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專題輔導(教師中心稿)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雜文參考 →教師隨筆 2006-11-25手機版張愛玲專題輔導今天我們這門課是第七講「張愛玲的《傳奇》與『張愛玲熱』」的輔導課。這是一節大家盼望已久的課,說明有許多同學對這個內容很感興趣。有的同學已經提前進行了自學,有了自己的初步感受和體會,前不久,在一次網上討論課中,已經有同學提出了許多問題,在此,我希望通過我們的輔導,能對大家的學習有所幫助,也希望大家能由此有更多的感受和體會,在網上一起來討論。一、學習常識提示1.關於張愛玲生平(1)簡歷。生於1920年9月30日,(比魯迅小39歲,比老舍小21歲,比曹禺小10歲),卒於1995年(終年75歲),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原名張英。祖父張佩綸是清末的著名大臣,祖母是李鴻章之女。父親屬於遺少型的少爺,母親是新式女性。3歲時隨父母生活在天津,並開始爬在母親床上跟著母親背誦唐詩。父親娶姨太太后,母親與姑姑一起出洋。後因姨太太打父親,被族人趕走。(2)少年時代。1926年(6歲)入私塾,在讀詩背經的同時,開始寫小說,第一部小說寫一個家庭悲劇,第二部小說是關於一個女郎失戀自殺的故事,還寫過一篇類似烏托邦的小說,名為《快樂村》。1927年(7歲)隨家回到上海,不久,母親回國。跟著母親學畫畫、鋼琴和英文。她自己曾大言不慚地說:「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九歲時,我躊躇著不知道應當選擇音樂或美術作我終身的事業。看了一張描寫窮困的畫家的影片後,我哭了一場,決定做一個鋼琴家,在富麗堂皇的音樂廳里演奏。」(後來,張愛玲筆下的女人都是怕窮的,為了不過窮日子,在當時女性無路可走的情況下,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婚姻作為自己的奮鬥方式和目標。)1929年(9歲)入小學,報名時母親一時躊躇,覺得「張英」不夠響亮,「胡亂譯兩個字」,取名「張愛玲」。後來,她在《必也正名乎》一文中說:「我自己有一個惡俗不堪的名字,明知其俗而不打算換一個……」其原因就在於對母親送她上學的珍貴回憶。跟著母親讀老舍發表在《小說月報》上的《二馬》,並從此喜歡上老舍的小說。後父母協議離婚,父親再娶,母親再次出洋。父親和後母都吸鴉片,家裡總是雲霧瀰漫。1931年(11歲)秋,入上海聖瑪利亞女子中學,住校,很少回家。時有習作(包括中文和英文)刊載於學校的校刊《鳳藻》上,並不時有讀書評論等文章見於校外的《國光》等報刊雜誌。1934年(14歲)曾以現代社會為背景寫過小說《摩登紅樓夢》。1937年(17歲)夏天畢業,母親再次回國。向父親提出留要求,遭拒絕,後母藉此沖張愛玲衝突,父親發威將張愛玲禁閉在家中,病在床上幾乎喪命,姑姑來勸也被打傷。後逃到母親家中,不久弟弟也跟著逃出,被母親勸回。1938年(18歲)考取英國倫敦大學,因戰事未能前往。(3)初露頭角。1939年(19歲)秋,改入香港大學文學系,不久,在《西風》月刊上發表她的處女作《天才夢》(散文)。1942年(22歲),因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大學停辦,未能畢業,與終生好友炎櫻同船返回上海。後報考上海聖約翰大學,卻因「國文不及格」而未被錄取。於是,開始為《泰吾士報》和《20世紀》等英文雜誌撰稿。(4)一鳴驚人。1943年(23歲,與曹禺10年前「一鳴驚人」時同歲),開始在《紫羅蘭》、《萬象》、《雜誌》、《天地》、《古今》等各種類型的刊物上大量發表小說和散文。1943-1944年,是張愛玲一生中最重要的兩個年份。1943年,她在周瘦娟主編的《紫羅蘭》上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後,一發而不可收,在這兩年的時間裡,她創作和發表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說和散文,包括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1943年4月)、《沉香屑:第二爐香》(1943年5月)、《茉莉香片》(1943年6月)、《心經》(1943年7月)、《封鎖》(1943年8月)、《傾城之戀》(1943年9月)《金鎖記》(1943年10月)、《琉璃瓦》(1943年10月)、《年青的時候》(1944年1月)、《花凋》(1944年2月)、《鴻鸞禧》(1944年5月)、《紅玫瑰與白玫瑰》(1944年6月)、《桂花蒸阿小悲秋》(1944年9月)、《等》(1944年11月),以及散文《到底是上海人》、《洋人看京戲及其他》、《更衣記》、《公寓生活記趣》、《燼餘錄》、《談女人》、《論寫作》、《有女同車》、《自己的文章》、《私語》、《談畫》、《談音樂》等。1944年5月,著名翻譯家傅雷以「迅雨」的筆名發表了當時最重要的評論文章《論張愛玲的小說》,同年8月,張愛玲出版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說集《傳奇》,同年11月,她又出版了她一生中最重要性散文集《流言》。這一年,張愛玲與才子胡蘭成舉行了婚禮,完成了她的第一次婚姻,由好友炎櫻證婚。不幸的是,這次婚姻只維持了兩年。(5)轉瞬即逝。1945年2月,張愛玲與蘇青這兩位當時上海最負盛名的女作家接受記者採訪,就「女人、家庭、婚姻」等問題展開的對談,彷彿成了她的最後輝煌。抗戰勝利,她已經很少有作品問世。1947年,開始「觸電」,創作了電影劇本《太太萬歲》和《不了情》,但已無「淪陷時期」的風頭。上海解放後,她仍然還在創作,1951年,以「梁京」的筆名發表了長篇小說《十八春》,被看作是她創作生涯的「回光反照」。(6)離開大陸。1952年7月,赴香港,供職於香港的美國新聞處。在此期間,先後創作了兩部「反共小說」《秧歌》和《赤地之戀》,分別於1954年7月和10月出版。1955年秋赴美國定居,興趣主要從創作轉向了研究。先住紐約,曾與炎櫻一起拜訪過胡適。第二年,移居新罕布希爾州,結識劇作家賴雅(FerdinandReyher),並於同年8月於紐約結婚。1957年,在台灣的《文學雜誌》上發表了她到美國後創作的小說《五四遺事》。1961年,應香港電懋影業公司的邀請,去台灣收集資料後赴香港創作電影劇本《紅樓夢》、《南北和》及其續集《南北一家親》、《小兒女》、《一曲難忘》,回美國後還創作了《南北喜相逢》。1966年,將中篇舊作《金鎖記》改寫為長篇小說《怨女》在香港《星島晚報》上連載。1967年,賴雅去世後,應雷德克里芙女校的邀請,作駐校作家。1969年,將舊作《十八春》略作改動後,易名為《半生緣》在台灣出版。同年,又應柏克萊加州大學之邀,在中國研究中心任研究員。(7)最後餘輝。1972年,在香港出版中文譯作《老人與海》。1973年移居洛杉磯。1977年出版多年「《紅樓夢》研究」的成果《紅樓夢魘》。1979年,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譯成中文在香港出版並傳入大陸,出現第二次「張愛玲熱」。1981年出版《〈海上花列傳〉評註》,1983年又將人物對話為「蘇白」的《海上花列傳》譯為國語出版,後又譯為英文。1994年,出版自傳《對照記》。從1991年起,台北皇冠出版有限公司開始以「典藏版」形式,陸續出版《張愛玲全集》(16卷),包括她最後的《對照記》,是迄今為止最為完整的一套張愛玲作品集。張愛玲在晚年長期閉門謝客,過著寂寞的隱居生活,1995年9月8日,被人發現孤獨地死於洛杉磯家中。2.關於張愛玲的創作簡況張愛玲的電影不如小說,長篇不如中短篇。《金鎖記》和《沉香屑:第一爐香》是張愛玲寫得最好的作品,而《金鎖記》和《傾城之戀》則是張愛玲小說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因此,我們讀張愛玲的小說最起碼要讀三篇:《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和《金鎖記》。(1)「香港傳奇」:《沉香屑:第一爐香》這是一個關於寡婦的故事,寫了梁太太和葛薇龍兩代寡婦。從此,張愛玲在創作中形成了一個「寡婦情結」,她最好的小說寫的大多都是寡婦(如作品中的梁太太和葛薇龍,還有《金鎖記》中的曹七巧)。做寡婦,常常會被看作是女人的悲哀,但張愛玲筆下的女性卻對做寡婦情有獨鍾,而且都是目的明確地為了錢而甘願當寡婦。同時,這也是一個關於「由良而娼」的故事,一個關於「沉淪」的故事。葛薇龍當初投奔姑媽梁太太是為了更好地讀書,可當她的愛情在這裡失敗後,梁太太已經成為了她的人生榜樣,她已經無法回到上海的家中,無法離開梁太太了。在作品最後,饒有趣味的是,當一群水兵喝得爛醉,不約而同地把薇龍當做了妓女,嚇得她撒腿便跑後,喬琪笑道:「那些醉泥鰍,把你當做什麼人了?」薇龍卻說:「本來嗎,我跟她們有什麼分別?」喬琪不讓她亂說,她卻坦然地承認自己說錯了話,錯只錯在:「她們是不得已,我是自願的!」(2)「雙城故事」:《傾城之戀》這是一個關於調情的故事,描寫的是白流蘇和范柳原的調情表演。傅雷本來是張愛玲小說最早的肯定者,但他對這部作品卻評價不高,其主要原因就在於他認為:「作品的重心過於偏向頑皮而風雅的情調」,「幾乎佔到二分之一篇幅的調情,儘是些玩世不恭的享樂主義者的精神遊戲;儘管那麼機巧,文雅,風趣,終究是精鍊到近乎病態的社會的產物。」但也有人認為,傅雷的意見僅僅代表著男性讀者的意見,這個意見對於范柳原是合適的,對於白流蘇則有些冤屈。站在女性的立場看,白流蘇的調情的背後,是生存的焦灼和無奈。范柳原意在求歡,而白流蘇意在求生。這也是一個關於棄婦的故事,是一個棄婦在進行垂死掙扎和自我拯救之後終於修成正果的故事。因此,也有人認為,這是一個張愛玲版的「娜拉走後怎樣」的故事,一個關於逃離的故事。白流蘇雖然幾經努力得到了眾人虎視眈眈的獵物范柳原,成功地逃出了家庭,但是,作者並沒有因此而削弱自己作品中常有的荒涼感,白流蘇逃出了舊的家庭,又進入了另一個家庭,而且,她得到的婚姻只是一座沒有愛情的空城,而這座空城的獲得也僅僅是因為戰爭的成全,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雖然戰爭加快和簡化了許多人的正式成婚的速度,但這種婚姻靠得住嗎?(3)「上海傳奇」:《金鎖記》這是一個關於人性原欲的故事,一個令驚心動魄的人性變態和人性異化的故事。張愛玲的小說雖然都與女性和「女性與金錢」的關係有關,為了生存或為了不至於受窮,她們把婚姻看作是自己惟一的目標,而以青春作代價的婚姻,又是以金錢為最終目的的。但這部作品不僅寫了人的物慾(或曰財欲),寫了姜家二奶奶曹七巧為了能進入雖然已經破落但仍然是貴族大戶的姜公館,嫁給了患骨癆的廢人姜二爺,而且,還突出地描寫了人的情慾(或直接說是「性慾」),在做上了二奶奶後,畸形的婚姻造成了畸形的性格,使她對男女情事十分敏感,也自然地將情感集中在當時她能接觸到的惟一男性三少爺季澤身上,然而,當情慾得不到滿足後,物慾便成為了她生命的惟一中心。因此,這也是一個關於報復的故事,一個禁錮的故事,也就是一個關於用物慾報復情慾,一個因情慾被長期禁錮而變異後演化為更為瘋狂的物慾的故事。按照弗德依德的學說,原欲就像一條河流,如果它受到阻礙,就會溢向別的河道,直接導致性錯亂心理和性變態行為。七巧家原是開麻油店的,她年輕時也有中意她的肉店小伙,還有她哥哥的結拜兄弟喜歡她,可以稱得上是「麻油西施」,雖然粗魯潑辣,卻充滿活力,但做了姜家二奶奶後,愛情當然是沒有的,連情慾得不到滿足,更令人窒息的是,誰都輕視她,連丫環都敢對她冷嘲熱諷,再加上封建禮教的壓抑,她不得不強壓情慾之火,「迸得全身的筋骨和牙根都酸楚了」。於是,她渴望著三少爺的愛,但風流成性的季澤誰都敢沾,就是不願越過叔嫂之防。當她的最後一點情慾之火熄滅後,她開始變得刻薄冷酷,開始進行瘋狂的報復,她先是「戀子」,要兒子整夜地陪她抽大煙,以探聽和渲染兒子與媳婦的房事為樂趣,逼得兒媳守空房,後又「妒女」,自己沒有得到的幸福生活,連自己的女兒也不別想得到。最後,終於淪落為一個眼中只有金錢沒有親情的惡毒殘忍的魔鬼。當然,這也一個害人害已的故事。曹七巧與張愛玲筆下的葛薇龍、白流蘇等其他人物不同的是,她的婚姻一開始並不是她自願的,她的婚姻完全出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她一開始只是受害者和受虐者,但是,當她無論怎樣努力也得不到幸福後,當她開始對她身邊的親人進行報復後,她便成為了害人者和施虐者。此外,我們還可以說,這也是一個關於人的宿命的故事。曹七巧的婚姻在她的眼裡只是一個買賣(張愛玲小說中的婚姻實際上全都是買賣),她只是以青春作為代價,賣掉了自己的一生,得到的只是一點金錢,因此,她生命中最可寶貴的當然是金錢而不會是家庭與親情。而當她與季澤的愛情化為泡影后,特別是當她看清楚了季澤重新找上門來的目的是在算計她的財產時,她對所有的男性都絕望了,因而對整個世界都絕望了。她得出的結論就是「人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只有錢。」「這是個瘋狂的世界!」所有的人都被一種無形的魔力所控制,人的命是天定的,是不能自己左右的。這就是張愛玲所要表現的「傳奇」故事,所要表現的世界的無情和人生的蒼涼。正因為如此,曹七巧一直被人們看作是張愛玲筆下最完整的女性形象,也是她塑造得最厚實的小市民形象,甚至可以說是張愛玲為現代文學史貢獻的一個獨一無二的具有經典意義的藝術形象。二、學習重點難點提示1.中西兩種文化對張愛玲的影響和她作品中的文化背景。中西兩種文化對張愛玲的影響,首先來自她的父母。張愛玲的父親是一個遺少式的人物,風雅能文,給了她一些古典文學的啟蒙,鼓勵了她的文學嗜好。張愛玲在少年習作《天才夢》中曾說:「我三歲時能背唐詩。我還記得搖搖擺擺地立在一個滿清遺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眼看他的淚珠滾下來。」而張愛玲的母親則是一個果敢的新式女性,敢於出洋留學,敢於離婚,她的生活情趣及藝術品味都是更為西方化的。她母親第一次從海外回來時,就在張愛玲幼小的心靈中撒下了西方文化的種子。據張愛玲後來在《私語》一文中說,母親的回來使她十分興奮,「家裡的一切我都認為是美的頂巔。藍椅套配著舊的玫瑰紅地毯,其實是不甚諧和的,然而我喜歡它,連帶的也喜歡英國了,因為英格蘭三個字使我想起了藍天下的小紅房子,而法蘭西是微雨的青色,像浴室的瓷磚,沾著生髮油的香,母親告訴我英國是常常下雨的,法國是睛朗的,可是我沒法矯正我最初的印象。」她一直喜歡老舍的小說《二馬》,除了因為她母親當時喜歡這部小說的原因外,還在於這部小說寫的是北京人在倫敦的故事。其次來自她自己的經歷。受父母的影響,張愛玲從小會背唐詩,也從小就學英文,在教會中學讀書時就曾在校刊發表過英文文章,雖然考上了倫敦大學卻因為戰爭沒能前往,但仍然到中西文化雜交的香港接受了大學教育,這段經歷對她的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她最初的幾篇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等都是以她在香港的生活為題材的。而她從小卷不離手有《西遊記》、《紅樓夢》等古典文學名著的營養,更是深入到了她的骨髓之中,從字裡行間滲透出來。張愛玲作品中的文化背景可以歸納為:衰落中的文化,亂世中的文明。2.張愛玲《傳奇》中的「香港的傳奇」和「上海系列」等作品的主要內容、獨特風格和具有現代主義意味的「荒原」意識。對於張愛玲《傳奇》中的「香港的傳奇」和「上海系列」主要內容的了解,可以《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和《金鎖記》為主,輔以教材中介紹的其他作品。其獨特風格的基調是「蒼涼」。在教材中,特別分析了《金鎖記》如何將人生的荒誕與荒涼詮釋到了極致。大家也可以參考前面對這三部作品的介紹加以論述。張愛玲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具有現代主義意味的「荒原」意識,是「五四」以來的新文學中較少表現的,也正是她作品的獨特之處。我們說,張愛玲的小說是關於文明與人性的哀歌,而張愛玲哀歌的主旨,並不是對社會的批判,更談不上對社會的改造,而只是殖民地與半殖民地的現代都市(香港與上海)的背景中,展示人的精神的墮落與不安,展示人性的脆弱與悲哀。在這一點上,她筆下的女性形象表現得最為鮮明,與同時代甚至「五四」以來的新文學作家筆下的女性形象都有著較大的區別。首先,我們注意到,張愛玲寫的女性,與二三十年代作家塑造的「時代新女性」不同,她實際上寫的是「新女性」表象下的舊女性。這些女性或有著舊式的文雅修養,或受過新式的大學教育,甚至於還留過洋,但她們都面臨著「娜拉走後怎樣」的共同窘況,既無法在現代都市社會中自立,也遠離革命運動,只能把當一個「女結婚員」作為自己的惟一職業和出路,而她們所受到的教育,也只能是她們待「嫁」而沽的籌碼。其次,我們還注意到,她筆下的女性形象與通常的新文學作家筆下舊式女性也不同,張愛玲沒有農業文化的背景,她的文學素養是在代表著工商文化的城市背景中形成的,她筆下女性形象幾乎都是日益沒落的淑女或竭力向上爬的小市民,這些女性在人生中受到的苦難,不是衣不敝體、食不果腹的經濟上的窮困,而是無家可歸、無夫可嫁的精神上的恐慌。3.張愛玲作品既大雅又大俗,既傳統又現代的特點,以及極為鮮明的藝術獨創性和本身的缺陷。張愛玲作品既大雅又大俗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古典小說的根底」和「市井小說的色彩」。張愛玲小說中的「古典小說的根底」最為鮮明的表現又在於她作品中的「《紅樓夢》風」,教材中以《金鎖記》為例,說明作品中隨處可見《紅樓夢》的影子,而她的《花凋》則被看作是「現代《葬花詞》」,不僅作品的名字《花凋》直接來源於《紅樓夢》中的《葬花詞》,而且作品的主人公鄭川嫦也被她直言不諱地稱作「現代林黛玉」。我們還知道,她14歲時,就曾以現代社會為背景寫過小說《摩登紅樓夢》。在她的第一篇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中就有許多人物和細節都有著明顯的《紅樓夢》的影響:「她(睨兒)穿著一件雪青緊身襖子,翠藍窄腳褲,兩手抄在白地平金馬甲裡面,還是《紅樓夢》時代的丫環的打扮。惟有那一張扁扁的臉兒,卻是粉黛為施,單抹了一層清油,紫銅皮色,自有嫵媚處。一見了薇龍,便搶步上前,接過皮箱,說道:『少奶成日惦念著呢,說您怎麼還不來。今兒不巧有一大群客,』又附耳道……」張愛玲小說中的「市井小說的色彩」,則主要指她作品中的「通俗傾向」。在對張愛玲有影響的現代作家中,既有鴛鴦蝴蝶派的代表人物張恨水,又有新文學作家中的實力派代表老舍,而這些作家的創作都是以「通俗化」為主要特徵的。市俗化或通俗化既是張愛玲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創作特點,也是作者自己的創作理想,在她的散文中,這種傾向和理想也許表現得更為鮮明。因此,也有人說:「張愛玲的散文要和她的小說在一起讀,方才有味。」反之亦然,她的小說也要和她的散文對照著讀,才能有更多的趣味。張愛玲作品中的通俗化特點,也與她生活的環境和她自己生活習慣有較大的關係。對她一生影響最多的兩個城市一是上海二是香港,而上海是當時中國最商業化最市民化的城市,當時的香港則是跟在上海後面亦步亦趨的上海的翻版。在生活中,張愛玲始終沒有成為她母親所希望的淑女,但卻按照自己的理想成為了一個大都市裡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不僅像所有的上海小女人一樣愛逛街愛吃零食,而且還酷愛看社會上流行的小報。張愛玲作品中既傳統又現代的特點,與她作品中「既大雅又大俗」的特點,既有重疊又不完全等同。她的傳統的特點當然與「古典小說的根底」有關,與她從《紅樓夢》等舊小說中那裡得到的文化素養和審美品味有關,但又不僅僅如此。前面我們曾說到,張愛玲筆下的女性(包括那些受過洋教育的「新女性」)實際上或者說在本質上都是些「舊女性」,而最為典型的還在於她的「女人觀」和她小說中創造的意象,都有許多傳統的因素。她筆下的女性,幾乎沒有一個走出了婚姻的城堡,而她創造的給人印象最深的意象,則全都是以傳統為基礎的。她的現代的特點,則主要在通俗的情調中加入了西方的文化因素。在教材中談到了她作為職業作家的寫作是從英文起步的情況,也談到了她最初的寫作生涯開始於為上海的西文報紙撰寫劇評影評,後來自己也曾編寫電影劇本等情況,這裡還可以補充的是,她在現代都市與都市人的問題上與當時其他作家的不同看法。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農業文化為背景的,當時的作家也大多是以傳統的審美思想為藝術追求的,因此,現代都市的出現不但沒有引起他們的歡呼,反而遭到了他們的抵禦和批判,無論是以「鄉下人」的眼光看城市的京派作家,還是以「現代人」的身份看城市的海派作家,以及以「革命者」的角色看城市的左翼作家,現代都市在他們的眼裡都是一頭「怪獸」,然而,在張愛玲眼裡卻截然不同。前面我們曾說到,張愛玲是沒有農業文化的背景的,她生城市長在城市,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城市人,而且又把當一個城市人作為自己的理想,因此,在她的作品中,不僅寫的是城市和城市人,而且到處都流露著她對城市文明的喜愛和讚美。雖然,作品中的人物大多以悲劇收場,但這並不是城市的過錯,相反,正是傳統的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的罪惡。張愛玲小說極為鮮明的藝術獨創性,主要表現為「舊小說情調與現代趣味的統一」。在教材中我們說,張愛玲小說中的許多主題、意象和象徵都是古典小說和通俗小說所無法「拘限」的,因為她的創作中增加了外來的小說技巧或現代派的手法,在中國現代小說和西方現代小說這對似乎「相剋」的藝術形式中找到了最適合於自己的調子。但是,也可以說,張愛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於她的「創新」與「襲舊」,而她自身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也在於她的「創新」與「襲舊」。在創新方面,主要表現為「創新成果」的堆積,造成「文勝質」,在襲舊方面,則主要表現為被《紅樓夢》等傳統小說的光環和陰影所籠罩,使作品的真實性和結構平衡受到了影響。除此之外,限制張愛玲藝術上更大發展主要因素還有「題材的狹窄」等。4.兩次「張愛玲熱」出現的不同情況。包括傅雷對張愛玲的批評、80年代張愛玲被重新發現,並逐漸形成熱點的過程和原因。90年代成為研究熱點的過程、社會消費心理,及其身世被傳媒熱炒和商業包裝,並在社會上流行的現象。第一次「張愛玲熱」出現於20世紀40年代。這次的特點是張愛玲一出現就成為了「市民文化的明星」,雖然被歸入了鴛鴦蝴蝶派的行列,與其他鴛鴦蝴蝶派作家不同的是,由於大家看到了她在藝術上的獨特性,因此,她受到了不同政治傾向和文學趣味的文學界各方面的歡迎。其中,傅雷(迅雨)的《論張愛玲的小說》是最有分量的評論文章。第二次「張愛玲熱」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與上次不同的是張愛玲被重新「挖掘」出來時有一個「預熱」的過程,而且先是受到「專業閱讀」的重視,然後再進入商業炒作範疇。1981年張葆辛的《張愛玲傳奇》的出現,應該說只是「文革」結束後在社會上普遍出現的「文壇憶舊」的一個組成部分,真正對第二次「張愛玲熱」出現起重要作用的是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中文版中對張愛玲的推崇所引起的大陸文學界的重視。1984年,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將張愛玲寫入文學史,成為了張愛玲研究全面展開的一個標誌,也可以說,從此以後,第二次「張愛玲熱」才正式形成。80年代的研究反過來又成為了八九十年代商業化炒作的基礎,而1995年張愛玲的去世更推動了一熱潮的高漲。這次的「張愛玲熱」之所以能夠迅速地從學術界進入消費領域,一方面與出版界在體制改革後空前重視出版效益有關,不僅圖書的包裝和推廣受到重視,而且盜版也加入了爭奪讀者的行列;另一方面也與讀者文化水平和消費觀念的變化有關,以前喜愛張愛玲作品的小市民讀者常常被排斥在主流文學之外(作者和讀者都處於文學主流的邊緣),而現在主流文學已成為了高雅的「陽春白雪」(純文學),小市民讀者已成為讀者的主體,主流作家與邊緣作家的地位也已經互換,甚至於越是邊緣的越是受大家喜愛的。而張愛玲這種既有傳奇身世又有表現個人生活作品的作家,無疑正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對象,很適於作為大眾消費文化所推崇的精品。此外,在這次熱潮的形成過程中,影視等現代媒體的介入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種作用,除了直接將張愛玲作品搬上銀屏的直接作用外,通過各種方式在大眾中煸動起來的「世紀末」懷舊情緒,也有很重要的間接作用。5.張愛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的特點。張愛玲筆下的女性,除曹七巧外,大多是生活在新舊時代夾縫裡的沒落淑女。她們往往都出身於敗落的封建大家庭里,有著舊式的文雅修養,舊式的妻道訓練,應該說,這一特點與張愛玲自己的家庭背景有直接的關係。張愛玲對她們的生活和理想可以說了如指掌,如果她不是因為在英文報刊上自己闖出了一片天地,她也只能與她們一樣,以做一個「結婚員」來當自己的職業。雖然,這些沒落的淑女,大多都有美麗的外表,文化層次也很高,但是,她們沒有作者那麼幸運,沒有自立於現代社會的求生的本領,只能把嫁人當作自己一生的救命稻草。張愛玲筆下的女性都很好地體現出作者的人生觀,那就是女性生存的艱難。在她的小說《封鎖》中有這樣一句重複了多遍民謠:「可憐啊可憐,一個人啊沒錢!」這一點,應該說我們現在的人都明白,在現代社會裡沒有錢是什麼滋味。雖然這些女性(包括七巧和所有的淑女們)並沒有真正落到沒錢過日子的地步,但作為一種存在的恐慌卻一直在威脅著她們,因此,她們大多處於兩種生存狀態之中:一是急於想成為人家的太太或姨太太甚至情婦,總之是想找一個生活的依靠;二是在成為太太之後,仍然在為自己的地位而努力奮鬥著,或變本加厲地抓錢,或無可奈何地在平淡的生活中苦熬著。張愛玲筆下的女性大多是具有「新女性」表象的舊女性。她們的「新」主要指她們受過新式的教育,過著「新時代」的女性們享受的現代都市生活,但她們與左翼作家筆下新女性不同,她們並沒有新的思想,甚至絲毫沒有受到當時革命運動和革命思潮的影響,滿腦子都還是封建主義的東西。因此,她們的「舊」主要就是指她們的思想意識和人生道路。我們說,張愛玲作為一位女性作家,對那種新舊時代交疊下的女性命運極為關注,她筆下的系列女性形象,真切地傳達了她對人生的特殊感悟以及對文化敗落命運的思考,主要就在於她既關注女性,又不滿女性的生存狀況。也是張愛玲作為一個女性作家,她筆下的女性形象卻都以悲劇收場的原因。表面上看,好象她對她們充滿怨恨,不肯給她們一點幸福,不肯給她們指出一條光明的道路,實際上她並沒有看見哪裡有這樣一條路,她自己雖然做了職業婦女,但她並不認為這就是一條比結婚更好的出路,因為社會上人心險惡,家庭與社會相比更適於女性。6.從意象營造和語言風格兩個方面,分析張愛玲小說藝術的創新和襲舊,以及在現代文學史上特異的地位。所謂「意象」,也就是在一個個有著色彩、光澤、聲音的物象形態中,包含著隱喻、象徵等深層的意蘊。張愛玲的小說大多有著鮮亮的視覺效果,善於運用意象化的手法,使許多原本抽象的東西,如人物的命運、心理、情緒、感覺等,像一幅幅流動的畫面,具有具體的形態,從而給小說帶來濃郁的詩意。在教材中,我們講到了《金鎖記》在三萬多字的篇幅中,營造出了六種含義不同的月亮。月亮,是一個在傳統文學中曾被用濫了的意象,但作者卻有推陳出新的能力。在張愛玲的作品中,我們還可以看到許多具有現代意識的創新意象,如《傾城之戀》中的「時間」和「牆」,《封鎖》中的「烏殼蟲」等。在《傾城之戀》中,一開始就說:「上海為了『節省天光』,將所有的時鐘都撥快了一小時,然而白公館裡說:『我們用的是老鍾。』他們的十點鐘是人家的十一點。他們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說上海節省天光,說的是實行的「夏時制」。但作者在這裡主要是想說明「公共時間」與「個人時間」的差異和對立。張愛玲的故事,大多都是發生在「公館」的老時間裡的,與外面的人家的時間不搭界。白流蘇希望能通過她與范柳原的婚姻關係走出白公館,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庭,也就是要走出白公館的老時間,走進大家的公共時間,但是,她的一切努力,如果不是「戰爭」的介入也是無法實現的。張愛玲常常說,「時代是倉促的」,對於個體生命來說,時間也是稍縱即逝。在香港的戰事打響之前,范柳原原本是要在一個禮拜後回英國的,白流蘇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即想的是:「一個禮拜的愛,吊得住他的心么?」在《傾城之戀》中更包含著流離失所、背井離鄉、亂世危城等特殊感受。在這個「時間」意象的營造過程中,作者又妙筆生花,衍生出了「牆」的意象。在淺水灣飯店旁的一堵牆邊,范柳原對白流蘇說:「這堵牆,不知為什麼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類話。……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的毀掉了,什麼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牆。流蘇,如果我們那時候在這牆根下遇見了……流蘇,也許你會對我有一點真心,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這一意象引起了許多人的注意。有人認為,這是理解題目所謂「傾城」的關鍵。傅雷本來對這部小說的評價並不高,但對於這一意象也感受到了一種震撼,驚嘆道:「好一個天際遼闊胸襟浩蕩的境界!」也許,我們可以這樣認為,牆,在這裡既是時間的見證,也是歷史的見證,還是愛情的見證。是張愛玲對於時間與歷史的思考,是她的愛情觀與人生觀的體現。也許,在張愛玲看來,真正的愛情,肯付出真心的愛情,是值得「傾城傾國」的。如果說,在這個由「老鍾」和「牆」等形象營造的時間意象中還可以找出許多傳統的因素的話,那麼,在《封鎖》中的「烏殼蟲」的意象則完全是現代的。在作品的結尾處,作者寫道,男主人公呂宗楨下了電車回到家裡,剛才車上遇到的女子吳翠遠的臉已經有點模糊了,他踱到卧室里,扭開電燈,看到了真實的自己:「一隻烏殼蟲從房這頭爬到那頭,爬了一半,燈一開,它只得伏在地板的正中,一動也不動。在裝死么?在思想么?整天爬來爬去,很少有思想的時間罷?然而思想畢竟是育苦的。宗楨捻滅了電燈,手按在機括上,手心汗潮了,渾身一滴滴沁出汗來,像小蟲子痒痒有在爬。」有人說,只可惜張愛玲就此打住了,要繼續寫下去,呂宗楨第二天清晨起來,就會變成卡夫卡筆下的推銷員格里高爾也說不定。在教材中,我們還曾提到「鏡子」的意象,這在《傾城之戀》中也有一個很具現代意義的描寫。這是范柳原與白流蘇的第一次接吻:「十一月尾的纖月,僅僅是一鉤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然而海上畢竟有點月意,映到窗子里來,那薄薄的光就照亮了鏡子。……流蘇覺得她的溜溜轉了個圈子,倒在鏡子上,背心緊緊抵著冰冷的鏡子。他的嘴始終沒有離開過她的嘴。他還把她往鏡子上推,他們似乎是跌到鏡子裡面,另一個昏昏的世界裡去,涼的涼,燙的燙,野火花直燒上身來。」鏡子里的世界反映的應該是真實的世界,但他們火熱的接吻卻跌進了冰冷的鏡子里,究竟哪個更真實?作者事先已經這樣告訴了大家:「這是他第一次吻她,然而他們兩人都疑惑不是第一次,因為在幻想中已經發生過無數次了。從前他們有過許多機會——適當的環境,適當的情調;他也想到過,她也顧慮到那可能性。然而兩方面都是精刮的人,算盤打得太仔細了,始終不肯冒失。現在這忽然成了真的,兩人都糊塗了。」因此,在這裡,冰冷的鏡子,實際上反映的是他們真實的內心世界。由此可見,張愛玲營造的意象,既有層出不窮的創新,又有不厭其煩的襲舊,在新舊雅俗之間遊刃有餘,而且,無論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無論是「月亮」、「鏡子」,還是「牆」和「烏殼蟲」,都是與作品「蒼涼」的主調是一致的。而張愛玲小說的語言風格,也介乎新舊雅俗之間,既有「古典小說的根底」,又有「市井小說的色彩」。在《沉香屑第一爐香》和《金鎖記》等作品中,古典小說的根底表現更為明顯一些,更多一些《紅樓夢》的影響,而在《傾城之戀》和《紅玫瑰與白玫瑰》等作品中,市井小說的色彩表現更為突出一點,無論是范柳原與白流蘇的調情,還是佟振保與王嬌蕊、孟煙鸝的三角關係,都更多一點帶有調侃意味的幽默和鴛鴦蝴蝶派通俗小說的特點。張愛玲小說在現代文學史上的特異地位,不僅在於她與20世紀40年代前期上海淪陷區的環境相適應,沒有也不願利用作品來說教或宣傳,熱衷於表現自己對人生的切身體驗和獨特感悟,在表現當時上海市民生活和心理方面堪稱獨步,而且還在於她有著深厚的、融合中西兩方面的文化素修,和藝術地運用漢語語言的純熟手法,完全擺脫了所謂「新文藝腔」,很自然地繼承了傳統的古典小說和現代的通俗小說的手法與韻味,將「新、舊、雅、俗」融會貫通,創造出了新舊交織、雅俗共賞的獨特風格。相關鏈接:教師隨筆·語文課件下載·語文視頻下載·語文試題下載·人教版高中教案·人教版選修教案·人教版初中教案·蘇教版高中教案·蘇教版初中教案·語文版高中教案·語文版初中教案·粵教版高中教案·粵教版選修教案·魯人版高中教案·北師大初中教案『

點此察看與本文相關的其它文章』『

搜索相關課件』『

搜索相關視頻|朗讀等』【上一篇】【下一篇】【推薦給朋友】【教師投稿】本站手機版網址:http://wap.ruiwen.com掃描本站微信二維碼,可立即獲贈十個資源下載點數,點此了解詳情
推薦閱讀:

不,我只是個教師! | 我是教師
學術論文的寫作技巧
普通教師與特級教師之間的邊界有多大
吳銘峰老師告訴你種子的力量~厲害了,我的考試秘笈
《教師心理健康培訓》講義

TAG:教師 | 張愛玲 | 專題 | 輔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