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讚揚母愛有多無私,不如讓母親活得更自我

今天是母親節,大家都在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對媽媽的愛。

打開微信、微博、朋友圈,鋪天蓋地是轉發的相關文章或是自己敲下的感恩話語。

同時,也看到了一些刺耳言論,說這是「一年一度朋友圈愛媽媽大賽」,似乎是對大家在母親節這天大規模集中性的示愛表示不滿。

我不太同意這個觀點,反倒覺得「母親節」是西方舶來節日中最有意義的一個。

因為在咱們的文化里,是不習慣用語言表達愛的,許多感情都講究「盡在不言中」——什麼愛不愛的?說起來多矯情。

母親節的意義就在於,它給大家提供了一個表達的機會。而朋友圈這種「風氣」,也能讓大家放下矜持,說出一些平時壓在心底、說出口覺得「臉酸」的話。

何樂而不為?

比起要不要在這天感謝母親,我更關注大家感謝母親什麼?讚揚母親什麼?

今天讀到的大部分關於母愛的文章,基本都有如下主旨——母愛無私、母愛偉大,母親堅忍,母親為家庭為子女犧牲了太多……

這些文章,既是對母愛的讚揚,也在展示我們的社會對母親這個角色默認的高期待。

要成為一個「好」母親,簡直要是個超人。

上一代母親的角色,是上敬公婆父母、下顧子女兒孫,吃苦耐勞、任勞任怨,永遠有操不完的心,干不完的家務。

新一代母親,除了要照顧好家庭起居,還要投身職場獨當一面,在外是「白骨精」,在家是保姆家教勤雜工。

她們夾雜、撕裂在事業和家庭中間,掙扎著想保留一點自我。

但社會不覺得這有什麼不正常的,大家將它當成一種美德來讚揚——母愛無私,母親偉大。

在讚揚聲中,社會塑造起了一個「模範母親」的高大神像,然後,為更多母親帶上一個「鍍金枷鎖」。

社會默認了你要為家庭、子女犧牲更多,而且你也要心甘情願,因為——這是母親的本性。

去年母親節看過一篇文章,叫《請不要祝我母親節快樂》,裡面有一個略顯激進的觀點:

如果社會給予母親的仍然僅限於道德讚美,而不包括任何實際的資源賦予。那麼,我們從沒有真正尊重過母親本身。

我們只是在利用「母親」這概念,甚至更糟,我們其實是在剝削母親和可能成為母親的女性。

什麼是給母親的「資源賦予」?可能先得看看下面幾個問題。

當一位新晉母親休完產假重回公司時,她走之前的職場積累還能剩下幾成?她交出去的成果是否一去不返,是否需要從一片瓦礫上重新壘起高台?

當這位母親變成辛苦的「背奶媽媽」時,公司和公共場所是否給她提供了乾淨整潔的空間?

假使她不願意母乳餵養,社會是否會給她貼上「自私」的標籤?

當一位母親忙完一天工作回到家時,是不是只意味著另一份工作才剛剛開始?她是否要買菜做飯洗碗輔導孩子功課,然後摁開洗衣機洗掉攢了幾天的衣物?

當一位母親不願意只把自己埋在柴米油鹽煙火氣里,她還想抽時間去健身、美容、旅行、聚會的時候,會不會被評價為「折騰」、「作」、「不顧家」?

這個社會,對好母親的標準非常之高,有「無私」、「偉大」那麼高。而她們能夠被批評的點又那麼多。

回歸家庭、相夫教子,會被批評脫離社會,不思進取;專心職場、追求事業,又說沒有「陪伴孩子長大」。

既然說要感恩母親、尊重母親,只是空口白牙的讚美哪裡夠?相反地,索性不要用「無私」、「偉大」這種高大全作為評價標準,讓她們在為他人付出與自我追求的兩難里煎熬。

沒人是聖人,哪裡有那麼多無欲無求?那些被讚揚的無私、偉大背後,不過是堅持、委屈和壓力重重。

很多人喜歡這一句話,女本柔弱,為母則剛。可為什麼期待母親成為女超人呢?她不過是個尋常女子。

為什麼讚揚母愛無私呢?不如讓她再活的自私、自我一點。

為什麼讚揚她含辛茹苦、任勞任怨呢?不如讓她活得眉飛色舞、興緻高昂。


推薦閱讀:

當母親之後最累的生肖是誰?
母親守點
初夏獻給母親的歌
父親破產母親嗜賭,為還債當14年女配,今憑實成為雙料影后
母親的素養,影響孩子一生

TAG:自我 | 母親 | 無私 | 母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