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已久 細數建國以來中國四次單身浪潮
單身浪潮走勢
第一波:
1950年-1953年
特徵:男性「困難戶」居多
標誌:新中國第一部《婚姻法》頒布
革命年代,很多人無暇顧及個人問題,還有一部分人是遵從父母之命的包辦婚姻,但並沒有和伴侶共同生活,只有形式婚姻。1950年5月,中國第一部《婚姻法》頒布,隨之而來的是波及全國的離婚潮,那時的離婚率與現在相比都是最高的。
第二波:
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
特徵:城市女青年過剩
標誌:知識青年返城
上世紀70年代末,第二次單身潮來襲——大批「知識青年」返城,城市裡迅速聚集起一批大齡單身青年。特殊歷史原因導致一批青年人單身,其中主要的還是女性。因為很多男知青在下鄉時接受了當地的女青年,戀愛成家。可從大城市來的女青年卻很難接受當地的男青年,寧肯單身也不願「下嫁」。1984年,有關部門甚至還專門召開過一次會議,討論30歲以上未婚青年問題。
第三波:21世紀至今
特徵:從被動單身到主動單身,越優秀越單身
標誌:形形色色的婚介所、單身俱樂部、酒吧交友、單身旅遊團大量湧現
相對於前兩次「單身潮」,沒有人再把如今的「單身問題」稱之為一種危機。更沒有政府組織專門為如今的單身男女來「解決問題」。如今單身潮中的主角是這樣的一群人:他們二十七八到三十七八歲,收入頗豐,工作繁忙,有情趣、有期待。單身,越來越成為個人的一種價值趨向,一種生活選擇,而並不是「自身條件困難」。
第一、二次單身浪潮(上世紀50年代、上世紀70年代末)
新中國第一次單身潮出現在上世紀50年代。1950年5月,中國第一部《婚姻法》頒布,隨之而來的是波及全國的離婚潮。
上世紀70年代末,第二次單身潮來襲。
「文革」結束後,大批「知識青年」返城,城市裡迅速聚集起一批大齡單身青年,其中主要是女性。因為很多男知青在下鄉時接受了當地的女青年,戀愛成家。可從大城市來的女青年卻很難接受當地的男青年,寧肯單身也不願「下嫁」。
「文革」前(1949—1965年),廢舊立新的「正當理由論」離婚觀這一時期為建國初期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們的婚姻觀念發生了大的革命,舊的封建的、資產階級的婚姻觀被新型的社會主義的、無產階級的婚姻觀所替代,男女平等的觀念正式從制度上予以確立。
1955年以前,由於1950年《婚姻法》的宣傳貫徹,廣大婦女視離婚為解放。雖然我國廢除封建婚姻的時間不長,經濟文化水平還較低,婚姻的不可離異思想還佔有一定市場,封建思想殘餘還在束縛著一部分人的頭腦,有些社會輿論往往對提出離婚一方不表同情,但大多數人認為離婚是正當的、合理的。
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法院處理離婚案件中突出強調「正當理由」,當事人不能向法院提供夫妻有重大衝突的證據,或一方在政治上或其他方面犯有嚴重錯誤的理由,想解除婚姻關係是非常困難的。
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逐步從封閉走向開放。婚姻質量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人們在徘徊、思考中尋求建立在個人幸福基礎上的集合與離異。
「50年代與知青返城時期的單身浪潮和現在是不同的」學者張念告訴記者,前兩次可以說是國家行為,而這一次更多的是個體原因。1932年國民政府頒布了廢妻妾制度,而50年代婚姻法的頒布,更多的是為了再次肅清廢除妻妾制度,同時也是為了通過離婚和再婚的方式來整合土地資源。而知青返城時期,和農村女孩在當地結婚的城市男青年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多,未婚的城市男青年和女青年的人數大致是平衡的。
過去,結婚後,婦女獲得信息的渠道是很有限的,所以也沒有更多的可比信息。但是現在的信息發達,女性有更多的信息來源和渠道。所以自然會增加女性的選擇。
第三次:上世紀90年代前後
上世紀90年代前後,當時,追求自由、快樂的思潮在青年男女中爆發,1980年《婚姻法》修改後,「感情破裂」這種很難量化定性的指標可以作為離婚的合適理由,離婚人口突然劇增。
第三次單身浪潮襲來,讓越來越多的優秀女性捲入其中。城市單身女性如今正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群體,一個社會符號。除了一般人印象中的有文化、收入好、獨立性強,這個群體還有什麼你未知又想知的特點呢?她們的單身生活是愜意還是焦慮呢?看了這個「中國城市單身女性排行榜」網上調查,你也許會更清晰地認識她們。
據介紹,由時尚雜誌《男人裝》策劃發起,聯手新浪網女性頻道等媒體共同主辦製作的「中國城市單身女性排行榜」調查,從3月中下旬開始,將歷時8個月,從不同側面展現這個龐大女性群體及其賴以生存環境的風貌。此次活動將評選出「100位最值得約會的城市單身女性」、「50大單身女性明星」等。
記者看到,這份調查問卷一共設置了35道題目,涉及外貌評價、個人資產、月花費用、工作狀況、性生活狀況、購物習慣、單身原因等多個方面。截至昨日下午3點,新浪網上的調查問卷已經有5928人參加答題。
在反映經濟狀況的題目里,有近五成的人表示自己有房產,超過兩成的人有私家車,證明現代單身女性經濟上越來越獨立。在每月花費方面,只有不到一成的人是「月光族」,月支出佔到收入的100%以上或超過200%。而上月花費最多的物品,有44%的人選擇了服裝,女性對購買衣服的狂熱可見一斑。
在對待性的態度方面,「離這次調查最近的一次性生活是多久以前的事情」,回答「太久了,不記得了」和「一周內」的人各佔34%,只有13%的人回答是「白堊紀」。也就是說接近九成的女性雖然是單身,但性生活並不空白。那麼「和性伴侶上床時平均認識了多長時間」呢?回答「半年以上」的有四成,但令人意外的是回答「個把月」的也有三成。「與你發生過性關係的人數」,回答「1個」的佔36%,而回答「2~9個」的達到48%,超過「1個」暫列首位。
對於保持單身的最主要原因,有六成多的人表示是「沒有合適結婚對象」,看來大多數單身女性並不是不想結婚,而是仍然在「挑剔選擇」中。值得注意的是,有接近4%的人表示單身是因為「性取向」,或許女同性戀在人群中所佔的比例可以從中粗略看出。
而部分網友對問卷題目的設計頗有微辭。有網友說,調查問題很不合理,「肯定是一大批男人琢磨出來的」,「太不了解中國單身女性了」。還有網友以自己為例表達憤怒:「我是單身女性,工作體面、穩定,容貌也不差,但是我並沒有過性生活,因為我認為沒有愛的性等於動物的交配!我相信如我一樣的女性還有很多,可是這裡的問卷卻讓人必須填寫什麼『最近一次性生活』、『性交體位』、『一盒避孕套用多久』,選擇項里根本沒有考慮到我們這種情況。難道在設計者的眼睛裡,未婚女性就是每天拿著避孕套到處找男人發泄的角色嗎?憤怒! 」
第四次:本世紀初到現在
一組人口普查的數據表明,目前北京
和上海
兩地的單身男女已經衝破百萬。而在1990年,北京30歲至50歲單身人數約為10萬人。有關專家指出,中國第四次單身潮正在來臨。
中國媒體最近報道中國出現第4次「單身潮」,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結婚費用太高,讓很多未婚男女考慮再三,不敢輕易作出婚姻的承諾。
廣東省社科院社會與人口學研究所副所長左曉斯表示,婚姻成本和機會成本大幅度上升,是「單身潮」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直接成本方面,最早的「三大件」(縫紉機、自行車、手錶)可能只是人們幾個月的收入,而現在光是房子就是平均年收入的十幾倍到幾十倍。
社會學的調查表明,「單身潮」主要出現在白領和中產階層人群,這些人的特點就是注重生活享受,結婚的大筆支出往往構成他們的一個顧慮。
結婚5年、30來歲的一位北京女白領認為,感情是婚姻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在實際生活當中,經濟方面也非常重要,婚姻生活和家庭生活都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例如對住房、汽車、孩子教育的需求。
隨著經濟的發展,結婚「三大件」也逐漸升級,上世紀50年代是「手錶、縫紉機、自行車」;80年代是「彩電、冰箱、洗衣機」;90年代是「電話、電腦、空調」。而現在年輕人結婚,「轎車、新房、家庭影院」成了「三大件」的目標。
但也有人認為,結婚雖然需要錢,但不能因為經濟問題就不結婚。一位新婚沒多久的女會計師表示,結婚是因為雙方情意投合,看上了對方的潛力、特質和將來發展的空間。至於物質和經濟方面,她認為可以慢慢積攢,而不必靠結婚去獲得。
但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婚慶行業委員會總幹事史康寧卻認為,中國人結婚不怕花錢。他做過一個調查,不包括買車買房,僅僅是籌辦婚禮,人們就願意拿出大約1/3的積蓄。史康寧表示,現在年輕人結婚費用越來越高,其實大多數都不是由他們埋單,而是由雙方家庭出錢,尤其是現在都市裡獨生子女結婚,更是由雙方家庭全力支持。
史康寧說:「現在結婚的20多歲的年輕人,他們的父母約五六十歲,父母希望通過兒女的婚禮來彌補自己的許多遺憾。所以,並不是年輕人現在沒有錢結婚,很少有年輕人靠兩個人工資結婚的,都是靠兩個家庭、兩個父母、兩邊的祖父母、外公外婆來支持這對新人。」
據報道,今年上海的平均結婚費用已接近19萬元人民幣,而4年前只需要5萬元人民幣。有調查顯示,有一半以上新人的結婚費用來自父母的支援。
推薦閱讀:
※午間段子丨昨晚是建國以來男士最累的一晚
※建國初期的五大行政區因何被撤銷?
※鮮卑族是我國北方游牧民族中建國數量最多的,段譽也是鮮卑人?
※如果沒有他稱帝建國,說不定我們現在說的是蒙古語或滿語
※飛盤奇門遁甲預測石建國預測不準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