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收益排行榜出爐,哪些銀行理財收益最高?
雖然時下各類互聯網理財產品層出不窮,但是傳統的銀行理財的霸主地位卻絲毫沒有被撼動,從調查來看,近幾年,銀行理財一直穩居老百姓最喜愛的理財產品的前三名。
實際上,銀行理財虧損的概率極低,之前爆出來虧損的大多都是一些代銷的理財產品,如果大家對銀行理財有所了解,不聽銀行員工瞎忽悠的話,買到的理財產品一般不會出什麼問題。儘管7成銀行理財都是非保本的,但是由於「剛性兌付」這一不成文的規定,不管最終理財資金的投資成績如何,銀行都會把本金和收益如約兌給投資者。
融360對1月份發行量在30款以上的銀行進行排名,數據顯示,理財產品收益率排名第一的竟然是外資銀行—滙豐銀行,平均收益率高達5.78%。
我們先來看看收益排名前50的銀行。
融360理財分析師從以上數據中得出三個結論:
1、城商行成為理財首選
在收益排名前50的銀行中,共有3家國有銀行,7家股份制銀行,1家外資銀行,6家農村商業銀行,其餘33家均為城市商業銀行。城商行不僅數量多、布局廣,收益率也一直高於其它類銀行,因此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是投資者的首選。
2、買理財不能光看收益率
投資者當然喜歡收益高的理財產品,但並不意味著收益高就值得買。拿收益排名第一的滙豐銀行來說,其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高達5.78%,但是融360理財分析師查看相關產品發現,滙豐銀行發行的基本都是結構性理財產品。
大家應該對結構性理財產品有所了解,其掛鉤的都是黃金、外匯、股票、股指之類的高風險標的,預期收益率是一個區間,高的很高,低的很低,比如0.5%-8%,但至於你最終能拿到多少,要看掛鉤標的在觀察期內的表現,大部分結構性產品是達不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
3、產品發行量也很重要
國內銀行數量那麼多,但我們只選取了月發行量在30款以上的銀行進行排名,理財產品發行量太少的銀行,即使收益高,我們也不推薦大家購買。
銀行理財產品的期限大部分都是6個月以內的,如果大家購買了一款3個月的理財產品,到期之後你打算再選一款產品續投,但是如果這家銀行的發行量太少,那就會導致「青黃不接」,也就是沒有合適的理財產品可買,只好等到下一輪理財產品的發行。這種情況下,就會導致資金站崗問題,拉低產品的實際收益率。
推薦閱讀:
※銀行理財收益「破4」·每日商報
※添加油脂帶來的收益分析
※收益這麼高,小白也能分一杯羹
※金價空頭力量不可小覷,維持長期歐元看漲基調不動搖
※小區公共區域收益如何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