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英國人只來了一次中國,說了三句話,戳破了康乾盛世的假象

1793年,也就是乾隆當皇帝的第58年,大英帝國派出了一支豪華隊伍來到了中國。5艘豪華戰艦,隨員700多人。這些人里囊括了各種大V,哲學家、機械學家、生物學家、植物學家、醫生、畫家,等等。

而那5艘戰艦上,一共裝了600箱禮物,價值1.3萬英鎊。這是英國人辛苦準備了一年多的結果。雖然這時的英國已經在海洋上橫著走,但對神秘的天朝還是很恭敬的,畢竟那時的中國也是東方第一大傳說,英國人並不了解。

這支隊伍的隊長,名叫馬戛爾尼,堪稱當時英國最著名的外交家。小馬哥長得很帥,俄國女皇凱瑟琳都拜倒在他的牛仔褲下,於是就和英國簽訂了非常有利於英國的商務條約,這是小馬哥的功勞。後來他又在印度當過地方總督。有經驗,有學識,有魅力,長得帥,完美男人的四個指標小馬哥都備齊了。

這支隊伍的副隊長,名叫喬治·斯當東,他是馬戛爾尼最好的朋友,牛津大學的法學博士,在外交領域裡也很有經驗。大英帝國派出這麼一支高質量的隊伍來到中國,可見對中國的態度。

而馬戛爾尼的這次訪華事件,就是有史以來中英兩國之間的第一次正式外交。

英國人搞這麼隆重,到底是來幹嘛的呢。其實,他們表面上是來給乾隆過生日的,實際上是希望和大清當局談談,希望大清能取消一些貿易上的障礙,公平貿易。

簡單說,英國人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來告狀的。其實,早在一百多年前,英國人就已經開始在大清做生意了。但他們沒想到的是,他們被勒索慘了。

乾隆時代,當局全力貫徹閉關鎖國政策,只開設廣州這一個通商口岸,專門為了收稅。粵海關的進出口稅率一般來說不超過貨價的4%,還算正常,但是除此之外,還多了兩項清朝特色的稅收項目,船鈔和規禮銀。

船鈔就是把外國商船的長 x 寬 x 高,算出體積,按照體積等級收稅。雖然這個公式是死的,但是怎麼測量是活的。雖然當時的國際規定是從船的後桅量到前桅,但大清官員從不按規矩來,要麼從船頭量到船尾,要麼在數字里造假。有什麼辦法才能讓大清官員按規矩來呢?只有一個辦法,賄賂。你要是不想賄賂,就等著被坑大錢吧。

還有第二項,規禮銀,顧名思義,禮嘛,就是出於禮節要給的錢。比方說清朝官員幫你開艙,不能白忙活吧?清朝官員給你卸貨,不能白搬磚吧?除此之外,什麼驗貨官員、測量官員、記錄數據的官員、幫你停船的官員,等等等等,各種有關部門的人員,你都得給個禮費吧?

規禮銀比船鈔就更坑了,想收多少收多少,連量都不用量。

粵海關就這樣成了大清最肥的官職,所以這個職位一直由滿人擔任。美國學者馬士說,擔任粵海關監督的人,最大的任務其實只有三個:滿足他北京恩主的發財願望,滿足自己的發財願望,滿足他屬下人的發財願望。

英國人終於體驗到了什麼是中國特色。不僅如此,粵海關一邊勒索,一邊牢牢控制住上訪渠道,英人想求情訴苦都找不到人。而且在廣州,英人被處處限制,比如不能私會百姓,不能僱傭漢人,不能傳教,而且禁止洋女人出現在中國地盤。原因很簡單,這些洋女人一個個袒胸露乳,穿個超短裙、低胸V領,還喜歡光天化日之下來個kiss,簡直傷風敗俗,要是讓我天朝裹小腳、三從四德的良家婦女看到,萬一覺醒了怎麼辦?我大清秩序就崩了。

這些限制的總綱領只有一條:我大天朝決不能被英夷和平演變。

所以,英國人臉都被坑腫了。英國政府曾經發表過一段講話,這麼說的:「市場的公平競爭被中國人的團體所破壞,中國拒絕公正地執行法令,我們駐廣州的人全都處於一種被蠻橫無理欺壓的痛苦境地……」

可見英夷也是夠可憐的,所以馬戛爾尼的使團來訪,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衝破這些坑爹的制度,最好再能讓大清多開放幾個口岸,擴大貿易。

83歲的乾隆在承德避暑山莊接見了使團。

乾隆不是很開心,因為馬戛爾尼拒絕雙膝下跪叩頭膜拜。在馬戛爾尼的堅持下,乾隆同意了英國人用單膝下跪的禮節。這在大清眼裡是大逆不道的,大清官員都在說,還不謝吾皇開恩?

馬戛爾尼開始獻上他們準備好的600箱禮物。說實話,英國人準備的這些禮物,大清帝國的人看了都要笑掉大牙。這些禮物是什麼呢?蒸汽機、織布機、棉紡機、望遠鏡、熱氣球、秒錶,地理信息齊全的大型地球儀,天體運行儀,迫擊炮、榴彈炮、連發手槍,等等。

英國人這是在給大清開科技博覽會啊。

但是清朝官員看了都在笑,什麼稀奇古怪的東西,拿來有鳥用?

馬戛爾尼想給福康安表演一下歐洲最先進的火器裝備,作為乾隆最器重的將軍,福康安輕蔑地回答了一句:「看不看都行,沒什麼稀罕。」

馬戛爾尼還專門帶了個熱氣球駕駛員,本來想給大清來個熱氣球表演,看到大清官員都是這種反應,就不提了。

據記載,英國人帶來的這些禮物,最後都被堆放在一間廁所里。

雖然帶來了一堆沒用的東西,但乾隆對英國還是持肯定態度的。乾隆說:「爾等英吉利,雖然遠在重洋,卻奔波萬里給朕納貢,實在是古今未有。」

乾隆對英國送來的禮物毫無興趣,但使團里的一個12歲的英國小男孩讓他有了挺大興趣。這個小孩雖然只有12歲,但在來中國的路上,就他一個人學會了中文。乾隆很高興,讓他走過來,摸摸自己的膝蓋。

請各位注意,這不是一般的膝蓋啊,這可是龍膝啊。

這位摸了龍膝的小男孩就是副隊長喬治·斯當東的兒子,小斯當東。小斯當東就是最早的中國通,也是對大清本質看得最透徹的人。1840年,英國議會討論對大清發動戰爭的時候,小斯當東是最堅決贊成的一個。他說:「中國聽不懂自由貿易的語言,只能聽懂炮火的語言。」

摸了龍膝後,乾隆請英國訪華團吃了頓大餐,回贈了大量禮品。祝壽後,馬戛爾尼寫了個帖子,告訴乾隆說:我們國王希望兩國能互派使者,希望我能代表英國留在北京,如果中國能派大臣到英國,我們更高興。我們更希望中英貿易可以自由,希望稅目可以公開,不然我們被坑得太慘。我們還希望英國商人在中國可以有一處聚集地……

聽了這些,乾隆什麼感想?一幫鬼佬,還以為真是來祝壽的,原來別有用心。對以上所有問題,乾隆的回答只有一句話:No way 。

乾隆的意思很簡單,朕的萬里沃土,地大物博,要啥有啥,需要和你們搞貿易?我們天朝的物品,你們小國都想要,但是你們的東西,我天朝一個都不需要。

乾隆送了英國使團回家,還寫了敕諭帶給英國國王。請注意,不是寫信,而是敕諭。信是兩個平等的人之間寫的,敕諭是天朝皇帝給你海外藩國的聖旨。

乾隆的敕諭說:「朕之天朝確實威望遠大,萬國來朝,呵呵,有點忙不過來了。我們天朝無所不有,爾等隊長都親眼看到了,天朝不需要和外夷搞什麼貿易。」

乾隆最後說:「爾等小國,在海外謀生也不容易,以後呢就不用再來了,怪麻煩的,只要你們能多體諒朕,想到朕的好,就行了。爾等要永遠聽話,我們共享太平之福。」

這就是乾隆對英人的回話。

這次外交事件,英國人轟轟烈烈的開始,卻被中國人迅速地結束了。

而這次事件後,馬戛爾尼說了幾句話,句句戳中大清的心臟。

馬戛爾尼在日記里說:「清政府的政策和自負有關,它想凌駕於各國之上,但卻鼠目寸光,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進步。」

說到中國的法律,馬戛爾尼說:「眾所周知,在中國的法庭里,錢才是偉大的行動指南。」

馬戛爾尼對中國普通百姓的生活也有了新的認識。在這之前,受馬可波羅的影響,歐洲人一直認為中國是個繁榮富饒的國家,遍地是黃金,人人穿綢緞。但親自來到中國的馬戛爾尼發現真實情況完全不是這樣。當時的英國在工業革命後,社會財富直線上升,普通人都可以每天吃肉,但中國人連溫飽問題都還沒解決,遍地都是營養不良的人,甚至遠不如明朝。最讓馬戛爾尼震驚的是,他們從天津去北京的路上,沿途經常能看到死嬰和棄嬰。

再看住房。從天津到北京的運河兩岸,馬戛爾尼發現兩岸的房子都是土坯子,房頂都是茅草蓋的,沒看見一個地方有乾淨堅固的英國小鎮的感覺。馬戛爾尼說:「中國普通老百姓生活還是比較貧困的,人人都很瘦,我們在中國人身上很少能看見英國公民那樣的啤酒大肚,或者英國農民那種喜氣洋洋的臉。」

馬戛爾尼死後,他的《紀實》出版了。他在這本書里說:「中國是一個神權專制帝國,它翻來覆去只是一座雄偉的廢墟。人們生活在最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怕挨竹板的恐懼之中。他們給婦女裹腳,殘殺嬰兒,統治者殘酷卻膽怯。中國最終將重新墮落到野蠻和貧困的狀態。」

一個洋人,僅僅來了一次中國,竟然把大清看得這麼透徹,不得不佩服。康乾盛世的真相就這樣被一個洋人無情地戳破了。今天不知有多少喜歡意淫的學者,研究了大半輩子歷史,還不如一個200年前的洋人看得明白。


推薦閱讀:

英國人眼中的《中國老師來了》是怎樣的呢?
英國人笑你喇 港人以為「High Tea」解作高級下午茶 - U HK 港生活
乾隆1793:來叩門的英國人
凱特王妃給女王備的這九十大壽賀禮,再挑剔的英國人都給了滿分!
英國人評出的十佳SUV,國內全有售,第一名上海車展上市

TAG:中國 | 英國 | 英國人 | 這個 | 盛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