臟有所傷及,要等到損傷恢復,精神有所寄託,誰卧才能安寧,所以一般人不能測知他是什麽病。黃帝說:人不能仰卧的是什麽原因呢?岐伯說:肺居胸上,為五臟六腑的華蓋,如果肺臟為邪氣所犯,邪氣盛與內則肺的脈絡脹大,肺氣不利,呼吸急促,故不能仰卧。在《奇恆陰陽》中有這方面的論述。黃帝說:有患厥病的,診得右脈沉而緊,左脈浮而遲,不知主病在何處?岐伯說:因為是冬天診察其脈象,右脈本來應當沉緊,這是和四時相應的正常脈象,左脈浮遲,則是逆四時的反常脈象,所以與肺臟關聯。腰為腎之府,故當有腰痛的癥狀。黃帝說:為什麽這樣說呢?岐伯說:少陰的經脈貫腎絡於肺,現於冬季腎脈部位診得了浮遲的肺脈,是腎氣不足的表現,雖與肺有關,但主要是腎病,故腎病當主為腰痛。黃帝說:好。有患頸癰病的,或用砭石治療,或用針灸治療,都能治好,其治癒的道理何在?岐伯說:這是因為病名雖同而程度有所不同的緣故。頸癰屬於氣滯不行的,宜用針刺開導以除去其病,若是氣盛壅滯而血液結聚的,宜用砭石以瀉其淤血,這就是所謂同病異治。黃帝說:有患怒狂病的,這種病是怎樣發生的呢?岐伯說:陽氣因為受到突然強烈的刺激,郁而不暢,氣厥而上逆,因而使人善怒發狂,由於此病為陽氣厥逆所生,故名「陽厥」。黃帝說:怎樣知道是陽氣受病呢?岐伯說:在正常的情況下,足陽明經脈是常動不休的,太陽、少有病脈是不甚搏動的,現在不甚搏動的太陽、少陽經脈也搏動的大而急疾,這就是病生於陽氣的徵象。黃帝說:如何治療呢?岐伯說:病人禁止飲食就可以好了。因為飲食經過脾的運化,能夠助長陽氣,所以禁止病人的飲食,使過盛的陽氣得以衰少,病就可以痊癒。同時,再給以生鐵洛煎水服之,因為生鐵洛有降氣開結的作用。黃帝說:好。有患全身發熱,腰體懈怠無力,汗出多得象洗澡一樣,怕風,呼吸短而不暢,這是什麽病呢?岐伯說:病名叫酒風。黃帝說:如何治療呢?岐伯說用澤瀉和白朮各十分,麋銜五分,合沿為末,每次服三指撮,在飯前服下。所謂深按而得細脈的,其脈在指下細小如針,必須仔細地按摩切循,凡脈氣聚而不散的是堅脈;搏擊手指下的是大脈。<<上經>>是論述人體功能與自然界相互關係的;〈〈下經〉〉是論述疾病變化的;〈〈金匱〉〉是論述疾病診斷決定死生的;〈〈揆度〉〉是論述脈搏以診斷疾病的;〈〈奇恆〉〉是論述特殊疾病的。所謂奇病,就是不受四時季節的影響而死亡的疾病。所謂恆病,就是隨著四時氣候的變化死亡的疾病。所謂揆,是說切按脈搏,以推求疾病的所在及其病理;所謂度,是從切脈得其病處,並結合四時氣候的變化進行判斷,以知道疾病的輕重宜忌。奇病論篇第四十七 黃帝問道:有的婦女懷孕九個月,而不能說話的,這是什麽緣故呢?岐伯回答說:這是因為胞中的絡脈被胎兒壓迫,阻絕不通所致。黃帝說:為什麽這樣說呢?岐伯說:宮的絡脈繫於腎臟,而足少陰腎脈貫腎上繫於舌本,今胞宮的絡脈受阻,腎脈亦不能上通於舌,舌本失養,故不能言語。黃帝說:如何治療呢?岐伯說:不需要治療,待至十月分娩之後,胞絡通,聲音就會自然恢復。〈〈刺法〉〉上說:正氣不足的不可用瀉法,邪氣有餘的不可用補法,以免因誤治而造成疾病。所謂「無損不足」,就是懷孕九月而身體瘦弱的,不可再用針石治療以傷其正氣。所謂「無益有餘」,就是說腹中已經懷孕而又妄用瀉法,用瀉法則精氣耗傷,使病邪獨據於中,正虛邪實,所以說疾病形成了。黃帝說:有病脅下脹滿,氣逆喘促,二三年不好的,是什麽疾病呢?岐伯說:病名叫息積,這種病在脅下而不在胃,所以不妨礙飲食,治療時切不可用艾灸和針刺,必須逐漸地用導引法疏通氣血,並結合藥物慢慢調治,若單靠藥物也是不能治癒的。人有身體髀部、大腿、小腿都腫脹,並且環繞肚臍周圍疼痛,這是什麽疾病呢?岐伯說:病名叫伏梁,這是由於風邪久留於體內所致。邪氣流溢於大腸,因為肓膜的起源在肚臍下部,所以環繞臍部作痛。這種病不可用按摩方法治療,否則就會造成小便澀滯不利的疾病。黃帝說:人有尺部脈搏跳動數疾,筋脈拘急外現的,這是什麽病呢?岐伯說:這就是所謂診筋病,此人腹部必然拘急,如果面部見到或白或黑的顏色,病情則更加嚴重。黃帝說:有人患頭痛已經多年不愈這是怎麽得的?叫做什麽病呢?岐伯說:此人當受過嚴重的寒邪侵犯,寒氣向內侵入骨髓,腦為髓海,寒氣由骨髓上逆於腦,所以使人頭痛,齒為骨之餘,故牙齒也痛,病由寒邪上逆所致,所以病名叫做「厥逆」。黃帝說:好。黃帝說:有患口中發甜的,病名叫什麽?是怎樣得的呢?岐伯說:這是由於五味的經氣向上泛溢所致,病名叫脾癉。五味入於口,藏於胃,其精氣上輸於脾,脾為胃輸送食物的精華,因病津液停留在脾,致使脾氣向上泛溢,就會使人口中發甜,這是由於肥甘美味所引起的疾病。患這種病的人,必然經常吃甘美而肥膩的食物,肥膩能使人生內熱,甘味能使人中滿,所以脾運失常,脾熱上溢,就會轉成消渴病。本病可用蘭草治療,以排除蓄積鬱熱之氣。黃帝說:有病口中發苦的,應取足少陽膽經的陽陵泉治療仍然不愈,這是什麽病?是怎樣得的呢?岐伯說:病名叫膽癉。肝為將軍之官,主謀慮,膽為中正之官,主決斷,諸謀慮取決於膽,咽部為之外使。患者因屢次謀略而不能決斷,情緒苦悶,遂使膽失卻正常的功能,膽汁循經上泛,所以口中發苦。治療時應取膽募日月穴和背部的膽俞穴,這種治法。記載於《陰陽十二官相使》中。黃帝說:有患癃病,一天要解數十次小便,這是正氣不足的現象。同時又有身熱如炭火,咽喉與胸膺之間有格塞不通的感覺,人迎脈躁動急數,呼吸喘促,肺氣上逆,這又是邪氣有餘的現象。寸口脈微細如頭髮,這也是正氣不足的表現。這種病的原因究竟在哪裡?叫做什麽病呢?岐伯說:此病是太陰脾臟不足,熱邪熾盛在胃,癥狀卻偏重在肺,病的名字叫做厥,屬於不能治的死症。這就是所謂「五有餘、二不足」的證候。黃帝說:什麽叫「五有餘、二不足」呢?岐伯說:所謂「五有餘」就是身熱如炭,喘息,氣逆等五種病氣有餘的證侯。所謂「二不足」,就是癃一日數十溲,脈微細如髮兩種正氣不足證候。現在患者外見五有餘,內見二不足,這種病既不能依有餘而攻其表,又不能從不足而補其里,所以說是必死無疑了。黃帝說:人出生以後就患有癲癇病的,病的名字叫什麽?是怎樣得的呢?岐伯說:病的名字叫胎病,這種病是胎兒在母腹中得的,由於其母曾受到很大的驚恐,氣逆於上而不下,精也隨而上逆,精氣並聚不散,影響及胎兒故其子生下來就患癲癇病。黃帝說:面目浮腫,象有水狀,切按脈搏大而且緊,身體沒有痛處,形體也不消瘦,但不能吃飯,或者吃的很少,這種病叫什麽呢?岐伯說:這種病發生在腎臟,名叫腎風。腎風病人到了不能吃飯,常常驚恐的階段,若驚後心氣不能恢復,心腎俱敗,神氣消亡,而為死症。黃帝說:對。大奇論篇第四十八 肝經、腎經、肺經脹滿者,其脈搏必實,當即發為浮腫。肺脈壅滯,則喘息而兩脅脹滿。肺脈壅滯,則兩脅脹滿,睡卧時驚惕不安,小便不利。肺脈壅滯,則脅下至少腹部脹滿,兩側脛部粗細大小不同,患側脾脛腫大,活動受限,日久且易發生偏枯病。心脈滿大,是心經熱盛,耗劫肝陰,心神被傷,筋脈失養,故發生癲癇、抽搐及筋脈拘攣等症。肝脈小急,是肝血虛而寒滯肝脈,血不養心,筋脈不利,也能出現癲癇、抽搐和筋脈拘攣。肝脈的搏動急疾而亂,是由於受了驚嚇,如果按不到脈搏或突然出現失音的,這是因驚嚇一時氣逆而致脈氣不通不需治療,待其氣通即可恢復。腎、肝、心三脈細小而急疾,指下浮取鼓擊不明顯,是氣血積聚在腹中,皆當發為瘕病。腎脈和肝脈均見沉脈,為石水病;均見浮脈,為風水病;均見虛脈,為死症;均見小兒兼弦之脈,將要發生驚病。腎脈沉大急疾,肝脈沉大急疾,均為疝病。心脈搏動急疾流利,為心疝;肺脈沉而搏擊於指下,為肺疝。太陽之脈急疾,是受寒血凝為瘕;太陰之脈急疾,是受寒氣聚為疝;少陰之脈急疾,是邪乘心腎,發為癇厥;陽明之脈急疾,是木邪乘胃,發為驚駭。脾脈見沉而又有向外鼓動之象,是痢疾,為里邪出表的脈象日久必然自愈。肝脈小而緩慢的,為痢疾邪氣較輕,容易治癒。腎脈沉小而動,是痢疾,或大便下血,若血熱身熱,是邪熱有餘,真陰傷敗,為預後不良的死症。心肝二臟所發生的痢疾,亦見下血,如果是兩臟同病的,可以治療,若其脈都出現小沉而澀滯的痢疾,兼有身熱的,預後多不良,如連續身熱七天以上,多屬死症。胃脈沉而應指澀滯,或者浮而應指甚大,以及心脈細小堅硬急疾的,都屬氣血隔塞不通,當病偏枯半身不遂。若男子發病在左側,女子發病在右側,說話正常,舌體轉動靈活,可以治療,經過三十天可以痊癒。如果男病在右,女病在左,說話發不出聲音的,需要三年才能痊癒。如果患者年齡不滿二十歲,此為稟賦不足,不出三年就要死亡。脈來搏指有力,病見衄血而身發熱,為真陰脫敗的死證。若是脈來浮鉤如懸的,則是失血的常見之脈。脈來喘急,突然昏厥,不能言語的,名叫暴厥。脈來如熱盛之數,得之暴受驚嚇,經過三四天就會自行恢復。脈來如浮波之合,象熱盛時的數脈一樣急疾,一呼一吸跳動十次以上,這是經脈之氣均已不足的現象,從開始見到這種脈象起,經過九十天就要死亡。脈來如新燃之火,臨勢很盛,這是心臟的精氣已經虛失,至秋末冬初野草乾枯的時候就要死亡。脈來如散落的樹葉,浮泛無根,這是肝臟精氣虛極,至深秋樹木落葉時就要死亡。脈來如訪問之客,或來或去,或停止不動,或搏動鼓指,這是腎臟的精氣不足,在初夏棗花開落的時候,火旺水敗,就會死亡。脈來如泥丸,堅強短澀,這是胃腑精氣不足,在春末夏初榆莢枯落的時候就要死亡。脈來如有橫木在指下,長而堅硬,這是膽的精氣不足,到秋後穀類成熟的時候,金旺木敗,就要死亡。脈來緊急如弦,細小如縷是胞脈的精氣不足,若患者反多言語,是真陰虧損而虛陽外現,在下霜時,陽氣虛敗,就會死亡;若患者靜而不言,則可以治療;脈來如交漆,纏綿不清,左右旁至,為陰陽偏敗,從開始見到這種脈象起三十日就會死亡。脈來如泉水上涌,浮而有力,鼓動於肌肉中,這是足太陽膀胱的精氣不足,癥狀是呼吸氣短,到春天嘗到新韭菜的時候就要死亡。脈來如傾頹的腐士,虛大無力,重按則無,這是脾臟精氣不足,若面部先見到五色中的黑色,是土敗水侮的現象,到春天發生的時候,木旺土衰,就要死亡。如懸雍之上大下小,浮取揣摩則愈覺其大,按之益大,與筋骨相離,這是十二俞的精氣不足,十二俞均屬太陽膀胱經,故在冬季結冰的時候,陰盛陽絕,就要死亡。脈來如仰卧的刀口,浮取小而急疾,重按堅大而急疾,這是五臟鬱熱形成的寒熱交並於腎臟,這樣的病人盡能睡卧,不能坐起,至立春陽盛陰衰時就要死亡。脈來如彈丸,短小而滑,按之無根,這是大腸的精氣不足,在初夏棗草樹生葉的時候,火旺金衰,就要死亡。脈來如草木之花,輕浮柔弱,其人易發驚恐,坐卧不寧,內心多疑,所以不論行走或站立時,經常偷聽別人的談話,這是小腸的精氣不足,到秋末陰盛陽衰的季節就要死亡。脈解篇第四十九 太陽經有所謂腰腫和臀部疼痛,是因為正月屬於太陽,而月建在寅,正月是陽氣生髮的季節,但陰寒之氣尚盛,當旺不旺,病及於經,故發生腰腫和臀部疼痛。病有陽氣不足而發為偏枯跛足的,是因為正月里陽氣促使冰凍解散,地氣從下上出,由於寒冬的影響,陽氣頗感不足,若陽氣偏虛於足太陽經一側,則發生偏枯跛足的癥狀。所謂頸項強急而牽引背部的,是因為陽氣劇烈的上升而爭引,影響於足太陽經脈,所以發生頸項強急。所謂出現耳鳴癥狀的,是因為陽氣過盛,好象萬物向上盛長而活躍,盛陽循經上逆,故出現耳鳴。所謂陽邪亢盛發生狂病癲癇的,是因為陽氣盡在上部,陰氣卻在下面,下虛而上實,所以發生狂病和癲癇病。所謂逆氣上浮而致耳聾的,是因為氣分失調,陽氣進入內部不能言語。若房事不節內奪腎精,精氣耗散而厥逆,就會發生瘖痱病,這是因為腎虛,少有病的精氣不至而發生厥逆。少陽所以發生心脅痛的癥狀,是因少陽屬九月,月建在戌,少陽脈散絡心包,為心之表,九月陽氣將盡,陰氣方盛,邪氣循經而病,所以心脅部發生疼痛。所謂不能側身轉動,是因為九月陰氣盛,萬物皆潛藏而不動,少陽經氣應之,所以不能轉側。所謂甚則跳躍,是因為九月萬物衰敗,草木盡落而墜地,人身的陽氣也由表入里,陰氣旺盛在上部,陽氣向下而生長,活動於兩足,所以容易發生跳躍的狀態。陽明經有所謂洒洒振寒的癥狀,是因為陽明旺於五月,月建在午,五月是陽極而生的時候,人體也是一樣,陰氣加於盛陽之上,故令人洒洒然寒慄。所謂足脛浮腫而腿弛緩不收,是因為五月陽盛極而陰生,陰氣始衰,在下初之一陰,向上與陽氣相爭,致使陽明經脈不和,故發生足脛浮腫而兩腿弛緩不收的癥狀。所謂因水腫而致喘息的,是由於土不制水,陰氣自下而上,居於臟腑之間,水氣不化,故為水腫之病,水氣上犯肺臟,所以出現喘息的癥狀。所謂胸部疼痛呼吸少氣的,也是由於水氣停留於臟腑之間,水液屬於陰氣,停留於臟腑,上逆於心肺,所以出現胸痛少氣的癥狀。所謂病甚則厥逆,厭惡見人與火光,聽到木擊的聲音則驚惕不已,這是由於陽氣與陰氣相爭,水火不相協調,所以發生驚惕一類的癥狀。所謂想關閉門窗而獨居的,是由於陰氣與陽氣相爭,而外並與陽經使陽氣盛,陽主熱主動,熱盛於上,所以病人喜歡登高而歌,熱盛於外,所以棄衣而走。所謂客於孫脈則頭痛、鼻塞和腹部脹腫的,是由於陽明經的邪氣上逆,若逆於本經的細小絡脈,就出現頭痛鼻塞的癥狀,若逆於太陰脾經,就出現腹部腫脹的癥狀。太陰經脈有所謂病腹脹的,是因為太陰為陰中至陰,應於十一月,月建在子,此時陰氣最盛,萬物皆閉藏於中,人氣亦然,陰邪循經入腹,所以發生腹腫的癥狀。所謂上走於心而為噯氣的,是因為陰盛邪,陰邪循脾經上走於陽明胃經,足陽明之正上通於心,心主噯氣,所以說上走於心就會發生噯氣。所謂食入則嘔吐的,是因為脾病,食物不能運化,胃中盛滿而上溢,所以發生嘔吐的癥狀。所謂得到大便和失氣就覺得爽快而病減的,是因為十二月陰氣盛極而下衰的,陽氣初生,人體也是一樣,腹中陰邪得以下行,所以腹脹噯氣的病人得到大便或失氣後,就覺得爽快,就象病減輕了似的。少陰有所謂腰痛的,是因為足少有病應在十月,月建在申,十月陰氣初生,萬物肅殺,陽氣被抑制,腰為腎之府,故出現腰痛的癥狀。所謂嘔吐、咳嗽、上氣喘息的,是因為陰氣盛於下,陽氣浮越於上而無所依附,少陰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故出現嘔吐、咳嗽、上氣喘息的癥狀。所謂身體衰弱不能久立,久坐起則眼花繚亂視物不清的,是因為七月秋氣始至,微霜始降,陰陽交替尚無定局,萬物因受肅殺志氣而衰退,人體陰陽之氣衰奪,故不能久立,久坐乍起則兩目視物不清。所謂少氣善怒的,是因為秋天陽氣下降,失去調其作用少陽經陽氣不得外出,陽氣鬱滯在內,肝氣鬱結不得疏泄,不能約束其所管,故容易發怒,怒則其逆而厥,叫做「煎厥」。所謂恐懼不安好象被人捉捕一樣,是因為秋天陰氣始生,萬物尚未盡衰,人體應之,陰氣少,陽氣入,陰陽交爭,循經入腎,故恐懼如人將捕之。所謂厭惡食物氣味的,是因為腎火不足,不能溫養化源,致使胃氣虛弱,消化功能已失故不欲進食而厭惡食物的氣味。所謂面色發黑如地色的,是因為秋天肅殺之氣耗散內臟精華,精氣內奪而腎虛,故面色發黑。所謂咳嗽則出血的,是上焦陽脈損傷,陽氣未盛於上,血液充斥於脈管,上部脈滿則肺氣不利,故咳嗽,絡脈傷則血見於鼻。厥陰經脈為病有所謂蘈疝,及婦女少腹腫的,是因為厥陰應於三月,月建在辰,三月陽氣方長,陰氣尚存,陰邪積聚於中,循厥陰肝經發病,故發生陰囊腫大疼痛及婦女少腹腫的癥狀。所謂腰脊痛不能俯仰的,是因為三月陽氣振發,萬物榮華繁茂,然尚有餘寒,人體應之,故出現腰脊疼痛而不能俯仰的癥狀。所謂有蘈癃疝、膚皮腫脹的,也是因為陰邪旺盛,以致厥有病脈脹閉不通,故發生前陰腫痛、小便不利以及膚脹等病。所謂病甚則咽乾熱中的,是因為三月陰陽相爭而陽氣勝,陽勝產生內熱,熱邪循厥陰肝經上逆入喉,故出現咽喉乾燥的癥狀。
刺要論篇第五十 黃帝問道:我想了解針刺方面的要領。岐伯回答說:疾病有在表在里的區別,刺法有淺刺深刺的不同,病在表應當淺刺,病在里應當深刺,各應到達一定的部位(疾病所在),而不能違背這一發度。刺得太深,就會損傷內臟;刺得太淺,不僅達不到病處,而且反使在表的氣血壅滯,給病邪以可乘之機。因此,針刺深淺不當,反會給人體帶來很大的危害,使五臟功能紊亂,繼而發生嚴重的疾病。所以說:疾病的部位有在毫毛腠理的,有在皮膚的,有在肌肉的,有在脈的,有在筋的,有在骨的,有在髓的。因此,該刺毫毛腠理的,不要傷及皮膚,若皮膚受傷,就會影響肺臟的正常功能,肺臟功能擾亂後,以致到秋天時,易患溫瘧病,發生惡寒戰慄的癥狀。該刺皮膚的,不要傷及肌肉,若肌肉受傷,就會影響脾臟的正常功能,以致在每一季節的最後十八天中,發生腹脹煩滿,不思飲食的病症。該刺肌肉的,不要傷及血脈,若血脈受傷,就會影響心臟的正常功能,以致到夏天時,易患心痛的病症該刺血脈的,不要傷及筋脈,若筋脈受傷,就會影響肝臟的正常功能,以致到秋天時,易患熱性病,發生筋脈弛緩的癥狀。該刺筋的,不要傷及骨,若骨受傷,就會影響腎臟的正常功能,以致到冬天時,易患腹脹、腰痛的病症。該刺骨有,不要傷及骨髓,若骨髓被損傷而髓便日漸消減,不能充養骨骼,就會導致身體枯瘦,足脛發酸,肢體懈怠,無力舉動的病症。
推薦閱讀:
※黃帝內經靈樞譯解 本輸第二
※【趨吉避凶、安身立命】 看看易經與黃帝內經的陰陽觀
※黃帝內經 素問中
※《黃帝內經太素》 > 卷第十九設方 知針石
※黃帝內經?素問?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