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情境情感教學系列

運用情境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所謂情境教學,簡單地說就是將語言文字和課文內容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境」是指為再教學內容而創設的具體生動的場景。「情」是指由這些場景所激發起來的學生的學習情緒。  一,運用實物(圖畫)再現情境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圖文並茂的課文。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課文的插圖或變插圖為實物創設出教材中所描繪的情景,讓學生眼現實物(畫面),形象感染,加深理解,提高認知能力。例如我在教<<拾貝殼>>這篇課文時,課前創設了海底的情境,先給學生展示「藍色的大海」畫面;講到貝殼的色彩和形狀時,我又向學生展示了課前準備的各種各樣的貝殼,讓他們看一看,摸一摸,然後我把這些貝殼貼在藍色的大海邊,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看看課文是怎樣描寫這些美麗的貝殼,體會孩子們在海邊拾貝殼時的歡樂心情。學生們邊學訹句子邊在黑板上尋找與之相應的貝殼,學習慾望強烈,這時教師只要稍加點拔,學生便能領悟句子中的含意。又如教<<我愛牽牛花>>一課時,我藉助實物投影儀把課文插圖擴大展現出來,觀察牽牛花攀籬笆,攀樹榦,攀屋頂的情形。畫面的展示,不僅使學生面對鮮明而生動的視覺表象情感受觸動,而且使他們對於難以理解的牽牛花千方百計的攀登精神,有了新的體驗和感覺。在此基礎上,我又加以指導,體會句子中更深層次的情感表達,學生很快就理解句子的本意是在讚美牽牛花的攀登精神,實質上表達了作者對牽牛花精神的喜愛和讚美之情,於是這篇課文的教學難點,重點隨即突破,學生的思想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二,運用圖像展現情境  運用圖像來加深學生的直觀形象認識創設情境的一種最簡便,最具成效的方法。學生通過觀看錄像,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加深了。例如,在教學<<西沙漁人>>一文時,由於學生對鯊魚凶暴的性格了解不夠,我就自己編錄了一段有關大的鯊的錄像,讓學生觀看大的鯊龐大的身軀,尖利的牙齒以及它吞噬船隻的兇悍,讓學生感受到的波濤洶湧的大海上要捕捉這樣凶暴的鯊魚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需要有聰明的頭腦和勇敢的精神,而西沙漁人卻偏偏喜愛釣鯊魚,這就揭示了西沙漁人的機智,彪悍,這樣就很自然地體會了文章所表達的中心;又如,在教學<<快樂的杉樹林>>一文時,「秋天」這個自然段的景色我就找片了有關的錄像帶,把杉樹林樹葉的生長過程及它的紅展現出來,請學生用書本中的句子對照著圖像說一說,然後合上書看看圖像用書上的句子說一說,最後再要求學生跟著錄像畫面有感情地背誦,收到良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語言文字的理解,又巧妙地運用了課文中的規範而又優美的語句進行了背誦訓練積累語言,還大大地調動了學生背誦課文的積極性。  三,運用表演體會情境  對童話需要,故事或以人物對話為主的課文或情境說話,即興說話形式的課文採用組織學生表演的方式其貫效果更佳,如教<<螢火蟲找朋友>>一文時,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學生情緒很高,都興緻勃勃地進入了自己的角色,朗讀螢火蟲與紡織娘的對話,讀得十分投入。接著讓學生帶上頭飾,加上動作和表情來讀,學生們紛紛找出描寫熒火蟲和紡織娘動作,表情的句子,進一步加深理解。整個課堂以指導學生「表演」為中心,在積極創造和自覺嘗試的氣氛里,通過體會課文的情境,演示情境的活動,達到深刻理解教材內容的目的。在教材中的說話練習高年級學生往往不感興趣,不願意說。我就在課前有意識地安排一些學生把情境說話或即興說話中的一些例話排練成小品表演給同學們看,這一形式充分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都躍躍欲試,利用這一契機,我就指導學生學習說話中的提示要求展開四人小組的討論,再以表演的開工把說話的要求落實到表演中去,這樣一來使原來沉悶的課堂氣氛變得活躍起,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四,運用音樂渲染情境  動聽的曲子,優美的旋律很容易打動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因此如利用音樂創設情境,可激發出學生的情感,有利於理解課文內容和中心思想,如在教學古詩時,先讓學生聽上一段古樂,讓學生進入一種竟境中開始學習,音樂結束後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共同討論,理解古詩的意思,有感情地進行配樂朗讀。新課授完後再聽音樂,使學生在欣賞古樂的同時理解地背誦古詩,彷彿自己就是一位詩人在吟詩作畫。又如,<<春天在哪裡>>這首歌曲優美,自然,深受學生喜愛。在教這篇課文前,先播放錄音,讓學生在熟悉,動聽的<<小草>>音樂聲中開始學習,使學生對春天產生一種特殊情感,再通過課文的學習,了解春天是個萬物蘇醒,生氣勃勃的季節,產生對春天的喜愛之情,最後再聽這首歌曲,使學生在欣賞到曲調旋律之美中進一步體會春天的生機盎然,學生便會在感受課文思想內容的同時對課文的語言因素會有更深入的理解。  除以上幾種創設情境的方法外,在情境教學中,為了充分體現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有機統一,還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利用學生多種感覺,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情認識,使學生獲得生動的表象,進而比較全面,深刻地掌握教材。綜上所述,情境教學無疑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有效途徑。 注重情感體驗 促進道德內化□岱山縣高亭初級中學 夏雨媚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強調指出:「在教學中,不斷創造條件,促進學生的道德踐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感悟和理解社會的思想道德價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良好行為習慣。」因此,作為培養學生道德情感主渠道的思想品德課更要擯棄空洞說教,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讓學生在情感場的氛圍中學習、掌握、深化道德認識,使道德情感得到內化與升華,從而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一、創設道德情感因素的教育情境,以境激情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創設道德情感因素的教育情境,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以情入理,情理交融,從而加深對道德觀念的理解。1.運用多種媒體,創設視聽情境多媒體技術的最大特點就是生動性、形象性和直觀性。教師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的優勢,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道德情境和看得見、摸得著的感情材料,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想像力,而且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帶來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我在教學九年級思想品德《我承擔我無悔》時,播放了關於《叢飛》的錄像片段,片段中叢飛的感人事迹,尤其是他在病床上通過電視與被資助學生對話的場面引起了學生的道德情感體驗,對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感染力,使學生能夠更加具體地領會道德要求及其社會意義,從而成為引發道德行為的動力。正如休謨所說:「沒有道德情感,就沒有道德行為,只有當下、直接的情感才能激發意志,產生行動」。2.構建生活課堂,創設故事情境有一位教育專家說過:教育要靠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教師在教學中,圍繞教學目標,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創設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而指導學生道德行為實踐,促進道德知識內化。例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交往講藝術》時,我讓學生回想曾經歷過的家庭衝突,然後設計成小品進行表演,並思考:當時是怎樣解決的?現在,我們學了這一課後又該怎樣解決?同學們積極性很高。如,一同學把自己因考試不理想而被父母責罵的事為素材;還有一同學把第一次做飯做糊了而被父母埋怨的事作為素材。在小品表演中,演家長的越訓越生氣,演孩子的一方越辯越委屈,學生從中明白了爭執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道德教育得到有效落實。3.巧留教學空白,創設懸念情境思想品德新教材在內容的表達上留有適當的空白,為學生提供了自由想像、自主思考的空間,力求在啟動學生思維的基礎上,既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又有助於學生的道德品質和人格養成。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愛在屋檐下》時,為了讓同學們更深刻地體會父愛與母愛的重要作用,我給同學們出示了一則材料:「一母親在女兒高考落榜後鼓勵她去教書,不到一個星期因講不清題而被學生趕下講台。母親又鼓勵她去學習裁剪,不到一個月女兒又因裁剪不合身的衣服而被老闆辭退……」講到這裡,我設計了一個懸念:「同學們猜想一下,這時母親會說什麼,又會對她今後的人生產生怎樣的影響?」大多數同學都一致認為「如果母親繼續鼓勵她,她終將成功。如果母親責怪她,她可能會從此意志消沉。」這種懸念情境的創設既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又促使道德觀點和道德情感協調發展,進而促進學生的道德踐行。二、發揮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感染作用,以美育情別林斯基有一句名言:「美和道德是親姊妹。」因此,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我們應將美育滲透到思想品德課中,給學生以美的享受的同時,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1.展現真實美好的生活畫面,以美塑人有一首歌這樣唱到:「當你的生活中充滿著一種渴望,想去看到每一天的美麗,那麼美妙的事情就會出現:平凡的生活變得非凡,真實的生活開始滋潤你的靈魂。」展現真實美好的生活能引起學生強烈的情感共鳴,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和評價能力,有利於塑造美好的心靈。在學習八年級《禮儀展風采》一課中,我曾用視頻展示了國旗護衛隊挺拔的身姿、矯健的步伐,在欣賞的過程中,我捕捉到學生們的眼睛裡流露出崇拜,一個個身子不由自主地坐直了。與父母老師苦口婆心地說教相比,這種以美育感化學生的方法,不愧為實現道德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2.運用膾炙人口的文藝作品,以美感人胡錦濤總書記曾經指出:「文藝歷來是陶冶人們道德情操、抒發人類美好理想、豐富人們藝術享受、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重要領域。」優秀的文藝作品可以豐富學生知識,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審美能力,可以使學生的思想得到良好的熏陶。教師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精選出既能扣住教育目標,又具極強感染力,能深深吸引學生的最優秀的作品來。如電影、電視劇、小品、文章等。在學習八年級《愛在屋檐下》時,我給學生播放了朱自清《背影》的錄音,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去感受深沉的父愛;在學習九年級《弘揚民族精神》一課時,我給學生看了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八路軍》,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抗日精神……總之,優秀文藝作品能深刻地揭示社會生活的本質,具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和感人的精神力量,能喚起學生對真善美的熱愛,對假惡丑的痛恨。三、培養學生道德情感的自我實踐能力,以情導行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去追求和親身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精神財富……只有在情感活動中學生的道德認識才能深深根植於他的精神世界裡,成為自己的觀點,並在他自己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現出來,從而形成堅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行為。」離開了學生的內心感悟和親身體驗,思想品德課只能是紙上談兵、畫餅充饑。因此,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應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中,注重課內課外相結合,鼓勵學生在實踐中積極探究和體驗,通過道德踐行促進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具體的方法如下:1.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使學生在互動中體驗,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2.加強道德實踐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如在學完八年級《愛在屋檐下》,我曾設計過這樣一個作業——與爸爸媽媽聊家常10分鐘。第二天,有個家長打電話給我,激動地說:「我孩子開始與我們溝通了!」3.注意糾正學生的失德行為,通過引導增強他們自覺實踐道德的情感驅動力。4.開展主題閱讀活動,加強自我體驗、自我教育,促進學生道德的內化與踐行。為了配合《做誠信的人》這一課的學習,我發動學生收集有關誠信的故事、文章等,列印成冊,發給大家。雖然這樣做見效慢,但是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而深刻的。總之,加強道德情感教育就是要切實改變思想品德教育重認知輕情感的狀況,使教育過程中的知、情、意、行得到更好的統一,更全面地發揮思想品德課的教育功能;就是要通過各種情感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體驗、感悟人生,形成高尚後的道德情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促使學生道德認知實現內化,增強德育的主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使新課程下的思想品德課真正成為「育人」的搖籃。 (責編:方軍)參考文獻:1.《思想品德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2.劉嵐:《給政治教師的101條建議》,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3.袁祖社、高長梅:《學習能力培養全書》,中國物資出版社,1999年5月。作文教學中情感潛能的激發□舟山職業技術學校 鍾建軍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特持的態度和體驗,具有信號、動力和移情功能。情感教育具有鼓勵性、彌散性、激勵性等特徵,它除了推動認知,還能激發熱情,張揚個性。因此,我們在作文教學中應千方百計地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樹立自信心,放飛心靈,使他們對作文有穩定而濃厚的情感,讓學生在情感的驅動下,誘發他們的寫作動力源和興趣,喚醒其沉睡的潛能,自覺地進行寫作。一、在「說寫」訓練中樹立自信心長期的應試教育,淡漠了「說」與「寫」的科學訓練,而教師的「一言堂」、學生的「題海戰術」,造成了學生只會死記硬背,習作模式化,缺少鮮活的見解,而且不能快速成文,顯然這樣的學生是缺乏自信意識的。如果學生的心理長期籠罩著這種自卑感,其精神生活就會受到嚴重束縛,聰明才智就會受到影響而無法發揮正常的作用。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學生的一種潛意識的成功慾望形成一種信心後,就會轉化為一種「積極的情感」,它能夠激發學生的潛意識,它能夠激發學生的潛意識,釋放出無窮的熱情、精力和智慧。在這裡,本人通過「說寫訓練」為載體的教學方法,對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作了嘗試。1.課堂發言做到言語清晰,句子連貫。不強求答案標準,並允許更換答案,或再作考慮,目的是把訓練重點放在語言組織能力與即興應變上。只要能舉手發言,都給予鼓勵使學生產生自信的快感;若用語精鍊新穎或「一語中的」更予以稱讚,這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久而久之,學生爭相發言,互相爭辯,在濃厚的課堂氯圍中,我再作適當的點拔誘導,反饋解疑,使學生既作了深刻的課文研習,又作了嚴謹的口語訓練,振奮了其求知的自信心。2.做到表達自然,隨機應變。有複述課文法,如簡述「景泰藍的製作」(訓練概括能力);創造性複述「雄關賦」(訓練想像力);課前5分鐘演講,內容自定,形式不限,並由學生評委打分(訓練機智能力),這種層進式的教學方法,極大的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和創新意識。3.「下筆成文訓練」,即一落筆不修改便成文。目的是提高思維速度,拓寬思維角度。訓練時向學生闡明下筆成文的可能性(以常寫的書信、日記為例),又闡述其必要性(21世紀工作節奏的需要),使學生明白寫作的方法,也應與新時代同步,也要改革創新。通過幾次實驗,獲得大部分學生的認同。接著增加一些難度,繼續操練,給不同程度的學生制定各自的目標,增加壓力感」,形成一種積極、主動、自然的生命力和強烈而穩定的心理激發源,與傳統作文「先草稿後修改」的目標相比,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心理思維活動,最大限度地開發了學生的寫作潛能。二、讓寫作主體放飛靈性我國語文教育從古至今一直帶有極強的片面功利化色彩。片面功利思想在作文教學中還表現為嚴重急功近利的傾向。這種傾向主要表現在作文的卷面、字數、文章框架、主題的確定等方面進行了定位,許多教師以此來規範學生,過分強調作文的操作性,指導學生熱衷於炮製作文技巧,評價作文看是否符合模式,這樣學生只能封鎖「自我」閉塞「心靈」,去適應規範。從而,丟失了「我」,壓抑了「我」扼殺了「我」。其實在學生作文中也不能完全說沒有「人」,但這種「人」是社會的,共性的「人」,而不是有血有肉的,有靈性和個性的「個體」。而教育的重要價值在於:人在學習中不斷發現耀眼的光輝。作文教學應以「求誠」「求真」為根本,以展現個性、創造性為核心,來抒寫心靈,展現個體生命的過程。因而在作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實現自我心靈的開放,要激勵學生自我表現,細心呵護學生作文中鋥亮的「語絲」,諸如:「媽媽,風把我推倒了」「我的童年很長,一頭系在媽媽的發上,一頭醉入初升的太陽」「冰雪化了,化成了春天」,這些富有靈性的「語絲」應被認為作文中的閃光點。儘管是微不足道,但也要細心呵護,呵護學生生命中有創造力「靈性」。在指導作文時,要引導學生從自我出發,盡情抒寫自我情感,敘述自我經歷,描繪自我內心,或者在寫人敘事繪景議論中融化自我的感受和體驗。只要文章真實、健康,什麼都可以寫,任心靈縱橫馳騁,任思想之鷹展翅翱翔——可以「小橋流水人家」,可以「春風又綠紅南岸」,可以「春花秋月何時了」………總之,只要有個性的光芒、思想的火焰、情感的渲泄,心靈的顫音,就能展示出無窮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在教育呼喚改革的今天,真實地寫出人生的痛苦和坎坷,寫出心靈經歷的喜悅和快樂,寫出真情,這是作文教學的高境界。教師只有將生命情致的「真、善、美」融入作文教學中,學生才能寫出好文章。三、在評語中激發情感「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劉勰《文心雕龍》)著名語文教育家葉聖陶先生在《作文論》中更是開宗明義:作文如同說話、歌唱,做出種種動作一樣,是效果最普遍,使用最便利的情緒顯示,「作文就是用筆說話」。作文是作者內心積澱的自然凸現,是現實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種交流情感的方式。這就要求我們對學生進行作文訓練時,設法誘導學生理解命題者的意圖,讓他們在明確作文的目標時,喚起情感體驗,產生強烈的寫作慾望。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曾說:作文教學一旦觸動學生的精神需要,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言為心聲」,作文包含著學生豐富的感情,凝聚著學生創作的心血,學生的每一篇文章都希望得到教師的好評。那麼,怎樣才能在作文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激發寫作潛能呢?除在活動中聚集情感,為寫作提供豐富源泉;在命題時精心設計,點燃情感;在成功時分享情感外,最重要的是在評語中溝通情感。講評是調動情感、指導寫作的重要環節,通過講評能使學生得到感情上的滿足,產生一種內在激勵力量。「隨風潛入,潤之以情」潤文章也潤學生,寫評語要注入感情,育人要情真意切。教育心理學表明,師生之間的心理越是溝通,它的教育效果越高。因此,我們在作文批改中應以情潤之,使學生達到「感、知、勉」的境界,學生習作中有很多動情的文章,老師在閱讀後應參與學生的情感活動,參與他們的喜怒哀樂,並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學生,讓學生領悟到自己不僅是如何「作」文,更重要的是如何面對人生。針對習作中出現的校園裡生活的黑暗,學習的枯燥煩悶等,教師應用感情去融化那顆冰冷的心,使學生克服感情衝動,理性地看待問題。在評語中注入自己對世界、人生的感情,進行情感性疏導。根據「羅森塔爾效應」,受老師關注的學生容易取得成功。學生的創作潛能是無限的,一旦被激發就會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這種激發比教他各種寫作方法好得多。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學習願望的源泉就在於進行緊張的智力活動和體驗到勝利的歡樂」。評語是師生之間感情交流的橋樑,是心與心的交換,因而我們要用那深情的筆觸給學生造成歡愉的心態,喚醒那些偉大的心靈。 (責編:胡敏剛)
推薦閱讀:

《迷神引·紅板橋頭秋光暮》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今天心情有點糟……
女朋友或者女神說大姨媽來了肚子疼,除喝點熱水別著涼以外怎樣回答才是最優?
這樣聊天,輕鬆搞定目標
為什麼每次追我的都是大叔?!

TAG:情感 | 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