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創作感覺意象的藝術

王維創作感覺意象的藝術

盛唐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對於自然美的感覺非常敏銳。他善於如實地描繪自己的感覺印象,創造出妙肖自然、新鮮靈動的意象。這一點,同李白喜愛以大膽的誇張、驚人的聯想和幻想去創造奇麗的虛擬意象迥然不同。

什麼是意象?當代詩人艾青解釋說:「意象是詩人從感覺向他採取的材料的擁抱」,「意象是具體化了的感覺」(《詩論》)。因此可以說,意象即是感官印象,是詩人感覺經驗的語言表現。任何詩人創造意象,首先必須以眼、耳、鼻、舌、身這五個感官去感知、捕捉外物的表象,然後注入自己的情思,經過提煉、概括,使之凝結為意象。艾青有一首題為《珠貝》的小詩:「凝思花露的形狀,喜愛蜜蜂的素質,觀念在心裡孕育,結成了粒粒珍珠。」很生動地概括了意象創造的過程。可見,感覺是意象創造的起點,是詩人反映生活、表現生活必備的能力。而王維創造感覺意象,卻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成就。

王維創造感覺意象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這就是廣攝與細取兼長。在表現姿態萬千的自然美時,詩人既能在總體上收攝和概括雄偉壯闊的山水景色,又能細緻入微地刻畫各種自然事物。他筆下的自然意象,有雄壯之美,也有精微之趣。在《使至塞上》、《華岳》、《漢江臨泛》、《終南山》等詩篇中,詩人大筆揮灑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連天凝黛色,百里遙青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等山水巨幅,或墨暈縱橫,或潑彩淋漓,充分表達出他對於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和自豪之感。這一類崇峻、浩渺的自然意象,使人驚奇讚歎,氣壯神旺。而在另外一些詩作中,王維卻以細如毫髮的筆觸,描繪出「青苔石上凈,細草松下軟」、「夜靜群動息,蟪蛄聲悠悠」、「松含風聲里,花對池中影」、「細枝風亂響,疏影月光寒」、「嫩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等景緻,細緻、微妙地表現出大自然中溪山一角、花草蟲鳥,風雲月露的聲息和動態,彷彿可聞可見,可觸可感。

「廣攝」與「細取」這兩種捕捉物象的方法,經常被王維結合起來運用,創造出氣勢磅礴、細節逼真的意象。請看《終南山》:「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詩人在放筆勾勒終南山山勢的高大雄偉的同時,又精細地表現深山中煙雲變滅、千岩萬壑陰晴各異的具體情狀。最後兩句,在畫面上添上一個細小人物,更反襯出山的崇峻與廣袤。又如《漢江臨泛》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描寫大江彷彿流出天地之外,遠山在迷茫霧靄中時隱時現,若有若無。在這首境界壯闊淼遠的山水詩中,也傳達出了詩人對於南國水鄉空氣透視的逼真感覺。總之,以廣攝與細取互相滲透、補充而構成的意象,粗中有細,小中見大,方之於繪畫,可以說是融寫意的疏體與工筆的密體於一幅之中。

作為畫家的王維,對大自然的光色變化高度敏感。他把色彩作為創造意象的重要手段。例如《書事》:「輕陰閣小雨,深院晝慵開。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此詩的主體意象,便是蒼苔之色。你看,小雨浸潤過的蒼苔,顏色顯得特別鮮亮,像是要爬到人的衣服上來。詩人敏銳地捕捉住了雨中蒼苔的運動感,予以突出的表現,並借苔色之動,反襯出自己心境的恬靜。《木蘭柴》:「秋山斂余照,飛鳥逐前侶。彩翠時分明,夕嵐無處所。」山嵐和鳥羽,在夕陽、晚霞映照中閃爍變幻、倏忽明滅,多麼絢麗迷人!這一首表現光色流動、跳躍的詩,恰似法國印象派畫家筆下的傑作。

王維這一支閃光蘸彩的詩筆就像魔杖似的,所觸之處,都點染出無比美妙的光色變幻。請看:「綠艷閑且靜」、「柳暗百花明」、「積翠紗窗暗」、「紅衣淺復深」、「白水明田外,碧峰蜂出山後」、「青菰臨水映,白鳥向山翻」、「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燃」……詩人把光色的明暗、深淺、濃淡、冷暖、乾濕、動靜、遠近,一一描寫出來,創造了一個神奇的色彩世界。這個色彩世界,同時也是他的感情世界。例如,《送刑桂州》中的「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上句寫江湖反射落日呈現一片白色,下句寫整個天地瀰漫著潮水的青光。陰鬱、清冷的「青」、「白」二色,成了這幅江湖夕照圖的基本色調,反映出詩人送別友人時心境的憂傷、悲涼。又如《山中》:「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整個畫面,籠罩著迷濛翠色,那嫩潤、空靈不正是滲透著作者投身於大自然中的愉悅之情嗎?

王維還是一位音樂家。他對於大自然的聲響,同樣有精微的審辨力。他喜歡以動態和聲息,反襯出靜謐而富於生氣的意象和情境。如《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掠山鳥,時鳴深澗中。」花落、月出、鳥鳴澗響,使山中春夜愈益顯得清幽空寂。在《欒家瀨》中,詩人以疊字摹聲描狀,把颯颯秋雨、潺潺溪流以及水石相擊、白鷺拍翅的聲響,表現得生機活潑,饒有情趣。在中國古代詩人中,王維是以表現靜美之境著稱的。這固然源於他的佛教虛靜心理,但也明顯得力於他敏銳的聽覺。

在王維的詩中,自然界的美麗景色和神奇音響往往是有機配合、水乳交融的。讀他的作品,一個個有聲有色的意象、一幅幅配著音響的圖畫使我們耳目一新。在《山居秋暝》和《鹿柴》中,我們不僅見到那在松枝疏影間瀉下的如水月光,那穿過幽暗深林反照在青苔上的一抹斜暉,同時還聽到從竹林里傳來浣女的喧笑,深山密林里偶爾響起了一陣幽人的對語,以及清泉在石上淙淙流淌的音韻。再看:「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瀑布杉松常帶雨,夕陽彩翠忽成嵐」、「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屋上春鳩鳴,村邊杏花白」……這些詩句,都有綺麗的色彩、動人的音響,從而喚起人們新鮮生動的視聽感受。蘇軾說王維「詩中有畫」,其實王維詩中的聲音美和動態美,是丹青妙手也難以表現的。

有時,王維還有意打通不同的感官印象,將它們錯綜地挪移轉換,用以創造出更加新穎奇妙的意象,表達自己對自然景物獨特深刻的感受。例如,《過香積寺》中的「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明亮、溫暖的口光,在這裡竟冷卻在青松上了。詩人用觸覺感受「冷」,表現對日色的視覺印象。視覺向觸覺的挪移,取得了強烈的藝術效果。香積寺顯得多麼荒僻、幽冷!正如清人趙殿成在《王右丞集注》中說:「著一『冷』字則深僻之景若現」。又如《青溪》:「色靜深松里,聲喧亂石中。」也運用了「通感」,卻是視覺向聽覺轉換。詩人用表達聽覺感受的一個「靜」字,表現青溪流經蓊鬱松林,被染成了深綠色,顯得那麼幽靜。這與它在亂石間穿過時的喧鬧,形成了強烈的對照。這樣便活現出青溪既安詳又活潑的性格,令人讀後油然而生愛悅之情。此外,在「西嶽出浮雲,積翠在太清……白日為之寒,森沉華陰城」(《華岳》)、「草色搖霞上,松聲泛月邊」(《游悟真寺》)、「綠艷閑且靜」(《紅牡丹》)等句中,由於妙用了通感,使這些意象增添了新鮮、奇妙的藝術魅力。

從上引詩中不難看出,王維創造感覺意象很少運用比喻,誇張、象徵、幻想等藝術手法,而基本上是直寫白描。這種如實的素描,要求作者有駕馭語言的高度技巧。特別是「隨物賦形」、「隨類敷彩」和以動襯靜、以聲顯靜,更須錘鍊準確、生動、精鍊的動詞和形容詞。王維就有以明凈自然和含蓄凝練的語言,直接傳達感覺印象的本領。他的詩歌語言,好像是信手拈來,毫不費力,不加雕琢,卻把物象表現得活靈活現,躍然紙上。如:「逶迤南川水,明滅青林端」、「林疏遠村出,野曠寒山靜」、「大壑隨階轉,群山入戶登」、「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槐色陰清晝,楊花惹暮春」,「啼鳥忽臨澗,歸雲時抱峰」、「霧中遠樹刀州出,天際澄江巴字回」……這些詩句中的形容詞和動詞,都用得精彩絕妙,可謂曲盡物態,富於詩情畫意,令人回味無窮。詩人對於大自然的細微觀察和微妙感覺,通過這些詞語而得到了真切的表達。

王維善於捕捉物象的敏銳感覺,以凝練傳神的語言創造感覺意象的藝術經驗,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推薦閱讀:

王維的「空山」意象到底來自禪宗還是道與莊子?
詩佛王維 | 一個人的浮世清歡
王維《山中送別》
山中送別-王維
王維詩中的禪意

TAG:藝術 | 創作 | 感覺 | 王維 | 意象 |