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給孩子立界限丨當你對孩子說「不」的時候,真的意味著「不」嗎?

編輯:薔謠

「飯前不要吃零食;不要把房間弄的亂七八糟;放學不要太晚回來;不要打弟弟……」

你經常給孩子發出「不」的指示,但是孩子好像總是聽不進去,一隻耳朵進,一隻耳朵就出去了。

當你對孩子說「不」的時候,真的意味著「不」嗎?如果你問孩子們的話,通常他們會告訴你說「不」事實上意味著「可以」或者有時候意味著「也許」。這種問題,多數是由於溝通時界限不夠清楚導致的。很多家長認為當他們說「不」的時候,他們已經亮起了紅燈,但在孩子們的眼裡,看到的仍然是綠燈或者是閃爍的黃燈。因為他們知道順從是可以選擇的,並不是必須的。

1

堅定界限和模糊界限

界限基本上分為兩種:堅定的界限和含糊的界限。在給孩子們傳達我們的規則和期望方面,這兩種界限發出的信息是不一樣的。

堅定的界限傳遞出清晰的信號。家長的語言有清晰明確的行動做支持,它給孩子傳遞出的信號是:服從不僅是被期待的,而且是必須要遵守的。在堅定的界限下養育大的孩子,知道聽從家長的話,並能認真對待,而且一旦被要求時,總會非常配合。

但是,含糊的界限,對於父母傳達規則和期望來說,則是一種模糊的信號。家長的語言往往缺少行動支持。它給孩子傳遞出的信號是:順從是可以選擇的,並非必須的。在含糊的界限下養育大的孩子,常常對父母的要求置之不理,並且經常逼著父母們不得不採取行動。對於一些、比較固執、較難管教和較難服從的孩子而言,含糊的界限勢必會引發試探和親子衝突。

為了讓孩子合作,你使用的是哪一種信號呢?你的紅燈真的是紅燈嗎?還是說它們等同於綠燈或者黃燈?

含糊的界限:當「不」意味著「可以」或者「也許」。

如:5歲的豆豆知道他晚飯前不應該吃零食,但是,當媽媽忙著接電話的時候,他偷偷地打開餅乾罐並抓了一把。當他媽媽看到時,她決定進行干預。媽媽對豆豆說:「豆豆,你知道晚飯前是不應該吃餅乾或者吃其他零食的,吃了零食一會就吃不下飯了。」豆豆看起來一臉抱歉,但他仍然吃個不停。於是媽媽繼續給他講道理。媽媽不讓你吃零食,是因為現在你吃了,等到吃飯時你就不餓了,那樣你就得不到你需要的營養,就長不高了。豆豆一邊點頭,一邊又把手裡剩下的餅乾全部塞進嘴裡。「下次記住了嗎,飯前不能吃零食?」豆豆點了點頭。

事實真的如此嗎?在關於飯前不能吃零食這個問題上,豆豆真的學到什麼了嗎?

豆豆明白他媽媽的話,並且似乎也很配合,但在他媽媽說教的同時,他仍然吃個不停。對豆豆來說,只要能忍受媽媽的嘮叨,他完全可以在飯前吃零食的。而他媽媽所允許的界限,和她原本要傳遞的信息是不一樣的。  

含糊的界限只是理論上的規則,而非實際上的。這種界限往往因為信息的不確定性,而引發孩子的試探。家長的話語表現出要求孩子停止吃零食,但是行動卻告訴孩子,現在停止吃零食好像也不是那麼必須和強硬的。對於這一點,豆豆可謂是非常清楚。因此,在遭遇到「警告」時,他承認收到了媽媽傳遞的信號,但是仍然自行其是。

從訓練孩子學習規則的角度來看,含糊的界限是無效的,因為它們沒有給孩子提供所需要的足夠信息,也沒有使他們明白我們的言語和行動之間的因果關係。這種信號無法傳遞出明確的信息,更糟的是,含糊的界限經常會取得相反的效果。它們會引發孩子們試探,使不良行為升級,進而還會引發親子衝突。

含糊的界限有很多形式,它們可以是無效的口頭信息,也可以是無效的行動信息。有時候,兩種情況都有。但是,他們的共同之處在於,都不能有效地傳遞我們想要傳遞的信息。順從既不是期待的,也不是必須的。

2

一些常見的模糊界限

期望、希望和應當

4歲的小麥想玩爸爸的新相機。她打開電源,一通亂按,就在這時,她媽媽進來了,「小麥,你不應該動爸爸的新相機,你會把它弄壞的。」小麥對她的話不予理會,仍然按個不停。她媽媽又試著說道:「小麥,爸爸不喜歡你玩他的相機。他告訴過你別碰它。記得嗎?寶貝」小麥繼續擺弄著。「小麥!我要生氣了,」她媽媽說,「我希望你現在停下來,否則我就要發火了。」小麥仍然擺弄著。

在這些話語中,你是否聽到了一個明確的信息,要求小麥必須停止擺弄相機?小麥沒有聽到。

對於孩子們來說,期望、希望以及應當這幾個詞聽上去像是在說,停下會很好,但你並不需要真的那樣做。特別是當比較固執倔強的孩子聽到類似的信息時,他們常常會做出試探,以明究竟。正如小麥所做的,她對媽媽的話置之不理,繼續玩那些按健。

重複和提醒

12歲的皓皓正在客廳里看他最喜歡的電視節目,電視的聲音開得很大。惱怒的爸爸從隔壁屋子裡減道:「皓皓!把電視聲音小點。皓皓並不理會。幾分鐘過去了皓爸再次大喊:「皓皓,我要告訴你多少次才行?把電視聲音關小點。你聾了嗎?」皓皓仍然置之不理,於是他爸爸又一次沖他大減。「關小點!隔壁鄰居都能聽見電視的聲音。」這一次,仍然沒有回應。最後,皓爸進到客廳,站在了他和電視之間。他把手放在電視的開關上,對他說道:「把聲音關小點,否則我就把它關掉。皓皓站起來,把聲音關小了。

當皓皓對爸爸第一次的要求無動於衷時,發生了什麼事嗎?什麼也沒有。皓皓對此心滿意足,他要的就是這個結果。面對第二次和第三次的請求,他仍然不予理會。第四次的時候,要不是皓爸動了真格的,皓皓會聽話嗎?他當然不會。

儘管他爸爸告訴他「把聲音關小點」,但是他的行為實際上在說我不打算去做什麼,至少目前如此」。如果你是一位12歲的倔強少年,你很喜歡看電視的時候把聲音開得很大,那你會聽從哪個信息呢?如果不是迫不得已,皓皓是不會去把聲音關小的。因此,對孩子們來說,家長們的重複和提醒實際上是教會了孩子對他們的話置之不理。

警告和第二次機會

7歲的大寶罵他的弟弟為笨蛋。他的媽媽過來干預道:「大寶,這樣說你的弟弟很不好,尤其是那樣罵他。你那樣做很不好。」「他就是一個笨蛋。」大寶堅持說,帶著一臉壞笑。他對媽媽的強烈反應似乎很得意。「不許你對弟弟那樣說!」他媽媽一臉嚴肅地說。「不許再罵,我警告你」大寶決定試探一下。「笨蛋!笨蛋!小寶是個大笨蛋!」他竟然唱著說起來。這次他媽媽真的生氣了。「別叫了!」她沖他吼道,「我可是認真的,最後一次警告,要是我再聽見一次,今天你就待在房間里別想出去玩了!」「我可以給你最後一次機會。要是我再聽見一次辱罵,你今天就只能待在房間里了。」

大寶罵了他的弟弟多少次呢?每次他那樣做之後發生了什麼呢?他被警告了很多次,卻又被給予很多次機會。既然罵人真的不好,為什麼她還能允許他罵了好幾次而一次也沒有採取有意義的動呢?

勸說和解釋

10歲的珍妮被告知不戴護膝和護肘就不能玩旱冰鞋,但她還是偷偷地那樣玩了,結果被發現了。「滑旱冰真的很危險,珍妮,」她的爸爸擔心地說道,你可能會受傷的。如果傷了膝關節和腰,恢復起來很慢的。」上護膝護肘實在是大傻了,」珍妮抱怨道,「我的朋友們都沒有人戴,也沒有人受傷啊!」「那是他們幸運,」她爸爸回應說,「你媽媽和我可不願意讓你冒這個險。 

珍妮的爸爸認為他的勸說和解釋能說服女兒使用擴具,但是如果她不相信他的話會怎樣呢?對她來說,頂多就是再受一次說服教育。她可不在乎這些。

因此,如果珍妮的爸爸真的希望她能戴上護具,他就需要用有效的行動來支持他說的話。只要她不戴護具滑早冰水,就收走她的早冰鞋。

談話、說教以及訓斥

11歲的雨點雖然知道放學後應該直接回家,但她還是決定先和朋友們在外閑逛一會兒。等回到家裡時,已經比平常晚了兩個小時了。「你去哪兒了?」她媽媽憂心忡忡地問,「你這個星期已經第三次這樣了。你知不知道我很擔心你。我給學校打電話找你,我還差點就要報警了。」「我同學一塊去買奶茶喝了,」雨點回答說,「我忘記時間了。」「那你就可以不顧我們的感受了,」她媽媽回應說,「要是我們都想什麼時候回來就什麼時候回來,那我們家會像什麼樣?」

在這個例子中,有沒有聽到雨點媽不能容忍回家遲到的明確信息?雨點沒有聽到。像她媽媽這樣的說教會幫助她以後準時回家嗎?很可能不會,尤其是如果她想和朋友們閑逛的話。雨點相信只要她能夠忍受媽媽煩人的說教,她就可以晚點回家。在這種情況下,她是不可能把媽媽的話當回事的。除非她媽媽在她每次回來晚時,就狠下決心,堅決取消她放學後出去玩的權利,或者幾天,或者更長時間。

指示不清

9歲的小豪經常在晚飯時回來很晚。他的父母對此很是惱火。有一天當他又要出門玩的時候,他的媽媽提醒他說,「我們六點吃晚飯,別玩得大晚了。

對一個想多玩一會兒的9歲孩子來說,「別太晚」到底意味著什麼呢?六點一刻,還是六點半?或者六點四十五,還是更晚?到底是誰來決定準確的時間呢?小豪對這些並不清楚,他只知道他晚點回來,家長是可以承受的,而且他已經這樣做了。

不清楚或者模糊的指示會引發試探,並會導致家長和孩子發生衝突。如果小豪的家長想讓他記住晚上六點準時回家,他們就需要說清楚。他們應該說:「小豪,你應該晚上六點到家。如果你到時回不來,那麼明天就五點回家。你必須那樣做,直到你能按時回來。」只有這樣,小豪才掌握了全部信息,可以讓他據此做出較好的選擇。

討價還價和談判協商

叮噹,13歲,媽媽讓她彈一個小時的琴,他就會跟媽媽講條件:「彈一個小時琴可以,但是彈完我要玩一個小時電腦」媽媽:「一個小時不行,半個小時可以考慮。」叮噹最後同意了。媽媽說:「但我不會每次都讓你這樣的,彈琴是你自己的事情,你明白嗎?」我明白。」叮噹說。

協商意味著是可以選擇的。你能想到下一次當叮噹仍然不想彈琴時,他的家長會怎麼做嗎?那些常常做出讓步的家長,實際上是在引發孩子們去試探和修改它們的規則。

爭論和辯論

4歲的Jim討厭收拾自己的玩具。當Jim的媽媽宣布:把你的玩具收拾起來準備睡覺了,的時候,Jim開始抱怨。Jim: 「我不想收拾,我很累。」媽媽:「我知道你累了,但是你知道規矩的。當你不玩了的時候,你就應該把玩具收起來。」Jim反駁說:「你有時候就不收拾你自己的東西,如果你不收拾,我為什麼要收拾。」媽媽:「我可不像你那樣,我經常自己收拾的。」Jim:「可你經常吃完飯不收拾碗筷。」媽媽: 「那是因為我想休息會就去收拾,你現在趕快去收拾玩具」Jim抗議道:「那不公平!」媽媽:「我不想跟你爭辯,你知道規矩的,現在就去。」Jim:「愚蠢的規矩。」Jim嘟囔著回敬說。

通過爭論和爭辯,Jim的母親給他傳遞出了什麼信息呢?爭論和爭辯的結果又如何呢?顯而易見,爭論並沒有讓Jim收拾自已的東西。爭論不結束,自然不用考慮他會收拾。更何況有時候,爭辯往往會沒完沒了地持續下去。

如此這樣和兒子進行爭辯,Jim的母親實際上是在說,她的規則遵守不遵守取決於他們爭辯的後果。這是一種鼓勵Jim去試探的做法,這種做法的結果只能是引發新的親子衝突。

賄賂和持殊獎勵

樂樂和歡歡是一對雙胞胎,每次去商場,他們總是哭著、要這要那。如果得不到滿足,他們就會大哭大鬧著撒潑打滾。鄰居建議媽媽採用賄賂的方式,於是第二天在出門去商場之前,媽媽對孩子們說:「要是你們在路上不吵不鬧的話,我就給你們每人買個玩具。」兩個孩子都很樂意。而且讓她吃驚的是,一路上兩個孩子果然相安事。

那個星期,媽媽一共去了兩次商場。每次她都給他們買個玩具作為賄賂,而孩子們每次也都很配合。可是到了月底,她為購買新玩具將近花了500元。到這時,她開始懷疑這種方式是否真的明智。我小的時候可沒有人花錢讓我配合,她心想。可是越想這些,她就越是生氣。到下次去購物時,她對孩子們宣布說:「你們兩個在公眾場合已經能很好地合作了。但你們做的也都是應該做的,我不應該再為此給你們買玩具了。」那不公平!」歡歡立即抗議道。樂樂也隨聲附和。要是你不給我們買玩具,我們就不配合。」歡歡說。

這時,媽媽才意識到自己之前的方式是多麼的錯誤。家長提供賄賂作為孩子合作的彙報,實際上是在說做是可以選擇的,而且取決於家長是否提供獎勵。通常情況下,只要獎勵不再提供,合作就會立即終止。

家長之間的不一致

如果媽媽說,「出去玩之前先收拾好你的玩具。」而爸爸說「讓他去吧,親愛的。他的朋友們在等著他呢。」並且開門放孩子出去的話,孩子會對他本應該遵從的規則作何感想?

這個例子中,家長之間的規則各不相同。媽媽的規則說「請你那樣做」,而爸爸的規則在說,「你並不需要那樣做」。誰的規則會佔上風呢?自然,對孩子來說,無疑爸爸的規則會佔據上風。

當家長下一次要求孩子出門前收拾玩具時,會出現什麼情況呢?他很可能會做出試探,並看看到底誰說了算。如果媽媽要他做時,他很可能說,「爸爸說我不用收拾」。要是爸爸要求他做,孩子很可能會說,「你上次說過我不用收拾的」。無論哪種情況,家長之間的不一致常會讓他們三方都陷入衝突。

含糊界限這樣說

  • 該洗澡了,好嗎?

  • 你能試著聽話一點嗎?

  • 幫我一個忙,配合一下。

  • 你沒看見找在接電話嗎?

  • 我不喜歡你的態度。

  • 你最好聽話點。

  • 你真是幼推。

  • 該趕快行動了。

  • 含糊界限這樣做

  • 允許孩子不收拾東西就走開。

  • 給孩子收拾爛攤子。

  • 給孩子穿衣服,儘管他們自己會穿。

  • 無視孩子的胡鬧,希望它會停止。

  • 當你心情好時,對孩子的胡鬧熟視無睹。

  • 當孩子胡鬧時責備自己或他人。

  • 孩子不服從時和孩子講條件。

  • 給孩子的標準和規則不一致。

  • 孩子大發脾氣就表示妥協。

  • 堅定的界限:「不」的確意味著「不」

    5歲的朵兒和媽媽商場逛街,看到一個漂亮的娃娃,很喜歡,就想讓媽媽給她買。媽媽說:「我們每個月約定買一個娃娃,這個月的娃娃已經買了,就不能再買第二個了。」朵兒還是大哭大鬧,想要挾媽媽給她買玩具。 朵兒媽蹲下來告訴朵兒:「我知道你很喜歡那個玩具,但是今天玩具是不可以買的,我們之前都已經說好了。但是如果你很想要那個玩具,買不到你很難過想哭的話,你可以哭,哭多久都可以,我在這邊陪你。你哭夠了,不想繼續哭的話,可以跟我說你哭夠了 ,然後我帶你回家。」

    在傳遞他們的規則和期望上,朵兒的媽媽使用了堅定的界限。言行一致,說到做到。孩子收到的信息都很清楚,她聽到了停下的命令,也體驗了停下的事實。順從既是期待的,也是必須的。

    堅定界限這樣說

  • 停下不許打人。  

  • 我們不在客廳吃棒冰。  

  • 請把你的鞋子從沙發上拿下來。  

  • 出去玩之前把你的積木收起來。  

  • 記得五點半到家。  

  • 要麼遵守規則,要麼去玩別的遊戲。  

  • 把電視聲音關小點,否則我會把它關掉。  

  • 如果你在屋子裡踢球,我就會把它拿走。

  • 如果亂扔食物,吃飯就結束了。

  • 堅定界限這樣做

  • 當孩子打人時採用計時隔離。

  • 如果孩子無視你的要求,繼續在客廳吃棒冰的話,那就拿走棒冰。

  • 當孩子不收拾積木的話,那就把積木收走三四天。

  • 如果孩子沒按要求在五點半到家,那就暫時把時間改到四點半,並持續幾天。

  • 如果孩子不遵守遊戲規則,就暫時不允許他她參與。

  • 當孩子拒絕關小聲音,那就關掉電視。

  • 當孩子試探著在家裡踢球的話,就把足球收走。

  • 因為粗心而毀壞或丟失玩具,就不提供新玩具。

  • 關於我們的規則和期望,堅定的界限會給孩子們傳達出清楚的信號。孩子們明白我們說一不二,是因為他們體驗到了他們所聽到的。我們的語言和行動是相互一致的。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們會學會把我們的話當真,會減少試探並更多地配合我們。

    3

    如何給出清楚的信息

    用語言給出清楚信息的關鍵在於,你應該只說那些必須說的,並且要說的明確、堅定、溫和。下面是一些提示,可以幫助你提高。重點關注行為

    在指導孩子時,我們首要的目標是拒絕不好的行為。因此,在給出信息時,我們應該關注正確的事情的行為,而不是態度、感情或者孩子那樣做的價值所在。一切羞辱、責備、批評或者讓孩子感到丟臉的做法都應該丟棄。那樣做不但信息模糊,而且在拒絕行為的同時,往往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

    舉個例子,如果你5歲的孩子在吃飯時喜歡用手戳弄他的弟弟,你想制止他,你就應該說「請把你的手從弟弟身上拿開」,或者「不要截弄你的弟弟」。你不應該說「為什麼你要這麼讓人討厭?」或者「你要是那樣做,就沒人會喜歡你!」之類的話。這些信息對5歲的孩子來說,沒有實質內容。換句話說,它不能告訴你的孩子,在吃飯時戳弄弟弟是不對的,並且必須停下。

    如果你想讓10歲的孩子不要在房問里大叫,你就應該說「請小點聲說話」,或者「不可以在房間里大聲喊叫」。而不是說「你能試著稍微體諒一下別人嗎?」或者「要是你正忙著的時候我打擾了你,你會怎樣想?」盡量明確直接清楚的信息應該能明確直接地告訴孩子,你想要他們怎麼做。如果需要的話,告訴他們什麼時候做、如何做。言語越簡潔,效果越明顯。

    如果你想要9歲的孩子在出去玩之前,收拾自己桌子上的雜物,你應該說:「請把你桌子上的東西收拾好,然後再去做其他的事。也就是說,你要把你的碗和餐具放到池子里,並且擦凈桌子。」如果你說的是「我希望你今天能做點好事,打掃一下衛生」,或者「希望你今天能保持桌子更乾淨一些」,那麼到底誰來決定「好事」或「更乾淨」的含義呢?是你還是你的孩子?缺少明確而直接的信息,孩子的行為往往會不符合你的期望。如果你想要12歲的孩子晚上六點半就回到家裡吃晚飯,你就該說「請你晚上六點半回來吃晚飯」,而不是說「回來時別太晚」或者「盡量準時回來」。後面的兩種說法,無論你使用哪一種,你都會遭遇到這樣的問題:是誰來決定「太晚」或者「準時」的含義呢,是你還是你的孩子?要知道,後兩種信息都會讓孩子做出試探,而你這樣說的結果只能是你倚門等待。使用正常語氣

    家長說話的語氣也很重要。過高的、帶著怒氣的嗓音會發出誤的信息——情緒失控。這種時候,孩子們就會更容易採取試探行為,因為他們意識到你已經亂了陣腳。

    作為家長,你的語氣應該傳達出這樣的信息:你的目標堅定不移,你完全能夠掌控局勢,而且孩子們必須照你所說的去做,你對此的態度非常堅決。要傳遞出這種期望的最好方式,就是用正常的語氣就事論事地說出你的要求。

    堅定的界限並非需要嚴厲的口氣來陳述。要讓孩子相信你是認真的,並不需要大聲嚷嚷、驚聲尖叫或者刻意提高嗓門。如果需要採取行動的話,那麼行動傳遞出的信息會比你的語言更有力。你只需要用正常的語氣說出你對他們的要求,並且準備好隨時採取行動就可以了。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在給孩子下明確指示的時候,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要點就是要態度溫和。不是凶神惡煞的威脅孩子,或者是好像孩子是你的敵人似的,請用溫和的方式表明自己的態度。溫和還能孩子能感受到,雖然你在和他設定規則和界限,但是你是愛他的,這樣能減少他們的叛逆。而同時,在面對界限的問題時,你又是堅定的,你會堅定地貫徹和執行規則,不因為孩子發脾氣,撒潑耍賴,討價還價而放棄原則。就像例子中朵兒的媽媽一樣,朵兒哭鬧著像讓媽媽給她買一個禮物,媽媽溫和的對朵兒表示理解,也可以陪她哭,但是不買玩具的原則還是要堅定的執行。

    當父母可以長期做到用清晰、堅定的方式給孩子設定界限。隨之帶來的結果會顯而易見——更好的溝通、更少的試探和更少的親子衝突。特別是對那些固執、倔強,個性強的孩子而言,堅定的界限是讓他們更好合作的不二法門。


    推薦閱讀:

    雙胞胎姐妹嫁給雙胞胎兄弟,孩子們認不出爸媽,驚呆!
    尋找與孩子心靈相通的感覺
    這3個部位長痣的孩子,男成龍女成鳳,一生富貴
    怎樣讓孩子養成看書的習慣?
    雷人糗事,別逗,那孩子長那麼丑,誰跟他處啊。

    TAG:孩子 | 界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