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慢性腹瀉
63.慢性腹瀉慢性腹瀉是臨床上常見的癥狀。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變稀,甚至帶粘凍、膿血,持續兩個月以上。小腸病變引起腹瀉的特點是腹部不適,多位於臍周,並於餐後或便前加劇,無里急後重,大便量多,色淺,次數可多可少,結腸病變引起腹瀉的特點是腹部不適,位於腹部兩側或下腹,常於侵後緩解或減輕,排便大數多且急,糞數少,常含有血及粘液,直腸病變引起者常伴有里急後重。
胃腸道的功能可概括為分泌、消化、吸收和運動,其中任何一種功能發生障礙都可引起腹瀉,但這幾種功能是互有聯繫的,因此腹瀉的原因雖然可以是一種功能障礙為主,但很少是單一的功能障礙,往往相互影響。
慢性腹瀉的診斷主要依靠病史、體征、直腸指診、糞便檢查,如有困難,再進一步作乙狀結腸鏡、X線檢查,仍不能解決時,再考慮作纖維結腸鏡或小腸鏡檢查,必要時作各種功能試驗,如小腸吸收功能試驗(葡萄糖耐量試驗、右旋木糖試驗、放射性核素標記維生素B12試驗)和胰腺功能試驗。
慢性腹瀉主要針對病因進行治療。若腹瀉嚴重、體質虛弱的非感染性腹瀉,常用止瀉劑對症治療,以減少腹瀉次數。
祖國醫學認為本病與脾虛的關係最為密切,脾虛失運,水谷不化精微,混濁內生,谷反為滯,水反為濕,混雜而下,並走大腸,而為泄瀉。若平時脾胃素弱,復因情志失調,以致肝氣鬱結,橫逆乘脾,運化失常,也可形成泄瀉,若久病之後,損傷腎陽,或年老體衰,陽氣不足,脾失溫煦,運化失常,也可導致泄瀉。但肝腎所致的泄瀉,也多在脾虛的基礎上產生的,故張景岳說:「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
1.[處方名稱]復方石脂方
[功能主治]功能溫中理氣,活血行滯,止瀉止血。主治慢性腹瀉。
[處方組成]天仙子120克、赤石1000克、枯礬1000克,研成細未,製成片劑,每片0.34克。每次3一5片,每日3次,30無為1療程。
[辨證加減]無
[療程療效]治療35例,治癒15例,佔42.9%;有效18例,佔51.4%;無效2例,佔5.7%。總有效率為94.3%。一般用藥1周即可見效。
[處方來源]解放軍總醫院陳樹森表(蔡金 馬俊堅)
2.[處方名稱]胃關煎
[功能主治]功能溫中健脾。主治慢性地瀉。
[處方組成]熟地15克、山藥 12克、炒扁豆 12克、炮姜9克、吳茱萸6克、炒白朮15一3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辨證加減]泄瀉甚者加肉豆蔻12克或補骨脂12克;氣虛甚者加人蔘10克;陰虛下脫不固者加制附子12克;腹痛甚者加木香6克或川朴10克;滯痛不通者加當歸10克;滑脫不禁者加烏梅12克或五味子10克;肝邪侮脾者加肉桂10充。
[療程療效]治療48例,痊癒(癥狀消失,大便正常)34例,顯效(癥狀基本消失,大便鏡檢正常,惟硬度或次數仍不正常,但較前明顯好轉)12例,無效2例。
[處方來源]山東省文登縣中心醫院於書本等。
3.[處方名稱]番石榴葉湯
[功能主治]功能澀腸止瀉。主治非感染性泄瀉。
[處方組成]將新鮮番石榴葉1公斤,洗凈後放入鍋中,加水至浸過葯面煎 4、5小時倒去藥渣,再濃縮為1000毫升,加入0.1%甲苯酸鈉防腐,調入糖精鈉與香料後即成。成人每次10一30毫升,每日3次。小兒用量酌減。用較大劑量亦無不良副作用。
[辨證加減]無
[療程療效]治療47例,大便恢復正常時間4小時至1天者41例(87.2%),1~2天者2例(4.3%),2一3天者4例(8.5%)。
[處方來源]廣東省順德縣人民醫院。
4.[處方名稱]溫固散
[功能主治]功能溫腎燥脾,正肝暖胃,行氣健運,澀腸止瀉。主治慢性泄瀉。
[處方組成]肉豆蔻(煨)60克、五味子(炒)60克、廣木香(煨)12克、訶子肉(去梗焙脆)12克、吳茱萸(炒)15克,共研細末混和,每服6克,每日2次,開水調服。
[辨證加減]腰酸腿冷、陽虛甚者加補骨脂(炒)15克、炮姜炭9克;腸鳴腹痛甚,受刺激易發者加防風(炒)15克、白芍(炒)15克;消化不良挾食滯者加雞內金9克、山楂炭15克。
[療程療效]治療28例,痊癒23例,顯效4例,無效1例。
[處方來源]江蘇省沙洲縣鹿苑鄉袁炳忠。
[處方備註]袁氏認為用湯劑、丸劑內服,往往不易消化吸收,甚至瀉下藥汁狀大便或整粒藥丸;而散劑而服;吸附力強,易使腸胃消化吸收而收效。本方氣味濃烈,胃口不佳者往往難以接受。但若能堅持服藥,則能開胃增納。(蔡儉馬俊堅)
5.[處方名稱]參附苦參湯
[功能主治]功能益氣溫陽,澀腸止瀉,利濕行氣。主治慢性泄瀉。
[處方組成]党參、熟附片、苦多、烏梅、焦白朮、乾薑、白芍、木香、焦山楂、煅牡蠣、茯苓、車前子,水煎服。
[辨證加減]偏於腎陽虛加肉桂;偏於脾陽虛加桂技;偏於氣滯加青皮;偏於氣虛加黃芪、升麻:大便正常後以理中丸或參苓白朮散鞏固療效。
[療程療效]治療60例,臨床治癒28例,顯效10例,好轉12例,無效10例。治癒的28例中,服藥時間最短13天,最長38天。
[處方來源]江蘇省政縣中醫院沈世萌。(蔡金 馬俊堅)
6.[處方名稱]桉鳳檸散
[功能主治]功能健胃止瀉。主治慢性泄瀉。
[處方組成]桉樹葉粉5克、鳳尾草粉3克、檸檬葉粉2克。將桉樹葉、鳳尾革和檸檬葉晒乾後(陰乾更好),再用文火焙酥,即分別研成細末,過篩後混和備用。服法:分為5包,是為1日量。首次服10克,以後每隔3小時服5克,白開水送下。小兒按年齡酌減,並可酌加白糖或蜂蜜送服。如連服數日,第2日改為每次服5克。
[辨證加減]無
[療程療效]治療160例,痊癒139例,佔87% ;服藥1天未愈而改服他葯者3例;減輕癥狀者10例,佔6% ;完全無效者8例,佔5%。服1日而愈者83例,服2日而愈者48例,服3日而愈者5例,服4進而愈者2例,服5日而愈者1例。
[處方來源]玉生
7.[處方名稱]巴硫散
[功能主治]功能溫陽逐寒,消積助運。主治沉寒凝滯型慢性泄瀉。
[處方組成]制巴豆霜0.62克、生硫磺1.24克。生硫磺去凈雜質,研極細末即可。制巴豆霜用文火炒炭,以手捻無油膩為度(市信巴豆霜含油量約為20%左右,炒炭後可降至3%左右)。以上藥重為1日拒,裝入空心膠囊,分2次飯後服。考慮到地區及個體差異,也可以半量起服,2一3天後無明顯副作用,再加工規定劑量。
[辨證加減]無
[療程療效]治療38例,基本治癒20例(52.6%),進步13例(34.2%),無效5例,有效率為86.8%。服藥最少1天,最多30天。治療後癥狀緩解時間最短2天,最長30天,平均16天。
[處方來源]史載祥
[處方備註]本方服用過程中腹瀉稍有加重,可能與巴豆霜去油不凈有關。出現副作用時隨即停葯,或服本方之前15分鐘先口服阿托品0.3毫克,以拮抗巴豆對腸管的收縮作用,可避免副作用。本法屬「通因通用」範疇,辨證實質在於沉寒凝滯。單純脾腎不足、肝脾不調以及氣陰俱耗型均不適用。
8.[處方名稱]丁果散
[功能主治]功能燥濕健脾,溫中散寒,止痛止瀉,養陰部脾。主治急、慢性泄瀉。
[處方組成]丁香25個(約2克)、草果1枚(約4克)、白麵粉250克、紅糖(或白糖)200克。將丁香、草果分別炒焦黑並研細未;再炒白麵粉至焦黃,以味香不苦為宜(但應偏深黃色);把紅糖或白糖加入,乘熱在鍋內將葯未、焦麵粉、糖三者攪拌均勻,糖遇熱微溶後與焦麵粉相粘,形成顆粒狀,裝瓶後備用。成人每次2-3匙,兒童1~2匙。每日3~4次,調水糊服或干吃。
[辨證加減]無
[療程療效]治療180例,其中屬外感風寒濕型18例,均治癒;宿食積滯型35例,治癒32例,有效3例;濕熱下痢型34例,治癒25例,有效6例,無效3例;脾胃虛寒型46例,痊癒40例,有效6例;脾腎陽虛型32例,痊癒20例,有效8例,無效4例;肝氣乘脾型15例,痊癒9例,有效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
[處方來源]江蘇省武進縣橫林中心衛生院俞寶典等。
[處方備註]氏等認為,本方療效以輕型實證為較好,而早期脾胃虛寒型的療效又比早期脾腎陽虛型及肝旺侮脾的虛實夾雜型為好。單純泄瀉及兼證愈少愈輕者其療效也愈高
9.[處方名稱]水瀉速效茶方
[功能主治]功能溫中散寒,健脾和胃。消食化積,利濕止瀉,主治水瀉。
[處方組成]粳米、綠茶、乾薑、食鹽,取14克用開水200毫升沖悶,待溫後取上清液服,也可連藥渣一起服下。小兒劑量減半。每日3次。
[辨證加減]無
[療程療效]治療60例,全部治癒,服藥l天而愈者50例,佔83.3%;服藥2天而愈者10例,佔16.7%。
[處方來源]安徽中醫學院查少農。
[處方備註]據現代藥理研究,本方不僅具有抑菌、收斂、止瀉的作用,且可起到口服補液的功效。
10.[處方名稱]秦艽萆邂湯
[功能主治]功能補氣健脾調中,補腎止滯利濕。主治慢性泄瀉。
[處方組成]秦艽12克、萆邂12克、党參12克、補骨脂12克、茯苓10克、焦白朮10克、陳皮10克、砂仁 3克,水煎服。
[辨證加減]氣虛下陷者加黃芪、升府;手足不溫者加附子。肉桂、炮姜;滑泄不止者加烏梅、赤五脂;兼濕熱者加黃連、厚朴等;腹痛甚者重用白芍。
[療程療效]治療56例,治癒(大便成形無粘液,日行1-2次,1年內未複發)39例,好轉(大便進行1~2次,塘薄偶帶粘液l年內複發)11例,無效6例。
[處方來源]江蘇省連雲港市第二人民醫院王淑波。
推薦閱讀:
※思密達(蒙脫石散)和氟哌酸,都是治腹瀉的葯,那兩者究竟有何不同呢?
※【崔玉濤談腸道】支招!嬰兒常見腹瀉
※腹瀉正確服藥:先抗菌再調整菌群平衡
※秋季腹瀉防治
※夏季腹瀉高發 如何正確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