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為何不愛守規矩?
06-29
「中國式過馬路」成為最近半個月內,網路及媒體上最熱門的詞之一。過馬路被總結出它的「中國特色」: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跟紅綠燈沒關係。這一描述引起無數人共鳴,短短一天便在微博上轉發10萬次。此後,又不斷衍生出「中國式接送孩子」、「中國式開車」等詞。 在這些「新名詞」背後,有人認為,隱藏著一個更深的問題,即中國人不愛守規矩:小到闖紅燈、亂扔垃圾、隨意停車,大到「走後門」、生產假冒偽劣產品、貪污受賄等等。早在幾千年前就說出「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的中國人,卻被深深地打上了「不愛守規矩」的烙印,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1個路口每小時600人闖紅燈 10月22日上午7時30分,北京市海淀區一個較大的十字路口,「靠後點,靠後點!」交通協管員揮舞著小紅旗,不停地大聲喊叫著。《生命時報》記者看到,10多輛電動車、自行車,20多個行人,正一點點沖著路口往前蹭,沒有人注意地上明顯的等候線,旁邊的過街天橋上也只有兩三個人。只見紅燈還沒有變綠,有人看到車流量明顯減少,便率先沖了出去,接著1個,2個……絕大多數行人和電動車、自行車蜂擁著沖向馬路對面,協管員被擠到一邊,徒勞地喊著:「回來,還沒變燈呢!」 這是每天中國絕大部分城市的十字路口幾乎都要上演的混亂景象,也被網友調侃為典型的「中國式過馬路」:「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有媒體調查發現,僅僅1個小時內,在石家莊1個十字路口,就有600人闖紅燈;在貴州1個十字路口,有25輛機動車違規左轉。當被問及闖紅燈的理由,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大家都這樣」、「沒注意」、「我有事」…… 不僅過馬路一事體現出「中國式」特有的混亂,在微博上相繼出現的「中國式開車」、「中國式等公交」、「中國式送禮」等,似乎已讓「中國式」成了不守規矩的代名詞。拿「中國式開車」來說,隨意開窗丟垃圾、佔用非機動車道、與行人搶道等隨處可見。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許多去過國外的人,都對人家的公共場所、社會秩序非常羨慕。曾在日本留學多年的楊小姐表示,在日本,所有人過馬路前,都在路邊排成整整齊齊的兩隊。在大街上也很少見到邊走邊吸煙的人,吸煙者都會規矩地到吸煙區內吸煙。曾去過美國的李女士說,美國有些路口不設紅綠燈,但本著「行人優先」的原則,看到有人過馬路,汽車都會主動停下來。 儘管也有人認為,過馬路闖紅燈等現象在馬來西亞等國也存在,但不守規矩在中國體現得似乎更明顯,由此帶來的混亂及傷害也讓人無法忽視。據統計,全國98%的交通事故都與不守交通規則有關;今年中秋節後,海南三亞大東海景區長達2.8公里的海岸線上,清掃出50噸生活垃圾,不僅讓人觸目驚心,更嚴重污染海洋環境;混亂也帶來了不可思議的傷害,北京地鐵上一老人因擁擠與人爭吵導致猝死,廣州地鐵7旬老人上演搶座血戰…… 規則意識差有深層原因 在聽完「中國式過馬路」的現象後,蘇州榮格心理諮詢中心督導王國榮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個中國小夥子在美國留學時深夜闖紅燈,他的美國女朋友驚呼「你怎麼可以闖紅燈!」,兩人不久後分手;回國後他規矩地等候每個紅燈,坐在旁邊的中國女朋友卻指責道:「晚上又沒人,連個紅燈都不敢闖,真不是男人!」由此可見,國人規則意識的欠缺。不過,他認為,這也絕不是單一因素導致的,有著心理、文化、社會等多重深層原因。 從心理因素看,「別人都在紅燈時過馬路,我為什麼不能」的「法不責眾」心理讓很多人不愛守規則。王國榮說,中國曆來強調集體意識而不重視個人行為的價值,就演變為「只要大家一起便是合理和安全的做法」。此外,中國龐大的人口、資源的相對缺乏,會讓守規矩偶爾付出損失個人利益的代價。 在中國古代,對規則的遵守非常嚴格,做事要求方圓,講規矩,但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轉向「實用主義」。闖紅燈能快速過馬路、塞點紅包就能順利辦好事、排隊加塞能省時間……王國榮認為,國人強烈的「實用主義」觀念也影響著規則的遵守。而違法成本太低也是另一個重要原因,比如在中國內地過期不交水電費不會怎樣,但在香港,這種不守規矩的「小事」已觸犯了當地法律,會收到法院傳票。 不過,「中國式過馬路」也引發了更多的反思。國內某媒體就刊有評論稱:您想讓中國人如何過馬路?文中指出,紅綠燈規則是存在的,但有的馬路二三十米寬卻只給行人10秒鐘,年輕人要小跑通過,老人則陷入無助;人行橫道的綠燈亮了,右後側左轉的車流開始川流不息等。公共場所類似於此的設施不完善,導致的其實不是有序,而是無奈和不遵守。其實需要反思的是政府,應該讓遵守規則的人感受到便利,而不是碰一鼻子灰。 「實際上,這與社會的發展階段也有關。」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認為,講求規則和公共秩序是城市文明的一大特點,外國人比中國人更守規矩,那是因為他們的城市文明已發展了好幾代人。而中國人從小農社會過渡到城市文明,不過幾十年、一兩代人的時間。很多地方仍處於農村向城市的過渡中,農村屬於熟人社會,不像城市需要那麼多規則來維持正常運轉,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很多人常常無視甚至在無意識中打破規矩。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車偉則認為,中國的教育缺少教授社會規範和基本準則的內容,公民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並不比傳授知識的重要性低。 其實,美國也曾經歷過類似情況。歷史學家莫里森曾哀嘆:「對許多人來說,正派似乎離開了公共生活。」1890年前後被有些學者認為是「農業的美國」和「城市化的美國」的標誌性分水嶺。在美國經濟開始以驚人速度向前躍進時,社會制度的變革並沒跟上,於是混亂和無序,公眾責任心的泯滅充斥美國。而如今的發達國家,公民社會已形成,在嚴守規矩的人眼中,規則是與他人擁有的共同利益,是種平等契約。 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國人的規則意識已有較大進步。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被認為是中國人素質的一場「大考」。著名學者葛劍雄說:從不排隊到排隊,從不會排隊到會排隊,這本身其實已經是一種進步,也是一種公平、公正的方式。在火車站、汽車站、超市等公共場所,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自覺排隊,這也體現了市民素質正在不斷提高。 遵守規矩需幾代人努力 規矩的養成,非一朝一夕之功。簡單地批評中國人素質低,並不能解決這一複雜問題。規矩不僅規定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用來保證整個社會良性、有序、穩定運轉。專家們認為,要想讓中國人更守規矩,需從以下幾方面做出努力。 守規矩要從孩子教起。凡是守規矩的國家,無不從兒童的教育開始,如日本在上小學前幾乎不進行任何智力開發,而是非常重視培養孩子懂規矩、遵守社會規範。美國幼兒園就開始教孩子要學會室內輕聲講話、上樓梯時靠右側行走等。 對不守規矩說「不」。夏學鑾說,可以借鑒國外加大懲罰力度的方法,如新加坡就是一個典型的勇於對老百姓說「不」的國家,如不準摘花、不準亂丟煙蒂、不準在地鐵吃東西……對破壞公共衛生的人,除罰款外,還要罰其清掃公共場所,登報曝光,嚴重的要處以鞭刑、拘留等。 制度設計應更合理。同濟大學曾研究指出,路口紅綠燈等待時間最好別超80秒,這是行人的忍耐限度。在城市發展規划上,應考慮到這一點,修建既便於行車,又便於走人的道路,也可以採取修建更人性化的過街天橋、地下通道等方法。 積極發揮「帶頭人」作用。如果細心觀察,你會發現在路口只要前面的幾個人按規矩等候紅燈,後面的人絕大數都會耐心等待,這種「帶頭人」的作用需要重視也需要我們每個人去遵守。 夏學鑾最後指出,對「中國人不守規矩」的反思,恰恰說明中國迫切地想和世界接軌。規矩意識需要幾代人從教育、制度上做更多努力,我們既不要奢望國人能在短時間內做出改變,也不要熱熱鬧鬧討論過,就慢慢淡忘。我們今天做出的所有努力,都會為未來打下好基礎。▲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你真的是在愛孩子嗎?愛和規矩的界限要分清!
※這樣定規矩,孩子不會抵觸
※六歲前不給孩子立下這6個規矩就晚了!
※講規矩必須堅決維護規矩
※老祖宗傳下來的中國十大規矩,看了第一個我就臉紅了
TAG:規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