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改革的戰略規劃與戰術操作
住房改革的戰略規劃與戰術操作
——保障房元年該如何啟動
「國八條」要求各地一季度公布房價調控目標,在經過一段期間的躊躇與觀望後,三月底各縣市終於紛紛公布了目標,除了北京市的調控目標是「穩中有降」,所有其他城市的目標多與GDP增長及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掛鉤,這樣的調控目標,極可能實際上助推了房價上漲的預期。
中國的房改,歷經了十幾年的摸索,終於摸出了一個比較正確的方向:把1998年房改把房屋產業100%交給市場機制與民營開發商的做法,在「十二五」規劃中調整為既有市場機制又有政府職能,既有民營又有公營的混合體制。這應該說,是中國房改在改革思路上的很大的進步。十二五規劃的目標是五年興建3600萬套保障房,第一年要建1000萬套,所以2011年可以說是保障房元年。
正確的改革思路是很重要的一步,但僅止於此是不夠的。目前看來,至少有兩方面的現象與問題值得關注。一是幾乎所有城市的調控目標,「限價」都成了「限漲」,因為與GDP及居民收入增幅掛鉤,只能產生房價上漲預期。其次,也不能全怪各地政府的觀望與躊躇,對各地政府而言,現在只得一個保障房的「承包」數字,其他一切都沒概念:保障房運作的機制是什麼?土地從哪裡來?資金從哪裡來?政府若無法承建,開放商又從哪裡來?開發商的盈利又從哪裡來?還有,如何確保「保障房」的品質與安全,如何避免保障房不成為貧民窟?……。所以,在有了正確改革思路後,還必須有跟上良好的「戰略規劃」與「戰術操作」。
首先,在戰略規划上,保障房的建設不能忽略兩個方面,一是與「城鎮化」有機配合,二是與地方財政的改革掛鉤。
先談城鎮化。城鎮化也是當前國家建設的重點,所以城鎮化當然不能與保障房各行其是,兩者必須能有機的結合。核心是土地的配置與使用。保障房在城鎮土地的規劃中能獲得多大規模的配置,容積率如何,基礎建設如何,生活機制配套如何,建築標準規格如何,監督管理機制如何,在在都須有整體的思考與規劃,否則很可能製造的問題比解決的問題還多。
其次,是地方財政的問題。當前中國房地產問題很大程度上地方財政的不健全有關。地方政府普遍欠缺足夠的穩定的財政收入,才會走上賣土地,炒土地的生財之道。現在要各地政府擔負起保障性住房的重責大任,保障房的興建,土地還不是大問題,關鍵在資金。若政府無法承擔興建所有的保障房,就必須有政策誘因來引導開發商,這需要資金。所以包括房屋稅,房屋交易稅、增值稅等基本上屬於地方財稅收入的稅制要儘快健全。
在戰術即所謂實際政策與行政的操作上,中國大陸並無太多經驗,所以可借鏡於香港及新加坡,尤其是後者。
新加坡的保障房稱作為「組屋」,從1965年新加坡獨立之後,就被視為最高國策來抓,目前全國四百多萬人口中,組屋的覆蓋率已達85%(中國十二五規劃3600萬套建好之後保障房的覆蓋率是20%)新加坡的組屋政策,從土地徵用開始,到資金籌措,到城鎮規劃,小區設計,到房屋的建設、分配與管理,都做好全套縝密的規劃,包括法規(土地徵用法)、組織(建屋發展局、公積金局)等,一直到建設完成,如何分配、購置、管理及服務。中、星兩國國情當然不盡相同,但可供參考之處相信仍不在少。
五年3600萬套的規模,20%的城市房屋覆蓋率,及大約一億人口的住民,規模之大,前所未有,也是全球僅見。這件事搞好,經濟上拉動內需,社會上促進和諧,政治上有利穩定,事關重大。中國也應該像新加坡一樣,把它視為最高國策之一來抓。
(本文刊載於《理財雜誌》)
0
上一篇<<鳳凰十五周年慶典致辭 下一篇>>日本核災難觸發的國際道德、法律…
推薦閱讀:
※趙曉 | 中美貿易談判:戰術與戰略分析
※最會勾人的刀具只有爪刀——細數爪刀歷史及存在價值
※【黑坑釣魚的巧妙戰術】 針對滑口魚與醬層應對之策
※[原創] 簡析基輔大合圍|戰略戰術
※戴爾 C.艾克邁爾談戰役層面和戰術層面兵棋推演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