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之死(五)忠臣未必幸福
岳飛之死(五)忠臣未必幸福
好人不長命,壞蛋活千年,這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口頭語,既然傳承了這麼多年,想必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什麼道理呢?做遵守規則的好人其實會很累,當然那是在有壞人搗亂的情況下,若都做好人也不會那麼累。
此後的一系列事情更讓我們看出來岳飛的政治性格——愚忠。
首先是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回營後,金與宋便達成和談,以大宋稱臣納貢為條件換得大金永不相侵,還要向金使行跪拜之禮,簡直是屈辱之極,史稱紹興和議,《宋史》都沒好意思寫,只記載在《金史-完顏宗弼傳》中。但即使如此趙構們還是像打了打勝仗一樣感到非常地喜悅,可見趙構對和談的渴望和對這些武將的警惕之心,據說韓世忠還派人刺殺過金國使者但未能成功,趙構因和談成功讓諸將均晉階一級,但岳飛三次上書拒絕,還大書要皇帝和眾臣不能忘了國恥,這兩人的行為都讓趙構非常不快和反感。
不過還真讓岳飛說中了,沒多久主戰派金兀朮在國內鬥爭中戰勝粘罕掌握了金國大權,很快在和談墨跡未乾之時便率軍南侵,岳飛則奉命北上抵抗金兀朮,結果岳家軍在順昌、潁昌、郾城和距離開封只有四十五里的朱仙鎮重創金軍,尤其金軍一度引以為豪的精銳——拐子馬和鐵浮圖也被打得七零八落。弄得金兀朮只能退守開封,甚至做了全部輜重北撤的準備,但一個書生的建議卻讓他改變了主意。
這條建議便是歷史名言:「自古未聞有權臣在內,大將能立功於外者。」聽罷,金兀朮決意堅守汴京開封,同時寫信給秦檜,威脅說:「你們天天請求和談,而岳飛卻要圖謀河北,還殺了我的女婿,此仇是一定要報的。你們必須殺掉岳飛,然後和議才能成功。」意思是,指責南宋朝廷言行不一,沒有議和誠意,要想證明誠意,就要殺掉岳飛。
趙構和秦檜倒不至於被這封信嚇傻了,而是他們看到了真正和談的機會。談判也是需要實力支撐的,實力懸殊的雙方怎麼會有滿意的談判結果,如今金兀朮主動表達和談的意向和條件,顯然是有些撐不住了,正是對宋有利的和談時機。再者,趙構早已深怕岳飛功高震主,如今再經秦檜添油加醋,趙構肯定也想在此時剎住岳飛的步伐。如此,在趙構看來此時召回岳飛正是符合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辦法,所以不惜一日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
說是金牌,其實也是朱漆木牌上燙金字而已,只不過皇帝御用讓它有了權威。金牌內容完全一致,大書「岳飛孤軍深入,不可久留。速撤軍返京述職。」按邏輯講岳飛本可以不聽號令,我相信此時的岳飛不會不知道一日之內十二道金牌召回的含義,明顯是怕他大功得成,一意求和,如此,他還能長留於人世間嗎?但他忠義的理想又驅使他遵守了皇命,在離開封只有四十五里的朱仙鎮率大勝之師與北岸百姓撒淚告別,岳飛本是河南湯陰人,如今要拋棄父老鄉親,仰天長嘯「十年之功毀於一旦」,此情此景想必是感天動地的。
當然並不是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後就馬上把他給殺了,這時距岳飛之死還有一年多的時間。
公元1141年,即紹興十一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剛過,又傳來金兀朮率軍南侵的緊急軍報。雙方這次交鋒互有勝負,先是宋軍取得柘皋大捷;緊接著,金兵在淮西之戰中,又大敗宋軍;隨後,金兵撤軍。
這也是岳飛所參與的最後一次抗金戰爭。這次戰役的規模並不出奇,但成為雙方態勢的轉折點,金國主戰派領袖金兀朮和南宋皇帝趙構都意識到了雙方戰略態勢的逆轉。此前在岳飛的打擊下,金兀朮已傷元氣,再經這次一折騰,已無滅宋的把握,金兀朮意識到這一點後,馬上改變策略,一邊虛聲恫嚇,一邊放出允許和談的信息,而趙構也意識到此時的和談有了比較切實的把握,於是,大膽裁抑武將,加緊了恢復以文制武傳統的步伐。
當年四月,朝廷以慶祝柘皋大捷的名義,將各地領兵將領特別是韓世忠、張俊、岳飛三大將緊急召回京城。在慶功宴上,宰相秦檜突然代表皇帝發布詔書,任命韓世忠、張俊為樞密使,任命岳飛為樞密副使,三人均不得返回部隊。趙構雖然居心昭然,但昭書寫得還是有里有面的,相當親切與堂皇:以往朕只是把一路宣撫的職權託付給你們,權力還是小了些,如今我要將國家軍機中樞本兵之重大職權託付給諸位。你們同心協力,不分彼此,集全軍之力誰能抵禦?掃除兀朮之流何足道哉?
話雖好聽,但實質上是明升暗降之舉,雖然樞密院在宋代的機構設置中有不小的權力,但時局變幻,對於岳飛這樣的部隊創建者而言,只有身在自己的部隊中才是利益最大化的體現,如今趙構有意將三大將與自己的部隊隔離,明顯是在用明升暗降的方式削弱三人的實力。
當時負責記錄朝廷事務的秘書少監是秦檜的養子秦熺。在職期間,這位宰相的養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把南宋初年國史實錄中不利於養父秦宰相的內容,或者毀棄,或者改易,膽子相當大。但是他對此次解除三大將兵權的記載倒是顯得特別坦率:「主上聖明,察見兵柄之分,無所統一,乃密與檜謀,削尾大之勢,以革積歲倒持之患。」「有識之士方懼金人之平,四方底定,而此輩跋扈自肆,意外事有叵測者」。這就明白說出了皇帝的心裡話:金人平不平尚在其次,將「叵測」的意外消滅在萌芽狀態才是首要的。說到底,對這幾員大將不放心、不信任才是真的。隨後,朝廷宣布撤銷三大將的宣撫司,解散了他們的統帥部,規定:「遇出師臨時取旨」;將調兵權收歸朝廷,將管理權分散到了偏裨諸將手中,而統帥一級的將領則臨時由皇帝派出。
這大體上實現了宋朝歷史上的第二次杯酒釋兵權。實際上,這是一次軍事體制的重大改組。強行剝奪三大將兵權的同時,先後壓縮各路大軍編製,將行營護軍的番號改為御前諸軍,並且將各路大軍拆散肢解,化整為零。由過去的四路駐屯大軍,改編為十路駐屯大軍;加上南宋初年以來,三衙統兵制度已經在事實上宣告廢除,三衙首長成為殿前司三支兵馬的統兵官,此次這些部隊有增無減,使三衙軍成為與御前諸軍平衡制約、內外相制的力量。
這種設計的潛台詞相當明確,差不多等於公開宣布:帝國將要全面採取收斂的戰略防守態勢,將要全面恢復以文制武、守內虛外的帝國傳統。也就是說,帝國軍事戰略的重點在於防止內部的叵測之事,對外則以稱臣、納幣為條件,換取和平;軍事力量只是一種必要的輔助手段,或者頂多形成一種平衡與威懾。
只有死人才是最安全的,如今偃武之勢已定,下一步便要對他們下手了,這在前面介紹中興四將時我們已有提及,韓世忠學古人取污自保,過上了絕口不提政治的隱居生活。張俊則完全倒向秦檜幫助陷害韓世忠和岳飛。其實在張俊最初要陷害韓世忠時,岳飛還暗中給韓世忠送過信,幫助韓世忠脫險,但真到自己身上時他又犯了愚忠的死腦筋。人們勸他學韓世忠那樣脫險,他偏偏不肯,還說:「上蒼有眼,就不會陷忠臣於不義;否則,能往哪裡逃呢?」非要盼著他那聖明的皇帝能理解他。結果他的主子以莫須有的罪名殺了他,說白了就是在皇帝的眼裡你岳飛到了必須死的時候,他還在大堂之上露出他後背的盡忠報國四字慨然陳詞,雖然感人,但難免讓人覺得有愚忠的特點。
其實岳飛也是保留著對自己有利的證據的,如圍繞宋軍戰敗的淮西之戰的重要往來文書岳飛手中都有保存,但忠臣不好當的原因,除了君要你死你不得不死之外,就是可用的手段並不多,而奸臣沒有什麼顧慮便可無所不用其極了,很快秦檜便抄走了這些文書,在獄中的岳飛立刻沒了辦法,只能任由刪改。
最後在秦檜們提供給皇帝的岳飛罪證里,有如下這幾條,可真是莫須有:
其一控告,淮西戰敗之後,岳飛曾經當眾罵道:國家了不得了,皇帝又不修德。這是大不敬之罪;
其二控告,朱仙鎮班師之後,岳飛和他的主要助手張憲,曾經當著不少人的面,有過這樣一段對話,岳飛問張憲:天下事該怎麼辦?張憲回答說:就看您想怎麼辦。這是忤逆之罪。
其三控告,據說岳飛曾經說:自己與太祖趙匡胤都是三十歲就當上了節度使。這是岳飛主要助手王貴提供的證據,說起來岳飛對這個王貴很信任,岳飛不在軍中時就是王貴打理軍務,王貴也非常欽佩岳飛,史書中也沒記載秦檜和張俊到底抓到了王貴什麼把柄,反正是這個把柄最終讓他出賣了岳飛。
就這樣,三句話連起來,便可以要了岳飛的性命。至於說這些話的前因後果,上下聯繫,則沒有人願意考證。據說,第三句的本來情形是岳飛三十二歲做節度使,說了句:三十二歲建節,自古少有。頂多是一句飄飄然的自鳴得意而已,居然被演變成了胸懷異志的彌天大罪。真是君要臣死,臣怎麼都得死。
就這樣,公元1141年,即紹興十一年十月十三日,岳飛被正式逮捕入獄。到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也就是農曆除夕大年三十的前一天。皇帝批准賜死岳飛於風波亭,並將判徒刑兩年的岳雲,親手改判為與張憲一同處死。史書記載說,判決公布後,「天下冤之」,眾多士民為之下淚。據說行刑當日,即宋高宗紹興十一年陰曆大年除夕,杭州城凄風苦雨,整日不絕。
岳飛死後,南宋帝國在東南一隅繼續存在了一百三十八年。在它強制完成第二次杯酒釋兵權、全面恢復以文制武國策之後,帝國曾經兩次主動發起北伐,均以慘敗告終。從此,收復中原失地變成一個遙遠的夢想,和當年的燕雲恢復一樣,成為永遠無法實現的朝代夙願。同時,和北宋年間一樣,皇家再也沒有遭受兵變的夢魘。直到蒙古崛起,宋又效仿當年聯金滅遼之策聯蒙滅金,只可惜蒙古又學當年的金國那樣,沒了金之後順道南下滅了南宋,這是又出了個文天祥扮演了一次岳飛的角色。
推薦閱讀:
※故鄉--岳飛、袁崇煥為何被人拋棄?
※此人的曾祖是岳飛的部將, 他滅亡了金國, 實現了岳飛的夙願
※《岳飛的盲區》--摘自本糊塗小書《有味的傳統文化課1》
※岳飛同志必死的幾點淺析
※此人是梁山五虎將之子,打了金兵又戰岳家軍,最終成岳飛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