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歷代皇帝!(上篇)

華夏皇帝漫談之後梁太祖朱全忠

後梁太祖,原名朱溫,降唐後被賜名朱全忠。唐天祐四年(公元907年),篡唐自立,建國「大梁」,史稱「後梁」。稱帝後,他改名為朱晃。乾化二年(公元912年),為兒子朱友珪所弒,在位僅5年。

朱溫是貧苦人家的兒子。他的父親名叫朱誠,是鄉村的私塾教師,雖說收入徵薄,但一家人總算衣食無憂。朱誠壯年病死,一家人頓時衣食無著。朱誠妻王氏,無奈之下,只得帶著三個兒子投奔蕭縣(今安徽省)同鄉富戶劉崇。劉崇見他們可憐,於是留下他們在家裡幫工。

朱溫性情兇悍,不務正業,經常打架滋事,鄉里的人都很討厭他。劉崇也不喜歡他,常常責打辱罵他。唐僖宗乾符四年(公元877年),黃巢農民起義軍經過碭山,朱溫和他的二哥朱存一起參加了黃巢起義軍。朱存參加義軍後不久,就在江南戰死。而朱溫因為作戰勇敢,又有謀略,屢立戰功,很快就從一名基層士兵做到了統帥千軍萬馬的將軍,成為黃巢的得力大將之一。

黃巢起義軍

中和元年(公元881年),黃巢率領60萬大軍攻破唐朝京師長安,建立大齊政權,做起了皇帝。朱溫以其功績被封為同州刺史,並奉命於次年率軍攻打河中。河中節度使王重榮擁精兵數萬,先後多次打敗朱溫。朱溫屢次遣使向黃巢求援,但知右軍事孟楷從中作梗,扣押了他的求援書信。朱溫等不到援兵,走投無路,在權衡利弊之後,決定降唐。九月,他殺掉監軍嚴實,向王重榮投降,並且認他為干舅舅。唐僖宗知道朱溫降唐後,非常高興,於是任命他為左金吾衛大將軍,並賜名朱全忠。中和三年(公元883年),又改任朱溫為宣武軍節度使,坐鎮大梁(今開封)。從此,他就充當起唐朝的劊子手,血握地鎮壓著黃巢起義軍。

黃巢敗走長安後,朱溫便聯合河東節度使李克用一路追殺黃巢。最後,黃巢退到泰山狼虎谷(在今山東萊蕪縣境),陷入絕境,死在這裡。因朱溫追剿黃巢有功,唐僖宗封他為沛郡侯,食邑千戶。沒過多久,又加封他為沛郡王,後改為吳興郡王,食邑三千戶。但朱溫對此並不滿足,在剿滅黃巢之後,他就以汴州為大本營,兼并周圍郡縣,著手擴張自己的勢力。

中和四年(公元884年),黃巢死於狼虎谷,同年,他的部將秦宗權在蔡州(今河南汝南)稱帝。蔡州地接汴州,對朱溫威脅極大。朱溫於是聯合兗(今屬山東)、鄆(今山東東平北)等地的軍馬,討伐秦宗權。秦宗權兵敗被殺,朱溫趁機兼并了蔡州,佔據了河南大部分地區。他還先後打敗了天平節度使朱瑄、泰寧節度使朱瑾、盧龍節度使劉仁恭等人,佔據了山東、河北等地。隨後,朱溫又多次打敗雄踞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的李克用,取得山西的部分地區。至此,朱溫盡占河南、山東之地,又虎視晉陽,雄霸一方,成為唐末藩鎮割據中最為強大的勢力之一,連新上台的皇帝昭宗也對他敬畏幾分。

文德元年(公元888年),唐僖宗病死,他的弟弟李曄即了位,即為唐昭宗。唐昭宗上台後,為了擺脫宦官亂政的局面,決定依靠朝廷大臣的力量消弱宦官的權力。這引起了宦官的嚴重不滿。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十一月,宦官劉季述等人幽禁了唐昭宗,另立太子李裕為帝。次年元旦,宰相崔胤以朱溫為外援,密令左神策軍指揮使孫德昭等人率兵誅殺劉季述。昭宗複位,改年號為天復,進封朱溫為東平王。

朱溫就是一個色丕

六月,崔胤謀劃殺盡宦官一事泄露。韓全誨等宦官見勢不妙,暗中聯絡風翔節度使李茂貞,同崔胤對抗。崔胤勢單力薄,於是寫信給朱溫,佯稱奉昭宗密詔,要他率兵赴京師迎駕。朱溫早有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心,於是乘機率兵7萬由河中攻取同州、華州(今陝西華縣),兵臨長安近郊。韓全誨聞知消息,劫持昭宗到風翔投靠了李茂貞。朱全忠趕到長安,聽說昭宗已經被劫走,於是揮軍西上,包圍鳳風翔城。

年冬,風翔大雪,凍餓死者不可勝計。次年正月,城中糧盡,李茂貞無奈只得交出昭宗,與朱全忠議和。朱溫挾昭宗回長安,昭宗從此成了他的愧儡。昭宗也深知自己的境遇,他對朱溫說:「宗廟社稷是卿再造,朕與親戚是卿再生。」因此他對朱溫唯命是從。

回到長安之後,朱溫接受崔胤的建議,盡殺宦官700多人,同時廢除神策軍,掌控了皇室。唐昭宗任命他為諸道兵馬副元帥,進爵為梁王,並加賜「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的稱號。沒過多久,朱溫又找借口殺了宰相崔胤。從此朝中大權就落到了他一人手中。朱溫又要求昭宗遷都於自己的領地洛陽,開始的時候,昭宗沒有答應,當朱溫再次上表請求昭宗遷都洛陽,昭宗不好再駁朱溫的面子,只好答應遷都。途中,朱溫把昭宗左右的200餘人全部殺掉,換上了他選的形貌相似的親信。昭宗起初還不能辨別,時間長了就覺察到了,卻也不敢說些什麼。

天祐元年(公元904年)八月,朱溫密令朱友恭、氏叔琮等人弒殺昭宗,以絕後患。然後假借皇后之命廢了年齡較大的太子李裕,立13歲的李柷為帝,是為唐哀宗。為了推卸罪責,他在事前帶兵離開洛陽到河中前線去討伐新附於李茂貞的楊崇本。在回師途中,他在得知唐昭宗被弒之後,假裝震驚,痛哭流涕地說:「奴才們辜負了我,讓我背上了不忠不孝之名,遺臭萬年啊!」回到洛陽之後,他伏在昭宗的靈柩上慟哭不止,反覆向眾人表白弒君這件事不是他的意思。

隨後,他殺了朱友恭、氏叔琮等人滅口。然而朝野上下,依舊對此事議論紛紛。朱溫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殺了廢太子李裕及昭宗其他諸子。後來又在親信李振的鼓動下,殺害左僕射裴樞、右僕射崔遠、工部尚書王溥、兵部侍郎王贊等朝臣30餘人,棄屍於滑州白馬驛附近的黃河,史稱「白馬之禍」。這件事後,大唐朝堂勢力基本被清除一空。

天祐四年(公元907)二月,朱溫逼迫哀宗李柷退位,自己稱帝,更名為「晃」,建國號為大梁,改元開平,史稱後梁。升汴州為開封府,為東都,同時廢西京長安,以洛陽為西都。朱溫稱帝後,封唐哀帝李祝為濟陰王,遷居曹州。次年,又派人鴆殺了年僅17歲的哀宗李祝。歷史上盛極一時的大唐王朝至此滅亡。

朱溫上台後,為鞏固政權,採取了一些措施。他為藩鎮節度使時,為保證軍隊的戰鬥力,用法嚴峻。每次作戰時,如果將領戰死疆場,所部士卒一律斬首,稱為「跋隊斬」。所以,將官一死,兵士也就紛紛逃亡,不敢歸隊。朱溫又命人在士兵的臉上刺字。軍士逃亡郡縣,很容易辨識,所以也沒有人敢收容他們,只得逃入山林為盜,禍害一方百姓。朱溫稱帝後立即免了這些人的罪過,使各地的盜賊減少了十之七八。他還吸取唐末宦官亂政,難以制約的教訓,廢除樞密院,設立崇政院,只用文人為官,不用閹人。他對手下大將嚴加防範,約束他們的行為。一旦有驕橫的人出現,要麼殺掉,要麼削減其兵權,以絕後患。

他還注意減輕農民賦稅,獎勵農耕,盡量與民休息,使中原的經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然而,如此零星的政績並不足以穩固他的政權,相反,他荒淫好色、嗜殺淫行的品性導致了後梁朝堂危機四伏,日趨走向了崩潰。朱溫沒有背叛黃巢時,曾娶妻張惠。張惠賢惠又有智謀,深得朱溫的敬重。朱溫每當遇到不能解決的軍國大事時,都會徵求張惠的意見。張惠和朱溫共同生活了20餘年,在朱溫稱帝前去世。臨終前,她對朱溫說道:「夫君是人中英傑,妾身也沒有什麼好憂慮的。但有時冤殺部下、貪戀酒色讓人時常擔心。所以『戒殺遠色』這四個字,夫君一定要留意。」張惠死後,朱溫縱情聲色,肆無忌憚,賢妻的臨終遺言早被他拋之腦後了。

朱溫的荒淫好色,近乎禽獸,即使在封建帝王中也很罕見。他即位後,就立即在全國範圍內獵取女色,供他淫辱。有一年兵敗,朱溫回師洛陽,途中住在魏王張全義的家裡。前後十幾天的時間裡,他把張家的妻妾、女兒一一姦淫。張全義諸子氣憤難忍,打算殺死朱溫,被張全義死死拉住。不光對臣下的妻子女兒肆意凌辱,就連自己的兒媳也不放過。他常常借照顧起居的名義,把兒媳們召到宮裡侍寢。而他的那些兒子為了爭寵,甘願獻出自己妻子,毫無羞恥之心。他們利用自己妻子入宮侍寢的機會,藉機邀寵,探聽消息,以爭奪儲君之位。朱友文是朱溫的養子,他的妻子王氏,貌美靈巧,深得朱溫寵愛,由於這個原因,朱溫甚至有意立朱友文為太子,繼承他的皇位。

乾化二年(公元912年)二月,朱溫趁李存勖討伐幽州之際,親自率領50萬大軍進攻河東。他晝夜兼程趕到下博(今河北衡水縣北),打算乘虛攻打成德鎮。成德鎮將領符習率領數百騎前來巡邏,恰巧遇上了朱溫大軍。朱溫屢次為李存勖所敗,聽人說是李存勖率兵來到,不辨真假,慌忙引兵逃往棗強(河北棗強縣),與攻城的梁將楊師厚合軍。黃昏時,李存勖派兵數百衝進朱溫軍營中亂砍亂殺。朱溫又以為李存勖大軍殺到,連夜燒營狂逃,夜奔一百五十多里到達冀州,輜重、軍械損失無數。事後知道只是李存勖的幾百兵士沖營,朱溫又羞又惱,鬱氣難舒,終致病倒。返回洛陽,就此卧床不起。

五月,朱溫病重,自知命不久矣,打算召回朱友文託付身後之事。次子朱友珪的妻子張氏正在朱溫身邊陪侍,探知這個消息,馬上密告給朱友珪。朱友珪野心勃勃,早就對朱溫帝位垂涎三尺。得到這個消息後,朱友珪加緊謀劃篡位。六月二日,朱友珪和家將馮廷鍔帶著五百親兵,潛入皇城,等到夜深人靜的時候,突然殺入朱溫寢宮。馮廷鍔挺劍搶上,刺進了朱溫腹部。朱溫掙扎了一會兒,就一命鳴呼了。

朱溫在位五年,除了荒淫還是荒淫,毫無建樹!要說他最大的功績就是篡奪了唐朝江山。

華夏皇帝漫談之後梁末帝朱友貞

後梁末帝朱友貞,是朱溫與張惠皇后的嫡子,排行老三,開平元年(公元907年),被封為均王。乾化二年(公元912年)郢王朱友珪殺死其父朱溫,即帝位,封朱友貞為開封府尹、東都留守。次年,朱友貞與趙岩等人密謀推翻朱友珪,二月,打起了「除凶逆,復大仇」的旗號,聯合魏博節度使楊師厚興師問罪。在楊師厚的幫助下,朱友貞得到宮中禁軍的配合,最後殺死朱友珪,奪取了皇位。

朱友貞動畫形象

朱友貞即位後,大肆賞賜助他奪取皇位的禁軍將校,花費了巨額錢財。加之連年征戰,軍費開支浩大,使後梁財政日趨緊張。為了滿足需要,梁末帝任用貪吏,搜刮民財,致使社會矛盾驟然激化。他還重用趙岩等人。趙岩這個人沒有什麼大的才幹,最擅長的就是玩弄權謀,排斥異己,致使後梁政事日益崩壞,戰爭也屢屢失敗。這一期間,後梁所面臨的最直接的威脅是北方宿敵李存勖(xù)。李存勖年少有為,看見後梁朝局混亂,乘機集中全力要攻滅後梁。

貞明元年(公元915年),鎮守魏州的魏博節度使楊師厚去世。趙岩建議應乘機將魏博天雄軍一分為二,另立昭德軍,設置兩位節度使,以削弱其勢力。朱友貞聽從了他的建議。但天雄軍父子相承,年代久遠,多互為姻親,不願分徙兩鎮,於是發生兵變,他們向李存勖求救,李存勖乘勢入據魏州。魏州一失,河南頓失屏障,朱友貞焦急萬分,急派大將劉鄩(xún)前去收復失地。

劉鄩

劉鄩是後梁名將,深知魏州晉軍防守嚴密,如果硬取,必定傷亡慘重。於是,他假意襲取太原,打算待晉軍主力調出之時,然後趁虛攻取魏博。李存勵洞察了他的用心,派兵堅守不出。劉鄩計謀落空,只得退回莘州(今山東莘縣),伺機殲敵。朱友貞一再下詔督促劉鄩進軍,並派人督戰,劉鄩無奈只得率兵攻打魏州,結果大敗,後梁軍卒死亡七萬多人。晉軍乘勝進擊,連下邢、珪等州,從而使河北之地盡數歸晉,與後梁形成隔河(黃河)對峙的局面。朱友貞此時悔之晚矣,只得收縮兵力鞏固黃河防線。

之後,雙方爭戰不斷,互有勝負。這一時期,梁朝的內部矛盾卻日趨激化。自康王朱友敬作亂後,朱友貞疏遠宗室兄弟,寵信趙岩及德妃兄弟張漢鼎、張漢傑等人。這些人依仗著朱友貞信任,賣官鬻爵,玩弄權謀,搞得朝中烏煙瘴氣,人心渙散。朝里如敬翔、李振等忠心耿耿的大臣雖然身居要位,但所提出的建議,朱友貞多不採納。朝政荒疏,將士離心,後梁江山搖搖欲墜。

龍德三年(公元923年),李存勖接受梁降將康延壽的建議,率輕騎直取大梁。十月七日,兵不血刃地佔領曹州,隨後領軍直逼開封。朱友貞得到曹州失陷的消息後,驚慌不已,急忙召集群臣商討對策,眾人無計可施。朱友貞也不知如何是好,急得日夜哭泣。

敵軍日益迫近,大臣紛紛逃離,守兵不少人也趁亂叛逃。到後來,就連傳國玉璽也被部下盜走,朱友貞心灰意冷,打定主意自殺殉國。這月八日,他召來了都指揮使皇甫麟,對他說:「姓李的是我們梁朝的世仇,我不能死於仇人之手,你先將我殺了。」皇甫麟忙說:「微臣只能替皇上效命,怎麼能動手殺陛下呢!」朱友貞說:「你不願殺我,是不是想把我出賣給李氏?」皇甫麟拔出佩劍,想自殺以示沒有異心。朱友貞上前握住其佩劍,橫劍往自己頸項一抹,頓時血流如注,倒地死去。皇甫麟也哭著自刎而死。

第二天,李存勖率兵進城,梁國文武百官投降。次日,梁統軍大將段凝也率全軍在開封城外投降。後梁至此滅亡。自朱溫篡唐自立,到末帝朱友貞自盡,前後只有短短的16年。

後梁末帝朱友貞小檔案

生卒年:公元888-923年

父母:父,太祖豬瘟;母,張惠皇后

后妃:張德妃

年號:乾化、貞明、龍德

在位時間:公元913-923年

謚號:無

廟號:末帝

陵寢:河南宣陵附近

性格:寬厚溫和,柔弱無能

華夏皇帝漫談之後唐庄宗李存勖

後唐庄宗李存勖,沙陀族人,是唐河東節度使李克用長子。他自幼隨著李克用南征北討,立下無數戰功。李克用死後,他襲晉王位,後領兵統一河北,消滅梁朝,建立後唐,是為後唐庄宗。庄宗在位期間寵信伶人,排斥功臣宿將,引起眾臣的不滿。同光四年(公元926年),洛陽兵變,庄宗於亂軍中被殺,終年42歲。

李存勖自幼喜歡騎馬射箭,膽識過人,十來歲的時候就跟隨父親李克用南征北戰,戎馬疆場。11歲的時候,李存勖與父親到長安向唐廷報功。唐昭宗見到了英氣勃勃的少年李存勖後,極為高興,賞賜給他翡翠玉盤等珍寶,還撫摸著他的背說:「這個孩子與眾不同,將來定能成為國之棟樑」,並對眾臣說:「此子可亞其父。」因此,李存勖又有「李亞子」之稱。

後梁開平二年(公元908年),李克用病亡。臨終前,他囑咐年僅24歲的兒子李存勖要完成三件大事:一是討伐背叛盟約的劉仁恭,攻克幽州(今北京一帶);二是征討契丹,解除北方邊境的威脅;第三件大事就是要消滅世敵後梁朱溫。李存勖將三支箭供奉在祠堂里。以後,每當臨戰征伐的時候,就派人取出,帶著上陣,打了勝仗後,又送回祠堂,表示完成了任務。李克用死後,李存勖襲晉王位。當此之時,河東內憂外患,局勢不穩。一方面,後梁大軍頻頻發起攻勢,河北諸鎮多紛紛歸附,河東重鎮潞州(今山西長治)被梁軍圍攻了一年之久,岌岌可危。而另一方面,在晉內部,也是人心浮動,李存勖的叔父李克寧掌握兵馬大權,密謀逼其讓位。李存勖深知,攘外必先安內,於是在替父辦完喪事後,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設計捕殺了李克寧,奪回了河東兵馬大權。

隨後,他親率大軍,馬不停蹄地趕赴潞州戰場。乘大霧迷漫,李存勖以奇兵突襲,突入敵軍營壘,斬其統帥符道昭,梁軍死亡萬餘人,丟棄的糧草、器械堆積如山l。潞州之戰,不僅鞏固了河東的邊防,而且向南可以威脅後梁的統治中心河南地區。朱溫聽到潞州軍敗的消息後,大驚失色,感嘆地說:「生子當如李亞子,我那些兒子簡直如同豬狗!」

李存勖消除了內憂外患,並沒有因此而放鬆下來。他清楚地認識到,和南方強大的後梁相比,自己的勢力還很弱小,若要完成父親的遺命,消滅後梁,必須增強自己的實力,還應有一支戰必勝、攻必克的虎狼之師。於是,在回到晉陽之後,他就開始整頓吏治,罷免了一大批貪官污吏,任用有識之士為官;減輕農民的賦稅,鼓勵生產,盡量地與民休養生息。繼而整頓軍紀,規定違反軍令者一律斬首,又裁汰軍中老弱,選其精銳,日夜操練,從而將散漫的沙陀兵訓練成一支戰無不勝的精銳之師。沒過幾年,晉地實力大增,這為他之後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後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燕王劉仁恭之子劉守光稱帝,國號大燕。李存勘示之以弱,遣使祝賀。劉守光志驕意滿,以為李存勖懼燕,就派兵侵犯晉土。李存勖早有征伐燕國之心,只是沒有借口,於是趁機派大將周德威討伐燕國,連克燕地。次年三月,朱溫趁晉攻燕之際,率領50萬大軍侵入河東。李存勖揮軍迎擊,大敗梁軍,斬殺敵人無數。自此一役後,戰略主動權轉移到晉軍一方。後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十一月,李存勖率軍攻破號稱擁甲30萬的幽州,擒獲劉守光和已經被他囚禁快一年的父親劉仁恭,後燕滅亡。李存勖斬劉仁恭,以他的首級祭父親李克用。

後梁龍德元年(公元921年),李存勖率領10萬晉軍,在幽州大破號稱30萬的契丹騎兵。次年,李存勖領軍與契丹再次決戰於望都(今河北望都縣),李存勖以800騎突破契丹的重重包圍。之後趁夜間大雪,奇襲契丹,大獲全勝,將耶律阿保機趕回了北方。

經過十餘年的征戰,晉軍地擴千里,兵增十萬。後梁龍德三年(公元923年),晉王李存勖在魏州稱帝,國號大唐,改元同光。同年,李存勖召見了歸降不久的後梁將領康延壽,採納了他的滅梁大計,以李嗣源為先鋒,自己隨後親率大軍渡過黃河,以摧枯拉朽之勢,攻克後梁國都汴梁(今河南開封)。朱溫早死,其子末帝朱友貞自盡。後梁遂亡。而後李存勖移師西進,定都於洛陽,建立起當時較為強大的唐帝國。李存勖在戰場上勇猛無敵,但是在治國上卻顯得昏庸愚昧。在他攻滅大梁之後,他驕傲自矜,閉口不談將士功勞,而全部歸之於己,他說天下是他用十指取得的,從而抹殺了眾將的戰功。他猜忌那些有功之臣,反而寵信、重用那些沒有絲毫戰功的宦官、伶人。

李存勵自幼喜歡聽歌、唱戲、演戲,蒙養了一批伶人。戎馬倥傯的歲月里,他沒有多少時間來進行娛樂。定都洛陽之後,這些伶人立即得到了他的重用。李存勖不光喜歡看伶人表演,自己也常常粉墨登場,上台表演,並給自己取了個藝名叫「李天下」。有一次,他上台演戲,也許是覺得好玩,就自己大叫了兩聲「李天下」,有個伶人上去打了他幾下耳光,周圍的人都嚇出了一身冷汗,李存勖自己也被打得莫名其妙。那個打耳光的伶人卻笑嘻嘻地說:「理(理和李同音)天下只有皇帝一個人,你喊了兩聲,還有一個是誰呢,難道能有兩個人來治理天下?」唐庄宗聽他一說,才知道是跟他開玩笑,不但不生氣,還給了他不少賞賜。伶人受到皇帝寵幸,越發變得飛揚跋扈,不光自由出入宮中和皇帝嬉鬧在一起,還百般侮辱戲弄朝臣,群臣敢怒面不敢言。有的朝官和藩鎮為了求他們在皇帝面前美言幾句,還爭著送禮巴結。李存勖還用伶人做耳目,去刺探群臣的言行,凡是有不滿他的統治的,一律或貶或殺。在眾伶人中,最得李存勖寵信的人是景進。李存勖想知道宮外之事就問景進。景進專門替庄宗刺探外面的情況,由此大進讒言,干預朝政。他說誰不好,誰就會倒霉。所以,官員們見了景進都格外害怕。

為了滿足其荒淫的生活,李存勖還命令景進到民間選秀女,以充實後宮。景進到了那裡,就在那裡大肆搜刮,連當地軍士的妻女都不放過,搶來的女子馬車裝不下了,就用牛車。後來,到了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帶),他們竟然搶走了駐防將士們的妻女1000多人。魏州將士降唐以來,屢立大功,在滅梁的戰爭中也出力很多。現在天子不思撫恤,反而奪人妻女,使得他們心理憤恨不平,大有了起兵反叛之意。李存勖重用宦官伶人,奸佞當權,功臣宿將多遭猜忌,許多敢於諍諫的名臣良將先後被冤殺。樞密使郭崇韜原是滅梁的功臣,曾多次進諫,使得李存勖非常不快。後來,郭崇韜領軍滅蜀建立大功,但伶人進讒言說,郭崇韜聚財謀反,李存勖便藉機殺了他。不久,李存勖又聽信伶人景進的讒言,冤殺了功臣朱友謙一家。這樣,朝廷中的功臣們都頗感心寒,尤其是軍中將士怨氣更大。

同光四年(公元926)二月,魏州守軍擁戴指揮使趙在禮發動兵變,李存勖派大將李嗣源率領大軍前去鎮壓。到了魏州城下後,朝廷大軍就發生兵亂,與魏州軍兵合一處,共推李嗣源為主,擁兵造反。李存勖聞訊大驚,急召諸道軍馬入京勤王,同時自己親率一軍趕赴汴梁,企圖在汴梁抵抗李嗣源大軍,為了籠絡軍心,他還拿出府庫的金帛賞賜給洛陽將士。將士們領了賞賜,還罵道:「我們的妻子兒女,都已經餓死了,還要這金帛何用?」行軍到中牟縣時,聽說李嗣源已進入汴京,李存勖知道大勢已去,急忙率軍返回洛陽,路上兵士逃走大半。

這形象我有點接受不了

四月,李存勖聽聞李嗣源大軍逼近汜水關(河南滎陽汜水鎮),遂決定親自率軍去扼守。沒想到,大軍還沒有出發,軍中的指揮使郭從謙發動兵變。郭從謙本是個伶人,認大將郭崇韜為叔父。郭崇韜被李存勖冤殺後,郭從謙恨恨不平,一直伺機復仇。郭從謙率領著叛亂的士兵亂砍亂殺,火燒興教門,趁火勢殺入宮內,京城陷入混戰。混亂中李存勖為被流箭射中,不久便氣絕身亡。左右紛紛逃散,一個叫做善友的伶人心腸不壞,怕李存勖的屍體會遭到叛兵的肢解、蹂躪,遂用許多樂器覆蓋其身,點火將屍體焚毀。李嗣源攻入洛陽後,派人從灰燼中找到了李存勖的一些零星屍骨,葬於雍陵。

後唐庄宗李存勖小檔案

生卒年:公元885~926年

父母;父,李克用;母,曹氏

后妃:劉皇后等

年號:同光

在位時間:公元923~926年

道號:光聖神閔孝皇帝

廟號:庄宗

陵寢:河南雍陵

性格:英勇果敢,驕傲昏庸

華夏皇帝漫談之後唐明宗李嗣源

後唐明宗李嗣源,沙陀族人,小名邈估烈,幼時被河東節度使李克用收為養子,賜名嗣源。李嗣源勇猛過人,跟隨著李克用父子南征北伐,立下了無數的戰功。同光四年(公元926年)四月,洛陽兵變,李存勖被殺,李嗣源即位為帝,改名為贇,改元天成,成為後唐的第二位皇帝。

李嗣源的父親名叫李霓,原是代北節度使李國昌(李克用之父)的部下,鎮守雁門(今山西代縣)。父親死時,李嗣源才只有13歲。雖然還只是少年,但騎射嫻熟,武藝十分出眾。李克用愛其才華,遂將他收到帳下,認為養子。之後,他就追隨著李克用征戰沙場,屢次立下大功。

在他17歲那年,朱溫在上源驛擺下鴻門宴,企圖殺掉李克用。亂軍重圍,箭矢如雨,李嗣源拚死保護著李克用翻過城垣,逃出虎口。自此,李嗣源更受信任,被李克用任命為侍衛長,統帥其精銳騎兵。唐昭宗乾寧三年(公元896年)李嗣源隨大將李存信前去援救朱瑾。李存信為梁軍所敗,獨李嗣源率領著500精銳騎兵左右馳突,所向披靡。此役後,李克用把他所率500騎兵命名為「橫衝都」,又命李嗣源為橫衝都指揮使。兩河間遂稱李嗣源為李橫衝。

從此,李嗣源和他的「橫衝都」名揚天下,威震四海。光化三年(公元900年)李嗣源又在邢州青山(今河北邢台西北)大敗後梁名將葛從周,戰場上李嗣源身先士卒,衝鋒陷陣,身中四箭,鮮血染紅了征衣。

李克用死後,李存勖襲晉王位,與後梁大戰於柏鄉(今屬河北)。面對氣勢強盛的梁軍紅、白兩馬隊,許多將士心生怯意。李嗣源卻笑道:「他們這是虛有徒表。明天就會歸我們所有了。」戰鬥中他橫槍躍馬,率領100名精銳騎兵像黑色的閃電衝入了梁軍的白馬陣中,生擒二騎校而回。於是,晉軍士氣大振,大敗梁軍,斬殺敵人無數。他因功而被任為代州(今山西代縣)刺史。

在隨後討伐幽州劉仁恭、契丹、後梁的戰中,李嗣源也是屢建奇功。幾乎每次大的戰役,都有李嗣源驍勇的身影。同光元年(公元923年),李嗣源欣然領命奇襲鄆州(今山東東平西北),俘虜了梁將王彥章,接著,李嗣源親率2000鐵騎輕取梁都開封。梁末帝自殺,梁亡。李存勖進入開封后,喜不自禁,激動地說:「朕有天下,全賴你們父子血戰之功,以後朕與你共享天下。」遂拜李嗣源為中書令,次年六月,又加封他為蕃漢內外馬步軍總管,兼任汴州節度使。

李存勖當了皇帝不久,就變得昏庸起來,他寵信宦官、伶人,對昔日的功臣宿將們妄加猜疑。郭崇韜、朱友謙被冤殺後,李嗣源也被猜忌,好幾次險些被殺。同光四年(公元926年),魏州發生兵變,在官軍接連失敗的情況下,李存勖無奈啟用李嗣源,命他率兵征討叛軍。不料剛到魏州城下,所部也發生嘩變,與魏州叛軍會合,共同擁戴李嗣源為主。李嗣源原本並無反意,遂借口出城召集各路散兵,才得以脫身出城。出城後,他本想回洛陽向李存勖言明心跡,但安重誨、石敬瑭等人都勸他自立。李嗣源權衡再三,同意了他們的意見,遂命石敬瑭為先鋒,向南進軍,自己隨後領軍向洛陽進發。

四月,李存勖眾叛親離,被亂軍所殺。消息傳來,李嗣源放聲慟哭,進入洛陽後,被群臣擁戴為監國。不久在庄宗靈柩前即皇帝位,改年號為天成,改名為贊,是為後唐明宗。

李存勖統治期間,宦官專權,伶官亂政,忠臣見疏於內,貪官盤剝於外,導致後唐朝綱崩壞,民不聊生。李嗣源上台後,針對這一狀況,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力圖革除庄宗李存勖時的弊政。

首先,整頓吏治,賞罰並行。李存勖在位期間,為了解決財政問題,任用孔謙為租庸使橫徵暴斂,殘酷剝削百姓。李嗣源上台後,立即下令斬孔謙,以平民憤。同時,盡廢孔謙所立苛法,以撫民心。他又下令諸鎮誅殺監軍使,有效地解決了庄宗時期宦官專權的情況。對於誤國亂政的伶人,李嗣源也毫不留情,將之殺戮殆盡。李嗣源尤恨貪官,稱之為「民蠹」,處罰起來毫不手軟。一次,供奉官丁延徽監守自盜,犯下貪污罪。但由於他平時巴結權貴,所以犯法時侍衛使張從賓便向明宗李嗣源求情寬恕。李嗣源怒斥道:「食君之祿,就應該擔君之憂,現在丁延徽知法犯法,論罪當死!現在就是蘇秦再世,也說不動我殺他之心,你說也沒有用!」隨即命令處死,毫不姑息。對於清廉的官員,李嗣源則予以褒獎。宰相李愚得病時,李嗣源派近臣翟光鄴前去探視問候,翟光鄴去了之後,看見李愚家徒四壁,只有一條破毯子裹身。翟光鄴回去後,如實稟報。李嗣源聽後深受感動,下詔賜李愚絹100匹,錢10萬,棉衣被褥共13件。

李愚

其次,以民為本,輕徭薄賦。李嗣源繼位後就著手在各個方面消除李存勖時期的一些擾民做法,盡量減輕百姓的負擔。他下詔廢除了一些地方巧立名目加收的捐稅,統一課稅徵收。為防止地方官吏從中牟利,李嗣源下由中央來徵收賦稅和徭役,地方只作為輔助。李嗣源常年征戰在外,對民間疾苦深有感觸。在上台後,他盡量與民休息,鼓勵生產。針對一些農戶缺少耕牛的情況,他下詔由官府撥給耕牛,以供他們耕種。他還允許民間自由使用鐵器,鑄造農具,並命人挑選官府上好的農具模式,讓百姓們依著樣子鑄造,進一步為百姓謀福利。另外,他還下令嚴禁豪強官僚兼并土地,欺凌百姓,以保護農業生產。這些措施,對恢復經濟、發展生產起到一定的作用。

另外,李嗣源還十分節儉。即帝位後,他下詔禁止進獻鷹犬、珠寶珍玩等物。後宮也大量裁員,宮女只留100人,宦官只留30人,御廚房也只留下50人。廣壽殿重修後,負責工程的官員請求用朱漆塗飾,再修得華麗一些。李嗣源卻說:「這個宮殿只因為被燒過,所以不得不修,只要宏偉壯觀即可,還幹嗎要弄得那麼華麗呢。」還有一次,為節省國家開支,李嗣源下詔在邊疆設置馬匹買賣場所,不許少數民族再直接到宮殿前來獻馬。先前,党項族人和其他部落總是以獻馬為名來到京城吃喝玩樂。朝廷為了照顧他們的住宿、吃喝,每次都要花費不少錢物,給國家帶來很大的經濟負擔。李嗣源了解情況後,當即下詔禁止他們再到京城來獻馬,只在邊疆一帶設馬場交易,這樣就大大節省了開支。

李嗣源在位的幾年間,少有戰事,屢有豐年,後唐的社會生產和國家財政狀況也有了明顯的好轉。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評價說:「在位年穀屢豐,兵革罕用,校於五代,粗為小康。」雖然只是「粗為小康」,但對於李嗣源這樣一位目不識丁的沙場英雄來說,也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

李嗣源雖然是有為之君,但是御人乏術。在他統治期間,最為倚重的兩位大臣分別是中書令安重誨和宰相任圜。這兩位大臣一掌軍政大權,一掌財政大權,權傾朝野,獨斷專行。安重誨恃寵驕橫,任圜剛愎自用,二人往往因為政見不合,就在御前互相指責,大聲謾罵,絲毫不顧及皇帝的感受。李嗣源見他們如此輕慢君臣之禮,心裡逐漸感到不滿。後來,安重誨為報私仇誣陷任圜,李嗣源藉機殺掉任圜。任圜死後,安重誨更加目中無人,驕橫跋扈,日甚一日。李嗣源心中更恨。長興二年(公元931年),李嗣源借別人誣告安重誨的機會,派人將之誅殺。

兩年後,年老的李嗣源突然中風,月余未見群臣。朝廷人心惶惶,都開始私下裡討論皇位繼承一事。當時有實力爭奪皇位的有次子李從榮、養子李從珂以及五子李從厚三人,其中李從榮的勢力最大。但李從榮其人驕橫跋扈,朝中眾臣多有不滿。所以每當有人提議立李從榮為太子的時候,朝中一片的反對之聲。李嗣源也深知原因,因此太子之位一直懸而未決。

同年十一月,李嗣源病情加劇。李從榮入宮探望,發現父親已經是奄奄一息。在出門的時候,又聽見背後哭聲大作,以為父親已病危。回府後,李從榮即與左右親信策劃,奪取皇位之事。次日凌晨,李從榮親率千餘名牙兵,列陣於天津橋前,脅迫群臣擁戴自己。此時蘇醒的李嗣源十分冷靜,立即命令將軍孟漢瓊率領禁軍討伐李從榮。孟漢瓊率軍出擊,很快就打敗李從榮。李從榮慌忙逃回王府,後被擒殺。

李嗣源聽到兒子被誅殺的消息後,悲痛欲絕,幾次昏死了過去。至此,病情惡化,不久李嗣源即病死於雍和殿,終年68歲。

後唐明宗李嗣源小檔案

生卒年:公元866-933年

父母:父,李霓;母,劉氏

后妃:曹皇后、王淑妃等

年號:天成、長興

在位時間:公元926-933年

謚號:聖德和武欽孝皇帝

廟號:明宗

陵寢:河南徽陵

性格:執事恭謹,寬仁愛民

華夏皇帝漫談之後唐閔帝李從厚

後唐閔帝李從厚,小名菩薩奴,是明宗李嗣源的第五個兒子。李嗣源稱帝時,李從厚才12歲,被授以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16歲時封宋王,受命鎮守鄴都(魏州)。後唐長興四年(公元933年)十一月,明宗病重,召時任天雄節度使的李從厚入洛陽,但李從厚未到,明宗已經去世。臨終前,命五子李從厚繼承皇位。十二月,李從厚在洛陽即皇帝位,是為後唐閔帝。

李從厚即位時,才19歲,充滿朝氣,很想如歷史的明君一樣勵精圖治,做出一番事業。在登基的第五天,他就召學士給他讀《貞觀政要》與《唐太宗實錄》。次年,他又下詔大赦天下,改年號為應順,取應天順人之意。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李從厚雖有上進之心,但個人性格上卻十分軟弱,處理政務優柔寡斷,結果朝政大權為朝臣朱弘昭和馮贇等人把持。朱弘昭和馮贇原只是無名之輩,沒有絲毫戰功,只因為擁立李從厚有功才得以重用。他們自知威望不夠,因此對朝中與地方的名臣舊將十分顧忌。為消弱眾將的勢力,他們向李從厚提出了「換鎮」的建議,要求各地節度使調換防區。李從厚也覺得地方權力過大,不利於統治,於是同意了他們的建議。

應順元年(公元934)二月,李從厚下詔,令鳳翔節度使李從珂出任河東節度使,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為成德節度使,成德節度使范延光為天雄節度使,天雄節度使孟漢瓊還京,並派使臣監送各節度使赴任,這引起各節度使的極大不滿。鳳翔節度使李從珂怕離鎮赴任,在路上被殺,遂以「清君側」之名起兵反抗。李從厚得知李從珂在風翔起兵後,馬上要執掌禁軍的康義誠率軍征討寸,但康義誠怕失去兵權,不肯外出,李從厚只得另委他人,派遣西京留守王思同率軍前去討伐鳳翔,但很快就大敗而歸。

消息傳來,京師大震,李從厚在朝堂哭哭啼啼地說道:「朕本來無心做天子,是被你們擁立的。朕年紀尚幼,國家大事都委託諸公辦理,諸公決定的國家大計,朕沒有不同意的,鳳翔起兵之初,諸公都保證說,叛兵不足為患。現在事情發展到了這個地步,你們還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轉危為安?如果沒有,朕要親自去迎接從珂,把帝位讓給他,如果他還要怪罪朕,朕也心甘情願。」眾臣惶恐不安,朱弘昭和馮贇心裡害怕,也是無計可施。康義誠見京師朝不保夕打算率領禁軍投降李從珂,以求獲得封賞,於是自告奮勇,請求李從厚派他率領禁軍出城迎敵。禁軍馬軍都指揮使朱洪實知道康義誠有反意,主張堅守洛陽,不能出征。康義誠怒道:「朱洪實說這樣的話,是想要造反嗎?」朱洪實也針鋒相對地道:「公自已要反,還說別人要造反!」二人各執己見,爭論不休。李從厚無法辨別,於是下令斬殺了朱洪實以安重進頂替朱洪實出任馬軍都指揮使一職。

康義誠出了洛陽之後,果然投降了潞王李從珂。閔帝聽到康義誠投降的消息後,憂急萬分,忙派人召朱弘昭商議。朱弘昭對家人道:「皇上急切召見我,是要加罪於我啊。」心裡憂懼,遂投井而死。安重進聞知朱弘昭死訊後,便領兵衝進馮府中,殺了馮贇及其家人,還割下朱弘昭、馮贇的首級送給了李從珂。李從厚想逃奔魏州,召見孟漢瓊,讓他先到魏州去安排一切。孟漢瓊一出城門,馬上單騎奔往陝州,投降了李從珂。李從厚在鄴都時十分寵信親將慕容遷,即位後提拔他為控鶴指揮使。這次出奔魏州,李從厚要他率軍護駕。他也表示誓死護君,然而李從厚剛出城,他就關閉城門,投降了李從珂。

石敬瑭

李從厚只得領著貼身的侍衛50餘人,出逃魏州,途經衛州(今河南汲縣)的時候,恰遇到了擁軍前來的石敬瑭。李從厚以為得救,十分高興。但石敬瑭見皇帝勢單力薄,不願相救。李從厚侍從見狀,大怒,拔劍欲殺了石敬瑭。這激怒了石敬瑭的部將劉知遠。劉知遠領兵將李從厚左右50餘人殺得乾乾淨淨,這才罷手。李從厚成為孤家寡人,被軟禁在衛州驛館裡。

幾天後,李從珂在洛陽稱帝,宣布廢李從厚為鄂王,由衛州刺史王弘贄派人將他迎到府衙居住。李從珂對李從厚依然不放心,便派王弘贄之子王巒從洛陽趕到衛州,命令他與父親一起設法除掉李從厚。王弘贄父子設下鴻門宴,向李從厚敬毒酒。李從厚生疑不肯端杯,王巒遂用帛帶將李從厚勒死。

後唐閔帝李從厚小檔案

生卒年:公元915~934年

父母:父,明宗李嗣源;母,夏皇后

后妃:孔皇后等

年號:應順

在位時間:公元933~934年

道號:閔帝

廟號:無

陵寢:河南徽陵

性格:聰明進取,優柔寡斷

華夏皇帝漫談之後唐末帝李從珂

後唐末帝(廢帝)李從珂,鎮州(今河北正定)人,是後唐的最後一位皇帝。李從珂小名阿三,出身微賤,自幼父親早死,跟著母親魏氏相依為命。在他十歲那年,李嗣源率軍經過平山時,遇到了他的母親魏氏,見其貌美,就把她掠為妻子,李從珂從此也就成為李嗣源的養子。李從珂長大後身形雄偉健壯,又驍勇善戰,常隨李嗣源南征北討,頗得其喜愛。後唐庄宗李存勖即位後,發動了滅梁戰爭。李從珂跟隨著李嗣源衝鋒陷陣,屢立戰功。滅梁之後,他因功被庄宗封為衛州刺史突騎指揮使,駐守石門。

李從珂

李嗣源即帝位後,任命李從珂為河中節度使,後來又任命他為左衛大將軍、西京(長安)留守。長興三年(公元932年),改命他為鳳翔節度使。長興四年(公元933年),又加封為潞王。

李從厚即位後,對他十分猜忌,先是解除他的兒子李重吉的禁軍之權,改任亳州刺史,調出京師。繼而又召他的女兒入宮,作為人質。後來,李從厚更聽取朱弘昭、馮贊等人的建議,實行「換鎮」政策,詔令李從珂離開風翔,改任河東節度使。李從珂接到詔書後,頗感不滿,想要抗命,又覺得自己兵弱糧少,於是和部下商議。眾將領都說:「皇上年幼,朝政都把握在朱、馮兩人手裡,主上功高蓋主,如果離開鳳翔,一定凶多吉少。」李從珂於是下定決心,舉兵反叛。李從厚得知風翔反叛後,立即命大軍討伐。

這年三月,朝廷各路軍馬齊聚風翔城下,大舉攻城,很快攻下了東、西城關,城裡死屍枕藉,眼見破城在即,李從珂登上城頭,哭泣著說:「我自小就跟隨著先帝出生入死,身經百戰,滿身創傷,才有了今天的江山社稷;你們大家跟著我,這些事都看在眼裡。現在,朝廷寵信佞臣,猜忌自家骨肉,我究竟有什麼罪要受此懲罰啊!」他放聲痛哭,許多攻城的軍士動了側隱之心,轉而支持他。朝廷軍中羽林指揮使楊思權原本就是他的手下,此時趁機倒戈,率眾投降潞王李從珂。李從珂反敗為勝,隨即擁兵東進,兵鋒直指都城洛陽。

一路上,各郡縣無不望風迎降,朝廷派來征討的軍馬,也先後投到了李從珂麾下。旬月之間,兵至陝州,進逼洛陽。李從厚無兵無將,倉促出逃。四月三日,李從珂率軍進入洛陽城。宰相馮道率領文武百官勸進,李從珂假意不從。第二天,太后下詔廢李從厚為鄂王,命李從珂為監國。六日,又立李從珂為帝,他這才登基,做了皇帝。幾天後,李從珂派人往衛州將閔帝李從厚殺害。

李從珂打仗勇猛,但是治國無能。他在起兵之時,曾經許諾將土,攻克洛陽之後,每人賞錢百緡(mín)。登基後,李從珂命人清點府庫,只得金帛三四萬,這距離需要賞賜的50萬緡還有很大距離。李從珂於是督促官吏,百般搜括民財,致使京師的百姓怨聲載道。即便如此,還是不夠。李從珂無奈,只好減發賞錢,這又激起了軍士們不滿。軍民離心,從來都是國君的大患,李從珂卻沒有意識到眼前的危機,反而任用盧文紀等庸才為相,致使國事日益敗壞。

這一時期,李從珂與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的矛盾日益尖銳。李從珂與石敬瑭兩人原本都是李嗣源手下驍將,皆以勇武著稱,彼此存有競爭之心。李從珂即位後,對坐鎮晉陽的石敬愈發猜忌。清泰二年(公元935年),李從珂派遣武寧節度使張敬達領兵駐屯在代州,牽制並監視石敬塘。次年,他又調石敬瑭為天平節度使,企圖以此消弱石敬瑭兵權。石敬瑭素有謀反之意,當然拒絕調任。他還上表指責李從珂即位非法,應立即將皇位讓給許王(明宗第四子)。李從珂大怒,撕毀奏表,削其官爵,同派遺張敬達率兵數萬進攻晉陽。石敬塘遣使向契丹求救,表示願意割地稱臣。九月,契丹主親自率軍五萬增援石敬瑭。後唐軍大敗,死傷萬餘人。隨後,契丹與石敬塘軍合兵,自晉陽向洛陽進軍。此時,後唐兵力還很強,但李從珂志氣消沉,晝夜飲酒悲歌,不敢領兵出戰,坐等滅亡。各鎮將領見狀,紛紛投降石敬瑭,

這年閏十一月,李從珂見大勢已去,於是帶著傳國玉璽與曹太后、劉皇后以及兒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樓,自焚而死。後唐遂亡。次年二月,石敬塘命人收斂其遺骨葬於徽陵以南。

後唐廢帝李從珂小檔案

生卒年:公元885~936年

父母:父,明宗李酮源;母,魏皇后

后妃:劉皇后等

年號:清泰

在位時間:公元934~936年

謚號:無

廟號:無

陵寢:河南徽陵

性格:剛武,無能

華夏皇帝漫談之後晉高祖石敬瑭

石敬瑭,沙陀族人,自幼隨父征戰沙場,屢立戰功,後出任後唐河東節度使一職,成為當時勢力較大的藩鎮之一。清泰三年(公元936年),他勾結契丹起兵反唐,後攻克洛陽,建國稱帝。他在位期間,卑躬屈膝地以父禮事契丹。而他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致使中原漢地北方屏障頓失,禍害後世近400餘年。

石敬瑭出生在太原,他的父親名叫做石紹雍,是李克用帳下的一名驍將,後官至洛州刺史。石敬瑭自小隨父親練得一身刀槍騎射的功夫。後來,父親去世,石敬瑭就做了李存勖帳下的校尉,隨著他南征北伐。石敬瑭性格沉默寡言,但心思機敏,尤愛讀兵書,他很崇拜戰國時的李牧和漢朝的周亞夫,常學著李、周用兵,出奇制勝,屢次建立戰功。後梁貞明元年(公元915年),李存勖佔據魏州,梁將劉鄩率軍攻打清平(今山東清縣)。李存勖率軍來救,不料中計,身陷梁軍重圍。在此危急時刻,石敬瑭請戰,率領10餘精騎沖入敵陣從萬軍中把李存勖救了出來。事後,李存勖拍著他的背,讚歎道:「將門虎子,果然名不虛傳啊。」,並把自己喝得酥油茶賜給他,石敬瑭由此聲威大振,在軍中名噪一時。

至此,李存勖日益器重石敬瑭,並將他委在義弟、愛將李嗣源帳下效命。李嗣源是能征善戰的勇將,每逢臨敵衝鋒陷陣,從不顧個人安危,石敬瑭追隨其後,多次從亂軍中策應和救援李嗣源,日久天長,遂成了李嗣源的心腹。李嗣源為了籠絡他,就把女兒下嫁給他,還讓他統率精銳親兵「左射軍」。

後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魏州發生兵變,李存勖命李嗣源率軍平叛,石敬瑭也一同出征。在魏州城下,李嗣源的部隊也發生兵變,與魏州的叛軍合兵一處,擁立李嗣源為主。李嗣源不知所措,急忙詢問石敬瑭如何定奪。石敬瑭此時野心膨脹,遂勸李嗣源說:「豈有在外領兵,軍隊發生兵變後,而主將卻沒事的道理?況且猶豫不決是兵家大忌,不如趁勢迅速南下。我願率領300騎兵去取汴州(今開封),這是得天下的要害之處。得之則大事可成。」李嗣源也覺得時勢有利,就接受了這個意見,派他親率300精騎為前鋒,直取開封。

石敬瑭領兵急進,晝夜兼程攻佔了汴州。李存勖率兵來拒,結果被亂兵所殺。李嗣源隨後率軍入洛陽。登臨大寶,即位為帝,是為後唐明宗。石敬瑭因擁立有功,被任命為保義軍節度使兼六軍諸衛副使,並賜號「竭忠建策興復功臣」。之後年年升遷,先後任侍衛親軍馬步都指揮使,河東節度使,大同、彰國、振武等軍藩漢馬步軍總管等職,後來還賜封他為「耀忠匡定保節功臣」。

晚唐以來,藩鎮割據,悍將統兵於外,不受節制,誰掌握了兵權,誰就可問鼎天下。此時總攬河東軍務的石敬瑭,羽翼已豐,只坐等時局變動,便好乘勢而起,取後唐而代之。

長興四年(公元933年),後唐明宗李嗣源駕崩,李從厚繼位,是為閔帝。為了鞏固政權,他實行「換鎮」的策略,詔令手握雄兵的藩鎮節度使調換防區,以此消弱各鎮的勢力。風翔節度使李從珂拒不從命,起兵造反,並將李從厚的平叛大軍打得落花流水。石敬瑭見有機可乘,於是擁兵南下,囚禁閔帝李從厚於衛州,欲挾天子而命諸侯。然而,李從珂兵多將廣,很快便攻克洛陽,即位為帝。石敬瑭無奈,只得前來朝見新皇。李從珂對手握重兵的石敬瑭也不放心,本打算將他拘禁在洛陽,後來在李嗣源的髮妻曹太后說情之下,才勉強同意石敬塘回河東駐地。

石敬瑭回到晉陽後,表面上對朝廷忠心耿耿,暗中則加緊防備。後來,朝廷派使臣到河東犒賞將士,石敬瑭手下將士高呼萬歲,想趁機擁立石敬瑭為帝。石敬瑭自知時機還不成熟,馬上把為首高呼「萬歲」的36人逮捕斬首,然後上奏李從珂以表「忠心」。李從珂聽說這件事後,對石敬瑭的猜疑更重,於是以武寧節度使張敬達為北面行營副總管,命其領兵駐屯在代州,牽制並監視石敬瑭。石敬瑭心裡更懼,加速準備。

清泰三年(公元936年),石敬瑭以身體羸弱為口實,乞求解去兵權,調往他鎮。他這麼做其實是想試探末帝李從珂。如果李從珂同意他解職,說明皇帝肯定懷疑他;如果不同意,就說明李從珂仍然信任他。李從珂認為石敬塘不臣之心,已經昭然若揭,無論調與不調,他都會反,於是下詔調石敬瑭為天平節度使。詔令一下,軍士嘩然,石敬瑭趁機煸風點火,鼓動軍心。部將劉知遠,謀臣桑維翰等人力主石敬瑭起兵反抗。石敬瑭於是上表,說李從珂不是李嗣源親生兒子,應讓位於許王李從益。李從珂閱奏大怒,立即派軍征討石敬瑭。

石敬瑭此時兵力雖眾,但也不見得能夠打得過後唐大軍,遂求援於契丹,上表稱臣,以父禮事遼主耶律德光,並約事成之後,割燕雲十六州給契丹。耶律德光聞訊大喜,立即親率5萬精銳騎兵南下,解除晉陽之圍。石敬瑭親自率眾出城迎接耶律德光,百般奉承,奴顏婢膝地稱比他小11歲的耶律德光為父親。這年的十一月,石敬瑭在耶律德光的幫助下攻克洛陽,滅掉後唐。滅掉後唐後,耶律德光冊封石敬瑭為皇帝,建國號為晉,定都汴州,改元天福,史稱後晉。

石敬瑭稱帝後,即按照當初的約定,將燕雲十六州割給契丹,承諾每年給契丹布帛30萬匹。燕雲十六州地接契丹,具有十分重要的軍事地位,如今割讓給契丹,就使中原王朝失去北部屏障,後患無窮。以後燕雲十六州成為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南下掠奪中原的基地,使北方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直到明太祖朱元璋時期,才重新將燕雲十六州之地收歸漢民族之治下。

石敬瑭對於契丹百依百順,非常謹慎,每次書信皆用表,以此表示君臣有別。他稱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自稱「臣兒皇帝」。每當契丹使臣至,石敬瑭都跪地接詔,十分恭敬。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十月,契丹遣使冊封他為「英武明義皇帝」,他高興萬分,像迎接天書一樣把詔書迎進大殿,供奉起來。每年除了進貢30萬匹帛給契丹外,石敬瑭逢年過節,還派使者向契丹國主、太后、貴族大臣送上大批禮物。那些人一不滿意,就派人責備石敬瑭,石敬瑭總是畢恭畢敬地賠禮請罪。晉朝使者到了契丹,契丹官員傲氣十足,說了許多侮辱性的話。使者回到汴京訴說受辱之事。朝廷上下都深以為恥,只有石敬瑭毫不在乎。

雖說,如此奴事契丹,可以結好強鄰,但是國內將士離心,卻也極大地動搖了後晉的統治。在他當政的幾年裡,不斷有藩鎮起兵反叛,而大多數人起兵的原因也無非是「恥於契丹」四字而已。

華夏皇帝漫談之後晉出帝石重貴

後梁乾化四年(公元914年)六月,石重貴出生在太原,他的父親叫做石敬儒,是後唐庄宗手下的一名騎兵將校。石敬儒死後,其弟石敬瑭遂把侄兒重貴收為養子,帶在身邊。石重貴自小喜好騎馬射箭,討厭讀書寫字。石敬瑭曾請當時的名儒王震為他講授《禮記》,但講授多天,石重貴仍然一竅不通。他有些厭煩地對王震說:「這實在不是我願做的事啊!」石敬瑭見他對讀書實在沒有什麼興趣,就把他留在身邊,隨自己四處征伐。後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石敬瑭在晉陽舉兵叛唐,後唐大軍圍攻太原。石重貴身先士卒,冒著箭石衝鋒殺敵,毫無懼色,受到石敬瑭讚賞。同年閏十一月,石敬瑭在契丹人的幫助下,擊敗後唐軍隊,並順勢進取洛陽,爭奪帝位。臨行前,留石重貴鎮守太原,授以太原尹、河東節度使之職位,總領河東軍務。石敬瑭稱帝後,拜為左金吾衛上將軍,後又晉封為鄭王,後又改封齊王。

天福七年(公元942年五月,石敬瑭病重,託孤於宰相馮道、河天平節度使景延廣兩人,命他們輔立幼子石重睿繼位。石敬瑭病終後,馮、景兩人卻認為,國家正當多事之秋,應該讓年長者繼位。於是二人與群臣共同擁立齊王石重貴為帝。石重貴遂在石敬瑭的靈柩前即位,他就是後晉出帝。

石重貴即位後,任景延廣為宰相,自己則逍遙自在,玩樂不已。在他當上皇帝後的第三天,他就派人將貌美的寡嬸馮氏迎進宮裡,納其為妃。馮夫人得寵,她的嫡兄馮玉自然也雞犬升天。馮玉原只是小吏,石重貴一下子將他擢升為端明殿學士、戶部侍郎。馮氏兄妹仗著皇帝的寵信,頻頻干預朝政。這一時期,後晉與契丹的關係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後晉高祖時期,石敬瑭對契丹卑躬屈膝,朝野上下,深以為恥。因此在石重貴剛即位時,景延廣等人主張向遼的告哀書應當只稱孫,不稱臣,只用家人的禮節而不用臣子的禮節。

石重貴自矜國力雄厚,於是接納了他的建議。遼主聞訊大怒,派兵南下征討。在軍民的支持下,石重貴領軍先後兩次擊退了來犯的遼軍。但遼兵退後,石重貴以為從此天下太平,開始耽於享樂,過起醉生夢死的生活。他大肆搜刮民財,又動用大批民力,修建宮殿樓閣,其豪華壯麗程度,遠超於前代。他還常對優伶樂工們的賞賜,每每賞賜,多達萬錢,毫無節制。中書令桑維翰勸諫道:「陛下此前御駕親征契丹,將士們有受重傷者,所得賞賜也不過就是幾緡錢、數匹布。而今陛下賞賜伶人動輒過萬,太讓將士們寒心了。士卒們常說『我們為國家流血犧牲,還不如伶人一談一笑的功勞大么!』如此,將士離心,最後又有誰會為陛下守衛社稷呢?」然而,這些話石重貴根本聽不進去,桑維翰後來也就不說了。

兩次對遼戰爭的勝利,使石重貴產生了輕視遼軍的情緒,他漸漸有了北伐遼國,收復燕雲等失地的想法。開運三年(公元946年)十月,石重貴不顧實際,派遣大將杜重威、李守貞統兵北伐。杜重威是個庸才,早就有投降契丹之意,只是因為是石重貴的至親,才被委以重任。他領兵到了前線後,沒想著出兵作戰,反而不停地派遣使者向石重貴催派援軍。石重貴對這次北伐寄予厚望,於是就把守衛宮門的禁軍也派上了戰場。杜重威見已經撈夠了資本,於是派人秘密和遼聯繫。遼帝同意他投降,並詐許讓他做皇帝。

杜重威大喜,於是在帳中埋伏刀斧手,召集諸將,拿出降表讓眾將簽名,不署名者立即斬首。眾將驚駭,不敢反抗,只得一一在降表上署名。杜重威送降表給遼主,命令全軍出營列陣。軍士們以為將要出戰,十分踴躍。杜重威下令軍士們解除兵甲,說:「現在糧盡援絕,我應該為你們另謀生路。」軍士們得知降遼之後,都放聲痛哭,聲振林野。遼主隨後引兵南下,收編杜重威降兵,又命張彥澤為先鋒率領騎兵二千攻取開封。張彥澤領兵長驅直入,很快就攻佔了滑州(今河南滑縣東南),距離開封已經很近。石重貴急與馮玉和李崧等人商議,馮玉建議急召河東節度使劉知遠進京勤王。但為時已晚,第二天清晨,張彥澤率軍進入開封,包圍了皇城。

石重貴見大勢已去,急忙帶領著后妃10餘人準備自焚,被親軍將領薛超攔下。不久,張彥澤又派人送來遼帝書函,稱只要石重貴投降,可免殺身之禍。石重貴於是令翰林學士范質起草降表,稱臣投降。開運四年(公元947年)正月,遼帝進入開封,晉文武百官出迎郊外。後晉遂亡。

遼帝入開封后,廢石重貴為負義侯,要其遷往遼境。離宮的時候,石重貴要求隨身攜帶些金銀珠寶、綾羅綢緞,皆不被允許。到遼境後,先被囚禁在黃龍府(今吉林農安),後又遷往遼陽。途中,供應不濟,不得不採野果、野菜充饑,跟隨他的妃子也先後被遼將強行索去,最後連石重貴年幼的女兒也被搶去,做了遼國國舅的妾室。

不久,石重貴又奉命遷居建州(今遼寧朝陽)。在城北數十里外划出五十餘頃土地,石重貴及其隨行人員就在這兒建造房舍,耕種土地,聊以度日。至北宋乾德二年(公元4年),石重貴病死,終年51歲。

後晉出帝石重貴小檔案

生卒年:公元914~964年

父母:父,石敬儒;母,安氏

后妃:馮皇后等

年號:天福,開運

在位時間:公元942~947年

謚號:出帝

廟號:無

陵寢:不詳

性格:荒淫放縱,耽於享樂

華夏皇帝漫談之後漢高祖劉知遠

後漢高祖劉知遠,沙陀人,幼年的時候,家境貧寒,以牧馬為生。劉知遠十幾歲的時候,投到李嗣源的手下當了兵,由於作戰勇敢,很快被升為偏將,和石敏瑭一起共事。李嗣源與後梁軍作戰時,大將石敬瑭受到梁軍襲擊,馬鞍斷裂,幾乎被擒,危機時刻,劉知遠果斷與他換馬,親為他斷後,石敬瑭深受感動,同時也對劉知遠的勇武留下了深刻印象。多年以後,石敬瑭在出任北京留守時,奏請宗庄李嗣源,請求將器重已久的劉知遠撥歸麾下,從此引為親信。

清泰三年(公元936年),石敬瑭與後唐決裂,劉知遠力薦石敬瑭起兵,成霸業於晉陽(今太原)。石敬瑭擔心自已不是後唐大軍的對手,決定求援於契丹。劉知遠全力支持他這個決定。但在許諾的條件上,他不同意石敬瑭既稱臣又割地的做法。他對石敬瑭說:「對契丹稱臣就可以了,行以父親之禮就太過了。只要用豐厚的財物去賄賂,就足以使契丹出兵,根本不必承諾向他們割讓土地。割讓土地,只怕日後會使契丹成為中原大患,到那時就追悔莫及了。」但石敬瑭稱帝心切,根本不聽劉知遠的建議,以至於釀成了日後遼兵南下滅晉之禍。

石敬瑭稱帝後,論功行賞,先後加封劉知遠為忠武軍節度使、歸德節度使。後晉天福六年(公元941年)七月,又任命他為北京(太原)留守、河東節度使,總攬晉陽地區的軍政大權。次年,石敬瑭病死。出帝石重貴即位後,對日益坐大的劉知遠深感不安,但因為對遼用兵,還需要借重劉知遠鎮守北方,便以懷柔手段拉攏劉知遠,封其為太原王,拜中書令等職。劉知遠權勢更盛,遂立足晉陽,在河東招兵買馬、擴充實力。這一時期,後晉與契丹關係破裂,兩國戰爭時有發生,但駐守在河東的劉知遠對契丹兵的屢屢侵擾不聞不問,石重貴幾次讓他發兵,他也置之不理,只是趁著亂世招降納叛,數年間就在晉陽聚集了一支五萬人的大軍,河東的實力因此很快就超過其他的藩鎮。

耶律德光

開運四年(公元947年),契丹攻滅大梁,後晉滅亡,整個中原處於一片混亂之中。當時,後晉諸藩鎮被迫上表稱臣,劉知遠也派遣使者到開封,向契丹表示慶賀,卻並不稱臣。耶律德光心裡不滿,但忌憚於河東兵馬強盛,也不好說些什麼。使者回到晉陽後,向劉知遠報告說,契丹兵蠻橫殘暴,在中原燒殺搶掠,很不得民心。許多地方的百姓自發組織反抗,各鎮節度使也多是口服心不服。劉知遠聽了使者的報告後,認為有機可乘,決定興兵自立。是年二月,劉知遠在晉陽稱帝,仍沿用後晉「天福」年號,以此籠絡人心。

劉知遠稱帝後,各地的藩鎮多不服其管轄,而河北、河南地區則完全被契丹佔有,形勢十分不利。針對這種局面,劉知遠沒有急著出兵,而是積極整軍,修繕器械,等待著有利的時機。三月,耶律德光見中原人民反抗不斷,引兵北回。四月,耶律德光病死,部下諸將忙於爭奪皇位,無暇南顧。河南、河北的兵馬也是人心惶惶,日夜難安。劉知遠審時度勢,採納了手下大將郭威的建議,南下攻打契丹佔據的河北、河南地區,很快就攻陷了洛陽、開封等地,契丹兵北遁,各地的後晉官員紛紛投降。六月,劉知遠進入開封,改國號為漢,仍用天福年號,以開封為都城,史稱後漢。他同時下令,凡契丹任命的節度使以及各級官吏均留任原職,不再變更。於是各地藩鎮打消疑慮,陸續上表稱臣。

七月,天雄節度使杜重威和天平節度使李守貞也相繼表示臣服。但不久,杜重威就再度擁兵反叛。劉知遠聞訊,下詔罷其官爵,並率軍親自攻打魏州。十一月,魏州糧盡,杜重威被迫出城投降。

這年十二月,劉知遠因愛子病逝,悲傷過度,而致病倒在床,久久不見恢復。次年一月,劉知遠在病床上宣布改元乾祐,並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暠。十七日,劉知遠病危,急召心腹重臣蘇逢吉、史弘肇、郭威入宮,要他們輔立皇子李承祐。當天,劉知遠駕崩於滋德殿(即萬歲殿),終年54歲。死後葬於河南睿陵。

後漢高祖劉知遠小檔案

生卒年:公元895-948年

父母:父,劉王典;母,安氏

后妃:李皇后等

年號:天福,乾芾

在位時間:公元947-948年

謚號: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

廟號:高祖

陵寢:河南睿陵

性格:沉默寡言,機敏權變

華夏皇帝漫談之後漢隱帝劉承祐

乾祐元年(公元948年),後漢高祖劉知遠病死,次子劉承祐即位,是為後漢隱帝。隱帝即位後,朝政大權完全掌握在以楊邠、史弘肇、王章、郭威為首的武將和以蘇逢吉為首的文人重臣手中。隱帝徒有皇帝之名,而無皇帝之實。而楊邠、史弘肇等顧命大臣雖然有輔政之才,但武人悍將,行事粗野,常不把隱帝放在眼裡。隱帝有次賜給伶人錦袍玉帶,史弘肇大怒道:「軍士們駐守邊疆,沒給賞賜,這群巧言令色之徒給什麼賞賜?」下令奪走皇帝所賜之物,還回宮中。還有一次,楊邠、史弘肇在朝堂上議事,劉承祐說:「你們再仔細推敲推敲,別有謬誤,讓別人說閑話。」楊邠竟說:「陛下不要插話,臣等自有道理。」隱帝心中忿恨,與權臣們的矛盾日益激化。

次年,遼世宗耶律阮得知劉知遠去世,遂發兵南下,進攻後漢。隱帝忙派大將郭威去鄴城做留守,防禦遼兵。統領重兵的郭威離開後,隱帝打算封最寵愛的妃嬪耿氏當皇后,遭到楊邠、史弘肇反對,只好作罷。不久,耿氏抑鬱而終。隱帝想以皇后之禮安葬,楊邠等人仍舊認為不可。隱帝大怒,在寵臣郭允明、李業的慫恿下,準備殺死楊邠和史弘肇等人。隱帝把這件事告訴太后。李太后聽了,大吃一驚,說:「這麼大的事,不可以草率,要和宰相商量一下。」李業在一旁說:「先帝說過,朝廷的大事,不必和那些書生們商量。」太后還想勸阻,隱帝不高興地說:「國家大事,閨門裡的婦人知道什麼!說完,拂袖而去。

耶律阮

幾天後,楊邠、史弘肇、王章三人早朝,剛走到廣政殿前,就有幾十名武士從殿中衝出,殺死三人。隱帝隨後以「謀反罪」宣示朝野,下令盡殺其親人與同黨。郭威在鄴城聞訊,給隱帝呈上奏章,替楊邠、史弘肇等人鳴冤叫屈。隱帝覽表,殺心又起,太后勸阻,隱帝不聽,命人前往鄴城去殺郭威,同田時命人殺盡郭威留在京城的親人。郭威得知後,立即以「清君側」之名舉兵南下,很快就到達汴京城下,隱帝慌了手腳,要親自出城迎戰。李太后再次勸說道:「郭威乃先帝故舊,是自家人,何至於如此無情?只要緊守京城,再派人去安慰一番,誤會定可消除!」隱帝不聽,命慕容彥超率兵出城迎戰。結果,慕容彥超全軍覆滅,僅領著10餘騎逃往泰寧(今山東兗州)。

隱帝本在慕容彥超軍中勞軍,此時軍隊大潰,只得率眾返回京城。到玄化門,開封府尹劉銖緊閉城門,不許他們入內,並命人放箭,殺隱帝手下數人。隱帝無奈,只得帶了蘇逢吉、聶文進和郭允明等人向西北奔逃,夜間宿於荒野,第二天正自倉皇逃命,忽見後面塵埃大起,眾人以為是追兵,便慌忙下馬,打算藏匿在村舍之中。郭允明貪生怕死,想以隱帝之首活命,於是快步搶上,狠命一刀刺死隱帝。兵馬趕到,卻非郭威追兵而是隱帝的護衛親兵。郭允明見狀,橫刀自刎而死。蘇逢吉也自刎而死,聶文進後也被追兵梟首。後漢至此而亡,傳二世,國祚只有短短的5年。

後漢隱帝劉承祐小檔案

生卒年:公元930-950年

父母:父,高祖劉知遠;母,李皇后

后妃:不詳

年號:乾祐

在位時間:公元948-950年

謚號:隱帝

廟號:無

陵寢:河南穎陵

性格:懦弱,溫厚

華夏皇帝漫談之後周太祖郭威

後周太祖郭威,邢州堯山(今河北隆堯)人,幼年喪父,母親改嫁後晉刺史郭簡。不久,郭簡被劉仁恭所殺。郭母於是帶著年僅3歲的郭威遷到晉陽(今太原),後不久,郭母病逝。郭威小小年紀就成了孤兒,由姨母韓氏收養,姨母的家境也不寬裕,因此,郭威小的時候過著十分貧困艱苦的生活。長大以後,郭威生得身材魁梧,力大如牛,他勇武好鬥,不愛種田。在他18歲那年,後梁潞州(今山西長治)節度使李繼韜為了擴充勢力,招兵買馬,郭威於是和親戚一起從了軍。李繼韜見郭威虎背熊腰,年輕氣盛,十分喜歡,遂留他在帳下做了親兵侍衛。

後來,李繼韜為唐庄宗所殺,他的部眾悉為收編。郭威因為略通文墨、兵法,遂被破格錄用,任為軍中校尉。後來,中原混戰連連,這給郭威提供了一個施展抱負的平台,郭威也因功屢屢升遷。石敬瑭滅唐之後,郭威又在石敬瑭手下從軍,之後成為劉知遠部下。開運四年(公元947年),劉知遠在太原稱帝,任命郭威為樞密副使。劉知遠在位一年便因病逝世。在臨終前,他將太子劉承祐託孤於郭威和史弘肇等人。太子劉承祐即位,是為後漢隱帝,進封郭威為樞密使。當時河中節度使李守貞、永興節度使趙思綰、風翔節度使王景崇相繼擁兵造反。朝廷屢次出兵討伐,均無功而返。隱帝遂命郭威領軍出征。郭威統兵有方,前後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平定了三鎮之亂。郭威因功被加封為檢校太師兼侍中,同年十月,契丹入寇,北方諸州告急,隱帝認為只有郭威可以退敵,就以他為樞密使兼鄴都留守、天雄節度使,統領河北諸軍,抵禦契丹。郭威大軍到了邢州(今河北邢台)後,契丹知道他的勇猛,遂退兵北還。

乾祐三年(公元950年)十一月,隱帝聽信讒言,殺害朝廷重臣楊邠、史弘肇、王章等人,並誅殺了郭威留在京城的婦孺宗親滿門,又派人帶著密詔星夜趕到鄴都,殺郭威以除後患。郭威聞訊後,咬牙切齒,於是起兵造反,旬月就殺到了京師。隱帝被部下所殺,朝廷無主,郭威於是總攬國事,請李太后臨朝聽政,還請求立劉氏後代為帝。李太后下詔立劉知遠養子劉贇為帝,派宰相馮道前往徐州迎接劉贇。這時,契丹軍乘機再次南侵,太后命郭威統軍北征。但是大軍剛到澶州(今河南濮陽縣),將士們不肯走了,商議擁立郭威為帝。數千將土大聲鼓噪說:「我們擁戴郭公攻打京師,已經和劉氏結下深仇大恨,現在還要立劉氏為帝,替劉氏打仗,我們以後會有好下場么?」又有將士扯下黃旗,披在郭威身上,眾軍跪拜,齊呼萬歲,響喝行雲。事已至此,郭威只得率領大軍回師開封。這時,劉贇已經到了宋州(今商丘縣),郭威手下監軍王峻派遣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郭崇威率領七百精騎晝夜兼程趕到宋州,攔阻劉贇。郭崇威到宋州後,殺掉劉贊心腹數人,招降其衛隊,並把劉贇軟禁在宋州。

李太后見狀,被迫廢劉贇為湘陰公,並於次年正月,宣示誥命,要郭威即位,並將後漢傳國符寶授於郭威。郭威於是在崇元殿即位,改國號為周,年號廣順,史稱後周。

郭威即位後,為了以絕後患,命人前往宋州殺掉劉贇。劉贇的父親劉崇聞訊,大怒,自立為帝,是為北漢。劉崇佔據著北方十二州之地,依附契丹,常年與後周作對。這年二月,劉崇就發兵五路攻打晉州(今山西臨汾市),結果大敗而回。十月,劉崇親率精兵兩萬,聯合契丹兵五萬,再次入寇。郭威揮軍反攻,十二月,天降大雪,劉崇和契丹軍不敢久留,燒營夜遁。周軍乘機追擊,大獲全勝。北漢兵跌入崖谷中死傷無數,契丹兵馬亦損失很多。次年,郭威又率軍平定兗州(今山東省兗州市)慕容彥超之亂,後周邊境基本得到平定。

郭威不但在戰場是員驍將,在治理國家上也有其過人之處。即位之後,郭威著手治理內政,革除積弊,使得初建的後周王朝,在黑暗的五代中,微露晨光。他從小經歷了很多苦難,對民間疾苦也有親身體會,所以上台後,首先廢除前朝的一些苛捐雜稅,同時均定田賦,安撫流民,鼓勵百姓開墾荒地,進行農業生產。他又撥亂反正,選賢任能,治理各州、郡縣,嚴禁各級官吏胡作非為,魚肉百姓。對於前朝的嚴刑苛法,也予以廢除,而實行了較為人道的處罰。比如,後漢規定,盜竊一文錢的就要處死,不是重罪的人又經常株連親族,郭威上台後規定,不是反叛和殺害親屬之類的大逆不道的重罪,就不再株連親族。

另外,郭威也非常注意節儉。他在即位伊始就對大臣說:「朕出身微寒,嘗盡人間苦楚,現在當了皇帝,怎麼能養尊處優拖累天下百姓呢!」乃下詔禁止各地進奉美食及地方特產,還讓人將宮中的玉器珍玩共幾十件全部打碎在殿廷之上,以表示反對奢華之心。經過幾年的治理,後周很快就出現了國富民強的跡象。不但國內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在後周朝廷,更是文臣武將,濟濟一堂。

廣順三年(公元953年)十二月,才當了三年皇帝的郭威突然一病不起,他預感到自己大限將至,就把治國重擔交給養子柴榮。因為他自己的親生兒子早在鄴城起兵時就被後漢隱帝劉承祐殺光了。次年元旦,郭威強忍病痛,臨朝舉行了朝慶大典,將這一年改為顯德元年(公元954年)並大赦天下。

郭威知道自己時日無多,就提前寫好遺詔,將皇位傳給晉王柴榮。他囑咐柴榮說:「我死之後,陵墓務必從簡,不要強征民工,也不要宮人為我長年守陵,更用不著在我的陵墓前立上石人石獸,用瓦棺紙衣下葬就可以了。安葬後,只需在墓前替我立一塊石碑,上面刻幾句話,就說我平生習慣節儉,遺詔命令用紙衣瓦棺下葬,嗣天子不敢有違,這樣就可以了。」又告誡柴榮說:「我從前西征時,見到唐朝帝王的十八座陵寢統統被人發掘、盜竊,這都是由於陵墓里藏著許多金銀財寶的緣故。漢文帝死後薄葬,所以他的陵墓至今完好無損。因此,你一定要按我的要求埋葬。到每年的寒食節,你可以派人來掃我的墓,如果不派人來,在京城裡遙祭也可以。另外要把我心愛的盔甲、弓、劍分別葬於我作戰過的戰場,作為紀念。

當晚,郭威死去,終年51歲,謚號「武孝皇帝」,死後葬於嵩陵。

後周太祖郭威小檔案

生卒年:公元904~954年

父母:父,郭簡;母,韓氏

后妃:柴皇后、張貴妃等

年號:廣順,顯德

在位時間:公元951-954年

謚號:武孝皇帝

廟號:太祖

陵寢:河南嵩陵

性格:倔強,蹺勇,英明

華夏皇帝漫談之後周世宗柴榮

後周世宗,名柴榮,是後周太祖聖穆皇后兄柴守禮之子。後被郭威收為養子,隨著他南征北伐,立下無數的戰功。郭威死後,因為嗣下無子,遂立養子柴榮為帝,是為後周世宗。世宗即位後,內修政事,外擴疆土,使後周的實力很快就超過了其他藩鎮,這也為後來趙匡胤創立北宋一朝奠定了基礎。

柴榮出生在邢州(今河北邢台)龍岡的一個富戶家裡。後來,家道中落,柴榮就投奔姑父郭威。郭威見他聰穎機靈,辦事認真謹慎,加上自己嗣下無子,就收柴榮為養子,並改名郭榮。當時郭威家境也不富裕,柴榮就和其他的商人一起到南方去販賣茶葉等物,以貼補家用。在這期間,他也不忘讀書練武,逐漸成為一個文武全才的少年俊彥。後來,郭威成為軍中大將,柴榮於是棄商從戎,跟隨著郭威轉戰四方。開運四年(公元947年)郭威輔助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建立了後漢政權,因功升任樞密副使,柴榮也因跟隨養父立功獲得了左監門衛將軍的職位。

乾祐三年(公元950年),郭威被授為鄴都(今河北大名縣)留守、天雄軍節度使,統領重兵坐鎮河北。柴榮亦隨之改任天雄軍牙內都指揮使,兼領貴州(今廣西鬱林)刺史,協助養父掌軍。不久,郭威領兵南下,進討開封,柴榮便留守鄴城,坐鎮河北大本營。郭威建立後周后,任命柴榮為澶州(今河南濮陽)節度使,又封太原郡侯。柴榮在治理澶州時,就顯示出傑出的政治才華。在他的治理下,澶州治內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柴榮的治績使他在地方上贏得了好名聲,深為郭威讚賞。郭威屢次想升他官職,但為樞密使王峻阻撓,而未能實現。

廣順二年(公元952年)正月,慕容彥超在兗州(今屬山東)起兵反周。郭威原打算親自領兵出征,但遭到朝中大臣馮道等人的堅決反對,郭威就說:「我若不親征,只有澶州我兒子出徵才行。」柴榮也幾次上表請求征討,但王峻怕兵權為柴榮所奪,便從中作梗,極力阻撓。最後,郭威只得親自率軍平定了慕容彥超之亂。

次年三月,王峻被郭威貶黜出京,柴榮才被任為開封府尹,封晉王。十二月,後周太祖郭威病重,柴榮入主京師,代理朝政。顯德元年(公元954年)正月,郭威病死,柴榮奉遺詔在郭威的靈柩前即帝位,是為周世宗。

柴榮剛即位不到10天,北漢劉崇趁後周國喪,內部不穩,親自率領精兵三萬,會同遼國兵馬五萬餘人,號稱大軍十萬,殺氣騰騰地向潞州(今山西長治)殺來。消息傳來,後周朝臣一片慌亂。柴榮召集群臣商議對策,並提出要御駕親征。宰相馮道等人堅決反對,認為劉崇自陽平之戰後,膽氣盡喪,必不敢再來,這一次肯定也是虛張聲勢而已。柴榮反對他的意見,說:「劉崇趁我剛遭喪事,欺我年輕,想吞併中原,我必須親自征討他!」遂力排眾議,親自領軍出征。

三月十九日,柴榮率領後周軍與北漢軍隊相遇於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市)之南,發起強攻,擊潰了北漢大軍。後來劉崇重整軍馬,迎戰後周軍。北漢與契丹軍兵馬雄壯,氣勢很盛,後周軍將士顯得有些驚慌。柴榮卻鬥志極其旺盛,親自上陣督戰。交戰不久,後周右軍將領樊愛能、何徽即領騎兵先逃,右軍潰敗,步兵千餘人解甲投降北漢。柴榮見情勢危急,親自率領親兵,冒著箭石督戰。

宿衛將軍趙匡胤見狀,厲聲喝道:「我主處境危急,我們怎麼能不死戰保護呢!」他又對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說:「敵軍雖盛,但力戰可以破敵!請將軍領軍從左翼攻擊,我率軍從右翼進擊,合力破敵。國家的安危成敗就在此一舉!」張永德聽從了趙匡凰的計劃,與趙匡胤各自率領兩千精銳沖向漢軍。柴榮此時也親自上戰場鏖戰。後周軍士卒見皇帝與主將皆身先士卒,膽氣倍增,無不以一當百,拚死與敵人決戰。北漢大軍無法抵擋後周軍隊將士如此猛烈的衝擊,紛紛敗退。劉崇見狀,親自舉起紅旗,企圖穩住陣腳,然而兵敗如山倒,敗軍如潮湧來,哪裡遏製得住。劉崇無奈,只得領軍奔逃。後周軍乘勝狂追,連夜進擊,窮追過高平城,漢軍一敗再敗,屍體堆積的滿山谷都是,丟棄的輜重、器械更是不計其數。劉崇僅率領著百餘騎狼狽地逃回晉陽。

陳建斌扮演趙匡胤

次日,柴榮進駐高平縣城,開始對軍隊進行整頓。他在同張永德商量之後,把臨陣逃跑的樊愛能、何徽以及裨將領70餘人統統按照軍法斬首示眾,臨陣投敵的士兵亦全部處斬,同時對作戰有功的張永德、趙匡胤等將士給予重賞。經此一事後,後周軍風氣大變,驕兵惰將無不知懼,軍威由此大振,所向披靡。

五月,柴榮親率大軍圍困晉陽。劉崇拚死抵抗,後周軍雖然軍容強盛,但準備不足,晉陽久攻不下,不久糧餉又告急。五月末,連日降雨,三軍將士疲憊不堪,許多將士先後染病。柴榮只得下令班師回朝,所獲州縣也全部放棄。這次戰爭後,北漢勢力嚴重受損,雖然之後北漢也年年入寇,但已經不足為患了。天下再也沒有人敢輕視郭威的這個異姓之子了。

回到汴京之後,柴榮立即著手整頓軍隊。他首先嚴明軍紀,然後又對禁衛軍進行了整頓,他將軍中老弱者盡數裁汰,同時下令各地挑選精壯、勇猛的兵士輸送進京,編為禁軍。這樣就建立起了一支攻必克、戰必勝的威武之師,在以後的征戰中,後周禁軍往往起到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作用。

柴榮自幼生活在社會底層,經歷過人間的酸甜苦辣,懂得民間疾苦,深知當時社會的積弊。所以,在即位之後,他就力行改革,革除積弊,全面增強後周的國力。在擊退北漢,回師汴京之後,他進一步地推廣、深化了自己的改革措施。他的改革比郭威的改革更全面,也更加的徹底。

首先,整頓綱紀。五代政治極其黑暗,官吏貪污腐敗,魚肉百姓,民眾苦不堪言。柴榮少時經商,走南闖北,深知其弊。因此,在他即位之後,就嚴明法紀,以峻法嚴刑打擊貪贓枉法的官員。顯德元年(公元954年),左羽林大將軍孟漢卿額外多收稅,柴榮發現之後,命他自殺謝罪。還有一次,他責令供奉官孫延希監督民工修建永福殿。孫延希利用職務之便,殘酷壓榨民工,弄得民工們以瓦盛飯,用樹枝當筷子,柴榮得悉後大怒,立即下令斬孫延希示眾。他還規定,凡是官員向他推薦之人,如果試用之後,發現是貪贓枉法之徒,那麼,推薦者也要一併誅連處死。這些措施,極大地震懾了後周官員。後期,當官吏們比較奉公守法的時候,他用刑也就相對寬鬆了一些。五代以來,苛法嚴峻,法令繁雜,柴榮對之作了徹底修訂,廢除一些凌遲之類的酷刑,代之以較為人道的處罰方式,最終制定了較為完善的《大周刑統》,對北宋的《宋刑統》有著直接的影響。

柴榮用人,唯才是舉,對於那些有真才實學的人,他不計較其名位資望的高低,往往破格予以錄用。他即位後,下令各級官員,有什麼政見或者看法,都可以寫成奏章呈上,也可以當面和他商談。在這個過程中,只要發現有傑出的人才,即予以錄用。如魏仁浦本不是科舉正途出身,柴榮不顧眾人反對,破格任為宰相。

其次,發展農業,減輕賦稅。柴榮在即位的當月就下詔:凡軍中老弱,情願回家種田者統統可退伍回家,不久又下令招撫各地流民,分給他們土地,鼓勵他們墾荒耕田。柴榮還下詔清查戶口,均定田租,規定所有人,不分貴賤,一律納稅,就連歷代受優待免納租稅的孔子後裔,也被取消特權,照平民例繳納租賦。這一措施打擊了土豪劣紳,減輕了普通農民的租稅負擔,又增加了國家的賦稅收入。為後周乃至北宋統一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

柴榮還命人興修水利,擴建京城。顯德二年(公元955年)四月,柴榮下令加寬汴京巷道,加築外城,並對開封的內外皇城,以及民宅做了系統的規劃。他發動10萬民工,前後幹了三年,終於使汴京的規模較之前拓展了一倍之多。汴京成為當時全國規模最大、設施最完備、經濟最繁榮的城市。後來,趙匡胤建立宋朝,定都於此,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此外。柴榮在戎馬倥傯(kong,zong)的歲月里,還非常重視文化事業,他在整理曆法、音樂、典籍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曾請樞密使王朴,會同司天監,修訂曆法,製成《顯德欽天曆》,並頒布全國,加以使用。他又命王朴、竇儼等人考證雅樂,重定音律,使失傳多年的唐代音樂得以恢復,併流傳到宋代。柴榮還很注重史籍的保管。顯德三年(公元956年),他命令史臣張昭等人修編太祖郭威、後梁末帝朱友貞,後唐閔帝李從厚、末帝李從珂等人的實錄,填補五代書史上的空白。柴榮還下詔搜求遺書,使散落民間的典籍保存於國家史館。

柴榮久有統一中國之心。顯德二年(公元955年)四月,他令近臣二十餘人,各撰《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平邊策》各一篇,探討治國方略,統一中國之大計。在看完群臣獻上的策論之後,他最終採納比部郎中王朴的「攻取之道,從易者始」的建議,制定了「先南後北」的統一方略。

這年五月,柴榮派向訓、王景率軍西征後蜀,欲收復秦、鳳、成、階四州(均在今甘肅省境內)。九月,大破西川軍,秦、成、階三州相繼歸附。十一月,周軍最後攻克鳳州,收復四州之地。之後柴榮審時度勢,停止了對後蜀的攻擊,將兵鋒指向了南方較為強大的南唐。

南唐佔據江淮地區,轄境30餘州,廣袤數千里,實力相當強大。柴榮在佔領後蜀四州之後,命令大將李谷率軍圍攻南唐壽州(今安徽壽縣)等地。李谷率兵攻壽州月余不克,探知劉彥貞援軍將至,怕歸路被斷,退守正陽(今安徽正陽關)。次年初,柴榮率大軍親征,聽聞李谷退兵,急派李重進領兵增援李谷。李重進率軍渡過淮河,在正陽之東,斬殺劉彥貞及其部眾萬餘人。二月,柴榮圍攻壽州,久戰不克,遂以重兵圍困,另遣趙匡胤等大將攻取南唐其他諸州。後周軍所向披靡,很快就攻佔了南唐的滁(今滁縣)、揚(今江蘇揚州)、泰(今屬江蘇)等州。南唐皇帝李璟大為驚恐,遣使請和,表示願意割地納貢。柴榮打算盡占淮南,於是拒絕議和,繼續派兵進擊南唐。李璟求和遭拒,於是積極部署反攻。四月,天連降大雨,後周軍缺乏水軍戰備,加上糧草不濟,柴榮下令退兵,只留下一軍繼續圍困壽州。到五月,柴榮返回汴京,下令建造艦船數百艘,連同所獲的南唐軍舟船,組建水軍,同時命令南唐降兵教習水戰。

顯德四年(公元957年)二月,柴榮再次出征,率領著新造戰船數百艘,水師數千人,沿穎水進入淮河。三月,柴榮披甲執銳,來到壽州前線,親自指揮作戰。他繼續採取了「圍城打援」的策略,命令水師和各路軍馬,痛擊前來增援的唐軍。在他的指揮下,後周軍全殲了壽州外圍的南唐援軍,繳獲戰艦糧船數百艘。壽州糧斷援絕,守將開城投降。柴榮在佔領這一戰略重地後,領軍返回汴京體整。

同年十月,柴榮第三次親征南唐,目標是奪取全部的江淮之地。十一月克濠州,繼在洞口(今安徽五河東浮山下)破南唐援軍,乘勝東進,連破泗、海、楚(今江蘇連雲港西南)等州,軍至高郵、揚州。次年正月,柴榮親率戰艦數百艘大敗南唐水軍,並趁勢逼近金陵(今南京)。李璟害怕後周軍南渡,急忙遣使求和,獻廬、舒(今安徽合肥、潛山)、蘄、黃(今湖北蘄春、黃州)四州,劃江為界,納貢稱臣。柴榮怕再下江南,遼和北漢會在後方乘虛來攻,於是接受了南唐的投降,和南唐簽訂合約。至此,後周盡得淮南14州60縣之地。後周國力驟然增強,也同時震懾了南方各割據勢力,為北伐掃除了後顧之憂。

顯德六年(公元959年)三月,柴榮親自統軍北伐。四月十七日,後周大軍到達滄州,遼刺史王洪首先舉城投降。不戰而得城,後周軍士氣大為振奮,隨後加快了進軍速度,二十六日抵達益津關(今河北霸縣),契丹守將終延輝又開關投降。趙匡胤領軍進至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西南),守將姚內斌獻關投降。韓通領軍進至淤口關(今河北霸縣東信安鎮),守將也獻關歸降。不久,契丹莫州刺史漢人劉楚信、瀛州刺史漢人高彥暉等又接連舉城歸降。柴榮出兵42天,兵不血刃,已收復了三關,共得3州17縣之地,取得了五代以來對遼作戰最大的勝利。柴榮調兵遣將,準備乘勢直取幽州(今北京),但就在此時,柴榮突然身染重病,在眾將的勸說下,才同意班師回朝。在撤軍之前,柴榮將瓦橋關改名為雄州,將益津關改名為霸州,並留下韓令坤、陳思讓兩將率兵戍守,以待來年再次北伐。

五月末,柴榮車駕回到開封,病情略有好轉,但為了以防萬一,他冊立已故的宣懿皇后之妹小符為皇后,封年幼的皇子柴宗訓為梁王,一旦自己龍馭賓天,即由兒子柴宗訓繼承皇位。同時,任命范質、魏仁浦、王溥為相,總理朝政,又任命心腹大將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統領禁軍。

柴榮還想著出師北伐,希望病好後能再上征途,收復幽雲十六州,統一天下,但他的病情卻越來越重。六月十八日,一代聖主柴榮病逝於滋德殿,時年僅39歲,死後葬於慶陵。

後周世宗柴榮小檔案

生卒年:公元921-959年

父母:父,柴守禮;母,不詳

后妃:符皇后等

年號:顯德

在位時間:公元954-959年

謚號:孝文皇帝

廟號:世宗

陵寢:河南慶陵

華夏皇帝漫談之後周恭帝柴宗訓

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病逝,臨死之前,將皇位傳給自己年僅7歲的兒子柴宗訓。柴榮死後,柴宗訓即位,是為後周恭帝。因為皇帝年幼,由符太后垂簾聽政,范質、王溥等主持軍國大事。柴宗訓即位後,給百官加官進爵,大將軍趙匡胤被任命為宋州節度使,封開國侯,掌握禁軍大權。

次年正月初一,群臣正在向柴宗訓做新年朝賀時,鎮(今河北省正定縣)、定(今河北省定縣)兩州忽然有人來報說,遼和北漢合兵南侵。大臣們慌作一團,小皇帝柴宗訓徵得宰相范質、王溥的同意後,命令趙匡胤率領禁軍前往迎敵。正月初三,禁軍到達陳橋驛後,突然發動兵變,將黃袍加在趙匡胤的身上,擁趙匡胤為帝。趙匡胤隨即率領禁軍返回京師汴京。當時,京師守衛空虛,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審琦都是趙匡胤的人,因此趙匡胤輕而易舉地控制了京師。宰相范質、王溥利刃當前,也只得屈服,奉趙匡胤為新主。

五日,趙匡胤召集文武百官,翰林學士陶谷向眾臣宣讀柴宗訓的禪位詔書,趙匡胤遂在崇元殿即位為帝。宋太祖稱帝後,封8歲的柴宗訓為鄭王、太后符氏為周太后,居於西宮。

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柴宗訓離開京師,到房州(今河北房縣)定居。開寶六年(公元973年)柴宗訓逝世,時年21歲。宋太祖將柴宗訓葬於其父柴榮的慶陵之側,謚曰「恭皇帝」,陵曰「順陵」。

後周恭帝柴宗訓小檔案

生卒年:公元953~973年

父母:父,世宗柴榮;母,不詳

后妃:無

年號:顯德

在位時間:公元959~960年

謚號:恭皇帝

廟號:無

陵寢:河南順陵

性格:軟弱,無知

華夏皇帝漫談之吳太祖楊行密

吳太祖楊行密,字化源,廬州(今安徽)合肥人,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楊行密長大後,身材魁梧,力大如牛,據說可以輕而易舉地舉起一百斤重的東西,而且能日行三百里。在他20多歲的時候,黃巢農民起義軍經過廬州,他應召入伍。後來被唐兵俘獲,當時的廬州刺史鄭綮(qìng)見他相貌不凡,很有英雄氣概就放了他。不久,楊行密在州里募兵的時候參加了本地的軍隊,由於他作戰勇猛,經常立功,所以很快就升為隊長,並奉命帶領鄉兵到朔方(今寧夏靈武西南)守邊服役。一年後期滿回來,因為得罪主管徵調的軍吏,楊行密再次被派到邊疆戍守。臨行的時候,軍吏佯作好人,問他還需要什麼,楊行密正值怒火中燒,厲喝道:「還需要你這顆人頭!」說時遲,那時快,手起刀落,寒光閃過,軍吏已人頭落地。楊行密於是號令諸營,自稱為八營都知兵馬使,率軍佔領了廬州全境。不久,楊行密被唐朝廷招撫,淮南節度使高駢封他為廬州刺史。從此他以廬州為根據地,開始了拓土擴張,其勢力逐漸向淮南等地拓展。

此時,淮南爭奪激烈。坐鎮揚州的淮南節度使高駢老來昏庸,寵信方士,迫害功臣,致使上下離心。淮南將領畢師鐸、宣州觀察使秦彥起兵反叛,攻陷揚州,囚禁了高駢。高駢親信呂用之帶一部分兵馬逃出揚州,假借高駢之名封楊行密為行軍司馬,命其速速率兵討伐揚州叛將。楊行密認識到這是一個擴張自己實力的機會,於是率領全部人馬火速趕往揚州。

五月,楊行密與呂用之合兵一處,駐紮於蜀岡。畢師鐸率領精兵數萬來攻。楊行密詐敗,棄營而走。畢師鐸的軍隊佔領營寨後,就忙著爭奪財物,亂作一團。楊行密乘機揮師反攻,畢師鐸大敗,兵馬踐踏,死傷不計其數。畢師鐸一人回到了城中,惱羞成怒,就殺了高駢。楊行密得知後,哀聲慟哭,命令三軍縞素,隨後以哀兵之勢,攻下了揚州城。畢師鐸奪路而逃。

楊行密進入揚州之後,才發現城中早已糧盡,居民大飢,甚至出現了吃人的情況。楊行密看到這般慘狀,遂下令用軍糧救濟百姓,但仍舊無法滿足百姓的需求。揚州城滿目瘡痍,不利於攻守,楊行密便率部回到大本營廬州休整。隨後的幾年裡,楊行密又先後攻下了宣州(安徽宣城)、泗州(江蘇)、濠州(安徽風陽)、壽州(安徽壽春)等地,後又攻破孫儒的50萬大軍,重占揚州。楊行密為了擴充軍事實力,還在孫儒的降卒中精選5000名強壯的士兵組成了自己的親軍。這支親軍待遇優厚,身披黑色重甲,所以又號稱「黑雲都」,後來成了楊行密作戰時衝鋒陷陣的主力。同在這一年,楊行密被唐朝廷任命為淮南節度使。幾年後,又被唐昭宗封為弘農郡王。不久,朱瑾和李承嗣等著名戰將相繼來投,楊行密實力大增,自此以後,更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短短几年時間裡,就佔據了淮南、江東的大片地區。

楊行密勢力不斷膨脹,引起淮南周圍的各個割據力量的不安。兩浙錢鏐、江西鍾傳、武昌杜洪紛紛造使到長安,請昭宗派朱全忠出師討伐淮南楊行密。這年九月,朱全忠軍兵分三路,大舉進攻淮南。面對敵眾我寡的不利局面,楊行密採取了各個擊破的策略,先後擊敗後梁軍龐師古、葛從周等部,又決堤水淹後梁大軍。後梁軍死傷無數,龐師古陣亡,葛從周率領殘部狼狽逃回汴京。朱全忠此後再也無力南下。楊行密也趁機休養生息,養精蓄銳,盡量避免與朱全忠直接對抗。

天復二年(公元902年),楊行密被唐昭宗正式封為吳王,成為唐朝的一個藩王。在政治上獲得崇高的地位之後,楊行密就著手於內政的治理,增強吳地的實力。楊行密出身貧困,深知民間疾苦,所以在他上台後,就下令減輕農民的租賦,開倉賑濟受災的饑民。他注意招集流亡,獎勵農桑,並嚴禁軍吏有擾民、害民的行為。他深知自己的部下都是些勇猛暴戾之人,害怕他們為非作歹,魚肉百姓,於是命人刪定《格令》50卷,頒發給他們,以此規範他們的行為。在他的治理下,沒過幾年,千里江淮就又出現了歌舞昇平的繁華景象。

對外,楊行密採取了較為靈活的外交策略。在淮南孫儒凶焰熾張的時候,他就聯合朱全忠、錢鏐(liú)對付孫儒。以致孫儒滅亡,朱全忠擁兵自重,他就聯合李克用、李茂貞等人來對抗朱全忠,並打出擁唐討逆的旗幟,以牽制敵人,保存自己。對那些弱小的割據勢力,他則出兵攻伐,乘勢吞併敵人,擴充自己勢力。在錢鏐勢力較弱的時候,他主動出兵攻襲,奪取了蘇南部分州縣。等到錢鏐實力壯大,他又主動講和修好,並將女兒嫁給了錢鏐的兒子,以此換取和吳越的和平共處。武昌杜洪實力較弱,他就把矛頭對準了杜洪。經過幾次的戰爭,楊行密最終取得勝利。杜洪被俘斬首,而其所佔據的鄂州等地也全部收入楊行密囊中。

天祐二年(公元905年)十月,楊行密病重,召長子宣州觀察使楊渥到揚州,任命他為淮南留後。十一月,楊行密病卒,享年54歲。其子楊渥承製繼承了他的王位。乾貞元年(公元927年),楊行密被睿帝楊溥追謚為「武皇帝」。雖然楊行密在世的時候,沒有建國稱帝,但他以自己傑出的政治才華和畢生心血,奠定了吳國乃至於後來的南唐王朝幾十年江南大國的基礎。

吳太祖楊行密小檔案

生卒年:公元852~905年

父母:不詳

后妃:李氏,史氏等

年號:天復,天祐

在位時間:公元902~905年

謚號:武皇帝

廟號:大祖

陵寢:興陵

性格:寬厚仁信,果敢睿智


推薦閱讀:

從星座看清你的深層人格(上篇)
受益好文:四依法(上篇)
乾貨|最全抗生素分類及名稱對照列表(上篇)
<玉井奧訣>閒注(上篇)
【自動保存】歷代名人命例點評上篇第一節甲木章正月甲木...

TAG:五代十國 | 皇帝 | 上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