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本草養正堂談養生:養正七論之整體論

本草養正堂認為整體論是中醫養生的基礎。本草養正堂比喻人體是一個有機結合的整體,可惜的是現在科學把它肢解了;本草養正堂發現與現代科學不同的是,中醫自古以來堅持整體論。《黃帝內經》認為人體各部——外而四肢百骸,內而五臟六腑,彼此聯繫,相互制約,形成一個以臟腑為核心,經絡氣血相聯繫的統一有機整體。本草養正堂指出《黃帝內經》還詳細描述了五臟之間的聯繫,提出了臟與臟之間相生相剋的理論——依照五行學說,將五臟分屬於五行,肝屬木、心屬火、脾胃屬土、肺屬金、腎屬水。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腎水;腎水生肝木。相剋為,肝木克脾土;脾土克腎水;腎水克心火;心火克肺金;肺金克肝木。由於五臟間的相生,所以五髒的生氣才會生生不已,又由於五臟間的互相克制,所以又不會生而無制,從而保持五臟間的平衡。

本草養正堂認為正是由於人體是一個以臟腑為核心的有機整體,所以中醫治病不針對病,高明的中醫擅長把握全局調整身體五臟平衡。一旦身心平衡,疾病可不治而愈。可惜的是一般中醫師的眼光僅在治病,就事論事已無真正中醫的本色。往往解決了局部又打破了整體平衡。所以經常有人抱怨喝了幾年中藥湯卻不見效果。為了便於讀者朋友對人體這一有機整體有進一步的認識,下面本草養正堂將人體這一整體的核心——臟腑中五臟之間的臨床關係簡述如下:

本草養正堂簡述心與肺的關係:心肺共處於上焦,為嬌臟,極易受損。心主血,肺主氣,心肺相佐,共司人體的血液循環。心氣足則肺氣充沛,肺氣充沛則而循環正常。反之肺氣不足就影響血液循環,心功能不好影響呼吸。人病危的時候往往是心肺衰竭。

本草養正堂簡述心與腎的關係:心居上焦屬火,腎居下焦屬水,在正常情況下,兩者互相聯繫,保持協調,即「心腎相交」「水火相濟」。如果這種正常關係被破壞,就會出現心煩失眠、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等「心腎不交」癥狀。

本草養正堂簡述心與肝的關係:心主一身之血脈,肝有貯藏和調節血液的功能,兩者關係密切。若心血不足,以致血虧肝虛,出現「血不養筋」, 可見筋骨酸痛、拘攣、抽搐等症。

本草養正堂簡述心與脾的關係:脾的運化需要心血的滋養與心陽的推動,而心的功能也需要脾輸布水谷精微滋養。其次,心主血液的運行,脾有統攝血液的功能,故心脾的關係密切。臨床常見有「心脾兩虛」, 表現為心悸健忘、失眠、面色萎黃、食減、便溏等症。肝與脾的關係:肝氣太旺或脾氣虛,都容易出現「肝木乘脾」(肝胃不和),表現為肋痛、胃痛、腹脹等症。

本草養正堂簡述肝與肺的關係:正常情況下,肺金克肝木,但在病理情況下,則往往肝反克肺。例如:肺氣本虛,不能制肝,因而肝氣上逆,則肺氣肅降受阻,而見胸隔脹滿不適。又如:肝火過盛則灼肺,出現易怒、胸肋痛、乾咳、或咳嗽、咳痰而等所謂「木火刑金」的癥候。

本草養正堂簡述肝與腎的關係:肝腎關係密切,中醫有「肝腎同源」之說。肝依賴腎水滋養,腎水不足,則肝陰不足,陰虛不能斂陽,就會肝陽上亢,出現頭暈頭痛、血壓高症。

脾與肺的關係:肺依賴脾運化水谷精微進行滋養。臨床上對肺氣虛的病,有時用補脾益肺的方法治療。本草養正堂簡述脾與腎的關係:脾的運化有賴於腎的命門火(腎陽)協助,故命門火不足可導致脾的功能減弱,出現腹瀉。此外脾能制腎水,若脾虛運化功能減弱而不能制腎水,則腎水泛濫,出現水腫。

本草養正堂簡述肺與腎的關係:肺主氣,腎主納氣,腎可助肺氣之肅降。若腎虛不能納氣,則見喘促。臨床上由腎虛而致的哮喘,需從補腎進行調養。

本草養正堂上述所講的五臟之間的關係,體現了人是一個有機結合的整體這一特點,也體現了中醫文化整體觀的思維特點。幾千年來的醫學實踐證明,《黃帝內經》對人體的這一認識才真正符合人體的真實情況,是正確而科學的。

推薦閱讀:

【視頻】盧氏養生太極拳—盧恩慶
喝湯養生的學問
按摩足底反射區真的能養生嗎?
立冬補陽多做艾灸 6大養生穴位艾灸怎保健
道家養生功法集要

TAG: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