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歡迎的教學法(二)

最受歡迎的教學法(二) 2009-04-12 00:00分類:教育思考字型大小:大大中中 小第七部分 鈴木鎮一:才能教育法音樂才能教育的奇蹟鈴木鎮一出生於1898年的日本名古屋,其父經營著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小提琴工廠。22歲時鈴木鎮一赴德國學習音樂,回國後對如何通過拉小提琴去開發和提高孩子的能力充滿了堅定的信心。他抱著「每個孩子的能力成長,都有一種培養方法」的信念,立志於對孩子進行「天才」教育,培養出了大批的「天才」兒童。著有《早期教育與能力培養》一書。你可曾看到過3000人同時進行小提琴演奏的情形嗎?在日本,從全國彙集而來的學生,按照從500人到1000人、1500人、2000人的規模,逐漸遞增,最後達到3000人的大演奏,把表演大會推向了最高潮。你又能相信這些演奏者多半是少兒,甚至很多是三四歲的幼兒,並且完全沒有經過統一的訓練嗎?恐怕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偉的演奏會了。這些無法言喻的精彩演奏使與會的所有聽眾都深受感動,很多人都是邊聽邊流淚——對如此眾多年幼的孩子出色的演奏而驚訝,被那高超優美的音樂所感動。同樣的情形也曾感染了著名的音樂大師們。1955年的某一個晚上,日本松本音樂學院等待著世界著名的維也納藝術學院合唱團的到來。在一個合唱隊員無法置信,甚至懷疑是否走錯地方的家庭宿舍式的小樓里,30名幼兒和小學生用小提琴拉起了巴赫創作的《落第協奏曲》。剎那間,合唱團的所有成員都顯露出了非常驚訝的神色,他們萬萬沒想到,竟會從這些可愛的孩子們操作的小提琴中發出巴赫創作的難演奏的曲子,而且聲音如此優雅。驚奇突然變成了強烈的感動。接著,孩子們又合奏了兩三個曲子。然後,合唱團的指揮者達皮特教授說:「奇蹟!真是令人難以想像的事,這回我想聽一聽前排小孩子們的獨奏。」被點的孩子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他拉了巴赫創作的協奏曲《協奏曲第一號E短調》,拉得非常出色。接著又點了第二個人的名字,是其中最年幼的一個。她拉了維瓦特創作的《G?莫爾協奏曲》,同樣精彩。合唱團的成員們對孩子們的演奏都感到無限的喜悅和激動。他們與指揮者都並排站在鋼琴的旁邊說:「讓我們一起唱吧。」著裝美麗的合唱隊和優美的伴奏聲使松本音樂學院的破舊大廳頓時變成了盛大的家庭音樂會。另一個場景。1961年4月16日,在東京文京公會堂的舞台上,400名5至12歲的孩子手持小提琴,整齊地排好了隊。他們在等待著20世紀誕生的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大提琴演奏家卡扎斯先生的到來。卡扎斯先生剛一進入會堂,當看見舞台上排列著的400個孩子,他就激動地一面高高地揮著手,一面就座。與此同時,舞台上一齊奏起了《閃閃星星變奏曲》。「好!——好!」這位年邁的巨匠一面驚嘆地睜大眼睛觀看,一面連連不斷地流露出讚歎之聲。當孩子們演奏起波巴魯德和巴赫的《兩首小提琴協奏曲》時,他的激動之情達到了頂點。老先生被感動得哭了,眼裡充滿了淚水,話都說不出來了。演奏結束後,他給孩子們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稱這是自己「親眼見到的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激動的場面……」人數眾多的、年幼孩子們的合奏,簡直如同一人獨奏的那樣和諧。這些孩子既不是精選出來的尖子,也沒有經過其他什麼特殊的訓練。究竟是誰創造了這個令全世界關注的奇蹟呢?他就是日本著名教育家和音樂家鈴木鎮一先生。第七部分 鈴木鎮一:才能教育法從藝術中認識到人生的價值鈴木鎮一先生生於1898年的名古屋。其父鈴木政吉,經營著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小提琴的工廠,政吉為人誠實,不斤斤計較,對事物總是熱心而不懈地鑽研。在他86歲去世以前,一直從事新產品的研究,並獲得21項專利。他這種對產品的追求和研究的熱情以及努力的姿態對鈴木鎮一的人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鈴木鎮一是在小提琴工廠里成長起來的。小時候兄弟之間在打架時,常把小提琴作為打架的武器。小提琴對他們來說,只不過是一種玩具而已。他上中學進入了名古屋市立商業學校後,鈴木開始利用暑假在父親工廠里勞動。在勞動期間,他記住了小提琴從機械、手工、塗漆到最後完工的全部工藝過程,並深深感受到努力勞動的喜悅和幸福。但是,他依然還沒有體會到小提琴發出的美妙動聽的聲音。他對音樂的感悟是在商業學校畢業前,恰好家裡有一台裝著把手、發條和喇叭的留聲機。主要聽的是艾爾曼演奏的休貝特作品《阿貝?瑪麗亞》。鈴木年輕的心完全為那種優美動聽的聲音所陶醉,為那種天鵝絨般的柔軟曲調所震驚了。他沒料到過去曾認為是玩具的小提琴竟能發出如此美妙的聲音……《阿貝?瑪麗亞》的旋律,打開了鈴木對音樂的憧憬之心。雖然他還不知道為什麼如此入迷,但那種美感能力卻在不斷提高。於是鈴木從工廠取回一個小提琴,用艾爾曼的錄音帶反覆聽自己好似已能聽懂的海頓的作品《小步舞曲》,並在發音上下了一番苦功。在沒有樂譜的情況下,為拉好這首曲子,他每天操弓練習「摩擦」。不久,總算拉出聲音來了。他為自己在拉小提琴上取得了一定成績而感到欣慰,不僅對小提琴也更加愛好,而且對音樂也更加迷戀了。一次外出旅遊,一位名叫德川的先生勸說鈴木:「你與其在工廠勞動,不如正式搞音樂這一行……」但是父親的目的卻是想讓他協助管理工廠,鈴木陷入了兩難的選擇之中。在德川先生的勸說下,鈴木的父親同意讓鈴木學習音樂。從此以後,命運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轉機。第二年春天,鈴木剛21歲就上東京接受幸田先生的妹妹安藤幸田的小提琴入門教育。他住在德川官邸的一間屋子裡,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德川先生和許多來訪者。如教物理的寺田寅彥先生,講聲學的現田琴次先生等,此外還有其他的學者和朋友。安藤幸田每周給鈴木上一堂小提琴課。除此之外,還到弘田龍太郎先生家,請他教樂典或到田邊尚雄先生的住宅,請他教音響學。就這樣,鈴木在東京生活了1年的時間。隨後跟隨德川先生乘上了開往馬賽的名叫箱根龍的豪華船到世界各地旅行。並決定赴德國好好學習,當時鈴木才22歲。在談到這段人生經歷時,鈴木先生頗為動情:「這並非自己開拓的命運,我總覺得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在推動著我向前進。這種力量就是德川先生的巨大愛心。不管告於什麼原因,我每天都為出國旅遊、學習而奮鬥。另外,總是教我成為淳樸人的托爾斯泰先生也開拓了我的命運,給我指明了前進的航程。」在柏林住旅館的3個月期間,他每天晚上走著去參加音樂會。從著名的演奏家到初露頭角的演奏家,他都會不加選擇地一個一個地聽他們演奏,並從中找到了自己的恩師——克林古拉先生。克林古拉先生有3歲左右,儀錶堂堂,給人以親切的感覺。他經常教鈴木的不是技術,而是音樂的本質。以亨德爾的奏鳴曲為例,他不僅熱心地給鈴木講解亨德爾是如何以崇高的宗教感編寫這首曲子的,而且還親自演奏一番給他聽,對關於人與藝術間的關係問題也不厭其煩地進行指教。能受到這種具有高尚人格的先生的親切指導令鈴木感到無限的高興。克林古拉先生的友人們也都是傑出人物,常常邀鈴木去參加他們主辦的家庭音樂會,這對鈴木來說,是很好的學習機會。鈴木對自己的演奏才能不抱什麼希望,他也並不想當一名演奏家,而是想懂得什麼是藝術的問題。克林古拉先生在這方面幫了他的大忙,鈴木從那裡學到了藝術精神。在柏林生活期間,鈴木有幸被朋友介紹給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先生,接觸到世界第一流學者及其周圍的傑出人物,並與他們建立了友好感情。後來,鈴木毫不猶豫地把他的相對論作為推進才能教育的理論基礎。愛因斯坦不僅是一位著名的科學家,而且是人人皆知的小提琴演奏家。無論他到哪裡都拎著小提琴,真是愛不釋手。不論是巴赫創造的《恰空舞曲》,還是自己擅長的曲子,他都拉得很出色。他的手指動作像流水般的輕飄,小提琴發出的聲音又是那樣的優雅、溫柔。他如實地、無言地向鈴木表明,學習音樂將對人類起到很多的作用。在柏林學習的8年間,鈴木認為生活在這樣的具有高度智慧和善良的人們中間是幸福的。以前,當藝術還未發展時,關於什麼是藝術的問題,只能從音樂中去找答案。這種藝術使鈴木認識到人生的價值,並給予了他工作的力量。第七部分 鈴木鎮一:才能教育法鈴木發起的小提琴教育法革命鈴木留學回國以後,在木曾福島生活了近3個年頭。這時在松本的文藝界中產生了想在松本創建音樂學院的想法。這種想法是以聲樂學家森民樹先生為主提出來並加以推廣的。森民樹先生派人到木曾福島去找鈴木,希望他幫助創辦松本音樂學院。對此,鈴木回答說:「我對辦音樂學院不太感興趣,我在東京一直從事的是幫助那些藝術界的人們糾正其存在的某些缺點和錯誤。我想乾的是幼兒教育,即按我的新思想和方法去教育孩子們,而不是去培養天才。通過多年的反覆研究,我對如何通過拉小提琴去開發和提高孩子的能力充滿了堅定的信心。因此,我打算今後致力於這方面的教育,如果贊成我的意見,我可以在這方面協助做些工作。」松本方面接受了鈴木的條件,請鈴木通力合作。開始階段,鈴木每周從木曾福島去松本一次。不久便在朋友的熱情幫助下搬到了松本。就這樣,鈴木開始以松本音樂學院為中心開展起了才能教育運動。並在全國範圍內成立了才能教育支部。無論是總部、還是支部,全都是免試招生,接納任何一個想學習的孩子。之所以免試招生,也是基於這樣的認識:才能不是天生的,任何一個孩子,只要經過不斷努力都可以發展成才。鈴木才能教育的方針是:「為培養孩子美好的心靈、敏銳的感覺、優良的能力,而讓孩子們學拉小提琴即通過小提琴來塑造人。」老師們都按這個方針,力圖通過家長和老師的共同努力,把孩子培養成高尚的人。在鈴木看來,實施才能教育的目標就是努力培養孩子的純潔心靈。只有促進純潔心靈的發展,才是提高孩子能力的最佳途徑。鈴木的才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僅在日本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而且轟動了美國,1964年,鈴木先生率領自己的學生一行19赴美國進行了3周的巡迴演出,被美國媒體評價為:「鈴木發起的小提琴教育法革命。」全美也掀起了才能教育運動,並且比日本開展得更廣泛、更深入。在此以前,美國普遍認為,小提琴的學習必須到八九歲才行,否則是學不好的。在親眼看到了包括2~5歲在內的日本孩子們竟能演奏出難度大的巴赫二部協奏曲的情景時,十分震驚。日本國內,在鈴木等人的共同努力倡導下,才能教育也開始超越於音樂教育的範疇,向傳統教育滲透了。抱著「每個孩子能力的成長,都有一種培養方法」的信念。從1948年開始,鈴木先生在松本市郊區的小學嘗試用「鈴木教學法」,進行國語教育,對一年級一個班的40名學生進行了3年的實驗教育。無論是國語還是算術,大家都在教室里反反覆復地練習學過的東西,而且每天逐漸增加訓練內容。通過每天的訓練,在國語方面,當一冊學完時,每個孩子都能合上書背誦如流,並能準確無誤地寫出來。當然不考試,也不留作業,只是每天讓孩子們記日記。做算術也是同樣,每個孩子都能迅速準確無誤地寫出答案,通過充分的重複訓練都能愉快地進行能力開發。在實驗教育過程中,的確沒有出現過一個孩子掉隊,甚至連3個數都數不清的孩子,竟會變為發揮出色才能的孩子。但這個現實未受到重視,卻因它不是傳統的教育方法而被葬送。為了進一步發揚光大才能教育法,鈴木先生寫成了一本書——《早期教育與能力培養》,對才能教育進行了理論總結。概括起來包括以下幾個要點:——採用靈活的培養方法,任何孩子的能力都會提高;——為所有孩子提供受最高水平教育的可能性;——若在幼兒時期培養能力失敗,那就無法挽救了;——生命力是培養一切能力的原動力;——教育越早實施,其效果就越好;——在反覆訓練過程中能培養優越的能力;——培養能力的好壞與大小是由教育工作者的素質優劣決定的;——教育培養能力,光教不能培養能力;——創造更加優越的環境條件。第七部分 鈴木鎮一:才能教育法能力並非遺傳有的父母常常這樣一本正經地說:「我的孩子學習這樣差,而人家的孩子卻學習得那麼好,那是因為人家的孩子家長都畢業於名牌學校,有好的遺傳因素,而我只有認命啦!」鈴木對這樣的說法抱懷疑態度,並不斷開展實驗性的教育,從而增強了信心,由此得出如下結論:遺傳有遺傳法則,能力有能力法則。能力與遺傳法則無關,能力是在不斷適應生存環境的過程中獲得的。所有孩子由於遺傳造成生理上的千差萬別,這是事實。但不管怎樣,各種能力都是根據出生後的環境條件獲得的。與遺傳有關的只不過是像哭聲有大有小那樣對環境條件的感受程度和適應速度的不同而已。儘管這樣,這些不同也會隨著環境的影響而逐漸消失。這就是能力法則,該法則對所有孩子都是適用的。例如,生於大阪府的孩子們,由於每天受父母大阪口音的熏陶,他們都掌握了大阪語的抑揚頓挫和速度,能流利地說出大阪語。他們的大阪語言之所以運用到如此地步,是因為他們在最好的環境條件下培養的。在大阪的孩子們都具有掌握大阪語言的能力,但在自由運用的能力上是有差異的。這種能力上的差異與遺傳毫無關係。這一點,我們應該注意。遺傳這種觀念會嚴重束縛孩子們能力的培養和發展。人們往往把能力歸結為遺傳的原因是由於能力法則尚未廣泛應用的緣故。當時人們普遍認為的教育法不是根據能力法則來實施的,對孩子們開展的是與能力開發無關的教育。孩子受教育既然離不開環境,那麼才能教育要早期實施,鈴木先生認為,可能的話,最好從零歲開始。鈴木自認為自己開發能力較晚。由於培養方法不當,在自己的能力提高上確實蒙受了重大損失。但他沒有因此而失望,而是認為:不管年齡大小,以良好的方法進行訓練,經過努力必然會提高能力。有人常向鈴木提出這樣的疑問:「我家的孩子已經上了高中了,對他們進行才能教育還有可能嗎?」對此,他的回答是:「我是從17歲開始接受才能教育的。從我這個例子可以看出,無論什麼樣的孩子都是可以接受才能教育的。重要的是要從幼苗開始精心培養,直到開花結果。」針對有的人說「每個孩子都有傾向性的素質。」鈴木曾苦口婆心地勸解:「在人的能力上根本不存在特定素質這東西。」他認為,有的人之所以把「傾向或不傾向於什麼」也看成是本質性的東西,是因為他們把每個孩子的成長條件看成是一樣的緣故。而實際上,即使人在幾乎相同的條件下教育,也會出現相當大的差異。每個孩子除了身體條件有所不同外,他們所處的環境:家庭結構、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兄弟姐妹的關係、家族的階層關係以及氣候、風土、文化等也不同,因而對孩子的影響也絕不是一樣的。在這種錯綜複雜的環境中,孩子們的能力也是千差萬別的。由此,從幼兒開始就似乎出現了傾向或不傾向於什麼這一特定素質的表面現象。實際上,當環境條件一改變,也會使其傾向性突然發生變化。在這種表象的迷惑下,有的父母就貿然斷定了孩子的「素質」,說出「我的孩子在這方面不會有出息」的話來。對此,鈴木很是擔憂,在他看來,心靈、感覺和性格都是能力。這些能力是可以用一種教育方法去培養的。為了讓人們明白這個道理,鈴木幾乎花了畢生的精力去探討它,並且用音樂教育的實踐向社會表明:「任何一個孩子都有通過音樂達到高水平演奏能力的可能。159機客com」因此,他希望人們不要脫離本質東西,而只忙於探索那些根本不存在的所謂「特定素質」。為了進一步說明這一點,在《早期教育和能力培養》一書中有這樣一節內容:從遺傳的角度來說,遺傳學家肯定會說:「莫扎特是接受了優良遺傳因子的人。」但是,正因為遺傳因子的優良,我才斷言說:「莫扎特可以變成一個十足的音盲。」而保證他成為好苗子的人們將會怎麼說呢?下保證的人是在得知莫扎特在音樂上取得了輝煌成就之後才下保證的,並不是在出生時就知道了遺傳因子的優劣而下保證的。當看到結果後才判斷「這是個好苗子」,如果這樣做遺傳保證的話,恐怕誰都會做吧。如果你擔保莫扎特是個好苗子的話,那麼我相信,是可以把莫扎特變成一個十足的音盲的。好苗子應是適合環境的靈敏度和速度都出色的人。正因如此,才能把莫扎特變成一個十足的音盲,我是這樣認為的。無論怎麼想要把他變成音盲,如果苗子不好,便不能迅速而敏感地適應環境。因此,要想按照預想的那樣,將其變成世界一流的音盲,也要花相當大的氣力。但是,由於莫扎特是個好苗子,我堅信要使他變成世界第一流的音盲,通過教育是能夠辦到的。也就是說,當莫扎特還是個嬰兒時,每天當他哭泣時,就讓他聽跑調很厲害的唱片,如此教育的話,那麼到五六歲時,就會將他培養成一個唱歌跑調很厲害的孩子了。由於遺傳賜予不能迅速適應環境的先天條件,所以會產生出驚人的音盲狀態。人們早就談論素質的高低,但卻不是通過對出生不久的幼兒進行測試而得出有沒有素質的結論,而是等孩子長到四五歲甚至更大一些時,待看到他們身上具備的能力後,才能定其素質的高低。因而,當開始被稱作神童的孩子長大後變成一個「平常人」時,人們就會說「他的素質本來就一般」。相反,當小時候不大起眼的孩子,日後發揮出很出色的能力時,人們則又會說「天才有各種類型,那個孩子是屬於大器晚成型的天才」。這也就是說,就人的才能而言,人們往往只看成長的結果,將其與遺傳聯繫起來,並據此判定先天的優劣。鈴木認為,先天也好,遺傳也好,說到底,這應該只指身體的生理條件而言。這方面的高低優劣,確實是人一出生就存在的,而文化方面能力的高低卻是無法了解的。因為嬰兒時文化方面的能力,父母既無法用語言去教,孩子也不能有意識地去學,同時,從孩子出生開始到兩三歲這段極短時間裡,能力培養的核心是要為其創造適應環境的條件,以便早期感知所處環境的一切。這就是鈴木所說的能力培養法則,它對所有的孩子都適用。總之,莫扎特也好,貝多芬也好,巴赫也好,不論是誰都可以變成音盲。只要明白這一點,就可以斷言,音樂素質不是天生的,也沒有天生的天才。另外從反面也可以證明這一點,我們把幾個無可救藥的音盲家長所生的嬰兒培養成了具有卓越音樂才能的人才。第七部分 鈴木鎮一:才能教育法能力是生命機能的別稱什麼是才能教育法?要弄清楚這一概念,首先要知道什麼是能力。在《早期教育與能力培養》一書中,鈴木先生表達了一個堅定不移的信念:能力是生命機能的別稱。也就是說,人的生命力適應環境條件會發揮出強大的力量,這種力量通過訓練會產生能力。誰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否則就不能在社會上生存。從這點來看,能力得不到培養的原因有兩條:存在著抑制旺盛生命力的環境條件;沒有促進旺盛生命力得以訓練和提高的環境。人的生命力即人的生命活動,只不過是一種單純的本能的衝動,它只有通過鍛煉,本來面貌才能得以體現,能力才會產生。許多人都認為,嬰兒比其他剛出生的小動物顯得軟弱。嬰兒一個人不能站立,也不能自己去吃奶。育兒時,需要更多的照料,因而有人得出了人的生命力軟弱的結論,鈴木認為,這是完全錯誤的,處於軟弱狀態的嬰兒,反而具有更強大的生命力。當媽媽一時忘記餵奶,嬰兒就急得哭叫著要奶吃。僅就這一點可知,嬰兒是想以旺盛的生命力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嬰兒越是幼小,其生命力就越強。隨著孩子不斷長大,直接的生命力相應地就發揮不出來了,而只能靠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求得生存。與此同時,應該被開發出來的能力也不斷受到社會環境的種種限制。因此,鈴木認為,幼年時期的旺盛生命力決不能抑制,要通過鍛煉不斷提高能力,這一點顯得越來越重要。但不能簡單地說因身體虛弱而嚴格鍛煉,若是這樣,生命力就會受到抑制,只能產生「健壯」的機體。在鈴木所教育的學生中,有一個雙目失明的男孩子,父母希望通過音樂給這孩子帶來一點光明。當時,鈴木想盡量滿足他的要求,但不知怎麼指導才好,所以沒有立即表示同意。到了晚上,鈴木突然覺得有了頭緒:「對呀!不妨先使自己處於盲人一樣的狀態。」想到這裡,他不由得從久坐的椅子上站起來,關上了電燈。頓時,屋裡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在這黑暗中,孩子應以什麼作為行動目標呢?怎樣才能給他提供行動的線索呢?鈴木邊想邊摸索著從箱子里取出小提琴和弓,輕輕地試拉起來。在拉琴過程中,他並不感到有什麼不自由,在黑暗中,弓和弦及間隔位置都清楚「可見」。於是鈴木確信,不用眼睛,只要把小提琴和身體融為一體,黑暗中的弓柄就會「看得見」,這就是孩子學會拉小提琴的重要條件。訓練拉小提琴的計劃開始了。孩子用手拿起弓柄,用弓頂住手指,使弓上下左右移動……僅「掌握」弓的訓練就進行了好幾十次。他在這十分艱苦的磨鍊中,增強了對弓的感覺,終於「看見」了弓和弓柄。在此基礎上,孩子開始學拉小提琴,一年之後,經過令人十分感動的努力,這個孩子與普通孩子一樣,能拉各種各樣的曲子了。因此,鈴木得出這樣的結論:正確觀察或判斷事物的能力,不是眼力,而是作為開發整個身體能力的內心感覺。眼力只不過是培養人的內心感覺的一部分而已。只要有生命,誰都有開發正確判斷事物的能力,即使身體及其他感覺器官有缺陷。但在孩子生命中還蘊藏著不斷彌補其缺陷的各種能力的可能性,其可能性引發不出來,應該歸咎於教育工作者的無能。第七部分 鈴木鎮一:才能教育法才能的作用鈴木的才能教育運動始於1945年,開始是想在音樂方面證明「能力不是天生的」這一觀點。鈴木認為要教育孩子在音樂方面達到某種高深而優秀的程度,就要使孩子的大腦充分活躍起來,由此而獲得的優秀能力,必定在其他方面也會反映出來。每年各種才能教育訓練的畢業生共有1300名左右。其中,在小學生里演奏高等科所學曲目,即巴赫的小提琴協奏曲和義大利協奏曲鋼琴 的學生約500名。經過對這些在音樂上取得成就的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成績進行調查發現,這些孩子的成績同樣相當不錯,他們幾乎都是班裡的班長或成績優秀的學生。也就是說,掌握了音樂技能的小學生們,在學業上也會發揮出出色的能力。另外,一項對幼兒園的才能教育訓練班畢業幼兒6歲 進行的智力測驗來看,結果令人吃驚的是,他們平均的IQ智商數 都是在160左右,而適齡智商應該是100。因此,鈴木認為,能力和智商二者之間存在某種相關性。他說:「能力就是本身所具備的才能,不論通過什麼方法獲得的,只要是實際的能力,不管做什麼它都會作為生命的機能在起作用。」當對孩子問:「知道嗎?」便回答「知道。」當問:「會嗎?」的時候,則便回答:「不會。」像這種情況都不是能力,知道什麼叫親切,但是不能做到親切待人時,也不能說是具備了這種能力。即使有很多知識,但是沒有靈活運用的實踐能力。這只是徒有虛名,而沒有能力。在現行的教育制度下,要單看孩子在學校的成績,是不能判斷「是否有能力」的。在這一點上,具有演奏小提琴和鋼琴方面實際能力的孩子,學校的成績確實可以說反映了「真正的能力」。因此,鈴木指出,那種既從事音樂工作,卻又說「並不特別想當音樂家」,只要拉得差不多就可以的想法是錯誤的。既然要從事音樂工作,如果不通過有效的方法愉快地培養出色的能力,那麼音樂教育對智能也起不了多大影響。不論是誰,只要肯努力,已培養的能力都能夠在其他領域發揮出來。第七部分 鈴木鎮一:才能教育法我的孩子能成才嗎?在父母們中間,提倡培養孩子能力的人在逐漸增加。這確實是令人高興的事。但是在培養能力方面也夾雜著一些十分錯誤的觀點,其中有的觀點竟令人大吃一驚。有一天,一名學生的母親訪問鈴木。那個學生熱衷於練習,他的音樂技術和感覺都掌握得很好。「老師,我家的孩子能成才嗎?」鈴木聽他母親這麼一問,便笑著回答:「不,成不了才!」他母親聽到這突如其來的回答,竟呆然若失,但經過鈴木先生詳細解釋才明白過來了。「能成才嗎?」這話裡邊包含著如果成不了才就算白費勁了的意思。這種觀點在現在的許多父母頭腦里已形成了一種思潮。如果抱著成才就讓他試試看的打算是不可能正確培養孩子能力的。比這更令人擔心的是,父母與孩子不能心連心地相處在一起。父母期望孩子成名成家和出人頭地的心理,從壞處講隱藏著「我家的孩子能頂用嗎?」「有指望嗎?」的意思。這種自私貪婪的心理是肯定會影響到孩子的。鈴木對有這種心理的母親說:「你的孩子不是要變成了不起的人物,而是應該成為高尚的人、心靈美的人。作為父母應在這方面多關心孩子就行了,若這樣精心培養,就會使孩子前途無量。不然,就會使孩子誤入歧途。」所以說,一心一意培養孩子的能力,正是父母和老師實施才能教育的基本態度。期望急功近利的教育絕不是才能教育。我們絲毫不應該有通過培養使孩子成名成家的那種思想。因此,當提到才能教育時,並不是打算把孩子送進英才教育機構。英才教育機構只不過是使跟不上學習的孩子紛紛掉隊,只選出易教的孩子加以訓練。英才教育的想法是「只培養特定的孩子」,而不是「讓所有孩子都得到培養」。作為家長應盡量避免把孩子送到英才教育機構中去培養。第七部分 鈴木鎮一:才能教育法家庭是培養孩子能力的重要條件孩子從出生那天起,在生命的作用下,將會不斷提高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任何孩子的培養都離不開父母,零歲嬰兒的教育自然是從父母創造出的環境中開始的。培養孩子的能力是地球上所有父母義不容辭的重大責任。父母所創造的環境——家庭,是培養孩子能力的最重要條件。除此之外,沒有比家庭再好的條件了。孩子的身體在生命的作用下迅速發育。同樣,孩子的所有能力也是在生命的作用下,在家庭成員的相互接觸中不斷提高的。嬰兒在與家庭成員的日常接觸中不斷理解人的心情、增強感覺和掌握習性。他分不清善惡美醜,他只有通過家庭日常活動,才能使自己的分辨能力不斷提高。為了盡量把孩子培養成為心地善良、感覺敏銳和能力強的人,家庭日常生活應該是歡樂的、充滿愛心的,這是首要的條件。創造夫妻之間互相尊重、互相幫助的良好家庭環境乃是實施幼兒教育的出發點。鈴木認為,孩子的能力是「天生的」或「固有素質」的說法都是毫無道理的。對此,大腦心理學這一新的學說也做了說明,認為剛出生的嬰兒腦子裡好像一張白紙一樣,空空的,但在以後每天生活的刺激下,腦細胞逐漸聯結起來,便形成了能力。所有孩子的能力都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通過適應環境條件培養出來的。無論是出生於西方國家的,還是出生於東方國家的孩子;無論是出生於非洲國家的,還是出生於澳大利亞的孩子,他們的能力都是根據各自的國情、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進行培養的。進而,在這些國家的各個地區又有不同類型的父母和家庭環境,他們培育著與這些環境相適應的千差萬別的孩子。一切事物的發展有其因必有其果,孩子的培養也是如此。在良好的環境里會把孩子培養成為善良的、感覺敏銳的人;而在惡劣環境里會把孩子培養成為非善良的、感覺遲鈍的人。這樣一來,有人會說:「我們很難創造出那樣的良好環境。」其實不然,只有愉快的、溫暖的家庭才是培養孩子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最佳環境條件。否則就談不上什麼優越環境了。只是外表上裝飾得漂漂亮亮的家庭不能算作是一個能培養好孩子的家庭。第七部分 鈴木鎮一:才能教育法從孤兒到世界一流的音樂家耕兒是鈴木鎮一先生的學生,他從一個孤兒成為世界一流的音樂家的故事,是鈴木「才能教育法」最成功的實證之一。1962年,在德國柏林留學的耕兒給鈴木先生寫了一封令人驚喜的信:敬愛的老師:我終於來到了盼望已久的地方。您從前住在柏林的什麼地方?這地方好像什麼時候夢見過似的……來後覺得有一種親切感。柏林大街上的建築物新穎別緻。來後雖感到有點孤寂,但也感到這裡與別的地方不一樣,這裡的人們高尚而有禮貌。我昨天參加了考試,獲得了柏林交響管弦樂團小提琴首席演奏家稱號。樂團的指揮者是弗里克塞,在德國他是與卡拉楊、庫貝利克並駕齊驅的人。現在我擔心的是,我能否勝任這項工作呢?祝您健康衷心愛您的耕兒1962年9月耕兒的來信使鈴木先生又驚訝又高興。自日本開始有西洋音樂以後,鈴木做夢也沒想到日本人能在歐洲獲得如此殊榮。人們深知柏林交響管弦樂團的實力。要想獲得此殊榮須具備如下條件:具有很高的音樂靈感;具備很高的演奏水平;具有很高尚的人格。三項條件缺一不可。人們公認剛過30歲的耕兒已具備了上述條件。正因為如此,他才戰勝了歐洲眾多的候選者而被中選。耕兒專心走的這條藝術之路,正是一條為所有優秀藝術家們所崇敬的道路。耕兒的父親原來住在濱松,鈴木在名古屋時曾指導他學拉小提琴。昭和初期,因鈴木遷居到了東京,他們全家也搬到了東京,其目的是他們想讓耕兒跟他學琴。耕兒3歲時,在鈴木的學生們於東京日本青年館舉辦的演奏會上,用小提琴進行了演奏。在這當中,3歲的耕兒拿著小提琴,在他父親吉他的伴奏下,演奏了德沃夏克的《幽默曲》。演出後的第二天,某大報紙在社會版面上刊登了耕兒演出時的大幅照片,以《天才兒童出現了》為題,進行大肆報道。在耕兒尚不懂事時,拉小提琴可以說是他日常生活的一個部分,當時他還談不上對琴喜歡不喜歡。這如同日本孩子學日語那樣,它與所謂喜歡不喜歡毫無關係。他是每天聽著音樂唱片長大的。戰爭期間,耕兒的父母相繼去世了,鈴木先生一家收養了他。來到鈴木家之前,耕兒在洪松生活了3年,此間他每天在叔叔的酒館裡幫忙幹活,這3年的環境,大大改變了耕兒的成長方式,他常常會有些令人不滿意的行為,家裡有人開始抱怨他。面對這一情況,鈴木與家人商量,認為不應抱怨他,而應該更加有禮貌,行為更加高尚,努力創造一種環境來影響他。相反,如果大家一味地抱怨和責備他,那麼就會使他的人生誤入歧途。就這樣,過了一兩年。此間,耕兒已和鈴木家人融洽地生活在一起了,過去3年養成的不良習慣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了,他完全成長為一個實實在在的好孩子了。鈴木先生從自己留學歐洲的切身體會中認識到,對年輕人來說,通過接觸優秀人物會潛移默化地凈化自己的靈魂,進而升華自己的感覺,規範自己的行為。在人格的形成上,這是最根本的條件。出於這種想法,他為耕兒選擇了老師,即他所敬重的關屋光彥先生夫婦。徵得關屋先生同意後,鈴木讓耕兒去他家學習,並請他的夫人續子教他英語。當後來確定他留學法國後,又請關屋先生教他法語。就這樣,耕兒得以長期接觸到關屋夫婦美好高尚的人格。這對耕兒一生來說,也是最大的幸福。人的能力是什麼?人的能力並不是先天就有的一種東西,而是後天培養形成的。耕兒與健次小林 是一對很要好的朋友,他們互稱對方為「阿健」、「阿耕」。有一天鈴木收到日本廣播公司松本廣播電台的邀請,希望去參加廣播演出。這是一次好機會,鈴木便考慮作為一種演奏能力測驗,讓他倆去演奏都未曾拉過的曲子——維瓦特的《E短調協奏曲》。鈴木了解他們的能力,問題在於他們在那短短的時間內能不能記住曲子並掌握演奏的技巧。在經過短時間的練習後,他倆信心十足地坐上接他們的汽車,駛向了廣播電台,並沒有帶走樂譜。在培養孩子記憶力的方法上,鈴木傾注了最大的精力。樂譜只不過是為便於記憶而準備的參考材料,對自幼就在這種培養方法下長大的他倆來說,他們想都沒想過把樂譜帶到播音室去。不言而喻,耕兒和健次都不是經考試錄取後培養的。鈴木認為,這種驚人的能力並非只存在於特殊人的身上。實際上也並非如此。什麼樣的培養方法將培養出什麼樣的人,耕兒和健次只不過是這方面的一個例證。為了使耕兒的才能進一步發揮,在他19歲時,鈴木先生決定送耕兒去國外留學,並拜著名的音樂家艾愛斯克先生為師。半年之後,巴黎音樂學院舉行了畢業考試。耕兒僅半年就畢業了。對任何人來說,獲得巴黎音樂學院畢業證書都是值得慶賀的。而後,耕兒在第一次拜望艾愛斯克先生半年之後,正式拜先生為師了。在這位大師去世前的兩年間,耕兒一直得到他的指教。耕兒從這位藝術大師身上獲得的寶貴教益之多是人們難以想像到的。兩年以後,耕兒雖失去了艾愛斯克先生,但他已成為可以自己選擇導師的青年了。他自己選擇的導師是阿爾沃爾?格留米奧先生。這位導師是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校的教授,而且在舉辦演奏會和錄製唱片方面,是當今歐洲公認水平最高的小提琴演奏家。耕兒深為格留米奧的高超演奏水平所傾倒,認定自己的導師非他莫屬。格留米奧說自己有兩個最優秀的弟子。這兩個弟子都是日本人,而且都是小時候跟鈴木學習過的。兩個人中的一個就是豐田耕兒;另一個是在1963年慕尼黑國際音樂競賽中取得第一名的志田登美子。第七部分 鈴木鎮一:才能教育法重視旺盛的生命力在鈴木看來,才能教育既是對生命進行的教育,也是對旺盛的生命實施的教育法。在鈴木眾多的學生中,有一個患小兒麻痹的6歲女孩。她右半身活動不便,右眼斜視。拉第一首曲子時,每當拉到結尾,她右手都控制不住,弓子脫手飛出去。指導這個孩子的老師為此感到頭痛,便對鈴木講了這個情況。當時鈴木只回答了他一句話:「老師和家長要堅持下去,直到孩子改過來為止。」於是老師重新振作起來,堅持不懈地繼續每天訓練她拉這首曲子,母親也不辭辛苦地為孩子撿弓子。功夫不負有心人,老師和母親的巨大愛心和孩子的努力終於獲得了成功。這個孩子右手的活動慢慢發生了變化,再拉這首曲子時,弓子不再飛出去了。過了近半年之後,她就會拉《閃閃星星變奏曲》了。通過半年的每日訓練,孩子的手有了力量,形成了能力。依靠孩子、孩子母親和老師齊心協力的努力,原先看起來不可能的事,在堅持不斷的練習中變成了可能。是肉眼看不見的一點一滴累積的努力幫助培養了新的能力,最後終於形成為一種強大的能力。當鈴木對他們付出的艱辛表示慰問時,孩子的母親說:「孩子希望能拉小提琴,哪怕只拉這一首曲子。由於老掉弓子,有時我把弓子緊緊綁在孩子手上……托您的福,這樣堅持練下來,現在已能拉一首曲子了,孩子也很高興……」令人興奮的是,事情還不止於已能拉一首曲子。隨著不斷的練習,女孩右眼的斜視開始逐漸矯正過來了,而且原來活動不便的整個右半身,也逐漸能正常活動了。就這樣,這個女孩的小兒麻痹徹底治好了,終於恢復了健康。為能拉一首曲子所付出的努力,拯救了一位少女。支配著人的一切的生命力一旦適應了環境條件就會發揮巨大的作用。這個患小兒麻痹症的少女,通過拉小提琴促使了她的殘疾身體的活動,通過對樂譜的記憶促使了她的大腦的活動——正是由於她有了這種必要的身心活動,才誘發出她的生命力,並使其發揮出巨大的力量。為使生命成活下去,就有了人的「物」肉體 。因此,儘管我們想盡一切辦法運動身體,但對身體本身的呼喚是無濟於事。只有對「生命」的呼喚才能使身體機能發生一些變化。與生命力發生共鳴的能力就是作為人生存的實際能力。只有培養出這種實際能力,才會使孩子在諸領域裡都能發揮出卓越的力量。生命是在不斷追求融洽和共性的。為此,就需要有良好的環境條件和優秀的教師。否則,用不了多長時間,生命就會去追求與惡劣的環境、惡劣的教師的融洽和共性了。因此,鈴木認為:「要十分重視旺盛生命力及其活動,從小就要開始不斷努力把這種生命力轉化為能力。這樣一來,人的生活道路才不會中斷。」第七部分 鈴木鎮一:才能教育法石器時代培養不出貝多芬有人問:「能力能培養到什麼程度呢?」鈴木認為能達到當時那個時代文化能力的制高點。他說:愛因斯坦、歌德、貝多芬這樣的人物,若出生於石器時代的話,大概只能被培養成為具有石器時代文化能力的人。與此相反,若石器時代的幼兒由現在的我收養教育的話,大概不需要多長時間,那幼兒將會被培養成為能演奏貝多芬創作的小提琴奏鳴曲的青年。若把今天出生的孩子拿到5000年以後的社會裡進行培養的話,那麼就會變成5000年以後社會的人了。從廣義上講,時代的文化環境是所有人共有的。若從歐美或東方或從國家、地區、市縣村和家庭方面來看,圍繞個人的文化環境是各種各樣的。不論任何人,只要努力都能獲得良好的文化環境。說的極端點,現在的日本人即使居住在山區里也可得到那樣的文化環境。人與大自然間的協調,不單純是與自然間的交流。正如有石器時代的自然、古代的自然、農業的自然、工業的自然那樣,對人類而言的自然環境也是隨著文化的發展而變化的。我們都已知道,關於狼孩的故事,我們不得不驚吧人的孩子就是具有如此大的可塑性。因此,出生在西方各國的孩子、出生在東方各國的孩子以及出生在非洲各地的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會分別適應各自國家或地區的不同文化。鈴木還堅信,即使在這些不同的國家或地區里,由於每個孩子父母的情況千差萬別,所處環境好壞不同,其成長結果也將千差萬別。任何事情,沒有因就沒有果。人的形象的好壞、心靈的美醜、感覺的不同等,全都是生命力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形成的。鈴木反覆強調一點,就是不能根據孩子長大後的情況來談論「這是先天因素造成的」,必須丟棄這種思想。要懂得一點,孩子被自然所賦予的是個未知數,他們身上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不論先天的優劣,都要精心培養他們。只有如此,才能給孩子帶來真正的幸福,給人類帶來明天的希望。當然,並不是說一切文化性的自然環境都好,其中有稀奇古怪的東西,也有公害、自然破壞之類的東西。重要的是社會上的那些英才們已從過去那種昏迷狀態中清醒過來,為文化性的自然環境貢獻了力量,增加了新的光彩。因此鈴木先生勸告父母要盡量給孩子們接受現代最高文化水平的機會。第七部分 鈴木鎮一:才能教育法環境影響能力從古時候起,日本就有使黃鶯發出優美叫聲的訓練方法。這對鈴木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啟示。從野生的鶯巢中捕捉幼鶯回家,當幼鶯會吃食後,讓它練習啼叫。日本人的做法是將能發出美聲的黃鶯借來,放到被捉回的幼鶯的旁邊,用一個月的時間讓幼鶯聽黃鶯每天啼叫。並讓幼鶯模仿那個黃鶯的叫法,尤其要注意不要讓它聽野馬的叫聲,否則就前功盡棄了。這是最初的訓練,也是最重要的訓練,是以後的訓練中不可缺少的。在一個月之內,黃鶯在幼鶯的旁邊每天叫,幼鶯則默默地聽著黃鶯發出的優美的音色。幼鶯在這樣的順應過程中,其生理上、機能上都會不斷發生變化。幼兒順應環境的能力強得驚人,順應環境而產生的生理反應、生命機能反應乃是一切生物所具有的本能。因此,趁幼兒適應環境的能力強大時,讓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其教育內容將會深深地銘刻在他的腦海中,終生難忘。通過黃鶯的例子,我們看到了生物形成能力的規律,說明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依賴生命力發揮作用,使自己適應所處環境來逐漸形成並掌握的。人的孩子在狼群里被狼養育著,並在那兒長大,因而形成了狼的生態習性。這都應證了適應環境而生存的自然法則。這一事實,給我們以許多啟示和教益,即地球上的所有孩子們,是如何保持並延續各自生命的,每個人是如何發展成長的。它深切地告誡我們:應該丟棄以往我們一直認為不管人的思想、靈感、智慧還是行為都是先天決定的這樣一種觀念。作為人來講,形象確實至慘至悲。人們把由狼的生活世界回歸人類社會的「狼孩」判定為白痴。這種認識是把她們與人類社會中的孩子相比較而言的。實際上,狼孩身為人類的孩子卻適應了狼的生活,這從作為人的孩子的角度看,她們卻又確實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很高的天賦。她們作為人要是處在文明社會的良好環境里,無疑會得到良好的發展成長。當然,這不過是個假定。但不管多麼頑固不化的「天生論」者,他都不可能把狼孩四肢走路、用嘴叼東西、喜歡吃生肉、夜吠以及雖為女孩但其肩部、胸部卻長著長毛的這些事實說成是天生的。現在,世界上的多數孩子並沒有被扔進狼群。但從孩子們的能力並非是天生的,而是由所處環境造成的這種角度看,那麼現在世界上的孩子或多或少的同被扔進狼群的孩子一樣,生活成長上都受到了損害。而當人們看到他們這種受損害的形象後,卻把它說成是天生的,這可謂是天大的錯誤。世上沒有特定的素質,許多事實都證明,環境的好壞,嚴重影響著能力的高低。更何況,如果孩子長到五六歲以後,就更沒辦法去測量先天素質的高低了。把人的素質歸結於先天的高低,這是非常荒謬的。從鈴木多年來對眾多幼兒進行音樂教育的經驗來看,世上不存在諸如音樂素質等的所謂特定素質。所謂人的先天素質就是既可以把人培養成音盲,也可以把人培養成狼。所有文化方面的能力,完全不是靠遺傳因素從人體內部產生出來的,而是適應外部環境條件後,在人體內部培養起來的。如果說因遺傳而造成人的素質優劣的話,那只是獲得能力、形成能力水平的高低,即適應環境的水平和速度的快慢而已。第七部分 鈴木鎮一:才能教育法性格就是能力人們常常議論:這個孩子性格直爽、開朗,那個孩子性格孤僻、陰鬱等等。鈴木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講,性格就是能力。孩子一生下來,根本不存在什麼直爽或孤僻的性格。所謂的性格,很明顯是在孩子們的生命力順應環境條件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換句話說,性格是孩子的生命力作為生存能力而表現出來的一種姿態。直爽性格和孤僻性格的人,在現實生活能力方面存在著很大差距。直爽性格的人,易被他人所接受,社交活動範圍廣泛,有走向各種人生道路的可能性。若性格孤僻,社交活動範圍就狹窄,做任何事情都不願同別人直接配合處理,結果往往是半途而廢,走向人生道路的可能性一直處於關閉狀態。由此看來,性格也是處理一切事情的能力。那麼,為什麼會出現有的孩子直爽,有的孩子孤僻的現象呢?這些不同的性格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孩子獨創出來的。當孩子的生命力作為現實生活能力得不到充分鍛煉時,孩子就會總覺得自己與現實生活相脫離,很難去適應。其結果就是孩子原有的那種直爽、樂觀、開朗、溫柔和剛強的性格得不到體現,反而出現了與原有性格不太一致的不良性格。所以說性格本身多少都會有些改變,而且會不斷地改變。例如,生活環境一旦變化,你的性格也有可能變化。這種性格的變化是由於不能很好地適應變化了的生活環境所造成的。一般說來,父母都指責孩子養成的壞習慣,並希望他改正。但如果不反覆正確地加以引導,其壞習慣就不易改變。另外,當能力還未培養出來時,不管怎樣告誡他也難以糾正過來。對與現實生活環境不相適應的孩子來說,應該採取使孩子心情舒暢,易於接受的辦法來進行教育。如母親對孩子說:「不妨再來試試看,多反覆幾次就會適應的呀!」這種辦法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對孩子的優點要予以表揚,只有發揚優點才有利於克服缺點,使之向正確的方向發展。有了此基礎,其他事情當然也就好辦多了。第七部分 鈴木鎮一:才能教育法從容易的事情開始鈴木認為,無論多麼困難的事情,只要從簡單的會做的事做起,不斷反覆訓練,總有一天孩子會感到容易,這不僅是技能的訓練,而且是自信心的培養。鈴木把初級階段的指導方法要點做了如下的歸納:——從少量的、會做的內容開始;——經過訓練,內容達到運用自如;——把運用自如的內容中不正確的部分糾正為正確的;——注意不斷培養能力;——再增添少量同等程度的內容;——完成的速度出現差異能力開始萌芽 ;——要把前面學過的內容和新內容結合起來訓練;——要不停地訓練,使前邊的內容學得更好,新的內容得到糾正;——前面的內容要學得更加熟練培養能力 ,新內容達到靈活運用;——在實現的基礎上,再增添新內容。通過上述指導方法反覆訓練,就會使孩子總感到一點兒也不難,隨之能力也會不斷提高。在訓練過程中已經掌握的能力,進入新的階段時,並不是說不需要了。例如,人的身體能自由操縱自己的手足,而手足則能進行更複雜、更微妙的動作www齊159書com網。孩子的能力並不是一朝一夕培養出來的,它與人的發育過程一樣,是逐步提高的。父母和老師對此應該有充分的認識。一般孩子到五六歲時,都能熟練掌握4000左右的辭彙及其語言自由表達的能力。這是因為在孩子記住的辭彙上不斷增加新辭彙,並通過每天訓練自然而然地掌握其全部內容。孩子的能力一旦提高,就必須增加新辭彙,其速度也要逐漸加快,而且每天要講述掌握的全部辭彙內容。這就是所謂的訓練,鈴木把它命名為「加算式訓練法」。這是提高孩子能力的最重要的方法。鈴木在教育孩子學音樂時,不管是彈鋼琴還是拉小提琴,都是讓孩子每天在家裡一邊聽已學過的5支曲子的標準錄音,一邊反覆練習。因為都是已演奏過的曲子,所以孩子們都能看著優秀的曲本愉快地彈鋼琴或拉小提琴,都能自然而然地掌握出色的演奏能力。在此基礎上,再練習新曲子。與以上指導方法相呼應的,鈴木提出了能力訓練方法:——給他們幾次同樣難度的內容,用處理的速度和完成的好壞程度來判斷孩子能力發展狀況;——若能力掌握熟練的話,再增加一些難度較大的內容;——能出色地完成已學過的內容後,要為培養其他才能、提高應用能力及下一步處理能力做好準備;——教育者若以推進教學計劃為目的,那必然會失敗。換句話說,只有在注意培養能力的基礎上,才能推進教學進度;——若有更好的訓練方法來培養應用能力的話,那麼必然會產生能力的飛躍,指導者的作用就在於是否注意到這種飛躍,是否推進了與這種飛躍相適應的教材改革。這些培養能力的要點不光是技術,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否則人的更大能力就得不到發揮。這是鈴木畢生所獲得的能力開發的核心所在。總之,無論什麼樣的才能教育,首要的是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對他取得的成績經常予以表揚,同時不斷增加新內容,以促進孩子的上進心。第七部分 鈴木鎮一:才能教育法孩子失去興趣的原因有許多人說:「現在努力幹事的孩子很少。」這話難以置信。鈴木認為:「沒有培養好孩子的大人首先不要發牢騷,應該分析一下沒有培養好孩子的原因。」從孩子「失去興趣」這一角度認真分析就可明白其原因。這並不是孩子們不努力,而是對假裝積極的那套表面做法失去了興趣,你能說他們怪癖嗎?相反,孩子們比起那些表面積極的人們要強得多。當今時代,任何一件事情,大人都是從表面上進行評價。孩子們失去興趣的背後隱藏著他們對錶面評價的無意識的反抗。另一個要考慮的是,孩子們幹事「想幹得輕鬆愉快」,而那種表面的緊張狀態並不表明輕鬆愉快,反而會給孩子帶來一種緊張得令人窒息的感覺。孩子們對只從表面進行評價的培養方法是抵觸的。父母應注意改正僅從表面評價的方式,否則容易助長孩子們的反抗心理。孩子們這種反抗心理的具體表現是:不活潑、不積極主動、幹事弔兒郎當等等。換句話說,大人總是從表面進行評價,這是導致孩子失去興趣的根本原因。通過分數、偏差值等表面數字評價孩子好壞的傾向越嚴重,孩子的敗興心理就越強,到最後將變成一個做什麼事情都無幹勁的孩子。因為如此,才使我們痛感到加強培養孩子心靈的才能教育該是何等的重要!第七部分 鈴木鎮一:才能教育法「玩」學習小孩都喜歡玩遊戲,選擇孩子喜歡的遊戲,通過反覆讓孩子練習來增長其能力,是才能教育方法的一個重要特點。遊戲似乎與「教育」這個詞沒有多大聯繫。一說教育往往認為是讓孩子做些不太喜歡的事。真正的教育的核心內容不是讓孩子做不喜歡的事,而是以「喜歡的遊戲」來培養孩子的能力。這種教育方法絕不是「光玩不培養能力」。幼兒教育就是讓孩子始於遊戲的歡樂中,以此引向正確的方向。鈴木在《早期教育與天才》一書中有這樣一個例子:有一個孩子,3歲時父母就讓他每天堅持練3個小時的小提琴。有的人認為:這麼大運動量的訓練,有點太過分吧。而實際上完全不是什麼過分,因為對他來說只是遊戲,通過這種遊戲獲得歡樂。每天玩3個小時小提琴,怎麼算過分呢?孩子的母親讓他練小提琴代替了玩木偶人,還讓他像聽情調音樂那樣,多聽幾次剛學過的曲子的錄音。他整天把小提琴作為玩具獨立演練。如果父母總擺出一副嚴肅的「教育」架勢,孩子心裡緊張就不可避免。如果能激發孩子對接受教育的興趣,孩子的能力就會不斷地得到提高。鈴木才能教育學校開始並不讓收留的幼兒拉小提琴,而是先對其母親進行指導,以便她做到也能拉小提琴。然後,在家裡讓孩子先聽將要練習的小提琴曲子的錄音。因為在一般情況下,即使母親想讓孩子練習,孩子也不完全都有願拉小提琴的心情。為了讓孩子不知不覺地養成自己也想練的心情,就要讓孩子在家裡聽錄音,在教室里旁聽其他孩子演奏的曲子。並且,孩子的母親無論在家裡、還是在教室里都要拉適合自己孩子練習的小提琴。總有一天,孩子會從母親手裡拿過小提琴,並主動說:「我也想玩一玩。」在培養孩子的記憶力方面,鈴木也強調「玩」的意義。幼兒期是記憶力成長最快的時期,要訓練提高孩子的記憶力務必不要錯過這個機會,因此鈴木想到日本的俳句。俳句是詩詞中最精鍊而簡樸的形式,既優美又樸素的語言,對孩子一生的記憶大有裨益。於是,鈴木從許多短俳句中,挑選出易被孩子理解的俳句作為教材。當時,鈴木執教的「幼兒園」定員為60名,其中3歲、4歲和5歲的兒童各20名。4月份新入園的3歲兒童同高年級的兒童一起,每天新學一個短句,反覆背誦,以加強記憶。這種訓練法會大大增強記憶力。通過每天的訓練,孩子學習俳句的速度逐步加快,記憶的持續時間也逐漸延長,記憶能力也隨之不斷提高。為了加強娛樂性和趣味性,鈴木把選出的100個短句分別寫在紙牌上,用這種紙牌形式讓孩子們高興地玩遊戲。那些未記熟這些短句的孩子,玩這種遊戲是很難取勝的。伴隨掌握的句子增多,孩子們說話的技巧和語調也逐步掌握,甚至進一步向獨立創作的方向發展。彩票學習法也是鈴木獨創的新穎的學習方法。無論是彈鋼琴還是拉小提琴,只要堅持每天練習,其能力就會不斷提高。但是,鈴木發現有的孩子不能堅持每天練習,總是無精打采地消磨時間。老師察覺後,常常讓這樣的孩子在每節課長時間地反覆練習同一首曲子,並說:「還不行,再加把勁兒,一直到熟練為止!」而學生由於對每節課總是練習同一首曲子感到厭煩,漸漸滋生了抵觸情緒。這種情況不只限於彈鋼琴和拉小提琴,做任何事都是如此。鈴木先生為了避免這種不良的學習風氣,便採用了「彩票學習法」。授課一開始,首先用抽籤的方式從想要學的幾首曲子中選出一首,然後講授和練習中籤的曲子。孩子通過抽籤遊戲對學習產生了更多的興趣。無論是演奏已學過的曲子,還是新學的曲子,孩子們信心都很足,相信自己會演奏好,中籤的曲子更別說。其實,在家裡也可以讓孩子用彩票學習法練習學過的曲子和課外作業留的曲子。尤其對初學的學生來說,運用彩票學習法,可以促進其在家裡主動練習的熱情。四五歲的孩子有的竟能用鋼琴熟練地彈奏巴赫的《小步舞曲》和《快步舞曲》,有的也能熟練地用小提琴演奏比巴魯特的《小提琴協奏曲》,這與任何孩子到5歲都能培養出成熟地練說日語的能力的情況完全相同。對成長期的幼兒只要注意教育,其能力就會不斷地得到提高。因此,父母和老師的作用關鍵在於,能否鼓勵孩子不貪玩,樂於主動地進行練習。而對厭煩練習的孩子,父母只是喋喋不休地反覆催促他練習的做法是無濟於事的。彩票學習法也適用於其他各個方面。無論孩子做什麼,只要有興趣,就要讓他試一試。抽籤時,孩子們期待著「什麼能中呢?哪個中了都可以!」因為裡邊都是孩子喜歡的曲子和擅長拉的曲子。再說「這次沒中籤的曲子,也許下次能中呢!」對幼兒來說,沒有「練習」的自覺性。只要是喜歡的遊戲才願意做,這是孩子的稟賦。如果孩子不願意做,家長也不要責備,而要進一步尋找孩子喜歡練習的方法。第七部分 鈴木鎮一:才能教育法給予具有希望的表揚一旦鼓起勁來就有了積極性,但幹勁並不是從外界可以注入的,而是從人的內心迸發出來的。積極性是最重要的。而積極性與幹勁是緊密相連的,那麼如何才能調動積極性呢?最有效的方法是:要給予具有希望的表揚。鈴木在教學過程中對拉得十分糟糕的孩子也說:「拉得不錯呀!要是克服了缺點……」也就是說,最好是採取幽默的方法,首先要表揚。對孩子們來說,如果對表現不好的地方只是進行失望的指責,而對表現好的地方連聲「挺不錯的嘛!」都不肯說,會使他們感到難堪的,從而孩子的幹勁也就沒有了。除了表揚以外,還要明確指出不足的地方。這樣既能使孩子改正缺點,又會促使他做得更好。當孩子有了一點小小的進步時,就加以表揚也是應該的。同樣的道理,在幼兒牙牙學語時,不管嘴裡說些什麼,沒有家長會指責說:「那嘴是怎麼張的呀,聲音高或聲音低啦」等等。可是,小提琴拉不好的孩子,當練習得會拉時,家長卻不僅不表揚,反倒還找茬兒挑些毛病,孩子的積極性又怎能調動起來。「與過去比,現在拉得相當不錯了呀!再加把勁兒還會更好,將會叫老師大吃一驚的。」鈴木希望家長多用這些鼓勵的話來激發孩子的積極性。鼓勵的目的是要讓他從「要求他做」變成「要讓他想做」。因此,應該在給予希望的表揚方式上下些功夫。「呵,拉得挺不錯呀!」就這麼一句話,孩子就會變得使大人想像不到的高興起來,充滿了自信和熱情,於是積極性也就產生了。第七部分 鈴木鎮一:才能教育法不要任意指責孩子父母對孩子好像總是愛責備,而不善於表揚。有許多父母為糾正孩子的缺點,總是先情緒激昂沒完沒了地責備孩子。有的父母曾找鈴木座談,說最初對孩子「因不責備就不改」而責備,後來因「即使責備也不改」而苦惱,最後又認為孩子「不可救藥」而放棄不管了。一味地責備,不用說孩子,就連大人也會失去信心的。這樣下去,孩子就會逐漸被培養成為因設法保護自己而產生反抗心理的孩子。通過責備讓孩子做與通過表揚讓孩子做,二者對孩子的影響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要用冷靜的態度和溫暖的心去對待孩子,注意和發揚孩子的優點。有人說:「處於反抗期的孩子,難以對付。」人本來就沒有什麼反抗期,但因孩子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若不給予正確引導,孩子就會以「反抗」的形式表現出來。因此說,「反抗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父母方面培植起來的。如果總責備孩子,任何孩子都會產生反抗的心理。正如能力法則所確定的那樣,若給孩子以反覆的刺激,就會使孩子逐漸形成「反抗」的能力。例如,常用烈性藥物,細菌就會迅速產生抗藥性,不久這種葯就會對細菌完全不起作用。同樣,對孩子越是一味地責備,其反抗心理就越強,最終父母還是以屈服於孩子而告終。有人對鈴木說:「請教給我好的責備方法。」鈴木說:「我沒有那種好方法。」又有人說:「現在孩子不聽話,難道不責備就算好嗎?」鈴木認為即使不聽話,也不能責備,要真心實意地、正確地培養孩子的能力。責備當然也是從愛孩子的角度出發的,父母為了責備往往採用令人可怕的臉、聲音或表情動作。不妨用攝像機把它錄下來,自己親眼看一看會有何種感覺呢?大概心情是不舒暢的吧。這同樣也會使我們明白責備會使孩子產生恐懼心理。如果孩子感到恐懼可怕,那家長不管怎樣責備和說教他也都聽不進去了。就算孩子停止做壞事,那也是因為他討厭再次經受以前那種可怕的體驗,並不表明他懂得了「這件事不能做」的道理。總之,大人責備孩子時,多多少少會感情衝動,氣血上升,這樣就會缺乏冷靜的頭腦和客觀的判斷力。因此,首要的是大人要以寬大的胸懷和極大的熱忱去培養孩子的能力。孩子有許多幻想,其中隱藏著實現的可能性。為實現孩子發展的可能性,大人對孩子決不能指責。指責會打消孩子嚮往的慾望,就會剝奪孩子發展的可能性。有的父母聽到孩子唱歌調子拿不準時,就說:「你的調子怎麼拿不準呀?」孩子聽了這番話該怎麼想呢?也許他會認為:「我連音都發不準,還能唱好歌嗎?」事實上,這樣的話在我們的家庭或學校里是能經常聽到的。我們能從學生的父母和老師那裡聽到許多這種指責的話:「像你這樣的笨蛋,什麼也搞不成。」「僅這點成績,你還想當醫生,真是自不量力,白日做夢!」有許多家長和老師滿不在乎地說出這些不該說的話,甚至想通過刺激療法使孩子面對現實,但孩子卻不懂得這種意圖。老師和家長對孩子來說,是孩子難以想像的巨大存在,是作為社會的代表者說話。因此,孩子認為受到的指責就等於斷定了自己未來的命運。我們對孩子的成長不應加以種種限制,應該開闢他們向更高能力發展的多種可能性的道路。而不指責孩子是促進孩子發展的可能性的最起碼條件。第七部分 鈴木鎮一:才能教育法「要用功學習」造就了不用功的孩子家長告誡孩子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要用功學習。」「要用功學習」,這句話對不用功的孩子來說,是特別感到不愉快的命令之一。如果經常這樣催促,孩子就會感到厭煩而產生對抗的逆反心理,慢慢地連老老實實地坐到書桌前都辦不到了。討厭被家長反覆催促學習的孩子,漸漸地從坐下來到開始學習的時間拉長了。特別是當受到訓斥而坐到書桌前的時候,由於不是出於自願的,所以學也根本不像學的樣子。作為家長總以為,不管怎樣只要叫孩子坐在書桌前,就放心地完事大吉了,其實反倒把孩子的心攪亂了。儘管從表面看成功了,但實際效果恰恰相反。「要用功學習!」這句話最初的意思只不過稍微提醒孩子注意而已。可是每天這樣說,久而久之,無形之中就使孩子心裡感到有壓力,產生反抗心理,從而由提醒注意的含義變成了命令,接著又變成了嚴厲的訓斥,這樣便完全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結果,「要用功學習」這句話造就了不用功的孩子。在某一個家庭,夫妻倆從孩子小的時候起,3個人圍坐在一張桌子上,教孩子畫畫兒和識字,養成了一起愉快遊戲的習慣。生了第二個孩子以後,這個習慣仍然保持著,老大讀書時,老二就學畫畫兒。不久,又生了第三個孩子。老三在桌上學畫畫兒時,老大就到另一張桌子上去獨自學習。這是由於同一張桌子太擁擠和他的兩個小弟弟吵鬧的緣故吧。老二見老大每天獨自一人學習的樣子,沒過多久,一吃過晚飯,他也找了一張自己專用的桌子,養成了主動學習的習慣。這樣一來,很快老三想跟兩個哥哥學,也找了一張自己專用的桌子,開始獨自學習起來。年幼時養成的生活習慣,不論是好是壞都是很頑固的。不管是讓人喜歡還是討厭,孩子都認為這種行動是理所當然的。所以,最好的是,為孩子著想,家長要靜下心來多花費些時間,和孩子們一起圍坐在桌前娛樂一番。每天這樣做,不久就會使孩子養成平心靜氣伏案學習的自覺性了。第七部分 鈴木鎮一:才能教育法與孩子交心當今,耐心地聽孩子的話的大人越來越少了。常常看到有的人當小孩子靠近而不得不應酬一下時,會說出「不善於與孩子打交道……」之類的話,說完就急忙躲開了。另外有的父母,也不面對面與孩子主動交談,而是只顧看著報紙或電視隨聲附和地聊上幾句。現在已經很少看到父母面對面地耐心地聽孩子說話的情景。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有的父母嘆息說:「孩子有什麼話也不給我說,我說什麼孩子也不入耳。」另一方面,孩子也訴怨說:「父母什麼事也不給我們講明白。」或者「父母光說自己想說的話,可我想說的話,父母都不聽。」這種令人痛心的事態還在蔓延之中。這種事態並不是突如其來的,而是從幼兒時期開始的。父母不光要聽孩子的話,還要與孩子「交心」,這樣孩子和大人才能共創一個共享快樂的世界。如果大人只是以「聽你的」、「陪伴你」的姿態出現,那麼就會使孩子感到有一堵「牆」似的不能越過它,從而形成了得不到父母理解的心態。與孩子打交道感到痛苦是因為還沒有與孩子交心的緣故。如果能與孩子交心談心,那麼就會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個快樂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大人和孩子就處在沒有「牆壁」、「互相理解」的安全感之中。如果孩子從幼小時期就有這種體驗的話,那就決不會出現家長與孩子斷絕關係的現象了。只有把耐心聽孩子的話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父母就能漸漸地看清楚孩子的世界了,並能從中發現樂趣。第七部分 鈴木鎮一:才能教育法「自己無能」的苦惱鈴木在到柏林留學後,經過努力終於尋找到了自認為最傑出的小提琴演奏家克林古拉教授,並拜他為師。老師留給鈴木的音樂作業很難,每天需要拚命練習5個小時才行。鈴木有時覺得它簡直像一堵巨大的牆壁阻擋著自己。就這樣,不知練習了多少時間,但仍毫無進展。於是,鈴木的心情越來越沉重。有一天,鈴木在柏林交響管弦樂團音樂室里聆聽了著名演奏家的精彩演奏之後返回家,自己有氣無力地、自言自語地說:「這是多麼悲痛的生活啊!明明知道自己無能,卻每天還在努力練習。這種努力又有什麼價值呢,自己沒有那種潛在的才能,難道不應該重新估價一下自己嗎?」許多人都曾經歷過這樣的事情,特別是一心追求藝術的人們更有這種體驗。當把前輩的偉大作品中所顯示的巨大才能與自己相比時,更是沮喪:「人家的才能是天生的。」這種想法往往更容易引起自己的悲觀和失望。一些青年因自己無能而絕望,甚至走上了自殺的道路。如果這些青年知道「自己無能就應創造才能」這一道理的話,那麼就不會悲嘆自己無能了,就會為掌握能力至死不斷地努力。這種努力雖然艱苦,但卻充滿希望。只要這種努力方向正確,其能力就會相應地提高。鈴木離開日本的目的不是當一名演奏家,而是出於對音樂的迷戀,想知道人間創造的藝術秘密即「什麼是藝術」。他對自己的演奏能力雖感到絕望,但正因為這一點,才促使他產生了對藝術秘密追求的強烈慾望。鈴木想儘管自己無能,但為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在藝術方面,不能怕慢,要一步一步地向前邁進,決不後退。這種追求藝術的堅定決心,使鈴木從極度的絕望中解脫出來了。正是這種不急不躁,永不停息,堅持不懈地向前進的精神,使鈴木的能力不斷得以提高。並認識到因「自己無能」而苦惱和悲傷是多麼無價值和愚蠢!因此,鈴木說:「任何一個孩子都可以培養,但能力的大小與教育方法有關,不管誰都可以培養自己的能力,但其能力大小則與自己努力正確與否有關。」第八部分 多湖輝:實踐教育法多湖輝二戰以後,日本掀起了一場教育改革的高潮,湧現了一批傑出的教育家,多湖輝便是其中之一。多湖輝認為培養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父母成為「教育的實踐者」。他的教育思想淺顯實用,深受人們喜愛,影響了一代代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多湖輝的著作從胎兒到小學教育,從教育心理學到具體的教育行為都有詳細的論述,可謂是「兒童教育的百科全書」,包括《母愛促進身心健康》、《如何開發孩子的能力》、《管教孩子的技巧》、《學習指導法》等。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們在對其經濟和政治發展因素進行分析研究的同時,也對日本的教育表示了極大的關注。許多外國研究者認為,日本近代經濟上的成功正是高識字率與教育水準提高的結果。二戰以後,日本朝野上下一直在討論一個話題:教育投資論。這種理論認為,不應該把教育開支看作消費,而應視為投資。這種思想深刻影響了一代日本政府的決策和父母的教育觀,全社會掀起了一場教育改革的高潮。正是在這種大的背景下,湧現出了一批頗具影響的教育家。多湖輝就是其中的一位。作為一名日本傑出的教育家,多湖輝教授對兒童心理和腦力開發研究造詣頗深。與許多以理論見長的學者不一樣,多湖輝的教育思想更具實踐性,直指兒童教育的具體實際問題,並提出了許多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多湖輝曾經擔任過大學附屬小學的校長,這使他有機會接觸許多小學生,並開始考察圍繞現代兒童的社會環境及家庭環境問題。在這期間他開始重新考慮,究竟什麼是教育?家庭作為孩子成長的關鍵場所,是否真正起到了它應有的作用?多湖輝認為增強孩子能力的最好辦法,就是使父母成為「教育的實踐者」。不僅要了解孩子獨特的心理動態,而且應該針對不同孩子的個性特徵,不斷地在生活和學習實踐中摸索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每一個做父母的對子女的培養和教育都十分用心,為了把孩子培養成才,他們甘願不辭辛勞,費盡心血。但是往往並沒有取得相應的成效,其原因就在於孩子的父母沒有以一個實踐者的心態來教育孩子,他們既缺乏教育的具體行動,又缺乏教育的藝術和技巧。多湖輝教授曾經有一段時間,每周一次做客廣播節目《育兒問答》,在節目中,他與父母和孩子進行了廣泛的溝通,了解到了許多在日常生活和現實社會中,孤立孩子、扼殺其應有才能的父母們的種種表現。他為節目準備了許多資料,並且以這些資料為素材,完成了一系列兒童教育書籍的寫作。多湖輝是多產作家,其著作暢銷長久不衰,作品語言通俗易懂,對各種問題均能深入淺出,所提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更是行之有效,因此,他的大名在日本家喻戶曉。這些著作包括《母愛促進身心健康》、《如何開發孩子的能力》、《管教孩子的技巧》、《使孩子聰明的心理戰術》、《培養孩子學習興趣方法談》、《學習指導法》、《孩子的心理規律》、《責備孩子的方略》等等。他的著作從胎兒到小學生教育,從教育心理學到具體的教育行為,方方面面都詳細論及,可謂是「兒童教育的百科全書」,很有參考價值。在一系列著作中,多湖輝強調,胎教是新事物,胎兒的靈性與母體息息相通。母親的生活習慣、飲食、健康、情緒對胎兒的健康成長有著直接的影響,母親切不可掉以輕心。胎動是胎兒向母親發出的各種信號,母親不可不知。遺傳對人的智力有很大影響,但後天的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更大,即使先天不足,只要教育及時得法,本人不懈努力,同樣可以使智力得以不斷的提高。母親是嬰、幼兒的啟蒙老師和引路人,責任十分重大。一般的母親對「育」能盡到責任,但對「教」的認識卻往往不足。常言道「人看從小」、「3歲看大,7歲看老」,說明幼兒期的教育極其重要。幼兒的可塑性很大,問題在於怎樣去塑造。對3歲前的教育等閑視之,是父母的一大失誤。多湖輝的教育思想以淺顯和實用深得廣大讀者的喜愛,深刻地影響了一代代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第八部分 多湖輝:實踐教育法勿用成人的標準要求孩子到美國或者歐洲的幼兒園去參觀,常常能看到孩子們從頭到腳捂著嚴實的罩衣站在大畫布上畫畫兒,弄得身上全是顏料的顏色,看不懂他們在畫些什麼。但是,據說這種動用全身來畫畫兒的方法能夠消除孩子們日常積累下來的疲勞。多湖輝聽後大受啟發,明白了繪畫所具有的消除疲勞的功效。確實,每個孩子對繪畫都是全身心地投入,他們都非常愉快地在畫著。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講,畫畫兒時能否畫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對繪畫產生興趣、喜歡上繪畫。大人往往拿成人的欣賞標準來對孩子的作品評頭論足,這種做法可以說是大錯而特錯。畫畫兒時若過分拘泥於畫好畫壞,就會一味追求手頭上的技巧,而忽略了更為重要的東西。這時即使能畫得很有技巧,其作品也會缺少氣勢、缺少孩子特有的靈感。稱不上是一幅真正的好作品。作文也一樣。新奇而有趣的文章大多出自低年級的學生之手。特別是二年級學生的作文,其中許多新奇的表達方式甚至會讓大人們驚嘆不已。隨著年級的升高,到了五六年級時,孩子的表達歸納能力會有顯著提高,寫的文章也越來越接近大人。可這時的文章大多隻注重形式的完整,趣味性也越來越淡,可以說是漸漸趨向程式化。「都上小學六年級了,每次學習還不能堅持1個小時,怎麼辦呢?」許多母親拚命督促自己的孩子。她們往往會憑空想像出一個好學生的形象,然後再拿自己的孩子與之相比較。因此,免不了要常常責備自己的孩子。家長腦海中常常有一個想像中的「模範孩子」,並認為到了六年級必須得這樣。並以此督促自己的孩子也要這樣去做。但是,孩子畢竟是活生生的人,他們不可能什麼都按照家長的意願行事。有的家長會因此焦慮不安,甚至大動肝火。這樣一來,反而使得孩子寸步難行,不知如何是好。假如有的孩子表面上服從家長,按照家長說的去做,可只是做做樣子給家長看,並沒有什麼實質的內容,又有何用呢?還有一些乖巧的孩子,他們老老實實地把自己關在書房裡,坐在書桌前,可是並不學習,而是偷偷地翻著漫畫書。這樣的事例並不少見。這時有必要進行一些心理調整。首先,需要父母做的是放棄過高的期望,制訂一個切實可行的、適合孩子實際能力的目標。假如命令孩子「集中精力學習一個小時」而孩子不容易做到的話,不妨把目標壓縮一下,變成10分鐘或者15分鐘。成人也一樣,當目標過高時,往往沒有積極性去做。而且一開始就會灰心喪氣,覺得自己做不了。即使勉勉強強去做了,也不會做好。但是如果目標適中,稍加把勁就會圓滿完成的話,則會下決心試試看。容易厭倦的孩子也是如此。可以先讓他學習10分鐘、15分鐘。完成後好好表揚孩子一番。日後將時間逐漸拉長。當能完成30分鐘後,1個小時也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目標了。最終目標可以很高,可暫時目標不宜過高,這會是孩子易於接受的,並能不斷地給孩子成就感和自信心。小的目標逐一實現,這種積累終將化作一座大山。第八部分 多湖輝:實踐教育法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對待美國有位名叫柯迪爾的學者,曾調查研究過日本和美國的母子關係。結果顯示,日美最大的差異是,日本的母親很少和子女交談,而美國的母親則經常和子女交談。柯迪爾分析研究結果後認為,日本的母親把子女視若自己一部分的傾向較為強烈。她們認為子女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甚至是自己的分身,所以不必找麻煩用語言來表達意思。通過撫摸、逗逗孩子來加深母子感情,最後發展到以心傳心的境地,這就是日本父母心中最理想的育兒方法。與此相反,美國的母親們像對待成年人一樣對待孩子,即便是對尚不會說話的嬰兒,她們認真的程度有時簡直到了可笑的地步。她們以與成年人交談的口吻極其認真地對孩子說話,也不管孩子是否能聽懂。一方把孩子當作自己的一部分,而另一方則視為獨立的個體,兩種育兒態度如此相異,究竟哪一方更容易使孩子產生依賴心理,結論是一目了然的。從某一角度考慮,正如大多數日本母親認為的,視孩子為自己的一部分理所當然。然而,我們不可否認,還是這種觀念長期深植於人心,才造成了如今母子互相離不開的結果。報紙上曾報道過父母因孩子殺人感到羞愧而企圖自殺的消息,這種行為就是上述觀念造成的。歐美人簡直不理解日本人母子或父子一同自殺的現象,往往以為是他殺,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五木寬之在某雜誌與野圾昭如對話時曾談及自己的親身體驗,說在俄國家庭,父母教孩子學會的第一個字是「不」。而日本人,一定是先教會說「媽媽」兩個字。由此可見,日本人的親子關係是何等密切,父母是何等嬌寵孩子。但在美國有所中學內發現了毒品攜帶者,校長知道後便立刻報了警。如果此事發生在日本,一定是先通知家長,把家長叫來一同商量對策。而在美國,則拋開父母,要求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單獨承擔責任。我可應該學習美國的育兒法,也就是從嬰兒期就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對待。第八部分 多湖輝:實踐教育法把學習變為「遊戲」 (一)日本人似乎都討厭「遊戲」,自古以來被稱為「玩耍的人」是指不受人喜歡的人,也就是說在日本「玩耍」變成了「工作」或是「誠實」的反義詞。確實,「玩耍」存在逃避現實、消愁解悶、過分地為無謂的事消耗精力等不受歡迎的一面。但是,多湖輝卻發現了其另一方面,即玩耍之中也存在唯有其人所能知曉的喜悅和快樂。玩耍之中,也有不受儀式或習慣所影響的精神上的自由。這雖然稱不上是創造性活動,但不是也可以看作是與其相酷似的一種體驗嗎?甚至可以是說孩子所有的學習都來自於玩耍之中也不為過。"奇+---書-----網-QISuu.cOm"將學習與玩耍明確地區別開,將其加以限制,這是大人的想法,而對於孩子來說,學習和玩耍是沒有區別的。例如,美國面向兒童的電視節目「芝麻街道」,其主要創意就是從電視廣告中得到啟發的。孩子們對廣告特別感興趣,馬上就能記住廣告中的歌曲,並能馬上記住廣告中的詞句,將其運用到日常會話中。既然如此,如果運用廣告的手法,在電視台上播放具有教育意義的節目,孩子們不是就可以不知不覺地在娛樂之中激發學習的興趣嗎?「芝麻街道」就是由這種思路產生的,結果如所預想的那樣,取得了很大成功,在日本也頗受歡迎。開發孩子的智力,首先要使孩子感興趣,並採用使他們快樂的形式進行。從這種觀點出發,重新探討今天的孩子所喜歡的遊戲,會根據創意的不同而取得意外的不同的結論。美國的心理學家曾以在地面上寫英文字母,一邊玩著踢石頭的遊戲,一邊讓孩子們學習英文字母拼寫簡單的單詞的方法教育孩子,結果獲得了成功。借鑒此經驗,多湖輝在幼兒開發協會教育實驗中,讓孩子們使用小道具,輪流擔任劇中的角色、恰到好處地作各種姿勢和手勢、講英語台詞,結果表明,孩子藉此都能自然地掌握英語的發音,並理解台詞的意義。這樣,老師又能讓孩子一邊進行娛樂,一邊就能輕易地掌握英語會話。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付出同樣的辛苦,但是對任何人來講以工作的形式與以娛樂的形式,感覺都完全不一樣的。例如,如果是要求作為一種工作走10公里的山路,恐怕多數人都覺得很艱難。但是,同樣的10公里,如果說是旅遊、打高爾夫球,平時那些總是坐車的人也會高高興興地去走,而且對疲勞的感覺也完全不同。孩子們能在娛樂中做事,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是孩子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的表現。多湖輝認為這種學習的主動性尤為重要。我們在學習中真正學到的東西,都是從自己主動地想學開始的。然而,在心理學中,常常把賞與罰的作用看成是這種動機形成的原因,即對成功者給予獎勵、對失敗者給予處罰的強制方法。由於賞與罰都是從外部用誘餌和鞭子來促使動機形成的,因而稱之為「外部動機形成」。與之相對應的,是學習者本身對學習抱有興趣,主動地進行學習,稱之為「自發的動機形成」。母親們經常說:「我家的孩子熱衷於玩電腦,一點也不學習,叫人為難。」的確,目前在孩子中間形成了一股電腦熱。為什麼孩子那麼熱衷電腦呢?回答只有一個,即「因為電腦有意思」。把這件事反過來說,孩子不熱衷於學習,這與學習無意思有關。只會像背台詞一樣說「你給我學習」的母親,大概沒有注意到孩子這一點。過去的刑罰中有一種最殘酷的刑罰,就是把這裡的石頭搬到那邊,運完之後再搬回原來的地方,幾十年讓其連續進行這種單純操作。許多對這種工作感到無聊的犯人因過於痛苦而發狂自殺。對於人來說,被迫做「無趣」的事情實際上是非常痛苦的。許多厭學的孩子認為學習是一種「痛苦的工作」,或許其中也有的孩子認為,我什麼壞事都沒有做過,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刑罰來懲罰我呢?如果按照這種思路來考慮,醫治孩子厭學的妙方就是把學習變成有意思的事。為此,首先著手做的事應該是把學習變成孩子最喜歡的遊戲。把學習變為「遊戲」,是去掉學習原來的形象,使其變得有意思。學習的本來形象是為了達到目的而努力。而遊戲與學習完全相反,乍一看是無用的工作。但對於頭腦的訓練卻也是有益的。把「擺脫了辛苦學習的、具有有趣形象的」遊戲變成學習,在這方面多湖輝做了許多有意思的嘗試。比如「押考題遊戲」就消除了孩子對學習的抵觸情緒。第八部分 多湖輝:實踐教育法把學習變為「遊戲」 (二)多湖輝曾教育過一個孩子,雖然還是幼兒,卻幾乎已經知道了車的各種型號,令周圍的人非常吃驚。當然,這並不是父母強迫其學習的。父母帶他駕車去旅行時,孩子在車裡感到無聊而哭鬧。於是,母親就與其一起進行「押寶」遊戲,讓他猜遇到的車的種類和顏色等,使其不知不覺地掌握了「專業」知識。這件事使多湖輝深切地感到,只要孩子認為有趣,即使是很簡單的遊戲,他也能在遊戲中不知不覺地進行學習。比如,大人向孩子提議說:「你猜一猜明天會從哪裡出考試題呢?」孩子為了多猜,就有可能盡量擴大「學習」範圍。如果其覺得這種遊戲有趣,接著還會繼續猜,這就是孩子的心理。如果在孩子之間進行競猜,不僅猜的內容更具體,也會萌發競爭心理,效果將會更大。並且,孩子們還會在研究是否猜中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完成複習的任務,這很有可能使孩子從猜謎走向喜歡學習的道路。為了進一步說明遊戲對孩子成長的意義,多湖輝對玩耍與學習是如何使孩子的頭腦變聰明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他認為,普通的機器越使用越受到磨損,性能越變得落後,人的頭腦卻完全相反,通過對大腦生理學和心理學的研究可知,人的大腦幾乎是可以無限制地延長使用的。甚至有人說,人的大腦大約有140億個腦細胞,其中能夠使用的僅僅是5%左右,剩下的約95%處於睡眠狀態。常常有人擔心給孩子的腦子裡塞入過多的東西會引起爆炸,這樣的擔心完全是多餘的。與此相比,更令人擔心的是因為不使用大腦,而使大腦的活動減弱。想一想如果我們因為得病半個月卧床不起,腿腳突然變得軟弱無力的事實,就會明白這個道理。腦細胞也與此相同,一不使用,當然就會適應這個環境,產生類似停滯和老化的現象。因此,我們絲毫不應該有對孩子進行填鴨式教育的想法,而應該採取許多愉快而主動地鍛煉大腦的方法教育孩子。孩子的玩耍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方法之一。只要母親在孩子娛樂的時候,稍微動腦想辦法,做一些努力,把理論基礎知識融於娛樂之中,單純的玩耍也會馬上變成使大腦變聰明的工具,可以說父母的義務就是掌握這種方法。平時大家常說「好好學習,好好玩」,多湖輝教授則認為,從對孩子大腦的發育來說,不如改說成「好好玩,好好學習」,因為玩的比重正在擴大。即孩子們實際上是通過玩來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的。一說「玩得發瘋」,在大人的世界就很可能受到譴責,可是在孩子們的世界中則與「拚命地學習」是一致的。此外,玩耍對於身體健康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可以說這是使孩子大腦健康的重要因素。在英國,一放暑假,老師就要這樣與孩子們作短暫的告別:「到今天,學習就全部結束了。從明天開始,不要再想學習的事情,盡情地玩吧。9月份咱們再見!希望那時,你們都被陽光曬得黑黑的。」英國的孩子們用不著擔心暑假中會被圍在補習班、測試、作業的牢籠里。對此做法,有些母親肯定會擔心:「這樣的話,好不容易學習的東西,不就全忘光了嗎?」而歐美人卻不這麼想。他們認為:「暑假的意義就在於讓孩子換換腦子,充分做好吸收新知識的各種準備。」也有許多人覺得:「對孩子來說,除了在學校學習以外,還有許許多多的東西要學。希望孩子能利用漫長的暑假去學習並掌握這些東西。」書本知識,只有同生活體驗結合在一起,才能成為活的知識,才能衍生出生存的智慧。因此,我們說遊戲和玩耍是孩子生活體驗的一種嘗試。第八部分 多湖輝:實踐教育法教導孩子思考使孩子的頭腦變聰明的最重要的一點是給孩子思考的機會,讓其自己動腦筋思考問題,因為大腦不運動就會生鏽。那麼如何做才能使孩子動腦筋想問題呢?多湖輝認為應該尋找機會迫使孩子進入思考問題的狀態。人的大腦本來是很好用的,帶有節約思考的組織。比如,如果今天以與昨天相同的方法順利度過,那麼我們就不需要動腦思考什麼,只要以與昨天相同的方法就可以處理今天的事情。所以,我們的大腦之所以開始活躍,是因為今天遇到了用昨天的方法解決不了的事情。照這樣考慮,不知這個「節約思考組織」平時為我們做了多少好事。如果每人每天從刷牙開始到吃飯,對每件事都從頭到尾一一進行思考和處理,那麼即便有幾個腦袋也裝不下。因為對於習慣的事情不需要特殊考慮就可以做,所以可以把精力用於去應付我們身邊突然出現的新事態,並保持頭腦的清醒。由於這樣的理由,對於大腦來說,「節約思考組織」本來是很方便的,但是稍不注意也可能成為致命的問題。所謂的墨守成規是比癌症更可怕的疾病。一旦得了這種病,我們的頭腦就會生鏽、老化,即大腦迅速衰弱。乍一看,這種可怕的墨守成規的病,因為帶有與老化現象相似的癥狀,所以被認為是老年病的一種。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不論多麼年輕的人,甚至有的小孩也會患此種疾病。尤其是孩子得了這種病更可怕。因為孩子的大腦正處於發育階段,不經常使用大腦的人精神發育肯定比正常人遲緩,這是眾所周知的。據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對幼兒到成人的智力發育情況所做追蹤研究的結果表明,0~4歲兒童的智力發育程度完全可以決定18歲以前的智力最高值。即0~4歲期間智力直線上升的孩子,其以後也會保持這個速度,到了18歲高峰期時達到最高水平。相反,智力緩慢上升的孩子,到了18歲高峰期時,也完全處於低水平。並且,決定這個智力上升程度的絕大部分因素在於孩子周圍有多大的刺激,而促使孩子智力發育的大部分責任在於母親。開發智力工作做得越好,孩子的頭腦越聰明,在這方面也許對母親的要求過高了,但是所有的母親都應該成為「教育擔當者」。所謂「教育擔當者」即是設法給孩子創造有利於智力發育的思考機會,有目的地營造智力環境,使孩子的頭腦變聰明的具體操作者。為了讓孩子養成經常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問題的習慣,在說「好好想想」、「努力」之前,首先讓孩子自己認識到思考的意義很重要。與父母強迫孩子在學校獲得好成績相比,孩子希望認字,希望能夠閱讀電視節目表,這對於孩子來說更實際得多。孩子能夠自己確定這樣更具體的實際目標,才能產生想要認定的熱情。由父母一方施加的目標,就很有可能使孩子忘掉思考的重要性。對於簡單的問題,人們按照自己習慣的思維方式幾乎都可以得到解決。而當遇到用自己習慣的思維方式解決不了的難題時,就必須打破原有的思維方式,引進新的思維方式。並且,因為在處理容易的問題時,由於不知道是採用了自己的全部還是一部分想法解決的,所以就無法了解自己的實力。在處理疑難問題時,重新檢查一下自己思維武器的全部,有利於發現缺點和失誤。比如,某小學在帶學生到百貨店去買東西時,要求每位學生只能帶50日元,盡量用這些錢多買有用的東西。他們平時用50日元買一塊巧克力還常常不夠,這次拿50日元到高級物品齊全的老字號商店去用,使學生們感到不知所措,但過了兩個小時之後,他們左思右想終於想出了買許多東西的竅門,最後完成任務回家了。強行要求的作用恰恰可以發現孩子頭腦的靈活性。因此,多湖輝告誡家長們: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切勿代替孩子做出「結論」,對於孩子來說,遇到困難時恰好是思考的最佳機會。那麼這個時候父母是否做旁觀者呢?從旁邊做適當的指教是必要的,但卻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比如,當孩子在馬路上摔倒時,美國的母親只說三言兩語,然後,看著孩子直到他站起來為止。而日本的母親大多數會馬上跑過去把孩子扶起來。在非洲有的民族是模仿孩子,反覆與孩子一起摔倒,然而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也不去扶他。美國人以鼓勵的語言幫助孩子站起來;非洲人以父母摔倒後自己站起來的無聲的實際行動教育孩子,從側面幫助孩子自己站起來,決不像日本人這樣親自動手幫孩子解決困難。因為孩子具有自我思考的能力,所以大人只要讓孩子做好充分利用思考能力的準備就可以了,切勿代替孩子做出「結論」。19世紀的哲學家、教育家愛德華?謝根博士提出了順其自然地引導孩子提高思考能力的方法,即把物品的名稱分三個階段教給孩子。比如,把鉛筆、圓珠筆和毛筆拿給孩子看,第一階段首先拿出鉛筆,指著鉛筆對孩子說:「這是鉛筆。」第二階段是並排拿著3枝筆問:「哪支是鉛筆呢?」並讓孩子自己選擇。第三階段是拿著鉛筆問:「這是什麼?」這種以「這個」、「哪個」、「什麼」詢問孩子,讓孩子回答的方法即為「謝根三階段」,以這種方法反覆提問來便可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常常有人問多湖輝:「從幾歲開始教孩子學認字和算術比較合適?鄰居家4歲的孩子已經會寫全部平假名,而我家同年齡的孩子連自己的名字還不會寫,是否是智力低呢?」聽到這樣的詢問,多湖輝深切地感到自以為對孩子什麼都了解的父母,實際上什麼都不了解。人與人之間有很大的個人差異。而孩子的智力發育速度也因每個孩子的身長和體重不同而各異,在我們周圍,既有1歲半就能像大人一樣說話的孩子,也有過了5歲什麼話都不會說的孩子,這不是智力和能力的差別,而是語言發育速度快慢的區別。因此,對於從幾歲開始教孩子認字的問題,我們不能無視發育速度一概而論。父母必須懂得教孩子學什麼不是時期的問題,而應該看孩子現在對什麼感興趣。孩子開始感興趣的時候就是其學習的時機,對此沒有過早過晚的問題。第八部分 多湖輝:實踐教育法如何與孩子交流報紙、雜誌記者在採訪時有一個秘訣,即向對方提不用「是」或「不是」回答的問題。例如,「你是千葉大學的學生嗎?」「是,」,「是工學部嗎?」「是的,」這樣的提問,從對方那裡除了得到「是」與「不是」的回答之外,什麼也得不到。如果把問話稍微改變一下,問:「你認為千葉大學如何?」回答者在歸納自己意見找到答案之前,必須動腦思考。因此,一個優秀的採訪者,不會讓被採訪者進行誰都能回答的固定的答法,而是在誘導被採訪者發揮獨立性和個性。這種「採訪方式」在與孩子談話時也能發揮作用。多湖輝發現在母親當中,經常有人從開始就以限制孩子自由發言的語氣跟孩子談話,「那邊是郵筒吧?」這麼一問,孩子能夠回答的範圍就完全被固定了,沒有思考的餘地。在這種情況下,至少應該把「什麼」、「在哪裡」、「何時」、「為什麼」、「你認為怎麼樣」等作為能夠讓孩子回答的提問,這從增強孩子的思考能力、表達能力等方面來看,也是有作用的。不僅向孩子提問要講究技巧,對於孩子的問題,大人也要非常認真地回答。大多數人在跟孩子談話時,使用孩子的語言,似乎有一種把自己降低到孩子智力水平的感覺。特別是當孩子向大人提出荒唐的問題時,大人常常不由自主地笑起來,這樣會使孩子感到受到了嘲笑。有一次多湖輝在美國街頭看見一個約四五歲的男孩子,抓住一位留著亂蓬蓬鬍鬚的嬉皮士問:「對不起,你為什麼赤著腳走路呢?腳不痛嗎?」那位男子注視著孩子的臉慢慢地、像對大人一樣地說:「這是我的哲學,不想隔著鞋,想直接與地球接觸。」這個孩子像是終於理解了,於是小聲地說:「好,是哲學。」這個時候,這個孩子必定是切身理解了「哲學」這句話。所以,這位男子像對待普通大人一樣認真地回答問題,使孩子感受到了自己的提問得到了回答的價值。相反,如果大人採取不認真的態度,孩子的問題最終也得不到回答,很可能會導致孩子縮手縮腳。有時候,父母經常以為如果不能完整地回答孩子的問題有失身價,就容易把回答問題想得很複雜。因此,當孩子問自己不知道的問題時,大人就含混地回答說:「以後再告訴你吧」、「大概是這麼回事吧」;相反,對於自己會的問題就想全部告訴孩子。多湖輝則認為,大人即便是知道的事情也不能全部告訴孩子,因為這樣做會完全使孩子失去自我思考的餘地,對於孩子的提問只作邏輯性和科學性回答,這才是最佳回答。孩子到了3歲,每天都會提出「為什麼」、「怎麼辦」等一連串的問題,說明孩子開始萌發了求知慾,這個時候,父母首先應意識到不能馬馬虎虎回答孩子提的問題,而要盡量拿出合乎道理的解答方法。大人採用有邏輯性的、科學的回答方式,是想讓孩子能正確認識問題。但是在孩子看來,無論對其作什麼樣的回答,都不能全部消除其疑問,因此,大人就沒有必要一定堅持完全正確性。相反,大人可以反過來對孩子的提問進行「如果」的反問。通過這樣的提問和對提問的解答,必然會拓寬孩子的思維空間。這種辦法並不是對孩子隨意的提問馬上直接回答,而是讓孩子更清楚地認識自己所提問題的本身,並且啟發他自己找出答案。比如,對於孩子「為什麼夜裡必須睡覺」的問題,就可以反過來問:「那麼,你認為不睡覺會怎麼樣呢?」這個時候孩子就會自己思考「如果不睡覺會怎麼樣」的問題。因此就促使孩子從各個方面探討所產生的可能性,於是,孩子就想出了「不睡覺就發困」、「不睡覺就會疲乏」、「不睡覺早晨就起不來」等答案。這樣通過反問的方式,讓孩子對自己提出的問題思考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可起到暗示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的目的。第八部分 多湖輝:實踐教育法減輕孩子的心理負擔在孩子面臨學習和考試的負擔,以及不能順利應付考試時,做父母的應該想辦法減輕孩子的心理負擔。在這種情況下,大人在對孩子講話時,多湖輝希望父母思考一下「辦事靠會說話」這一問題。要想一想除了一再勸說「你要用功呀」之外是否還有別的辦法;除了「不要光看電視」之外,是否還有更好的說法。父母應找到比這幾句未加認真思考的話更尊重孩子心理的表達方式。某一雜誌上介紹過這樣一個例子。該雜誌對兩個犯同樣錯誤的孩子進行了研究,對其中一個孩子說:「這像是這個孩子犯的錯誤。」對另一個孩子說:「這不會是另一個孩子犯的錯誤。」那麼這個孩子肯定地說:「反正我會犯這樣的錯誤。」而另一個思考後說:「我為什麼要犯這樣的錯誤呢?」這麼一來問題就搞清楚了。因此,當遇到必須要對孩子說的問題時,作為母親必須要考慮根據孩子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採取讓孩子更能接受的說法。比如對學習負擔重的孩子可以採取「心理換位」的方法,減輕其負擔。但如果確定學習指標,當考試的日期一臨近,不愛學習的孩子就會突然產生壓力感。例如,讓孩子用一個月的時間做完有300道題的比較厚的習題集,或者是3天後就要考試,可是孩子還沒有充分地複習,這樣的情況就是如此。並且一旦這種壓力增大,孩子就很難以平靜的心理狀態坐下來讀書。在這種情況下,大人可以採用心理換位的方法對孩子進行說明。以前面的例子為例,比如說:「做10道題就可以了」「還有72小時的時間呢」。這樣做,就可以大大減輕孩子因300道題的數量之多和3日的數量之少而形成的心理負擔。表達同一個事實,只要變換單位來表達,也會使孩子接受的印象有一個180度的變化。多湖輝把這個稱為代理換算,是糾正孩子厭學時所廣泛採用的心理手法之一。多湖輝的父親是工作狂,所以父子的接觸並不太多。但是他的父親偶爾閑下來與他談話時,總是說:「看來你很努力,可是不要過於用功搞壞身體。」其實他並不太用功學習,面對絕對信任的父親,既感到羞愧,同時也大大激發了多湖輝「必須更加努力學習」的熱情。而現在的父親對孩子有一種不好的傾向。即對孩子管束得太多,他們對孩子的談話往往易於說成「你要給我……」的命令型。命令型是大人與孩子思想交流的單方面行為,並未考慮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主性。孩子勢必會出現逆反心理,而採取反抗的態度。聰明的父母在這個時候會想辦法改變一下說話的方式。此如,以「某某,如果你試著……如何?」來代替之,採用這種「建議型」也是一種好方法。只從形式上看這是在徵求孩子的意見,這樣做孩子必定會認真聽。並且,「建議型」是讓對方做出決斷,所以利於自然地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引導方法的策略之一,就是預先有意識地選擇提問的內容。不了解這種策略的人很容易被誘導。這種方法也可以用來引導孩子學習。比如,當發現孩子無所事事的時候,不說:「你說清楚是學習還是出去玩?」而可以一開始就問:「你從什麼時候開始學呢?」有一句格言說「欲速則不達」。為了讓孩子喜歡學習,同樣不能採取這種急於求成的方法。大人為了讓孩子儘快由厭學變為喜歡學習,對孩子毫不留情地說「你給我學習,你要喜歡學習」,這反倒給孩子造成心理負擔,使其越來越厭學。在這方面,與其說直接讓孩子學習,莫不如改變一下與學習沒有直接關係的狀態,使其在不知不覺中了解學習的樂趣,這樣不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負擔,是一條使孩子喜歡學習的捷徑。第八部分 多湖輝:實踐教育法消除成績所造成的壓力成績比別人稍微差的孩子,如果也認定「只有自己考試成績不好」,就會越來越討厭學習。並且產生不安感。如何引導有這種想法的孩子,父母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孩子有時會突然對學習失去興趣,成績也會急劇下降。這個時候,老師和家長的哪怕是輕微的怨言,都會挫傷孩子的學習積極性。當孩子知道一次或兩次考試失敗就會失去父母和老師的信任時,不只對學習,甚至學習以外的其他事情也會變得很糟糕。這種現象已屢見不鮮。這時候無論如何批評都無濟於事。父母需要做的是信任自己的孩子,暫時幫助他們忘掉學習的煩惱,對孩子所做的一切要大加讚揚:「媽媽相信你,你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的。」一些平時學慣用功、成績也相當不錯的孩子,也不能保證每次考試都能得高分。即使是平常學得很好的功課,如果運氣不佳,正好碰上自己感到棘手的問題,也可能會考得一塌糊塗。這時如果家長和老師只關心考試成績而對孩子大加訓斥,那麼孩子就會變得垂頭喪氣,轉而對學習失去信心。當孩子把考得不好的成績拿回家時,家長往往會不由得大發脾氣,指責孩子:「怎麼才考這麼點分?」這樣做會刺傷孩子的心,以至於使他們在做別的事情時也顯得不知所措。其實,考得不好受打擊最大的應該是本人,孩子會對自己能力不夠感到內疚。如果家長這時再火上澆油的話,只能使孩子的情緒更加低落,對自己完全失去信心。一些發展成為重大社會問題的中學生殺了全家的事件,其原因與這些少年對未來的不安和絕望密切相關。為了不使孩子對未來的希望破滅,為了使孩子感到未來不是夢,父母對孩子進行鼓勵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當父母看到孩子通知書上的成績不好時應如何對待呢?多湖輝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難辦的問題,希望通過下述一些考慮,採取一些不是抽象而是具體的辦法去加以解決。首先,對孩子成績不佳不應「且喜且憂」,而應以「有苦就有樂」來對待。父母與孩子一起為成績的提高而高興「一喜」是可以的,但對於討厭學習的孩子無論如何不能反覆表現出「一憂」,這樣會使孩子徹底失去信心,永遠無法改變討厭學習的心情。即使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也不要過於刺激孩子,要給其留有餘地。比如說「媽媽也有過成績不好的時候,有不好的地方也有好的地方」。即不是以「且喜且憂」,而是以「有苦就有樂」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的成績。如果這樣能消除成績所造成的壓力,孩子也就能自己消除心理負擔和自卑感了。對於討厭學習的孩子來說,成績單似乎是苦惱的最大根源。因為討厭就不學習,不學習成績就不好,因為成績不好就惹母親生氣,因為母親生氣孩子的成績就越來越不好。這可以說是最典型的「惡性循環」。在孩子決定是學還是不學之前,大人對成績單的評價對孩子是一種壓力。為了消除這種壓力,即使孩子把成績單拿回家,如果他自己不主動讓看,父母就不要硬去看。如果大人能這樣做,孩子一定會主動地把成績單拿出來給父母看的。表揚、斥責往往是在與什麼對象相對比之後才進行的。一般地,被認為不能成為「表揚」依據的「壞的分數」是什麼呢?當然,這也是與什麼進行比較之後才認為是「壞的」。這恐怕是與班裡的平均成績或本人平時的成績相比較,而得出的結論。然而,這種「壞的分數」決不能說就不能再成為「表揚的對象」。第一,上次如果取得了相當好的成績,這次很可能下降了。總而言之,得了滿分之後,下一次不可能再取得前一次那樣的成績。所以,不管取得多麼「不好的分數」,如果這個孩子的成績急劇下降,在設法對其進行鼓勵的時候,也可以選擇比這個分數更低的分數作為比較對象,鼓勵孩子說:「你總是說不好、不好,可是這與去年這個時候相比,就看出不知好了多少。」孩子考得不好,學習受到挫折時,與其進行不高明的寬慰和鼓勵,莫如對孩子談及與其狀況相同的「相同者」,這樣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即使孩子成績不好也要說「下次努力」,使其把目光轉向下一次機會,這是孩子的特權。可是,總是因為成績不好不斷受到責備而厭學的孩子,就只看到眼前的事。每當考試結束後回家的時候,孩子便又提心弔膽,擔心這次又將受到訓斥。為了使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大人有必要消除孩子從考場回來時的心理壓力,讓其把目光轉向今後。當選手在比賽中出現錯誤時,有的教練即使想發火也絕對不發火,極力忍耐著,而是對選手說「下一次努力就行了」。如果孩子情緒低落,就對其說「這是下一次飛躍的充電期」。曾經討厭學習的孩子一心想東山再起,如果硬拼一陣子,成績也會迅速提高。然而,一旦到了某種程度,就會令人難以置信地突然停止了上升,完全陷入一種停止狀態。認識片面的孩子可能容易認為「不論如何努力,自己也就是這種程度」,由於這種停滯,孩子又會再次回到討厭學習的狀態,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在心理學上稱這種停滯狀態為「起跳台」。把這作為下一個飛躍的開端,倒可以對此予以充分肯定,即是進一步前進的一個必然階段。如果換成孩子容易理解的話說,也可以將此解釋為一種「充電期」。所以,當孩子學習成績停滯不前時,大人就對孩子說「因為這是走向下一次飛躍的充電期,這是必然的過程」這樣讓其放心。同時,對認定「只有自己不行」的孩子,大人可以說「就是你母親,也曾有過無論如何學習成績也上不去的時期」。這時,家長應想辦法使孩子的目光轉向他的長處,增強他的自信心。只要有了自信,那麼自然而然地學習的興趣也會很快樹立起來。總之,最為重要的是,無論什麼時候家長都要相信孩子的能力。孩子的才能是無窮無盡的,自己也能把握住重新開始的時機。在此之前,家長不要著急,也不要怪罪孩子,只要你能對他好好呵護,那麼孩子討厭學習的情緒一定會立刻消失得無影無蹤。第八部分 多湖輝:實踐教育法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到處都有「學習」的機會。已經認識到這一點的老師們,正在儘力把教學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例如,某小學的老師給學生講工廠的傳送帶,讓學生自由提問時,有人就提出在傳送帶流水作業中途想去廁所怎麼辦這類意想不到的問題。這位老師非常重視這種日常生活中的疑問,為了不馬馬虎虎地回答,他把班裡全體學生提出的大大小小的問題歸納起來寫了一封信,寄給實際從事這項傳送帶業務的廠家。廠家也誠心誠意地回答了孩子們的問題。還有一位老師給學生講在車站工作的人的情況時,親自到車站借來各種各樣的工具,並且把教室布置成車站的樣子,老師裝扮成站長進入教室。孩子們非常高興,決定今後自己要到車站去做各種各樣的調查。通過這種方式他們感到,平時經常看到的車站和車站的工作人員也有許多有趣的地方。一般的家庭不必考慮這麼大規模的活動,可採取更簡單的做法。只要把學習滲入到日常生活中,不論多少都會有效果。通過這些無意識之中提供的學習機會,無論多麼討厭學習的孩子,也一定會逐漸對學習產生興趣的。比如通過讓孩子制定家庭旅行計劃,引導其對地理感興趣。在做暑假家庭旅行計劃時,可以簡單一些,讓其根據旅行目的地做一個旅行導遊介紹。為了完成這一任務,必定要翻地圖、查找教科書,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了地理知識,而且通過這項工作或許會使孩子逐漸喜歡上地理科目。在這個過程中同時給他一個策劃者的職務,擁有領導權,也會使其產生積極性,是一箭雙鵰的好辦法。有一位報告文學家說,他還在上小學時,就利用幫助父親剪報紙的機會開始關心社會問題。儘管一邊剪報一邊只能瀏覽自己會讀的字,但對於孩子來說也是學習。通過幫助父親剪報,知道父親仍在繼續不斷地學習,這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很大的刺激,這是一種很好的教育孩子的方式。人們常說「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成長的」。即使大人不特意說「要好好學習」,當孩子總是看到父母在學習的情景,也自然會受其影響而變得喜歡學習。像這樣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以實際行動做給孩子看,以此糾正孩子厭學的毛病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有許多父母從教育孩子的角度,考慮帶孩子到博物館去。但是過於注重「教育目的」,父母好像是盡義務陪孩子去的,孩子也感到沒有興趣。相反,父親如果一邊對孩子說「喂喂,快看,真厲害?」一邊與孩子一樣感興趣,孩子的眼裡也充滿著喜悅。例如,帶孩子到天文館去本來是好事,但有的父親卻對孩子說「你自己看吧」,父親卻打起了呼嚕。這樣一來大人即使想讓孩子對科學產生興趣,並想以此為契機使孩子喜歡學習,其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如果大人也真誠地感興趣,孩子的興趣也自然會放在學習上。家長們常常遇到這樣一種情況,大家在公司里七嘴八舌地談論加班的情況時,很少有人回家。然而當一個人走了,兩個人走了,最後只剩下很少的人時,剩下的人就會像雪崩似的扔下工作急急忙忙地踏上回家之路。在工薪階層中普遍存在著「不想只留下自己一個人工作」的心理。同樣,當孩子一個人在家裡學習的時候,很可能產生「為什麼只有我必須學習」的心理,這種心理會使孩子厭學。因此,反過來利用這種只能自己做的心理,也是糾正孩子厭學的方法之一。例如,如果每天規定讓家庭所有成員一起學習10分鐘,只要大家都做,孩子就不會有不滿情緒了。此外,要求孩子幫助做家務,打水、燒火、劈柴、掃院子等,對於孩子來說,將會比在課堂「學習」更有效果。以往,孩子幫助家人做家務,被視為是極為正常的事。這種幫忙與其說是為了父母,莫不如說也給孩子帶來鍛煉機會。這是因為幫忙對於孩子來說,不是單純過家家遊戲,而是真正的生活,必須認真做。孩子自然而然就學會了安排計劃,使家務活與學習時間調劑好。因為孩子不能偷懶不做,這也就養成了孩子的耐性。而今,由於家務事輕鬆了,沒有孩子幫忙大人也能做,有不少家庭也不讓孩子幫忙做家務了。可是,讓孩子幫助做家務,除了前面所提到的作用外,從心理學上講,對孩子的成長也大有幫助。這就是說讓孩子在家中擔當一定的角色,通過能做些家務而受到大人賞識的過程,是孩子在心中找到自我存在價值的契機。還有這樣的情況,有的精神脆弱的孩子,父母很長時間一直認為「這個孩子什麼也不會」。但是,有一天家裡來了客人,由於誰都沒有時間出去,就給這個孩子寫個紙條讓他拿著去買東西,結果他很圓滿地把東西買回來了。父母誇獎這個孩子「做得很好」。而從那以後,這個孩子再也不是什麼都不會的孩子了。買東西、掃地、幫助家裡做家務,樣樣都幹得很好。孩子就這樣找到了自我存在的價值。這種喜悅超過了大人的想像,並且也增加了孩子的上進心。從這一點來考慮,孩子想幫忙的時候,有些大人就阻止說「你別來插手」或「你與其干這個還不如去學習呢」,這種態度的惡劣是可以想像的。確實有時孩子幫倒忙,反而給父母添亂。可是,只因為如此,就把孩子的幫忙說成是「多餘的」,這不正說明父母的態度過於性急了嗎?第八部分 多湖輝:實踐教育法鼓勵孩子的技巧日本人在鼓勵別人時,往往只是說:「加油啊!」「好好乾!」之類,具體如何去做,卻隻字不提。這不僅是家長與孩子之間,在成人世界中也是常見的現象。公司總經理鼓勵自己的部下時常會這樣說。然而,只是簡單地說一句:「希望你好好乾。」對於那些一直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員工來說,今後如何努力才能更上一層樓?他們聽後定會茫然不知所措。這時候,如果能提出具體問題,那麼員工聽後就會清楚自己應如何去做,當天開始就可以努力工作。比如,分析一下公司的現狀以及指出存在的問題,或者為了增加銷量而對每個員工做出具體的指示。平時成績不錯的孩子,在考試中偶然只考了50分時,也存在同樣的問題。本人肯定也相當難過,這時如果再對孩子提出批評,那結果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這時候最好的做法是,不硬逼著孩子做出某種保證,而是要耐心地去鼓勵他,然後再幫他分析考試成績不好的原因。「誰都會有失敗。不要泄氣,下次努力就行。你肯定能考好的。沒關係,沒關係,不要想不開。」聽到這樣的鼓勵後,孩子肯定會暗下決心:「放心吧,下次我一定考好!」當孩子因成績不好而感到沮喪時,千萬不要再對他們進行責難,這是相信孩子的才能並且能使之增加的一個原則。一番鼓勵之後,然後冷靜地幫孩子分析一下為什麼只得了50分:「這次為什麼沒有考好?咱們來分析一下。到底錯在什麼地方?搞清楚了,下次就一定能考100分。你准沒問題。」讓他自己對所出現的錯誤進行反省。經過這樣的分析,找到並解決了以往不明白的以及出差錯的地方以後,那麼下次考試得100分就輕而易舉了。總之,不要一味地亂鼓勵或者逼迫孩子,最理想的做法應該是坐下來同孩子一起討論問題的所在,告訴他們怎樣做才能取得好成績。古代有一個常勝將軍,打勝仗對他來說已成為家常便飯。當有人奉承他:「你將作為戰略家而載入史冊。」他不以為然,一點也不感到高興。可是有一次,有人誇獎他的鬍鬚非常漂亮時,他卻高興得喜笑顏開。將軍自己肯定沒有注意到,可是在他的潛意識中,一定認為自己的鬍子非常漂亮,因此當有人稱讚他的鬍子時,他才會高興萬分。對孩子進行表揚時也一樣。只在孩子考了100分時才說上一句:「考得不錯。」那麼,孩子認為這時受表揚是理所當然的,絲毫不感到意外。如此一來,即使以後總得100分,那麼孩子的上進心也會慢慢消失。不過我們可以換個方法去表揚孩子,要抓住要點或者「投其所好」地進行表揚。比如:「今天確實不錯。我一直看著表,你今天學習了兩個半小時。」這樣的話,孩子聽了會從心底感到高興和激動,他們會覺得媽媽真是無微不至,連這些方面都注意到了。相反,抽象地對孩子進行誇獎,反而使孩子對父母失去信賴感。有位母親說,當她責備孩子時能痛痛快快地說出來,而在表揚孩子時,雖然擺好了架勢,卻不知說什麼好。與責備相比,因為誇獎是肯定孩子做的事,許多父母認為不需要許多技巧。實際上同樣具有一定藝術性,如父母都喜歡誇獎自己孩子畫的畫,這本身是件好事。但是,如果誇獎的方式太隨便,反而會起到如同貶低的作用。例如,對孩子畫的畫說「像畢加索一樣,參加比賽也能獲獎」,這種誇獎的方法則會令孩子掃興。即使不是母親,不論誰講這樣的誇獎的話,就如同露骨的吹捧一樣潛在的意思卻是「你的畫就那麼回事」,讓孩子無法接受。正確的方式是可以評價這幅畫中令人感動的地方,比如講「這個天空的顏色很有意思」,或「這個臉畫得很像爸爸」,懇切地進行適中的評價很重要。並且,不是對這幅畫畫得好的結果進行評價,而且應當指出孩子的畫與以前相比有什麼樣的進步,以及孩子如何進行了努力等方面,促使孩子產生更加努力的積極性,這可以說是高明的誇獎方法。如誇獎說「你比以前畫得更好了」或「這樹的葉子畫得很細緻、很好」等等,總之,只有父母進行這樣極其細緻、周到的評價,才能增加孩子對母親的信任,也更能增加評價的效果。不論對什麼事,只是口頭上隨便誇獎幾句,反而易於造成對孩子心理的傷害,這一點大家要認識到。第八部分 多湖輝:實踐教育法批評孩子的技巧不訓斥孩子的家長是不稱職的家長。在成長的過程中,從來沒有挨過家長批評的孩子,即使參加工作進了一家公司,毫無疑問,他也會馬上辭職的。因為他根本就不習慣被人批評,受到上司的強烈批評以後,就會不知所措,進而提交辭呈,不打招呼就憤然離去。這類現象時有發生。家長應該批評孩子,這是古今中外鐵的法則。孩子在被批評的過程中,學會辨別是非,學會區分哪些事情是好的、哪些事情是壞的。如果孩子做錯了事情不聞不問,那父母就有問題了,是不稱職的父母。批評孩子就要認認真真地去批評,那些怕招致孩子討厭而對批評與否猶豫不定甚至為此感到煩惱的家長應該受到指責。只有對孩子的所作所為敢於直言,對就是對、錯就是錯的家長才會受到人們的尊敬。但是,如何批評才能達到既改正孩子缺點,又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的目的,其中有許多需要學習的技巧。首先,批評孩子,應該保持冷靜的態度,向他講道理,以理服人,而且自己的立場也要始終如一。批評固然是好事,可是莫名其妙地批評訓斥孩子卻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另外,同樣的事情今天批評他了,到了明天卻不去管教,這樣的做法也不值得提倡。家長應該立場堅定,一如既往地教導孩子什麼是「是」、什麼是「非」,不應該有絲毫的放鬆。其次,批評孩子要有分寸、方法得當。多湖輝舉了上中學時一次挨批評的例子:他曾因不滿學校的嚴格管理,做出了夥同他人一起破壞學校部分校舍的荒唐之舉。學校的規章制度非常嚴格,所以他已做好了退學的思想準備。而校長卻把他們召到校長室,流著眼淚說了下面的一段話:「太令人遺憾了。我現在什麼也不說,想必你們也在反省自己吧?希望你們能再一次反思一下自己所做的事情。」校長寬宏大量的批評,深深地刺激了學生們,使他們進行深刻的自我反省。因此,採用什麼樣的批評方式非常重要,它既能使孩子的才能得到提高,反過來也能使之下降。所謂的批評即是試圖改變對方的想法、態度和行動。如果對方只是不服或者完全當成耳旁風,不予理睬的話,那批評就毫無意義了。如果抱著真誠的態度去勸說別人,那麼聲音自然而然就會小下來,態度也就不會那麼急躁。對方所希望的不是嚴厲的斥責,而是冷靜地說服的態度。因此,多湖輝一直主張:「批評時要正襟危坐。」進行重要的批評時,任何人都要端正姿勢,創造一種嚴肅的氣氛。若把自己嚴肅認真的態度傳達給對方的話,孩子們肯定會「正色傾聽的」。而且,不能單方面地命令孩子如何去做,而要採取一種理解孩子的立場、傾聽對方意見的具有包容性的態度。俗話說:「強盜也有三分理。」不論做了多麼荒唐的事情,都應該有其原因。問清這些原因並予以理解是能讓孩子接受批評的先決條件。孩子上了初中、高中後,他們的身體塊頭要比母親大得多。即使想大聲威懾他們,恐怕也做不到。有的家長在批評孩子時甚至會竭盡全力的大聲喊叫,甚至暴跳如雷。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你大聲批評他,他肯定會用更大的聲音來「回敬」你。這樣,別說孩子不會對自己的錯誤進行反省,甚至會因為噪音太大而招來鄰居的抗議或被要求賠償。另外,規勸孩子的朋友,也是管教自己孩子的良機。直接責備或警告孩子,往往會引起孩子的反感,達不到管教孩子的目的。這時,可以利用孩子的朋友來提高管教的目的。比如,當孩子帶小朋友來家裡玩兒,做惡作劇或不懂禮貌時,一般家長礙於面子不願多管教。這些顧慮其實大可不必。不管是誰的孩子,做得不對,都應該毫不客氣地進行批評。這不僅對對方有好處,對自己的孩子更有幫助。因為看別人挨罵,比自己直接挨罵更能受震動。參照一般人的心理,我們就能理解這一點。在公司對新進職員進行教育時,上司不會逐一點名批評,而是找一個典型來進行訓斥,以「殺一儆百」的手段達到警告全體的目的。這種間接的批評比直接批評更能產生深刻印象。也就是說,通過第三者接受的刺激比自己直接接受震動更大,心理學上稱之為「潛移默化」現象。比如,當老師批評班上一半的學生時,另一半學生除了感到慶幸外,還會產生被稱讚的感覺。至少大多數孩子會提醒自己不要犯錯誤挨批評。老師雖然沒有直接批評他們,卻產生了更好的效果。這種「潛移默化」的效果不僅出現在批評時,也出現在表揚時。當一個人受到表揚時,其他人會產生被批評的感覺,這樣能從反面加深感受。總之,這種「潛移默化」的效果,可使間接刺激大於直接刺激,而且效果顯著。大膽批評別人家的孩子,就是上述手段在教育心理戰術中的靈活運用。第八部分 多湖輝:實踐教育法孩子做了錯事後一般人認為,孩子犯了小錯可以不問,犯了大錯就必須加以批評,其實正好相反。多湖輝上中學時曾有過這樣的經歷。有一次發下考試答卷,發現自己的數學成績比預想差得多,心裡大吃一驚。記得考試時,除一道題沒答上之外,其他都答得很完整。看完試卷之後才明白,自己因計算錯誤丟掉了好多分。老師發完卷子後說了這麼一段話:「看了你們的答卷,發現你們太馬虎了。有的前半部分都對了,最後卻寫錯了答案,還有的把加減弄反了,像這種本不該錯的錯誤太多了,現在,請大家馬上把錯改過來,否則將會一錯再錯。養成粗心大意的習慣,後果將不堪設想。」老師這句話的含義是,無意中犯的錯,是最容易被人忽視的。管教孩子時也應如此。孩子的判斷能力遠不及大人成熟,他們時常會犯錯誤。但是,即使是孩子,也具有區分好壞的基本判斷能力,如果犯了嚴重的錯誤,內心深處一定會有所察覺。雖然不知原因,他也會自問是否做錯了。雖然意識到自己錯了,但一旦有人指出來,人們就會產生反感,並有可能將錯就錯下去,這點大人小孩都不例外。就說上高中的孩子吧,只要家長勸說他們努力用功,他們必會頂嘴說:「知道了,別再啰嗦了!」然而,說歸說,他們還是不肯用功,有時甚至會故意地跑到外面去玩。小孩子也是如此。即使知道自己錯了,如果父母在一旁呵斥,剛剛萌發的反省心也會一下子化為烏有,進而產生反感,破罐子破摔,如此就會帶來相反的效果。當孩子遭到較大挫折,換句話說,當孩子處在成長的關鍵時刻時,父母當場數落,不如給孩子留下自我思考的機會,等事情過後,再慢慢細問「那件事怎麼樣了?」「當時覺得很困難吧?」有了反思的機會,孩子才有可能從各個角度去檢討錯誤,並從中吸取教訓。相反,當孩子犯了小錯誤,就應「隨時確認」及時給予批評警告。有時,孩子未必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如果不加以糾正,小錯很可能演變成大錯。因此,不斷糾正小錯誤,才能做到防患於未然。父母真的動怒,孩子也會認真的接受。所以,大人在責備孩子之後,一看孩子垂頭喪氣的樣子,心裡就會感到很不安。更何況由於激動說出傷害孩子的話時,更擔心會給孩子造成壞的影響。因此,有的母親反而對孩子表示道歉,說「剛才媽媽對你的責備過分了,真抱歉」。但這會起到相反的效果,因為像這樣以道歉否定訓斥和自己,會使孩子學會對付父母。父母若是反覆這樣做,也會被孩子瞧不起,認為批評指責只不過是媽媽一時感情衝動而已。據某小學五年級的一位女學生介紹說,被媽媽責備之後媽媽說「剛才是媽媽不好」,這令她感到非常不快。孩子也完全知道被大人嚴厲斥責是因為自己有被斥責的原因,沒有反而讓大人向自己道歉的理由。大人應堅持因為真的生氣了才責備孩子的姿態,沒有必要不正常地向孩子道歉,否則就失去了父母講話的權威性,孩子將會無視父母的話。如果大人真的意識到責備過火了時,也許會說「我批評過火了,很抱歉」,但此時要附加「可是」,來說明批評孩子做錯的地方本身是對的,不讓孩子認識到這一點,特意進行的管教也便失去了效果。責備之後的善後工作,直接關係到訓斥效果的好壞。孩子做了錯事對其進行訓斥,這是父母理所當然的職責,但訓斥並非好事。訓斥之後的善後工作也非常重要,可以說從善後工作中能看出訓斥方法的好與壞。這裡談一談善後工作的訣竅。三洋電機前副總經理後藤清一先生,曾在已故的松下幸之助手下長期工作,後來據後藤先生介紹,松下幸之助對部下的責備方法有其絕妙之處。有一天,松下先生得知後藤犯了點小毛病後如烈火般地盛怒,他一邊用捅爐子的火棍梆梆地敲著地板,一邊訓斥。可是當他訓斥完了之後,馬上又把敲彎了的火棍給後藤看,說「拚命地訓斥的時候,把火棍弄得彎成這個樣子,你能不能給我弄直」?當後藤一把將火棍弄直後,他又呵呵地笑著說「啊,你的手還是很巧的,比原來還好」,又高興起來。可是後藤原本想「讓我這樣的大男人出醜,我就辭職了吧」,一見此情景一下子消了氣。第八部分 多湖輝:實踐教育法鼓勵孩子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許多家長向多湖輝諮詢時說:「我為我家的孩子鬱悶不開朗,為不知道他想要說什麼而感到為難。」一經了解,才發現真正的原因在家長自身。在這些父母當中,有不少在孩子講話時,常常會不耐煩地責怪孩子說:「你想說什麼?給我痛快點兒。」這些父母雖然是要求孩子「說話清楚些」,但往往這種想法起到相反的效果。性格不開朗的孩子說話不清楚,尤其是與別人接觸時更為緊張。這種情況實際上與學習英語會話的日本人的情況相似。在這時候施加壓力說「你說清楚些」,孩子就會越加變得縮手縮腳起來。首先,重要的是要對孩子想要說的話表示感興趣,表現出十分認真的態度,這會使孩子對父母產生親近感。並且,大人一邊聽著孩子講話,一邊深深地點頭說「是嗎?」這樣故意打打幫腔,表示「你說的我都明白了」的意思,這很重要。因為如果孩子一旦認為自己講的話被父母接受了,就會對說話產生自信。常聽到有的媽媽唉聲嘆氣:「我家的孩子都上小學一年級了,可還是笨嘴拙舌的,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怎麼辦呢?」一般來講,女孩成熟較早,大部分口齒伶俐,而男孩中有相當一部分不擅表達,笨嘴笨舌。根治這一缺陷的靈丹妙藥仍就是自信心。孩子笨嘴笨舌,做媽媽的常常為此感到焦躁和不安。甚至有的在聽孩子講話時,看到他痛苦的樣子,就截斷話頭,替孩子把想說的話說完。這樣一來,反而只會加劇孩子表達的困難。對於不善言辭的孩子,家長要為他樹立起想表達的自信心。好不容易想說什麼時,父母卻著急打斷,孩子說話的機會就會被剝奪。在體味不能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對方的痛苦中,孩子就會對說話失去信心,變得更加笨嘴笨舌了。對於笨嘴拙舌的孩子,家長還應學會好好聽他表達,這一點尤為重要。孩子說話時,要努力聽、側耳細聽。等孩子說完後,可以對他說:「你是想說……吧?我都聽明白了。」然後用合適的辭彙糾正
推薦閱讀:

幼兒園小班教學反思
.魏書生教學生批改作文的方法
尤西林|圓善與時間:康德倫理—宗教學的現代性
【教學收藏】北舞古典舞身韻《橫擰》《旁提雙晃手》
八、佛法的教學藝術

TAG:教學 | 教學法 | 歡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