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詩人都喜歡旅遊嗎?

古代的詩人都喜歡旅遊嗎


現在,很多人出門旅遊,

必須做的一件事是:打卡紀念!

可是沒有飛機、沒有高鐵的千百年前,

不能遠途旅遊,

生活豈不是很無聊?

那你真是想太多了,

最近有人總結了

一些詩人一生到過的地方。

看完你會發現,

古人去過的地方,

多到你無法想像!

最「浪」的詩人——李白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最不情願「折騰」的詩人——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最會享受的詩人——蘇軾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人生最大贏家——韓愈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最豪氣衝天的詩人——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最不讓媽媽省心的詩人——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最會取名字的詩人——楊萬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最強大的「守護神」——文天祥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最「內涵」的地圖——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實在無法想像,

在「交通基本靠走,溝通基本靠吼」的古代,

詩人們居然去過這麼多地方!

現在好像能理解,

他們為什麼喜歡寫詩了。

大概是因為:

景色太好,

設備太少,

顯擺不了,

偶爾心情還不好,

那,就寫首詩紀念一下吧!


喜歡個卵子。坐過火車沒?買過二十小時以上的坐票沒?試一次你就知道什麼感覺了。古人出行一次比這個折騰的多了。花錢多就不說了,騎馬有多硌的慌騎過自行車的都明白,坐車也是各種顛簸。大多數時候都是因為各種官職的調度才到處跑。說是旅遊感覺不太妥當,更像是奔波勞碌。年輕點的見見大世面可能還挺激動。年紀稍大點,一趟下來半條命都沒了。稍微不注意點,死在路上都不新奇。大多數遊覽景勝的作品,都是到一個地方安頓下來很久以後開始就近玩耍時寫下的。那種僅僅是停留幾天的,或是在路途上寫下的,除非是路上有人接風洗塵而寫下的酬和之作,否則基本都是在寫羇旅之苦的。不苦不行啊。


咱們首先可以明確一下什麼是「旅遊」,雖然現在大家經常談論旅遊,但除了研究旅遊的人,應該很少會有去關注旅遊究竟是什麼的。

實際上,古代是沒有「旅遊」這個概念的,「旅」和「游」是需要分開來看的。

旅者,客寄之名,羈旅之稱。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謂之為旅。(唐孔穎達《周易正義》)

「旅」也就是旅行,代表一種出行的狀態,它反映出旅遊活動的異地性和暫時性。

息焉游焉——《禮記·學記》

駕言出遊,以寫我憂。——《詩經》

「游」指的是遊玩,即一些娛樂活動,段玉裁註:「又引申為出遊、嬉遊,俗作游」,它表現出旅遊活動的自由性、娛樂性等特點。

一般認為西方近代旅遊活動最早起源於19世紀托馬斯庫克組織的禁酒大會,西方暫時可以撇過不談。

在中國,古代是不存在「旅遊」的概念的,一直到近代受到西方列強侵略後的中國,到了1923年才出現了第一個旅行社,即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旅行部。

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旅遊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早期旅遊活動大多是王公貴族、各地官吏,對於普通大眾來說難以實現。古代旅遊的目的主要在「旅」而不是「游」,基本包括巡省、出使、宦遊、遊學、遊說、商貿等,遊樂的成分較少,屬於功利性旅行。

古代詩歌創作的主觀動機並非是以「游」為單純目的,而是在通往另一目的地的旅行途中實現的類似於「游」的效果。以唐朝為例,彭定求版本《全唐詩》中初盛唐以「游」為題的詩有222首,還有泛化的以「登」、「臨」等詞在題中出現。

在不同朝代不同時期,由於生產力水平和政治政策等原因,導致詩人旅遊的原因也不盡相同,有的可能是放蕩不羈,例如李白被逐出宮之後的詩篇,有的可能是謫居一地,比如蘇軾在黃州等地的詩作,也有王勃這種南下探望父親途中寫下《滕王閣序》的。

所以說「古代」其實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各大歷史學院研究歷史的從不說研究古代歷史,基本都是某一時期的歷史,例如明史、三國史等等,因為古代實在是包涵了太多的範疇。隨便哪一個時期,詩人出遊的目的可能都不同,詩人是否都喜歡旅遊這也不好說。

參考文獻

[1] 任喚麟,何小芊.旅遊概念界定與中國古代旅遊發展論略[J].旅遊論壇,2011,4(4):1-6.

[2] 李天元.旅遊學概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3] 趙麗霞.初盛唐旅遊詩歌研究[D]. 武漢:武漢大學,2014.


感謝邀請!

當懷裡有銀子的時候,那叫遊歷天下,比如李白當年,比如杜甫當年。

當懷裡沒有銀子的時候,那叫流離,叫生計,和我們現在打工沒有區別!

當你不會做官的時候,自然是貶東謫西,配南流北,總之不讓你消停!

當戰爭來臨的時候,那叫流浪,叫逃亡,叫拖家帶口尋覓安身之所。

因此,年輕的時候,有錢的時候,那叫旅遊。做官的時候,沒錢的時候,那叫失意!


古代寫詩兩大主題。

男遊宦,女閨怨。

都不快樂。

都不喜歡。


那得看誰了。詩人旅遊也分很多種情況。

王宗衍、弘曆算一種

曹操、毛澤東算一種

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算一種

李白杜甫各算一種

小王和金家老四都是皇上。不過老四是土財主畫風的皇上,旅遊既能擺威風,還能看看南方美女。耀武揚威好不自在。

小王則是文藝青年畫風的皇上,和老媽、老婆穿戴奇裝異帽,遊歷名山大川,體驗一把名士風流。

孟德和老毛是轉戰南北,在打仗之餘順道看看風景。當然戰事是第一位的。不過碣石山也好,六盤山也好,最後都納入了他們的管轄下。只要條件允許,每年去一次都行。

韓柳劉這三位使君可難過了。這三位都是被貶到離家萬里外的嶺南做地方官,路上顛簸自不必說,還要忍受兩廣炎熱潮濕的氣候。還好當地景色優美,給了他們一些慰藉,同時也算是收住了那顆求仕之心。

李青蓮既有仙風道骨,又有仗義豪邁之氣。在環遊天下的過程中,結交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歌頌祖國美景。還能積累人脈,可以說是快哉快哉了。

老杜不像老李那樣洒脫,他身上體現的更多是憂國憂民之心。尤其在安史之亂後,顛沛流離,四處奔波。好不容易到了蜀地,找了個破茅屋安定下來,睡著硬的和鐵一樣的被子。結果屋頂茅草還被風刮到水裡了,地上的那些茅草又被幾個小屁孩搶走,真是愁苦至極。天下暫時太平了,想坐船回家都回不去,最後客死他鄉。


古人那不叫旅遊,因為以前交通的原因,去哪裡都需要許久許久,然後gang?hao


根本沒有人喜歡旅遊,遊覽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只不過是被流放順道看看。


基本上要旅遊都是在自己的縣或者州啊游一游,或者是貶官的地方實在無事可做只好飲酒作樂,到處玩一玩排解愁苦


古代交通不便,真正的旅遊很燒錢的。參考杜甫,當他父親還在還比較有錢的時候經常出遊,曾與李白高適一起浪,早年遊歷是為了交友增加閱歷,結識名流,混得名氣好做官。後來沒錢了就很窘,瀟洒不起來,哪有什麼閑心思去旅遊,說白了就是為了生計奔波,局勢原因漂泊。詩人一般只是個頭銜,大多是要進朝堂當官的,他們一般都很有家底,地位高,人脈廣,也有才情,且有一官半職,每到一處總要尋山問水,寫詩作賦,發發動態,自然感覺很厲害,格調很高。


推薦閱讀:

李白詩中的「床」
送別李白的汪倫是何許人也??
為什麼古代很多有才的人得不到重用?
李商隱「永憶江湖歸白髮,欲回天地入扁舟」和李白「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是否有可比性?
李白杜甫是他的鐵杆粉,一首詩婦孺皆知,郭沫若竟說是假的?

TAG:唐詩 | 詩人 | 李白 | 杜甫 | 國內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