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大明王朝皇室後裔的悲慘結局

歷史百家匯第二十一期《大明王朝皇室後裔的悲慘結局》

(文/歷史百家匯)

中國最後一個漢室王朝的明朝皇室數十萬皇族成員,大部分被造反軍屠殺了,另外一部分又在抗清保國的戰爭中壯烈殉國了。除了這兩部分外,在這場空前浩劫中僥倖逃生的皇室成員,又開始了更為艱難的生活。明太祖朱元璋廣采眾議,嚴格治軍,驅逐胡虜,平定天下,他的子孫又怎麼會斷絕呢?非但沒有斷絕,在明亡後三百年間,以貴族的身份生活在中華大地,依舊散發帝胄榮光。

據歷史記載,在明清鼎革之際,有一部分皇室成員,如秦王朱存樞、晉王朱求桂、代王朱傳(火 齊),先被李自成農民軍俘虜至北京。後來滿兵入北京,這部分被俘皇族在兵荒馬亂中失蹤,生死不知,下落不明,一直成了歷史疑案。改朝換代之際,最可憐的莫過於皇族;他們背負了國亡家破的血債,下場不是成為階下囚或者死路一條,就是流亡海外,力圖復國,但能成功的卻寥寥可數;最後的結果大多客死異鄉,漸漸的被人遺忘。

明思宗(崇禎帝)朱由檢嫡系子孫:

在世界諸多亡國之君中,恐怕很難再找出像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帝那樣,在殫精竭慮、日理萬機的情況下無可奈何的用死來宣告自己王朝的覆滅。也很難再找出一個想盡辦法救國而不為自己的家族考慮後路的末代皇帝。曾經與朋友們談起明之亡,也曾對此大惑不解,即使崇禎帝自己愛面子到了極點,不肯被人笑作臨陣脫逃,但怎麼也應該讓皇太子到南京暫避。這樣的話,北京即使陷落,他自己即使在煤山殉國,作為陪都的南京也可以立即以皇太子為中心建立名正言順、無可爭議的「救亡政府」,何至於有什麼「福、潞王之爭」以及多次的「北來太子案」?

可是,崇禎皇帝出了好面子之外,最大的弱點就是多疑,很難想像在他心中有什麼人是可以信任的,包括他的兒子。自己不去南京是因為面子,而不讓兒子去南京,就是多疑——他害怕自己成為李隆基第二,萬一要是北京沒有失守呢?已經16歲的兒子要是在南京自立為帝,奉自己為太上皇,把自己架空,該怎麼辦?所以,在擔心北京難保玉石俱焚的焦慮中,崇禎皇帝死死拉著三個兒子與自己一起坐等著北京沉沒在造反軍的汪洋大海——很不符合常理和邏輯,可事實就是如此。

北京九門相繼落入敵手,崇禎帝可以把皇后、妃子、公主們殺死或賜死,自己也可以一死殉國,但對於三個兒子,總還是存著他們能夠逃出去重振江山社稷的希望,便把他們交給心腹太監們讓他們想辦法逃出去。但這個太晚的決定並沒有挽救皇子們的命運,那些平常里最受皇帝信任的太監們可沒有什麼赤膽忠心,面對北京到處都是造反軍的情況,他們或是把皇子丟在街上讓他們自生自滅(這還算是仁慈),或是乾脆拿著皇子去向大順軍請功,於是,他們全都落入了李自成的手中(取自《甲申核真略》和《定思小紀》的說法)。

李自成並沒有立即殺死他們,而是帶著他們去征討打著「克複神京、奠安宗社、乾坤再整、日月重光」旗號來和他作對的吳三桂,為的是以皇子來要挾吳三桂:李自成自然不會知道吳三桂後來對南明永曆帝的所作所為,否則的話絕不會想出這個主意。在山海關,李自成被吳、滿聯軍擊敗,接著一敗再敗,三位皇子奇蹟般的活了下來並擺脫了大順軍,走上了各自不同但最後殊途同歸的路。

說「殊途同歸」,是因為三位皇子命運雖然相差了幾十年,但最後都死在滿清朝廷手中。

先說皇長子,也就是皇太子朱慈烺,他的身份最尊貴,運氣和遭遇也是最差。從大順軍中逃出後,可能是因為要尋找親人,他回到了已經落入滿清手中的北京,找到了自己的外祖父周奎,寄居在了周家。並和自己的妹妹,那個被崇禎帝砍掉一隻胳膊的長平公主重逢,兄妹倆抱頭痛哭。然而周家人都是勢力小人,哪裡會保護安置這位燙手山芋?太子的舅舅周繹出面要剛安頓了兩天的皇太子馬上走人。在亂軍當中吃夠苦頭的皇太子早就一肚子怨憤,再見到這些臣子加親人的不忠不義,哪裡還壓得住火?與自己的舅舅大吵起來,以至於雙方拳腳相加,終於驚動了鄰里和巡捕,周奎見已瞞不住,便把自己的外孫子招供了。

滿清攝政王愛新覺羅.多爾袞無端的抓住了大明王朝的真命天子,按說應該是喜出望外,可事實上明朝皇室皇太子的落網並不那麼簡單,無論是殺是留都很麻煩。作為外來入侵者,滿清一方面為了收買人心可以假仁假義的禮葬崇禎皇帝,可以善待所有不再抵抗的人,另一方面則對於他們一統中原的障礙大開殺戒。可明朝皇室皇太子正好處在這兩中態度的矛盾當中,若是留著他,明朝的忠臣義士就會心懷希望的打著大明天子的旗號前赴後繼。可如果殺了他,滿清的為明朝報君父之仇的慌言就會不攻自破。

愛新覺羅.多爾袞不愧是陰險的政治家,他很快想出了一個一箭雙鵰的毒辣之計,那就是:讓人指出皇太子是假的,以冒充太子之罪將真皇太子殺掉。於是,一場「認證真偽太子」的鬧劇上演了。首先是親人指認,皇太子外公周奎和舅舅周繹自然領會了攝政王的意圖,一口咬定皇太子是假冒的,長平公主堅持說是真,被周奎打了一個耳光後也不敢再說話。原皇太子的侍奉太監有幾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指認是真,馬上被處死,剩下的也就沒敢說真。連曾經是太子老師的原內閣大學士謝升也指出是假。雖然太子當眾說,謝先生,某年某月某日,你講書時說過某事,現在還記得嗎?弄得謝升啞口無言,怏怏而退。但結果已經出來了,皇太子是假的!還有人上表堅持說是真的?好辦,殺!一連殺了十五個爭辯的大臣,終於沒人敢說話了。皇太子在被壓上斷頭台的時候也許明白了,他原本來北京時看到滿清禮葬他的父皇,以為也會厚待他,可他錯了,父皇受到禮遇是因為死了,而自己是活的。他終於連以一個前朝皇太子的身份去死的機會都沒有了。(以上史實出於《石匱書後集》和《甲申傳信錄》)

皇三子定王朱慈燦,一直以來下落不明。到康熙18年三藩之亂快要平息時,定遠大將軍安親王岳樂在湘中抓獲了一幫乘亂招兵買馬的草頭王,審問後發現他們還有同黨,是一個還俗的和尚,自稱叫朱慈燦。抓獲後,發現供述的情況與真正的皇三子情況極為相像,與順治8年、12年、13年、16年和康熙12年打著「朱三太子」旗號起義諸多皇三子大不相同,完全有可能是真的朱慈燦。這回,清朝政府可比剛入關的時候成熟多了,康熙像彈煙灰一樣漫不經心的說道:「彼時朱慈燦年甚小,必不能逸出,今安得尚存?大約是假。」便決定了這位「朱三太子」的命運——又是以一個打著假皇太子旗號的身份殺掉。(《八旗通志》和《清聖祖仁皇帝實錄》有載)

最小的皇四子永王朱慈煥應該是兄弟姊妹中最幸運的一個,在大順軍中與兩個哥哥失散之後,與一位姓毛的將領逃到了河南,種了一年地。後因為清朝政府清查「流賊」,姓毛的逃走,他只能一個人流浪,後在中都鳳陽遇到了一位前朝姓王的給事中,老給事中念及皇恩,將他收養在家,並改姓為「王」。在王給事中去世後,皇四子永王朱慈煥又過上了流浪的生活,在浙江遇到了一位前朝姓胡的官員,這位胡大人也是個心念故國的人,便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從此朱慈煥以餘姚王士元為名靠教書為生,到了康熙47年,他已經七十五歲,並且組成了有一妻一妾,六子三女一個孫子的大家庭。他對於自己的身世一直守口如瓶,但作為明朝皇室的嫡系子孫,他最終也沒能擺脫那高人一等的貴族意識,他按皇家的傳統,在為所有的兒子取名時以「和」字排輩,最後一字都為帶有土部的怪字。這些舉動逐漸為人們所注意,一位念一和尚在浙東起義時便打著他的旗號,終於使這位隱藏了幾十年的前明龍種遭到了滅頂之災。化名王士元的朱慈煥全家被捕,他的妻妾和女兒都自縊而死,男性家人無一漏網。朱慈燦否認自己參與造反,他對主審官說:「今上有三大恩於前朝:流賊亂我國家,今上誅滅流賊,與我家報仇,一也;凡我先朝子孫,從不殺害, 二也;吾家祖宗墳墓,今上躬行祭奠命人洒掃,三也。況吾今年七十五歲,血氣已衰,鬢髮皆白,乃不做反於三藩叛亂之時,而反於清寧無事之日乎?且所謂叛亂者,必先佔據城池,集屯糧草,招兵買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於此乎?」話說得合情合理,而且也確實沒有他參與造反的證據,可是,因為他承認了自己是前明皇子,就只能是死路一條。康熙又玩起了愛新覺羅.多爾袞的那一套,拒不承認皇四子永王朱慈煥的真實身份。清廷九卿審訊之後奏報:「朱三供系崇禎第四子。查崇禎第四子已於崇禎14年身故。又遵旨傳喚明代年老太監,俱不認識。朱三名系假冒,朱三父子應以凌遲處死。」

所有明末清初的史籍都記載崇禎帝皇四子並沒有在崇禎十四年亡故,而已經事過60多年的老太監且不說是真是假,即使是真,又如何認得當年的皇子?可惜,殺機已現,斷難挽回,這些連康熙自己都騙不了的證據就把「王老先生」朱慈煥全家送上了黃泉路,朱慈煥被凌遲處死,所有子孫除死於獄中的,全部斬立決。(以上載於《雞林舊聞錄》和《清聖祖仁宗實錄》)

至此,崇禎皇帝的嫡系子孫徹底被消滅,而且全都是以所謂不是他的子孫的名義被消滅。清朝皇帝一直在高唱舉逸興絕,善待前朝帝裔,以此來表示自己的寬仁大度和守禮好古,康熙皇帝還表示過:「朕意欲訪察明代後裔,受以職銜,裨其世受祀事。」但當真的前明後裔出現的時候,便開始「葉公好龍」了,都聰明的用不承認身份的辦法來食言,我是說過要保護善待你,可是你不是你,所以我殺你是理所當然的。滿清統治者歷來都用這種辦法來保持自己的偉光正是,我是說過要虛心納諫,但你說的不是忠言,是誹謗今上,所以你得死;我是說過要人人平等,但你是敵人,所以不能用平等來對待你;我是說過要提倡清廉,但你清廉是在沽名釣譽,所以我要整你……,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所承諾所標榜的經常改變,而偉光正是不會改變的。

至康熙三十八年,下旨清查,明朝的皇室基本都殺光斬絕了……

其他皇族宗室後裔:

為了躲避滿清的迫害,一部分皇族成員,在國破家亡之後,紛紛隱姓埋名,或竄伏山林,或輾轉流徙,開始了艱難的逃亡生活。如出自大明皇室寧藩的宗室八大山人,在明亡後,便自動放棄了朱姓,自號雪個,後來乾脆出家當了和尚,只是把明朝滅亡的日期,偷偷地組成押印簽在他的畫里,以志不忘自己是大明皇室子孫。

大明皇室周藩分支安昌郡王朱肅渣,在安昌淪陷後,逃往浙東,投奔監國魯王朱以海。舟山失敗,他戰死,其子安昌長子朱某年幼,被母妃攜帶逃出,後為躲避清廷迫害,來到杭州凈慈寺,出家拜豁堂和尚為師,做了和尚,後來到松江一個荒野破庵中偷生。母妃臨死時將王印交給兒子,庵中僧人走漏了消息,結果安昌王長子仍被官府抓捕處死,同庵僧人受牽連而死者數百人。

《清稗類鈔·姓名類》記載,明亡後,「天潢貴胄,轉徙流亡,無不改姓自晦」。《罪惟錄·楚昭王楨傳》也記載,大明皇室楚藩分支祁陽王朱某,在明末楚藩淪陷後逃到福建。後福建淪陷,他與一個叫嚴煒的書生一起「更姓名入瑤中自保」。因此,今瑤族中,也應有大明皇族的血統。

《罪惟錄》還記載,有某支宗室出生的諸生,明亡後絕望出家,初在無錫太子庵做和尚,後人又在界燈寺做住持,法號個納,能詩會畫,在當時頗有名氣,但從不與人講起舊時故事。

在台灣,卻有一位從事復國大業的明朝皇室,他的恩德始終烙印在高雄縣湖內鄉居民的內心深處。他,就是大明寧靖王朱術桂(公元1617--1683年),字天球,別號一元子,是明第七代長陽王朱術雅的二弟,初封輔國將軍。明崇禎壬午(公元1642年),農民軍攻陷荊州,朱術桂同長陽王朱術雅一起率領遼府宗族避難到湖中。明朝滅亡後,福王朱由崧南京稱帝,建立南明弘光政權。朱術桂與兄長陽王一同投奔,被晉陞為鎮國將軍,並受命與長陽王一同鎮守浙江寧海縣。

不久浙江淪陷,長陽王朱術雅逃難福建,傳聞已死。而魯王宣布監國,改封朱術桂為長陽王。後鄭芝龍、鄭成功父子據守福建,尊唐王為帝,改元隆武。這時才知原長陽王朱術雅尚健在,並已改襲為遼王。於是,唐王政權改封朱術雅為寧靖王,督管方國安軍。此後,朱術桂轉戰海寧、丹山、紹興,明永曆五年與鄭鴻達攻取金門。後鄭成功攻佔台灣,朱術桂率家眷於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渡海來到台灣,並隨鄭經開墾長治一里的竹滬庄。

據載他在這裡經營數十年,墾田數十甲,為台灣的早期開發作出了巨大貢獻。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兵攻陷澎湖列島,台灣鄭氏政權投降清朝,寧靖王朱術桂不願做異族之奴,遂於這年六月二十七日自縊殉國,全家妃妻五人同時殉國難。臨死前,朱術桂特地燒毀田契,把位於台灣路竹鄉數十甲田地全數送給佃戶,然後才從容的懸樑自盡,時年66歲,葬在台灣鳳山縣長治里,五妃墓在其北30里的魁斗山。

今台灣路竹鄉有座寧靖王廟,廟中有朱術桂「艱辛避海外,總為數莖發,於今事畢矣,祖宗應容納」的絕命詩。史載寧靖王朱術桂人品雄偉、美髯、弘聲、善書翰、喜佩劍、沈潛寡言。朱術桂無子,以比他低一輩的益王朱怡鎬之子為嗣,取名朱儼珍,當年才七歲。據史書記載,這位朱儼珍被強遷回到大陸後,於公元1693年被清朝安置在河南開封府杞縣,後裔遂居於此。

鄉民因為感念這位仁慈的明朝王爺,將他以及一位妃子的屍體合葬湖內鄉的村中,並且把他的整座墳都埋餘地下,還在附近造了一百多座的假墳,以混淆清軍的搜尋。直到日本統治台灣時期,這座王爺墓才被人發現,但墓中古物都以淪入日本人之手,十分可惜。

台灣光復後,鄉民更發起重建寧靖王墓;而在路竹鄉也有座寧靖王廟,名為「華山殿」,又名「寧靖王文物紀念館」。每年到了農曆9月25日,寧靖王的祭日時,附近居民都會趕來祭拜這位命運坎坷的明朝王爺。 寧靖王死後三百多年的今天,人們並沒有將他遺忘。生前他照顧湖內百姓,死後又成了當地的守護神。

還有一部分明朝宗室成員,則被迫投降了清朝,接受滿人的統治,以使家族免遭絕嗣斷代之劫。前期投降清朝的有明朝皇室潞王朱常(氵 芳),其後裔不明。最後也是最大一批投降清朝的是逃到台灣的那一批。此間來台灣避難的還有瀘溪郡王朱慈(火 著)、瀘溪郡府將軍朱慈某、奉新郡府將軍朱慈(火 廣)、奉南郡王朱和睦、益王朱怡鎬、舒成郡王朱慈(火 喜)、樂安郡王朱義浚、巴東郡王朱尊(氵 柬)。這些宗室皇族們受到鄭氏父子禮遇,在台灣留居幾十年。但到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朝施琅攻陷台灣,鄭氏政權降清,逃到這裡的明朝宗室大都被俘,被迫投降,接受滿清統治。據說當年施琅來到台灣,立即收繳這些皇族宗室的譜牒和印信。清朝至此統一全國,大局穩固,便假示寬仁,沒有再殺害這批明朝宗室遺民,而是將他們強迫內遷大陸,安置於山東、河南等郡縣。這部分宗室後裔因此能夠傳遞下來。

又據資料表明,明朝皇室寧藩的一部分宗室後裔,明亡後仍留居江西,直到今天,仍是江西朱氏中的重要一支。這支家族在清末民國時還續修了《江西八支朱氏宗譜》,至今仍保存在江西省博物館。另湖北沔陽一帶,今天也有明朝宗室後裔存在。

清朝世襲一等延恩侯:

每當朝代鼎革時,新建的王朝總要剷除前朝皇族。但沒有哪一個政權像滿清王朝一樣,因為自己是異族入侵,做賊心虛,對明朝宗室怕得要命,所以清初對明朝皇室實行血腥的屠殺政策。這給明朝皇室帶來了比明末農民起義更殘酷、更可怕的災難。直到康熙時期(公元1662--1722年),情況才稍有變化。

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愛新覺羅·玄燁才下了這樣一道聖旨:「詔故明宗室子孫眾多,有竄伏山林者,令悉歸田裡;有改姓埋名者,姓氏皆復舊。」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帝南巡時,又兩次到南京拜祭明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葬的孝陵,並下令求訪明朝後裔,使奉守朱氏世祀。但因無法訪察,沒有結果。再到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清世宗胤禛正式訪查出明宗室後裔朱之璉(?-1730),字商玉,號蒼岩,明太祖第十三子代王朱桂後裔,封為一等侯,入正白旗令世襲,以奉明孝陵的春秋祀事。至此,明朝皇室後裔才結束逃亡生活,恢復了普通平民的身份。

這侯爵其實與其他富甲一方的滿清權貴不同,生活來源全靠朝廷賜給的幾畝祭田為生,朝廷不允許其從事其它買賣,所以每天只能粗茶淡飯,混個溫飽而以。府邸更是寒酸簡陋,完全沒有大戶人家的氣派。政府更是對他們的的生活加以嚴格控制,除了春秋兩季去祭掃十三陵外,不允許跟其它任何人有接觸,更不允許夜不歸宿、外出遠遊。否則便置以重罪,輕則發配邊疆寒苦之地,重則滿門抄斬。所以他們實際上只是大清朝的一個華麗擺設,虛有其表罷了。一家數代始終處於清政府的嚴密監控之下他的子孫一直傳承到清朝滅亡,第十二代一等延恩侯朱煜勛還在溥儀的流浪小朝廷里出沒,自認大清忠臣。

1924年9月7日,43歲的朱煜勛受到溥儀的傳召,進入紫禁城與溥儀的老師庄士敦見面。這個有2個孩子,房屋破爛,連官服都要向別人借的前朝後裔,給英國人庄士敦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有禮貌、自尊。

民國年間最後一代延恩侯朱煜勛住在北平東城羊管衚衕,其時他雖貴為侯爺,卻已然窮困潦倒,狼狽不堪。1929年,延恩侯朱煜勛以「生計奇窘,無法維持」為由,「呈請國民政府格外撫恤,委以末職,俾維生計」。民國政府內政部經研究決定,取消其爵位,委以明陵保管委員之職。月薪50大洋,列入財政部預算。孰料朱煜勛不但白拿錢不幹活,又被控參與盜挖雀山妃墳墓地等事,有監守自盜之嫌。1933年10月民國政府下令撤銷其職務,將明十三陵交由昌平縣管理,陵區內設護陵警察所,抽陵戶為護陵警察。從此明陵香火斷絕,延恩侯退出歷史舞台。

大明朝不割地,不賠款,不稱臣,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以上是《歷史百家匯》為網友提供的歷史百家匯第二十一期《大明王朝皇室後裔的悲慘結局》全部內容,閱讀後如果你覺得有趣,請記得訂閱與分享。歷史百家匯 – 說說那些鮮為人知的歷史秘聞


推薦閱讀:

蕭紅落魄中被蕭軍拯救而婚的不幸結局(圖)
柏林空運(1):結局
我們都是做銷售的,但結局只有兩種!
十條笑話:大爺大媽搶座位,結局真逗人!
婚外戀的結局

TAG:皇室 | 王朝 | 結局 | 大明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