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寓示著怎樣的生活方式

2016年08月09日無圖說黃意明織女善於織布,而古代社會男耕女織,從事織布等手藝是女性的基本工作,因此女性向織女乞巧就很正常了。這反映了古人對生產技能的重視現代社會,為了更好地發展與生活,很多人拋婦別雛、背井離鄉,這對穩定的家庭關係形成了巨大衝擊。同時,及時行樂的思想,「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等觀念,也對家庭穩定造成了影響。在這樣的時代,怎樣借鑒優秀傳統文化的審美教化功能,並予以創造性轉化,是值得研究的農曆七月七日晚,是傳統民俗節日「七夕」。傳說,這一天晚上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的日子。相關節俗包括女子向織女乞巧(祈求高超的手藝)、祭拜牛郎織女、飲宴、求子等內容。根據水底針影判別女子手藝巧拙據《荊楚歲時記》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日。是夕,人家婦人結綵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金俞石為針。陳几筵、酒、脯、瓜果、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蜘蛛)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到了宋代,這一節俗內容變得更為豐富。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載:其日晚晡時,傾城兒童女子,不論貧富,皆著新衣。富貴之家,於高樓危榭,安排筵會,以賞節序,又於廣庭中設香案及酒果,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次乞巧於女、牛。或取小蜘蛛,以金銀小盒兒盛之,次早觀其網絲圓正,名曰得巧。明清兩代猶是如此。《帝京景物略》里說,七月七日中午女子就開始乞巧,然後根據水底針影判別巧拙,「綉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茹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彙編·華北卷·順天府志》也有類似記載:七夕,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七夕的節俗,大多和牽牛、織女星有關。其實牽牛織女星的故事,在文學作品中很早就出現了。《詩經》云: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詩中用象徵手法,批評了那些名不副實的統治者。東漢末年的《古詩十九首》里的《迢迢牽牛星》也吟詠過牽牛星和織女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另外,曹丕的《燕歌行》中「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的句子,也非常著名。祈願牛郎織女相會祝福人間夫妻長相廝守在這些詩歌里,還沒有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情節,也沒有確定的時間是在七月七日。最早提及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據考證是晉人傅玄的《擬天問》,其中有「七月七日,牽牛織女會天河」的文字。因此,七夕節俗的形成是有一個過程的。在我國,每逢單月,月與日數字相重的日子往往是重大節日,如正月初一新年、三月三日上巳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九月九日重陽節。依此類推,七月七日成為節日也在情理之中。有學者注意到「七」這個數字的神秘色彩。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和中國本土文化都有重視「七」的內容。例如,上帝要求諾亞在方舟上帶上七公七母潔凈的畜類和飛鳥作為種子。再如,在我國,道家之外,儒家經典也很重視「七」。《周易·復卦》云: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即認為大自然的運行規律是七日為一個周期。而生命的產生是陰陽互動的結果,因此非常強調陰陽互動、陰陽和諧的思想,這表現在人類社會就是夫婦關係的穩定。另外,根據《黃帝內經》記載,女子以七為生長周期。《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中,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相對來說,在牛郎織女傳說中,織女是仙,牛郎是凡人,織女地位應高於牛郎;而從節俗內容來看,女性的重要性高於男性,乞巧主要是女性的活動。因此,將七月七日這個特殊日子,結合某種天象,演變為牛郎織女夫妻相會之日,也就說得通了。在牛郎織女的故事中,王母娘娘等神仙,是各種分離因素的象徵;牛郎、織女及喜鵲等,則代表著衝破隔離、團圓相守的願望。加上織女善於織布,而古代社會男耕女織,從事織布等手藝是女性的基本工作,因此女性向織女乞巧就很正常了。這反映了古人對生產技能的重視。《西京雜記》云:「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大概是最早的關於七夕乞巧習藝的記載。這樣,牛郎織女相會的主題就逐漸與乞巧的主題在節俗中合流了。由此,祝福牛郎織女相會,並希望自己能夠夫婦長期相守;向織女乞巧,希望自己能成為心靈手巧的女子,就成為七夕節俗的主要內容。白居易《長恨歌》中,就是這一祈求夫婦恩愛長久的直接反映: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七夕的這些節俗,經由文學作品的推廣,帶上了一層濃濃的詩意,顯得非常美好。宋代詞人秦觀的《鵲橋仙》便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篇,反映出對牛郎織女的美好祝願: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在傳承基礎上創新發揚傳統文化教化功能考察傳統節日七夕,還可發現其在歷史上起過的積極作用:首先,是一種詩意的人生觀。就人生而言,事事圓滿是不現實的,所謂不如意事常八九。夫妻長相廝守雖是人人期望的美好理想,但古人也會為追求更好的生活或迫於生計,遊學行商、仕宦從軍,加上交通不便,所以夫妻、戀人離別的情況經常發生。這也就是為什麼古代詩歌中「遊子思婦」會成為一個重要母題的原因。在現存數量眾多的七夕詩文中,有的表達了對人間團圓的嚮往,有的給予分離的夫婦以心理安慰。秦觀的 《鵲橋仙》說「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就當時的社會條件而言,這是一種正確的愛情觀。其次,通過乞巧儀式,表現了女性對勞動技藝的重視,而這一點是不分貴賤等級的。古代社會以男耕女織為基本的生產方式,因此對勞動技能的重視可以想見。社會對女性的手藝也有基本的要求,剔除「婦工」中的封建性內容,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藝是家庭生活的必需,就像男子必須熟練掌握一門謀生手藝一樣。因此,乞巧的節俗反映了古人對於勞動和手藝的尊重。時至今天,七夕仍然是一個重要的節日。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其內涵正在發生變化:過去乞巧的內容不見了,祝福牛郎織女的內容也淡化了;商家往往以中國情人節的名義,極力促銷……這些現象,其實很不妥。節俗的改變,不應該是任意的,而應該延續著對歷史的尊重。即便想創新,也應是在傳承基礎上的創新。現代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又遇上了大遷移的時代。為了更好地發展與生活,很多人拋婦別雛、背井離鄉,這對穩定的家庭關係形成了巨大衝擊。同時,及時行樂的思想,「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等觀念,也對家庭穩定造成了影響。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和諧穩定的家庭是和諧社會的基礎。因此,這樣一個時代里,怎樣借鑒優秀傳統文化的審美教化功能,並予以創造性轉化,是值得研究的。在這方面,政府的基層組織、民間力量、公益組織應該有所作為。一方面,基層組織,特別是一些外來人口較多的大型社區,可以組織一些諸如七夕會之類的活動,內容包括詩歌吟誦、文藝表演、手藝比賽等。通過文藝和儀式展演,讓外來人群在心理上多一點認同感,對家庭穩定和美滿婚姻之間的關係多一點共識,對未來的美好生活多一點嚮往。另一方面,政府對民間力量、公益團體、學校等組織開展此類活動,應予以方便和支持。此外,作為一個製造業大國,我們仍然缺少足夠數量的、兢兢業業的技術工人。這是我國與「製造業強國」的差距之一,制約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當前,全社會都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並從上到下在提倡工匠精神。但是,人們意識深處也許還未必真正知道什麼是「工匠」,政策制度也未體現出對「工匠」應有的尊敬。其實,歷史上我國的農業和手工業曾長期領先於西方,手工製造工藝更是對世界歷史進程起到了巨大作用。很長一段時期里,不少勞動者在精益求精、心手合一的手工藝中,逐漸體悟出生活的意義。這種蘊含於歷史中的工匠精神,一方面是對所從事工作的尊重,即敬業精神;另一方面還必須有手藝的存在,即西方人所說的事事講究自己動手。記得我少年時,一般的成年男性都會修理自行車、鼓搗日常生活器具、裝修居室等;女人則擅長烹調料理、縫補漿洗。可在今天的大城市,不少勞作都外包了。在學校的應試教育體系中,科技小組或手工製作課程往往也只是點綴。一個忽視手藝的民族,何談工匠精神呢?有鑒於此,在七夕這一天,各類學校開展一些手工競賽活動,從而體現對手藝和技術的尊重,不失為乞巧儀式的一種現代轉化。通過一定的節俗活動,提倡一種合理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應該是有意義的。(作者為上海戲劇學院教授)
推薦閱讀:

發散性思維的好處是什麼?
中國體操冠軍的退役生活
哪個牌子的電動牙刷比較好,性價比高?
男生該不該噴香水呢?
在武漢和喜歡的姑娘在一起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TAG:生活 | 生活方式 | 七夕 | 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