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13腫顱內神經上皮腫瘤CT表現
※※打造影像人自己的醫學影像平台※※
◎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讓知識成為一種內涵
◎讓專業成為一種交流◎讓我們成為一世朋友
※※※※※※※※※※※※※※※※※※※※※
讀者信息:內蒙古興安盟科右前旗人民醫院 初艷龍
所讀書籍:《顱腦和頭頸部CT診斷》
原著主編:高艷、郭錟、張璋
一、星形細胞腫瘤
1.本病起自星形膠質細胞,是最常見的神經上皮性腫瘤,可以發生於腦和脊髓的任何部位,成年人多位於大腦半球,以額葉、顳葉多見,頂葉次之,枕葉少見。兒童多位於小腦半球。
2.星形細胞腫瘤可分為:Ⅰ級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室管膜下巨細胞星形細胞瘤;Ⅱ級:多形性黃色星形細胞瘤、瀰漫型星形細胞瘤;Ⅲ級:間變性星形細胞瘤;Ⅳ級:膠質母細胞瘤
3.星形細胞瘤生長緩慢,病程較長,臨床癥狀包括一般癥狀和局部癥狀
4.根據生長特性可分為瀰漫性和局灶性。瀰漫型星形細胞腫瘤包括瀰漫型星形細胞瘤、間變性星形細胞瘤、膠質母細胞瘤,級別高,預後不好;局灶性星形細胞瘤包括:瀰漫型星形細胞瘤、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室管膜下巨細胞星形細胞瘤、多形性黃色星形細胞瘤,低級別
二、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
顱後窩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特徵性表現:大囊及壁結節
1.本病生長緩慢,邊界較輕,常發生於兒童和年輕人的星形細胞瘤,WHO分級為Ⅰ級。
2.部位:好發於顱後窩,多發生於腦室系統周圍近中線區,最常見於小腦,源於小腦蚓部,繼發侵犯小腦半球,其次位於視神經或視交叉,幕上少見。
3.CT平掃①腫瘤呈囊實性佔位,邊界清晰,囊腔較大,囊內壁壁結節,無瘤周水腫;②單純囊腫型,囊內可有多房;③瘤囊型,具有囊內有瘤,瘤內有囊的特點;④完全實性型。
4.CT增強掃描:實性成分或壁結節呈明顯均勻強化,囊壁多有強化
5.鑒別診斷
①血管網狀細胞瘤:位於小腦的腫瘤多呈囊壁結節,但好發於成人,壁結節強化更明顯
②髓母細胞瘤:多見於兒童,好發於小腦蚓部,腫瘤內囊變、壞死少見
③第四腦室室管膜瘤:腫瘤呈混雜密度,並伴鈣化
三、室管膜下巨細胞星形細胞瘤
1.WHOⅠ級,本病常發生於20歲以下患者,大多數以進行性癲癇發作或顱內壓增高為主要癥狀,腫瘤可發生鈣化及早期出血,本病是結節性硬化複合症的特徵性病變。
2.CT表現
①室管膜下結節:側腦室體部室管膜下、突入腦室內的鈣化結節早期為等密度,隨年齡增長鈣化率明顯升高
②室管膜下巨細胞星形細胞瘤:室管膜下結節增大、不完全鈣化並出現強化,表明其轉變為室管膜下巨細胞星形細胞瘤
3.鑒別診斷
①中樞神經細胞瘤:也好發於室間孔附近,但鈣化率高,囊變多見,多見於中青年男性
②脈絡叢乳頭狀瘤:好發於側腦室三角區,典型表現為腫瘤邊緣顆粒狀,明顯強化,並伴腦積水
4.結節性硬化,又稱Bourneville病,典型三聯征皮脂腺瘤、癲癇和智力低下。中樞神經系統病變:皮質錯構瘤(結節)、皮質下膠質神經元錯構瘤、室管膜下膠質結節和室管膜下巨細胞星形細胞瘤;神經外病變:皮膚血管纖維瘤、鯊皮斑、甲下纖維瘤、心臟橫紋肌瘤、內臟囊腫、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和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四、多形性黃色細胞瘤
1.本病好發於兒童和青少年,WHOⅡ級,腫瘤常位於腦膜和大腦表面(腦膜-腦)。98%的病例發生於幕上,尤其好發於顳葉;癲癇是最常見的首發癥狀
2.部位:主要位於幕上表淺部位,累及腦皮質和柔腦膜
3.CT:平掃示病變多為囊性,即大囊和壁結節,瘤周水腫不顯著,臨近顱骨可呈受壓改變;增強掃描壁結節明顯強化,囊壁可強化或不強化
4.鑒別診斷
①節細胞瘤、節細胞膠質瘤:佔位效應輕,鈣化常見
②幕上室管膜瘤:多位腦實質的囊實性佔位,但位置不表淺,鈣化常見
③毛細胞星形細胞瘤:好發兒童和青少年,且為囊實性佔位,但多好發於幕下小腦
④幕上血管網狀細胞瘤:囊實性佔位,但發病年齡較大
五、瀰漫星形細胞瘤
1.本病好發20到45歲成人,臨床癥狀多以癲癇、顱內壓增高和運動障礙為主,WHOⅡ級,多位於幕上腦白質內,病理分型纖維型、原漿型、肥胖細胞型,呈瀰漫浸潤性生長,可進展為間變性星形細胞瘤和膠質母細胞瘤
2.CT:腦實質內稍低密度或低密度區,邊界常較清楚,但可見局部或瀰漫型浸潤生長,可鈣化,周圍水腫及佔位效應較輕,增強掃描不強化或輕度強化
3.鑒別診斷
①急性期腦梗死:發病突然,病變多沿血管供血區分布,灰白質同時受累,密度隨時間變化
②腦炎:顳葉最常見,病變也呈低密度、強化不明顯,需結合臨床
4.腦內片狀低密度、以白質受累為主、不沿供血區分布、強化不明顯者應考慮星形細胞瘤可能。
六、 間變性星形細胞瘤
1.間變性星形細胞瘤是瀰漫浸潤的惡性星形細胞瘤,WHOⅢ級,多見於40到50歲,臨床表現包括癲癇等
2.CT:平掃腦實質內混雜密度區邊界不清,可見囊狀、壞死,出血少見,周圍水腫及佔位效應顯著,;增強掃描不均一強化,呈斑片狀
3.鑒別診斷
①星形細胞瘤(Ⅱ級):腫瘤密度較均勻,囊變壞死少見,邊界常較清楚,水中佔位不顯著,無強化
②膠質母細胞瘤(Ⅳ級):腫瘤密度更混雜,其內囊變、壞死,水腫佔位更顯著,病變進展快,有沿胼胝體蔓延至對側特點
七、 大腦膠質瘤病
1.本病呈浸潤性或多發性生長,涉及兩個及以上腦葉,通常為雙側性,本病亞急性起病,進行性加重;
2.CT:大腦半球腫脹,常累及額葉、顳葉等多個腦葉和胼胝體,病變所在腦葉密度呈瀰漫型減低,邊界不清,增強掃描多無強化,有惡變趨勢時可出現斑片狀強化
3.鑒別診斷
①病毒性腦炎:急性起病,腦部病灶多發,灰白質同時受累
②脫髓鞘病變:病變相對局限,激素治療有效
八、 膠質母細胞瘤
1.星形細胞腫瘤中惡性程度最高的膠質瘤,WHOⅣ級,是成人最常見的腦內腫瘤,多見於45-70歲中老年人。
2.CT:大腦半球深部佔位性病變,最常見於額葉,發生在胼胝體區的腫瘤可沿胼胝體轉移,呈蝶翼狀。腫瘤邊界不清,呈混雜密度,中心可見低密度壞死區,腫瘤內血管豐富,出血常見,周圍水腫及佔位效應顯著;增強掃描:腫瘤呈厚壁花環狀不規則強化,可沿室管膜轉移而出現結節樣、線樣強化。
3.鑒別診斷
①間變性星形細胞瘤:囊變壞死、強化程度及佔位效應均小於膠質母細胞瘤。
②腦膿腫:膿腫壁通常較膠質母細胞瘤薄,且相對均勻。
③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密度較均質,且顯著均一強化,佔位效應重,瘤周水腫相對較輕
九、 少突膠質細胞腫瘤
1.少突膠質起源腫瘤WHO分類為Ⅱ、Ⅲ級,腫瘤好發於大腦皮質和大腦半球,生長緩慢,無包膜,但與正常腦組織界限清楚,以膨脹性生長為主;本病鈣化率高,出血、囊性變少見,多發生於成人,高峰年齡為40-50歲
2.CT:皮質灰質和灰質下區含有鈣化的混雜密度區。腫瘤多位於幕上額葉,累及腦膜,侵蝕顱骨。鈣化為本病特徵性表現,多呈彎曲條帶狀、斑片狀。增強掃描不強化或輕度強化。
3.鑒別診斷
①星形細胞瘤:位置較深,較少侵犯顱骨。未鈣化部分腫瘤呈低密度,而少突膠質細胞瘤通常呈稍高密度或等密度
②胚胎髮育不良性神經上皮腫瘤:多見於青少年,發生部位較表淺,但多位於顳葉,腫瘤低密度,鈣化少見,瘤周無水腫。
③動靜脈畸形:通常無周圍水腫,鈣化呈小點狀或血管條樣,強化後呈血管團樣
十、 室管膜腫瘤
1.室管膜起源腫瘤包括室管膜瘤(Ⅱ級)、間變性室管膜瘤(Ⅲ級)、室管膜下室管膜瘤(Ⅰ級)和粘液乳頭狀型室管膜瘤(Ⅰ級)
2.腫瘤起源於腦室壁和脊髓中央管的室管膜細胞或室管膜靜止細胞;前兩種好發於顱內,室管膜下瘤多見於四腦室下部和側腦室前角,粘液乳頭狀型室管膜瘤好發於圓錐和馬尾
3.幕下室管膜瘤:以四腦室底部最為常見,呈菜花狀,導致四腦室擴大。腫瘤柔軟,可通過Luschka孔蔓延至橋小腦角區,通過四腦室正中孔沿腦幹表面擴展。增強掃描明顯不均勻強化。
4.幕上室管膜瘤:發生於腦實質內居多,可為部分囊性型室管膜瘤和完全實質型室管膜瘤
5.室管膜下瘤:邊界清楚,呈低密度或低密度,較大腫瘤內可有囊變和鈣化,可伴有幕上腦積水,輕度強化或無強化。
6.鑒別診斷
①髓母細胞瘤:腫瘤位於小腦蚓部,四腦室呈受壓移位表現而非擴大,腫瘤密度較均勻,增強明顯強化。
2.囊性星形細胞瘤:發病年齡較大,腫瘤實性部分鈣化少見,腫瘤周圍水腫輕
十一、脈絡叢乳頭狀瘤
1.本病可發生於脈絡叢上皮或腦室壁膠質細胞,多具有分泌腦脊液的特性,主要表現為腦積水而產生顱內高壓癥狀,成人以第四腦室多見,兒童以側腦室和第三腦室多見
2.CT:第四腦室、側腦室或第三腦室結節影,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邊緣清晰,呈顆粒狀或凹凸不平,腫瘤沿腦脊液播散時,可出現其他腦室或蛛網膜下隙多發腫瘤,增強呈均勻一致中度至明顯強化
3.鑒別診斷
①室管膜瘤:兒童好發幕下第四腦室,成人好發側腦室,強化程度不如脈絡叢乳頭狀瘤明顯,有向外生長趨勢
②髓母細胞瘤:脈絡叢乳頭狀瘤邊緣呈顆粒狀,強化後較髓母細胞瘤更顯著。
十二、 松果體細胞瘤
1.本病為發生於松果體實質細胞的腫瘤,WHOⅡ級,多見於成人,兒童多位松果體母細胞瘤,本病臨床表現取決於腫瘤性質和所在部位,其主要有顱內壓增高癥狀、神經系統癥狀和內分泌系統癥狀。
2.CT:第三腦室後方(松果體區)可見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結節,邊界清楚,直徑常小於3cm,常伴發梗阻性腦積水。鈣化常見,增強明顯強化,松果體母細胞瘤體積較大,強化不均一,易沿腦脊液播散。
3.鑒別診斷
①生殖細胞瘤:是松果體區最常見腫瘤,男性多見。腫瘤無包膜可侵犯臨近結構,生殖細胞瘤本身無鈣化,如果松果體鈣斑被腫瘤包繞、推移支持生殖細胞瘤
②畸胎瘤:其內含脂肪、鈣化、軟組織及液體等,呈混雜密度腫塊,增強掃描多不均勻強化
4.松果體區腫瘤按細胞起源可分為:①生殖細胞起源腫瘤:生殖細胞瘤、畸胎瘤②松果體實質細胞起源腫瘤③其他細胞起源腫瘤:星形細胞瘤、神經節瘤、轉移瘤;生殖細胞腫瘤是松果體最常見的腫瘤性病變
5.松果體實質細胞起源腫瘤:松果體細胞瘤(Ⅰ級)、中等分化的松果體實質細胞瘤(Ⅱ-Ⅲ級)、松果體區乳頭狀細胞瘤(Ⅱ-Ⅲ級)和松果體母細胞瘤(Ⅳ級)
十三、髓母細胞瘤
1.本病是好發於兒童的顱內惡性腫瘤,絕大多數生長在第四腦室頂之上的小腦蚓部,具有生長極為迅速的特點,手術不易切除,並有沿腦脊液產生播散性種植傾向。
2.CT:顱後窩邊緣清楚的稍高密度或等密度腫塊,鈣化、囊變少見,周圍有低密度水腫包繞,第四腦室受壓向前移位,幕上腦積水常見,增強呈均一強化。腫瘤沿腦脊液播散時,可見腦室內和蛛網膜下隙線樣強化。
3.鑒別診斷
①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多位於小腦半球,呈囊實性,四腦室受壓變形。
②室管膜瘤:位於四腦室內,致四腦室擴大,鈣化、囊變、壞死多見
③脈絡叢乳頭狀瘤:腫瘤邊緣呈顆粒狀或凹凸不平,其內可見小囊變
④血管網狀細胞瘤:最典型大囊小結節的表現,壁結節或腫瘤周圍有流空的血管影像;結節可強化,囊腔或囊壁無強化。
版權聲明推薦閱讀:
※十四年神經性皮炎
※神經指南:中國缺血性腦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二級預防指南2014(一)
※神經科學原理,第四版
※神經衰弱(湖心摘編)
※破傷風 面神經麻痹__玉真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