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簡述三武一宗法難 作者:中觀

簡述三武一宗法難
作者:中觀文章來源:不詳點擊數: 138更新時間:2009-4-12

  弘傳二千多年的佛法,在華夏的歷史長河中,曾經遭受到大風大浪的摧殘,其中重要的四次,即為北魏太武帝廢佛、北周武帝廢佛、唐武宗廢佛、後周世宗廢佛,也便是史稱的三武一宗法難。佛法受到這四次打擊,其損失是巨大的;所應吸取的教訓,也是很多的。  首先,我們應該從華夏的歷史長河中,把那四艘被擊沉的法船撈起,看看是如何被擊沉的?又是被誰擊沉的?  一、北魏太武帝廢佛  建立北魏政權的鮮卑族拓跋部在入主中原的過程中,曾積極地篤信佛教,據《魏書·釋老志》的記載:「世祖初即位,亦遵太祖、太宗之業,每引高德沙門,與共談論。於四月八日,與諸佛像,行於廣衢,帝御門樓,臨觀散花,以致禮敬。……」由於太武帝「富於春秋,……銳志武功,每以平定禍亂為先」。所以,「雖歸宗佛法,敬重沙門,而未存覽經教,深求緣報之意。」並且在當時,民族矛盾的激化,也使統治者想進一步爭取漢族地主階級的合作以緩和矛盾,鞏固統治,這也是後來北魏太武帝逐漸尊崇儒家,聽信道家而排斥佛教的政治原因。  關於太武帝廢佛的原因,在《魏書·釋老志》中列有:  1.帝雖敬重佛教,但自幼已諷誦老莊;  2.專念武功;  3.相信道士寇謙之的清凈無為,得證仙化之術;  4.信謀臣崔浩的諂言,認佛教為虛誕之說;  5.發現沙門在長安寺中專橫於酒;  6.發現長安寺有寄藏弓矢矛盾及寶物。  綜上述諸多原因,太武帝於438年下令50歲以下的沙門一律還俗;於444年又下令禁止官民私養沙門;445年,下廢佛詔,詔書的意思有三個:①佛教來自外域,「不本人情」;②由於佛教盛行,「政權不行,禮義大壞」,招致歷代喪亂;③「除偽定真,復羲農之治」,徹底取締佛教,殺盡沙門。  「諸有佛圖、形像及胡經,盡皆擊破、焚毀;沙門無少長,悉坑之。」(同上)北魏太武帝採取的廢佛手段是非常劇烈的。太武帝廢佛使佛教在其發展的歷史上第一次遭到了極為沉重的打擊。  不過,就在太武帝肆意廢佛時,篤信佛教的太子跋晃,卻在暗中保護佛教。因此,魏境佛教並未遭到徹底毀滅。等到崔浩被誅,「帝頗悔之」。因而,幾年以後,「禁稍寬弛,篤信之家,得密奉事;沙門專至者,猶竊法服,誦習焉」(同上)。到了文成帝即位,便又大力興復佛教了。  二、北周武帝廢佛  北周武帝為了「富國強民」,便採取了廢佛的政策。周武帝的廢佛,與佛道二教為爭奪權勢而進行的鬥爭也有直接的關係,道士張賓和原為佛教徒、後改奉道教的衛元嵩對周武帝的滅佛起了重要的作用。據有關記載,周武帝的「信道輕佛」,與衛元嵩,張賓的「唇齒相扇,惑動帝情」,聯合一致,共同排佛有密切的關係(參見 (廣弘明集)卷八《辯惑篇》)。  北周王朝雖也多「好佛」者,但周武帝卻重儒術,信讖記,為了消滅北齊,統一北方,他「求於僧眾之間,取地於塔廟之下」(曇積 《諫周祖沙汰僧表》)。周武帝廢佛的借口就是迷信的「黑衣膺王」 讖記說。這種讖記是自周勃興十數年前流傳天下的,而為政者所最關心的國家興亡的關鍵。  據《廣弘明集》卷七(敘列代王臣滯惑解)所載,衛元嵩在奏文中並沒有徹底否定佛教,而是認為當時的佛教界盛建佛像、寺舍,耗費民眾的財力,是違背以「大慈為本」的佛教精神的。他的奏文有這樣三點內容:  一.寺塔佛像無益於治國安民,應當廢除。  二.徹底改革佛教,寓佛教於國法世俗之中。  三.通過經濟措施來改變佛教界的貪婪腐敗之風。  衛元嵩的奏文共列為十五條(《佛祖歷代通載》卷十謂有十一條):勸行大乘,勸念貧窮,勸舍慳貪,勸人發露,勸益國民,勸獠為民,勸人和合,勸恩愛會,勸立市利,勸行敬養,勸寺無軍人,勸立無貪三藏,勸少立三藏,勸僧訓僧,勸敬大乘戒。以上介紹的,只是奏文的一部分內容。衛元嵩的本意是按照他對大乘佛教的理解對佛教進行改革,認為「勸行平等,非滅佛法;勸不平等,是滅佛法」。  開始,周武帝只是釐定儒、釋、道三教的先後,還未斷然反佛。到了建德三年(574年)五月,周武帝方才下詔「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俗。……」(《周書》卷五《武帝紀上》)周武帝廢佛,拉道教作了陪榜。建德六年(577年),武帝滅齊後,召沙門宣布廢佛理由,並下令盡毀齊地佛教,將四萬所寺廟充為第宅,命僧尼近三百萬人「皆復軍民,還歸編戶」(《歷代三寶記》卷十一),一切經像皆毀之。  為了毀滅佛教,周武帝還曾連續召開了幾次御前會議,進行了反覆的討論。在此之前,周武帝也曾受道教符籙,甚至身披道人衣冠。這樣尊儒、崇道的周武帝,便最後下定決心滅佛了。  其結果是:「數百年來官和佛寺,掃地並盡!融刮聖容,橫燒經典。禹貢八州見成寺廟,書四十千,並賜五公,充為第宅;三方釋子,減三百萬,皆復為民,還為編戶。三寶福財,其貲無數,薄錄入官,登即賞費,分散蕩盡。」(《續僧傳》卷二三《靜藹傳》)  由上所述可知,北周武帝的廢佛與北魏太武帝的暴力殘殺有所不同,他雖毀壞寺塔,焚燒經像,但並不殺害佛教徒,只是命令他們還俗而已。  三、唐武宗廢佛  唐武宗會昌年間的廢佛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佛教稱之為「會昌法難」。武宗廢佛除了經濟與政治方面的主要原因之外,與武宗本人崇尚道教的成仙長生之術以及道士趙歸真、劉元靖等人的煽動也有直接的關係。武宗滅佛是唐代佛道鬥爭的表現之一。  分析武宗廢佛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階級原因:入唐以來,由於得到了朝廷的大力扶植,佛教有了很大的發展,因而佛教的勢力和影響,也就越來越大。正如武宗廢佛敕里所說的「僧徒日廣,佛寺日崇,勞人力於土木之功,寺人利於金寶之飾;……壞法,害人,無逾此道!」(《舊唐書》卷十八上《武宗本紀》)說明僧侶地主勢力,已經發展到威脅以皇帝為代表的世俗地主利益的地步了。「壞法、害人、無逾此道!」——「壞」世俗地主之「法」,「害」世俗地主之「人」,莫此為甚了。因此,必須採取斷然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  二、個人原因:唐武宗本人是迷戀道教的「長生」偏術的,所以非常討厭佛教。武宗在藩時,就很喜歡道教鼓吹的那一套「長生之術」。即位不久,就召集道士趙歸真等八十一人到宮裡,在三殿修「金籙道場」,武宗親到三殿,於「九天壇」受「法籙」。會昌五年(845年)正月,武宗還敕建「望仙台」於南郊,七月「功畢」,「望仙樓」及廊舍共五百三十九間。以道士趙歸真為右街道門教授先生。封衡山道士劉玄靜為銀青光祿大夫、崇文館學士為之治崇玄館,置吏,鑄印。武宗本名澶,道士們對他說,唐以「土」德,宜火不宜水,於是就於會昌六年(846年)三月,下詔改名炎。武宗本來對佛教就沒有好感,再加上趙歸真、劉玄靜等人從旁煽動,就更增加了他對佛教的厭惡。  基於上述兩個方面的原因,武宗便決心廢佛了。  武宗於會昌五年(845年)採取了大規模的滅佛行動。四月,敕祠部檢括天下寺院及僧尼數。七月,下敕並省天下佛寺,對所留寺院與僧尼的人數都作了嚴格的規定,其餘僧尼,皆勒令還俗,所有非保留的大小寺院,一律限期拆除,寺院財產統統沒收。八月,武宗正式下詔廢佛。在詔書中,武宗一方面陳述了佛教的流弊,表明了他廢佛的理由和決心,他說:  朕聞三代以前,未嘗言佛,漢魏之後,佛教浸興。是由季時,傳此異俗,因緣染習,蔓衍滋多,以至於蠹耗國用而漸不覺,誘惑人意而眾益迷!洎於九州山原,兩京城闕,僧徒日廣,佛寺日崇,勞人力於土木之功,奪人利於金寶之飾,遺君親於師資之際,違配偶於戒律之間。壞法、害人,無逾此道。……朕博覽前言,旁求輿議,弊之可革,斷在不疑。……懲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濟人利眾,予何讓焉(《舊唐書·武宗本紀》)!  另一方面,武宗又宣布了這次廢佛所取得的實際成果:  其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收充兩稅戶,拆招提、蘭若四萬餘所,收膏腴上田數千萬頃,收奴婢為兩稅戶十五萬人(同上)。  由此可見,這次對佛教的打擊確實是十分沉重的,它的影響也是相當深遠的。  雖然不久即位的唐宣宗,在大中元年(847年)閏三月,即下敕恢復佛教,但是,劫後餘生的佛教,已經元氣大傷,今非昔比,從此就走上了由盛而衰的下坡路,除了少數宗派,如禪宗、凈土宗外,幾乎都是一蹶不振。  四、後周世宗廢佛  五代十國時期,南北各割據政權一般都奉行崇道的政策。例如北方的後唐庄宗李存勖不但召道士程紫霄人內殿講論,而且還任命了一個整天煉丹服藥的豆盧革為國家的宰相,南方的吳越、後蜀,南唐等統治者也都對道教給予了相當的關心,有的為道士修建道觀,有的親自為道經作註疏,在統治者的支持下,道教在這個時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特別是道經的搜集整理工作有了很大的進展。而佛教在這個時期卻出現了不同的情況。南方由於社會相對安定,帝王又多熱心佛教,因而佛教在建寺、造塔、寫經與度僧等方面仍有發展。而北方由於戰亂時起,社會動蕩,政局不穩,各個政權為了維護統治,都需要將沉重的賦稅負擔壓到廣大勞動者身上,而佛教寺院卻往往成為那些不滿現實和不願承擔捐稅者的躲避之處。  因此,北方各政權對佛教都採取了比較嚴格的限制政策。周世宗的廢佛則是這個時期最有影響的一次抑制佛教的事件。  周世宗即位以後,鑒於寺僧的泛濫影響了國家的賦稅,曾於顯德二年(955年)對佛教進行了淘汰,「敕天下寺院,非敕額者悉廢之,禁私度僧尼,……禁僧俗捨身,斷手足,煉指,掛燈,帶鉗之類幻惑流俗者」(《資治通鑒》卷二百九十二)。並規定「悉毀天下銅佛像以鑄錢」(《新五代史》卷十二),民間保存的銅製佛像限五十天內上交,若過期隱匿不交,滿五斤者,其罪死;五斤以下者,論刑有差。  周世宗的這次廢佛,史書中沒有關於屠殺佛教徒的記載,它具有對佛教加以整頓的性質,因而還保留了上千個寺院和上萬名僧尼。雖然如此,由於當時北方的佛教已經是在勉強維持,經此波折後,就更顯日益衰落了。  四艘沉船我已一一撈起,前因後果我也一一表過。疼只痛那些帝王,怎能稱得上大智大勇,不過是些小肚雞腸的凡夫罷了。他們並沒有深研明究佛法的妙理,只是旁聽側引了一些圖謀不軌的人的瞎話,就輕易地去對佛法大加肆虐、誹滂、廢棄,這是多麼愚昧的舉動呀!這一舉動並不能使佛法毀滅,反而,還會使佛法更加興旺、發達——如在唐朝,從開唐的李淵就一直以道教教主李耳之後自居,並且對佛教是一向有廢除之心,還有一些舉措,但佛法在唐卻是興盛一時,可謂是盛唐之佛法隨盛。  反之,我們在上述的諸件法難中,也應吸取一些教訓,如:  一、在自身修養和教義教理上,要加強培訓。  二、在金錢方面與物資享受上,要明確佛法的真諦,勿以俗諦去對待。  三、戒是無上菩提本,戒興法興,戒亡法亡,釋迦佛遺訓戒為我師。有戒,可防非止惡;有戒,可趣向菩提;有戒,釋迦言教可傳。  四、應發揚佛陀的平等精神,以平等慈悲的濟世精神去弘傳大法,才是興教之門路。  以上四點,雖說不能完整地說明佛法的現時缺處,但吾人要能發揚光大,也無難可表啦!

推薦閱讀:

峨眉臨濟宗丹醫宗法(部分)
大六壬發三傳—九宗法之伏吟
密宗法義精要! 作者:根桑澤程仁波切著
禪宗法脈記要

TAG:宗法 |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