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孤兒工作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 高嵐
來自專欄東方心理分析研究院
被送到福利院撫養的都是被遺棄孩子,而且絕大多數在軀體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殘障。每一周,全國各地的心靈花園工作站,會有上百名的志願者投身到福利院中為這些孤殘孩子提供心理方面的服務。雖然志願者帶著滿腔熱情而來,但和這些孩子相處仍然困難重重。
為什麼?和這些「孑然一身」的孩子工作,最大的困難在哪裡?
且聽心靈花園公益項目執行長高嵐教授為大家慢慢解說——
本文節選自「心靈花園公益課堂」講稿
小明正在讀二年級,他是一個曾被收養,之後又被送回福利院的男孩。老師們都覺得,經歷二次拋棄的孩子最受傷了,於是,他被推薦到了心靈花園工作站。
諮詢師第一次見到小明的時候,她覺得自己和這個笑嘻嘻的小男孩互動得挺好的,也很喜歡他。她看到他既沒有軀體疾病,智力也發育正常,心裡感到疑惑:為什麼這個孩子會被送到心靈花園呢?
老師說,小明非常容易情緒化。比如,當他寫作業的時候,寫錯一點都會激動得把整張試卷都擦掉;當老師指出他有什麼毛病的時候,他也會特別生氣,脾氣不好。用心理治療的語言來說,脾氣不好就是難以控制和管理情緒,容易陷入過激反應之中,而容易爆發情緒與無意識中的創傷有著莫大的關聯。
在諮詢師和小明的初次見面中,諮詢師印象最深刻的是就是小明疑惑迷離的眼神,諮詢師也一直很好奇:為什麼這個會用這樣不確定的眼神看自己?諮詢師也感到糾結,和小明在一起的時候她總有一種不確定感,這種不確定感一直陪伴著諮詢師。這或許預示著,這是一段啟動於不確定感中的移情與反移情的關係。不確定感來自內心的不安全感。
小明已經讀二年級了,他的智力發育正常,他已經對「我」「我要什麼」「我應該怎麼樣」有了更多的想法和主張,而不是像一個更小的孩子(比如六歲以下)那樣容易受到環境或他人主導。小明是帶著不確定感的,所以,最初的時候,當他面對諮詢師走進和自己的關係,他必然會以隔離、掩飾、包裝的狀態來和諮詢師互動,他可能會表現得非常好,會用修飾性的、假自體的方式來呈現自己,比如笑嘻嘻的、有禮貌的、容易親近的,因為他需要感覺到自己被諮詢師接納和喜歡。
諮詢師能夠感覺到,小明想和自己建立強烈的關係,但是,她卻不知道該和他建立怎樣的關係。在小明的初始沙盤中,他同時把讓人感覺好受的滋養型的母親意象和讓人不太能夠接受的面具型的母親意象放在了諮詢師面前。或許表明,孩子在未來的移情關係中,會把未整合的好母親和壞母親同時投射給諮詢師。假如他在整個關係過程中不停地把正向和負向的東西同時扔給諮詢師,那麼,這會給諮詢師帶來巨大的壓力,也會給諮詢工作帶來極大困難。諮詢師在進入關係之初就已經有了兩種相互矛盾的感覺:一方面覺得孩子挺好的、挺喜歡他的,另一方面又困惑於孩子疑惑迷離和不確定的眼神。因為孩子帶給諮詢師疑惑,孩子和諮詢師之間的關係也處在搖晃的不安穩之中。
在諮詢師和小明的第三次工作之前,小明在沙盤室外看見了諮詢師,小明近視,他走近了問諮詢師:「你是我阿姨嗎?」在這之前,小明他一直把諮詢師叫做「老師」,諮詢師感到很奇怪,奇怪他為什麼叫阿姨。她看到他特別迷離的眼神,彷彿處在無意識之中,做夢一樣。後來又發生過幾次小明把諮詢師叫做「阿姨」,過後又改回叫「老師」。不確定的稱呼再次傳遞出不確定的氣場。
其實,眼神的不確定是他對於「我在哪兒」的一個很大的問號,孤兒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人可以告訴他「我是誰」「我在哪兒」「我到底能跟誰能建立真正的、絕對的連接」。這句「你是我阿姨嗎」的疑問,似乎在叩問:在我的生命之中,有什麼坐標可以讓我確認自我的存在?
第三次工作快結束的時候,小明突然情緒爆發,把全部沙具打翻和堆在右上角,形成一片廢墟。其中包括初始沙盤中靠近他自己的一座碉堡,一個和他自己有關的、能代表他自己的象徵性的東西,它也被打翻了、毀滅了。有可能,這就是他內心裡不能控制的情緒衝動的最大來源,即不能確認自我的火山似的憤怒。現在,這個憤怒開始放在諮詢師那裡。「你是我阿姨嗎?」這是來自內心的吶喊:如果你是我阿姨,我可能可以告訴自己我是誰;如果你不是我阿姨,我也無法告訴自己我是誰。
第四次沙盤裡放滿了沙具,最後瞬間都死了,「死」了之後又全被小明仔細地放回沙具架,留下了一個極具禪意的空沙盤。死亡是最大的斷裂、不能修補的斷裂,完全沒有關係、沒有連接了,這是他在更深入地描述他自己,更深度地顯示內心的斷裂。
第五次沙盤裡,小明做了一大一小兩個雪人,正對著諮詢師的位置,諮詢師感到較強的壓力。這是孩子非常強烈的自我意象,而且這兩個自我意象非常強烈地指向諮詢師。會融化的雪人代表冷、不穩定。和孤兒工作的最大困難就是如何建立穩定的關係。從小被拋棄的孩子沒有真正的關係,他沒辦法安然地處置他自己,這是一個非常讓人難過的事情。
之後直到第十二次沙盤都是形象鮮明的中心化造型。在第十次,小明做了一個生日蛋糕送給諮詢師,當天正巧是諮詢師的生日,諮詢師也感到驚奇,並且聯想到了共時性現象。這些非常中心化的沙畫造型,其實在非常重點地訴說一些故事。孩子或許感覺到,很多時候他不能真正地感覺到諮詢師,也不能被諮詢師感覺到,於是,他一直用中心化的、濃墨重彩的沙畫表達內心強烈的呼喊,他似乎在用盡所有力量一再呼喚諮詢師,他想被看見,他想被抱持。如果無意識中的呼喊能被共情到,就會產生很大力量。小明的內心真的很辛苦,潛藏了很多情緒,渴望真正的連接。
人在無意識情感中都需要一個來自原生父母的基礎點,這個基礎點會讓你感覺到即使遠行千里也不覺孤單,因為你知道它一直在那裡。而這對於一個多次被拋棄的孩子來說是非常難於獲得的。如果這種東西能夠被表達,內在潛藏的無法確定自我的憤怒和煩躁才能夠得到緩解。小明的內在是搖晃的,他找不到那個能夠帶給他安穩的基礎點,所以他的憤怒非常容易爆發。
諮詢師可以向孩子分享自己的情緒,比如,小明在不知道諮詢師生日的情況下給諮詢師做了生日蛋糕,諮詢師可以告訴孩子她的感受,表達自己真的很感動。每時每處盡量不去說孩子怎樣,而是多說說自己感受如何,然後聽聽他怎麼說。當屬於他的部分被聽到、被接納,他就會感覺到連接。內心的連接需要非常緩慢地確認,如果有了這種連接,即使相隔千里他也知道有個地方可以使他安全地在那裡。
其實不單是孤兒,在家庭中和養育者沒有建立安全、穩固的孩子,諮詢師和他們工作的時候,建立穩定的關係,同樣是困難和關鍵的。
註:本文節選於心靈花園公益課堂
推薦閱讀:
※志願者守則
※志願者50萬救下千隻玉林狗大量死亡 稱缺人缺錢
※志願者是什麼?
※優秀志願者代表發言稿
※【1/3】從「三輪體空」到「三輪妙有」——從慈濟談佛教慈善事業的集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