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解讀(摘抄)
06-29
人性的解讀 作者:港灣人性的解讀(1)目 錄 前言 第一章 人性與物理 大自然創造了我們這個世界,並使萬物和諧相處,就是賦予了萬物以靈性和特性。人作為萬物成員之一,也就與萬物有著神秘的相似和溝通,這主要是我們如何去破譯的問題。因此人類的預感、預測、命運也好,還是與萬物的相似與溝通也好,都將變得一點也不神秘,只是我們如何把握髮現利用而已。 我們可通過物理去分析人性,也可通過物理去正確對待人性中存在的不符合理念的問題,從而減少一些不必要的傷害和煩惱,又能提高你生存的質量。我們對一切事物的認識所產生的爭論和錯誤,往往都是來自自身理解的錯,或是語言表述不夠準確的錯,可能也是兩個思維世界和理解世界不能相互交融的結果。切記環境選擇宜者,不是選擇強者。馬太福音告訴我們:人類社會就與自然一樣,不平是永遠的。自然又告訴我們:循環是永遠的,歷史只是形式有所改變的一種循環,是天性的整體體現。我們要身健壽康的話,必須象其他生命一樣,融和萬物,適應萬物,體察萬物,仿照萬物。人的天性具有排他性,而人的理性又具有融和性,而產生寬容心和容忍度。如果一個人能恰如其分地利用好人的這個理性,你就能遊刃有餘處理好各種關係,並獲得很大的收穫,而成為成功者。 一、我們的物質世界 二、 生命是一種特殊的物質 三、人性通於物理 四、 人性複雜於物理 第二章 人的天性 人的天性都有一種罪惡感,是社會屬性使其在表現上有異,因此欺善有時會導致更嚴重的後果。慾望是一切罪惡之源,但慾望又是你獲取和成功的重要因素,大欲者大得,小欲者小得,無欲者無得,所謂有志者事竟成。天性原因,有時許多忙都是敵人幫的,許多難都是朋友為的。自我保護的手段可成為最美的外衣。大自然中最懶的獅子,尤其是雄獅,但上天卻給了它一副魁偉強健的身軀去獵取一切。而那些勤勞的,創造財富的往往又是最基礎的弱小群體。自然界中,總是是渺小成就了偉大;人類社會中又是卑微和奴性成就了高貴。理性導致的上當往往被人嘲笑,而天性導致的上當則往往為人所樂道。過強的上進心實是罪惡之心,我們對其最好敬而遠之。要知道法律有時能懲治善良的過失,而難以懲治邪惡的罪惡。人類有著共同的天性,理性只起調節作用,理性和天性在不停地交替佔據著主導地位,所以決定人類歷史也只不過是一種重複,是一個階段人的天性和理性的普遍顯現。只有循環才有持續和永恆,任何直線的運動都將走向終結。 一、無止的慾望 二、自我保護性 三、趨群性 四、奴性 五、惰性 第三章 人的個性差異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是人的個性差異的必然。在人類社會上,有些性格好成事,有些性格好相處。一個人的地位、生活圈子與其才幹關係不大,而與性格聯繫密切。人的個性差異還體現在有的天性表現強烈,有的表現隱晦;有的表現出鬥爭的藝術性,有的表現出鬥爭的直率性;有的求一種周邊關係的融洽,有的則圖自身的滿足。個性差異使我們看問題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對待,有時我們就不要一味地以性別來斷定強弱,因為個性差異,有時個別的女人就比什麼人都陰毒。由於人的社會性,男人一般處在主導地位,因而又多為女人說話,才合情理,而作為一種美德。我們不要指責別人的生活方式,這是個性差異使然。 一、目的型與手段型 二、奮鬥型與安逸型 三、理性型與感性型 四、偏人型與偏事型 五、形式型與內容型 六、改造型與適應型 七、血型與性格 第四章 人的個性顯現 伯樂能相馬,人亦可貌相。一個人的形象是一個人心靈意識或特長長期作用的結果,外形與內在有著密切的聯繫。男人多理性而多陳士美者,女人多感性而多勇往直前者。身材高大多穩定,矮小多靈活,瘦子多急,胖子多緩。相貌的不足,往往表現出一種自身的不足。李自成傷眼而一再丟失機會,令人生惋惜之嘆。一個違反自己天性去作為的人,一定有大圖,需引起注意。請相信你的第一感覺。 一、人的個性與外形的關係 二、形態顯現個性 三、言行反映內在實質 第五章 人性的顧忌 人性的顧忌決定了許多東西不是我們所理想的,牆內開花牆外香,這是人性的必然;人們往往能接受神秘的陌生,而對熟悉的優秀總愛指手劃腳。木秀天林,風必摧之,犯一回錯誤就上一回台階,這也是人性的規律。不完美是福,能力強有時是害,聰明反被聰明誤,這都是普遍現象。過於有洞察力,可能是禍;你太高高在上,太有優越感了,則可能遭殃;人們往往能容忍或讚美你追求完美的過程,而容不下你的完美;你的十足、你的絕對優勢,很可能就是你苦惱的開始;語言雖能使人富貴,但它又是雙面劍;交友不能太親密無間,要符合自然中距離美的規則;人有時因關係不好而日漸親密,又因關係太好而有所得罪;在交友上的成功之處,不完全是避惡近善,而在於如何使你的朋友掩抑其天性,而表現出善良友好的理性;你不要認為你的行為是為別人立下了大功,而毫無顧忌地去做,那樣很可能別人並不賣你的帳;再者千萬別信奉事實勝於雄辯,三人的確可以成虎,唾沫真的可淹死人。人世間的這些悖論,是不可更改的,因此我們不得不有所顧忌。 書包網 電子書 分享網站人性的解讀(2) 一、察見淵魚者不祥 二、蹺蹺者易折 三、月滿則虧 四、說話之難 五、人無千日好 六、大功即無功 七、三人成虎 第六章 參悟人性的成功者 人的成功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在乎貴賤和起點的高低。研究人性的人,一定能夠把握人。我們不要隨便淡看一個人,淡看一種行為。往往隨意之舉是大舉,無意之爭是祈福。非凡之人能從平凡之中看到閃光點,這就是超越自己的難得的一種品質。不要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不要陶醉於自己的功勞,要時時存惕惕之心,要知道人性有許多忌諱。始終不把自己放在樹大招風的位置,才會立於不敗之地。從生活的角度去體察一個人,英雄不權詐便是死英雄,美人不放誕便是泥美人,看一個人不能求全責備。 一、最成功的輝煌者 二、最成功的不爭之爭 三、最成功的商人 四、最成功的權謀者 五、最成功的謀略者 六、最成功的在位功臣 七、最成功的避難功臣 第七章 人性的弱點 男人為美色而盡心,女人為物色而獻身。一個單位什麼都可少,就是公關部不能少。飲酒不醉最為高,好色不亂乃英豪,無義之財君莫取,忍氣饒人禍自消。沉默是金,辯是不辯,不辯是辯,任其自然,欲速則不達。一個好人一次沒做好,會得到一片指責聲;一個冷漠的人偶爾一次熱心,就會被大加讚賞。不要迷信權威,要相信自己,不要否認自己。自己走自己的路,讓人家去說吧。人性的弱點必然導致有吃不盡的後悔葯。 一、人生有幾個易進難出的死胡同 二、慣性思維排斥正確 三、思維方式受環境影響 四、人容易被語言所征服 五、以精神的滿足來麻醉自己 第八章 人性和教育 教育中「打基礎」之說不符合人性,人是有形與無形的統一體,是能動的、可塑的、能自我調節的,可能因一個偶然因素而改變其一生,或改變其發展方向。現行的主觀意願很濃的教育模式,是一種奴性的教育,可能是對青少年一代的殘害。要將教育當作一種產業來辦的人,是致使教育墮落的罪人。教育要回歸社會,因此貴族學校只是一種商業炒作,是沒有生命力的,必將淘汰。必須清除教師中市儈庸俗之氣,重樹教師神聖莊嚴之風。要因人性而施教,不要搞批髮式教育。要有人人是才的觀點,不要禁錮學生的思想,從而產生諾貝爾獎者。教育的成敗不是知識灌輸的多少,而是受教育者在社會生活中,他的潛能發揮得怎麼樣,他的成果何如,是不是扼殺了人才。 一、正確認識教育 二、教育呼喚師範之師 三、因材施教 人人是才 四、順應自然 挖掘潛能 第九章 人性與處世之要 人們需要的不是有能耐的人,而是需要弱於自己的人。人們能容忍懵懂的惡意,不能接受精明的善良。柔弱吧,不會錯!孔子找老子學道,老子要孔子看嘴裡,即告之柔弱的舌頭還在,而堅硬的牙齒卻無。對那些寧願自己只獲取一點小利,而不顧傷害別人很多的人要敬而遠之。有些天性的醜陋在理性的控制下隱匿著,我們不要去戳穿而使其顯現。任何一個偏激的主張都是短命的,或是臨時的。現實中君子在詭詐方面不及小人,在手段上也不及小人,但最終成就的還是君子。有時事實不一定勝於雄辯。矮子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我們生活的度就以為準則,不是多多益善,以滿為好。我們的讀書學習不要被書本和權威所奴役,而應該從中去發現真諦。知識是美麗的因素,思想是魅力的源頭。鷦鳥棲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 一、要忍耐 二、要糊塗一點 三、要換位思考 四、要多行善事 五、要講信義 六、要兼聽 七、要走中庸之道 八、要多學習和思考 九、要知足 第十章 把握人性 成就自我 不必為自己無所成就,無所特長而自卑;也不要因你某方面的特長而傲視一切。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輩豈是蓬蒿人。受傷的戰士畢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不過是蒼蠅。有卑微的完美,也有高大的缺失。一個人要直接實現自己的目標,會因天性的原因而使你受許多的阻力,必須有個迂迴的過程。自然法則也許不是最優化的,無所謂好壞,因此不要憑個人意氣用事。環境需要你有用,你就有用;環境需要你無用時,你就必須無用。信念是一個人力量源泉,能激發一個人的潛能,社會上那些誇海口、說大話的人成功率要高些,就是因為比他人多一些自信,或讓人誤認為有這個能力,而湊合劉海成仙。精神是一個人的支撐,精神的崩潰實際上就是生命的終止。物慾橫流時,就少講精神;而要重視精神時,往往又折射出物質的不足。遠離災害,保身延年。要知道不取之於人就是富,不求之於人就是貴,做一個堂皇的人吧! 一、認清自己 選准努力方向 二、學會捨棄 祈福祛災 三、重視別人的需求 四、做一個有用與無用之間的人 五、堅定信念 六、保持一種精神 七、珍愛生命 書包 網 bookbao.com 想看書來書包網人性的解讀(3)前 言 人性是我們生活中永遠也探究不清的課題,人性雖有其定性,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但其千奇百怪複雜多變,實在令人難以把握。但人們生活閱歷的幸運和坎坷,往往又不自覺地就對人生進行思考,因而又不得不長把人性當作永恆的話題。 不過人們常常將人性的話題寄託於文學作品中,通過形象語言來表現人物的性格和命運,或通過表現一種感受,使讀者在愉悅的欣賞中去讚賞,去感嘆,去悲哀,去歡笑,去深思,從而感悟人生的真諦。這實在是一種很好的談論方法,因為作者的觀點不但通過讀者理解能力的自由發揮使其內涵顯得更大,而且作者的觀點通過形象描述的意境創造使讀者更易於接受。如周立波回家鄉湖南益陽時,去聽取了一位教師給學生講授他寫作的《山鄉巨變》,有些東西是他自己也不曾想到的,因此他感慨地說:我是第一創作人,廣大的讀者是我的第二創作人。 本人在人生的旅途中幾經坎坷,幾經炎涼,加之常常愛思考,因而對人生感悟頗多。因此也試圖用這種方法來表現心中的感受和思考,可惜本人最大的缺陷是得意忘言,又不會無病呻吟,必須要親臨其境有親身感受,才可能有抽象的表達,而抽象的表述往往對事物已進行了界定,雖有時可能產生共鳴,但不能給人們一個自由想像的空間,因此又是引起人們爭論的根源。我想這也許就決定了我寫作的悲劇性吧! 弗洛伊德曾稱愛因斯坦為「幸運兒」,是因為愛因斯坦是對自然科學的思考,其真理一般具有絕對權威性,加之他研究層次的高深,所以一般智慧的人只有嘆服的資格,無法去評價指點。而弗洛伊德自己的心理學理論太切近每個人了,每個人都有不同角度的思考和感應,因此連八十歲的老太太也可根據自己的經驗不假思索地提出許多難以解釋的批評,何況還有許多有觀點和愛思考的人呢?因此嘆息自己不太幸運。本人談論的話題層次更淺,引起非議是當然的。為了儘可能減少一些不幸成份,只得在題目上下番功夫。我初想命名為《人性漫談》,以作為一種愉悅來充當茶餘飯後巷閭交談之資。因為所謂漫談,就是不講章法,只是泛泛而談而已,使人們放低要求而減少一些過高地指責。如果能僥倖被人們所理解,那將是我的萬幸。 我決意要寫這本書,主要是本人經歷坎坷,所見所思感慨良多,再加上一輔助因素就是長期在機關工作,閑暇時間很多,不想捲入閑是閑非之中,而將這些時間用於學習和思考,最後將所學所思所得凝結成字。然而這個選題以及生活的閱歷和思考又往往圍繞在人際之間,因而仍然會在寫作中要違背一點初衷。因此我一方面想多用歷史的典故而少用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來作說明,以減少有些人將書中一些典故去自行對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用一句禪語來安慰自己,即避是不避,不避是避,萬事任其自然。 從哲學的角度說,萬事萬物的規律都具有其一般性和特殊性,偶然性和必然性。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東西,我說這些的意思就是說我在本書中所說的概念,談的觀點都只是一般性,大體上,基本上而已,我說的並不囊括一切的一切,絕對不能放之四海而皆準,僅僅只是在一定的環境,一個特定的時間裡的一種觀點而已。 因此本人讀書總是兼收並蓄,認為作品的意義和價值就存在於讀者的理解之中。文學評論家曾說:「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萊特」。讀一本書常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書中的意義只是讀者的一種心境而已,作品的本來意義並不重要。其實我們每個人對人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參悟,大智若愚,越是參悟透了的人越是不會象我一樣泛泛而談。我這樣談也不過是想起拋磚引玉的作用,可能會引發那些熱心的人、有真知灼見的人給我更多的收穫。 第一章 人性和物理 大自然賦予了萬物以靈性和特性。人作為萬物成員之一,也就與萬物有著神秘的相似和溝通,這主要是我們如何去破譯的問題。 我們可通過物理去分析人性,也可通過物理去正確對待人性中存在的不符合理念的問題,從而減少一些不必要的傷害和煩惱。我們對一切事物的認識所產生的爭論和錯誤,往往都是來自自身理解的錯。切記環境選擇宜者,不是選擇強者。馬太福音告訴我們:人類社會就與自然一樣,不平是永遠的。自然又告訴我們:循環是永遠的,歷史只是形式有所改變的一種循環,是天性的整體體現。我們要身健壽康的話,必須象其他生命一樣,融和萬物,適應萬物,體察萬物,仿照萬物。人的天性具有排他性,而人的理性又具有融和性,而產生寬容心和容忍度。 說人性,人們往往將其與物理對立起來:人與物是兩回事,物為人用。其實只要我們跳出人類自身的圈子,就會撩開人類那層偉大的面紗。人只不過是大自然中萬物之一物,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粒子,人類的偉大僅是在其自身感覺而已,這種偉大比起自然實在是太渺小了。人與大自然息息相關,我們稱人為萬物之靈,但萬物也有萬物的靈性,人和物有個相互依存的關係,這就構成了我們現在和諧的大自然,人和其他物類一樣,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既然如此,那麼人與萬物就有著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繫,因此我們在談論人性或解讀人性時,就必須先從人性與物理的關係談起。人性的解讀(4)第一節 我們的物質世界 我們要認清人與物的關係,必須首先從我們所看到的琳琅滿目的物質世界談起。要談我們的物質世界,我們不妨首先從宇宙的產生之中來認識這個物質世界。 我們這個物質世界是如何產生的呢?西方《聖經》說:起初,神創造了天地,地是空虛渾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第一天創造了光,第二天創造了空氣,第三天創造了果蔬樹木,第四天創造了日月,第五天創造了飛鳥魚類,第六天創造了昆蟲動物等,第七天按照神的形象創造了人。這是西方最古老的對我們這個世界產生的說法。這裡有兩層意思,即一是萬物和人類都是上帝創造的,上帝創造這萬物就是為了保證這個世界的和諧;二是隱含了人是這個世界最高貴的,是上帝的驕子。雖然人產生於其他各物之後,卻是神最用心的,按自己的形象創造的,從而人是萬物之靈。萬物之靈說明了人是萬物中一物,是萬物中最高貴的一物。 我國古代神話也描述了人和萬物的產生。如「盤古開天地」就是說:盤古一覺醒來,發現一片混沌,拿起身邊的巨斧,將這混沌體用力劈開,然後輕清者上升為天,重濁者下凝為地。盤古為使這天地不合攏來,頂天立地立於中央,每日長高使天地距離越來越遠,身體血肉化作了山川河流,形成萬物。後來又有「女媧補天造人」之說,說女媧看到這天地間沒有生氣,於是用泥土按自己的樣子捏造起人來,才形成了今天這個世界。 以上這些我們不能只把它當成神話來看,中間是否隱含一種神秘,為何在過去沒有交流的時代,我國神話與西方的傳說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認為我們這個世界是由一片混沌而來,人都是神用心創造的。再者我國古代文化講究微言大義,因此其人名往往都富含義。如賊人多殺曰桀,我們就稱夏朝最殘暴的國王為夏桀。殘人損善曰紂,因此我們稱商朝最殘酷的王為紂王。所謂盤古即指幾經變遷的遠古時代,盤有環繞旋轉之意,而地球實實在在也經歷了許多滄海桑田的變化,如玄武紀、白堊紀等等。這個神話也許正是描述地球形成演變之時的情形。也就是說盤古開天地,是我國遠古人對地球形成的朦朧描述,並且這種描述是基本符合客觀實在的。 盤古二字表義的意義應該大於人名的意義,這一點我們可從刑天造反的神話故事中得到證明。人名是富意義的,人名就包含了要說的內容,人名是後天根據要表達的意思加的,不是先定的,如刑天就是被上帝砍了頭的人。在造字時,「天」是頭的意思,是會意字。「大」是正面人的象形字,「大」字上面那一點就是頭,後來演變為上天之意。古人認為天大地大人也大,故正面人的象形字又演化為今天「大」的意思,而側面人的象形字則未變,如兩人相隨則是兩人朝一個方向為「從」,兩人相背離,則是兩人背靠背為「北」,如敗北,就是背離這個方向遠遠地逃走。刑天被上帝砍了頭以後,以兩乳為眼睛肚臍為口,雙手舞動干戈與上帝作鬥爭。 我國古代神話以及西方《聖經》所說,與今天科學家對宇宙產生的推理又有驚人的相似。科學家最權威的描述是:宇宙由一個本原體大爆炸產生而來的,目前宇宙還處在爆炸膨脹期,也就是宇宙生長期,恆星與恆星的距離日漸遠離。我們的天體是:銀河系不止一個地在運轉,每個銀河系內又有無以數計的恆星系在隨著銀河系轉動,每一顆恆星都有一定數量的行星圍繞運轉,我們所處的太陽系就有九大行星在運轉,行星又有衛星在圍繞運轉。科學家估計在太陽系內除九大行星外,還有約100萬顆小天體有軌道地圍繞太陽轉,目前已發現了50多萬顆,這些小天體正逐漸被大星體的引力所俘獲而成為大星體的一部份。萬幸的是不要被地球俘獲,那將是人類的災難。整個宇宙是一個圍繞運轉的過程,究竟有多大,我們暫時還無法知道,只知道是空間上的無邊無際,時間上的無始無終。 當我們這個地球形成若干年,其溫度濕度適宜生命產生後,於是由低級生命向高級生命逐步演化(這是達爾文的進化論觀點),經過生生滅滅的周期變化,(如恐龍時代,到恐龍的滅絕為一個周期),直至形成我們現在的世界。我們人類就生活在這個物質世界之中。我們身邊的各類物體又可將其分解為分子、原子、電子、質子、中子等,究竟可以分解到哪個層次為止,我們目前的科學還未到達止步的時候,也許和宇宙那個宏觀世界一樣,向相反的微觀世界無限地分解下去。實際上是宇宙無限分解的一個延續,即……銀河系、恆星系、行星、衛星、物體、分子、原子……以至無限。也就是說莊子所描述的蝸角兩軍相鬥,伏屍百萬,就不完全是浪漫主義的想像之作,而是一種思考的推理或一種境界的感悟,才會有這種微觀世界的描述,這是一種哲學思考的結果。我們科學成果的獲得,就靠這種哲學思考的指導。 再說我們這個宇宙的存在形式,或者說我們這個物質世界的存在形式,都是一個圍繞運轉的過程,萬事萬物無一不在運轉,也就是說運動是萬事萬物的一種存在形式。如原子中電子就是圍繞原子核運轉的過程。當前科學家又有新說,地球的地幔地核同樣在運轉,正如我們物質中原子內部的電子也是圍繞原子核運轉的一樣。以上許多相似性或規律性使我們的許多學者提出了宇宙全息論的觀點。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人性的解讀(5)全息論就是說每一種物質就包含了宇宙的全部信息。也許正是這一理論使我們發明了克隆技術,即取生命中的一個細胞就能複製出整個生命。正所謂以管窺天,管內之天即管外之天;以蠡測海,蠡內之海即蠡外之海。我們懂得了這個道理,也許對人性的整體了解和對這個物質世界的整體認識就會更全面更深刻。 我們人作為這個世界的一分子,他聚物質、運動、思維於一體。也就是說除我們所能看到的物質性、運動性外,還有我們看不到的,即思維屬性,我們常說的精神世界。這不是一句普通的話,其中大有奧妙,大可探討。現實中無形的力量往往能左右我們有形的行為,我們的行動往往需要我們無形的意識或觀念作先導。如人生的命運或一個人的言行往往為一種觀念或思維方式所左右;一個人的成功也往往需要有主觀上的目標,才會產生動力去為之奮鬥;也常常會有因一念之差的行為而導致終身遺恨的結果。可見一個人是有形與無形的統一體,是精神與肉體的統一,有形的肉體為精神所支配,無形的精神為肉體的支撐,一個沒有靈魂的人、沒有思維的人、沒有精神的人就是行屍走肉,也就是一堆失去了人生意義的純物體,他活著也是恍恍惚惚,不知所以。 不過無形的精神必須依附於有形的肉體,有形的肉體也離不開無形的精神,有形與無形的分離,必然會導致生命的消亡。也許魂不附體,魂不守舍,魂消魄散這類詞的產生並不是憑空而來的。小時候有一個親歷的事,那時我們小鎮上人口居住較密,在初夏季節,我家對門已死了一位不到五十歲的婦人,那時認為死一個人是很可怕很悲哀的事。過幾天,斜對門的同學的多病的父親說,我們這裡可能還會死兩個人,因為他在轉鍾三四點鐘起來看見有三位不到五十歲的婦人排隊由東向西方墓地走去,定睛一看又沒有,但不經意又顯現在眼前,認為這是一個人生魂離體,而那三人的形態就象我們附近的人。果然在二個月之內又有兩位鄰居婦人相繼急病而亡,那個夏天我們感到特別恐怖和凄涼。這一點信不信是各人的事,儘管有一些人會反對,但這的確是真實的事情。 這件事使我們一直在想,這是不是也說明了一個人是有形和無形的結合。現在這類說法少了,可能是電子工業發展過快,電磁場破壞了生命場,或生命場相對弱一些的原故,我們估且將其作為一個探討的命題吧! 根據全息論的說法,每種物質都能折射出宇宙的全部信息。那麼作為有形與無形統一體的人是否也能反映出天體這一特徵呢?宇宙中是否也有我們看不到、把握不到的無形神秘呢?人體是不是也是一個小宇宙呢?美國早幾年發射航天器去尋找反物質,最近又報道英國科學家已發現了宇宙中還有一個我們無法看到的隱形世界,民間又常傳說陰陽界和閻王之事,這些是不是說明宇宙中還有許多神秘沒有發現,或是在表述另一種時空概念呢?我們對其認識或發現是不是因兩種時空的偶爾交疊而朦朧感覺的結果,又再經過人們的思考,有的甚至是加工創造才形成我們今天所描述的這個樣子呢? 《封神榜》所描述的可能也不完全是憑空想像,可能也是有點影子再誇大化典型化的結果,不過過於的誇大,往往使人產生懷疑而認為不可能,因此完全把它說成虛幻的東西。不是在傳媒中,我們還經常看到一些報道,說某飛行員失蹤了,結果返回後的時間變了,人對那一時間卻懵然無知。有的在死亡線上掙扎回來,說了一些令人不明白的也無法理解的情境,如看到了陰間的情形等。對於這些我們不能輕易就否定,還是要思考是否有可能,還是要多問幾個為什麼。 有些神秘的發現,可能是一個人不知不覺轉入另一時空而留下的紀錄。為什麼我們有些預測不是時時能得心應手,而要進入一種狀態,也就是說要跳出一個狹小的圈子,或超出我們的常規才能做到。如果囿於一定的經驗去分析,則會發生錯誤。過去牛頓的經典力學和經典時空理論,隨著科技的發展,證明只能解釋地球上常見的現象,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宇宙觀,不能解釋宇宙中所有的現象。如果我們不能突破這個經典,則對那些快速運動的物質難以解釋。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時空觀就突破了我們對現有時間空間及運動速度的固有認識,它能解釋快速運動的物質,可以說囊括了宇宙中萬事萬物的所有現象。那驚天之論立即被世界科學家所接受,也逐步被平常人所理解。如人們常說「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神話傳說,這種虛幻的東西就成為了愛因斯坦科學論斷的佐證。愛因斯坦的理論也激發了許多科學家去探討另外的時空世界,而那些見多識廣的人再不一味盲目籠統地否認一切,而是冷靜地去思考、去探索,因為大自然之中沒有孤立的事物,他們之間都是相互關聯的。具有科學精神的人絕對不會孤立地看問題,一定會去探求其所以然。 如果說這些東西還有點神秘玄妙的話,我們可以從很現實的例子證明我們對當前這個物質世界的感性認識還很不夠,還很片面。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個世界是我們所處的常溫下的世界,如果不是這個常溫,有些物質也許就不會是這樣,而會呈現出面目全非的情形來。如氣溫一直低於冰點,那麼我們就不可能看到河流了;在溫度低於常溫以下,錫就再不是我們所看到的固體了,而是一堆粉末了。那麼這種世界所呈現出來的風貌,與我們平時所看到的世界形態就會大相徑庭,不進入其中也許你就不會接受,一進入其中,你才會說,世界本來多樣化。人性的解讀(6)由此類推,我們還有多少未了解的物質呢?不同的溫度層就有不同的物質世界面貌呈現出來,宇宙之大,是不是有更多的時空形態存在呢?這正如地球上的生命一樣,形形色色複雜多樣,不同層次,不同規格,不同特性都具有。人也有白皮膚黑皮膚之分,有藍眼珠黑眼珠之別。那麼我們所處的有規律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這個世界是不是只是這個宇宙之中的一種世界形態呢?還有許多的世界形態沒有涉及呢?我們對事物的認識應該通過類推聯想的方法,也就是要舉一反三;而不應該是人家證明一樣,你就認可一樣,沒有證明的,或正在證明的,你就不加分析而全部反對。 還有些觀念是理解的錯,但一直錯到現在。如公雞比母雞要營養,但由於公雞的營養對於體弱的人來說,可能會受不了,怕引發一些病,因此常對體弱的人是用溫和的母雞進補,結果人們就一直認為母雞比公雞好,而對公雞的營養淡漠起來。營養學家有個觀點是說,在同類食物中,顏色深的比淺的要營養,而公雞肉的顏色比母雞肉要深,可見我們有些觀點的錯誤是因為沒思考的結果,所以常常帶有片面性、趨隨性,並一直沿用至今,因而導致對事物的認識不全面。 有種哲學把世界物質分為兩類:一類為運動速度在光速以內的有形物質或已測知的物質;另一類為運動速度超過光速的無形物質,如以太、意念之類。科學家描述如果我們以以太物質運動的速度向前追趕,就可瀏覽已過去的歷史情形,美國許多科幻片就是根據科學家這一理論創作的。我們的意念和思維不但具有這種超光速性質,同時還具有許多神奇難測的力量。如果沒有這種意念和思維,我們如何感知這浩瀚的世界,怎麼會有盤古開天地的神話,怎麼會有愛因斯坦、霍金等科學家推理分析出來的一些不可思議的科學結論。因為黑洞和另外的時空是無法直觀看到的,他們是從哲學的角度,用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如何解讀文本
※《荷塘月色》課文解讀
※現代相學解解讀:雙手「斷掌」的人命運如何?
※《解讀十大經典佛語》
※麥門冬湯——經方解讀(七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