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號稱「神人」的左宗棠,到底有多神?

晚清重臣,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的左宗棠,是靠鎮壓太平天國起義起家的,他出山之後的首次「華麗亮相」,就是在太平軍圍攻長沙的時候,為湖南巡撫張亮基「晝夜調軍食,治文書」、「區畫守具」,給他出了很多主意,各種建議都被張亮基採納,使張亮基牢牢地守住了長沙,太平軍圍攻三個月都沒攻下,撤圍北去。

之後,他又在與太平軍的PK中屢立大功。

太平天國完蛋後,左宗棠似乎成了鎮壓「叛軍」的專業戶,比如平定陝甘回民叛亂。

到陝甘回民叛亂時,左宗棠已是陝甘總督了。

陝甘回民叛亂又稱「同治陝甘回變、同治回亂、陝甘回變、陝甘回亂、回回亂」等,始於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規模之大,遍及陝西、甘肅(包括寧夏和青海東部)以及新疆各地。

清廷從甘肅、直隸調來大量軍隊鎮壓,負責軍務的欽差大臣勝保卻是個草包,打一仗敗一仗。1862年11月,清廷又派多隆阿換下那個草包,不料戰死於攻打周至的戰鬥中;再由穆圖善接替,雖然互有勝負,但始終沒有將叛軍趕出陝西,陝甘饑民揭竿而起後,甘肅的回民叛亂軍隊反而越來越強大。

看來其他人都搞不定,那就讓老左上吧。

左宗棠是1866年接任陝甘總督的。

那時候不安分的,不但有陝甘回民,還有捻軍,他們若是聯合起來,那就太難對付了,所以必須先搞定一股,剩下的另一股就好辦了。所以,左宗棠向清廷進了這樣的方略:「方今所患者,捻匪回逆耳。以地形論,中原為重,關隴為輕;以平賊論,剿捻宜急,剿回宜緩,以用兵次第論,欲靖西陲,必先清腹地,然後客軍無後顧之憂,餉道免中梗之患。」又說:「進兵陝西,必先清關外之賊,進兵甘肅,必先清陝西之賊,駐兵蘭州,必先清各路之賊,然後餉道常通,師行無梗,得以一意進剿,可免牽掣之虞。」

簡單點說就是先搞定捻軍,然後再解決陝甘。

後來的事實證明,左宗棠「先捻後回」、「先秦後隴」的方略無比正確,也達到了「不令捻回合勢」的目的——1866年,也就是左宗棠接任陝甘總督的當年12月,為救援東捻軍,西捻軍就渡過黃河去了山西,導致在陝西的回民叛軍成了孤軍,無法抵禦清軍的節節進逼,相繼丟了鄜州、宜君、三水、綏德等地。

鎮壓了西捻軍後,陝西大局已定,左宗棠回到西安,於1869年二月移軍干州,將陝西境內的叛軍誘逼至甘肅,然後集中兵力對付甘肅叛軍。

1873年,經大小50餘戰,甘肅叛軍剩下白彥虎一支孤軍,在左宗棠追擊之下,由新疆逃至今天的吉爾吉斯坦,在那裡定居下來,娶妻生子,繁衍後代,成了今天的東幹人。

「征回」得勝後,左宗棠率領大軍撤回關內。

一本叫《清代之竹頭木屑》的書,記載了左宗棠回師途中的一個故事——

「左文襄(左宗棠謚號「文襄」)征回,凱旋入關,頓軍某所,安扎甫定,文襄忽傳令拔營前進……」

幾個意思?剛剛安營紮寨又令拔營前進,這是折騰個啥呢?疲憊至極的將士們正打算休息,突然接到這樣的命令,誰也不想執行。

各位統領沒法,只好來到左宗棠的大帳,向他彙報情況,左宗棠大怒:「吾即起馬,有敢後行者,以軍法從事。」大家滿懷怨恨,勉強拔營而行。

數小時後,左宗棠問走了多遠了,下面的人告訴他,距之前紮營那嘎噠至少四十里了,左宗棠說好吧,別走了,就地紮營。

剛停下來沒多久,前面就有人來報告:之前咱們紮營的地方,忽然發生了大爆炸,「全營營地,頓成巨坎」。

全軍上下吃驚之餘,對左宗棠佩服得五體投地,將領們紛紛進來感謝左宗棠「救命之恩」,順便問他怎麼知道那裡會出事?左宗棠說:「咱們剛駐紮時,我忽然想到一個問題:叛軍雖然看起來被咱們降服了,但卻很勉強,非誠心歸化也,心裡一定非常恨咱們,肯定想報復,咱們在什麼地方駐紮,他們也一定預料到了,當時我靜聽更鼓的聲音,聽到地下若有應聲,好像是空的,心中有一股不祥的預感,才命令全軍立即拔營,繼續前進,目的是為了避免可能的危險。為什麼我不明言?是因為如果明言了,到時候又什麼事兒沒有,那就尷尬了,所以才下死命令拔營,繼續前進。」

於是,「將領咸驚嘆以為神人」。

可惜,當時的滿清已病入膏肓,哪怕有百個這樣的「神人」,也阻止不了它在死亡的道路上狂奔。


推薦閱讀:

各種雷人神圖、神人[50P]
嘔心瀝血的「神人」諸葛亮、拾遺補漏的「神仙」劉伯溫。
「神器」「神人」為何挽救不了宋朝

TAG:左宗棠 | 神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